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 作完transfection
隔幾天幫細胞寶寶照相
牠們送個愛心給我
有時候 這大概是 埋在實驗室的樂趣之一吧!
Wednesday, October 31, 2007
Tuesday, October 23, 2007
烏鴉嘴
法國在台協會主任潘柏甫 (Jean-Claude POIMBOEUF) 曾來演說, 我提出我的看法: 法國不是個容易改變的社會, 而且政府主導的改革不會成功, 他回答我 等到9月才看看... (請參考 Thursday, May 31, 2007)
結果10月底, 政府要刪減退休福利措施,引發大罷工:(http://news.pchome.com.tw/internation/bcc/20071019/index20071019090607210017.html)
法國運輸部門週四舉行的二十四小時大罷工是法國12年來最嚴重的工潮,全國大眾運輸幾乎陷入癱瘓狀態,這也是上任才五個多月的法國總統「沙柯吉」所面臨的最大考驗,一些較小工會表決,持續罷工到星期五,而主要工會領袖下週一將會商是否發動更大規模的罷工。這次法國工會為抗議「沙柯吉」政府要刪減退休福利措施,發動全國大罷工,運輸部門及電力瓦斯等國營事業員工紛紛響應,上街遊行抗議,有的沿路拿著擴音器高喊抗議口號,有的一路放鞭炮,引人注意。
最新的消息是: 週一(10.23.2007) 繼續罷工... 不知能不能媲美95年持續3週的大罷工(請參考 Tuesday, March 21, 2006)
介紹一篇發表於2003年 《貿易雜誌》的文章
by 劉星雨 (http://www.ieatpe.org.tw/magazine/130k.htm)
一年平均一千五百次的罷工示威,法國人可能是世界上最知道如何利用此道來達到目的的人
一七八九年七月,飢餓的法國人不畏酷暑、冒著生命危險,無懼無畏走上街頭,這就是法國大革命,世界上第一個民主國家也由此誕生。人民的力量如此巨大,是以前法國人所不知道的,因此法國人食髓知味,只要一不順心,便走上街頭。
任何民主國家都允許人民罷工示威,法國政治學者史安略在一百年前就曾說過:「罷工的作用,在以少數人的力量捆綁整個社會,迫使大多數人支持,藉此達到目的。」不過時代總會進步,兩百多年前法國人的罷工、示威,多是衝著政府的施政來的,當人們對某一政策或政治人物不滿,而政府或政治人物又不自己改正,人民就站出來說話了,久而久之形成一種規律性的政治活動。但民主政治日漸成熟,對政治的不滿已有了救濟手段,倒是許多經濟問題無法好好解決,於是法國人便把罷工示威的熱情轉移其上。
罷工情結‧其來有自
所謂經濟問題,主要是指勞資糾紛。在經濟飛躍成長之後,勞資所得嚴重不均,沒有辦法解決,勞方就集合力量,像對付政府一般對付資方,於是勞資糾紛愈來愈多,也越來越嚴重。
勞資對抗的結果,資方經常敗下陣來,結果勞方的力量與地位不僅有所提升,還罷工示威上了癮。今天,法國人最感自豪的,就是勞工權益非常高,政府與企業家都不敢不重視。
