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8日,「鰻魚星球」(Eel Planet)國際研討會在位於東京市的日本大學會館大禮堂召開,邀請中國、韓國、臺灣、大溪地、印尼、法國等國內外的17位研究人員,就「日本鰻漁業與資源」、「日本鰻的各項研究」、「日本鰻的文化和社會教育」、「以鰻魚的繁殖和保育為目標的工作」等四項議題提出專題報告,相關內容簡介如後。
首先由該校的塚本勝己教授致詞,並介紹世界鰻魚資源的變動情形,強調本研討會的宗旨,就是希望透過各項研究成果的討論與交流,建立人與鰻魚共存的社會。
臺灣大學韓玉山教授指出,在臺灣日本鰻的漁獲量愈來愈少,主要原因為環境破壞(棲息地減少)、濫捕與氣候變遷等,其中尤以環境破壞影響最劇。包括構築護堤工程,導致河川水流發生變化以及港口與水壩、水庫等的建設等,均對鰻魚棲息地造成不利影響,比起40年前已大幅減少75%以上。
韓國忠南大學的Lee Tae-Won首先說明日本鰻和鱸鰻的資源現狀,表示日本鰻的調查較晚推動,而鱸鰻由於被指定為保育對象反而較早進行監測。另一方面,近年來韓國的國家級計畫,著重在棲息水域的恢復和魚道的設置,目的是讓鰻魚容易溯河而上。另外,韓國的鰻魚飲食文化,是將白燒的鰻魚塗上醬汁,然後用蔬菜捲起來吃。而最近由於鰻魚價格上漲2倍,導致鰻魚專賣店歇業,與燒肉店合併營業,銷售量減少近50%。
中國科學院的Dou Shuozeng指出,福建省和廣東省佔中國鰻魚生產量的9成,70年代以後開始出口至日本,生產量增加。至於鰻線,自2006年以後漁獲量急劇減少,由於和生產量增加的時期相重疊,顯示養殖用種苗的濫捕,很有可能是形成資源減少的主要原因。另外關於捕撈區域,80年代是從北到南廣泛分佈,但是目前在長江下游地區佔80%的漁獲量,也指出資源的減少,環境可能是主要原因。會場有人提出「在日本執行的資源管理措施,中國也有在進行嗎?」等的質疑部分,其回答是:禁止捕撈的措施由政府主導,但分配的數量似乎不恰當,擬定符合中國現況之資源管理措施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日本大學的渡邊俊,說明日本的鰻線、黃鰻、銀鰻的漁獲壓力,並指出「即使在網站可看到一些捕撈消息,但一般遊釣時捕獲量已非常稀少」。談及日本鰻線減少的主因,他認為「棲息水域的減少當然是一個因素,但最大的原因應該是濫捕」。
日本大學的安田陽一以「鰻魚的溯河和魚道」為題,用動態方式介紹容易讓鰻魚溯河的魚道。認為未開發的天然河道有很多蛇行的水流,在水中產生的對流,對仔魚不會產生負面影響,並指出「成為排水功能的河川,仔魚無法溯河」。在魚道設計方面,安田認為魚道的斜度以40-45度最適合。在日本有2-3萬個魚道,但有加以管理的約300個,魚道要全部改造需要很大的經費,而既存的魚道若加以改良,長度和魚道的狀況都要考量時,約300萬日元就可以。
日本大學的竹下廣宣則分析了國內的「鰻魚消費動向和市民意見」,指出2001-2014年日本國內蒲燒鰻的平均生產價格(每100g)與購買蒲燒鰻頻率(2人以上的家庭100個加以平均)的統計調查結果。日本國內蒲燒鰻的平均價格日漸高漲(總務省針對零售物價統計調查),購買頻率在2013年減少五分之一(總務省家庭收支調查)。另外,各都道府縣間的差異可以說已縮小。竹下談及蒲燒鰻的購買頻率,始終取決於是否吃鰻魚,而不再是像某一時期是日常食用的物品。另指出所得階級的購買頻率是,高所得階層比低所得較常購買鰻魚,年收入超過一定額度,反而又減少。
塚本以「完全養殖的嘗試」為題,說明鰻魚的完全養殖研究現況,目前嘗試將原本投餵鰻線的鯊魚卵餌料,更換成雞蛋,目標是將每尾100美元的生產成本降至1美元。
除了上述各項報告之外,日本大學的潮比奈潔就「鰻魚的生理學研究」、陳文拳就「鰻魚的流通」、木村政司就「鰻魚展-鰻魚星球」、山本質素就「鰻魚的傳說」、佐藤至子就「鰻魚和江戶文化」、東京大學的黑木真理就「鰻魚的保育宣導和普及活動」、大溪地CRIOBE(Centre De Recherches Insulaires Et Observatoire De L'Environnement)的Pierre Sasal就「在南太平洋的研究和保育」、印尼LIPI(Lembage Ilmu Pengetahuan Indonesia)的Hagi Yulia Sugeha就「在熱帶的研究和保育」、日本大學的Michael J.Miller 就「在北美的研究和保育」、法國NMNH(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Eric Feunteun就「在歐洲的保育配合工作」分別提出報告。
林天生 譯自(2015)日本大學 國際シンポジウム「Eel planet」.養殖ビジネス52(8):70-71.
