Friday, February 24, 2012

Developing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Japanese eel's adipose tissues.

Introduction:
It is regarded that there is no pure adipose tissues (fat body or fat pad) in the adult eel, although the fat content in the eel muscles can  be as high as over 20%. Otherwise,  it is easy to find  pure adipose tissues  in carps, tilapia, groupers, progy, and salmonids even in the juvenile stage. An adipocyte cell culture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lipogenesis as well as adipogenesis in rainbow trouts or salmons, but not yet reported in the eel. Indeed, the eel, anguillides, is more primitive than other fish, and eel is appreicated by its grease and flavor. From the other side, it has been speculated that the lipid content in the eel muscle might a cue to trigger the reproductive seaward-migration. So , to art and to science, it would be important to study the adiopgenesis in the eel. This short note is to present our recent work in this field on the eel, and we firstly present  fat pads in the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on  WWW.

Materials and Methods:
1. Eels are generously donated by Freshwater Aquaculture Research Center, Taiwan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OA, The eels are reared from the stage of glass eel by commercial feed (Fu Sow).
2. The enzymes, chemicals, buffers, CFS are provided by common companies (nothing special).
3. L-15 cell culture medium is employed to culture cells, the serum content is from 10 to 20%.
4. Cells are cultured at 25 C under 2% CO2 in humidity saturated CO2 incubator.
5. culture medium is renewed very three days.

Results:

Fig.1.1. pure fat pads obtained from the Japanese eel.    
 Fig.1.2. eel pure fat pads


Fig.2.1. cells derived from the fat pads


Fig.2.2. culture cells from the fat pads


Fig.3. culture cells for days


Fig.4. oil droplets in the culture cells


Fig.5. more closer view


Fig.6. culture endothelial cells without oil droplets as the negative controls



Discussion:
It seems that we have obtained cells containing oil droplets from Japanese eel's fat pads, they can be assumed as the preadipocytes. The next steps are to use activators to indu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eadipocytes into adipocytes, and use oil-base dye to confirm the lipid inclusions.

P.S. Your mercy donation to support the going of our future research is highly appreciated. 
by 
 國立高雄大學 生命科學系
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 700 號
e-mail: yshuang@nuk.edu.tw

Tuesday, February 21, 2012

解決美國牛肉的方法


基本上,台灣人有很多飲食禁忌,我說的不是農民曆背後的「食物相剋圖」,比如: 螃蟹不能和柿子一起吃之類的,這些禁忌特別是針對小孩子,我小時候被大人告知 不能吃魚卵,否則不會算數;不能吃雞腳,否則會把書撕破,不過以上兩種皆有規避條款:吃軟骨土鯽魚不用把卵吐出來,吃雞腳吃一雙就沒事但有一條特別嚴重毫無規避條款。而且真的是禁忌 (taboo)那就是吃牛肉。吃牛几乎和吃人肉一樣嚴重,吃狗肉難登大雅,聽說貓肉是酸的,要把貓肉泡過紅茶湯後才能料理,不過吃貓肉很少除非是饑饉年代,感覺貓的陰氣特重,下次你和貓四眼相望時,那眼神彷彿告訴你:「你做過什麼鳥事我都知道」。

禁吃牛肉已經和命理連在一起,已經和大家的生辰八字連在一起,大人告戒不得吃牛肉時會把朱元璋和陳友諒的故事抓出來講: 明朝皇帝朱洪武的對手陳友諒本來是皇帝的命,因為小時候被穿耳洞破身,玉皇大帝知道後,隨即另派朱洪武下凡來接替他的位置,所以有陳友諒打江山給朱洪武做皇帝,而陳友諒穿了耳洞於是將無法問鼎中原的天命。歸究於耳洞,所以至今依然流傳男生不能穿耳洞,不過現在在街上隨便一抓,穿耳洞的男生還真不少,難怪經濟越來越差。所以吃牛肉的禁忌效力等同於陳友亮穿耳洞,為了言之鑿鑿 連四柱紫薇都出來了:命理界所流傳下來的說法:只要八字四柱中命中帶魁罡,終身不可吃牛肉。我有個朋友 他不吃牛肉的原因是小時後被算過,算命的說不能吃牛肉,可能根據銘印(imprinting)論,他說他後來吃牛肉就會吐。所以這個的好處就是:瘋牛症大概和他絕緣 ,更不用說現在的牛肉問題。

