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0, 2014
Wednesday, November 19, 2014
Saturday, November 15, 2014
Mon devoir !!!
星際效應
Interstellar
電影的最後一幕讓我想到杜牧的:
雲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情天夜夜心
星際效應是SF電影,毋寧說它是又在講人性,甚麼世界末日、太空旅行、蟲洞、黑洞、視界...都是想像人在某個環境下或超越某個環境下的變與不變,與如何變與如何不變!
"愛"與"生命"大概是人類的兩大渴望,古往今來有太多太的作品繞著這兩個主題。
當然本片還是有玩一些梗,又是我們家小鬼說看不懂,逼得我要來寫看後心得與業餘辨士。
當然好萊鎢的片子,有長處也有短處,本片的長處是片長夠久可以鋪陳與交代某些轉折;言歸正傳,劉德華的經典名曲 - 忘情水 ,最傷最痛是後悔! 所以"時間"或是"事件"的操弄永遠不會褪色! 但偏偏甚麼是"時間"? ,法文的"時間 (temp)"和"天氣(temps)"是同一個字,可能代表多變與規律這兩個特性。中文的時間,望文生義是某兩點之間,切割的單位。話又說回來時間這個因子在古典物理方程式中幾乎不存在(?),但生物是有壽命的,因為壽命的限制,使很多事情有其侷限。蟲洞可把人隔離到目前現實生活無法想像的程度,不同的時空尺度可讓人對時間的停留與倒回有想像的空間,五度以上空間給們駕馭四度空間的想像,再加上在人類大限唯一出路在不是觸手可及之處,在這些如果之下人性會如何? 親情、愛情、友情,信任與欺騙,自私與奉獻,肉體與機械,導演探討的是這些。類似的題材如"似曾相識"、"穿越時空愛上你"、"回到未來"、"胭脂扣"...等等,但基本上都沒有本片的說服力。
本片的一個大賣點,小弟來看,探討父母的腳色 - 創造小孩子的回憶 ( 人格養成)與讓小孩有安全感(信賴的基礎),人類的缺點 - 特別是親情並不是完全無私,但這是人類能生生不息,母愛偉大的原因之一 。
若要扯,還有些美中不足,人類面亡是因為氣候變化糧食歉收?無法解釋事件的起始點 (發現NASA的座標)?蟲洞入口是誰放的?登陸艦如何往返重力大於地球的星球?通過黑洞從白洞出口,為何沒發現是在土星附近? 通過黑洞可能分子都要重組像榨汁機一樣,還能留全屍?
Interstellar
電影的最後一幕讓我想到杜牧的:
雲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情天夜夜心
星際效應是SF電影,毋寧說它是又在講人性,甚麼世界末日、太空旅行、蟲洞、黑洞、視界...都是想像人在某個環境下或超越某個環境下的變與不變,與如何變與如何不變!
"愛"與"生命"大概是人類的兩大渴望,古往今來有太多太的作品繞著這兩個主題。
當然本片還是有玩一些梗,又是我們家小鬼說看不懂,逼得我要來寫看後心得與業餘辨士。
當然好萊鎢的片子,有長處也有短處,本片的長處是片長夠久可以鋪陳與交代某些轉折;言歸正傳,劉德華的經典名曲 - 忘情水 ,最傷最痛是後悔! 所以"時間"或是"事件"的操弄永遠不會褪色! 但偏偏甚麼是"時間"? ,法文的"時間 (temp)"和"天氣(temps)"是同一個字,可能代表多變與規律這兩個特性。中文的時間,望文生義是某兩點之間,切割的單位。話又說回來時間這個因子在古典物理方程式中幾乎不存在(?),但生物是有壽命的,因為壽命的限制,使很多事情有其侷限。蟲洞可把人隔離到目前現實生活無法想像的程度,不同的時空尺度可讓人對時間的停留與倒回有想像的空間,五度以上空間給們駕馭四度空間的想像,再加上在人類大限唯一出路在不是觸手可及之處,在這些如果之下人性會如何? 親情、愛情、友情,信任與欺騙,自私與奉獻,肉體與機械,導演探討的是這些。類似的題材如"似曾相識"、"穿越時空愛上你"、"回到未來"、"胭脂扣"...等等,但基本上都沒有本片的說服力。
本片的一個大賣點,小弟來看,探討父母的腳色 - 創造小孩子的回憶 ( 人格養成)與讓小孩有安全感(信賴的基礎),人類的缺點 - 特別是親情並不是完全無私,但這是人類能生生不息,母愛偉大的原因之一 。
若要扯,還有些美中不足,人類面亡是因為氣候變化糧食歉收?無法解釋事件的起始點 (發現NASA的座標)?蟲洞入口是誰放的?登陸艦如何往返重力大於地球的星球?通過黑洞從白洞出口,為何沒發現是在土星附近? 通過黑洞可能分子都要重組像榨汁機一樣,還能留全屍?
Thursday, November 13, 2014
國際性鰻魚組織的形成與發展近況-談國際性鰻魚資源養護管理非正式會議
一、鰻魚資源特性 鰻魚屬於鰻鱺科(Anguillidae),鰻鱺屬(Anguilla),是降河性魚類。全世界共有19種鰻魚,在東亞,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為主要的養殖鰻種,其產卵場位於太平洋最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西方海域,在海洋中孵化後隨北赤道海流往西移動,到了菲律賓周邊海域之後進入黑潮流域往北漂送移動,依序到達臺灣、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等地,是東亞地區被利用之共同資源(如圖)。近年雖然日本及韓國已分別發表人工繁殖鰻苗成功,但至今仍無法商業化量產,鰻苗供應仍需倚賴天然捕撈。
資料來源:韓玉山等人(2012)、Fish Oceanog
圖 日本鰻的洄游路徑
二、全球預防性措施意識崛起 就中長期而言,日本鰻因為棲地環境劣化、洄游障礙、污染、海洋變遷及過度捕撈等因素影響,鰻苗的捕撈量持續下降,隨之造成鰻苗價格快速攀升及其他異種鰻引入東亞地區養殖等,這些現象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並引發預防性措施意識(註1)。摘錄近來國際情勢如下: (一)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自2013年7月開始評估日本鰻資源,並於2014年6月列入紅皮書(註2)瀕危(Endangered)等級,雖比歐洲鰻的極危(Critical endanger)稍好,但未來有仍可能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CITES)附錄(註3)。 (二)美國針對鰻魚養護與管理議題公開徵求意見,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已回應,要求將美洲鰻列入CITES附錄二;另美國預計在CITES第17次締約國會議(2016年7月在南非舉行)之前九個月(即2015年11月)向CITES提案。 (三)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Trade Record Analysis of Flora & Fauna in Commerce;TRAFFIC)與IUCN出版之報告(註4)指出日本鰻資源枯竭,造成各國採捕其他鰻種之鰻線,因此建議將所有鰻魚皆列為CITES附錄物種保護。 (四)近來綠色和平組織向日本超市宣傳,在日本消費的鰻魚有99%為瀕危物種,營造出吃鰻是不道德的氛圍,致使許多超市表示,若鰻魚被列入CITES附錄中,則不想販售。這種情勢將會形成即使可以貿易,但卻無銷售管道或銷售通路減少的窘境。 (五)日本環境省於2013年2月1日修訂瀕臨滅絕野生物種動物之紅皮書魚類修正版,將日本鰻列為有高滅絕危險之瀕危物種1B類。 三、國際性鰻魚組織形成 鑑於近來東亞地區日本鰻苗捕獲量急遽減少,為向外界展現共同合作推動執行鰻魚資源管理及養護之決心,日本於2012年9月起邀請日本鰻資源的主要利用國家,包括我國及中國大陸召開「國際性鰻魚資源養護管理非正式會議」(後來韓國及菲律賓亦於2013年9月召開之第4次會議開始加入)。 由於我國產之活鰻與加工鰻比率約八比二,其中99.8%活鰻及53%之加工鰻係銷往日本,故倘鰻魚被列入CITES附錄,其國際貿易將可能受到影響,我國以外銷為導向的鰻魚產業勢必也將遭受衝擊,因此在全球化,強調產業合作與管理的趨勢下,為能掌握「話語權」及避免被「邊緣化」,我國積極參與是項會議,並在首次會議和與會各國確認未來將在亞太經濟合作會(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之架構下,就國際性鰻魚資源管理進行以下合作,並定期向APEC海洋及漁業工作小組(Ocean and Fisheries Working Group;OFWG)報告: (一)交換各國與區域內鰻魚漁獲與養殖狀況之相關資訊; (二)交換鰻魚生態與資源研究之相關資訊; (三)強化鰻魚資源管理(包括產銷履歷)。 四、國際性鰻魚組織發展近況 前揭非正式會議,至今已召開過7次,最近一(第7)次之會議於今年9月16日在日本東京舉行,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及我國等4個經濟體出席(菲律賓缺席),我團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以下簡稱漁業署)陳汾蘭研究員率該署及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發展協會同仁與會。 本次會議與會各經濟體達成在下一個漁季開始前確實執行對鰻魚資源養護與管理的決心與共識,並提出聯合聲明(Joint Statement),同時將向歐盟及美國等說明本次會議的成果,未來與會各方仍須持續討論如何強化鰻魚之養護與管理措施。有關聯合聲明重點摘述如下: 第一點:鰻魚資源養護及管理 與會成員將就日本鰻及其他異種鰻之資源養護與管理措施合作如下: 1.野生捕撈之鰻線及鰻苗(以下簡稱為「鰻苗」)初次放入養殖池之放養量(註5)限制行動(如表)。 (1)針對日本鰻資源,2014-2015年放養季節(2014年1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的鰻苗初次放養量將不超過2013-2014年放養季節(自2013年1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之80%。2015-2016年放養季節(自2015年11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及之後放養季節的初次放養量,將視鰻線捕撈及其他相關因素再行訂定。 (2)針對其他異種鰻,每一與會成員將採取所有可能措施,不增加鰻苗初次放養量超過近期水準(近三年)的放養量。 2.鰻苗初次放入養殖池的放養量及養殖生產量的監控。 (1)每一與會成員將監控每年各別鰻種之鰻苗初次放入養殖池的放養量及國內養殖生產量,並向其他與會成員報告統計資訊。 (2)倘若有與會成員發現其國內養殖生產量相對於初次放養量不合理地大幅增加時,該與會成員將進行調查,並向其他與會成員報告調查結果。 3.養殖鰻魚及鰻魚產製品貿易統計資訊的蒐集。 (1)每一與會成員將與各自權責當局合作蒐集養殖鰻魚及鰻魚產製品之進出口量統計資訊,並每年向其他與會成員報告前揭統計資訊。 (2)倘一與會成員發現其自其他經濟體的進口量相對於出口經濟體鰻苗初次放養量不合理地大幅增加時,該與會成員將向出口經濟體成員提出報告。在接獲此類資訊後,與會之出口經濟體成員將就該案進行調查,並向其他與會成員報告調查結果。 (3)與會成員們將持續討論方法及手段,以改善限制鰻種苗初次放養量行動之效益。 第二點:成立國內鰻魚養殖管理非政府協會。 每一與會成員將鼓勵如鰻魚養殖戶等相關團體,倘必要包括貿易商,成立一個國內鰻魚養殖管理非政府協會(以下簡稱「協會」)以確保前述第一點(1)及(2)措施之有效執行。 第三點:成立國際鰻魚養殖管理非政府組織。 與會成員建議依據前述第二點所成立之協會共同創立一個稱之為「永續鰻魚養殖聯盟(Alliance for Sustainable Eel Aquaculture;ASEA)」之國際非政府組織。有關ASEA之細節如下: 1.會員 即前揭第二點所述的協會。 2.職權範圍:交換鰻魚養殖及貿易資訊 (1)交換前述第一點1.所述達成目標總量的措施資訊,以及前述第一點2.措施的效能。 (2)審視每一會員之行動。 (3)討論公共關係議題。 (4)討論其他必要事項。 3.會議及決策 (1)擔任秘書處的會員,每年將至少召開1次會議。 (2)決策將以共識決為之。 4.會費 (1)除與會會員之旅費需自行負擔外,所有會議相關費用將由主辦會員負擔。 (2)與會會員或其他會員皆無需支付會費。 5.秘書處 除非另有決定; (1)目前將不設立常設秘書處。 (2)每一協會將輪流擔任秘書處。 (3)常設秘書處得依會員共識設立,其費用係由會員負擔。 第四點:未來工作 1.與會成員將持續討論改善鰻魚貿易透明化之措施。 2.與會成員將持續共同密切合作以強化鰻魚資源養護及管理措施。為此目的,與會成員將酌情考慮建立具有法律拘束力架構的可能。
表 東亞四國2014-2015年鰻苗初次放養量上限 (單位:公噸)
五、台灣鰻魚產業管理及因應策略(一)為兼顧資源的合理利用及產業的發展,我國對鰻魚資源的養護與管理十分重視,已積極推動之措施如下: 1.資源復育──禁漁期、禁漁區及放流等 為了確保部分鰻苗得以溯河成長,漁業署於2013年9月9日公告「鰻苗捕撈漁期管制規定」,每年自3月1日至10月31日止,除花蓮縣、臺東縣外,禁止於距岸3浬內海域、潮間帶及河口水域以任何方式捕撈鰻苗。 另為讓成鰻得以降河產卵,增加鰻魚資源外,漁業署已輔導15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公告轄屬至少一條河川之中下游流域,全年禁止以任何方式捕撈鰻魚,尤其宜蘭縣更公告全縣境內河川全流域禁止捕撈鰻魚,以進行鰻魚棲地保護工作。 此外,為保障鰻魚產業的永續經營、增加鰻苗資源量,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自1976年開始舉辦放流活動並進行效益追蹤評估。 2.流通透明化──掌握鰻苗漁獲量、生產量、放養量、貿易量等資訊。 漁業署自2013年11月27日訂定「岸際捕撈鰻苗應注意事項」,宣導從事岸際鰻苗捕撈業者應向作業當地區漁會辦理登記捕撈量等資料;另透過各縣市政府、產業團體及養殖漁業放養申報制度,掌握鰻魚的放養量、生產量及貿易量等資訊,並促進資訊與流通透明化。 3.促進貿易正常化──只允許進出口合法流通管道的漁獲物,禁止走私作為。 目前各產苗國幾乎都訂有鰻苗在捕撈或特定期間禁止出口之規定,惟因走私暴利,仍有業者將鰻苗賣給出高價的日本養殖戶,使得原本數量就已急遽減少的鰻魚產業雪上加霜。因此漁業署於2011年成立專案小組加強查緝,在2011年12月13日於桃園機場及2013年12月3日於宜蘭海域分別查獲鰻苗走私案件;另漁業署協調財政部於2013年完成「海關緝私條例」之修正與發佈,讓查緝沒入的鰻苗不得由受處分人以貨價備款購回。長遠來看,鰻苗留在臺灣,避免非法貿易亦是展現資源管理養護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持續強化鰻魚養殖管理 為應國際性組織形成及提昇養鰻業者的資源管理意識與凝聚共識,漁業署除每週與產業團體召開小組會議外,亦積極於相關場合說明國際情勢及國際性鰻魚資源養護管理非正式會議進展,另針對所有鰻鱺屬物種,建立捕撈、放養、生產及貿易的資料。目前漁業署已與鰻魚產業團體合作著手強化建立鰻魚放養量管理措施,並將輔導鰻魚養殖業者遵守,以落實第7次國際性鰻魚資源養護管理非正式會議所達共識。 六、結語 鰻魚屬於國際性的產業,在全球化,強調產業合作與管理的趨勢下,為善盡資源利用者之責任,及掌握在國際社會之「話語權」,我們必須要加入國際組織,以爭取我國家與產業的權利與利益,同時亦有義務遵守國際組織所達成的共識與決議;另面對資源、生產和消費環境的改變,以人、水、地為根本的鰻魚產業,更需要注入新思維,以創造新的產業價值鏈。 註1:所謂「預防性措施意識」,即雖然該物種的資源調查等相關資訊不足,但為了避免可能遭受到威脅與危險,仍預先採取保護措施的認知與觀念。 註2:IUCN根據物種數目下降速度、物種總數、地理分佈、群族分散程度等將物種 (除了微生物) 編入9個不同的保護等級,包括:滅絕(Extinct;EX)、野外滅絕(Extinct in the Wild,EW)、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瀕危(Endangered;EN)、易危(Vulnerable;VU)、近危(Near Threatened;NT)、無危(Least Concern;LC)、數據缺乏(Data Deficient;DD)、未評估(Not Evaluated;NE)。 註3:CITES係藉由國際合作,防止因國際貿易致稀有或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之滅絕,以達保護之目的,該物種附錄分3類。附錄一係完全禁止商業性貿易;附錄二必須檢附非違法漁獲物及此項輸出不危害此物種存續之證明文件;附錄三為保育國要取得締約國所提非違法漁獲物之證明文件。 註4:Vicki Crook and Miki Nakamura (2013) Glass Eels: Assessing Supply Chain and Market Impacts of A Cites Listing on Anguilla Species, TRAFFIC BulletinVol. 25, No.1:24-34. 註5:「初次放入養殖池之放養量」並不包括經濟體內部取自其他養殖池之鰻線及鰻苗的轉移。 | |||||
漁業署 陳汾蘭、王俊等、鄭又華,對外漁協 傅家驥
|
Sunday, November 09, 2014
『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
『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王汎森 院士的一篇演講
這 個題目我非常喜歡,因為這個題目,對大家多少都有實際的幫助。如果下次我必須再登台演講,我覺得這個題目還可以再發揮一兩次。我是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的, 所以我的碩士是在台大歷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碩士、有博士,因此我以這兩個階段為主,把我的經驗呈現給各位。
我 從來不認為我是位有成就的學者,我也必須跟各位坦白,我為了要來做這場演講,在所裡碰到剛從美國讀完博士回來的同事,因為他們剛離開博士生的階段,比較有 一些自己較獨特的想法,我就問他:「如果你講這個問題,準備要貢獻什麼?」結合了他們的意見,共同醞釀了今天的演講內容,因此這裡面不全是我一個人的觀 點。
雖然我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個成功的研究生,因為我也總還有其他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碩士論文是二十年前時報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論文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你說有特別好嗎?我不敢亂說。我今天只是綜合一些經驗,提供大家參考。
一、研究生與大學生的區別
首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學生的區別。大學生基本上是來接受學問、接受知識的,然而不管是對於碩士時期或是博士時期的研究而言,都應該準備要開始製造 新的知識,我們在美國得到博士學位時都會領到看不懂的畢業證書,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問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內容為何?
