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riginal Message -----
From: XX組-OO仁
To: 森
三木吾兄:伉儷美意,深感五內。
人之在世,僅為衍乎?子子孫孫,代代相傳,為傳何物?
全球問題,氣候變遷,人口壓力,脫不干係。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生滅變異,無明翳心,執著纏縛,
渾噩度生,於生死中,常被漂溺。
盲龜浮木,暇滿人身,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值此當下,
當求晴陽,光明遍照。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兄之關懷,再三銘謝。
末祝闔家,吉祥圓滿。
弟 OO仁 謹筆
回信
O仁老弟 中毒深乎 獨善其身 吾等何來
人生在世 不全衍乎 前世後世 理當緣源
何來匈奴 推託之辭 氣候變遷 全球問題
當求賢才 賢才何得 吾輩遜矣 託於後生
後生何得 陰陽兩合 天造地設 博仁優種
不傳可惜 立志救世 永往直前 當仁不二
盲龜浮木 此乃緣份 盲龜若弟 浮木可期
浮木已近 何樂不為 仁若少利 苦海終生...
少利:台語 客氣之意也...
Wednesday, February 24, 2010
Tuesday, February 23, 2010
徵友說帖
(確有其事 但請勿對號入座...)
Dear T:
轉眼之間 紅花含苞 南風送暖 天地萬物 春意盎然 不知足下 是否同感
川流不息 時序更迭 吾弟徒勞 年邁四十 在家父母 祈寄抱孫 五內具焚
切莫蹉跎 老哥三木 據實以報 據理力爭 大學吾友 家有一妹 年約三五
為人師表 任職中學 足不二戶 小姑獨處 研究所畢 地方豪族 不愁孔方
吾友其兄 手機急call 望吾代尋 先友後俟 無謂壓力 成人之美 何樂不為
茫茫人海 吾道有孤 掐指一數 符此條件 吾弟莫屬 增產報國 年內有成
絞盡腦汁 一指神功 敲爛鍵盤 吾弟老弟 請勿一哂 非誠勿試 老哥直言
五湖四海 廣結善緣 無謂非誠 吾弟老弟 志在四方 兒女情長 棄之篳蓰
古有銘訓 安內攘外 成家立業 此乃人生 昭光易逝 人生苦短 茫茫終日
所為何務 天地立心 生民立命 離咱遠咦 百代過客 萬物逆旅 夏蟲語冰
繁衍後代 寄命天地 實為出口 百年之後 黃土一坏 唯吾子嗣 代代相傳
Dear T:
轉眼之間 紅花含苞 南風送暖 天地萬物 春意盎然 不知足下 是否同感
川流不息 時序更迭 吾弟徒勞 年邁四十 在家父母 祈寄抱孫 五內具焚
切莫蹉跎 老哥三木 據實以報 據理力爭 大學吾友 家有一妹 年約三五
為人師表 任職中學 足不二戶 小姑獨處 研究所畢 地方豪族 不愁孔方
吾友其兄 手機急call 望吾代尋 先友後俟 無謂壓力 成人之美 何樂不為
茫茫人海 吾道有孤 掐指一數 符此條件 吾弟莫屬 增產報國 年內有成
絞盡腦汁 一指神功 敲爛鍵盤 吾弟老弟 請勿一哂 非誠勿試 老哥直言
五湖四海 廣結善緣 無謂非誠 吾弟老弟 志在四方 兒女情長 棄之篳蓰
古有銘訓 安內攘外 成家立業 此乃人生 昭光易逝 人生苦短 茫茫終日
所為何務 天地立心 生民立命 離咱遠咦 百代過客 萬物逆旅 夏蟲語冰
繁衍後代 寄命天地 實為出口 百年之後 黃土一坏 唯吾子嗣 代代相傳
Tuesday, February 09, 2010
追蹤 Vincent 在 Auvers Sur Oise 痕跡
Auvers 是地名
sur 是上
oise 是一條河是塞納河的支流
Auvers-Sur-Oise在巴黎北郊約一小時車程的地方,梵谷生命中最後的九週所待之地。
http://www.auvers-sur-oise.com/
1890年7月27日梵谷在奧唯一處麥田中對著腹部舉槍自盡 兩天後在弟弟西奧的陪伴下過世 或許也是對哥哥的過世感到內疚 半年後西奧也隨著梵谷的腳步離開人世
我倒覺得梵谷的畫是用"塑"的 用鮮艷厚實的油彩 在畫布上堆砌他的感情
我媽去了巴黎兩次
最後一次要回臺灣的前一天 她要我們載她去Auvers-Sur-Oise
去看那片麥田
那是6月時 麥浪在7點鐘的夕照下愈發金黃
她唸著小時後在外公家曾種過麥子
那是個連結 讓人回到回不去的過去
sur 是上
oise 是一條河是塞納河的支流
Auvers-Sur-Oise在巴黎北郊約一小時車程的地方,梵谷生命中最後的九週所待之地。
http://www.auvers-sur-oise.com/