究竟法國勞工權益高到什麼程度?傳說有一天拿破崙皇帝正巡視地方,恰巧出現了兩位勞工,抬著東西阻礙了皇帝的去路,拿破崙的手下要轟走這兩位勞工,皇帝卻斥退手下說:「他們是神聖的勞工,讓路的應該是我。」不論這故事的真偽,法國勞工的「神聖」卻是一點也假不了。
當然法國勞工的地位並非一天即可建立,若想知道原因,必須回溯一下歷史。路易十四、十五、十六這三位皇帝,都揮霍成性,沒錢時,便暗地伸手向大臣「借錢」。特別是創造了史稱「榮光年代」的路易十四、十五,他們對法國的貢獻最大,但向大臣支借的次數與金額也最大。不想可知,皇帝向他們借錢,這些大臣怎敢拒絕?而這些借給皇帝的錢,也必定有去無回。況且皇帝不是只借一次,而是經常伸手,實在教人受不了,於是大臣們便想出個辦法來應付。
為求自保,大臣們不再那麼「無條件地」借錢給皇帝,他們把手中的錢轉投資到實業的經營上,當皇帝伸手借錢時,便以他們的企業需要錢周轉為由,得以少借或甚至不借。一來皇帝不能打擊企業,否則會引起民變,二來當皇帝來借錢,大臣們可向皇帝要求專賣權、專利權、減稅等種種特權,若皇帝一定要借,那麼只有答應他們的條件了。
如此,皇帝有了錢,大臣有了經濟特權,竟成一股貴族經營企業的風氣。皇帝向大臣借錢,本是私人間的小事,可是因經常為之,借的人又多,便形成一個以貴族為主的獨特經濟圈。他們享有某種特權,不是具有壟斷某項產業利益的權力,就是在地方上享有稅捐優惠,於是經濟便操控在少數人手裡。
展現力量‧挑戰權貴
過去幾個世紀,法國的經濟就是如此運作,今天法國大革命已過去兩百多年,皇權也倒了,但這種獨特的貴族經濟圈並未瓦解,直至今日,法國仍有許多企業控制在貴族後裔手裡,外人很難染指。
這些貴族後裔自成一個社會,甚少與外界接觸,婚嫁、教育、社交都有專門的區隔。但別小看這些人,他們並非都是紈褲子弟,現今法國許多銀行家、企業家、法學家、政治家、金融家都是貴族後裔,可說人才輩出。今天他們雖然失去了政權,其一舉一動仍深深影響法國經濟。
在皇權時代,這些貴族所創辦的企業,並不考慮勞工權益。以路易十四時代為例,路易十四雖是法國史上的明君,但當時勞工並沒有任何福利,不論是替皇帝打仗的軍人或是建造凡爾賽宮的工人,一旦受傷或死亡,家屬得不到半毛錢撫卹。
這情形直到路易十四晚年才稍有改變,皇帝看到滿街衣衫襤褸的傷兵,非常生氣,這是對他所創造的「榮光年代」的一種諷刺,也讓他臉上無光,於是便為傷兵建立了醫院。這是法國最早的榮民醫院,也是貴族階級首次關心民膜,只不過其出發點是為了皇帝的顏面。
而人民的需要第一次真正獲得關心,也是在路易十四晚年。一位工人之妻當著皇帝的面告御狀,她的丈夫因建皇宮而殉職,一無遺留,使她的生活陷入絕境,路易十四這才答應該給殉職工人某種撫卹。此例一開,告御狀的人愈來愈多,皇帝招架不住,只好下令研究撫卹制度,這也是法國社會福利之始。
路易十四所做的社會福利,雖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但總比什麼也沒有要好,這算是一個沒有福利但還算平靜的年代。