Sunday, January 31, 2016
Sunday, January 24, 2016
鰻魚,日本文化
When an Endangered Species Endangers a Culture
Eel farming is at the core of one Japanese city's identity—but overconsumption threatens both the animal and a centuries-old tradition.
(http://www.theatlantic.com/science/archive/2016/01/unagi-endangered-eel-japan/423675/)
The statue was erected in the late 1930s—just before World War II—with funding from the local fishing and aquaculture groups whose names are inscribed on her granite base. At around 15 feet tall, the statue is unimposing, even friendly-looking, with her basket and smiling eyes. Like many of Hamamatsu’s residents, she appears blissfully unaware that Japan’s freshwater eel is now endangered.
Bordering Hamamatsu’s western edge, Hamana is a ragged mitt-shaped lake in Shizuoka Prefecture, some 40-square-miles in size and linked at its southern end to the Pacific Ocean through a narrow channel. The channel was formed in 1498, when an earthquake broke the land barrier that had separated the lake from the sea. What was once the site of a catastrophic disruption is now host to prized aquaculture industries, unagi chief among them.
Growing up in the U.S., I understood unagi as a (delectable) way of connecting with the Hamamatsu half of my heritage. I ate unadon—tender and juicy unagi, grilled and served over rice—at family dinners. I’ve visited my relatives in Japan 10 times, and we’ve celebrated each infrequent reunion by going out for unagi. One of the restaurants they’ve taken me to, Atsumi, is located just around the corner from the building where my grandmother was born. It was a rare treat to sit with her in its low-slung tatami room on my last trip, both of us devouring ourunadon and clear-toned eel-gut soup as she described the ways the neighborhood has changed during her 88 years as a resident.
So when overconsumption landed Anguilla japonica (better known as Japanese eel) on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s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in 2014, it presented more than one type of challenge to Hamamatsu. Accord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Japan’s residents are responsible for roughly 70 percent of global freshwater eel consumption—about 130,000 tons annually. A huge portion of this consumption occurs on the Day of the Ox, a Japanese food ritual celebrated with meals of eel; the day occurs when summer temperatures are at their peak, and nutrient-rich unagi is said to prevent heat exhaustion. According to the Japanes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the average Japanese household eats 30 percent of its eel each year in the period around the Day of the Ox. To meet demand, as the Japan Times has reported, eel imports more than double during the month of July.
Around Hamamatsu, fishermen catch migrating glass eels between December and March and sell them to the region’s eel farmers, or unanchu. The eels are then raised to market size in greenhouses that hold warm, aerated freshwater ponds. When I visited one local farm in December—Daiwa Eel, one of the region’s oldest—the atmosphere inside the greenhouse was thick as oil, with a tropical humidity, a fishy odor, and the persistent background roar of rushing water. It was the end of the unagi season, just before the arrival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glass eels. When my guide lifted a protective plastic cover to show me the pond below, I caught a glimpse of a shimmering tangle, bodies flowing with the artificial current like muscular, silver seaweed.
The loss of affordable glass eels will spell doom for this and the more than 30 other unagi farms and processors that surround Lake Hamana, the Daiwa unanchu told me. In 1965, the Japanese glass-eel catch measured 140 tons, according to the FAO; in 2000, it measured just 40 tons, a 71-percent decline over 35 years. As the Japanese catch becomes less plentiful, glass eels are increasingly imported from China, Taiwan, Indonesia, the Philippines, and even as far away as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moment, Daiwa’s glass eels are all domestically sourced, but high prices have made cheaper eels from China and Taiwan a more attractive option for many consumers.
But the biggest blow to Japan’s unagi industry may be yet to come: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may place restrictions on the buying and selling of Japanese eel when it meets later this year. In the meantime, some in Japan believe that tighter regulations on the practice of eel farming may be enough to save it. Hoping to stave off any restriction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the All-Japan Eel Culture Association, and the Union of Eel Farmers Corporation of Japan have all discussed measures to improve how the industry monitors and reports its numbers. The Japanese Fisheries Agency requires eel farmers to be licensed, with monetary penalties for those who exceed certain limits on glass-eel procurement. And in 2014, Japan, China, Taiwan, and South Korea, agreed to limit their glass-eel catch to 80 percent of the four countries’ 2014 volume. The problem with this measure, though, is that it sets an artificially high ceiling. The 2014 catch was unusually plentiful compared to the years preceding it—triple what was reported in 2013, according to the Japanese Fisheries Agency.
Or maybe it’s that I now experience the unagi as more of a precious treat, something meant to be savored before it disappears.
If people are lucky, their cultural needs happen to align with sustainable practices. But as the strain on the planet’s natural resources becomes greater, there will be many more places like Hamamatsu, where the gulf between the two seems impossibly wi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person and her food is rarely purely rational, though, no matter how clear th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I know that sating my appetite for unagi can be a powerful, self-defeating act, and that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so many family meals can be powerfully destructive. But cultural connections to food are also valuable, and the choice to swear off a certain part of my heritage is not a simple one. Hamamatsu’s choice to swear off a core part of its identity, if it happens, will be a wrenching one.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the city really has a choice at all.
