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30, 2012

台法科技獎 張清風 杜福爾獲獎


我老師s 得獎

台法科技獎 張清風杜福爾獲獎
中央社
2012-11-29 09:24 AM




(中央社記者蔡筱穎巴黎28日專電)中華民國國科會與法國自然科學院今天頒發第14屆台法科技獎,獲獎人為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以及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MNHN)教授杜福爾。 在法蘭西自然科學院舉行的頒獎典禮,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賀陳弘、中華民國駐法大使呂慶龍,與自然科學院副院長達給(Philippe Taquet)共同主持。
張清風與杜福爾(Sylvie Dufour)自1992年即開始合作研究水生動物生理生態領域,其中尤以鰻魚及黑鯛等魚類與珊瑚的生殖內分泌生理等,有許多新的發現與重大貢獻,因而榮獲本屆科技獎殊榮。
杜福爾在致詞時表示,到台灣進行研究是一個極為豐富的經驗。在科學上,台灣實驗室的研究非常有活力。在人性方面,彼此成為好朋友,分享共同的研究反應成果。在文化上,認識了一個差異很大同時又非常貼近的文化。
杜福爾很高興得獎,並表示將促進台法的國際合作。
張清風表示,這個獎非常有意義,代表台法研究的合作穩固而深遠。他認為,台灣與法國可再強化合作,法國的基礎和應用科學極強,相較於其他國家,跟法國合作是非常愉快的經驗,法國科學家誠實,是非常好的合作對象。
張清風指出,合作20年,兩人共同指導研究生,並造就教授之間的交流與互訪,舉辦雙邊海洋生物生理研討會,對未來年輕一代幫助很大。
未來台法雙方計畫成立演化生物學暨海洋生態生理學聯合實驗室,以其擴大合作計畫,延攬新的團隊,並促進青年研究員未來在此領域的台法合作。(本文附有影音)1011129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12

雀巢和中藥


雀巢將與和黃中國醫藥組建中藥合資企業
 2012年11月29日 12:08 新浪財經 (http://www5.cnfol.com/big5/zggng.stock.cnfol.com/121129/129,1402,13806883,00.shtml)

  北京時間11月29日上午消息,全球食品巨頭雀巢(Nestle SA)和香港億萬富豪李嘉誠旗下的和黃中國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雙方同意組建一家合資公司,開發基於傳統中藥的胃腸疾病治療藥物。

  據彭博社報道,合資公司命名為營養科學合夥有限公司(Nutrition Science Partners),雀巢子公司雀巢健康科學公司(Nestle Health Science)將和和黃中國醫藥分別持有一半股份。新公司還將接受實驗藥品HMPL-004的開發,同時監督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治療藥物的後期臨床試驗。

  通過此次合作,雀巢將獨家獲得和黃中國醫藥植物性藥材庫的接近權,該藥材庫擁有超過1500種提純的天然產品以及5萬種藥用植物提取物。去年12月,和黃中國醫藥與阿斯利康達成協定,共同開發一項實驗性癌症治療藥物。

  雀巢健康科學公司首席執行官Luis Cantarell在電話會議上表示:“我們相信傳統中藥真正有潛力成為創新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兩家公司在公告中表示,這項合作還可能延伸至治療新陳代謝疾病藥物和腦力保健領域。合資公司還將利用雀巢去年購買的Prometheus Laboratories Inc的資源,該公司主要聚焦于癌症和腸胃病的實驗和治療。

  合資公司初期將主要聚焦美國,和黃中國醫藥已經在跟監管機構討論HMPL-004的後期試驗。試驗的第三和最後階段預計將於明年年初開始,兩家公司並未透露此次合作的投資規模。(史歌)

第15屆東亞鰻魚資源協議會


200年11月16-18日在基隆水試所  我辦過"第3屆東亞鰻魚資源協議會"...