我常講算命是統計學加心理資商加心理輔導加天文加地理,現在可能要多加一條預防醫學!是不是老主祖宗已經知道有些人的基因組特別容易受瘋牛症的影響? 不過他們大概沒算到有paylean這玩意兒的出現,這應該是標準的「客星犯主」吧!?所以解決美國牛肉的方法就是發揚「算命神」,沒有需求何來供給。

Monday, February 13, 2012

還可以在其他的世界裡唱歌...

這是我小時後 看到的故事 感謝網路 我可找出全文  隱隱約約的可以映照時事與人生

如果60年代是齣大戲 她的歌聲 是不可或缺的配樂與底襯
也是小學畢業後就負擔家計小女孩的夢想寄託
那個年代的偶像和現在的不一樣 ...

何謂存在? 那是一個有趣而晦澀的問題


接線生與小男孩的故事
小時候,父親是我家附近最先裝設電話機的人之一,我至今仍清晰記得那具釘在牆上,擦拭得光可鑑人的舊盒子以及掛在盒子一邊,閃閃發亮的聽筒。我個子小,搆不著電話機,只是每當母親對著它講話時,我總是聽得出神。後來我才發現,在那具神奇的裝置,竟住著一個不可思議的人物,名叫「請接服務台」。她是個無所不知的萬事通,不但能提供任何人的電話號碼,還會準確報時。


某天 ,母親外出訪友,我和那具住著仙女的黑盒子,首次發生了接觸。當時我正在地下室的工作檯旁玩耍,一不小心拿槌子打在自己的手指上,我痛得差點大聲哭叫,卻因家中並無他人可表同情而作罷。我一邊吸吮著腫脹的手指頭,一邊在屋內打轉,最後走到樓梯口,一眼瞧見那電話機,趕緊從客廳拖了一張凳子,爬上去取下聽筒放在耳朵上。我朝剛好位在我頭頂的話筒叫喊「請接服務台!」

只聽得"喀"、"喀", 好不容易找到聽眾,我禁不住淚如雨下,對著話筒啜泣著說 「我的手指受傷了。」

對方問:「你母親不在家嗎?」

我答道:「只有我一人在家,」我哭得更傷心了。

「有沒有流血?」她又問。

我說:「沒流血,但手指被槌子打到,很痛。」

「你能從冰箱裡拿到冰塊嗎?」

我說可以。

「去取一小塊冰來,把它按在你受傷的地方」,那聲音又說。

從此之後,一遇麻煩我就撥「請接服務台」。她會告訴我費城的地理位置,幫我解數學題目。我在公園裡抓到一隻花栗鼠,她教我用水果及堅果餵它。後來,我們家的寵物,金絲雀貝蒂過逝了,我撥電話給「請接服務台」,告訴她這個惡耗。她聽完,跟我說了些大人安慰小孩的話,可是我仍然非常傷心。我問她:「為何這樣一隻歌聲美妙,且給我們家帶來這麼多歡樂的小鳥,最後落得只剩一堆羽毛呢?」


她一定是感受到了我的哀傷,因為這次她用嚴肅的語氣回答說:「保羅,永遠記住,牠還可以在其他的世界裡唱歌。」我突然覺得舒服多了。

又有一天 ,我又打給「請接服務台」。「服務台!」耳邊響起那已變得很熟悉的聲音,

「請問【FIX】怎麼拼?」我說。

上述事件發生在美國西北臨太平洋的一個小鎮。到我九歲時,我們雖舉家遷居東北部的波士頓市,我卻一直非常懷念我的朋友。由於「請接服務台」是居住在老家的那個舊木盒裡,我從未想過要去使用那支放在新家客廳桌上的新話機。後來年歲雖然漸長,幼時在電話機上的種種對話的記憶卻歷久彌新。每當心中產生困惑和不安之時,我總會回想起我那位朋友往日賜予我的安全感,我終於能體會她花在我這位小朋友身上的耐心、寬容和仁慈是何等可貴。

