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7, 2009
Monday, January 12, 2009
Tuesday, January 06, 2009
以巴衝突的第三類接觸
加薩血戰/以軍地面部隊進入加薩 百姓死傷已逾2萬 (2009/01/04 09:44)
不要搞不清楚為何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打了二三十年還沒停戰的樣子…
以色列是在英美各為其利的幫助下才重新建國,靠著海外廣大猶太人的聯合支持,在那之前,當地是由部份猶太人及大多數阿拉伯人所共同居住的。
依據偽基百科的”說明” (無幽默感者, 肯定閱讀後身體不適!) (http://zh.uncyclopedia.info/wiki/%E4%BB%A5%E8%89%B2%E5%88%97):在歷史上,油汰人如其名,是一個信仰上帝耶和華而命運相當悲哀的民族,依據舊約聖經記載,油汰人最早是埃及人的奴隸,而油汰人所信仰的上帝耶和華答應要給予他們一個流洨與蜜的應許之地,當時身為埃及王子的油汰人摩西受到感召,便帶領著油汰人度過紅海,抵達今日的八粒撕毯地區,殺光當地土著並建國,並頒佈色戒則色誡的內容在聖經裡可以找尋。然而油汰人在身上也與神立約(宮刑),若用白話講就是割懶叫,從古老時代亞伯拉罕就有這樣的禮儀。不管是老的或是年輕的及用重價買來的正太.....等等都要行宮刑。 西元二世紀,因為油汰人因企圖建國而叛亂,玀螞帝國在弭平叛亂後,屠殺了150萬油汰人,並將油汰人逐出八粒撕毯地區,油汰人自此過了兩千多年流亡全世界的日子。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慘遭納稅大量屠殺,西方世界多半自認虧欠油汰人,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於西元1948年同意油汰人在其託管地八粒撕毯地區建國,此決定引起周邊阿拉伯國家大舉震驚及反對,便組成聯軍攻打以色列,由於油汰人如蟑螂般的生命力,在經過多次戰爭,仍然挺立到今日,而且每此戰爭結束,版圖都有擴大的情形。
所以有點那一塊地有點地位未定論(和台灣一樣!),不過應許之地應該是上帝精選的! 因為那是中東少數不產石油的地方 。
我對以色列人的印象是很厲害、滿聰明的,這是不能否認的。
反而我對巴勒斯坦人有較深的印象 :話說我第一年到法國時, 在波爾多(Royan , CAREL)附近學法語, 是法國外交部指定法國公費留學生的語言中心之一。 法國公費留學生大部分是第三世界來的, 所以我的同學有: 阿拉伯人 (伊朗、 敘利亞、 黎巴嫩、 巴勒斯坦、 伊拉克的庫德族人、 科威特人、 葉門人); 亞洲人(泰國人、 越南人)。自費生則來自全球各地, 亞洲人最多的是日本人; 夏天的時候有來自北歐的斯堪那維亞人。 故事在那年夏天, 班上有一位挪威來的女孩子- 海蒂, 及我那位巴勒斯坦同學- 喀雷,聊天是個上語言課上課方式, 海蒂不知位什麼突然說起:「為何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 不能好好相處,非得打打殺殺, 真是野蠻…,」喀雷 一聽就跳起來 (一點也不誇張!) 說:「如果妳們挪威每個家庭都至少有一人被以色列人殺掉, 莫名奇妙的被殺掉, 妳能原諒那個殺人的人嗎?...」, 老師見狀失控就出來轉移話題。 其實私底下, 他們不會提這些事 。從此之後, 我對巴勒斯坦有一個不同的主觀印象。 所以能真正達成以巴中東和平的, 得十次諾貝爾和平獎也不為過。
綠色政權執政時, 每年二二八多擴大紀念, 講起台籍菁英被殺, 事不關己的人, 他們的情緒或正義感還是會被挑起, 不用說那些真正受害家屬。 但如果二二八擴大到每一個家庭, 那傷口(奪妻之恨 殺父之仇)不是弄個假日或蓋個紀念碑就能解決的。
以巴衝突, 百年內不會解決的! 如果解決了那人間就是天堂了!