他告訴我:「裡頭寫的是恭喜你對人類的知識有所創新,因此授予你這個學位。」在中國原本並沒有博碩士的學歷,但是在西方他們原來的用意是,恭賀你已經對人 類普遍的知識有所創新,這個創新或大或小,都是對於普遍的知識有所貢獻。這個創新不會因為你做本土與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個我們必須要很用心、很深刻的 思考,大學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選擇自己的問題取向,學會創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不只是要完全樂在其中,更要從而接受各種有趣的知識,進入製造知識的階段,也就是說你的論文應該有所創新。由接 受知識到創造知識,是身為一個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僅如此,還要體認自己不再是個容器,等著老師把某些東西倒在茶杯裡,而是要開始逐步發展和開發自己。
做 為研究生不再是對於各種新奇的課照單全收,而是要重視問題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碩士或博士的階段裡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課以及讀的書裡面都應該要有一個關 注的焦點,而不能像大學那般漫無目標。大學生時代是因為你要盡量開創自己接受任何東西,但是到了碩士生和博士生,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論文,那篇 論文是你個人所有武功的總集合,所以這時候必須要有個問題取向的學習。
二、嘗試跨領域研究,主動學習
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跨越一個重要的領域,將決定你未來的成敗。我也在台大和清華教了十幾年的課,我常常跟學生講,選對一個領域和選對一個問題是成敗的關鍵,而你自己本身必須是帶著問題來探究無限的學問世界,因為你不再像大學時代一樣氾濫無所歸。
所以這段時間內,必須選定一個有興趣與關注的主題為出發點,來探究這些知識,產生有機的循環。由於你是自發性的對這個問題產生好奇和興趣,所以你的態度和大學部的學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是一個主動的探索者,並學會悠游在這學術的領域。
我 舉一個例子,我們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得了諾貝爾獎。他曾經在中研院的週報寫過幾篇文章,在他的言論集裡面,或許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覆提到他的 故事。他是因為讀了一個叫做馬亨教授的教科書而去美國柏克萊大學唸書,去了以後才發現,這個老師只給他一張支票,跟他說你要花錢你盡量用,但是從來不教他 任何東西。
可是隔壁那個教授,老師教很多,而且每天學生都是跟著老師學習。他有一次就跟那個老師抱怨:「那你為什麼不教我點東西呢?」
那個老師就說:「如果我知道結果,那我要你來這邊唸書做什麼?我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要我們共同探索一個問題、一個未知的領域。」他說其實這兩種教法都有用處,但是他自己從這個什麼都不教他,永遠碰到他只問他「有沒有什麼新發現」的老師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長。
所 以這兩方面都各自蘊含深層的道理,沒有所謂的好壞,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這兩個方式結合起來。我為什麼講這個故事呢?就是強調在這個階段,學習是一種 「self-help」,並且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self-help」,而不能再像大學時代般,都是純粹用聽的,這個階段的學習要基於對研究問題的好 奇和興趣,要帶著一顆熱忱的心來探索這個領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Learn how to learn,不只是學習而已,而是學習如何學習,不再是要去買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學習拿起那一根針,學會繡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學習把目標放在一個標準上,而這一個標準就是你將來要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
如 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學去讀書,你會覺得我這一篇論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問題的人相比較。我想即使在台灣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情,你的標準不能單單只是放 在旁邊幾個人而已,而應該是要放在領域的普遍人裡面。你這篇文章要有新的東西,才算達到的標準,也才符合到我們剛剛講到那張拉丁文的博士證書上面所講的, 有所貢獻與創新。
第二個,身為老師你要怎麼訓練研究生。
我認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訓練,哪怕是自然科學的訓練,到研究生階段應該更像師徒制,所以來自個人和老師、個人和同儕間密切的互動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跟大學部坐在那邊單純聽課,聽完就走人是不一樣的,相較之下你的生活應該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識與解答相結合,並且你往後的生活應該或多或少都和這個探索有相 關。
(一)善用與老師的夥伴關係,不斷Research
我常說英文research這個字非常有意 義,search是尋找,而research是再尋找,所以每個人都要research,不斷的一遍一遍再尋找,並進而使你的生活和學習成為一體。中國近 代兵學大師蔣百里在他的兵學書中曾說:「生活條件要跟戰鬥條件一致,近代歐洲凡生活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凡生活與戰鬥條件不一致者弱。」
我就是藉由這個來說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條件與你的戰鬥條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著老師與同學共同成長的,當中你所聽到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帶給你無限的啟發。
回 想當時我在美國唸書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隨便在樓梯口碰到任何一個人,他都有辦法幫忙解答你語言上的困難,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臘文……等。所以能 幫助解決問題的不單只是你的老師,還包括所有同學以及學習團體。你的學習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當我看到有學生呈現被動或是懈怠的時候,我就會用毛澤東的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來跟他講:「作研究生不是請客吃飯。」
(二)藉由大量閱讀和老師提點,進入研究領域
怎 樣進入一個領域最好,我個人覺得只有兩條路,其中一條就是讓他不停的唸書、不停的報告,這是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後不知不覺學生 就會知道這個領域有些什麼,我們在不停唸書的時候常常可能會沉溺在細節裡不能自拔,進而失去全景,導致見樹不見林,或是被那幾句英文困住,而忘記全局在講 什麼。藉由學生的報告,老師可以講述或是釐清其中的精華內容,經由老師幾句提點,就會慢慢打通任督二脈,逐漸發展一種自發學習的能力,同時也知道碰到問題 可以看哪些東西。
就像是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我修過一些我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國家的歷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唸書、不停的逼著 自己吸收,而老師也只是不停的開書目,運用這樣的方式慢慢訓練,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時,我發現自己仍然有自我生產及蓄發的能力,因為我知道這個學問大概是 什麼樣的輪廓,碰到問題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詢相關的資料。所以努力讓自己的學習產生自發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漸進地練習論文寫作
到 了碩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學位論文,而不管是碩士或博士論文,其規模都遠比你從小學以來所受的教育、所要寫的東西都還要長得多,雖然我不知 道教育方面的論文情況是如何,但是史學的論文都要寫二、三十萬字,不然就是十幾二十萬字。寫這麼大的一個篇幅,如何才能有條不紊、條理清楚,並把整體架構 組織得通暢可讀?首先,必須要從一千字、五千字、一萬字循序漸進的訓練,先從少的慢慢寫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訓練到可以從一萬字寫到十萬字。
這 麼大規模的論文誰都寫得出來,問題是寫得好不好,因為這麼大規模的寫作,有這麼許多的註腳,還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論述一體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銅錢;是 一間大禮堂,而不是一間小小分割的閣樓。為了完成一個大的、完整的、有機的架構模型,必須要從小規模的篇幅慢慢練習,這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
因 為受電腦的影響,我發現很多學生寫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寫論文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文筆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導原則,經過慢慢 練習會使你的文筆跟思考產生一致的連貫性。我常跟學生講不必寫的花俏,不必展現你散文的才能,因為這是學術論文,所以關鍵在於要寫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 文筆當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采像個人的生命一樣,英文叫style,style本身就像個人一樣帶有一點點天生。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把內容陳述清 楚,從一萬字到最後十萬字的東西,都要架構井然、論述清楚、文筆清晰。
我在唸書的時候,有一位歐洲史、英國史的大師 Lawrence Stone,他目前已經過世了,曾經有一本書訪問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學家,我記得他在訪問中說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話,他說他英文文筆相當好,所以他一輩 子沒有被退過稿。因此文筆清楚或是文筆好,對於將來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內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達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這裡不是 講究漂亮的style,而是論述清楚。三、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一)嘗試接受挑戰,勇於克服