數年後某天 ,我乘飛機赴西岸就讀大學,途經西雅圖,趁約半小時的等機空檔,我和當時居住在那兒的姐姐通了個電話,之後幾乎是不假思索,我又撥了另一個號碼──老家小鎮的接線生,「請接服務台」我說。

奇蹟似的我又聽到那熟悉、微細、卻清晰的聲音「服務台」。剎那間,毫無預備的我竟聽見自己說,「能不能請你告訴我【FIX】如何拼?」

好長一陣寂靜之後,傳來那依然柔和的聲音,「我想你的手指現在該痊癒了吧?」

我不禁興奮的笑了出來。「真沒料到你仍在這裡工作」我說,「我想你大概無法了解,昔日你對我的意義是如何重大。」

她回道:「我想你大概也無法了解在那段時日,你的電話,對我有多麼重要。我自己未曾生育子女,所以經常盼望你打電話給我。」

我告訴她,這些年來是如何的想念她,並問她以後若回來探望姊姊時,可否再打電話給她。

「你一定得再打給我。」她說:「我叫莎莉。」

三個月後,我再度回到西雅圖。一個陌生的聲音回答說:「服務台。」

我說:「請找莎莉。」

「你是她的朋友嗎?」她說。

我回道:「是的,是非常老的朋友。」

「很抱歉,過去幾年莎莉因為生病,所以一直在上兼職的班,她已在五個星期前去逝了。」

在我即將掛上聽筒之際,她說:「稍等一下,你說你叫保羅嗎?」

「是的!」

莎莉有留言要我轉告你,她把它寫在一張小條子上,讓我唸給你聽。她說:『請告訴他,我仍堅信還有其他的世界可讓我們唱歌。他會懂我意思的。』

我謝過她,並掛上聽筒。是的,我的確明白莉莎的意思。有心或是無心的幫別人一個小忙,也許會佔用自己一些的時間、一些的心力,但是受到恩惠的人卻會感謝你一輩子。所以可以為別人服務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嗎?

Monday, February 06, 2012

貓說...

(貓說: 美夢成真...)

人民幣有貓圖案? 應是防偽中央社 – 2012年2月6日 下午12:00(中央社記者康世人北京6日電)大陸一位網友近日在網路上稱,第5代百元人民幣正面經放大後發現幾隻「跪拜貓」,並附上放大後的照片證明。但錢幣專家認為,這是網友想像,那圖案應是防偽技術。


新京報今天報導,有網友近日在網路上發表文章稱,「發現100元鈔票正面中國人民銀行字樣下方,有3隻貓型圖案,其中兩隻像在跪地朝拜。太萌了!究竟是誰設計?」

網友張貼的人民幣百元鈔票放大照片中顯示,百元鈔票正面毛澤東頭像兩側,有3隻形似「貓」的圖案。1隻「貓」張嘴直立,眼睛大若銅錢,前肢舒展,旁邊的2隻貓舉起前爪,作跪拜狀。

把網友張貼的人民幣百元鈔票照片和真實的百元鈔票對照,網友所指的「貓」圖案和百元紙鈔上隱約的圖案大致雷同,但網友為強調「貓」的形象,刻意在圖片上把「貓」的輪廓做上黑色描邊處理。

河南省錢幣專家袁銀龍告訴新京報,人民幣上肯定不會有貓或貓跪拜的圖案,網路上的照片是網友描邊後「發揮想像而成」,「百元人民幣經放大後,並不存在貓的鬍鬚等細節,但網友很趣味地加上了」。