第15屆東亞鰻魚資源協議會28日在海大舉行11/28/2012
(http://www.taiwan-fisheries.com.tw/31frame.html)
國立臺灣海大學28日舉辦「第15屆東亞鰻魚資源協議會」,由臺、中、日、韓四國產、官、學界代表與會,探討鰻魚養殖產業永續發展相關議題。

 海洋大學表示,近年來鰻苗減產,已經造成養鰻界的恐慌,2007年華盛頓公約(CITES)將歐洲鰻被列入臨危物種,明年3月在泰國舉行的會議也可能將美洲鰻納入,這些舉動都將影響全世界養鰻事業的發展,2009年起日本鰻的鰻線產量降到谷底,不免讓人擔心日本鰻資源也會枯竭,日本鰻面臨養殖與資源保育的兩難局面。

 今年3月19日在日本東京大學召開臺、中、日、韓四國鰻魚資源的現狀及保護、保全對策的緊急研討會,由產、官、學界代表針對日本鰻的保育提出「河川及沿岸水域鰻魚漁獲管制」、「河川及沿岸水域鰻魚環境復育與再生」及「改良放流技術及提振其他增值對策」等三點聲明,希望透過有效的對策,讓養鰻產業永續發展。

 東亞鰻魚資源協議會(East Asia Eel Resource Consortium, EASEC) 於1998年成立,由中、日、韓、臺四國輪流主辦,今年在臺灣舉辦,由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主辦本次會議,除了邀請各國鰻魚產業界代表報告各國的現況之外,同時邀請國際鰻魚學者專家發表學術研究成果,分享新知。

 海大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名譽教授曾萬年表示,透過協議會的舉行,除了可以瞭解各國鰻魚資源的現況,同時掌握國際上對鰻魚繁殖和培育現況及未來趨勢之外,希望透過彼此交流,引進新技術供鰻魚產業應用。另外,也期盼藉由會議中的討論,讓國內產、官、學界思考國際鰻魚資源管理的因應對策以及臺灣鰻魚養殖產業的未來。

 這次協議會,日本組團近20人與會,日本養殖新聞社高(山鳥) 止戈男總編、日本鰻輸入組合森山 喬司理事長、臺灣區鰻蝦輸出公會蔡秋棠理事長、張贊化常務理事等人出席了該會。

圖左為與會者合影,圖中上為海大李選士副校長、下為漁署蔡日耀副署長在會中致歡迎詞;圖右上為韓國李泰源教授致開幕詞;圖右下為海大曾萬年教授發表論文指出,臺灣鰻苗短缺,養鰻幾近崩盤。(海大提供)


水試所指出,鰻魚(日本鰻)是台灣非常重要的養殖魚種,為我國外銷水產品的主力之一。養殖盛期年產值曾達5億6千萬美金。目前種苗來源全依靠天然採捕,每年漁民在沿岸及河口區域捕撈鰻線 (苗),由於近年來鰻苗逐漸減少,致供不應求,使得苗價高漲,因此鰻線有『水中黃金』之稱。

水試所表示,近年來因全球氣候或海洋環境變遷、人為因素如河川棲息地的破壞或濫捕等,導致鰻線資源量的不穩定。為保障該產業的永續經營,如何增加鰻線資源實為當前重要的課題。而鰻魚人工繁殖雖然國外有初步成功的報導,但大量生產技術尚未確立,達商業量產階段還要很長的時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有鑒於此,乃利用鰻魚降海產卵之特性,自民國1976年起至今已陸續執行了48次的鰻魚放流 (約計3萬9仟餘公斤,10多萬尾)。此長期的放流工作,對資源保育已普獲台、日養鰻業界之重視與肯定,實有助於台灣養鰻事業的穩定發展。

【生命鰻延】 水試所人工放流鰻魚11/27/2012
(http://www.taiwan-fisheries.com.tw/31frame.html)
水試所說,鰻魚的生活史相當複雜,目前尚未完全瞭解。近年來,根據台灣大學與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報告,日本鰻的生態型式可分為海水型鰻、淡水型鰻及河口型鰻。鰻魚經覓食、成長達一定的年齡及體型後,即下海產卵。目前在海中的洄游路線並不清楚,其仔稚魚經約半年的浮游期,在海中攝食、成長與變態發育,其隨北赤道洋流及黑潮漂送,逐漸接近沿岸、河口區域,發育成鰻線。

水試所於2005年邀集相關學者與專家研商檢討放流計畫,考量鰻魚不同型式的產卵洄游特性,乃改採河川或河口水域放流。本年度計畫在新竹縣鳳山溪、高雄縣高屏溪及宜蘭縣宜蘭河各放流2–3尾/公斤的成鰻300公斤,並在成鰻體內植入微電子晶片,以便追蹤評估放流效果,且為便於漁民由外觀即可輕易辨識放流鰻,每尾都再以剪尾鰭標識。另做耳石螢光染色標識處理,作為洄游習性研究。這些標識都是為了追蹤瞭解鰻魚的生活習性、產卵迴游路徑等生態之謎。民眾如有捕撈到標識的放流鰻魚,請與水試所聯絡,並請填報捕到的日期與地點,該所將以合理的價格收購。