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就是每 天、每週或每個月給自己一個挑戰,要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自己一個挑戰,挑戰一個你做不到的東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順利克服那個挑戰,但是要努力去嘗 試。我在我求學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聰明但卻一無所成的人,因為他們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礙裡面,舉例來說,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碰到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就是沒辦 法克服他給自己的挑戰,他就總是東看西看,雖然我也有這個毛病,可是我會定期給我自己一個挑戰,例如:我會告訴自己,在某一個期限內,無論如何一定要把這 三行字改掉,或是這個禮拜一定要把這篇草稿寫完,雖然我仍然常常寫不完,但是有這個挑戰跟沒這個挑戰是不一樣的,因為我挑戰三次總會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 夠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覺得每一個禮拜的挑戰,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時間延長為一個月的挑戰,去挑戰原來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過也要切 記,碩士生是剛開始進入這一個領域的新手,如果一開始問題太小,或是問題大到不能控制,都會造成以後研究的困難。(二)論文的寫作是個訓練過程,不能苛求 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記得我以前的老師所說的一句話:「碩士跟博士是一個訓練的過程,碩士跟博士不是寫經典之作的過程。」我 看過很多人,包括我的親戚朋友們,他之所以沒有辦法好好的完成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就是因為他把它當成在寫經典之作的過程,雖然事實上,很多人一生最 好的作品就是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因為之後的時間很難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時間,沉浸在一個主題裡反覆的耕耘,當你做教授的時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纏身,你不再 有充裕的時間好好探究一個問題,尤其做教授還要指導學生、上課,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華的時間,當然就是他寫博士、或是碩士論文的時候, 而那一本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但不一定要刻意強求,要有這是一個訓練過程的信念,應該清楚知道從 哪裡開始,也要知道從哪裡放手,不要無限的追下去。當然我不是否認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論文的完成當成一個目標,不要成為是一種的 心理障礙或是心理負擔。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唸書的時候,那邊舊書攤有一位非常博學多聞的舊書店老闆,我常常讚嘆的對他說:「你為什麼 不要在大學做教授。」
他說:「因為那篇博士論文沒有寫完。」原因在於他把那個博士論文當成要寫一本經典,那當然永遠寫不 完。如果真能寫成經典那是最好,就像美麗新境界那部電影的男主角John Nash一樣,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博士那二十幾頁的論文,不過切記不要把那個當作是目標,因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應該要堅定的告訴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 份結構嚴謹、論述清楚與言之有物的論文,不要一開始就期待它是經典之作。
如果你期待它是經典之作,你可能會變成我所看到的 那位舊書攤的老闆,至於我為什麼知道他有那麼多學問,是因為那時候我在找一本書,但它並沒有在舊書店裡面,不過他告訴我:「還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 後來我對那個領域稍稍懂了之後,證明確實如他所建議的那般。一個舊書店的老闆精熟每一本書,可是他就是永遠無法完成,他夢幻般的學位論文,因為他不知道要 在哪裡放手,這一切都只成為空談。
三、 論文的正式寫作
1.學習有所取捨
到了寫論文的時候,要能取也要能捨,因為現在資訊爆炸,可以看的書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樹,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識樹,才能在那棵樹 掛相關的東西,但千萬不要不斷的掛不相關的東西,而且要慢慢的捨掉一些掛不上去的東西,再隨著你的問題跟關心的領域,讓這棵知識樹有主幹和枝葉。然而這棵 知識樹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須對所關心的領域中,有用的書籍或是資料非常熟悉。
2.形成你的知識樹
我 昨天還請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經七十幾歲了,我告訴他我今天要來作演講,就問他:「你如果講這個題目你要怎麼講?」他說:「只有一點,就是那重要的五、 六本書要讀好幾遍。」因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還有幾位近代思想大師在芝加哥大學的學生,他們受的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讀原典。
這 句話很有道理,雖然你不可能只讀那幾本重要的書,但是那五、六本書將逐漸形成你知識樹的主幹,此後的東西要掛在上面,都可以參照這一個架構,然後把不相干 的東西暫放一邊。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你不可能讀遍天下所有的好書,所以要學習取捨,了解自己無法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很可 能就會落得普林斯頓街上的那位舊書店的老闆一般,因為閱讀太多不是自己所關心的領域的知識,它對於你來說只是一地的散錢。
3.掌握工具
在 這個階段一定要掌握語文與合適的工具。要有一個外語可以非常流暢的閱讀,要有另外一個語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標題,能學更多當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個 語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等,一定要有一個語文能夠非常流暢的閱讀相關書籍,這是起碼的前提。一旦這個工具沒有了,你的視野就會因此大受限制,因 為語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沒有這個天窗你這房間就封閉住了。為什麼你要看得懂標題?因為這樣才不會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連標題都看不懂,你就不 知道如何找人來幫你或是自己查相關的資料。其他的工具,不管是統計或是其他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為你將來沒有時間再把這樣的工具學會。
4.突破學科間的界線
應 該要把跨學科的學習當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學科涉及到的東西必須要對你這棵知識樹有助益,要學會到別的領域稍微偷打幾槍,到別的領域去攝取一些概 念,對於本身關心的問題產生另一種不同的啟發,可是不要氾濫無所歸。為什麼要去偷打那幾槍?近幾十年來,人們發現不管是科學或人文,最有創新的部份是發生 在學科交會的地方。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我們現在的所有學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紀形成的,而中國再把它轉借過來。
十九世紀 形成這些知識學科的劃分的時候,很多都帶有那個時代的思想跟學術背景,比如說,中研院的李院長的專長就是物理化學,他之所以得諾貝爾獎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學 的交界處做工作。像諾貝爾經濟獎,這二十年來所頒的獎,如果在傳統的經濟學獎來看就是旁門走道,古典經濟學豈會有這些東西,甚至心理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 獎,連John Nash這位數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為什麼?因為他們都在學科的交界上,學科跟學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處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學科原本最核心的地 方已經search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創新,所以為什麼跨領域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碩士論文或博 士論文最重要、最關鍵的,是那一個統攝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學科裡面抓不到,是因為你已經泡在這個學科裡面太久了,你已經拿著手電筒在這個小倉庫裡 面照來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還有別的東西可以更好解釋你這些材料的現象,不過這些東西可遇而不可求。
John Nash這一位數學家為什麼會得諾貝爾數學獎?為什麼他在賽局理論的博士論文,會在數十年之後得諾貝爾經濟獎?因為他在大學時代上經濟學導論的課,所以他 認為數學可以用在經濟方面來思考,而這個東西在一開始,他也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用處。他是在數學和經濟學的知識交界之處做突破。有時候在經濟學這一個部 分沒有大關係,在數學的這一個部分也沒有大關係,不過兩個加在一起,火花就會蹦出來。
5.論文題目要有延展性
對 一個碩士生或博士生來說,如果選錯了題目,就是失敗,題目選對了,還有百分之七十勝利的機會。這個問題值得碩一、博一的學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實就是 要花在這上面,你要不斷的跟老師商量尋找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的問題,而且不要太難。我在國科會當過人文處長,當我離開的時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請案,就 有一萬四千個袋子,就要送給一萬四千個教授審查。
我當然不可能看那麼多,可是我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看申訴。有些申訴者 認為:「我的研究計畫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來申訴。」申訴通過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麼我的責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過的案子正式判決前,再拿來看 一看。有幾個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來討論的,就是這個題目不必再做了、這個題目本身沒有發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確認選對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經 營的題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學生常常選非常難的題目,我說你千萬不要這樣,因為沒有人會仔細去看你研究的困難度,對於難的題目你要花更多的時間閱讀史料,才能得到一點點東西;要擠很多東西,才能篩選出一點點內容,所以你最好選擇一個難易適中的題目。
我 寫過好幾本書,我認為我對每一本書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樣,雖然我寫任何東西我都不滿意,但是在過程中我都絞盡腦汁希望把他寫好。目前為止很多人認為我最好的 書,是我二十幾歲剛到史語所那一年所寫的那本書。我在那本書花的時間並不長,那本書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許添明老師同時在當兵的軍營裡面寫的,而且還是 用我以前舊的筆記寫的。
大陸這些年有許多出版社,反覆要求出版我以前的書,尤其是這一本,我說:「不行。」因為我用的是我 以前的讀書筆記,我怕引文有錯字,因為在軍隊營區裡面隨時都要出操、隨時就要集合,手邊又沒有書,怎麼可能好好的去核對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 為引用太多書,實在沒有力氣校正。
為什麼舉這個例子呢?我後來想一想,那本書之所以比較好,可能是因為那個題目可延展性 大,那個題目波瀾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認為,我最好的書應該是劍橋大學出的那一本,不過我認為我最好的書一定是用中文寫的,因為這個語文我能掌握,英 文我沒辦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讀、寫任何語文一定要練習到你能帶著三分隨意,那時候你才可以說對於這一個語文完全理解與精熟,如果你還無法達到三分的隨意, 就表示你還在摸索。
