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11

天麻鉤藤治頭暈

天麻鉤藤治頭暈 特別是循環系統所引起之不適
天麻鉤藤飲 能活化神經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6618349.shtml)
中國醫藥大學傳統醫學研究所教授林昭庚指出,天麻是相當好用的中藥之一,但大都是以複方形式使用,臨床很少單方用藥,而天麻鉤藤飲則是最常見的複方。

林昭庚說,天麻鉤藤飲屬風濕神經疾病的治療藥物,對癲癇中樞神經疾病也有治療效果。近年來研究顯示,天麻鉤藤飲也具有活化神經作用,可用來改善腦中風後遺症,也可緩解老人失智症的病情及症狀。

專攻藥物化學的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研究員林雲蓮表示,天麻是安神用藥,她們和中研院、台大一起從天麻萃取出一系列小分子化合物,動物實驗證實具有雙向功能,可改善漢丁頓舞蹈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等症狀,未來具有開發為藥物的潛力。

學者研究 中藥天麻可緩解神經退化

更新日期:2011/09/29 04:21
〔自由時報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罕見疾病「漢丁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s)」患者因神經細胞退化,可能出現情緒失控、常跌倒、動作不協調等症狀,目前僅能靠藥物控制失序動作,卻無法延緩發病。中研院、台灣大學、中國醫藥研究所成功從昂貴中藥「天麻」中萃取一系列小分子化合物,未來可望研發出可緩解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藥物。

漢丁頓舞蹈症、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漸凍人症與小腦萎縮症等都屬於神經退化疾病,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儀莊說明,人類大腦神經中樞會產生蛋白質且自動水解代謝,但這些患者不同神經細胞的蛋白質卻無法正常代謝,堆積成一團後壓迫到神經細胞。

「當神經細胞旁累積了很多突變蛋白質,神經細胞就會不開心、無法工作,最後慢慢死掉。」反應在病徵上,則可能出現行動遲緩、口齒不清及動作不協調等症狀,漢丁頓舞蹈症就是其一,可能導致無法控制表情、肢體搖晃、擺動出怪異動作,其他症狀包括中樞神經失調與心智退化。

國內亦有漢丁頓患者,患者究竟有多少?迄今尚無統計,歐美約是十萬人中有三到十人罹病,通常在中年發病、確診後有十到二十五年的壽命。

動物實驗有效 可望研發藥物
為延緩發病,中研院、台大和中國醫藥研究所找上被認為是安神用藥的昂貴中藥材「天麻」,萃取出一系列小分子化合物T1-11,可促進神經細胞分解突變的蛋白質、讓突變蛋白質較不易結成球狀,研究團隊也更進一步合成出擁有同樣效果的JMF1907。

團隊以罹患漢丁頓舞蹈症的小鼠進行動物實驗,未服藥小鼠平均九週發病,在平衡木上無法正常行走、步距僅為正常小鼠的七成,第十三週則死亡。服藥小鼠卻延緩至第十二週才發病,病徵顯現速度也較慢,顯示可有效緩解發病。

雖無法根治漢丁頓舞蹈症,但未來若真的成功發展成藥物,至少可延緩發病、協助提高病人生活品質。研究團隊也將嘗試其他模型,希望幫助失智症、小腦萎縮症等神經退化病患。

醫健:中藥鉤藤改善柏金遜症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10721/00176_075.html)
柏金遜症可致動作遲緩、靜止性震顫、煩躁抑鬱等徵狀。浸大中醫藥學院研究發現,中藥鉤藤中的異鉤藤鹼能有效清除大腦中導致柏金遜症的異常蛋白,減輕患者服用西藥所帶來的副作用。研究團隊已為研究成果申請專利,並將進行第二階段臨床研究,有望能為柏金遜症患者帶來曙光。


柏金遜症是第二大神經退化性疾病,六十五歲以上患病率約為百分之五。此症無法根治,病人只能靠服用左旋多巴等西藥來減輕徵狀。浸大中醫藥學院副教授李敏表示,病人如長期服用左旋多巴,初期會精神些,但一段時間後精神會轉差,令服藥次數愈來愈頻密。病齡愈長,出現這類運動性副作用的情況愈嚴重。病人亦會出現噁心、幻覺、嗜睡等非運動性副作用。


減輕焦慮食欲不振
李敏指,鉤藤有平肝風,除心熱等特性,主要用來治療高血壓和頭痛等疾病,再配合黨參、茯苓、甘草、白朮等中藥使用,能減輕柏金遜症藥物的副作用。該院在0七至0九年進行臨床研究,比較四十七位柏金遜症病人服用含有鉤藤的中藥複方前後的療效反應。病人年齡由五十歲至七十四歲,病史一年半至十一年不等。研究人員在廿四星期治療後進行總結比較,發現服中藥複方沖劑患者的溝通能力、抑鬱、焦慮、睡眠障礙和食欲下降等情況亦有顯著改善。

方名 天麻鉤藤飲 來源 雜病證治新義
【製法用量】
天麻6克 鉤藤9克 牛膝12克 石決明15克 杜仲12克 黃芩6克 梔子6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9克 夜交藤9克 茯神9克

【功效】
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主治】
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頭痛、眩暈、失眠、每因煩勞或惱怒而加劇、目赤乾澀、急躁易怒、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

【方義】
本方為鉤藤散與天麻丸的基礎方加減衍化而成的。方中天麻,鉤藤具有平肝熄風之效為君;石決明味鹹性平,能平肝潛陽,除熱明目,與前藥合用加強平肝熄風之力為臣;梔子、黃芩清熱瀉火,使肝經之火不致偏亢;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與杜仲、桑寄生相配,能補益肝腎;茯苓,夜交藤安神定志。

【現代應用】
本方降血壓,鎮靜,調節高級神經活動,抗驚厥,催眠,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抗血栓形成,消炎,解熱。用於高血壓、腦震盪、腦血栓、面肌痙攣、眩暈、耳鳴、頭痛。

大一上學期的國文老師

他是我大一上學期的國文老師...

教授遺願助學 妻500萬捐海大

2011/09/29 【聯合報╱記者邱瑞杰/基隆報導】
何龍的遺孀何鄔梅(左)捐贈500萬元給海大,協助清寒學生求學,校長李國添昨天把教育部致贈的金質獎牌轉交給她。 記者邱瑞杰/攝影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退休教授何龍的遺孀何鄔梅,惦記丈夫生前幫助清寒學生求學遺願,捐出500萬元給海大成立清寒獎學金;海大則為感念何龍關懷學生的用心,用何龍的字「九淵」為校內延平技術大樓演講廳命名。

89歲的何鄔梅昨天在長子何慰祖、三子何其偉陪伴下,到海大參加九淵廳揭牌儀式,並從海大校長李國添手中,接過教育部為表彰何龍夫妻的助學善舉致贈的金質獎章。

何其偉說,他爸爸70多年前在中國大陸上海讀大學時,因為缺錢,晚上到紡織廠工作,功課因此退步,有老師知道何龍的處境後,安排他擔任助教,才得以順利完成學業,因此深刻體會清寒學生的困境。

他說,父親生前常教誨他們兄弟姊妹,要珍惜台灣的安定生活,並交代他媽媽捐款助學。

1953年海大創校時,何龍獲聘為訓導主任,並講授國文、國父思想和俄寇侵華史;1986年退休時,共在海大任教33年,5年前在台北市寓所過世。

何鄔梅說,丈夫退休後常告訴她,夫妻倆靠著多年積蓄和退休金,省吃儉用生活不成問題,「這些錢留給你,用不完的拿去幫助學生!」如今她老了,子女也各有所成,這些錢應該是用不完了,因此選在丈夫過世5周年時聯絡海大捐款,完成他的遺願。

李國添說,何龍的精神就像蠟燭,即使燒盡了仍散發餘溫;他自我期許並期勉所有老師,效法何龍的精神幫助學生,同時鼓勵清寒子弟要像何龍一樣上進,不要妄自菲薄,被困境擊倒。

Friday, September 09, 2011

賈老師謝世

20幾年前 我還是在海大的碩士班學生 特別為了參加無脊椎動物研習營 而到中山大學投靠同學 在那兩天 認識賈老師
賈福相老師 我只能說 他是 風流倜儻 熟讀詩書 出口成章 老實說是我學習的對向之一


海洋生物學家賈福相教授逝世
http://www.taiwan-fisheries.com.tw/31frame.html
海洋生物學家賈福相教授。過去加拿大埃德蒙頓(Edmonton)的中國留學生都親切地稱他為:老賈。集科學家,文學家為一身的賈老,8月22日在加拿大去世,終年80歲。


他曾於六個國家教過七所大學,其中加拿大亞伯達大學任教二十四年,擔任動物系主任五年、研究所所長十年,1996年於香港科技大學退休後,任臺北海洋館館長3年。1986年開始發表散文,並以筆名「莊稼」替雜誌及副刊撰文,著有詩集、散文集:《獨飲也風流1991年林白版》、《吹在風裡1994年 林白版》、《看海的人1999年 聯經》、《星移幾度2003年聯合文學》、《生態之外 2003年太魯閣國家公園》。研讀詩經數十載的賈福相,費時五年將160篇《詩經.國風》,完整地譯成白話文與英文,並集結成書出版《詩經‧國風─英文白話新譯》。

1931年,出生於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化龍鎮賈家村的賈福相教授,兄弟姐妹六人。六歲時,二次大戰開始,抗戰初期,祖父和父親相繼去世。兩年私塾,讀了三字經、百家姓和一大堆古典小說,學寫毛筆字。十二歲進二黃莊高等小學五年級,一年後以同等學歷考取十五聯中讀了一年,二次大戰結束,學校解散,在家種田一年。一生熱愛詩文,深受祖父影響。