Britain's last eel fisherman hanging up his traps
The day another magical slice of old England died: GRIFF RHYS JONES laments Britain's last eel fisherman hanging up his traps
PUBLISHED: 00:39 GMT, 23 January 2016 | UPDATED: 01:04 GMT, 23 January 2016
Lost art: Peter Carter with one of his wicker traps
Eelomaniac, eelophile, fanaticeel... whatever the word is, I am potty about eels. Their rich, fatty meat is delicious. You can stew it, smoke it, fry it or serve it in jelly and I’ll gobble it up.
I even have a 4ft-long eel with glinting eyes, stuffed and mounted in a box above my dining table, where it terrifies my guests.
So the news this week that Peter Carter, the last professional eel fisherman in England, is to stop laying down his hand-crafted traps made me deeply sad. This is a tradition that stretches back 5,000 years, to the Bronze Age in Britain — and now it has ended in 2016.
No one can blame Peter. He was a loyalist to the last but, as he said: ‘It breaks my heart but I can’t live on empty pockets. So the last wicker eel hive and grigg [his traps] have been lifted from the river. I will not be making any more.’
As it happens, I once went fishing with Peter. I was filming a series called Rivers for BBC1, about seven years ago, and we punted out on his boat across the Cambridgeshire Fens to collect the hives and griggs, which are woven from willow.
The griggs are made to an ingenious design dating back at least 1,000 years, like giant raffia bottles: the eels can swim in but they can’t get out.
For bait, he used the smelliest meat he could find — road-kill was most effective, and the full moon and new moon were the best time for catching the eels. Don’t ask me why — it’s an eel mystery!
Even then, Peter told me that he could make as much money weaving traps as decorations for tourists to buy, as he could from fishing. And there was no guarantee, as we poled across the shallow waters, that we would find a single elver — a baby eel — that night.
Back in the Eighties, Peter reckoned, he could scoop 150lb of eels out of the river in one night. Now, he was lucky to gather 50lb in an entire month.
Little wonder that he was the last man scraping a living at this age-old job... though as a boy, he said, there had been so many rival fishermen on the Fens that they would bribe him with bags of sweets to sabotage each other’s traps and let the eels out.
Peter wasn’t the only eel fisherman I’ve known. We have a house somewhere on the muddy border between Suffolk and Essex, and not far from our place there lived a grand old man who was the harbour-master of the nearby creek.
This marvellously determined chap would go out on his flat-bottomed boat with eel traps and a blunderbuss, because he was one of only two people round our way licensed to use a duck punt gun.
At dusk, once the ducks had settled down to roost in the reeds, he would stuff his shotgun, which looked like a cross between a cannon and a tuba, with all sorts of metal fragments — tin tacks, ball bearings, shrapnel of every kind.
He would fire it off with a tremendous bang, which, apparently, sent his boat skimming backwards at about 20mph, and then he’d spend the rest of the night emptying his eel traps and splashing around looking for dead ducks. He’d come home with a boat piled high with eels and feathers.
Read more: http://www.dailymail.co.uk/tvshowbiz/article-3412857/The-day-magical-slice-old-England-died-GRIFF-RHYS-JONES-laments-Britain-s-eel-fisherman-hanging-traps.html#ixzz3yAIJMJOu
Follow us: @MailOnline on Twitter | DailyMail on Facebook
Wednesday, January 20, 2016
為何國民黨大敗
(http://blog.yam.com/eoiss/article/123954233)
因為太多人在那邊努力分析蔡英文怎麼贏,講到好像每個人都是仙機神算似的,筆者就來逆勢操作,談談國民黨到底為何這次死這麼慘。
文長慎入
首先,大選的投票率低,早就可預期,也沒別的原因,都可以確定民進黨會輾壓國民黨了,天氣好乾脆出門玩不就得了?這一點,不光是國民黨的支持者會覺得,民進黨的也會。筆者這幾天看到一堆還在持續崩潰的深藍朋友,在同溫層裡面努力說服大家,只要宋楚瑜的一百五十萬沒跑掉,投票率維持七成五,那就會有多出兩百萬張選票,朱立倫就贏了!