不要搞不清楚為何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打了二三十年還沒停戰的樣子…
以色列是在英美各為其利的幫助下才重新建國,靠著海外廣大猶太人的聯合支持,在那之前,當地是由部份猶太人及大多數阿拉伯人所共同居住的。
依據偽基百科的”說明” (無幽默感者, 肯定閱讀後身體不適!) (http://zh.uncyclopedia.info/wiki/%E4%BB%A5%E8%89%B2%E5%88%97):在歷史上,油汰人如其名,是一個信仰上帝耶和華而命運相當悲哀的民族,依據舊約聖經記載,油汰人最早是埃及人的奴隸,而油汰人所信仰的上帝耶和華答應要給予他們一個流洨與蜜的應許之地,當時身為埃及王子的油汰人摩西受到感召,便帶領著油汰人度過紅海,抵達今日的八粒撕毯地區,殺光當地土著並建國,並頒佈色戒則色誡的內容在聖經裡可以找尋。然而油汰人在身上也與神立約(宮刑),若用白話講就是割懶叫,從古老時代亞伯拉罕就有這樣的禮儀。不管是老的或是年輕的及用重價買來的正太.....等等都要行宮刑。 西元二世紀,因為油汰人因企圖建國而叛亂,玀螞帝國在弭平叛亂後,屠殺了150萬油汰人,並將油汰人逐出八粒撕毯地區,油汰人自此過了兩千多年流亡全世界的日子。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慘遭納稅大量屠殺,西方世界多半自認虧欠油汰人,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於西元1948年同意油汰人在其託管地八粒撕毯地區建國,此決定引起周邊阿拉伯國家大舉震驚及反對,便組成聯軍攻打以色列,由於油汰人如蟑螂般的生命力,在經過多次戰爭,仍然挺立到今日,而且每此戰爭結束,版圖都有擴大的情形。
所以有點那一塊地有點地位未定論(和台灣一樣!),不過應許之地應該是上帝精選的! 因為那是中東少數不產石油的地方 。
我對以色列人的印象是很厲害、滿聰明的,這是不能否認的。
反而我對巴勒斯坦人有較深的印象 :話說我第一年到法國時, 在波爾多(Royan , CAREL)附近學法語, 是法國外交部指定法國公費留學生的語言中心之一。 法國公費留學生大部分是第三世界來的, 所以我的同學有: 阿拉伯人 (伊朗、 敘利亞、 黎巴嫩、 巴勒斯坦、 伊拉克的庫德族人、 科威特人、 葉門人); 亞洲人(泰國人、 越南人)。自費生則來自全球各地, 亞洲人最多的是日本人; 夏天的時候有來自北歐的斯堪那維亞人。 故事在那年夏天, 班上有一位挪威來的女孩子- 海蒂, 及我那位巴勒斯坦同學- 喀雷,聊天是個上語言課上課方式, 海蒂不知位什麼突然說起:「為何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 不能好好相處,非得打打殺殺, 真是野蠻…,」喀雷 一聽就跳起來 (一點也不誇張!) 說:「如果妳們挪威每個家庭都至少有一人被以色列人殺掉, 莫名奇妙的被殺掉, 妳能原諒那個殺人的人嗎?...」, 老師見狀失控就出來轉移話題。 其實私底下, 他們不會提這些事 。從此之後, 我對巴勒斯坦有一個不同的主觀印象。 所以能真正達成以巴中東和平的, 得十次諾貝爾和平獎也不為過。
綠色政權執政時, 每年二二八多擴大紀念, 講起台籍菁英被殺, 事不關己的人, 他們的情緒或正義感還是會被挑起, 不用說那些真正受害家屬。 但如果二二八擴大到每一個家庭, 那傷口(奪妻之恨 殺父之仇)不是弄個假日或蓋個紀念碑就能解決的。
以巴衝突, 百年內不會解決的! 如果解決了那人間就是天堂了!