十五歲赴濟南,告別母親,一別成了永訣,在濟南讀完初中二年級,再以同等學歷考取高中,這兩年讀了數百本五四以後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1948年秋,江南流亡,進浙江省長安鎮第一臨中,流亡的日子,衣不蔽體,食不裹腹。

1949年5月參軍,隨舅父去了臺灣。在台灣退伍,先進大甲中學,後在台中裝甲兵子弟中學〈宜寧〉畢業。 1951年考取臺灣師範學院〈臺灣師範大學前身〉生物系。畢業後,1958年在臺灣東海大學生物系擔任陳兼善教授的助教,曾給他美好的回憶。1991年6月11日賈福相教授給我的信,屬名用印是隸書體字,他是民國典範的代表之一。(如下圖)

1958年,獲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動物研究所獎學金赴美,他已經二十七歲,1963年,取Sharon Simonds為妻,次年雙胞胎女兒Alisa and Maria誕生,同年取得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從此,開始了教書、研究和行政工作,曾任加拿大亞伯達大學教授,動物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1980年返回大陸故鄉賈家莊,觸目驚心,人事滄桑,如夢如煙。

1986年5月12日,大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舉行儀式,授予賈福相教授為該所名譽研究員。

1996年在香港科技大學退休,三十二年間訪問了許多世界海洋研究所,在六個國家教過七所大學,其中二十四年在加拿大亞伯特大學,曾擔任動物系系主任五年,研究生院院長九年,編參考書四本,發表論文二百餘篇,訓練博士生十八人,碩士生十五人,到他實驗室工作的訪問學者和博士後二十幾人。

1996年11月任臺北海洋館館長,與臺北友人發起「臺灣海洋環境大會」,希望喚起社會人士對海洋注意,阻止對海洋環境的再破壞。第五屆大會於2001年10月舉行。

「一隻海星的成功是由他活著的第二代個體數目來衡量,一個人的生命是由他培養的人才來決定。」這是1997年在星期五港,他的朋友和學生們為他舉行退休大會時送給他一座銅鑄海星上的刻句〈海星他的博士論文材料〉。

Thursday, September 08, 2011

有人幫忙寫野史

漢景皇帝王皇后內太子宮,得幸,有娠,夢日入其懷。帝又夢高祖謂己曰:「王夫人生子,可名為彘。」及生男,因名焉。是為武帝。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於猗蘭殿。年四歲,立為膠東王。數歲,長公主抱置膝上,問曰:「兒欲得婦不?」膠東王曰:「欲得婦。」長主指左右長御百餘人,皆雲不用。末指其女問曰:「阿嬌好不?」於是乃笑對曰:「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
好奇怪! 古代的宮廷居家逸事可登上史書? 原來, 中國古代有個”史官”的制度, 君主之言,史官筆錄。古代中國,史官制度本身就是對君權的一種制約,史錄以蘊含宗教虔誠的歷史意識立言,制約著絕對君權。

現代,想不到臺灣的野史要靠AIT來寫, 有心寫書的人把Wikileaks 的每條彙集一下,多年以後又是新的「資治通鑑」、「世說新語」、「儒林外史」。
哲學家康德曾說:「政治是高明的騙術」。朱高正引用這句話時引起譁然。什麼時候可找到”誠實”與”真相”,或許永遠沒有”真相”,或許”誠實”是一種妥協,都是不堪聞問的。情蒐的基礎建立在人性上,一個人的本性與企圖就是那些雞毛蒜皮中扒梳出來的,唉! 前恭後倨,對國人與老美。我一直搞不懂為何有人還信任老政治人物,「蓬生蔴中不扶自直,白沙至泥與之俱黑」。

Sunday, September 04, 2011

一將功成萬骨枯

我類似有遇過這種人耶!?
手狠
    心黑
         自私
很諷刺的
所謂的高度成長或是卓越有一大部份卻是由這些人所帶動...

心機長官多有病 和「殺人魔」差不多

(http://tw.nextmedia.com/rnews/article/SecID/105/art_id/69314/IssueID/20110904)
2011年09月04日08:20 蘋果即時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紐約心理學家貝比亞克(Paul Babiak)與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權威犯罪心理學家哈爾(Bob Hare),以111個問題問卷對美國企業界進行調查,發現每25位董事、執行長、副總裁等級的高級主管,就有1人符合「精神病態」(psychopath)的定義,他們毫無罪惡感,運用職場職位並透過操縱手段來掩飾自己,擅用企業語言讓自己產生魅力;但恐怖的是,一般人所期待的領導人特質,是精神病態者可輕易模仿的

貝比亞克說,近4%美國企業高級主管符合「精神病態」,但這種人不像大眾認為的病態化,也許你已經和他們生活了20多年,也不會發現他有病。貝比亞克把這種人稱為「成功型變態」,其大腦結構和殺人魔差不多




鰻價每公斤破千元

魚愈吃愈貴 鰻價每公斤破千元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sep/3/today-t1.htm)
〔記者廖淑玲、鐘玉霞、陳淑慧、鍾麗華/綜合報導〕魚躍龍門,魚貨價格更是輪番跳漲。鰻魚苗捕撈量減少,雲林產地鰻魚價格昨天正式站上每公斤一千元大關,是台灣養鰻產業五十年來首見的超高價。面對一波波漲幅,餐廳業者無奈表示,鰻魚飯、蒲燒鰻禮盒也只能都跟著漲價了!

中部最大鰻魚供應商、也是台中鰻魚飯專賣店大東屋業者黃世洲表示,為因應日本需求,已減少國內鰻魚供應量六成,如果今年十一月漁民再捕撈不到足夠鰻魚苗,明年每公斤恐將直逼一千五百元。漁業署副署長蔡日曜表示,目前已過外銷季節,現在魚池裡的活鰻數量還有數百公噸,今年價格不致再往上揚,但今年鰻苗放養量僅七萬公噸,比去年更少,預估明年鰻魚價格確實可能再向上飆。

鰻價50年首見 鰻飯三級跳

雲林縣第二鰻魚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蘇文珍解釋,養鰻產業全靠老天爺賞臉,無法仰賴人工繁殖,但鰻魚苗捕撈量減少,活鰻價格上漲,帶動鰻苗價格水漲船高,部分養殖業者負擔不起成本而未養殖,更導致鰻魚價格翻漲。

雲林縣九十九年鰻魚產量一萬九千多公噸,全國第一,主要產地在口湖、麥寮及台西。根據關稅總局統計,九十九年活鰻出口量為近九千公噸,其中日本佔九十八%。蘇文珍表示,台灣今年外銷日本鰻魚的數量只有去年同期一半,價格比起去年漲了六成以上,該社的加工蒲燒鰻價格,也從去年每公斤不到八百元,漲到今年的一千三百元。

鰻魚飯價格更是三級跳,黃世洲無奈指出,今年三月以來已連調三次價格,小份鰻魚飯從一百四十元漲到一百九十元,大份從兩百五十元調漲到三百五十元,還是不敷成本,目前仍在硬撐!

台北市濱松屋店長黃美琪也表示,年初到現在店內鰻魚飯也已漲價三次,調漲價格後顧客並未減少,擔心的是貨源不足時,可能面臨關店危機。另一人氣鰻魚飯店京都屋劉經理也感慨,沒想到鰻魚價成本上漲如此誇張,家族從事鰻魚業三十多年,從未遇到這樣的狀況,只希望鰻魚苗捕撈量能增加,才有可能壓制漲價。



Monday, August 22, 2011

EEL EXPO TOKYO


(日本養殖新聞報導)
鰻博覽會-這不可思議之物-EEL EXPO TOKYO」,於2011年7月16日,在東京大學綜合研究博物館開展。這個博覽會展示了鰻魚生態研究的成果,及鰻食文化和養殖、漁業等珍貴歷史資料。
報導中指出,日本展覽之後,展會還將到法國.丹麥.荷蘭.臺灣續展



鰻(うなぎ)博覧会―この不可思議なるもの

(http://www.um.u-tokyo.ac.jp/web_museum/ouroboros/v16n2/v16n2_kuroki.html)
黒木真理 (本館助教/魚類生態学)

 土用の丑の日が近づくと、自然と鰻屋に足が向く。ウナギは夏の季語、蒲焼きは夏の風物詩だ。万葉集にある大伴家持の歌はつとに有名で、古く万葉の時代からこの魚が滋養強壮の食べ物であると知られていた。浮世絵の題材にも多く取り上げられ、落語や川柳にも度々登場する。古典落語の「鰻の幇間」は、八代目桂文楽の十八番であった。

 一方で、彼らが海の彼方から何千キロも旅してやってきたことを知る人は意外と少ない。細長いヘビのような体つきや、どこにあるのかはっきりしないウロコやエラは、この生き物が魚であることさえ忘れさせる。古代ギリシャの大博物学者アリストテレスは、旺盛な好奇心をもってウナギの繁殖生態を調べてみた。しかし、卵をもった親も生まれたばかりの子もどこにも見つからなかった。結局、その大著『動物誌』のなかで「ウナギは泥の中から自然発生する」と記述している。ウナギは昔から謎の多い生き物だった。

ウナギの自然科学

 ウナギは卵から生まれる。こんな簡単なことが明らかになるのに2千年もかかったというのは多少大袈裟かもしれない。しかし、この事実がはっきり証明されたといえるのは、ウナギの人工孵化が成功した1973年であり、天然のウナギ卵が発見されたほんの一昨年、2009年のことであるから、長い科学の歴史からいえば、つい最近のことであるといってよい。これほど長くウナギの繁殖の実態がわからなかった理由は、ウナギが遙か彼方の外洋で卵を産むためだ。川や湖、あるいは沿岸で産卵する魚であったなら、人々は卵をお腹いっぱいもったウナギの親を見て、その繁殖生態について幾ばくかの知識を早くからもっていたはずだ。