1890年7月27日梵谷在奧唯一處麥田中對著腹部舉槍自盡 兩天後在弟弟西奧的陪伴下過世 或許也是對哥哥的過世感到內疚 半年後西奧也隨著梵谷的腳步離開人世
我倒覺得梵谷的畫是用"塑"的 用鮮艷厚實的油彩 在畫布上堆砌他的感情
我媽去了巴黎兩次
最後一次要回臺灣的前一天 她要我們載她去Auvers-Sur-Oise
去看那片麥田
那是6月時 麥浪在7點鐘的夕照下愈發金黃
她唸著小時後在外公家曾種過麥子
那是個連結 讓人回到回不去的過去
Monday, February 01, 2010
白目小孩 Vs 國王新衣
2010-02-02 中國時報 【周成功】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10020200411,00.html)
如同黃仁宇「萬歷十五年」的英文標題:「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二○○九對台灣學術界也是平靜無事的一年。但在這一年中,一齣國王新衣的劇碼正悄悄地從醞釀、成型而準備上場。那就是「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
什麼是「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別說一般人,就是學術界中,多數人也只是似曾聽聞,沒有人弄得清楚這個準備花六年,總經費超過一百五十億台幣的計畫,葫蘆中究竟在賣些什麼藥!但熟悉內情的人的反應,以一位對全球醫藥產業有深厚實務經驗的人所下的評語最為傳神:這是一個還沒開始就注定失敗的計畫。
為什麼政府會決定投注鉅資在這個「生技醫藥計畫」?生技醫藥不是前景看好的新興產業嗎,為什麼有人要看衰它?是計畫主持人學識能力不足?還是規畫過程草率,遺漏了什麼關鍵的環節?「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的總主持人是中研院翁啟惠院長,其計畫規畫的核心團隊中包含了九位國內的中研院院士。這些人都是台灣學術界的菁英,都是作事認真,有深厚研究經驗的學者。那麼問題究竟出在那裡?
「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是為延續已作了八年的「基因体醫學國家型計畫」與作了九年的「生技製藥國家型計畫」,而把兩個合併產生的一個新計畫。「基因體醫學國家型計畫」從二○○二作到今年,總共耗資一百四十六億台幣。而「生技製藥國家型計畫」從二○○○作到今年,總共花費了一○八億台幣。這兩個執行十年,在國家型計畫保護傘下花了二百五十億經費的研究計畫,究竟取得什麼樣成就?什麼理由它還必需要持續地被保護?
坦白說檢討「基因體醫學國家型計畫」執行成效的功課,我們的學術界交了白卷!因此在「基因體醫學國家型計畫」的檢討會上我就建議「基因體醫學國家型計畫」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所有研究計畫的評比都應該回歸到國科會去競爭。
而「生技製藥國家型計畫」最初是想結合學界研究能量,去從事新藥開發。這個想法也沒錯,只是忽略新藥開發,是個全職的專業。以美國一個大藥廠每年研發經費超過十億美金,有完整研究、開發到臨床實驗的組織體系,有不成功就失業的企業壓力,到今天尚且面臨新藥來源無以為繼的窘境。讓鬆散的學界去模仿藥廠的運作模式,在缺少任務導向的工作紀律與壓力下,除了產出一些不痛不癢的論文和一些賣不了價錢的專利外,想要全面提昇生技產業的夢想,當然注定是會幻滅的。
這二個國家型計畫即將結束之際,我們完全沒有看到來自內部或是外部的檢討與反省:一、當初設定的目標究竟達成了多少?二、在計畫執行過程中,究竟碰到了那些關鍵的問題?三、如果提昇生技製藥產業是國家既定的目標那麼解決前面提到的困境,有什麼樣的具體作法?主事者面臨國家型計畫能否延續時,沒有人「敢」作出停損的決定。學界大老的心態仍然只停留在資源的取得與分配上。因此在提振生技醫藥產業的大帽子下,翁啟惠院長一聲「把二個國家型計畫合併」,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就此產生。
這個新的「生技製藥國家型計畫」所規畫的內容仍只是過去計畫的翻版。於是一切重新開始,大家又都可以「安居樂業」「不愁衣食」地過六年了!因此,結論很簡單,靠學界菁英來提昇生技產業是行不通的,一來他們沒有實務經驗,再來他們沒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與壓力。這些不是院長就是校長,不是校長就是所長的學界菁英,全職投入尚且不能保證成事,何況是抱著業餘和分餅的心態來參與。