皇權時代,不管是軍人的撫卹還是人民的福利,都是皇帝說了算,一般百姓無力抗拒,而繼之的貴族後裔還堅持同樣標準,當然不能滿足勞方的胃口,重要的是,他們更需要勞工來支持企業,於是勞方有了與資方談判的地位。
以資方的立場,自然能壓榨出多少勞力就多少,因此勞資談判經常失敗,勞方於是走上街頭,給資方一個下馬威,但資方也不是弱者,拒絕溝通,就這樣每天上街頭,搞得勞資雙方遍體鱗傷。勞方為了爭取權益,必須不斷罷工,也不知法國人是否因為這樣而愛上罷工。
今天法國人可為任何事罷工,工廠裡死了一隻狗,影響衛生,工人罷工!學生在學校廁所裡做愛,校長一怒拆了廁所的門,學生馬上罷課!某些問題勞資雙方都期待政府來解決,但政府不出面,勞方也罷工!有時甚至連總統也罷工,一九八五年,全民反對政府所推出的教育改革方案,引發全國性的罷課、罷市,法國總統密特朗見學生罷課、家長罷市,自己也走上街頭罷工,不過密特朗只「罷」了五分鐘,而罷工的理由是:「反對學生罷課與家長罷市!」
法國人罷工之多,早已是世界第一,美國人戲說罷工與示威是「法國的一道特別菜」,然而英國人就沒那麼幽默,直言這是一種「法國病」。有人做了統計,一般時期,全法國一年中約有一千五百次罷工,平均每天三次有餘,如果在多事的年代裡,罷工次數當然更為可觀。再以罷工的地區分析,其中約一半集中在首都巴黎,換言之,巴黎已是法國人心目中的「罷工之都」了。
法國一般罷工為時約一或兩日,有時僅一、兩個小時,不過超過一星期的也很常見,超過一個月的亦不稀奇。一九九六年全法國的醫生、護士罷工了三個月,而最大的一次罷工更達七個月,當時各行各業、郵、電、交通全都停擺,學生無校可返,工人無工可做,市區處處是垃圾山,猶如進入無政府狀態。
放下太久遠的罷工不談,就談今年的罷工。據統計,單單發生在巴黎的反戰反美示威,就有一百五十多次,全法國更有一千五百多次,這數字已是每年的平均數,然而今年只過了一半,更何況反退休、反教育改革的罷工與示威正方興未艾。
法國人罷工,如果有個目標倒也罷了,可是有時什麼目標也沒有。法國一個人口僅兩萬人的小鎮畢亞松,每年十一月中旬,該鎮的掃雪工人都要舉行一次「傳統」罷工。因為在很早以前,小鎮的掃雪工人與掃雪工具都不足,於是工人便在每年初雪之日來次罷工,壓迫市政府增加掃雪工人與掃雪工具,沒想到行之有年就變成一種傳統。可是某年,一直到十二月還沒舉行罷工,因為期待的雪還沒有落下,但傳統不能不繼續……。在一個沒有雪的日子裡,罷工要求市政府增加掃雪工人與掃雪工具,是不是有點「幽默」?
因為罷工太多也太頻繁,嚴重阻礙了法國的經濟發展。某家台灣著名報社有意在巴黎開辦一份中文報紙,他們很快覓妥地點、調集了人員,所需資金也迅速湧到,但馬上便遭遇阻礙。他們在當地不敢設立自己的印刷廠,況且即使設立了印刷廠,報紙也無法運送,因為要設立印刷廠,須先得到法國報業工會的批准,且要使用工會認可的印刷機,此外,印出來的報紙須由工會指定的送報公司分送,若不配合這些條件,工會就圍堵報社。
鬧到最後,這家台灣報社還是在巴黎創辦了一份中文報紙,不過規模縮小了很多,編輯部設在台北,台北將編輯好了的報紙網片,用衛星傳送到巴黎,由巴黎辦事處轉給一家法國印刷廠印刷,再將報紙郵寄出去,這就是法國罷工罷出來的「成績」!