 東京大学におけるウナギの産卵場研究は、1973年の研究船「白鳳丸」(当時東京大学海洋研究所所属、現海洋研究開発機構所属)の調査航海に始まった。その後、現在まで約40年間に亘ってウナギの回遊と繁殖生態に関する調査研究が続けられている。推定産卵場は、当初黒潮流域の沖縄南方海域と考えられていたが、黒潮を遡るにつれ、より小さな仔魚が採れたことで、台湾東方海域からフィリピンのルソン島東方海域へと南下していった。さらに海流を遡っていくと、東の方ほど小サイズの仔魚が採れることがわかり、推定産卵場は東へ移っていき、最終的にマリアナ諸島の西にある海底山脈の海域でウナギ卵が採集され、産卵場問題は決着した。つまりウナギ産卵場調査の歴史は、広大な海の中でより小さい仔魚を求め続けた歴史だった。

 東京大学が組織したこの40年間の調査研究は、ニホンウナギの分布する日本、韓国、中国、台湾の研究者のみならず、アメリカ、ドイツ、インドネシア、フランス、カナダ、ニュージーランドの研究者との国際共同研究として実施され、多くの研究実績を挙げた。産卵場調査から得られた成果は、海洋生物全般の繁殖、回遊、生活史に関する基礎生物学的知見となるだけでなく、現在世界規模で激減しているウナギ資源の保全と管理に役立つ。さらに、人工シラスシラスウナギの大量生産技術の開発研究にも貢献すると期待される。
ウナギの社会科学

 現在、日本人は年間約10万トンもウナギを消費している。そのうちの99.5%以上は、河口周辺で採集した天然のシラスウナギを池で飼って大きくした養殖ウナギで、漁業による天然ウナギの生産量は微々たるものだ。日本の養鰻は明治の中頃、今から130年前に始まり、人工飼料の開発や養殖技術の改良により飛躍的に発展した。加えて近年では、中国や台湾から養殖ウナギの輸入が増え、その量は日本の全ウナギ消費量の約7割にも達している。しかし養殖用の種苗となるシラスウナギの資源量が世界的に激減し、養鰻業は危機に直面している。

 養殖種苗の安定供給を目指して、卵から人の手で育てた人工シラスウナギを作ろうと人工種苗の生産技術に関する開発研究が1960年代から始まった。現在、実験室レベルの生産は可能となったが、養鰻業に種苗を供給するまでには至ってない。この技術が完成すれば、養鰻業に寄与するだけでなく、天然シラスウナギに対する乱獲を緩和させ、天然資源の保全に繋がる。また健全な自然河川環境が取り戻せれば、天然ウナギは増えるに違いない。減少した資源の回復と保全のために、人工シラスウナギの開発研究を急がねばならない。

ウナギの人文科学

 そもそも日本人はいつごろからウナギを食べるようになったのか。全国各地の縄文時代の遺跡からウナギの骨が出土する。身近な川や沼で捕れるウナギは私たちの祖先の貴重な食べ物であったにちがいない。ちょっと風変わりな形や動きをもつこの生き物は、食べ物として身近に利用されているうちに、生活の言葉のなかに「うなぎのぼり」や「うなぎの寝床」などの慣用句が生まれていった。また文学や浮世絵として描き残された。さらに人との距離が縮まって、美術工芸の題材としても取り上げられるようになり、単に食べ物としての「鰻」は、親しみ深い生き物の「うなぎ」となっていった。

 一方でウナギは、敬い、畏れる対象として伝説や信仰の世界にも登場する。ポリネシアやミクロネシアの島々には先祖はウナギであると信じ、トーテムとする家系が多くある。また、ヤシの実の起源を伝える、ウナギ神とヒーナの悲恋の伝説も南太平洋のいたるところで語り継がれている。我が国では、大洪水から村を救ったウナギの伝承が各地に残り、その地域の人々はウナギを祀り、これを食べない。また、虚空蔵菩薩信仰の流布に伴い、そのお使いとされるウナギの禁食の習慣が全国にみられる。その特異な形態や強い生命力から、多くの文化・宗教において「不老不死」や「永劫回帰」のシンボルとされるヘビのイメージにダブり、ウナギにも同様な象徴的意味が見いだされて、精神世界にも登場するようになった。

 この鰻(うなぎ)博覧会の目的は、「ウナギ(鰻、うなぎ)」という生き物を多方面から科学して、包括的に理解することである。これを達成できたかどうかは、実際に展示を見てくださった方々のご判断をまちたい。しかし、準備の過程で、多くの方々からご教示いただいた貴重な知識を一堂に集めて、これらを一挙に展示・俯瞰してみることには、ある程度成功したのではないかと思う。そうした展示を見ていただくことによって、ウナギのもつ新たな一面が発見され、この生き物に対する見方が豊かにひろがることを期待する。また、これが人々の心にウナギへのさらなる慈しみを育て、絶滅に瀕した種の保全に繋がれば幸いである。
 この展示は、国内外の博物館・研究機関、ウナギの生産、流通、販売に携わる事業者など、多くの方々のご協力があってはじめて開催することができた。関係者各位に厚くお礼を申し上げる。そして、ウナギというこの不可思議な生き物が、いつまでも我々の身近にいてほしいと、心から願う。









Wednesday, August 17, 2011

中研院的《人才宣言》


什麼叫「知識份子」――從中研院的《人才宣言》說起
FROM: 清大 彭明輝
(http://mhperng.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15.html)

中央研究院由院長翁啟惠邀集國內各界十八位重要人物一起發表了《人才宣言》,大意是說台灣對「高階」人力所定相關法令與規章過苛,不利於留住「高階」人才,希望政府放寬相關規定,以便強化國家競爭力。

誰是翁院長心裡的「高階」人才?《宣言》中說是:「合法居留外僑有49萬人左右,其中外籍勞工約40萬人,白領階級及技術人員僅約2萬人左右。」這裡頭有沒有清清楚楚的階級歧視?有沒有清清楚楚地對人權的踐踏?49萬外僑中僅有2萬是翁院長關心的?

那麼,在2,317萬台灣人之中,翁院長關心幾個?「頂尖學術人才」?各界最頂尖的4%?還是只關心領有美國綠卡的那些人?

這是一份充滿外交手腕的宣言:措辭含糊籠統,足以讓各種不同立場的人看不見自己反對的論點。問題是:宣言要的是什麼?就在宣言的最後一句:「我們若干政策建議方向,列於 http://www.sinica.edu.tw/forgov_advice.htm」。

接上這個連結,是對政府洋洋灑灑的六大政策建言:
因應地球暖化之能源政策(摘要)(完整版)
中央研究院學術競爭力分析暨台灣學術里程與科技前瞻計畫(簡要版)(完整版)
醫療保健政策建議書(簡要版)(完整版)
人口政策建議書(簡要版)(完整版)
因應新興感染性疾病政策建議書(簡要版)(完整版)
研教與公務分軌體制改革建議書(簡要版)(完整版)

如果妳仔細對照《人才宣言》和《研教與公務分軌體制改革建議書》的內容和措辭,就很難免會跟我有一樣的理解:中研院的主要訴求還是老套,要為中研院的「高級人力」加薪!要政府給「高級學術人才」更寬裕的薪水和研究經費。

給中研院更寬裕的薪水和研究經費,當然對中研院的「菁英」有好處。但是投資了這些錢之後,對絕大多數國人(尤其是96%的「中低階人力」)有什麼好處?

根據中研院在《中央研究院學術競爭力分析暨台灣學術里程與科技前瞻計畫》自豪的業績報告:「中研院研究人員共申請近600 件國內外之專利,獲得227 件專利(其中118 件為美國專利),在生技新藥領域尤其突出。根據2006 年美國專利商標局的統計,我國生技製藥相關領域的專利數世界排名約在13 至17 名之間,和澳洲不相上下,而中研院的生技新藥專利,即占全國的四分之一。至2008 年初,中研院已與國內外產業界簽訂300 多件授權案,其中授權合約總值近新台幣6 億元。由中研院研究人員與產業界攜手合作的研發計畫計194 件,研究經費超過3 億8 千萬元。」

李遠哲當院長時就開始把生物科技當作中研院的金雞母在孵,而「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和的「基因体醫學國家型計畫」加起來迄今已投入二百五十億經費。這麼長時間下來,中研院的產值竟然只有「授權合約總值近新台幣6 億元」,合作研發經費「超過3 億8 千萬元」。無怪乎這些計畫會被長庚大學生命科學系周成功教授在 2010-02-02 投書中國時報譏其為「學界的一齣國王新衣」。

這種「血本無歸」的生意,對台灣到底有什麼好處(尤其是對 96%「中低階人力」)?這根本是另類的「劫貧濟富」――排擠政府應該用在其他地方的資源,只為了完成中研院內「高階」人才難以實現的美夢。

什麼是「知識份子」?是為弱勢謀福利的人!什麼叫「菁英」?有能力幫助弱勢的人!用自己的聰明去劫奪其他人的資源,甚至歧視、欺壓比自己不聰明的人,這算什麼「菁英」?


用拳頭欺壓體力弱的人叫「強凌弱」,用財富欺壓窮困的人叫「富而不仁」,不願意用自己的聰明去扶助弱勢的人,卻想要把原本該給他們的政府資源搶奪來完成自己的白日夢,這該叫什麼?

我懷疑簽名的人真的都有仔細看過這一份《人才宣言》的完整措辭,以及文末連結過去的六大政策建議全文。

我如果被邀,會厲詞拒絕(不是婉拒),外加譴責!