回到我剛剛講的,其實每一本書、每一篇論文我都很想把它寫好。但是有些東西沒辦法寫好,為什麼?因為一 開始選擇的題目不夠好。因此唯有選定題目以後,你的所有訓練跟努力才有價值。我在這裡建議大家,選題的工作要儘早做,所選的題目所要處理的材料最好要集 中,不要太分散,因為碩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讀書或看資料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時間,讓你沒有餘力思考。而且 這個題目要適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會統計學或討厭數字,但卻選了一個全都要靠統計的論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養成遵照學術格式的寫作習慣
另 一個最基本的訓練,就是平時不管你寫一萬字、三萬字、五萬字都要養成遵照學術規範的習慣,要讓他自然天成,就是說你論文的註腳、格式,在一開始進入研究生 的階段就要培養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部份,如果這個習慣沒有養成,人家就會覺得這個論文不嚴謹,之後修改也要花很多時間,因為你的論文規模很大,可能幾百 頁,如果一開始弄錯了,後來再重頭改到尾,一定很耗時費力,因此要在一開始就養成習慣,因為我們是在寫論文而不是在寫散文,哪一個逗點應該在哪裡、哪一個 書名號該在哪裡、哪一個地方要用引號、哪一個要什麼標點符號,都有一定的規定,用中文寫還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簡稱。
在 1960年代台灣知識還很封閉的時候,有一個人從美國回來就說:「美國有個不得了的情形,因為有一個人非常不得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得了,他說:「因為 這個人的作品到處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ibid。所謂ibid就是同前作者,這個字是從拉丁文發展出來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簡稱,像et. al.就是兩人共同編的。英文有一本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就是專門說明這一些寫作規範。各位要儘早學會中英文的寫作規範,慢慢練習,最後隨性下筆,就能寫出符合規範的文章。
7.善用圖書館
圖 書館應該是研究生階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讀每一本書,可是要知道有哪些書。我記得我做學生時,新進的書都會放在圖書館的牆上,而身為學生最重要的事情,就 是要把書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書皮就夠了,但是這仍和打電腦是不一樣的,你要實際上熟悉一下那本書,摸一下,看一眼目錄。我知道現在從電腦就可以查 到書名,可是我還是非常珍惜這種定期去browse新到的書的感覺,或去看看相關領域的書長成什麼樣子。
中研院有一位院士 是哈佛大學資訊教授,他告訴我他在創造力最高峰的時候,每個禮拜都到他們資訊系圖書室裡,翻閱重要的資訊期刊。所以圖書館應該是身為研究生的人們,最熟悉 的地方。不過切記不重要的不要花時間去看,你們生活在資訊氾濫的時代,跟我生長在資訊貧乏的時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長在這一個時代的你,要能有所取捨。我常 常看我的學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論文,卻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難過,因為我強調要讀有用、有價值的東西。
8.留下時間,精緻思考
還 要記得給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時間。一篇論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勝,很重要的是在現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說一定要走理論的路線,而是提 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層次再提升兩三步,conceptualize你所看到的東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東西是什麼?整體意義是什麼?整體的輪廓是什麼? 千萬不要被枝節淹沒,雖然枝節是你最重要的開始,但是你一天總也要留一些時間好好思考、慢慢沉澱。
conceptualize 是一種非常難教的東西,我記得我唸書時,有位老師信誓旦旦說要開一門課,教學生如何conceptualize,可是從來都沒開成,因為這非常難教。我要 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節淹沒的時候,要適時跳出來想一想,所看到的東西有哪些意義?這個意義有沒有廣泛連結到更大層面的知識價值。
傅 斯年先生來到台灣以後,同時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所長及台大的校長。台大有個傅鐘每小時鐘聲有二十一響、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個人,寫了一本書 叫《鐘聲二十一響》,當時很轟動。他當時對這二十一響解釋是說:因為台大的學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響是歡迎國家元首二十一響的禮炮。
不 久前我發現台大在每一個重要的古蹟下面豎一個銅牌,我仔細看看傅鐘下的解釋,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傅斯年當台大校長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人一天只有二十 一個小時,另外三小時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響。我覺得這句話大有道理,可是我覺得三小時可能太多,因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個三十分 鐘、一小時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麼?學習跳到比你所看到的東西更高一點的層次去思考。
9.找到學習的楷模
我 剛到美國唸書的時候,每次寫報告頭皮就重的不得了,因為我們的英文報告三、四十頁,一個學期有四門課的話就有一百六十頁,可是你連註腳都要從頭學習。後來 我找到一個好辦法,就是我每次要寫的時候,把一篇我最喜歡的論文放在旁邊,雖然他寫的題目跟我寫的都沒關係,不過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寫,看看他的註腳、讀幾 行,然後我就開始寫。
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Pavarotti唱歌劇的時候都會捏著一條手帕,因為他說:「上舞台就像下地 獄,太緊張了。」他為了克服緊張,他有習慣性的動作,就是捏著白手帕。我想當年那一篇論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樣,能讓我開始好好寫這篇報告,我學習 它裡面如何思考、如何構思、如何照顧全體、如何用英文作註腳。好好的把一位大師的作品讀完,開始模仿和學習他,是入門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開始寫出自 己的東西。
我也常常鼓勵我的學生,出國半年或是一年到國外看看。像現在國科會有各式各樣的機會,可以增長眼界,可以知道現在的餐館正在賣些什麼菜,回來後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著手。
四、用兩條腿走路,練習培養自己的興趣
最 後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的人生是兩隻腳,我們不是靠一隻腳走路。做研究生的時代,固然應該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學業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問題,可 是那只是你的一隻腳,另外還有一隻腳是要學習培養一、兩種興趣。很多人後來會發現他的右腳特別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內),也就是因為忘了培養左腳。很多很有 名的大學者最後都陷入極度的精神困擾之中,就是因為他只是培養他的右腳,他忘了培養他的左腳,他忘了人生用兩隻腳走路,他少了一個小小的興趣或嗜好,用來 好好的調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亞洲週刊》要訪問我,我說:「我不想接受訪問,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後來他們 還是把一個簡單的對話刊出來了,裡面我只記得講了一段話:做一個研究生或一個學者,有兩個感覺最重要──責任感與罪惡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責任感,去寫出 好的東西,如果責任感還不夠強,還要有一個罪惡感,你會覺得如果今天沒有好好做幾個小時的工作的話,會有很大的罪惡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愛因 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
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頁裡面,他花了一千小時和另外一個人只花了十個小 時,相對於來說,當然是那花一千個小時所寫出來的文章較好。所以為什麼說要趕快選定題目?因為如果太晚選定一個題目,只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好好耕耘那個題 目,早點選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個題目,是三年做出的東西好,還是一年的東西好?如果我們的才智都一樣的話,將三年的努力與思考都灌在上面,當然比一年 還要好。
五、營造卓越的大學,分享學術的氛圍
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何謂卓越的大學?我認為一個好的 大學,學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園的許多活動,直接或間接都與學問有關,同學在咖啡廳裡面談論的,直接或間接也都會是學術相關的議題。教授們在餐廳裡面 吃飯,談的是「有沒有新的發現」?或是哪個人那天演講到底講了什麼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這種氛圍中的大學,才有可能成為卓越大學。那種交換思想學識、 那種互相教育的氣氛不是花錢就有辦法獲得的。
我知道錢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東西。一個卓越的大學、一個好的大學、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表示裡面有一個共同關心的焦點,如果沒有的話,這個學校就不可能成為好的大學。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王汎森 院士的一篇演講
這 個題目我非常喜歡,因為這個題目,對大家多少都有實際的幫助。如果下次我必須再登台演講,我覺得這個題目還可以再發揮一兩次。我是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的, 所以我的碩士是在台大歷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的。我想在座的各位有碩士、有博士,因此我以這兩個階段為主,把我的經驗呈現給各位。
我 從來不認為我是位有成就的學者,我也必須跟各位坦白,我為了要來做這場演講,在所裡碰到剛從美國讀完博士回來的同事,因為他們剛離開博士生的階段,比較有 一些自己較獨特的想法,我就問他:「如果你講這個問題,準備要貢獻什麼?」結合了他們的意見,共同醞釀了今天的演講內容,因此這裡面不全是我一個人的觀 點。
雖然我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個成功的研究生,因為我也總還有其他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碩士論文是二十年前時報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論文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你說有特別好嗎?我不敢亂說。我今天只是綜合一些經驗,提供大家參考。
一、研究生與大學生的區別
首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學生的區別。大學生基本上是來接受學問、接受知識的,然而不管是對於碩士時期或是博士時期的研究而言,都應該準備要開始製造 新的知識,我們在美國得到博士學位時都會領到看不懂的畢業證書,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問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內容為何?
