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05, 2018

對日本鰻成長棲地與生殖洄游之我見

對日本鰻成長棲地與生殖洄游之我見 
文/ 羅秀婉 攝影/ 許鈺屏
每年秋冬棲息於河川的種鰻會行降海洄游產卵,因此河川棲地品質對鰻魚來說非常重要,韓玉山教授〈日本鰻苗產量大崩潰,產業喪鐘恐不遠矣〉一文中提到,利用衛星遙測GPS技術,分析過去40年間日本鰻河川棲地變遷,發現棲地破壞嚴重,削減7成以上。
韓教授強調種鰻須在河川累積足夠能量,才能成功洄游產卵,亦即只有溯河成長種鰻才會洄游產卵?沒有淡水河川可棲息,日本鰻就沒有後代?韓教授亦認為鰻要原地捕捉與原地放回,才能確保其產卵洄游能力,這樣的說法可有日本鰻產卵洄游機制研究作依據?
而為因應日本鰻養殖產業缺口,他認為臺灣可以發展異種鰻養殖產業,且目前中國已大規模養殖歐洲鰻與美洲鰻,韓國則試養美洲鰻與太平洋雙色鰻,日本尚無跟進,臺灣則以鱸鰻與太平洋雙色鰻為主。但據我所知日本早在1968年即已引進過歐洲鰻苗。
如上所述,韓教授一文有許多可探討之處,謹分述如下,並以此就教鰻魚學界人士。

1.    淡水河川棲地遭到破壞,消失的日本鰻是死了,還是下海去了?

韓教授運用GPS偵測的河川不是只有鰻魚,應該還有其他淡水生物。日本鰻棲息之淡水河川棲地遭到破壞,除了可能在溪流源頭湖泊下不來外,廣鹽性之日本鰻如果因此不能生存,那窄鹽性無法大規模洄游逃離的淡水魚豈不更嚴重?這些同水域淡水魚生死情況應該一起公布,才能推測生性極度敏感、很會躲藏的廣鹽性日本鰻之所以沒了,究竟是死亡了?還是藏身在大海中?

2.    日本鰻之成長棲地不只淡水河域

淡水流域環境惡化及鰻魚養殖業過度採用野生苗,確實會造成溪流湖泊的日本鰻捕撈漁業,以及日本鰻養殖產業難以支撐下去。不過,日本的鰻魚養殖雖多用淡水,但九州大分縣、串間、鹿兒島則有海水養鰻場,在日本,鰻魚在全海水、半淡鹹水及淡水都能長大。
近年日本研究顯示,可能近7成日本野生鰻終生都在海中渡過。塚本教授(1994)曾從海中產卵洄游之銀鰻,採集耳石測定所含微量元素,2000年也在日本三河灣、天草沖及大槌沖,採取500尾產卵洄游中之種鰻,都意外發現耳石中鍶(Strontium,Sr)含量很高,亦代表產卵洄游之種鰻,終其一生棲息沿岸海域海水與半淡鹹水者(420尾),遠多於由河川降海(少於20%)的銀鰻。
此種狀況究竟是本來就如此,還是環境惡化、或鰻苗捕獲過量所造成?都有可能,但是已證明了這些野生日本鰻有辦法在海中累積足夠能量,回鄉生殖。
韓教授強調淡水棲地遭破壞,鰻魚必須要在河川累積能量,才能降海洄游歸鄉去,淡水棲息的日本鰻沒了,就沒有下一代,這樣的說法似乎言重了,這是以前教科書上的觀念,有必要更正。
鰻魚養殖業多用淡水養殖,圖為國內鰻魚養殖場。

3.    鰻魚放流目的為何

韓教授在文中提到,建議政府直接出資收購河口捕獲的部分鰻苗,部分放流回河川中游;部分在當地養殖,使鰻魚成長至超過5公克的幼鰻,並在夏季時放回原捕撈河口,使其恢復野性。不過,放流鰻需特別重視其行為表現,例如對天敵的迴避行動、野地中的攝餌行動等等,牠們是否能應付放流後的環境?
此外,鰻魚放流有別於一般魚類的放流,日本鰻如果採用養殖池中養成一段時間者,特別是在高密度池中養成者,通常性別偏雄性可能性比較高,直接放流很可能會影響原棲地鰻性比,為此有學者認為可仿效歐洲鰻放流的方式,放流採捕後不蓄養直接放流日本鰻苗(此時鰻苗還沒到性分化關鍵點)應較為可行。
河川放流依魚類種別而有不同目的,例如放流香魚是為了供業者捕撈,每年放流量相當於業者當年捕撈量,每年經評估後決定下次放流數量;至於日本鰻的放流,目的是為了增加日本鰻的天然資源,讓牠順利銀化(Silvering,腹側顏色轉為銀白)降海回到產卵場,並非為了漁獲。國內鰻魚不宜只做放流,而應檢討評估產卵洄游種鰻數量是否增多,這才是重點。