水試所說,相信如果有部份的放流鰻能夠成熟產卵並孵化幼苗,那麼活存下來的鰻線,將可增加鰻苗資源,進而維繫台灣養鰻事業的持續發展。資源保育的工作,需要靠社會大眾的共同參與、配合與關心。水產試驗所誠摯邀您一起打造台灣水產事業的新願景,共創養殖漁業永續經營的新環境,共同打造台灣水產業的新未來。

Tuesday, November 20, 2012

《知識通訊評論》停刊


這讓我想到"文星"

文星復刊後又停刊的我收集一套...


敬告讀者

《知識通訊評論》是二○○四年十一月正式出刊,迄今八年時間。八年前我們會籌辦這這份刊物,主要不是為了推廣科學知識,而是希望引起我人社會對於近代科學知識與文化層面交互影響的重視。我們會有此一想法,與近代歷史中我人接受近代科學過程的心理因素,息息相關,過去八年中,我們也在多篇社論說明了此一看法。
過去八年的經驗,讓我們認識到,此一問題在我們文化中的疏離地位,正如我們的觀察,在我人文化中,科學還是一個看似純粹的知識。
令我們欣喜也意外的是,與我們有夥伴合作關係的英國頂尖科學期刊《自然》雜誌,幾乎沒有一期沒有討論科學知識本質、科學的社會影響,甚至關乎科學知識產生的科學研究制度和評鑑等問題,這使我們得以引用這些討論,來促使一直以歐西為張本的我人文化中人,更能夠接受此一問題的重要性。
八年來,我們看到相當的改變,也看到愈來愈多對於在不同文化中,科學呈現不同意義的討論,這同時反映在讀者訂戶給予我們的回饋之中。
但是當前的經濟挑戰以及電子網路的興起,使我們面臨許多現實的困難,雖然得到許多無私的實質支持,也有許多訂戶讀者的鼓勵,但是面對現實層面許多無法克服的困難,我們不得已決定停刊。
我們深知文化是長期的工作,文化是塑成,亦非一朝一夕之功,八年其實是相當短的時間。《知識通訊評論》雖然停刊,但是我們會繼續努力,希望完成我們預期的工作。
再次感謝各位長久的支持與鼓勵。
《知識通訊評論》 編輯部 謹啟