他告訴我:「裡頭寫的是恭喜你對人類的知識有所創新,因此授予你這個學位。」在中國原本並沒有博碩士的學歷,但是在西方他們原來的用意是,恭賀你已經對人 類普遍的知識有所創新,這個創新或大或小,都是對於普遍的知識有所貢獻。這個創新不會因為你做本土與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個我們必須要很用心、很深刻的 思考,大學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選擇自己的問題取向,學會創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不只是要完全樂在其中,更要從而接受各種有趣的知識,進入製造知識的階段,也就是說你的論文應該有所創新。由接 受知識到創造知識,是身為一個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僅如此,還要體認自己不再是個容器,等著老師把某些東西倒在茶杯裡,而是要開始逐步發展和開發自己。
做 為研究生不再是對於各種新奇的課照單全收,而是要重視問題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碩士或博士的階段裡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課以及讀的書裡面都應該要有一個關 注的焦點,而不能像大學那般漫無目標。大學生時代是因為你要盡量開創自己接受任何東西,但是到了碩士生和博士生,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論文,那篇 論文是你個人所有武功的總集合,所以這時候必須要有個問題取向的學習。
二、嘗試跨領域研究,主動學習
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跨越一個重要的領域,將決定你未來的成敗。我也在台大和清華教了十幾年的課,我常常跟學生講,選對一個領域和選對一個問題是成敗的關鍵,而你自己本身必須是帶著問題來探究無限的學問世界,因為你不再像大學時代一樣氾濫無所歸。
所以這段時間內,必須選定一個有興趣與關注的主題為出發點,來探究這些知識,產生有機的循環。由於你是自發性的對這個問題產生好奇和興趣,所以你的態度和大學部的學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是一個主動的探索者,並學會悠游在這學術的領域。
我 舉一個例子,我們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得了諾貝爾獎。他曾經在中研院的週報寫過幾篇文章,在他的言論集裡面,或許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覆提到他的 故事。他是因為讀了一個叫做馬亨教授的教科書而去美國柏克萊大學唸書,去了以後才發現,這個老師只給他一張支票,跟他說你要花錢你盡量用,但是從來不教他 任何東西。
可是隔壁那個教授,老師教很多,而且每天學生都是跟著老師學習。他有一次就跟那個老師抱怨:「那你為什麼不教我點東西呢?」
那個老師就說:「如果我知道結果,那我要你來這邊唸書做什麼?我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要我們共同探索一個問題、一個未知的領域。」他說其實這兩種教法都有用處,但是他自己從這個什麼都不教他,永遠碰到他只問他「有沒有什麼新發現」的老師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長。
所 以這兩方面都各自蘊含深層的道理,沒有所謂的好壞,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這兩個方式結合起來。我為什麼講這個故事呢?就是強調在這個階段,學習是一種 「self-help」,並且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self-help」,而不能再像大學時代般,都是純粹用聽的,這個階段的學習要基於對研究問題的好 奇和興趣,要帶著一顆熱忱的心來探索這個領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Learn how to learn,不只是學習而已,而是學習如何學習,不再是要去買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學習拿起那一根針,學會繡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學習把目標放在一個標準上,而這一個標準就是你將來要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
如 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學去讀書,你會覺得我這一篇論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問題的人相比較。我想即使在台灣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情,你的標準不能單單只是放 在旁邊幾個人而已,而應該是要放在領域的普遍人裡面。你這篇文章要有新的東西,才算達到的標準,也才符合到我們剛剛講到那張拉丁文的博士證書上面所講的, 有所貢獻與創新。
第二個,身為老師你要怎麼訓練研究生。
我認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訓練,哪怕是自然科學的訓練,到研究生階段應該更像師徒制,所以來自個人和老師、個人和同儕間密切的互動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跟大學部坐在那邊單純聽課,聽完就走人是不一樣的,相較之下你的生活應該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識與解答相結合,並且你往後的生活應該或多或少都和這個探索有相 關。
(一)善用與老師的夥伴關係,不斷Research
我常說英文research這個字非常有意 義,search是尋找,而research是再尋找,所以每個人都要research,不斷的一遍一遍再尋找,並進而使你的生活和學習成為一體。中國近 代兵學大師蔣百里在他的兵學書中曾說:「生活條件要跟戰鬥條件一致,近代歐洲凡生活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凡生活與戰鬥條件不一致者弱。」
我就是藉由這個來說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條件與你的戰鬥條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著老師與同學共同成長的,當中你所聽到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帶給你無限的啟發。
回 想當時我在美國唸書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隨便在樓梯口碰到任何一個人,他都有辦法幫忙解答你語言上的困難,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臘文……等。所以能 幫助解決問題的不單只是你的老師,還包括所有同學以及學習團體。你的學習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當我看到有學生呈現被動或是懈怠的時候,我就會用毛澤東的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來跟他講:「作研究生不是請客吃飯。」
(二)藉由大量閱讀和老師提點,進入研究領域
怎 樣進入一個領域最好,我個人覺得只有兩條路,其中一條就是讓他不停的唸書、不停的報告,這是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後不知不覺學生 就會知道這個領域有些什麼,我們在不停唸書的時候常常可能會沉溺在細節裡不能自拔,進而失去全景,導致見樹不見林,或是被那幾句英文困住,而忘記全局在講 什麼。藉由學生的報告,老師可以講述或是釐清其中的精華內容,經由老師幾句提點,就會慢慢打通任督二脈,逐漸發展一種自發學習的能力,同時也知道碰到問題 可以看哪些東西。
就像是我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我修過一些我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國家的歷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唸書、不停的逼著 自己吸收,而老師也只是不停的開書目,運用這樣的方式慢慢訓練,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時,我發現自己仍然有自我生產及蓄發的能力,因為我知道這個學問大概是 什麼樣的輪廓,碰到問題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詢相關的資料。所以努力讓自己的學習產生自發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漸進地練習論文寫作
到 了碩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學位論文,而不管是碩士或博士論文,其規模都遠比你從小學以來所受的教育、所要寫的東西都還要長得多,雖然我不知 道教育方面的論文情況是如何,但是史學的論文都要寫二、三十萬字,不然就是十幾二十萬字。寫這麼大的一個篇幅,如何才能有條不紊、條理清楚,並把整體架構 組織得通暢可讀?首先,必須要從一千字、五千字、一萬字循序漸進的訓練,先從少的慢慢寫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訓練到可以從一萬字寫到十萬字。
這 麼大規模的論文誰都寫得出來,問題是寫得好不好,因為這麼大規模的寫作,有這麼許多的註腳,還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論述一體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銅錢;是 一間大禮堂,而不是一間小小分割的閣樓。為了完成一個大的、完整的、有機的架構模型,必須要從小規模的篇幅慢慢練習,這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
因 為受電腦的影響,我發現很多學生寫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寫論文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文筆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導原則,經過慢慢 練習會使你的文筆跟思考產生一致的連貫性。我常跟學生講不必寫的花俏,不必展現你散文的才能,因為這是學術論文,所以關鍵在於要寫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 文筆當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采像個人的生命一樣,英文叫style,style本身就像個人一樣帶有一點點天生。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把內容陳述清 楚,從一萬字到最後十萬字的東西,都要架構井然、論述清楚、文筆清晰。
我在唸書的時候,有一位歐洲史、英國史的大師 Lawrence Stone,他目前已經過世了,曾經有一本書訪問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學家,我記得他在訪問中說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話,他說他英文文筆相當好,所以他一輩 子沒有被退過稿。因此文筆清楚或是文筆好,對於將來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內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達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這裡不是 講究漂亮的style,而是論述清楚。三、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一)嘗試接受挑戰,勇於克服