用人無私 才能留才
FROM : (劉仁沛為台灣大學農藝系生物統計學組教授,季瑋珠為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1051801/112011081800060.html)
筆者對中央研究院八月十四日所發起的「人才宣言」有不同的看法。這其實是一個煙幕彈及障眼法!當花了數十億納稅義務人的錢與十多年時間而無任何具體成果之「國家型科技計畫」而無法交代時,只好找藉口說台灣的法規與環境對外籍人士不友善。

 根據筆者在美國近二十年讀書與就業經驗,實際瞭解國內的法規並不比歐美法規嚴格。例如美國就有不少工作,以涉及機密為由,不准外國人任職,只限取得公民資格者擔任,連持有綠卡者都不行。而目前台灣已有一位「美國人」經過修法得以擔任直屬總統府的全國最高研究機構的首長;甚至有些研究機構或大學主管在擔任台灣的工作時,並未辭去在國外的工作或教職,一方面保留後路,這邊發展不好可以回去,一方面照顧在國外的家人,例如孩子就學的學費減免等,這還不夠彈性嗎?國內的教授,只能和其他機構合聘、兼任,可能同時擁有兩個以上的正式職缺嗎?

 再說薪資,過去的安貧樂道固然不符合時代潮流,但是平心而論,台灣的物價不高,稅賦又遠較歐美國家為低,教授、研究員的薪資,在台灣的社會,與其他行業相比,再怎麼說都不能算「低」。整天嚷嚷薪資太低,不但聽在「庶民」耳中相當刺耳,就算國內的在地學者,聽了也很難苟同。先進國家薪資較高,但是生活費用、賦稅也高,再加上工作、生活的壓力、家人的適應、孩子的就學、以及語言和種族歧視等問題,吸引力也會打一些折扣。這些外來學者動輒出言批判國內薪資太低,留不住人才,恐怕也是個假議題、煙幕彈;其實他們是希望自己得以在國內坐領高薪,不但地位高人一等,更可以支付家人在國外的高額生活費、以及孩子就讀名校的高額學費。

 做不出研究不要怪東怪西,台灣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人才沒有好好利用,讓他們適才適所,發揮所長。筆者自己和一些朋友,在美國大藥廠合計有二、三十年的經歷,專書就寫了九本,但是回國後在大學任教,或在研究機構任職。「生技製藥國家型科技計畫」從來沒有邀請我們參加,真正是人才的浪費。其原因就是這些大頭不願真正的人才搶了他們的資源,人才不被重用,才會出走,變成人力「淨輸出國」。

 台灣徒有「人才庫」,在上位者卻鮮少仔細瞭解、尋找有能力可以合作、發展的人才,只會搞小圈圈,培養自己的勢力;不問是否優秀、是否有能力,只問是否與自己氣味相投,以對自己有利的條件,如高分SCI論文,定義卓越,以自己擅長的研究定義任務導向的計畫,還高談學術無民主、無自由,根本沒有任何胸襟和願景。這也是為何生技製藥計畫一直強調「先做基礎研究」,但是「先做」了十年,一個藥都做不出來的原因。國內學術發展怎麼會有前途?

 政府的反應更是奇怪,中研院發動連署,馬上砸錢,也不瞭解一下「庶民」的觀感。學界都知道今年國科會核定給研究計畫的金額縮減,與去年差額高達二十八億,不知去向,國科會實問虛答,且矢口否認與教授彈性薪資有關,但是報載馬總統去年擠出二十六億預算給彈薪專案,從國科會撥出十億,教育部撥一億,剩下十五億從五年五百億年度預算卡下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學界也在連署反對國科會縮減研究經費、投書、開記者會、立法院公聽會,也有人傳臉書上的連署信給馬總統,卻不見政府有任何反應。花大錢滿足大戶,餓死辛苦撰寫研究計畫的學者庶民,人才不出走才怪!我們在此衷心呼籲:人才與資源無私心的最佳化運用,是避免台灣成為人才「淨輸出國」的不二法門。

Wednesday, August 10, 2011

"官"字兩個口!

科技預算負成長 翁啟惠錯愕陳情

2011-05-24 中國時報 【李宗祐、秦蕙媛/台北報導】
 「我會竭盡所能讓研發經費保持每年八到十%的成長!」上個月廿五日,馬英九總統出席「全球科技高峰論壇」向各國科技領袖宣示我國加強科技研發的決心。但國科會等部會和中央研究院最近卻接獲行政院主計處通知,明年度政府科技預算以負五%作為編列原則,出現總統政策支票,主計處卻不買單的矛盾現象。
 據了解,馬英九上周三出席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生技大樓啟用典禮時,一度脫稿強調,「每年研發經費預算維持八到十%的成長目標!」不過,國科會副主委陳正宏證實,主計處確實已行文通知各部會明年科技預算編列原則,負成長的幅度不只五%,而是負七.八%。學術界傳聞的負五%,是把行政科學技術發展基金今年度節餘款,提撥到明年度「循環使用」,就可從負成長七.八%縮小到五%。
 據了解,中研院長翁啟惠看到主計處函文後,馬上就寫信給馬英九,希望「總統言而有信」。據透露,翁啟惠日前私下與友人談及此事時還表示:「總統在全球科技高峰論壇講到科技預算要成長八到十%,很多國家科技首長都跟我講,你們總統很有遠見。我還跟他們說,他的確很有眼光。沒想到隔天我就接到主計處說要負五%!」
 相關人士透露,翁啟惠充分瞭解國家財政困難,學術界也應該共體時艱,但科技研發攸關國家未來競爭力,占政府總預算比率不到五%,每年成長八到十%,不致增加國家財政太大負擔,對國家競爭力卻有很大幫助。翁啟惠認為,馬英九對推動科技研發很有理想性,「是個很好的人」,但「總統講過的話,一定會被拿出來檢驗。執政團隊如果沒有確實執行,就很糟糕!」
 陳正宏證實,行政院政務委員朱敬一、國科會主委李羅權和翁啟惠等科技首長,計畫在近日內連袂晉見馬英九,為明年科技預算請命。
    對此,行政院官員表示,目前預算仍在各機關單位編列中,依往例七月才會送至主計處審查,八月底送達立法院。目前仍在各部會籌編預算程序當中,比例多少將視最後審查與實際需求決定,尚未定案。

刪研究計畫? 台大教授質疑國科會

台灣醒報 (2011-07-04 19:08) 分享
台灣醒報記者黃政嘉台北報導】
針對今年國科會研究計畫通過比例創歷史新低, 導致許多研究員的研究經費遭刪減,台大教授季瑋珠與台大農藝系教授劉仁沛共同投書聯合報,質疑「國家型科技計畫」不屬於「科學研究」就不該由國科會補助,而應該由相關部會補助。
今年國科會研究計畫通過比例創歷史新低,季瑋珠和劉仁沛以《教授研究中斷 碩博生須打工》為題,投書聯合報社論指出,國科會把經費撥到其他地方是事件主因!其中,經費被撥到最大的類別屬於「國家型科技計畫」項目,其次是「教授彈性薪資」項目。
季瑋珠和劉仁沛質疑,「國家型科技計畫」是政府依照目前的重要政策所設計,這些計畫基本上屬於「科技」發展,甚至是「產業」發展,不是「科學研究」,理論上,不應由國科會補助,而應該交由相關部會,如經濟部、內政部的衛生署等單位資助,並且依照性質邀請產業界投資,並訂定明確的績效目標。
至於國科會把經費撥到教授的彈性薪資上,對此,季瑋珠和劉仁沛認為這屬於資源錯置,彈性薪資應該發生在大專院校,其他研究機構並沒有這個需求,無論教學研究或責任應該都在教育部,而不該由國科會支付。
文中提出,資源豐富的研究員可以因此擁有更多;中生、新生代的研究員和研究生,卻因此被剝奪了在學術界基本的生存與立足條件。
兩位教授共同指出,今年國科會研究計畫通過比例創歷史新低,許多過去有多年期計畫的研究人員,今年突然未獲補助,大約只有去年的百分之三十或更少申請案獲得補助;即使獲得補助,研究期限和補助金額也大幅縮減。


國科會:未排擠專題研究計畫

(中央社記者吳佳穎台北4日電)
對於報載國科會為了任務導向的計畫排擠「專題研究計畫」,國科會表示,經費是各部會共同編列,國科會不可能自行調動,而預算成長不如往年,申請狀況「僧多粥少」才是原因。

聯合報今天刊載國科會研究計畫通過比例創歷史新低,是因為受到「國家型科技計畫」及「教授彈性薪資」擠壓;有如對「專題研究計畫」劫貧濟富,且會造成教授研究需中斷,碩博士生須打工另謀出路的窘境。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表示,在金融海嘯衝擊後,政府財政較為困難,科技預算成長幅度不如往年,然而學術人口及各項申請案件卻持續增長,才會使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出現較為緊縮狀況。
國科會表示,報載的「專題研究計畫」經費不足,是因把經費移至「國家型科技計畫」及「教授彈性薪資」,並非事實。
國科會解釋,國家型科技畫已推動進行10年以上,經費是各部會共同編列推動,今年度國家型科技計畫經費較99年增加2億元,主要是因應政府推動國家能源科技發展的需要;能源科技研發與二氧化碳減量研究,均是當前世界各國十分重視的研發重點。
國科會也說,配合辦理補助大專校院獎勵特殊優秀人才,所需經費都由政府整體科技預算匡列支應,不是由「補助專題研究計畫」等相關經費項下調撥支應,因此不會壓縮「補助專題研究計畫」的經費。
另外,關於報載國科會中生代及新生代研究資源不足;國科會表示,有許多培育優秀年輕學者研究的計畫(年齡在45歲以下)、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年齡在42歲以下,副教授、副研究員以下)、龍門計畫、補助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人員赴國外研究、補助研究生出席國際學術會議等,資源充足。1000704





Thursday, August 04, 2011

Changing...