文化的自信和創造力

意見評論 11/01/2012 (http://k-review.com.tw/2012/11/01/1148/#more-1148)
對大多數我們文化中人來說,近代歷史是一個巨變演進的過程,我們無可避免受到近代世界歷史發展中,對我人文化的衝擊,簡要言之,就是西風東漸,就是奮力圖存,就是以他山之石為本。
對於我們文化的長久傳統來說,這其實是一個難以想像的經驗,我人文化與其他文化最大的一個差異,是自主且連綿不斷的一個挺統一文化承傳,文字語言的一致性,歷兩千年未變,中心自主的思維,根深蒂固,若非十九世紀以降的西力東凌,要這個傳統改變,可說是難乎其事的。
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後,雖說文化餘緒仍盛,但畢竟形勢迫人,忝顏力拒,亦不得不低頭認輸,此一過程,可說一步一躓,迄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達於高朝,可謂千百年心態之巨變,一言以蔽之,乃是以西方思潮為尚,認為吾人的失敗屈辱,皆源於傳統文化之不合時宜,自此以降,以西學為典範,以及一種骨子裏對自我文化的輕視甚或自卑,可說是沁髓入骨。
西力東漸的根源,固然有西學思維的新起境界,所謂啟蒙主義的價值理念,但究其根本,實出於其強大實質力量之彰顯和凌掠,歐西殖民擴張雖說自恃其真神信仰而來的理性驕傲,但是如非利砲強兵,斷不可為,也就是說,由拉美到亞非,百年來面對歐西文化殖民之臣服,斷非嚮往歐西所謂理性思維境界而欣羨景從,而是迫於亡國滅種之武力威脅,不得不然之舉。
回顧兩百年左右歐西文明的大起勃興,究其根源,可說正來自萌生於歐洲的近代科學,此一講究實徵致面對宇宙自然的思維,大不同於歐西往昔的自然神本傳統,所謂「神旨若昭,人不可違」,亦在其文化內部,大起論辯。然而科學實徵致用引起工業革命以及封建社制度挑戰,加上殖民擴張帶來的社會繁盛和財富累積,導致一個以國家資本擴張為思想根源的近代體系成形,此一發展,歷十九世紀擴張,到二十世紀達於頂峰
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戰爭,一方面彰顯出科學潛在力量的驚人,一方面亦暴露出科學力量背後簡近思維的困境,雖然有一戰之後歐洲的科學悲觀氣氛,二戰之後依然不免科學樂觀發展的憧憬,然而歐西文化長久來對科學的質疑傳統,仍蓄勢待發,於今尤烈。
如果以一個整體局面來看,歐西近代思維發展,可說已窘態畢現,如果以具體社會經濟現象來看,在一個以國家力量支持的商業市場經濟體系發展中,目前最大問題是債務與償債能力的失衡,以及市場價值的過度超越技術水準所必須的生產成本,尤其在自由主義市場的資本機制中,造就出一個新金融寡頭階級,以及整個國家社會被這個階級綁架來承擔其風險的公義倫喪,如此諸般現象在今日歐美此起彼落,甚有全面崩潰之虞。
面對如此之世紀變局,吾人更應重新檢視傳統文化的人本倫理價值,走出百年來以西學為尚的文化殖民思維。其實如果看當今我人社會上活力充沛的文化藝術創造,由京劇、書法到傳統工藝文化設計,多有令人驚豔的佳構,然而,自認是上層結構的學術文化階層,由於受限於長久浸潤及所承習的歐西傳統,既無得諸社會資源的責任體認,又妥協於既得利益的均霑,自難有能夠走出文化傳承的創新之路。
由過去經驗來看,缺乏對自我文化的信心,以及評斷標準旁落彼邦造成的價值虛空及承傳斷裂,是文化創造諸多問題的根源。如不認真面對此些問題,只汲汲於資源的投入,並對一些表象數據沾沾自喜,造就的將會是一個日益封建僵化的學術文化體制,並錯失我人文化在當前世紀變局中動見觀瞻的歷史契機。
【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一二一期】2012.11.01



文星

文星》雜誌是由臺灣臺北文星書店」在1957年創辦的雜誌;在1960年代,曾對臺灣青年思想產生重要影響。
1952年蕭孟能朱婉堅夫婦於台北開設「文星書店」。1957年11月,創辦《文星》雜誌。《文星》雜誌標榜「思想的」、「生活的」及「藝術的」。1961年11月1日,作家李敖著〈老年人與棒子〉一文投稿至《文星》(當時《文星》主編為陳立峰),這篇文章引起了李敖與《中華雜誌》創辦人胡秋原的筆戰。
從1961年10月至1963年,李敖、胡秋原、徐復觀、居浩然等人於文星雜誌上展開中西文化論戰
之後李敖名氣漸增。1963年7月8日,李敖接任《文星》主編。文星書店出版書目頗多,據李敖在其回憶錄中所言,1965年5月27日到1965年6月8日舉辦的香港書展,參展單位22間、2萬7千4百多冊中,文星書店就獨佔了2萬4535冊,將近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也因為文星書店受到國民黨當局的施壓,到了1966年的書展,文星書店負責人朱婉堅即被禁止出境;甚至到了1967年的書展,也禁止文星書店參加。1965年8月31日,《文星》雜誌第90期遭到警備總司令部以「(54)訓喚五九八四號」查禁,理由是「為匪宣傳」,而《文星》雜誌被迫停刊一年。8天後,警備總司令部以「(54)訓喚九三四五號」查禁《文星》雜誌第97期。1965年12月,《文星》雜誌第98期被封。1968年4月1日,文星書店走入歷史。