當然,在罷工、罷市、罷課、罷交通、罷郵、罷電,什麼都罷的情形下,經濟能不受傷害?經濟學家在每次大罷工前後,都會根據罷工的緣由與力道,分析對經濟所造成的創傷,但這太抽象了。有些新聞記者的報導倒很傳神:「輸電業罷工,整座製冰廠像冰淇淋一樣溶化了」、「郵局罷工,每天製造一座郵件聖母峰」、「交通罷工,法國每小時出現一條十里長不動的車流」。有時法國罷工也蠻有趣味,例如沒有電,理髮店便以臘燭取代,但「點臘燭非常有詩意,可是常燒了客人頭髮」,有些名餐館沒了電梯,便用人力背年老的客人上樓用餐,「但我們的餐館在十樓。」
罷工與示威,對任何人來說,本應是件痛苦的事,但法國人經常走上街頭,已能夠苦中做樂。他們帶著鑼鼓,有些人還化妝成小丑、動物,這種嘉年華會式的罷工,不僅吸引媒體注意,順便也娛樂自己,法國人的罷工真可說是「快樂無比」!█
結果10月底, 政府要刪減退休福利措施,引發大罷工:(http://news.pchome.com.tw/internation/bcc/20071019/index20071019090607210017.html)
法國運輸部門週四舉行的二十四小時大罷工是法國12年來最嚴重的工潮,全國大眾運輸幾乎陷入癱瘓狀態,這也是上任才五個多月的法國總統「沙柯吉」所面臨的最大考驗,一些較小工會表決,持續罷工到星期五,而主要工會領袖下週一將會商是否發動更大規模的罷工。這次法國工會為抗議「沙柯吉」政府要刪減退休福利措施,發動全國大罷工,運輸部門及電力瓦斯等國營事業員工紛紛響應,上街遊行抗議,有的沿路拿著擴音器高喊抗議口號,有的一路放鞭炮,引人注意。
最新的消息是: 週一(10.23.2007) 繼續罷工... 不知能不能媲美95年持續3週的大罷工(請參考 Tuesday, March 21, 2006)
介紹一篇發表於2003年 《貿易雜誌》的文章
by 劉星雨 (http://www.ieatpe.org.tw/magazine/130k.htm)
一年平均一千五百次的罷工示威,法國人可能是世界上最知道如何利用此道來達到目的的人
一七八九年七月,飢餓的法國人不畏酷暑、冒著生命危險,無懼無畏走上街頭,這就是法國大革命,世界上第一個民主國家也由此誕生。人民的力量如此巨大,是以前法國人所不知道的,因此法國人食髓知味,只要一不順心,便走上街頭。
任何民主國家都允許人民罷工示威,法國政治學者史安略在一百年前就曾說過:「罷工的作用,在以少數人的力量捆綁整個社會,迫使大多數人支持,藉此達到目的。」不過時代總會進步,兩百多年前法國人的罷工、示威,多是衝著政府的施政來的,當人們對某一政策或政治人物不滿,而政府或政治人物又不自己改正,人民就站出來說話了,久而久之形成一種規律性的政治活動。但民主政治日漸成熟,對政治的不滿已有了救濟手段,倒是許多經濟問題無法好好解決,於是法國人便把罷工示威的熱情轉移其上。
罷工情結‧其來有自
所謂經濟問題,主要是指勞資糾紛。在經濟飛躍成長之後,勞資所得嚴重不均,沒有辦法解決,勞方就集合力量,像對付政府一般對付資方,於是勞資糾紛愈來愈多,也越來越嚴重。
勞資對抗的結果,資方經常敗下陣來,結果勞方的力量與地位不僅有所提升,還罷工示威上了癮。今天,法國人最感自豪的,就是勞工權益非常高,政府與企業家都不敢不重視。
究竟法國勞工權益高到什麼程度?傳說有一天拿破崙皇帝正巡視地方,恰巧出現了兩位勞工,抬著東西阻礙了皇帝的去路,拿破崙的手下要轟走這兩位勞工,皇帝卻斥退手下說:「他們是神聖的勞工,讓路的應該是我。」不論這故事的真偽,法國勞工的「神聖」卻是一點也假不了。