喂喂,你真的以為不出來的全部都是國民黨的嗎?有這種腦袋,國民黨會輸到今天這種田地,是一點都不意外。
這就是為何國民黨這次死得那麼慘的主因,也可以說是深層的因素,那就是沒有反省能力,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總之我一定沒錯。這其實是一種階級因素造成的,後面再來談這種因素,心態上太過於自我感覺良好,是國民黨支持者錯失改變的最大禍首。
好了,接下來我們來談正事,因為選舉也結束了,筆者也沒必要繼續催票罵人怎樣,分析國民黨的大敗,其實對於我們理解現實有很大的助益。
國民黨的統治結構與手法,從敗於共產黨後來到台灣,一直都是一樣的,不管是高壓的偉大蔣公年代,還是清明的經國先生時代,後來的黑金李登輝歲月,這些外人添加的口號一點意義都沒有,全部都是虛的。只要你身為國民黨的統治結構一部份,做的事情就沒有兩樣,到了台獨教父馬英九的這八年,手法還是如出一轍。
民進黨的讀者看到這邊也千萬不要以為,國民黨好壞好糟糕,支持國民黨的則又照慣例罵筆者說又要抹黑。拜託,國民黨的統治手段,可以說是史不絕書,人類幾千年來都在幹一樣的事情,只有時代與地域差別,沒有本質的不同。
先談談歷史,就是一個外來政權,與在地土地沒有結合,必然產生的結果。這我們簡稱為殖民政權,但國民黨來台後的作為雖然是殖民,但卻並不是殖民,主要的因素在於,來台人數實在太多,所以細節必然有很大的變化。
殖民體系,通常母國派遣上層統治官僚,最多是到中層官僚的程度,不會連下層體系全面介入。一般來說,除了統治階層與掌握大權的軍隊組織,其他的內政經濟事務,會在殖民當地找尋願意合作的對象,而為了破壞殖民地的舊有體制,除了壓制原有的在地政治人物,和結盟較弱小的當地人外,還會提供大量的機會,讓基層的人民可以翻身。
這種做法有很大的好處,在政治上壓制原來的既得利益階級,但同時找尋願意背叛同胞的支持者,讓他們為了爭權奪利彼此內鬥,一舉兩得。而在基層則給予在地民眾教育與工作的機會,打破殖民地可能長達數百年的階級結構,而在學校教育上當然是採取母國的觀點,除了爭取小老百姓支持,還可以得到下一代的殖民合作對象,甚至是完全效忠殖民母國的新國民。
國民黨來台後,所作所為跟課本寫的完全一樣,並沒有任何差別。
但細節有很大的差異,因為來台人數超過兩百萬,扣掉軍隊本身也是有百萬老百姓,而這些跟隨來台的百姓,很高的比例都是知識份子或是黨政官僚與商人,也就是跑得掉的那群。由於人口比例太高,所以對於統治者來說,很多麻煩都省了,軍隊全部是忠心耿耿的嫡系,還有百萬急需謀生的本國人,那麼只要把台灣舊有的政治體系拆掉,把自己人佔滿就好了。
也就是說,殖民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透過釋放經濟利益給基層百姓,得到新生代的支持者,在國民黨來台初期完全做不到。而因為反攻大陸的政策,整個經濟體制往軍隊傾斜,政府各層級全數由所謂的外省人出任,台灣本地的原有菁英,除了極少數合作者外,都會被全力壓制。
二二八事件與其說是有系統的要為殖民體制鋪路,不如說是貪腐的官員為了自己,硬是搞出的冤案,這也不是只有在台灣惡搞,國民黨的貪腐官員在中國搞得更兇悍的比比皆是。但就結果來說,蔣介石為了永絕後患,採取了清鄉作法,一次性的消滅了台灣既有的政治菁英,不僅僅是政治菁英,連知識分子階層都被拔除,剩下的人不是逃亡海外,就是要低調求生以免惹上殺身之禍。
後來的白色恐怖,也不是只針對台灣人,而是為了穩定政權的恐怖手段,這一點也不是只有台灣有,更不是說國民黨在中國就沒做過。說來說去,就是一黨、一家、一人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與利益,自古以來都在做的統治行為,只是這種行為在後人來看很蠢而已。因為殖民政權的各種作為,就是要靠打賞支持者,給予他們特權來鞏固政治體制,台灣舊有的菁英從大清開始,再受到日本近代化教育的影響,水準跟能力遠遠超過剛脫離戰亂的中國,國民黨來台後的官員能力相對低落,這產生了極嚴重的矛盾。
當舊有的政治菁英死的死逃的逃,留下來噤若寒蟬,那麼只有哪種人會成為合作者?自然是那些三流貨色。這也是過去幾十年,台灣本土政治人物似乎都是一堆黑金的刻板印象理由之一,其實這些地方性的本土黑金,說穿了就是長年跟國民黨合作後產生的,透過聯姻與產業特權,國民黨的政治人物逐漸深入到台灣各個階層中。
若只是這樣,可能三十年前就革命了,因為軍隊逐漸換血成台灣本地人,如果在政治經濟上還這麼過分,就會發生中南美洲的各種流血政變,甚至是慘如非洲小國的種族仇殺。幸運的是,美國把台灣納入反共體系,而蔣家父子也認清反攻大陸是絕望的,所以統治手段終於轉變得比較像是正常的政權,也就是在基層教育跟發展經濟上,不再獨厚外省人。
恩庇體制終於可以正常發揮作用,因為透過綿密的黨國教育體制,你不認同國民黨就不可能有出路,而認同者則可以經由教育管道,獲得各種階級較高的職業。這些職業像是公務員、教師、醫師、律師以及其他專業人士,雖然教育制度上的設計對外省人的環境特別有利,但台灣本地民眾只要天資夠好、努力夠多,仍然在體制中擁有機會。
這就是蔣經國年代開始的經濟起飛,加上教育翻身等各種迷思的根本性理由。美國開始扶植台灣產業,國民黨終於認清必須把台灣人有系統的納入體制,也就是因為這兩個因素,讓台灣多了一大堆新興的知識份子階層,也多了很多賺到錢的中產白領階級。討不討厭蔣經國是一回事,但至少對他審度局勢與看清方向的能力給予評價,若他繼續死守著獨厚外省階級的政策,台灣可能早就內鬥到崩潰,崩潰到美國必須「處置」的地步。
好了,國民黨第一個大敗的原因可以寫了,那就是恩庇體制崩解。崩解的原因很簡單,你要掌握政權才能分配各種利益給支持者。在軍政年代,不聽話的就拖去打靶,政權當然穩固到不行,可民主時代靠的是選票,一旦你被踢下掌權的位子,是要拿什麼去犒賞三軍?