袁銀龍指出,人民幣的設計圖要經過層層審核才能通過,「如果上面有幾隻貓在跪拜,不可能被通過」。

他表示,人民幣上通常都有防偽技術,分為民眾防偽技術、專業防偽技術和設計防偽技術,網友所稱的「貓圖案」,應該屬於設計防偽技術,但技術「屬於國家機密」。

袁銀龍認為,這個所謂的「貓圖案」應該是古代元素和現代卡通圖案的一種變形,具體是什麼尚不清楚。

報導說,上海印鈔有限公司質量(品質)與技術部門相關工作人員透露,人民幣的設計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負責,為避免造假,一些設計涉及機密,只能由中國人民銀行解釋。不過,當媒體試圖向人民銀行查證,卻無人接聽。1010206

Saturday, February 04, 2012

口號的存在與正當性 就像有時需要放煙火一樣...

當生命科學家 被綁在生技產業上…
【聯合報╱李家同/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新竹市)】
 2012.02.04 01:43 am  (http://www.udn.com/2012/2/4/NEWS/OPINION/X1/6878487.shtml)

最近常看到媒體上出現生技產業的字樣,遺憾的是,這名詞往往使人有利益的聯想,也使得很多年輕人對於生命科學有了負面的想法。

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因為生命科學乃是最近各種自然科學中最有進展的學問(???)而且對於人類也有很大的貢獻。從事生命科學的研究應當是極有意義的。問題是,我們的政府卻一再強調生技產業,所謂兩兆雙星,其中就含有生技產業。國人有一個印象,那就是生命科學的目的乃是為要創造一個產業。我認為這是絕對錯誤的。

我在一九六七年曾經去美國的國家衛生院做事,第一天所有新報到的人都在大禮堂集合,慎重地宣誓,我們以後的研究是為了人類全體,而不是為了任何個人的利益。我總記得,國家衛生院的大樓裡有一張照片,照片中有一個池塘叫做Bethesda,傳說中天使曾經下降人間,他的翅膀碰到了池塘的水,從此以後這個Bethesda的水就可以醫病。有趣的是,美國國家衛生院所在地,就叫Bethesda,是馬里蘭州的一個小鎮。

自從科學家對DNA有比較深刻的了解以後,人類很多有關疾病與健康的問題,都可以經由DNA的研究而有進一步的發現(???),我們應該重視這種科學,因為研究這種科學對國人健康有絕對的好處,也對全世界的人都有好處,所以我們對生命科學家寄予很大的期望,也對他們有特別的尊敬。很多科學家的研究不一定對人類有好處,例如武器的研究。最近很多新科技的發展,也造成了礦產的大量流失以及環境的汙染。但是絕大多數的生命科學研究,最後總是對於人類有極大的好處。

因此,我在這裡提出一個重要的觀念,政府應該重視生命科學的研究,而不應將生命科學一定和產業綁在一起。很多年輕人會認為讀生命科學的唯一目的就是進入生技產業界來賺大錢,事實上生技產業的建立並不簡單,我們國家會不會有大規模的生技產業,沒有人知道答案。政府應該給國人一個想法,那就是研究生命科學是一件神聖的事,要做到這一點,政府應該在生命科學的研究上增加投資,而這種研究不一定與產業發生密切的關係。政府應該使國家衛生院的規模大得很多很多(???)。

在美國,相當多的人都知道美國的國家衛生院在哪裡,也知道他們對於美國人健康上的重大貢獻。我們即使是知識分子,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國國家衛生院的存在,更不用談知道它在哪裡了,可是,很多人卻又知道所謂的生技產業,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很多生命科學系畢業的學生,可能面臨大規模失業,而我國在全世界而言,也不能在生命科學上做出重大貢獻。

政府應該重視生命科學,生命科學家也應該時時刻刻想到如何為全人類謀福利;政府應該做的事是,眾多的生命科學家能夠安心地做基礎研究,而不必成天談生技產業。

Wednesday, February 01, 2012

所有的工具都會折舊

人之所以"強"於其他生物 是因為人會製作與創造工具
大家斤斤計較圖儀費的分配 與貴重儀器的購置
但對於理性工具 - 思考的方法與觀念 卻視而不見的


2011年法國哲學會考,你會哪幾題?