Sunday, January 04, 2009
打起來了!《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以軍進入加薩市 戰爭死亡人數逾510 中央社 Published: 2009-01-05 08:24 AM
(中央社加薩市4日法新電)數以萬計以色列部隊今天在坦克的支援下,在加薩(Gaza)與哈瑪斯集團(Hamas)戰士交戰。以色列為了結束好戰分子的火箭攻擊而發動這項攻勢,至今造成超過510人死亡。
以軍已進入加薩市周邊,許多家庭都已逃離或躲在地下室等待第二個晚上的戰鬥。自2006年黎巴嫩戰爭以來,這是以色列政府所發動最大規模軍事行動,以國已將國際社會施加的強大壓力置諸腦後。
加薩醫護人士說,自從以色列3日晚間發動地面攻勢以來,已有至少63名巴勒斯坦人被坦克炮彈或以軍戰機發射的飛彈擊斃。
以色列方面則說,一名士兵被迫擊砲擊斃,另外大約有30人受傷。
以色列部隊和坦克已包圍了加薩市,外圍地區據報導也傳出戰鬥。北部城鎮貝特拉希亞(Beit Lahiya),貝哈努(Beit Hanun)和加巴里雅(Jabaliya)也傳出激烈的衝突。
爆炸聲和機槍聲震撼了擁有150萬人口的加薩地區。據目擊者說,哈瑪斯集團戰士發射迫擊砲,並在向前推進的以軍前面引爆路邊炸彈。
被譽為半個世紀美國知識界的巨人之一,以《文明的衝突》舉世聞名的政治學大師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2008年12月24日在美國麻州辭世,享壽81歲。
杭廷頓1927年生於紐約市,18歲獲得耶魯學士學位,1948年拿到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50年起已在哈佛執教,1951年獲得哈佛博士學位。他從23歲就在哈佛執教,至去年退休,歷經58年。主要研究美國政府、民主化、軍事戰略及軍事政治學,以及文官與軍事體系的關係。
他最著名的是提出文明衝突的觀點,主張冷戰後的世界暴力衝突不再是各國意識形態的問題,而是世界主要文明間文化與宗教的歧異。自1993年,美國哈佛大學杭亭頓教授在《外交事務季刊》(Foreign Affairs)發表<文明的衝突?>一文後,已引起全球性的爭論,成為後冷戰時代最熱門的話題。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這是一本用「硬頭腦」去分析被傳統政治學界嗤為「軟主題」文化的一本書,強調後冷戰衝突的根源,不在民族或意識形態,而在文化。
許多學者主張,共產主義式微,是西方價值的大勝利,但杭廷頓駁斥這種看法,尤其是伊斯蘭教和中國的崛起。他警告歐美若不能團結,西方文明有式微的危險:「西方應學習在淺灘中航行,忍耐痛苦,中道而行,保護自己的文化。」
911之後,杭廷頓被譽為先知。文明的衝突被譯成33種語言,被西方及穆斯林鷹派奉為圭臬,認為它所預言的,正是伊斯蘭教和西方不可避免的衝突。當德黑蘭也出現杭廷頓著作盜版翻譯時,1,000本當中被伊斯蘭革命衛隊訂了半數。
過去幾年來的重大事件正好印證了杭亭頓教授觀點。
各地區的人民愈來愈以祖先、語言、宗教和習俗界定自己的身分
在後冷戰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再是意識形態或經濟,而是文化。
全球政治正在沿著文化界限進行重組,以新合作與衝突模式取代冷戰時期的方式。
目前最紛擾的地區都位在文明的斷層線上,如波士尼亞、車臣、高加索區、中亞、喀什米爾、中東、西藏、斯里蘭卡、蘇丹等。
杭亭頓教授在書中也解釋了回教國家的人口爆炸與東亞的經濟躍昇如何改變了全球政治的性質。
這些新發展挑戰了西方的主宰地位,質疑了原來被視為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西方理念,在核武、生產、移民、人權與民主的問題上,也日見摩擦。
回教人口的遽增導致了歐亞地區戰爭不斷,中國的強大也有可能帶來全球性的文明戰爭。
在這種情劫下,杭亭頓教授為西方如何保存其文化獨特性指出一條明路,並強調和地人民在複雜而多元文明的思界中學習共存共榮的必要。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對世紀之交的各種推動力量提供了深刻而有力的分析,處處充滿洞見。
季辛吉認為本書是「冷戰結東以來重要著作之一」,也對「二十一世紀全球政治架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看法」。