當然法國勞工的地位並非一天即可建立,若想知道原因,必須回溯一下歷史。路易十四、十五、十六這三位皇帝,都揮霍成性,沒錢時,便暗地伸手向大臣「借錢」。特別是創造了史稱「榮光年代」的路易十四、十五,他們對法國的貢獻最大,但向大臣支借的次數與金額也最大。不想可知,皇帝向他們借錢,這些大臣怎敢拒絕?而這些借給皇帝的錢,也必定有去無回。況且皇帝不是只借一次,而是經常伸手,實在教人受不了,於是大臣們便想出個辦法來應付。
為求自保,大臣們不再那麼「無條件地」借錢給皇帝,他們把手中的錢轉投資到實業的經營上,當皇帝伸手借錢時,便以他們的企業需要錢周轉為由,得以少借或甚至不借。一來皇帝不能打擊企業,否則會引起民變,二來當皇帝來借錢,大臣們可向皇帝要求專賣權、專利權、減稅等種種特權,若皇帝一定要借,那麼只有答應他們的條件了。
如此,皇帝有了錢,大臣有了經濟特權,竟成一股貴族經營企業的風氣。皇帝向大臣借錢,本是私人間的小事,可是因經常為之,借的人又多,便形成一個以貴族為主的獨特經濟圈。他們享有某種特權,不是具有壟斷某項產業利益的權力,就是在地方上享有稅捐優惠,於是經濟便操控在少數人手裡。
展現力量‧挑戰權貴
過去幾個世紀,法國的經濟就是如此運作,今天法國大革命已過去兩百多年,皇權也倒了,但這種獨特的貴族經濟圈並未瓦解,直至今日,法國仍有許多企業控制在貴族後裔手裡,外人很難染指。
這些貴族後裔自成一個社會,甚少與外界接觸,婚嫁、教育、社交都有專門的區隔。但別小看這些人,他們並非都是紈褲子弟,現今法國許多銀行家、企業家、法學家、政治家、金融家都是貴族後裔,可說人才輩出。今天他們雖然失去了政權,其一舉一動仍深深影響法國經濟。
在皇權時代,這些貴族所創辦的企業,並不考慮勞工權益。以路易十四時代為例,路易十四雖是法國史上的明君,但當時勞工並沒有任何福利,不論是替皇帝打仗的軍人或是建造凡爾賽宮的工人,一旦受傷或死亡,家屬得不到半毛錢撫卹。
這情形直到路易十四晚年才稍有改變,皇帝看到滿街衣衫襤褸的傷兵,非常生氣,這是對他所創造的「榮光年代」的一種諷刺,也讓他臉上無光,於是便為傷兵建立了醫院。這是法國最早的榮民醫院,也是貴族階級首次關心民膜,只不過其出發點是為了皇帝的顏面。
而人民的需要第一次真正獲得關心,也是在路易十四晚年。一位工人之妻當著皇帝的面告御狀,她的丈夫因建皇宮而殉職,一無遺留,使她的生活陷入絕境,路易十四這才答應該給殉職工人某種撫卹。此例一開,告御狀的人愈來愈多,皇帝招架不住,只好下令研究撫卹制度,這也是法國社會福利之始。
路易十四所做的社會福利,雖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但總比什麼也沒有要好,這算是一個沒有福利但還算平靜的年代。
皇權時代,不管是軍人的撫卹還是人民的福利,都是皇帝說了算,一般百姓無力抗拒,而繼之的貴族後裔還堅持同樣標準,當然不能滿足勞方的胃口,重要的是,他們更需要勞工來支持企業,於是勞方有了與資方談判的地位。
以資方的立場,自然能壓榨出多少勞力就多少,因此勞資談判經常失敗,勞方於是走上街頭,給資方一個下馬威,但資方也不是弱者,拒絕溝通,就這樣每天上街頭,搞得勞資雙方遍體鱗傷。勞方為了爭取權益,必須不斷罷工,也不知法國人是否因為這樣而愛上罷工。
今天法國人可為任何事罷工,工廠裡死了一隻狗,影響衛生,工人罷工!學生在學校廁所裡做愛,校長一怒拆了廁所的門,學生馬上罷課!某些問題勞資雙方都期待政府來解決,但政府不出面,勞方也罷工!有時甚至連總統也罷工,一九八五年,全民反對政府所推出的教育改革方案,引發全國性的罷課、罷市,法國總統密特朗見學生罷課、家長罷市,自己也走上街頭罷工,不過密特朗只「罷」了五分鐘,而罷工的理由是:「反對學生罷課與家長罷市!」