貨幣戰爭
作者:宋鴻兵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16037)
藏匯於民不如藏金於民
  面對美元長期貶值的趨勢,許多學者提出要藏彙於民,以分攤國家的外匯儲備損失的風險。如果中國放棄強制結匯制度,企業直接控制外匯,雖然分攤了國家外匯儲備的貶值風險,並減輕了貨幣增發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但是卻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國家對外匯流動的監控能力,因而增加了金融系統整體的風險,這並非是一個萬全之策。
  與其藏匯於民,不如藏金於民。任何外匯從長期來看都會對黃金貶值,只是貶值速度不同而已。要想將中國已經創造出的巨大財富實現購買力保值,唯有變外匯儲備為黃金白銀儲備。國際黃金價格波動其實不過是個假像而已,看破了這一層,哪怕它匯率市場掀起千重浪,中國自有萬噸黃金作為定海神針。
  藏金於民從根本上保護了人民的財富安全,無論是商品還是資形式的通貨膨脹都無法侵蝕老百姓的真實購買力,這是所有致力於和諧與平等社會構建所不可或缺的經濟自由的基石。畢竟是人民的勞動創造了財富,人民有權選擇儲藏自身財富的方式。
  黃金具有所有貨幣中最高等級的流動性。黃金不僅在人類五千年的歷史上,被不同文明、不同種族、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政體的社會公認為財富的最高形式,它也必將在未來的社會擔當起經濟活動最基本度量衡的重大歷史重任。在世界歷史上,人們曾四次嘗試拋棄黃金作為貨幣體系的基石,而試圖「發明」更為聰明的貨幣制度,前三次已經失敗,而我們當今的世界正在經歷第四次失敗。人類與生俱來的貪婪本性,注定了以人的主觀意識來標定客觀經濟活動的嘗試不會成功。
  藏金於民以待天下有變,以黃金為支撐的「中國元」將在一片由過度債務貪婪所造成的國際金融廢墟上卓爾屹立,中華文明自有出頭之日。


金價破1672美元新高

發佈時間:2011/8/4 0 記者:美南新聞
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連同美國和歐洲的債務陰霾推動黃金作為避險工具的需求進一步飆升,在紐約期金和倫敦現貨金昨日均再創歷史新高,分別升至1675美元和1672美元。受到外匯儲備貨幣一直貶值的影響,泰國、韓國和哈薩克斯坦在上月增加了24億美元的黃金儲備。

前日公布的美國6月消費者支出出現近兩年以來的首次下跌,金價也於昨日大幅上揚,紐約商品交易所的12月黃金期貨價格一度上揚31.40美元至每盎司1675.90美元。而倫敦的現貨金價則一度上揚至創紀錄的每盎司1672.80美元。金價今年來已經上漲了18%,正在向連續第十一年上揚邁進,這也是自1920年以來最長的連續上揚。
瑞銀集團的分析師塔利(Edel Truly)表示,美國經濟增長的停滯不前以及其對全球經濟的連帶影響現在是投資者最為關注的,歐洲和美國的債務問題現在都沒有徹底解決,自上周五公布的數據一致在加快美聯儲推出進一步量化寬鬆政策的步伐。
中國招商期貨公司的侯樹峰表示,美國經濟的疲軟表現以及歐洲債務問題的長期持久性,將會推動金價在年底時達到1800美元。

全球央行增黃金儲備

  [2011-08-01]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廖毅然)
五年前,國際金價升至每盎司600美元,當時市場預言泡沫即將破滅。不過,當金價在上周升至每盎司1,630美元的歷史高位時,已沒有人記得當年的質疑。在黃金價格瘋狂上漲的時候,有一個問題必需弄清楚 ─ 究竟誰在增持黃金。答案是︰全球央行。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各國央行在去年成為黃金的淨買家,是21年來的首次。今年直至7月,全球央行淨買入的黃金總量已超過去年全年的總和。金價去年收盤報1,418.75元,但截至上周五,已漲至1,623.68元,累計升幅達14.4%。
 正因為歐美近年的債務問題,令環球央行對於儲備貨幣美元、歐元以及美債、歐債都失去了信心,轉而增持黃金,以分散外匯儲備的風險,成為了金市的大買家。「這不是一件驚奇的事」世界黃金協會投資研究經理Juan Carlos Artigas說,「歐洲央行減少出售黃金,同時新興國家積極增加儲備,央行淨買入是一種趨勢」。墨西哥央行增持的數量多達100噸,中國對黃金的需求同樣殷切,今年首季中國對黃金的需求達到142.9噸的季度紀錄。

Monday, August 01, 2011

"失去" Vs. "缺乏"?

1. 每個人都知道"價格" ,但不一定知道"價值"
2. 「Survive first!  然後不要忘記理想,才能有機會去影響他人。」
3. 書唸多一點的,其實他們害怕的是"失去"而不是"缺乏"



學界領袖哪裡去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80200520.html)
2011-08-02 中國時報 【周成功】
 二個月前就聽到國科會內部傳出的消息,因為Top down的大計畫耗掉太多資源,以致於今年支持大學研究計畫的各學術處的經費將大幅縮水。
面對這樣的傳言,學界整體的反應是冷漠。上位者,沒有人出面澄清或關切;而下面的學者,也僅能私下表達關切與不滿,大家普遍的心態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無力感。
 到了六月底,研究計畫獎助的結果出爐,果然不出所料,計畫通過率從過去的百分之四十大幅滑落到百分之三十。而核准三年期計畫的比例也掉到歷史新低,其他像研究生薪資與博士後研究員的名額也突然加上各種限制。這時候大家才發現學術研究的災難真的來臨了!
 當學界一片哀嚎遍野時,我們學界的領袖們作了任何努力或表示嗎?完全沒有!直到台大季瑋珠和劉仁沛兩位教授七月四日在聯合報公開質疑國科會經費分配的誤謬,並發動聯名簽署向國科會表示抗議時,大家才突然醒悟到,學界面對錯誤的科技政策時,不是應該要有自己立場與聲音嗎?
當季、劉兩位教授冒著酷暑,聯絡學界同仁向國科會抗議,向立、監陳情,我們學界的領袖從中研院院長以降、中研院的院士們,各學會的理事長們到各大學的校長們有提出任何聲援或是協助嗎?答案依然是沒有!
 究竟學界該有什麼樣的學界領袖?我過去曾有這樣的期待:他(她)必須是位好的科學家;在台灣這個學術貧瘠的環境中,作過真正像樣的研究;對台灣科技發展的需求,有一份切膚之痛的親身體驗;此外,他還必須對學術社群未來的發展充滿關切與熱情;最後他必須對科學原則是個堅定的維護者。
從過去二個月中,學界領袖對國科會這個影響台灣學術研究至深且遠的錯誤政策未致一辭,對草根發起的抗議活動表現出事不關己的冷漠。很明顯地,這些人不過是頂著領袖的光環,而未能善盡其對學術社群應有的作為。
 也許有人認為我對學界領袖的期待陳義過高,或甚至有些強人所難。但是學者在扮演領袖的角色之前,不是該先成為一個盡責的知識分子嗎?
 薩依德的在論學者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角色時,曾有非常清楚的陳述:「知識份子的公共角色是局外人,業餘者,攬擾現狀的人。扭曲知識份子公開表現的莫過於修飾裝扮,噤若寒蟬,……因而我把知識份子刻畫成流亡者,邊緣人和對權勢說真話的人」。如果一位學者連基本知識分子的角色都扮演不好,我們對他作為學界領袖還能有所期待嗎?
 國外對學界領袖的期待與要求其實更嚴。七月三十一日的華盛頓郵報刊登前布希政府首席科學顧問馬柏格(JH Marburger)訃文。馬柏格是知名物理學家和大學校長,但在布希政府八年任內,因支持布希反對京都議定書、反對幹細胞研究等等科技政策而被學界同儕嚴辭批評。其中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伽德呢(H, Gardner)的評語最直接。
伽德呢說:馬柏格是個夠好的科學家,以致於他可瞭解自己基本上已成了娼妓。事後伽德呢教授為了緩和用辭的尖銳,特別補充說:他用的那個字是動辭而非名辭。
 這次國科會風波中,台灣學界領袖集體缺席究竟帶給了我們什麼樣的訊息,是大家必須嚴肅面對並認真思考的課題。(作者為長庚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基本上這是整個大環境的問題 和國科會沒太大問題
就像老天不下雨 水庫缺水 而去抗議經濟部 但我們要指出: 經濟部不能把有限的資源 獨斷分給所謂的科技大廠 以產值不高叫一般民眾閉嘴  可惜唸過書的不會發聲 因為那等於承認自己是一般民眾而不是科技大廠

Q: 學界領袖哪裡去了?

A: 不能怪學界領袖 因為他們不缺:
     如早年有人說 :「何不食肉糜 ?」,

     後來有人說:「人民沒麵包吃,為什麼不讓他們吃蛋糕?」,
     現在有個人說: 「怎麼不早說?」
     典型的菁英觀點

Die Wuerde des Menschen ist unantastbar.

Sie zu achten und zu Schuetzen ist Verpflichtung aller staatlichen Gewalt.
「人性尊嚴不可褻瀆。尊重並保護此尊嚴乃是國家公權力的義務。」
德國基本法第一條第一項

我們一家的影子上了 "傳記文學"...