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就是每 天、每週或每個月給自己一個挑戰,要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自己一個挑戰,挑戰一個你做不到的東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順利克服那個挑戰,但是要努力去嘗 試。我在我求學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聰明但卻一無所成的人,因為他們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礙裡面,舉例來說,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碰到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就是沒辦 法克服他給自己的挑戰,他就總是東看西看,雖然我也有這個毛病,可是我會定期給我自己一個挑戰,例如:我會告訴自己,在某一個期限內,無論如何一定要把這 三行字改掉,或是這個禮拜一定要把這篇草稿寫完,雖然我仍然常常寫不完,但是有這個挑戰跟沒這個挑戰是不一樣的,因為我挑戰三次總會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 夠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覺得每一個禮拜的挑戰,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時間延長為一個月的挑戰,去挑戰原來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過也要切 記,碩士生是剛開始進入這一個領域的新手,如果一開始問題太小,或是問題大到不能控制,都會造成以後研究的困難。(二)論文的寫作是個訓練過程,不能苛求 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記得我以前的老師所說的一句話:「碩士跟博士是一個訓練的過程,碩士跟博士不是寫經典之作的過程。」我 看過很多人,包括我的親戚朋友們,他之所以沒有辦法好好的完成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就是因為他把它當成在寫經典之作的過程,雖然事實上,很多人一生最 好的作品就是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因為之後的時間很難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時間,沉浸在一個主題裡反覆的耕耘,當你做教授的時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纏身,你不再 有充裕的時間好好探究一個問題,尤其做教授還要指導學生、上課,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華的時間,當然就是他寫博士、或是碩士論文的時候, 而那一本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但不一定要刻意強求,要有這是一個訓練過程的信念,應該清楚知道從 哪裡開始,也要知道從哪裡放手,不要無限的追下去。當然我不是否認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論文的完成當成一個目標,不要成為是一種的 心理障礙或是心理負擔。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唸書的時候,那邊舊書攤有一位非常博學多聞的舊書店老闆,我常常讚嘆的對他說:「你為什麼 不要在大學做教授。」
他說:「因為那篇博士論文沒有寫完。」原因在於他把那個博士論文當成要寫一本經典,那當然永遠寫不 完。如果真能寫成經典那是最好,就像美麗新境界那部電影的男主角John Nash一樣,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博士那二十幾頁的論文,不過切記不要把那個當作是目標,因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應該要堅定的告訴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 份結構嚴謹、論述清楚與言之有物的論文,不要一開始就期待它是經典之作。
如果你期待它是經典之作,你可能會變成我所看到的 那位舊書攤的老闆,至於我為什麼知道他有那麼多學問,是因為那時候我在找一本書,但它並沒有在舊書店裡面,不過他告訴我:「還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 後來我對那個領域稍稍懂了之後,證明確實如他所建議的那般。一個舊書店的老闆精熟每一本書,可是他就是永遠無法完成,他夢幻般的學位論文,因為他不知道要 在哪裡放手,這一切都只成為空談。
三、 論文的正式寫作
1.學習有所取捨
到了寫論文的時候,要能取也要能捨,因為現在資訊爆炸,可以看的書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樹,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識樹,才能在那棵樹 掛相關的東西,但千萬不要不斷的掛不相關的東西,而且要慢慢的捨掉一些掛不上去的東西,再隨著你的問題跟關心的領域,讓這棵知識樹有主幹和枝葉。然而這棵 知識樹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須對所關心的領域中,有用的書籍或是資料非常熟悉。
2.形成你的知識樹
我 昨天還請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經七十幾歲了,我告訴他我今天要來作演講,就問他:「你如果講這個題目你要怎麼講?」他說:「只有一點,就是那重要的五、 六本書要讀好幾遍。」因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還有幾位近代思想大師在芝加哥大學的學生,他們受的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讀原典。
這 句話很有道理,雖然你不可能只讀那幾本重要的書,但是那五、六本書將逐漸形成你知識樹的主幹,此後的東西要掛在上面,都可以參照這一個架構,然後把不相干 的東西暫放一邊。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你不可能讀遍天下所有的好書,所以要學習取捨,了解自己無法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很可 能就會落得普林斯頓街上的那位舊書店的老闆一般,因為閱讀太多不是自己所關心的領域的知識,它對於你來說只是一地的散錢。
3.掌握工具
在 這個階段一定要掌握語文與合適的工具。要有一個外語可以非常流暢的閱讀,要有另外一個語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標題,能學更多當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個 語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等,一定要有一個語文能夠非常流暢的閱讀相關書籍,這是起碼的前提。一旦這個工具沒有了,你的視野就會因此大受限制,因 為語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沒有這個天窗你這房間就封閉住了。為什麼你要看得懂標題?因為這樣才不會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連標題都看不懂,你就不 知道如何找人來幫你或是自己查相關的資料。其他的工具,不管是統計或是其他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為你將來沒有時間再把這樣的工具學會。
4.突破學科間的界線
應 該要把跨學科的學習當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學科涉及到的東西必須要對你這棵知識樹有助益,要學會到別的領域稍微偷打幾槍,到別的領域去攝取一些概 念,對於本身關心的問題產生另一種不同的啟發,可是不要氾濫無所歸。為什麼要去偷打那幾槍?近幾十年來,人們發現不管是科學或人文,最有創新的部份是發生 在學科交會的地方。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我們現在的所有學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紀形成的,而中國再把它轉借過來。
十九世紀 形成這些知識學科的劃分的時候,很多都帶有那個時代的思想跟學術背景,比如說,中研院的李院長的專長就是物理化學,他之所以得諾貝爾獎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學 的交界處做工作。像諾貝爾經濟獎,這二十年來所頒的獎,如果在傳統的經濟學獎來看就是旁門走道,古典經濟學豈會有這些東西,甚至心理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 獎,連John Nash這位數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為什麼?因為他們都在學科的交界上,學科跟學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處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學科原本最核心的地 方已經search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創新,所以為什麼跨領域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碩士論文或博 士論文最重要、最關鍵的,是那一個統攝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學科裡面抓不到,是因為你已經泡在這個學科裡面太久了,你已經拿著手電筒在這個小倉庫裡 面照來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還有別的東西可以更好解釋你這些材料的現象,不過這些東西可遇而不可求。
John Nash這一位數學家為什麼會得諾貝爾數學獎?為什麼他在賽局理論的博士論文,會在數十年之後得諾貝爾經濟獎?因為他在大學時代上經濟學導論的課,所以他 認為數學可以用在經濟方面來思考,而這個東西在一開始,他也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用處。他是在數學和經濟學的知識交界之處做突破。有時候在經濟學這一個部 分沒有大關係,在數學的這一個部分也沒有大關係,不過兩個加在一起,火花就會蹦出來。
5.論文題目要有延展性
對 一個碩士生或博士生來說,如果選錯了題目,就是失敗,題目選對了,還有百分之七十勝利的機會。這個問題值得碩一、博一的學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實就是 要花在這上面,你要不斷的跟老師商量尋找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的問題,而且不要太難。我在國科會當過人文處長,當我離開的時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請案,就 有一萬四千個袋子,就要送給一萬四千個教授審查。
我當然不可能看那麼多,可是我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看申訴。有些申訴者 認為:「我的研究計畫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來申訴。」申訴通過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麼我的責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過的案子正式判決前,再拿來看 一看。有幾個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來討論的,就是這個題目不必再做了、這個題目本身沒有發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確認選對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經 營的題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學生常常選非常難的題目,我說你千萬不要這樣,因為沒有人會仔細去看你研究的困難度,對於難的題目你要花更多的時間閱讀史料,才能得到一點點東西;要擠很多東西,才能篩選出一點點內容,所以你最好選擇一個難易適中的題目。
我 寫過好幾本書,我認為我對每一本書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樣,雖然我寫任何東西我都不滿意,但是在過程中我都絞盡腦汁希望把他寫好。目前為止很多人認為我最好的 書,是我二十幾歲剛到史語所那一年所寫的那本書。我在那本書花的時間並不長,那本書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許添明老師同時在當兵的軍營裡面寫的,而且還是 用我以前舊的筆記寫的。
大陸這些年有許多出版社,反覆要求出版我以前的書,尤其是這一本,我說:「不行。」因為我用的是我 以前的讀書筆記,我怕引文有錯字,因為在軍隊營區裡面隨時都要出操、隨時就要集合,手邊又沒有書,怎麼可能好好的去核對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 為引用太多書,實在沒有力氣校正。
為什麼舉這個例子呢?我後來想一想,那本書之所以比較好,可能是因為那個題目可延展性 大,那個題目波瀾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認為,我最好的書應該是劍橋大學出的那一本,不過我認為我最好的書一定是用中文寫的,因為這個語文我能掌握,英 文我沒辦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讀、寫任何語文一定要練習到你能帶著三分隨意,那時候你才可以說對於這一個語文完全理解與精熟,如果你還無法達到三分的隨意, 就表示你還在摸索。