法國人罷工之多,早已是世界第一,美國人戲說罷工與示威是「法國的一道特別菜」,然而英國人就沒那麼幽默,直言這是一種「法國病」。有人做了統計,一般時期,全法國一年中約有一千五百次罷工,平均每天三次有餘,如果在多事的年代裡,罷工次數當然更為可觀。再以罷工的地區分析,其中約一半集中在首都巴黎,換言之,巴黎已是法國人心目中的「罷工之都」了。
法國一般罷工為時約一或兩日,有時僅一、兩個小時,不過超過一星期的也很常見,超過一個月的亦不稀奇。一九九六年全法國的醫生、護士罷工了三個月,而最大的一次罷工更達七個月,當時各行各業、郵、電、交通全都停擺,學生無校可返,工人無工可做,市區處處是垃圾山,猶如進入無政府狀態。
放下太久遠的罷工不談,就談今年的罷工。據統計,單單發生在巴黎的反戰反美示威,就有一百五十多次,全法國更有一千五百多次,這數字已是每年的平均數,然而今年只過了一半,更何況反退休、反教育改革的罷工與示威正方興未艾。
法國人罷工,如果有個目標倒也罷了,可是有時什麼目標也沒有。法國一個人口僅兩萬人的小鎮畢亞松,每年十一月中旬,該鎮的掃雪工人都要舉行一次「傳統」罷工。因為在很早以前,小鎮的掃雪工人與掃雪工具都不足,於是工人便在每年初雪之日來次罷工,壓迫市政府增加掃雪工人與掃雪工具,沒想到行之有年就變成一種傳統。可是某年,一直到十二月還沒舉行罷工,因為期待的雪還沒有落下,但傳統不能不繼續……。在一個沒有雪的日子裡,罷工要求市政府增加掃雪工人與掃雪工具,是不是有點「幽默」?
因為罷工太多也太頻繁,嚴重阻礙了法國的經濟發展。某家台灣著名報社有意在巴黎開辦一份中文報紙,他們很快覓妥地點、調集了人員,所需資金也迅速湧到,但馬上便遭遇阻礙。他們在當地不敢設立自己的印刷廠,況且即使設立了印刷廠,報紙也無法運送,因為要設立印刷廠,須先得到法國報業工會的批准,且要使用工會認可的印刷機,此外,印出來的報紙須由工會指定的送報公司分送,若不配合這些條件,工會就圍堵報社。
鬧到最後,這家台灣報社還是在巴黎創辦了一份中文報紙,不過規模縮小了很多,編輯部設在台北,台北將編輯好了的報紙網片,用衛星傳送到巴黎,由巴黎辦事處轉給一家法國印刷廠印刷,再將報紙郵寄出去,這就是法國罷工罷出來的「成績」!
當然,在罷工、罷市、罷課、罷交通、罷郵、罷電,什麼都罷的情形下,經濟能不受傷害?經濟學家在每次大罷工前後,都會根據罷工的緣由與力道,分析對經濟所造成的創傷,但這太抽象了。有些新聞記者的報導倒很傳神:「輸電業罷工,整座製冰廠像冰淇淋一樣溶化了」、「郵局罷工,每天製造一座郵件聖母峰」、「交通罷工,法國每小時出現一條十里長不動的車流」。有時法國罷工也蠻有趣味,例如沒有電,理髮店便以臘燭取代,但「點臘燭非常有詩意,可是常燒了客人頭髮」,有些名餐館沒了電梯,便用人力背年老的客人上樓用餐,「但我們的餐館在十樓。」
罷工與示威,對任何人來說,本應是件痛苦的事,但法國人經常走上街頭,已能夠苦中做樂。他們帶著鑼鼓,有些人還化妝成小丑、動物,這種嘉年華會式的罷工,不僅吸引媒體注意,順便也娛樂自己,法國人的罷工真可說是「快樂無比」!█
Thursday, October 18, 2007
洗腦式的經神轟炸