文學組
我們是否能證明科學假設?人類注定活在自身形成的幻覺中嗎?試解釋尼采著作《歡愉的智慧》一書選文(Gai savoir/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

科學組
文化是否讓人脫離自然的原貌?即使與事實相違背的情況下,我們是否可能依然有理?試解釋帕斯卡(Pascal)《思想錄》(les Pensées)書中選文。

經濟與社會組
自由是否因平等而受限?相較科學,人文藝術(Art)是否較不必要?試解釋塞內卡(Sénèque/Seneca)著作《論善行》(Les Bienfaits)書中選文。

技術類(含音樂與舞蹈)組
如果要掌握自我,是否必須先瞭解自己?當我感受到不公平存在,是否能因此學習到什麼才是公平正義?試解釋尼采一段選文。(以上翻譯參考Taiwan Eu Watch)


少了一堂課?從法國哲學課程看台灣人文教育
(http://www.erenlai.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796%3A2011-11-30-13-08-00&catid=707%3Afocus-bringing-home-the-seeds-of-indigenous-auton&Itemid=360&lang=tw)

 by 沈清楷
在台灣常被視為無用之學的「哲學」,在法國卻是大學會考的科目,每年的命題更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從法國的高中哲學教育,我們得以重新省思,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取得社會的入場券,還是一種完備自我的途徑?

思想洗禮,一代復一代
每年六月法國在升大學的高中會考期間,各大報總有個重頭戲,就是沸沸揚揚地預測當年的哲學題目是什麼?網路上甚至有許多付費網站和社群,告訴學子如何寫一個哲學申論題。就像所有考試一樣,這段時間學子們處在高度壓力之下。題目一旦揭曉,學生便得從早上8點考到中午12點。

這些考題依學科性質分為文學、科學、經濟與社會、專業技術四組,每組有三題,其中兩題申論,一題是文本解釋。法國各個報章雜誌、電視廣播往往大張旗鼓地請來學者、教師,激情而理性地評論考題或提供解題服務,在社會上掀起一連串討論。

這些題目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除了比寫作技巧和理性的論證之外,再來就是競爭年輕心靈的深刻程度。在這段期間,哲學家的幽靈不斷出沒在報章雜誌上, 被引用也被批判。這個時刻,不僅是對法國青年學子的思想考驗,也刺激著成年人的公民意識,去反思、質疑當下的處境,企圖尋找存在的最佳出口與可能性。台灣 熟悉的沙特、西蒙波娃、傅柯、德勒茲、德希達、阿宏等法國哲人,在青少年時期都必須參加這個哲學會考,在他們年輕的歲月中,同樣也不停地穿梭在哲思的時光 隧道中。

年復一年,新世代的學子們就這樣閱讀著前輩哲學家的文本,一起進行思想的試煉。這令人好奇的景觀,來自於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傳統。

哲學教育,無分階級
受到天主教耶穌會開辦中學的啟發,法國從十九世紀拿破崙第一帝國時期開始,便將哲學被列為中等教育的必修科目。拿破崙恢復了大革命所推翻的大學體 制,並於1808年確立了高中會考制度。要進入大學的候選人必須年滿16歲,並且需通過一連串希臘、拉丁文學作家、修辭學、歷史、地理和哲學的口試測驗。 史上第一次測驗於1809年舉行,當時有31位候選人通過測試,大部分是布爾喬亞階級的子弟。現在每年大概有65萬名高中生(普通類約33萬,技術類32 萬)參加測驗。

現今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目的並非培養哲學家,也不將對象限制在所謂的大學及同級的高等教育框架中,它更偏向普羅大眾而不是少數菁英,儘管哲學教育對 一波波蓬勃的法國思潮功不可沒。對法國而言,將哲學教育納入國家體制,其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出能夠自由思考、具有批判能力的人。因為這個目的,哲學自由思 考的精神才不會在公民培育的落實過程中,簡單地淪為缺乏反思的道德教育,或是成為國家為了統治、馴化人民的意識形態灌輸工具。當然在歷史上,也不乏國家以 哲學之名,進行思想控制的例子。

那麼,此種高中哲學教育制度,是如何透過思辨的學習,來提升公民的集體素質?