為何會開始民主制度的原因先不管,總之透過選舉可以更換政務官,也就掌握了這個恩庇體制的根本-透過特權給予支持者各種好處。民進黨打下江山的縣市,說白了就是不給你舊有國民黨體系好處,這些透過特權過日子的人,不客氣地講根本就不是國民黨的基本盤,這叫做金錢黨的黨員,許多從去年崩潰到現在的那些深藍,沒有認清過去國民黨的支持者一半以上都是金錢黨員,這才是藍皮綠骨(鈔票顏色)的真相。
所以偏藍的人會大罵民進黨搞利益分贓,說穿了就是打一開始腦袋就不清楚,過去的體制本來就是分贓大會,只是報紙不會寫而已。換一個黨,對老百姓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政治終於可以揭開「國防布」,赤裸裸的秀在大眾面前。國民黨一旦失去了分配特權的能力,又怎麼能夠驅使這些金錢黨員呢?
恩庇體制崩解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時間拉得太長了,台灣出身的人逐漸透過教育體制進入到官僚體系,以及需要知識的各種工作上。恩庇體制本質上是透過打賞小費給在地人,一種我吃肉你喝湯的概念,但時間久了以後出現兩個殘酷的事實,一個是國民黨官二代、三代,不了解父執輩怎麼運用這個體系,變成了我吃肉喝湯啃骨頭,你負責喝洗碗水的概念,而台灣本地出身的知識份子,就算是相對高薪的醫師律師,看到這種情景怎麼能夠不憤怒?
於是,不僅僅是金錢黨員留不住,年輕世代的知識分子全面翻桌,加上教改後台灣年輕人的學歷幾乎是全面性提升,更不可能接受。慘的是,馬英九上台後,還想繼續複製這個體制,更進一步把以為貪腐是陳水扁而已的這些清高知識份子。甚至是原本比較支持你的外省背景,全部都得罪光了。當不分省籍背景,都發現你們這群王八蛋,都是要別人喝洗碗水,不翻你桌才怪勒。
國民黨大敗的第二個原因,就是沒有審度局勢,這個局勢指很多方面。不過筆者認為大致上有三個,兩岸、經濟、國際,這三者互為表裡,有一致性的理由,也有不同的原因。
簡單的說,兩岸問題是根本,經濟跟國際是附加的。國民黨在兩千年失掉政權後,外省階級全面反撲,把本土系統中搞的清狀況的李登輝人馬踢出去,造成兩岸問題上觀點偏頗,天真的可以。天真的意思是,以為台灣人只要賺錢與小確幸就好,兩岸只要不太躁進就不會有人來阻擋。這是一種大中國心態的本質,認為你們小島刁民有飯吃就該感恩戴德的歧視心理。筆者沒有開玩笑,許多相信國民黨可以搞好兩岸關係的朋友,三不五句就流露出「你本土你落後」的歧視,字字發自內心的真誠。
國民黨其實是沒轍,因為失去中央政權,自己又不是理念性高的政黨,更沒有土地血脈相連的情感,只能依靠利益關係生存。當你把知道國民黨的根在台灣的人踢出去後,實質上斷絕了與台灣的關係,剩下的就是努力靠攏中國當買辦,透過國內的焦土杯葛,製造出只有國民黨才會拚經濟的假象。這招很有用,因為2008年就有765萬人被騙去,包括筆者在內。
但在這根本上沒有解決問題,反倒是問題進一步惡化,因為國民黨過去五十年,不需要依靠共產黨也可以過活,現在變成把命根子交給了中國,表面上是風光取回政權,實際上是在意識形態被傀儡化,中國這些歷經文革的老江湖,非常清楚怎麼對付國民黨這群沒鬥爭過的官二代。結果就是台灣一步步在經濟上被弱化,慢慢變成附屬中國的地位,朝向實質統一的道路邁進。當然,國民黨也自以為這招可以在台灣永續執政,反正人民好騙,打賞一點洗碗水就可以了。
理論上這招成功機率很大,共產黨也知道這點,但實際上卻是八年下來玩光光,馬英九變成台獨教父,為什麼?理由非常簡單,戰略規劃不是紙上談兵,如果國民黨的理想派都死光了,本土派都跑光了,剩下的就是金錢黨員,這種人當買辦的結果,用膝蓋想都知道一定是壟斷吸血到極致,反正移民出國關我屁事。
當台灣民眾享受不到經濟的好處,你拿GDP數字來秀能怎樣?當一般百姓相信陸客觀光的說詞,結果一條鞭的被拿走所有利益,是要原本期待的人怎麼接受?當兩岸和平紅利,換來的是國際處處被打壓,連拿國旗都要被羞辱,是要台灣人怎麼接受你他媽的兩岸一家人?