當兵的時候剛好遇到國民黨政府的反台獨運動, 小兵的我們當然是第一個被整的對象。 當兵的痛苦並不是肉體的鍛煉而是洗腦式的經神轟炸, 讀訓、 念「革命軍」、 、上莒光日、 背政治準則、 唱軍歌。 對就是唱軍歌, 嚴格來講, 軍歌, 不是用唱的, 是用吼的, 類似在夜路上遇到鬼的尖叫,或是森林裡黑猩猩的叫陣。 那時教唱一首叫 「臺獨之路不可通」, 大約在19921-1992入伍的人應該都要會唱吧。 老實說, 旋律真的很怪, 歌詞像是電視廣告最後一句的拼湊。 打從心理抗拒, 要不是為了可以放假也不想學,而且痛恨。 後來很奇怪, 竟然有一天無意識的哼出來, 結果這首歌我到現在還會唱, 這就達到它們的目的, 我想這就是洗腦吧。 一個口號在那裏, 能夠種到你心中那就成功, 不管你把它歸在那一類。
目前民進黨政府鋪天蓋地的搞入聯, 口號、符咒到處貼、到處蓋, 讓人民知道它是存在的, 「存在就是合理的」。 我曾說過:「做事要成功要把它當運動來搞」, 所以建議: 國中小舉辦徵文、壁報比賽作為為升學的參考; 電視節目置入性行銷; 設計新的免費on-line game 叫 「入聯征途」…;最後一招: 製造英雄或烈士。
老實說入聯或返聯成功, 對目前的臺灣也不會改變太大, 就像以前的黨外認為, 只要推翻國民黨執政 (事實上國民黨並沒有被完成根除) 一切就會轉好; 搞台獨的人認為只要臺灣獨立一切就會轉好,因為目前的所有問題都是台灣沒獨立、 臺灣不是正常國家。 其實可以想像的是那一天真的到了, 所有的問題都沒解決, 但臺灣對政治狂熱的人卻找不到他們的目標; 反過來講中國真的統一台灣, 中國的民族主義者也不會從此偃旗息鼓,「 無敵國外患者 國恒亡」。 可以想像的是台獨那一天真的到了, 新的問題是: 「立國的文化是什麼?」, 就像2000年3月19日後到今天, 所鼓吹的「台灣文化」, 能真正的帶給臺灣新的視野與生命嗎? 固然歷史是用10甚至100年為尺寸來看待與分析,日本人統治台灣50年,但台灣自發的東西夠稱得上「文化」嗎? 有典籍傳世,有內涵來影響他人嗎? 獨派的人說 (http://www.wufi.org.tw/george/oncultr.htm#02) : 『我們熟悉中國人物:文天祥、岳飛、以及劉備、關公、張飛、桃園三結義;知道歷史古蹟萬里長城、紫禁城、西湖、中山陵、也知有長江、黃河、烏蘇里江、黑龍江、喜馬拉雅山、甚至還背得出聖母峰的高度是八、八四八公尺。而對端午節吃粽子是為紀念三閭大夫屈原,也都耳熟能詳;當然對宮燈、旗袍、刺繡、國畫、京戲、北平烤鴨也都不陌生。可是提到郭懷一(一六五二)是第一個發動叛亂荷蘭人的台灣人;朱貫一(一七二一)、蔣渭水、林獻堂等人又是什麼樣的人物,恐怕就少有人知了。即使不少人遊過安平古堡、赤崁樓、億載金城、大天后宮,但對它的歷史背景,也只是一知半解。台灣的山川濁水溪、大甲溪、曾文溪的確切位置?玉山又有多高?一定考倒不少人。又如大甲媽祖南下進香共八天七夜,來回長達三百七十二公里,善男信女長途跋涉,抵達嘉義新港奉天宮舉行祝壽大典,是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很是熱鬧,但在課本上竟沒有半字提及。再說,台灣各地土產鳳梨酥、太陽餅、擔仔麵、炒鱔魚;台灣戲劇歌仔戲,布袋戲,廟會的宋江陣、車鼓陣、台灣的民謠望春風、雨夜花的時代意義,大概也是不甚了了。』,我愛我的土地,國民黨很明顯的是不對,用大中國心態來統治台灣,因為他們只是過客,住旅館的人不需要經營房間,要經營房間的人卻只能提出「狀態」,卻無法題出「論述」、無法成「系統理論」,盲點就像就像只認得「三太子」、「媽祖」不認得「耶穌」、「釋迦牟尼」、「穆罕默德」, 文化是「曾經蒼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有人說國民黨不來,臺灣是日本的一部份,但中國如果被日本吃掉,日本就不見了。