《傳記文學》,是中華民國的一份知名歷史文學刊物,於1962年6月由具有「野史館館長」稱號的劉紹唐所創辦。《傳記文學》的創刊宗旨為「提倡傳記文學,保存近代史料」,其內容包括歷史事件憶述、人物傳記、日記、書簡、歷史照片等。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2%B3%E8%A8%98%E6%96%87%E5%AD%B8_(%E9%9B%9C%E8%AA%8C))

「傳記文學」自1962年6月創刊迄今,達36年,四百餘期,累積了豐富大量的中國現代史史料,素有「民國史長城」之譽。廣州中山大學學報陳福霖教授的論文即指出:在台灣研究孫中山和中國革命歷史有顯著成就,是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與「傳記文學」雜誌,後者與前兩個政府機構等量齊觀,受到海內外學者一致的認同與推崇。
(http://www.greatman.com.tw/biography.htm)















Thursday, July 28, 2011

當歸補血湯 (DBT) vs Angiogenesis

Dggui buxue tang (當歸補血湯)
For 800 years, danggui buxue tang (DBT) has been used in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menopausal irregularity and menstrual disorders by raising the qi and nourishing the blood of the patients. It is a simple fufang decoction (複方湯劑) of two herbs: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huangqi 黃耆) and Angelica sinensis (danggui 當歸) in the ratio 5:1. 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DBT can stimulate circulation, enhance haematopoietic function, prevent osteoporosis and exert an antioxidant activity 47 and 48.
To explore the angiogenic potential of DBT, rats wer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ratios of these two herbs and their serum samples were applied daily to the ch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 (CAM). CAM angiogenesis was observed 72 h after incubation. A. membranaceus and A. sinensis in a 5:1 ratio produced the most significant amount of angiogenesis, confirm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DBT.
(From: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561470600109X)

當歸補血湯
處方: 當歸六、黃耆三十


用現代科學證明當歸補血湯的功效用法


  1998年,香港特首董建華提出建立中藥港,當時香港科技大學也支持這個建議。工作主要有兩項,第一是為香港政府檢測中藥的成份,編製成香港中藥材標準 (又稱港標)。詹華強 (香港科大生物系系主任) 的另一個主要工作是研究中藥複方,當中又以當歸補血湯為主,他用了足足十年時間研究這個湯。
  詹教授先介紹了當歸補血湯的歷史,這個湯是由元朝醫師李東垣所創,李東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補土派」名家,李氏認為人吃的食物好,血液循環好,則可除百病。李東垣留下了很多複方,他的複方有兩個主要特色,第一是很多時候都會採用具補氣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的黃耆。另外,李東垣用藥很喜歡將藥材炮製一番。在當歸補血湯中,黃耆與當歸的比例是五比一,即五份黃耆和一份當歸。另外,黃耆要先用蜂蜜炙,以保留其甘香,當歸則要用先用酒洗。
  詹華強拿李東垣的當歸補血湯複方作研究,選擇這個複方,主要由於夠簡單,只有當歸和黃耆兩種藥材。另外,這是歷史悠久的古方,有八百年歷史,而且這藥方有滋補養陰功能,十分適合女性服用,因此有龐大市場。詹華強對這複方的化學成份和生物活性作出分析,得出了令人驚嘆的結論。首先,他發現在文獻中記載有用的化學品在當歸補血湯中融化出來時多了很多,有些甚至多出一倍,可見共煎藥材比起單一藥材能產生更大的化學作用。同時,根據李東垣記載,這個湯是要用兩碗水煎成一碗水,詹華強也做過實驗,發現這樣煎法所產生的化學品和生物活性是最好的。除此之外,黃耆與當歸五比一的配搭也是有效成分最高、藥性最強的。
        另外,詹華強也發現,當歸用酒洗,能清除了當歸內的藁本內酯化學物。如果當歸不用酒洗,煮出來的湯會較為燥熱,效用就降低了。詹華強指出,藁本內酯並非如一般人所覺得是當歸內的有效化學成份,它對生物是負面的。此外,李東垣也指出,當歸和黃耆要一起煎,不能分開。詹華強也做過實驗證明,兩種藥材一起煎能產生協同作用,達致一加一不是等於二,而是等於N的加倍效果。詹華強概括說,用現代科學實驗證明,李東垣的一切說法都是正確的,實在令人驚嘆,一個八百年前的古人是怎樣知道這些東西?詹華強指出,李東垣並非無師自通的,他的知識是從師徒間一代傳於一代而得來,傳到李東垣的師父可能已掌握了大部分知識,再由李東垣歸納總結出來。
   到了清朝,有人改良了李東垣的藥方,當歸的份量大於黃耆,得出的效用竟完全相反,是適合男性,而非女性服用。詹教授說,複方才是真正中藥的用法,要研究中藥必須研究複方。據中國文獻記載,除了人參外,沒有一種藥材是適合單一使用作為藥方。另一點詹華強想帶出的是,我們不能隨便更改古方,中國古代醫學歷史源遠流長,醫學知識一代傳一代,醫師如在臨床應用上遇到改變而要更改藥方時,也會清楚紀錄出來,我們要尊重古人的智慧。當歸補血湯的例子正好說明,古方不能隨意更改。
  詹華強研究當歸補血湯有突出的成果,他並把研究成果向國內推廣。現時他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的訪問教授,他並與北京大學、瀋陽藥科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院校合作。詹華強指出,現在國內對中藥的研究太注重在化學和單體方面,他認為這種路向適合用來研究西藥,中藥是應該研究複方,如當歸補血湯,這種複方較簡單,而且有很大的藥用療效,值得加以推廣宣傳。
(From : http://www.bhkaec.org.hk/articles/?do=view&catalog_id=369&article_id=447)

所以 我們目前利用 DBT 加 SPE 處理鰻魚 希望具有某些成效

Wednesday, July 20, 2011

為何心臟要規律跳動?

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即使沒有心臟,裝上人稱「 葉 醫師」的葉克膜也可以暫時維持生命,台大醫院最高存活紀錄是一一七天。只不過,並不是人人都可以走出醫院,更多的是在「 葉 醫師」加持下,看著自己的腳從下面一直黑上來,清醒地看著自己慢慢死掉 ...

葉克膜(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 是一種體外循環心肺支持系統,類似開心手術所用的人工心肺機。 ECMO的主要構造第一部分是人工心臟(例如離心式幫浦、滾輪式幫浦),將血液注入動脈內,支持部分心臟功能;第二部分是人工肺臟(體外膜氧合器),可讓血液進行氧氣及二氧化碳的交換, 部分肺臟功能。

Why "看著自己的腳從下面一直黑上來,清醒地看著自己慢慢死掉 ..." ?  生理學的循環教的是 "流量原理" , 葉克膜的人工心臟是根據"流量原理"設計出來的。



中研院物理所王唯工博士提出七個現今生理學(以流量理論說明血液循環)無法解釋的問題。
1. 心臟應該放在哪個位置?
根據流量理論,心臟放在頭頂最有效率。

2. 主昇動脈為何要轉180度?
根據流量理論,如此會造成阻力。

3. 器官為何與主動脈以90度聯接?
根據流量理論,如此血液如何流入器官?

4. 為何血管有舒張壓?
根據流量理論,血管有負壓,血液循環系統的運作會更有效率。

5. 為何心臟要規律跳動?
根據流量理論,血夠的時候跳慢一點,血不夠的時候跳快一點即可。

6. 為何動物大小與心跳頻率成反比?
根據流量理論,大動物需要的血比較多,心臟應該要跳快一點。

7. 動物如何運動?
根據流量理論,手一舉起,血液就會大量回流至心臟,因此作許多動作時,供血都會發生問題。

王唯工博士提出的解釋:
心臟搏動輸出的時候,會打出一個pulse。在每一個心跳週期中,血液由心室搏出到主動脈的時間約0.1至0.2秒。分析這個pulse,可以發現各個經絡的共振頻率(諧波)。血液流入器官,主要是藉由共振。

1. 心臟應該放在哪個位置?
心臟長在距頭頂約1/3至1/4的部位,可以產生各種人體所需的諧波。

2. 主昇動脈為何要轉180度?
主昇動脈彎在動脈弓處--膻中穴(氣聚膻中),將能量轉換為壓力位能,像是變電廠,升壓並幫助輸送。膻中穴是壓力波(氣)產生振動的地方。

3. 器官為何與主動脈以90度聯接?
以水管模擬實驗發現,器官加上90度硬管,才能產生共振,硬管有濾波作用。

4. 為何有舒張壓?
有舒張壓才能將能量送到遠端。

5. 為何心臟要規律跳動?
為了維持系統(血管、器官)的共振。

6. 為何動物大小與心跳頻率成反比?
大動物共振腔大,因此心跳慢。

7. 動物如何運動?
因為血液循環是以共振壓力驅動,運動時仍然可以進行血液循環。

科技讓人不得好死?

科技讓人不得好死?


來源︰天下雜誌


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柯文哲說,科技發展到今天,醫生最大的問題不是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死掉。

老師都教我們以救人為天職,但沒教我們遇到不能救的病人怎麼辦?」用盡武器救人的醫生,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如何讓病人活下去,而是助人善終。作為醫生,面對生死,心中會有更多掙扎嗎?

晚上八點,台大醫院燈火輝煌。草草吃著麵包當晚餐,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柯文哲說,科技發展到今天,醫生最大的問題不是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死掉。

因為心臟不好可以裝循環輔助器,肺臟不好可以裝呼吸器,肝臟不好可以血漿置換,或是輸入冷凍性新鮮血漿,骨髓不好輸血,免疫不好打抗生素,即使是垂死的病人也可以撐很久,「死不了」。問題是,「死亡是什麼?怎樣才算活著」?連醫生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一個八十二歲的老公公罹患心臟病,花一百六十萬元裝置人工心臟, 但因機器太大台,他到哪裡都必須拖著救命的「心臟」,問醫生有沒有解決的辦法?醫生告訴他要再花三百五十萬元換台體積較小的機器。老先生不願意,最後因為要拖著龐然大物才能行動,得了重度憂鬱症躺在床上,七個月後中風死了。這是病人的選擇。

科技讓人不得好死?