培養思辨,觀念經典並進
首先,要培養「思緒清晰」的公民,必須避免學院百科全書式或過於博學式的教學所帶來的龐雜。從哲學課程的類別而言,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重點可分為 「觀念」與「作者」兩種。在觀念方面,「普通會考類別」主要探討主體(自我認識)、文化、理性、現實、政治與道德等概念;而「專業技術會考類別」則涉及文 化、真實與自由等三種概念。透過這些基本概念,再擴大延伸出其他如平等、感覺、欲望、語言、宗教、表現、國家或義務等觀念的思考。

除了觀念之外,學生們也須研讀作家或哲學家的作品,畢竟閱讀這些作品對於瞭解哲學是很重要的。課程提供了一份會考範圍的清單,裡面共有57位作者, 從時期來分,可分為「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從柏拉圖到奧坎,共15位作者)、「現代」(從馬基維利到康德,共18位作者)和「當代」(從黑格爾到傅柯, 共24位作者)等三個時期。除了古代到中世紀很難用現代國家的概念來區分外,現代、當代兩個時期的42位作者中,有19位是法國人、10位是英國人或以英 文著作、9位德國人,以及4位歐洲其他國家的作者。

雙向教學,回應真實社會
清單上有這麼多哲學家,並非是要學生完全熟悉每個人的著作生平,及哲學學院的專門分析。法國哲學教育重視「基礎」,希望學生可以對哲學基礎──文化 與理性思考──有所認識,因此教育首重「個人思考」,但定調是雙向的,老師教學時只是根據上述「觀念及作者」的課綱。因此哲學教材是「一綱多本」,在哲學 課上,教師們有選擇讀本的自由,不過這是從擬定的作者名單中挑選出來的。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避免歷史式地陳述任何學說或簡化地介紹哲學概念,也不能主觀地傳授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透過對普遍性的探索,認識歷史上偉大哲 學家的提問,由此客觀地架構出對哲學的認識。最重要的是,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掌握個人思考、提高表達的組織能力。因此哲學教師上課時,必須將教學內容內化、 並拿自身的思考來舉例,如此才能讓學生藉由思考與行動去「回應」生活、人群、社會所發生的一切。許多法國哲學家也是從高中教學過程,成為「介入」的哲學 家。如此一來,高中「哲學」就不會始於「高深」,而是始於概念澄清,在進行推論後落實於寫作中。如前文所述,學生在課堂上要學的是論文寫作與文本的解釋, 哲學會考便是以這兩項能力作為判斷標準。

運用概念,引領具體行動
在法國高中的第三年不僅哲學是必修,法國教育部甚至要向下普及。例如從2011年起,法國教育部希望從高二甚至高一就把哲學納入必修課程,就有人反 對,認為哲學學科可能變成一種意識形態控制。但就上述課綱的制度設計來說,可能是多慮了,因為這種多元課綱的開放性,反而讓全面性的思想控制變得不可能; 而且,哲學在某個程度上儘管確實困難,但它對於年輕靈魂在思辨上的啟發,卻極為重要。

廢除高中哲學科目的聲浪時有耳聞,也許因為艱深、或是相對於自然或技術學科而言,哲學似乎顯得不夠實用,不過此時總有人出來捍衛哲學的重要性,並提 出如何以平易的語言來教授哲學。例如十九世紀的庫贊(Victor Cousin)、二十世紀的德希達等人,他們擔心國家力量的介入廢止,不僅扼殺國民素質的提升、弱化整體自由思辨的風氣,也可能造成文化斷層以及讓價值判 斷過於偏向實用取向,讓思考只剩下功利考量。