當國王穿上看不見的新衣上街時,絕大多數人的心態是明哲保身,作一個沉默的旁觀者者,當然也會有少數人跟在後面湊熱鬧,只有那個小孩,會無知而天真地說出心中的疑惑。我選擇了作那個小孩。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10020200411,00.html)
如同黃仁宇「萬歷十五年」的英文標題:「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二○○九對台灣學術界也是平靜無事的一年。但在這一年中,一齣國王新衣的劇碼正悄悄地從醞釀、成型而準備上場。那就是「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
什麼是「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別說一般人,就是學術界中,多數人也只是似曾聽聞,沒有人弄得清楚這個準備花六年,總經費超過一百五十億台幣的計畫,葫蘆中究竟在賣些什麼藥!但熟悉內情的人的反應,以一位對全球醫藥產業有深厚實務經驗的人所下的評語最為傳神:這是一個還沒開始就注定失敗的計畫。
為什麼政府會決定投注鉅資在這個「生技醫藥計畫」?生技醫藥不是前景看好的新興產業嗎,為什麼有人要看衰它?是計畫主持人學識能力不足?還是規畫過程草率,遺漏了什麼關鍵的環節?「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的總主持人是中研院翁啟惠院長,其計畫規畫的核心團隊中包含了九位國內的中研院院士。這些人都是台灣學術界的菁英,都是作事認真,有深厚研究經驗的學者。那麼問題究竟出在那裡?
「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是為延續已作了八年的「基因体醫學國家型計畫」與作了九年的「生技製藥國家型計畫」,而把兩個合併產生的一個新計畫。「基因體醫學國家型計畫」從二○○二作到今年,總共耗資一百四十六億台幣。而「生技製藥國家型計畫」從二○○○作到今年,總共花費了一○八億台幣。這兩個執行十年,在國家型計畫保護傘下花了二百五十億經費的研究計畫,究竟取得什麼樣成就?什麼理由它還必需要持續地被保護?
坦白說檢討「基因體醫學國家型計畫」執行成效的功課,我們的學術界交了白卷!因此在「基因體醫學國家型計畫」的檢討會上我就建議「基因體醫學國家型計畫」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所有研究計畫的評比都應該回歸到國科會去競爭。
而「生技製藥國家型計畫」最初是想結合學界研究能量,去從事新藥開發。這個想法也沒錯,只是忽略新藥開發,是個全職的專業。以美國一個大藥廠每年研發經費超過十億美金,有完整研究、開發到臨床實驗的組織體系,有不成功就失業的企業壓力,到今天尚且面臨新藥來源無以為繼的窘境。讓鬆散的學界去模仿藥廠的運作模式,在缺少任務導向的工作紀律與壓力下,除了產出一些不痛不癢的論文和一些賣不了價錢的專利外,想要全面提昇生技產業的夢想,當然注定是會幻滅的。
這二個國家型計畫即將結束之際,我們完全沒有看到來自內部或是外部的檢討與反省:一、當初設定的目標究竟達成了多少?二、在計畫執行過程中,究竟碰到了那些關鍵的問題?三、如果提昇生技製藥產業是國家既定的目標那麼解決前面提到的困境,有什麼樣的具體作法?主事者面臨國家型計畫能否延續時,沒有人「敢」作出停損的決定。學界大老的心態仍然只停留在資源的取得與分配上。因此在提振生技醫藥產業的大帽子下,翁啟惠院長一聲「把二個國家型計畫合併」,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就此產生。
這個新的「生技製藥國家型計畫」所規畫的內容仍只是過去計畫的翻版。於是一切重新開始,大家又都可以「安居樂業」「不愁衣食」地過六年了!因此,結論很簡單,靠學界菁英來提昇生技產業是行不通的,一來他們沒有實務經驗,再來他們沒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與壓力。這些不是院長就是校長,不是校長就是所長的學界菁英,全職投入尚且不能保證成事,何況是抱著業餘和分餅的心態來參與。
當國王穿上看不見的新衣上街時,絕大多數人的心態是明哲保身,作一個沉默的旁觀者者,當然也會有少數人跟在後面湊熱鬧,只有那個小孩,會無知而天真地說出心中的疑惑。我選擇了作那個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