在人稱「 葉 醫師」的葉克膜出現後,讓醫師陷入更沉重的生死抉擇。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即使沒有心臟,裝上葉克膜也可以暫時維持生命,台大醫院最高存活紀錄是一一七天。只不過,並不是人人都可以走出醫院,更多的是在「 葉 醫師」加持下,看著自己的腳從下面一直黑上來,清醒地看著自己慢慢死掉。

一位知名企業 家的 太太就裝著葉克膜直到全身變黑,過世前嚴重浮腫變形,「高科技反而讓人不得好死,」柯文哲感嘆說。住在加護病房的病人在過世前平均多 三公斤 ,因為不斷用各種儀器和藥物,導致身體浮腫,只為維持一口氣在。

醫生不願面對死亡,無法開口告訴家屬實情,只能用盡手中所有「武器」。

死亡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特別是在加護病房。「但今天的困境已經不是病人怎麼活下去,而是怎麼善終,讓病人在往生前少受點折磨」柯文哲反省。

我們叫醫生,不會醫死人,老師都教我們以救人為天職,但沒教我們遇到不能救的病人怎麼辦?是誰不能接受病人死亡的事實,病人家屬或醫生?結果結論是醫生。」說話直接不拐彎的柯文哲指著電腦螢幕前一張張震撼人心的投影片說。這是他最近幾年最常思考的問題:醫生還是醫死?什麼時候該關掉葉克膜,讓病人走?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主任、同時也是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志隆感慨地說,他的老師五十多歲時因為心臟癌症開刀後,同樣身為醫 師的 老師自知存活機會不大,強烈表達意願,萬一時,要放棄急救,保持最後的尊嚴離開。但事情發生時師公(老師的老師)堅持插管,強行救回老師,「我怎麼可能讓我的學生走?」師公的話語中滿是悲哀,一輩子當醫生的他,不願意面對學生的死亡。

滿屋子的醫生在此時都沉默了,「如果是我,請不要救我,」林志隆事後對學生說。作為一個醫生,「除非病患表達意願,否則只能做到將心比心,不要讓家屬有遺憾,可以坦然面對死亡的過程。」在他心中,醫生可以做的,頂多只是向上帝借時間,無法作出生或死的抉擇。台灣醫學院目前最需要的,就是這門生死學教育課。

Tuesday, July 19, 2011

C'est cher !!!

鰻魚物稀為貴 台灣鰻價格狂飆


民視 (2011-07-14 14:55)
日本今年熱浪來襲,再加上供電量吃緊,已經有超過70人被熱死,而每年夏天,日本人總習慣要吃鰻魚飯,藉此補充體力戰勝酷暑,但今年鰻魚苗物稀為貴,不光是日本國內的鰻魚漲價,就連台灣出口到日本的鰻魚價格,也已經高過日本的鰻魚。一串串的鰻魚,放在炭火上燒烤,肥美鮮嫩的魚肉,令人垂涎三尺,烤鰻魚飯向來是日本人戰勝酷暑的法寶,今夏想要來一碗香噴噴的烤鰻魚飯,得要多3個百圓日幣銅板,因為鰻魚飯漲價了,從2800日圓漲到3100日圓,將近1130元台幣一份。
鰻魚的批發價格最近逐步墊高,無論是日本、台灣還是中國的鰻魚,通通同步上揚,6月台灣的鰻魚價格和2010年同期相比,上漲將近80%,甚至比日本當地的鰻魚還要貴。
造成鰻魚價格大波動的主因是今年鰻魚量大減,7月從台灣出口到日本的鰻魚量,竟然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追根究底是因為鰻魚苗大缺貨,一大片的鰻魚養殖池,如今水草叢生。
養殖業者表示,今年的魚苗價格是往年的5倍,貴得嚇人,因為風險成本太高,許多養殖業者只好縮手。這道補充元氣的美食,今夏想要多吃,恐怕得先問過口袋裡的荷包。(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Sunday, July 03, 2011

我很早就說了...

教授研究中斷 碩博生須打工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436618.shtml)
【聯合報╱季瑋珠/台大公衛系教授、劉仁沛/台大農藝系教授】
過去幾個月來的傳言終獲證實,今年國科會研究計畫通過比例創歷史新低,許多過去有多年期計畫的研究人員,今年突然未獲補助。大約只有去年的百分之三十或更少申請案獲得補助;即使獲得補助,研究期限和補助金額也大幅縮減。


此現象遍及國科會每一個處、申請的每一個學校、系所和研究單位。結果造成教師無法安心研究,必須另覓資源,研究生獎助金也跟著縮減或消失。許多博士後研究員要另謀出路,碩博士生也可能必須外出打工,整體的研究工作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主要原因是國科會突然把經費撥到其他地方!據瞭解,最大宗是「國家型科技計畫」增列預算,佔據大筆經費,其次是「教授彈性薪資」。

「國家型科技計畫」是政府依照目前的重要政策,設計的任務導向計畫,例如生技製藥、網通、智慧電子、奈米等,人文處也加上了人口研究。這些基本上屬於「科技」,甚至是「產業」發展,不是「科學研究」,消耗大量資源,卻不一定能提升國家科學研究水準,理論上不應由國科會以科研預算補助,而是應該交由相關的部會,如經濟部、內政部、衛生署資助,並且依照性質邀請產業界投資,而且訂定明確的績效目標。

國科會過去最受獨立學者稱道,最符合科學研究精神的,就是完全開放學者自由申請,發揮創意,保障研究的多樣性,不以任務導向的計畫規範研究方向。現在竟也追隨其他部會,以大量資源配置,誘導學者配合任務導向的國家政策,對科學研究的自由和創意,將造成莫大傷害。

教授彈性薪資所佔比例較小,但一樣是資源錯置。彈性薪資發生在大專院校,其他研究機構沒有這個需求,無論教學研究,責任都在教育部,不應該由國科會以科研預算支付。

綜合上述二者,共同特色就是「劫貧濟富」:資深、資源豐富者,得以因此擁有更多資源;中生、新生代資源不足者,以及他們的研究生,卻因此被剝奪了在學術界基本的生存與立足條件。這是學術的資本主義,極端違背公平正義和科學精神。諷刺的是,那些長期佔據大量資源的大戶,所生產的成果,與所投入的資源相當嗎?

我們建議:
一、將國家型科技計畫與教授彈性薪資多出來的預算,交由相關部會來負擔,恢復國科會原有的科研預算。
二、恢復往年的研究計畫通過率,今年未獲通過但達到過去通過水準者,不必經由申覆而重新獲得計畫。今年獲得補助,但計畫年期和經費被縮減者,恢復過去的年期和經費。
三、保證以後科研預算不會被錯置到不相干事務上,讓獨立申請研究計畫的學者和研究生有穩定的資源,可以安心研究。

Tuesday, June 28, 2011

了解Master Lee 的苦心孤詣

大家都知道升學主義對台灣教育的扭曲與殘害。推而廣之, 儒家思想國家之所以積弱不振 (因為\任何指標 “I” 都這麼說…)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有關, 因為「書中有女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赤裸裸的翻譯就是:「慾念與生存都可被滿足」。事實上,從50年代到70年代末真的是如此, 讀書考試是少數階級流動的方法之一, 不用叫大家讀書 (此處的”書”是指標準本或應考科目), 大家自然拼命。 此過程中,對標準本或考科的評量(考試)所造成的影響,最直接的是: 讀書的樂趣不再, 知識的樂趣不在; 歸納大於推演, 背誦大於應用, 只有單一價值。 不過,我不得不說「厲害的人(大概是每個世代總人口的百分15-20%) 不管用什麼方法 (詩書禮樂易春秋或禮樂射易書數)來選總是在前頭」,但單一價值的習慣一但養成,影響就很大, 學生時分數高的是好學生, 出社會錢賺得多是成功卓越人士, 書唸得好, 醫師、藥師、牙醫師、老師、會計師、律師… 是「書中有女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最好註解。 50年代到70年代末,職缺比人才多, 只要考得上就對了。考上大學、研究所在那個年代是階段往上移的象徵, 所以村子裡出了個大學生那是件大事, 更不用說考上醫學系,方圓30公里內都引以為傲。
我們的Master Lee 果然是大師,除了科學與政治外,也應該深知「洪水治療法(flooding therapy)」

洪水治療法又叫做氾濫治療法,是心理學中行為治療法之一,它是根據古典制約的消弱原理,消除患恐懼症(phobia)者面對刺激情境時,所表現的恐懼反應。本來,引起恐懼反應的刺激並無傷害性,只因該刺激可能與另一具有傷害性的刺激同時出現,使之變為制約刺激,引發個體對之表現恐懼的制約反應。
洪水治療法在實施時,將此種制約刺激多次地、連續地出現,使之成「氾濫」的狀態(因其本身不具傷害性,對當事人並不會造成實質的負面影響),久之,個體對之不再敏感,原來的恐懼自會消失。洪水治療法有時也叫做內爆治療法(implosive therapy)(http://163.24.143.141/edu_term/view.php?ID=466)


所以建議廣設大學,使「大家有學上、人人是大學生」,名為:減輕升學壓力、提高國民教育水準…, 所以自然會得罪某些已經上過大學的既得利益者群而攻之。 可是今天看來,有些大學或某些系已經撐不下去而且好像大家已經知道「文憑無用論」,不過這是第一關! 因為「菁英」還是規循著那單一價值。

所以一群「憂國憂民」的知識份子與教育部聯合推出「五年五佰億」的卓越大學計畫, 名為:刺激國家研究水準、迎頭趕上國際…。 有一大筆錢, 要有成果, 當然就是廣收研究生、大量養成博士、提高研究能量 (插句話,村子裡出了個大學生那是件大事,考上醫學系方圓30公里內都引以為傲,得了碩士要祭祖,得了博士看風水的會在你家的墳頭出現…)。 結果:碩士不值錢,博士沒出路,讀書不再是菁英的唯一出路,好像更落實「文憑洪水治療法」。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無論如何, “菁英”份子還有一絲的希望: 進學校。 所以那群「憂國憂民」的知識份子又出招了。 命夠硬、八字不錯、祖墳風水好可進學校的小助理教授的一關 :「8年條款」出招, 教育部當然不能缺席, 故推出「大學系所評鑑」。好了這几乎是最後一關,所以連國科會也出手以確保戰果的確實, 其策略為: 期限內無法升等,不予續聘, 升等靠報告的篇與點, 報告的篇與點靠實驗的執行, 實驗的執行靠計畫有無與否與人力, 計畫有無與否與人力靠國科會的審查, 國科會的審查靠報告的篇與點, 報告的篇與點靠實驗的執行, 實驗的執行靠計畫有無與否與人力, 計畫有無與否與人力靠國科會的審查,國科會的審查靠報告的篇與點....而國科會不是通通有獎,其通過率大約是30-35%,而且已含「博學大儒與研究院士」。.