布里辛斯基更稱之為「大膽,想像力豐富,並具有挑戰性的見解,對國際事務帶來革命性的看法。」
(中央社加薩市4日法新電)數以萬計以色列部隊今天在坦克的支援下,在加薩(Gaza)與哈瑪斯集團(Hamas)戰士交戰。以色列為了結束好戰分子的火箭攻擊而發動這項攻勢,至今造成超過510人死亡。
以軍已進入加薩市周邊,許多家庭都已逃離或躲在地下室等待第二個晚上的戰鬥。自2006年黎巴嫩戰爭以來,這是以色列政府所發動最大規模軍事行動,以國已將國際社會施加的強大壓力置諸腦後。
加薩醫護人士說,自從以色列3日晚間發動地面攻勢以來,已有至少63名巴勒斯坦人被坦克炮彈或以軍戰機發射的飛彈擊斃。
以色列方面則說,一名士兵被迫擊砲擊斃,另外大約有30人受傷。
以色列部隊和坦克已包圍了加薩市,外圍地區據報導也傳出戰鬥。北部城鎮貝特拉希亞(Beit Lahiya),貝哈努(Beit Hanun)和加巴里雅(Jabaliya)也傳出激烈的衝突。
爆炸聲和機槍聲震撼了擁有150萬人口的加薩地區。據目擊者說,哈瑪斯集團戰士發射迫擊砲,並在向前推進的以軍前面引爆路邊炸彈。
被譽為半個世紀美國知識界的巨人之一,以《文明的衝突》舉世聞名的政治學大師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2008年12月24日在美國麻州辭世,享壽81歲。
杭廷頓1927年生於紐約市,18歲獲得耶魯學士學位,1948年拿到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50年起已在哈佛執教,1951年獲得哈佛博士學位。他從23歲就在哈佛執教,至去年退休,歷經58年。主要研究美國政府、民主化、軍事戰略及軍事政治學,以及文官與軍事體系的關係。
他最著名的是提出文明衝突的觀點,主張冷戰後的世界暴力衝突不再是各國意識形態的問題,而是世界主要文明間文化與宗教的歧異。自1993年,美國哈佛大學杭亭頓教授在《外交事務季刊》(Foreign Affairs)發表<文明的衝突?>一文後,已引起全球性的爭論,成為後冷戰時代最熱門的話題。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這是一本用「硬頭腦」去分析被傳統政治學界嗤為「軟主題」文化的一本書,強調後冷戰衝突的根源,不在民族或意識形態,而在文化。
許多學者主張,共產主義式微,是西方價值的大勝利,但杭廷頓駁斥這種看法,尤其是伊斯蘭教和中國的崛起。他警告歐美若不能團結,西方文明有式微的危險:「西方應學習在淺灘中航行,忍耐痛苦,中道而行,保護自己的文化。」
911之後,杭廷頓被譽為先知。文明的衝突被譯成33種語言,被西方及穆斯林鷹派奉為圭臬,認為它所預言的,正是伊斯蘭教和西方不可避免的衝突。當德黑蘭也出現杭廷頓著作盜版翻譯時,1,000本當中被伊斯蘭革命衛隊訂了半數。
過去幾年來的重大事件正好印證了杭亭頓教授觀點。
各地區的人民愈來愈以祖先、語言、宗教和習俗界定自己的身分
在後冷戰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再是意識形態或經濟,而是文化。
全球政治正在沿著文化界限進行重組,以新合作與衝突模式取代冷戰時期的方式。
目前最紛擾的地區都位在文明的斷層線上,如波士尼亞、車臣、高加索區、中亞、喀什米爾、中東、西藏、斯里蘭卡、蘇丹等。
杭亭頓教授在書中也解釋了回教國家的人口爆炸與東亞的經濟躍昇如何改變了全球政治的性質。
這些新發展挑戰了西方的主宰地位,質疑了原來被視為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西方理念,在核武、生產、移民、人權與民主的問題上,也日見摩擦。
回教人口的遽增導致了歐亞地區戰爭不斷,中國的強大也有可能帶來全球性的文明戰爭。
在這種情劫下,杭亭頓教授為西方如何保存其文化獨特性指出一條明路,並強調和地人民在複雜而多元文明的思界中學習共存共榮的必要。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對世紀之交的各種推動力量提供了深刻而有力的分析,處處充滿洞見。
季辛吉認為本書是「冷戰結東以來重要著作之一」,也對「二十一世紀全球政治架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看法」。
布里辛斯基更稱之為「大膽,想像力豐富,並具有挑戰性的見解,對國際事務帶來革命性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