在眾人盼望下,「文星」復刊了。在復刊賀詞中不難發現許多人期待「文星」雜誌仍能扮演傳達思想文化的角色。張忠棟在賀詞中道:隨著社會的工商化與物質化,我們顯然比十幾年前更需要一本富有人文氣息與浪漫精神的刊物。深信「文星」的復刊必能為此間的思想文化注入一股及時的清流﹝11﹞。可見,「文星」的復刊是被寄予眾望的。復刊後的「文星」仍朝多元化的發展。其主要內容分為事件評析、封面故事、時事評論、思想、文學、音樂、美術與影劇等項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電影影劇話題的加入,它與社會變遷是有很大關係的。當時,正值電影事業蓬勃發展的時候,「文星」也應社會需求,加入討論的行列,但是雖然當時軍教愛國片充斥,卻不是「文星」評論的題材。「文星」不改初衷地試圖將西方電影戲劇發展與理論介紹給國人,提供讀者不同的觀點與眼界。
然而復刊兩年後,民國77年「文星」仍宣告停刊。民國55年停刊,是因政治現實被迫的。而77年的停刊,卻是因社會現實的考量。社長蕭孟能在「停刊詞」嘆說:
財務的沉重負擔,個人的年紀和健康,都是促進停刊的一些因素。但重要的是,還是在泛政治意識高漲的今天,社會上對長遠性的文化思想問題寄以深切關懷的人,似乎越來越少;知識青年的品味已普遍變質,整個社會的走向,與我們一向所懷抱的理想,好像距離越來越遠,這些才是像「文星」這樣一份雜誌,難以繼續的真正原因。﹝《文星120
(1988): 1﹞社會的改變,像把利劍,將許多人的夢想給謀殺了。最初的「文星」,甚至於復
刊的「文星」都是意氣風發、滿腹理想抱負的,但都敵不過現實而被扼殺了。英雄是時代創造出來的,「文星」的編輯群是「不按牌理出牌」的英雄,努力實踐理想,其復刊也是因壯志未酬,想重新來過。然而,時代也是能把英雄摧毀。時代不同了,在一個資訊發達媒體普及的時代,雜誌已非唯一獲得知識的途徑,可想見雜誌經營的艱辛與不易。當理想與現實衝突時,於是乎,「文星」決定停刊,星殞光滅。
總而言之,在追溯「文星」起起落落的過程中,發現雜誌是跟隨社會的脈動而跳動的。時事產生評論,評論改造社會,這也是「文星」一直努力去做,也很成功的地方。雖然「文星」停刊了,但它的殞落是自然的,表示它的時代性任務已經完成。必定又有另一顆星,逐漸綻放其光芒,為不同的時代任務努力。 (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mworks/mw-onlinecourse/LitHistoryOfTaiwan_ModernismHTLit/resource/Grace.2.htm)


Wednesday, November 14, 2012

教我們如何思考


台灣的教育沒有教我們如何思考 
就像教我們努力工作卻沒給工具 
產生兩種結果:
事倍功半
    和
乾脆就不作 ...

法國高中生畢業後若想要取得大學入學資格,就必須要參加畢業會考。不管你以後要念什麼科系,都必須要考一門「共同科」哲學。今年文組、理組和經濟組的考題都是三選一,任選一題作答。譬如,理組的題目是:「若國家不存在,我們是否能夠更自由」、「我們是否有追尋真相的必要」、「請試著評論盧梭作品《愛彌兒》片段」。這種題目很清楚地沒有標準答案,而且跟理工科學生未來的專業學習無關。令人好奇的是:最在乎人權與平等的法國人為什麼能忍受這種題目而不爭論它的公平性與客觀性?而理工科的學生又為甚麼要懂這些問題?
    大學的目的是培養社會上的領導人才,如果他們都像訓練有素的狗而沒有思想,沒有價值判斷能力,不曾思索過個人與國家的關係,不曾思索過社會發展的目標,以及個人工作權、醫療權與社會貧富差距等社會正義的問題,他們畢業後是會危害社會?還是會造福社會?如果台大電機系或法律系的校友只會掠奪窮人的財富而不顧社會正義,有必要由國家出錢來栽培他們嗎?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2/11/blog-post_14.html#more)