筆者出身自外省家庭,這種大中國腦「再了解不過」了。他們是打自內心真的相信,你只要跟中國扯在一起,幸福快樂沒煩惱。就因為這種思考,他們才會反過來嘲笑,說你們只要台獨就好,或是肚子扁扁也要挺扁,穿著藍白拖就是本土這種各式各樣的「歧視心態」。這些歧視心態在各種局勢觀點上無一不展現,直到寫下這篇文章為止,還在臉書上面看到一大串。
國民黨審度不了局勢,兩岸是根本性的意識形態錯誤,經濟上以為買辦貿易就是打電動,看到數字好就好,最後的國際關係局勢徹底搞錯,就是原有的淺藍支持者離心離德,深藍的到現在還在崩潰的主因。
因為國際局勢千變萬化,絕對不是鐵板一塊永恆不變,小布希對陳水扁惱怒,並不是因為他搞台獨之類,而是九一一後美國把重心移往中東,希望東亞安分一點,加上國民黨全面性的發動美國友人反遊說,才產生的短暫狀態。實際上陳水扁八年,美國的情治與軍事系統,跟台灣的關係還是很好,人家才不會呆呆的用意識形態來下東亞大戰略這盤棋。
直到馬英九上台,美國也換了奧巴馬,這時急轉直下,奧巴馬本質就是天真的左派,以為把台灣賣給中國也沒關係的那種缺乏病識感。深知美國太平洋戰略利益的希拉蕊跟其他保守派,可是很努力地守住東亞這盤棋,但台灣一堆深藍都在那邊以為中國崛起了,大勢底定了,還在那啥米鬼的一帶一路、克拉地峽尼加拉瓜運河等等,知識分子見識之短讓人嘆氣不已。
現在,中國換習近平後又轉了一個形勢,美國是不可能輕易讓出子弟兵流血才打下的太平洋江山,今天中國試圖衝出太平洋,根本上就是觸犯美國海權霸主的大忌。只要你有看日本跟東南亞各國的外交作為,就會發現對中國的戒慎恐懼,美國改變國策積極介入的痕跡到處都是。而我們的馬英九總統呢?
跟他的快樂夥伴與堅定的深藍支持者,繼續把車開往中國,深信這就是道路跟真理。不管是不是因為騎虎難下,還是因為國內選舉太慘,反正這種做法就是危險的,在國際上反倒是處處失分,把下棋的一丁點權利都丟掉。所以完蛋了,兩岸紅利沒下文,經濟起不了色,全世界都當你馬政權是中國走狗不想理你。那還剩下什麼?
但不管怎樣,國民黨在兩千年後,選擇了讓情治系統出身的馬英九上大位,把所有台灣本土的實力者踢出去,才是造成今天會崩潰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意識形態上選擇切割台灣。至於留下的王金平這類,說他是台灣本土派?台灣金錢黨國民黨分部主委還比較貼切啦!
第三個原因,國民黨會大敗的理由,就是階級意識造成的因素。因為國民黨自己身為殖民政權的後代,思維從來就不是台灣本位,再加上很糟糕的,自以為教育體制很成功,訓練出的奴才很多。理論上是,實際上可不是,因為像是筆者念書的時代,政治上根本就沒有其他選擇,課本念的是中國的地大物博,歷史學的是中國的輝煌過去,公民只會告訴你一堆道德屁話。
在這種背景下,訓練出的人不會上圖書館找資料,又沒有網路可以獲取資訊,只會變成同溫層,一群四、五十歲的成功者在那邊喝酒大罵年輕人不行。像筆者這個年代與之上的人,在政治上是很保守的,因為經驗所及太多努力成功的例子,而在意識形態上相信台灣這兩個字,代表的是落後與低俗。筆者沒在挑撥,請多看綜藝節目跟身邊的藍色朋友,就知道筆者所言非虛。
階級意識本來就會造成上下階級的對立,更何況是在台灣意識上面的還在階級化,把一個不存在台灣的中國意識強灌其上,對立一定是更兇悍。而國民黨的支持者,傾向把這種對立當成是泛綠的操縱,以及年輕人少不更事的證據。這結果自然是把餅越做越小,更重要的是把年輕人全部推到對立面。
記得馬王政爭那時候的事嗎?年輕人其實並不喜歡王金平,但當國民黨這些外省權貴,選擇用傳統的抹黑法,想要把王金平這個本土派的抹成貪腐阿扁,下場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年輕人只想看到你馬英九被打臉而已。許多年輕人並不喜歡民進黨,但國民黨跟他死忠支持者,卻努力的把這些人推向民進黨,結果民進黨幾乎是啥都沒幹,就吸納了一批反國民黨世代。