所以70%大學的助理教授的壽命可能是8年, 大學教職每年會有新的名額釋出, 這一點對Master Lee"S" 來說是個敗筆! 因為有人還是會靠著這一點點希望繼續堅持「文憑至上」,就像雖然醫生的量越來越多,但大家還是希望廣設醫學院,有健保與”人的肉體”的支持,醫生是不會退熱的…但從來沒有廣設醫學院,可見"醫生"才是真正的菁英份子。

Tuesday, June 21, 2011

亞太WXYZ中心...

亞太水產中心 夢想成空?


2011-06-22 中國時報 【杜宇】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1062200527.html)

 國內水產繁養殖技術精良名聞國際。尤其遺傳育種的成就深受全球讚譽,最經典的當屬吳郭魚及石斑魚的育種。然而這些年來,其他國家如泰國在蝦類育種、病毒防治,挪威在鮭魚養殖,日本在黑鮪完全養殖等等表現早已超越台灣,中國也成為世界最大養殖生產國。台灣想成為亞太水產種苗中心的夢想正逐步幻滅,思之令人痛心;如何迎頭趕上,更待集思廣益。
 有鑑於海洋漁業資源日漸枯竭,水產養殖將成為人類未來海產的主要供應來源,未來願景看好。而優良種苗是確保水產養殖成功的重要關鍵,一些新興養殖國家如泰國、中國、越南等特別訂定多項優惠措施,吸引外商(尤其台商)前往當地興建各類型的種苗繁殖場,希望能降低種苗供應不足的風險及避免從境外輸入活體(包括水產品、魚苗等)所帶來外源性疫(疾)病風險。
 而台灣由於民間業者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加以資金充沛及技術純熟,若能配合全球水產養殖發展對種苗的強列需求,早日進行經濟魚種保種、育種、優質水產種苗的培育、落實水產養殖源頭管控及設立水產種苗生產專業區等,台灣的確有絕佳的優勢與機會可以成為亞太水產種苗供應中心,成為另一個台灣之光。同時也可以減輕國內因地層下陷所帶來的危害。
 只是多年過去,也經歷了政黨輪替,但是建設台灣成為「亞太水產種苗中心」,卻仍然列在總統候選人的白皮書中,繼續畫餅充饑(無視國外的長足進步)。從比較目前國內水產種苗每年生產及出口數量與國外重要水產養殖國家每年所需要的水產種苗數量,即可看出台灣水產種苗產業對全球水產養殖的貢獻度與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且台灣在水產繁養殖的表現已大不如前。
 更令人驚訝的是,讓台灣成為「亞太水產種苗中心」的最重要利器||「國家水產生物種原庫」興建,至今已超過十年竟然還未完成;連東港主庫中長程計畫都未送行政院核定,且基因轉殖水產生物田間隔離試驗設施亦多所延遲,顯現當前政府機關的考核制度多淪為表象,形同虛設。水產種原庫問題重重,從保種對象、保種方式、營運模式、育種方向、科技保密等等
 都有徹底檢討的必要,否則日後很可能淪為新的蚊子館。監察院不能老是糾正了事,這樣的做法根本無法端正官箴,讓主事者知所戒慎。而媒體也應該發揮監督功能,共同來關注。
 「國家水產生物種原庫」所編列的經費(十七.四億元)多數用在硬體建設,外觀蓋的美輪美奐,高層長官視察頻頻嘉許(卻看不到問題所在)。該種原庫最重要的軟體部分如人才、技術、智財權等則相當欠缺,難以勝任。加以原有專業人才在不受尊重的情況下紛紛選擇離去,以目前該所所擁有之研究人力與專業技能,要想達成原先計畫書內所提到的預期目標無異椽木求魚。主管及考核機關不應再漠視問題的嚴重性,也不能再度以「歷史共業」為拖詞一錯再錯。尤其攸關品種保護與管理的「水產種苗法」,日本及中國均早已頒布實施,而國內至今仍未制定公告,難怪外界會對政府的誠信及執行力產生質疑,甚至有騙選票的不良觀感。
 其實「國家水產生物種原庫」計畫延宕,只是水產科研冰山一角。從九孔、石斑病毒肆虐,重要養殖魚種基因劣化,養殖鰻苗短缺、養殖魚遭受寒害等難題的無解,在在說明台灣水產養殖研發機構,確實到了需要大力改革時刻了。(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Thursday, June 09, 2011

不要怨嘆,是自己要走這行的...

我見我思-大學不如小學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60900508.html#comment)
2011-06-09 中國時報 【莊佩璋】

 以調查採訪成名的資深記者林照真,攻到博士後換軌到交通大學任教,拿到學界的第一份薪水時大吃一驚,她說:真沒想到這麼低。
    在中國時報時,她的薪水早就是六位數;進入學界變成六字頭,助理教授薪水就六萬多元而已。  一般人可能會說:「六萬多元已經不錯了,而且公教人員工作有保障,是鐵飯碗耶!」
    錯了!學術界薪資比照軍公教,但飯碗一點也不鐵,隨時會破。以台灣最高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為例,博士被聘為助理研究員後,五年一聘,研究成果不到水準,請走路;八年內必須提升等,如果著作質量不夠,升等沒過,請滾蛋;有幸升為副研究員,還是五年一聘,難以高枕無憂;學界中年失業者絕不比民間少。
    我們用美國的標準要求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卻給予開發中國家的待遇,香港教授的平均月薪近卅萬台幣,我們是人家的三分之一。
    也因此,中研究、台大都出現人才斷層,好不容易精挑細選錄取的新人,竟然一堆沒報到。
    試想,國外名校的博士到台大任教,起薪六萬多元,幸運排到教職員宿舍的話,房租「只要」兩萬元,實領不到五萬元,在台北如何養家活口?更何況要面對聘審、升等壓力,隨時有失業危險。除非「愛台灣」已愛到「墓仔埔也敢去」,否則,誰會傻到棄星、港而來台灣?
   中研究說,日、韓教授薪資高我二到四倍,是我們招攬人才的隱憂。其實,這哪是隱憂,在知識經濟的人才爭奪戰中,誰都看得出人才荒已是危在旦夕的明禍。連美國在台商會都明言擔心台灣人才荒會影響競爭力,我們的政府卻還不當一回事。
  全世界絕對找不到台灣這樣的薪資制度。中、小學老師五十歲不到就退休,加十八趴優惠存款利息,實拿七萬多元,活越長,領越多。千辛萬苦攻讀博士,艱難地擠進學術圈,面對無止境的研究壓力,難以預測的聘審、升等關卡,薪水卻比不上退休小學老師。
  政客在乎選票,不敢動優渥的軍公教退休制度,也就罷了。但,學術界低到離譜的薪資,已讓我們的人才快速流失,動搖國本,政客總不能不想想辦法止血吧!

路人甲:
仁兄,別鬼唬爛了:『助理教授有7萬啦.什麼6萬多..還有不少福利,課少,快外多』

實情是:﹝助理教授扣掉健保費等雜項,實領到的5萬9千元~6萬1千元啦,有甚麼福利?課最多的是助理教授,助理教授還要做很多無償的雜事,助理教授又能有甚麼時間和機會搞快外?﹞
課少、薪資較多、拿國科費經費報假帳、當評鑑委員收黑錢搞外快,這些都是教授的事情,哪個大學的哪個助理教授有份,說來聽聽?

路人乙:

新進助理教授必須六年內升等為副教授,若無法升等,給你第七年另外找工作,七年後走人(俗稱六年條款)。
我老闆跟我說,目前有嚴格執行六年條款的有台大和中研院,之前有網友跟我說,逢甲也有。基於少子化,大學倒閉潮的來臨,我看嚴格執行升等制的學校會更多。也就是說,即使國立大學沒有倒閉的危機,但是教師會有升等的危機。幾年以後,出現新名詞,流浪助理教授。
幸好,當年我急流勇退,放棄念博士班。看到我同學,呆呆的跑去念博士班,還說想要當教授,真替他爾後擔心。直接說明的,連在職的教師工作都不保了,哪有可能在新聘教師。就算有的話,也是一大群人應徵(含具國外名校博士學位者)。
我唸的是吊車尾的國立大學,系上應徵教師的基本要求是,學校比較差,或者其指導老師比較不出名的,均不錄取,而這些祇是基本條件而已。

不要怨嘆,自己要走這行的,沒人是被強迫的。

若是想要高薪水,就去考調查局、檢事官,這些薪水都是幾乎快接近7萬元了。或者是外交部,薪水嚇死你(有的地區達20萬)。

路人丙:

很多公立大學都有淘汰制,就是所謂的六年條款,但是淘汰的都是年輕的教師,那些不知如何升成教授的人是無法淘汰的!

有些老教授是翻譯一本書而升等的。(特別是一些老學校,如自稱專門培訓總統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