一個國家強不強,不只要看其經濟、軍事力, 最重要是看其文化影響力, 還有他國人以成為此國人的意願, 至於是那個國家或地區答案在每個人心中。
目前民進黨政府鋪天蓋地的搞入聯, 口號、符咒到處貼、到處蓋, 讓人民知道它是存在的, 「存在就是合理的」。 我曾說過:「做事要成功要把它當運動來搞」, 所以建議: 國中小舉辦徵文、壁報比賽作為為升學的參考; 電視節目置入性行銷; 設計新的免費on-line game 叫 「入聯征途」…;最後一招: 製造英雄或烈士。
老實說入聯或返聯成功, 對目前的臺灣也不會改變太大, 就像以前的黨外認為, 只要推翻國民黨執政 (事實上國民黨並沒有被完成根除) 一切就會轉好; 搞台獨的人認為只要臺灣獨立一切就會轉好,因為目前的所有問題都是台灣沒獨立、 臺灣不是正常國家。 其實可以想像的是那一天真的到了, 所有的問題都沒解決, 但臺灣對政治狂熱的人卻找不到他們的目標; 反過來講中國真的統一台灣, 中國的民族主義者也不會從此偃旗息鼓,「 無敵國外患者 國恒亡」。 可以想像的是台獨那一天真的到了, 新的問題是: 「立國的文化是什麼?」, 就像2000年3月19日後到今天, 所鼓吹的「台灣文化」, 能真正的帶給臺灣新的視野與生命嗎? 固然歷史是用10甚至100年為尺寸來看待與分析,日本人統治台灣50年,但台灣自發的東西夠稱得上「文化」嗎? 有典籍傳世,有內涵來影響他人嗎? 獨派的人說 (http://www.wufi.org.tw/george/oncultr.htm#02) : 『我們熟悉中國人物:文天祥、岳飛、以及劉備、關公、張飛、桃園三結義;知道歷史古蹟萬里長城、紫禁城、西湖、中山陵、也知有長江、黃河、烏蘇里江、黑龍江、喜馬拉雅山、甚至還背得出聖母峰的高度是八、八四八公尺。而對端午節吃粽子是為紀念三閭大夫屈原,也都耳熟能詳;當然對宮燈、旗袍、刺繡、國畫、京戲、北平烤鴨也都不陌生。可是提到郭懷一(一六五二)是第一個發動叛亂荷蘭人的台灣人;朱貫一(一七二一)、蔣渭水、林獻堂等人又是什麼樣的人物,恐怕就少有人知了。即使不少人遊過安平古堡、赤崁樓、億載金城、大天后宮,但對它的歷史背景,也只是一知半解。台灣的山川濁水溪、大甲溪、曾文溪的確切位置?玉山又有多高?一定考倒不少人。又如大甲媽祖南下進香共八天七夜,來回長達三百七十二公里,善男信女長途跋涉,抵達嘉義新港奉天宮舉行祝壽大典,是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很是熱鬧,但在課本上竟沒有半字提及。再說,台灣各地土產鳳梨酥、太陽餅、擔仔麵、炒鱔魚;台灣戲劇歌仔戲,布袋戲,廟會的宋江陣、車鼓陣、台灣的民謠望春風、雨夜花的時代意義,大概也是不甚了了。』,我愛我的土地,國民黨很明顯的是不對,用大中國心態來統治台灣,因為他們只是過客,住旅館的人不需要經營房間,要經營房間的人卻只能提出「狀態」,卻無法題出「論述」、無法成「系統理論」,盲點就像就像只認得「三太子」、「媽祖」不認得「耶穌」、「釋迦牟尼」、「穆罕默德」, 文化是「曾經蒼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有人說國民黨不來,臺灣是日本的一部份,但中國如果被日本吃掉,日本就不見了。
一個國家強不強,不只要看其經濟、軍事力, 最重要是看其文化影響力, 還有他國人以成為此國人的意願, 至於是那個國家或地區答案在每個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