當然哲學作為一種考試時,許多學生會基於「實用」的觀點來看待,認為會考之後,這個學科便「用不到」了,因此不明白為何要花這麼多力氣學習。但法國 哲學教師或高中生家長協會,大都認為哲學是個可以與時並進的科目,透過哲學可獲得較全面的思辨能力,探討各種議題,無論是政治、社會、或個人情感的層面。 因為這些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事,都有賴於觀念的建構,同時也都是個人與集體行動的重要裝備。

文化運動,滲入常民生活
哲學變成法國文化的一部分,除了歸功於法國外交部積極對外宣傳哲學家豐沛的思想外,也是因為它從學院散播到群眾中,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哲學術語不僅是許 多學科共享的語言,也表現在公民參與的過程中:坊間有不少哲學概論雜誌,顯示哲學讀物出版的興盛;在咖啡館中,也有相當普及的哲學討論活動,又稱為「哲學 咖啡館」(Café Philo);另外還有平民大學(Université populaires)和廣電媒體上的哲學對話。

許多「哲學咖啡館」往往會排一個時段,由哲學家和一般公民一起討論價值的問題;而在平民大學方面,最著名的應該是法國哲學家歐斐 (Michel Onfray)每年暑假固定在巴黎西邊的Caen平民大學中講授給一般人聽的哲學課程;就廣電媒體而言,則有法國文化廣播電台(France Culture)周一到周五每天一小時、法國文化台(Arte)每周日半小時的哲學節目。甚至,法國的老師還實驗性地將哲學帶入三至四歲的托兒所當中,讓 小朋友在牙牙學語的階段,試著去表達他們的想法。由此可見,哲學在法國文化中,已成為整體社會共同營造出的氛圍。

迷思纏繞,愛智種子難萌芽
在台灣,哲學被視為「艱深」、「不知所云」,人們往往質疑念哲學「可以當飯吃嗎?」,或是認為「念了會讓人自殺」、「念了可能會去算命」……。台灣 的哲學教育目前還停留在少數大學有專門哲學系所,或將哲學放在通識課程的階段,高中的哲學教育幾乎全無,也許某些公民課程略為涉獵,但僅止於文化上的興 趣,很少像法國一樣從「觀念、作者」的課綱目標來刺激學生自由思考。許多人文社會學科,一旦進入更高深的領域,必會碰觸該學科的專業哲學領域,可惜一般大 學連哲學基礎課都尚未普及。

儘管有民間團體如青平台基金會舉辦的「Café Philo-哲學星期五」積極在北、中、南舉辦與時事結合的哲學對話,或是從事兒童哲學教育的毛毛蟲教育基金會,企圖從小培養孩子自由思考的習慣。但這些都只是一種倡議,儘管重要,卻都不是體制內的教育。

有人或許會辯稱台灣在中學教育也有「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必選」課程。有部分優秀的國文老師,會將價值思考與批判帶入課程中,在語文學習之餘充實 課程內容。然而「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教學時數僅有一小時,培養思辨批判能力並非它的目標,只是側重在語言能力培養,以及再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若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只強調四書,侷限於單一文化、缺乏不同文化思想參照時,對培養台灣現代公民「多元、自由」的思辨能力仍然相當有限。

融入在地,提升公民素質
相較起來,法國中學哲學教育最大的特色還是在於其「開放性」──儘管有既定範圍,卻沒有明定內容,也沒有特定的課程組織與規定的進度。因為哲學教學 的目的不是教條陳述,而是找出問題的癥結,著重自我思考的養成。至目前為止,法國並非歐洲唯一在中學就提供哲學教育的國家,其他像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 便把哲學列為必修,德國、瑞士、瑞典則列為選修,中學哲學教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在台灣我們無法照單全收,但可以從中思考,如何在高中階段從體制內提倡哲 學教育。