回到我剛剛講的,其實每一本書、每一篇論文我都很想把它寫好。但是有些東西沒辦法寫好,為什麼?因為一 開始選擇的題目不夠好。因此唯有選定題目以後,你的所有訓練跟努力才有價值。我在這裡建議大家,選題的工作要儘早做,所選的題目所要處理的材料最好要集 中,不要太分散,因為碩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讀書或看資料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時間,讓你沒有餘力思考。而且 這個題目要適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會統計學或討厭數字,但卻選了一個全都要靠統計的論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養成遵照學術格式的寫作習慣
另 一個最基本的訓練,就是平時不管你寫一萬字、三萬字、五萬字都要養成遵照學術規範的習慣,要讓他自然天成,就是說你論文的註腳、格式,在一開始進入研究生 的階段就要培養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部份,如果這個習慣沒有養成,人家就會覺得這個論文不嚴謹,之後修改也要花很多時間,因為你的論文規模很大,可能幾百 頁,如果一開始弄錯了,後來再重頭改到尾,一定很耗時費力,因此要在一開始就養成習慣,因為我們是在寫論文而不是在寫散文,哪一個逗點應該在哪裡、哪一個 書名號該在哪裡、哪一個地方要用引號、哪一個要什麼標點符號,都有一定的規定,用中文寫還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簡稱。
在 1960年代台灣知識還很封閉的時候,有一個人從美國回來就說:「美國有個不得了的情形,因為有一個人非常不得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得了,他說:「因為 這個人的作品到處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ibid。所謂ibid就是同前作者,這個字是從拉丁文發展出來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簡稱,像et. al.就是兩人共同編的。英文有一本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就是專門說明這一些寫作規範。各位要儘早學會中英文的寫作規範,慢慢練習,最後隨性下筆,就能寫出符合規範的文章。
7.善用圖書館
圖 書館應該是研究生階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讀每一本書,可是要知道有哪些書。我記得我做學生時,新進的書都會放在圖書館的牆上,而身為學生最重要的事情,就 是要把書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書皮就夠了,但是這仍和打電腦是不一樣的,你要實際上熟悉一下那本書,摸一下,看一眼目錄。我知道現在從電腦就可以查 到書名,可是我還是非常珍惜這種定期去browse新到的書的感覺,或去看看相關領域的書長成什麼樣子。
中研院有一位院士 是哈佛大學資訊教授,他告訴我他在創造力最高峰的時候,每個禮拜都到他們資訊系圖書室裡,翻閱重要的資訊期刊。所以圖書館應該是身為研究生的人們,最熟悉 的地方。不過切記不重要的不要花時間去看,你們生活在資訊氾濫的時代,跟我生長在資訊貧乏的時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長在這一個時代的你,要能有所取捨。我常 常看我的學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論文,卻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難過,因為我強調要讀有用、有價值的東西。
8.留下時間,精緻思考
還 要記得給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時間。一篇論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勝,很重要的是在現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說一定要走理論的路線,而是提 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層次再提升兩三步,conceptualize你所看到的東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東西是什麼?整體意義是什麼?整體的輪廓是什麼? 千萬不要被枝節淹沒,雖然枝節是你最重要的開始,但是你一天總也要留一些時間好好思考、慢慢沉澱。
conceptualize 是一種非常難教的東西,我記得我唸書時,有位老師信誓旦旦說要開一門課,教學生如何conceptualize,可是從來都沒開成,因為這非常難教。我要 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節淹沒的時候,要適時跳出來想一想,所看到的東西有哪些意義?這個意義有沒有廣泛連結到更大層面的知識價值。
傅 斯年先生來到台灣以後,同時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所長及台大的校長。台大有個傅鐘每小時鐘聲有二十一響、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個人,寫了一本書 叫《鐘聲二十一響》,當時很轟動。他當時對這二十一響解釋是說:因為台大的學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響是歡迎國家元首二十一響的禮炮。
不 久前我發現台大在每一個重要的古蹟下面豎一個銅牌,我仔細看看傅鐘下的解釋,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傅斯年當台大校長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人一天只有二十 一個小時,另外三小時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響。我覺得這句話大有道理,可是我覺得三小時可能太多,因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個三十分 鐘、一小時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麼?學習跳到比你所看到的東西更高一點的層次去思考。
9.找到學習的楷模
我 剛到美國唸書的時候,每次寫報告頭皮就重的不得了,因為我們的英文報告三、四十頁,一個學期有四門課的話就有一百六十頁,可是你連註腳都要從頭學習。後來 我找到一個好辦法,就是我每次要寫的時候,把一篇我最喜歡的論文放在旁邊,雖然他寫的題目跟我寫的都沒關係,不過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寫,看看他的註腳、讀幾 行,然後我就開始寫。
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Pavarotti唱歌劇的時候都會捏著一條手帕,因為他說:「上舞台就像下地 獄,太緊張了。」他為了克服緊張,他有習慣性的動作,就是捏著白手帕。我想當年那一篇論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樣,能讓我開始好好寫這篇報告,我學習 它裡面如何思考、如何構思、如何照顧全體、如何用英文作註腳。好好的把一位大師的作品讀完,開始模仿和學習他,是入門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開始寫出自 己的東西。
我也常常鼓勵我的學生,出國半年或是一年到國外看看。像現在國科會有各式各樣的機會,可以增長眼界,可以知道現在的餐館正在賣些什麼菜,回來後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著手。
四、用兩條腿走路,練習培養自己的興趣
最 後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的人生是兩隻腳,我們不是靠一隻腳走路。做研究生的時代,固然應該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學業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問題,可 是那只是你的一隻腳,另外還有一隻腳是要學習培養一、兩種興趣。很多人後來會發現他的右腳特別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內),也就是因為忘了培養左腳。很多很有 名的大學者最後都陷入極度的精神困擾之中,就是因為他只是培養他的右腳,他忘了培養他的左腳,他忘了人生用兩隻腳走路,他少了一個小小的興趣或嗜好,用來 好好的調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亞洲週刊》要訪問我,我說:「我不想接受訪問,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後來他們 還是把一個簡單的對話刊出來了,裡面我只記得講了一段話:做一個研究生或一個學者,有兩個感覺最重要──責任感與罪惡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責任感,去寫出 好的東西,如果責任感還不夠強,還要有一個罪惡感,你會覺得如果今天沒有好好做幾個小時的工作的話,會有很大的罪惡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愛因 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
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頁裡面,他花了一千小時和另外一個人只花了十個小 時,相對於來說,當然是那花一千個小時所寫出來的文章較好。所以為什麼說要趕快選定題目?因為如果太晚選定一個題目,只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好好耕耘那個題 目,早點選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個題目,是三年做出的東西好,還是一年的東西好?如果我們的才智都一樣的話,將三年的努力與思考都灌在上面,當然比一年 還要好。
五、營造卓越的大學,分享學術的氛圍
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何謂卓越的大學?我認為一個好的 大學,學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園的許多活動,直接或間接都與學問有關,同學在咖啡廳裡面談論的,直接或間接也都會是學術相關的議題。教授們在餐廳裡面 吃飯,談的是「有沒有新的發現」?或是哪個人那天演講到底講了什麼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這種氛圍中的大學,才有可能成為卓越大學。那種交換思想學識、 那種互相教育的氣氛不是花錢就有辦法獲得的。
我知道錢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東西。一個卓越的大學、一個好的大學、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表示裡面有一個共同關心的焦點,如果沒有的話,這個學校就不可能成為好的大學。
Monday, November 03, 2014
鰻價腰斬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25813
〔記者陳燦坤、黃淑莉/雲林報導〕農產兩樣情,受到日本外銷量減少影響,成鰻價格每公斤從七月間九百多元腰斬一半,鰻金變鰻泥;古坑鄉苦茶油則因油品風暴銷路增加五成,下單到出貨要等上半個月。
蔡姓鰻農指出,國內成鰻價格去年曾飆至一千三百元,被視為鰻金,現在只能用鰻泥形容;早在去年底鰻苗捕獲量創十年新高時,他們就提醒政府要留意鰻價變化,及早因應,但並未受到重視。
農會人員指出,農委會應在鰻魚產季配合農會行銷,拓展國內巿場,不僅可以穩定巿場價格,減少對外銷市場依賴性,才有助養鰻產業永續經營。
〔記者陳燦坤、黃淑莉/雲林報導〕農產兩樣情,受到日本外銷量減少影響,成鰻價格每公斤從七月間九百多元腰斬一半,鰻金變鰻泥;古坑鄉苦茶油則因油品風暴銷路增加五成,下單到出貨要等上半個月。
鰻金變鰻泥 賣一公斤賠一公斤
張姓鰻農表示,國內進入鰻魚產季,四尾一公斤規格的鰻魚價格,從三個月前九百多元如坐溜滑梯下跌,腰斬至四百一、二十元,跌幅達到五成。他說,有不少鰻農都在去年鰻苗價高時購入養殖,每條最高價超過百元,放養成本至少八、九百元,幾乎是賣一公斤賠一公斤。蔡姓鰻農指出,國內成鰻價格去年曾飆至一千三百元,被視為鰻金,現在只能用鰻泥形容;早在去年底鰻苗捕獲量創十年新高時,他們就提醒政府要留意鰻價變化,及早因應,但並未受到重視。
農會:拓展國內市場 穩定價格
口湖鄉農會指出,台灣鰻魚九成仰賴外銷,現在日本國內養殖鰻魚也進入成熟出貨期,影響台灣鰻魚銷日訂單,是價跌主要原因之一,至於後續市場除視日本國內產量與銷路外,年底鰻苗捕獲量多寡也會影響。農會人員指出,農委會應在鰻魚產季配合農會行銷,拓展國內巿場,不僅可以穩定巿場價格,減少對外銷市場依賴性,才有助養鰻產業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