4.    應多了解日本鰻產卵洄游再行鰻之放流

韓教授所言:「鰻魚須在河川累積能量,河川降海之銀鰻才回得了故鄉產卵,且在哪裡抓就得哪裡放,否則回不了故鄉」這並無日本鰻生殖洄游研究依據,未免誤導視聽大眾,謹以魚類生殖研究者立場,提出我的見解。
日本鰻廣布於沿岸海域、河口域及溪流域,經5~10年成長,秋冬時節準備洄游之種鰻,不論是終生棲息在海、河口域鰻或河川降海之鰻,披著鱗片編成背部暗青、腹側銀白之外衣,帶著伸縮自如的鰾(Gas-bladder),均從四面八方在海水中游動、轉換方位,終至面向南方的馬里亞那海嶺海山域游去。
雌雄種鰻洄游返鄉的能力,因日本鰻具有天生(Innate)的地磁感受能力,可靠磁場導引找到共同的故鄉海山域會合及靠印痕(Imprint)喚醒記憶,找到雌雄鰻生殖的確切地點。在哪邊抓就得哪邊放流,並非河川降海的日本鰻不懂得如何回故鄉產卵,而是我們尊重自然生態永續下鰻魚的居住權。

5.    異種鰻養殖要慎重

日本早在1968年開始10年間,曾大量導入歐洲鰻苗,來補充日本鰻苗之不足,後因養殖成效差致遭到棄養,歐洲鰻從養鰻場消失蹤影,但歐洲鰻就這樣定棲在日本水域,成為日本鰻攝餌的勁敵。
1997~1998年日本學者調查採集溪流鰻魚,宍道湖歐洲鰻佔31.4%、三河灣12.4%,而新瀉縣魚野川下網採捕一次,除1尾美洲鰻外,其他竟全部是歐洲鰻。更令人驚訝的是,在日本男女群島夜間海面表層,採得70尾產卵洄游中之銀化鰻,竟然有1尾歐洲鰻也在產卵洄游行列當中。
據我所知,目前透過實驗室試驗可獲得日本鰻與歐洲鰻的雜交人工仔魚,這種雜交種是否會在自然界中出現並存活,實在不令人期待。日本目前不是沒跟上風潮養異種鰻,而是早就敢吃不敢養(從國外進口不會有生態破壞的風險),但是日本政府嚴格要求食品中須標示「外國產異種鰻或日本國內產日本鰻等」,以保護日本國內產品。現今鰻魚養殖產業面臨天然鰻苗捕獲數量銳減狀況,臺、中、韓國業者已興起異種鰻養殖。
就業者立場而言,為了產業營收,養殖異種鰻是可以理解的,但從日本養殖歐洲鰻帶來之惡果,歐洲鰻竟在日本自然水域定居下來了,也造成日本鰻攝餌之競爭現況,臺灣政府及學者在推廣異種鰻養殖之前,應該先調查清楚該等異種鰻資源量,並做好追蹤管理,以免異種鰻(本土的鱸鰻與外來種的太平洋雙色鰻)步上日本鰻瀕危物種後塵,以及更加速摧毀日本鰻的永續存在。由於「海水型」日本鰻數量可能比「淡水型」鰻多,建議以「海水型」日本鰻之海水養殖取代,而非異種鰻養殖是另一可行方案。

6.    應重視河口域棲地之保護

鰻魚生態研究學者向來都非常重視淡水域復育,我個人也非常贊同。鰻魚是非常值得重視的生物,因為它可以活在淡水、海水全水域,但是無論鰻苗要溯河、海中幼鰻擬溯河、或淡水溪流種鰻欲降海產卵洄游,都會在河口域做短暫停留,經體內鹽度機制轉換後,才朝向淡水域或深海進行長征旅程。
河口域(半鹹淡水地帶)是鰻魚生活史中兩次重要時段之中繼休憩場所,此刻鰻魚比較脆弱,需要良好棲地,因此我認為河口域復育更應受到重視,對瀕危物種日本鰻之存續,應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日本種鰻的洄游返鄉之路
綿延之馬里亞納海嶺海山域位於熱帶低緯度,其磁氣特異、重力異常、海流亂流、海山之特殊氣味等等綜合成返鄉旅程的路標,讓游了2千公里左右的雌雄鰻抵達相約地點。
日本種鰻初抵此海嶺後,可能繼續沿此綿延1千公里,到達後半段海嶺,該處散落著低海拔海山,海山頂至海面仍有1,000~2,000公尺水深。
種鰻由北方南下至海山的海水域,須越過鹽度鋒面(Salinity front)才能夠找到雌雄鰻欲交配之地點。
此鹽度稍低之水域,動植物浮游生物死骸(Marine-snow)緩緩沉降至深海,因含有經海洋細菌等分解出的多種氨基酸,味道特別,為嗅覺敏銳的種鰻找到自己剛孵出時搖籃的味道「印痕」,於是雌雄鰻選擇在此地繁殖產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