台灣目前雖然在中學階段沒有任何哲學課程,但若能階段性地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轉化成更開闊的「文化基本教材」,增加時數、與語文類脫鉤,並與整 體的高中公民教育進行配套,再將哲學的邏輯、價值等融入其中,或許能讓高中生受到更多文化、思想的刺激,培養多元視野下的獨立思考。另外,哲學也需要跟在 地議題結合,回到自身的存在處境。換言之,未來要邁向一種本土哲學教育,才能讓哲學思考的普遍抽象層次「回到具體」,當哲學與所處環境結合,思考和行動才 會變成一種內在的需要。哲學教育首先應讓公民成為一個更完整的「個人」,當我們去談國家整體公民素質的提升,也才得以可能。


參考文獻

- « L’enseignement scolaire de la philosophie en France », Mark Sherringham, La revue de l’inspection
générale 03, pp. 61-66.

- « L’enseignement de la philosophie en seconde expérimenté à la rentrée 2011 », Le Monde, 18/11/2010

http://www.lemonde.fr/societe/article/2010/11/18/l-enseignement-de-la-philosophie-en-seconde-experimente-a-la-rentree-2011_1441747_3224.html

- « Splendeur et réalité du baccalauréat», Article Larousse. http://www.larousse.fr/encyclopedie/article/Splendeur_et_r%C3%A9alit%C3%A9_du_baccalaur%C3%A9at/11006482

文窮而後工

據說世界末日在2012年12月21日, 但有另一派的說法: 在那日之後是”新時期”的開始而不是世界末日。 不論如何, 對這種事, 我是抱著所謂的「測不準原理」 - 時間對了、位置就不對;位置就對了、時間就不對

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是由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的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具體指在一個量子力學系統中,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動量不可被同時確定。(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D%E7%A1%AE%E5%AE%9A%E5%8E%9F%E7%90%86)

地球毀滅是件大事嗎? 拉遠遠的看,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個粒子, 生生滅滅, 純屬機率

反而我認為2012-2013會是一個新時代的起頭:
過年期間, 有朋友從歐洲回來, 請教有關歐債的問題, 才知道原來所謂的「歐元區」是另種型式的 “大國逼迫小國的全球化”; 基本上,各國的經濟實力不一 ,而且工作人生態度也不同。 如果要貨幣統一, 大國必須援助小國, 雖然都是歐元, 小國一開始在幣制的轉換初期, 對內購買力下降因為東西變貴, 但對外購買力增強, 但不利出口; 相反的, 大國的幣值會降, 所以有利出口。 小國外購買力增強是靠大國 (歐元區大國) 的挹注,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這東西就像刷信用卡一樣, 現在是希臘、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等國該還錢的時候了, 偏偏這幾國雙手一攤: 沒錢。 所以2012到2013歐元區會出大變化…,歐元是德、法挺出來的,法國要棄船了,德國再利害也不可能挺到底。

我猜歐洲會進入新的黑暗時代! 基本上已經有些端倪了:青年人失業、國家不再補助科學研究、百業蕭條、建設減少、人心浮動…,這個會影響全球, 再加上氣候遽變, 國家失去救災的能力與資源。

歐洲黑暗時代(英語:Dark Ages或Dark Age)在編史工作上是指在西歐歷史上,從羅馬帝國的滅亡到文藝復興開始,一段文化層次下降或者社會崩潰的時期。之後的史學家把這個名詞的適用範圍擴大到古典羅馬時期和中世紀盛期之間,這段時間表現為拉丁語文學的式微,同時代可靠歷史的缺乏,人口的統計結果普遍下降,以及普遍的建築工程以及物質文化成就都相當少。(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C%A7%E6%B4%B2%E9%BB%91%E6%9A%97%E6%97%B6%E4%BB%A3)

不過, 物極必反、由剝而復、文窮而後工, 新的時代會在2014以後 (不知多久以後)開始, 進入新的復興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