要打破這種階級意識的問題非常困難,因為舊有的人無法接受,現在跟筆者相同,與年紀更大的世代,大部分都不會再轉變立場了。這次選完後,筆者看到崩潰的親戚就不知道幾個,一直在那邊大喊年輕人都是白癡,中國要打過來,經濟要完蛋了等等。呃,國民黨要是還有能人,最好是早點教育支持者心臟大顆點,因為這種心態繼續下去,下一個二十年的首投族都會反國民黨。
第四個原因,也就是很直接又殘酷的因素,那就是國民黨的慣習,不接受年資淺的人指導。自古以來這種論資排輩久了的文化,就會造就階級固化,老一輩的努力培養兒子女兒接班,然後放生那些努力十年卻得不到任何位子的人去死。
任何一間公司做到這種程度,又不給老臣戰將高薪爵祿,下場會是如何不難想像。國民黨依靠了之前三項紅利撐到現在,已經很不簡單了,今天選舉一結束,國民黨支持者茫然不知所措,赫然發現沒看到半個能打的人。因為能打的人不是被選舉證明「原來都是靠爸一族」,就是連個主管都爬不上去,被困死在基層,能走的早就走了。
當一個政黨全部都是老人政治,只給官二代以及逢迎拍馬之輩,以後的狀況也不用看了,可想而知他們會繼續走極端,反正錢賺夠了移民就好,到加拿大打打嘴砲又不犯法。剩下的人呢?管他去死。
而這一點,就是深藍支持者死活都沒搞清楚的重點,好比連勝文,你怎麼會認為一個喜歡美食大於政治,上了八堂課就是財經專家的貨色,是一個好的政治人物?連洗學經歷都沒做足,就光用外表下判斷。到底哪一黨的支持者比較只看顏色,腦袋只有意識形態啊?根本就是國民黨自己的支持者啊。你們難道不知道,偏離民進黨理念的叛將,都會在原來的選區被天罰,連骨頭都死透。
綜合以上四點,國民黨會大敗的理由,分別是傳統的利益分配辦法消失,兩岸可以用來打賞的部分被吸乾,自己又不能培養優秀人才,而真正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中國」國民黨的意識形態問題。
現在七八年級,乃至於九年級生,基本上都是天然獨了。這種講法也不大精確,比較好的說法是,台灣的國族主義意識已經被自然建立起來,這些年輕世代認同的國旗是青天白日滿地紅,中華民國與台灣都是同義詞,他們在根本上就認為中國跟台灣是一邊一國。請讀者注意,這不分省籍種族職業性別,筆者這十幾年來教書的經驗是,這十年來的年輕人全部都是這樣想的,「去你的兩岸同屬一中」。
地理的隔閡造成台灣本土的國族意識建立,這跟去中國化的教育完全無關,在網際網路等媒體的發展下,這些新世代的人極容易產生「台灣人」的共同情感,不管是一起組隊打電動還是出國比賽,每一次中國吃台灣豆腐,打壓台灣人的存在意識,就更進一步促成這種台灣國族意識的建立。筆者前幾年遇過有學生氣憤地說,為什麼要念中國地理,為什麼其他老師要說我們都是中國人,講到眼光泛淚,筆者都不知道該怎麼去安慰。
眼光泛淚的比較少,直接開嗆罵三字經的比較多。新世代的台灣國族意識形成已經不可避免,尤其是這八年的影響絕大。老一輩的人可能會覺得,中國跟台灣的分野沒那麼清楚,或是經濟生活比較重要等等…
但是對這些年輕人,甚至是連投票權都沒有的小朋友來說,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被警察扯掉,中國陸客在台灣的文化差異,不管事件大或小,都在他們的心中種下種子。而當這些年輕人稍微大了點,有的人會出國,有的會接觸到社會百態,他們看到的是在國際間被中國打壓,自己不僅在國外被中國人吃豆腐,在國內都會被中國人頤指氣使,連上個網註冊都發現國籍是「China-Taipei」,小小的國旗Mark都被改成五星旗。
這些人怎麼可能會支持「中國」國民黨?
筆者不認為國民黨會崩潰消失,光看投票率跟人數分布,大概分析就可以判斷。國民黨的意識形態支持者根本就沒跑票,不出來投只是認為輸定了就別浪費時間。其他會跑去親民黨的那些票,本來就不大可能會是堅定的國民黨支持者。也就是說,舊有的支持者基本盤,怎樣都還有個四百萬,但現在面臨到的意識形態問題太嚴重了。
如果今天國民黨真的轉變成「台灣」的國民黨,這些舊有的支持者大概瞬間崩潰一半,別的不說,那些海外移民跟長年在中國居住的台商,五十到一百萬票都會消失。如果不轉變,那麼每四年多出將近百萬的年輕人,大概八成都不會支持你,四年後國民黨只會困守基本盤,然後坐等民進黨跟其他政黨收割這些新票源。
不管走哪條路都會逐漸瓦解,所以筆者預測國民黨接下來的政爭會是重點。如果依然是傳統的外省權貴三代掌權,那麼就別提了,保證是複製陳水扁八年模式,繼續利用現在的司法院跟監察院鬥爭民進黨,然後透過已經有中資進入的媒體,鋪天蓋地的抓弊跟製造兩岸紅利。
只不過同樣的招式繼續用,馬英九已經證明行不通,除非中國願意投入更多資源挹注在台灣上,但現在中國經濟開始著陸,國際圍堵態勢慢慢成形,習近平對內的鬥爭還沒告一段落,台灣絕對不會是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若國民黨的支持者還在那邊幻想這種祖國來掃平台獨分子跟智障年輕人的劇情,那真的會被殲滅殆盡。
筆者的建議是,名稱改不改無所謂,但千萬不要學發言人徐巧芯所說的「穿上草鞋」這四個字。民進黨不是因為不穿皮鞋所以當選的,有這種觀察就表示國民黨內的年輕一代仍然沒醒過來,問題是在於新世代的年輕人,不管穿什麼鞋子都已經自認是台灣人,他們對事情的思考優先順序非常清楚明瞭。
那就是,台灣優先與中心。他們不會接受移民海外沒繳稅者,繼續享用台灣的健保福利,更不會接受叛將通敵者,繼續領大筆退休金,連軍公教超高的所得替代率都被視作眼中釘了。你可以繼續晃騙沒關係,每年多出二十萬選民,都不會接受中國本位的經濟政策,管你說多好賺都一樣。
台灣國族主義的形成,在周子瑜事件後已經非常明顯,可以拿來當作課本教材,教學生「當年波士頓的人為何去倒茶葉」。
如果國民黨對周子瑜事件的定位,仍然是年輕人少不更事、有台獨勢力操縱、選民的一時激情,只看這些表面上的東西,忽略掉本質,那麼國民黨怎樣都不會起來的。別忘了,現在支持民進黨的人,一大部分都要求黨產歸零,而且還要追溯過去,嚴查嚴打兩岸買辦,軍公教的退休制度合理化等等。民進黨這次做不到,或是與財團妥協,民眾也不會放棄的,這些人只會越來越多,不會變少。
國民黨自己不改造成台灣優先的國族政黨,那麼只有兩條路可選,一個是等著被消滅,另一個就是引進中國勢力來屠殺台灣人,讓共產黨再玩一次二二八跟白色恐怖。很可惜的是,筆者光是看認識的深藍親友,真的不少人認為要這樣幹。
國民黨可以做出選擇,早點跟這些神經病切割,四年後少掉一百萬票沒關係,至少在地方選舉會比較好,而且以後每年至少還可以增加幾萬的選民。只要意識形態做到跟民進黨的台灣國族意識優先的政黨相同,那麼接下來拚比其他的政治、文化議題,才有得玩下去。
最後,筆者身為一個深藍外省公務員家庭出身的人,想說一點東西。筆者從小就是那種認為中國第一的人,仇日心態不會比新黨那些智障少,現在回頭想想,先父給予最大的禮物,大概就是不要相信媒體報導的黨政好人,以及不懂就自己去圖書館查資料這件事。
覺醒,大概是筆者上大學的事情,因為遇到要筆戰吵架,所以去圖書館找資料。那時候網際網路超級慢,連看個清涼照片都要等幾分鐘,最快的方式還是去直接查。筆者還記得,那是爭吵台灣是退出還是被逐出聯合國的事情,氣憤之下花了幾天找出聯合國的決議案,赫然發現…好像跟我們以前學的不一樣。
接著就是台灣地位,開羅宣言這些東西,筆者可不是跑去BBS問什麼大神,直接去圖書館查相關資料,然後找了一兩本國際法的書硬啃,啃到連期中考都快被當光。結果呢?幹,跟以前學的完全不一樣,那些大神唬爛的一堆。
後來的事情就不用多說了,你看的書越多,越懂得基本的學術概念,只要你走的路是正的,就會結識越來越多的專家跟高手,前輩跟學長都會教你很多東西。會指正你的路線,修正你的說法,最重要的是了解到普遍性的觀念。
好比一個最基本的定義,什麼是文明?什麼是文化?我們怎麼定義中國,怎麼定義漢族?把這些都搞懂,你會瞬間解構所有過去課本的神話,然後豁然開朗,原來人類幾千年來就都如此,我們是活在當下而不是過去。
就算是外省人又怎樣?筆者在台灣出生在這長大,老爸死前訓示葬在台灣,這裡不就是我們的家嗎?一群在台灣有共同記憶的人,把歷史過去拿出來說說笑笑,然後攜手把這片土地打造得更好,這不就是民族的形成,國族意識的建立嗎?
為何你事事非得要跟中國扯上關係才是對的?
只要國民黨選擇站在這種支持者一邊,那麼就只能跪求中國拯救了。反正未來有四年可以玩,我們可以啃雞排喝珍奶,看看這些國民黨恩庇的支持者,怎樣一個個變得齜牙裂嘴,溫良恭儉讓的那種假面具一張張被揭破。
很多事情,把話攤開來講,不過就是貪圖利益而已,你害怕自己的退休金變少,移民了還擔心沒有便宜的健保,反正死的都是別人不是嗎?凡事都要反觀民進黨,拿著層次根本不同的問題惡意類比,不過找藉口而已。
只要國民黨繼續找藉口,沒有從本質改變,那麼只不過是從選舉大敗,跟被流血革命清算等結果中,選一個出來而已。
Tuesday, January 12, 2016
日本鰻產卵生態與種苗生產現況與展望研討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