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說人有八種需要,由低而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感、情感關係與歸屬感、自尊與他人的尊重、理解宇宙與人生、美感的需求、自我實現,以及靈性與自我超越的需求。想要滿足這些需求,就要先培養出相對應的能力,因為這些能力並非不學而能。以情感關係與歸屬感為例,很多理工學院畢業生對人心一無所知,所以沒有能力處理夫妻的親密關係,甚至連戀愛時的吵架與鬧彆扭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樣的人更加不可能理解孩子的委曲與憧憬,或配偶對親密關係的渴望,而只能妄想著用傲人的收入來購買家庭的幸福。這樣的人,當然沒有能力擁有幸福的家庭。所以,心理學家佛洛姆說:愛情不是靠運氣,不是靠兩情相悅,而是靠經營親密關係的能力。
    教育的最終的目的是要培養孩子追求幸福人生的能力,因此必須兼顧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裡的八種需要和能力。法國的大學入學考試要考哲學的申論題,但是我們的教育體系卻逼迫學生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來鞏固最低階的生理需要與安全感的需要,而罔顧其他六種需要與能力,以致於自尊心只能靠收入與地位來維繫,而不是引導學生去探索人生多元的價值,讓他們在其中發現自己能認同且和能力相符的發展目標。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2/11/blog-post_3363.html#more)

Tuesday, November 13, 2012

漲學費的邏輯


有一次上課中突然和學生聊起大學漲學費的事,當然沒人喜歡漲學費,但我和學生說 : 「如果你是在位者,你如何為漲學費給個理由? 」,同學提出漲學費的好處或理由不外乎,”改進教學設備或品質”、 “通貨膨脹維算是持現狀沒有特別理由” 等等。後來有幾位同學說: 「漲學費當成一種門檻!不然大學生太多!你看美國大學學費沒有便宜的!」,我問:「那是不是表示窮人就被刪掉了?」,同學說: 「助學貸款,畢業後再還!」,我說:「要保證畢業後找到的工作的薪水能還得起!」,我再說:「倒不如,down多一點人,把畢業當成一種門檻!不然大學生太多!」,但同學說:「學校沒人要唸,那學校會倒,最後還是要漲學費…」。美國的大學名校學費貴,每年約一百萬台幣,資源多到某個程度後,再加上傳統根基,可以是物超所值,最現實的是校友的影響力是全球性的,學校的研究是最先進的,學生都想擠進來,學校可以篩選全球優秀學生或老師,企業界樂於對學校捐助和以畢業生為工作人員,學生一定可以找到不差的工作,這是一個正的循環…。

我想中外的大學教育的邏輯不一樣:

美國一般就業,高中就夠了!花大錢上大學需要評估,念大學是個人的投資,有利可圖或很有興趣才去 (資本主義)。

在台灣,一般就業中學就夠了!但台灣中學拆成初中與高中,其實初中的程度就可以就業了,但高中的三年是為了進大學 (所以12年國教可能是把中學又組回來)。

在東方,教育是國家的基本功能 (教育社會主義),可能教育的目的是統治或是生產而不是提昇,教育是比較工具性的,特別是當教育的成就是國家選才(材)唯一標準的時候,教育程度是個標籤,大眾習慣由國家制訂的教育內容與內涵,國家也樂意去扮演這樣的功能,所以理工科受到國家很大的矚目,受高等教育是當官或是就業(make money)的保證!所以廣設大學沒人反對,每個縣市以設大學為政績。

現在這個思維所遇到的問題是: 教育的功能不彰 (不是晉身或就業的保證),大眾還是習慣由國家制訂的教育內容與內涵,但國家想去扮演這樣的功能,但投資教育的邊際效果越來越越低,公務機關的思維是強錢搶人,但資源並沒有相對的變多,所以漲學費吧!但對學生的學習態度一點也無影響,教學設備或教學品質也沒有太大的改進,勉強維持現狀吧,我猜。

Monday, November 12, 2012

浩劫 and 沉痾


大閘蟹 下一個生態浩劫

  • 2012-11-13 01:15 中國時報【施習德】(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2111300543.html)
     隨著兩岸交流的活絡以及台灣經濟的衰退,近來在台灣逐漸興起大閘蟹養殖的熱潮,甚至獲得某些縣市政府的積極推廣。然而俗稱「大閘蟹」的中華絨螯蟹,並非台灣的原生種類,而是聯合國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所列名全球百大惡名昭彰的外來入侵生物!
     台灣本土有俗稱「毛蟹」的日本絨螯蟹,以及俗稱「青毛蟹」的台灣扁絨螯蟹,其中毛蟹與大閘蟹的血緣十分接近,也有學者認為兩者互為亞種。若大閘蟹開始一窩蜂的到處養殖,在價格慘跌而棄養或放生時,大閘蟹將在全台的河川溪流橫行流竄,重蹈歐洲大閘蟹棄守防治的覆轍,造成嚴重的生態浩劫;其雜食與攻擊的習性,加上水陸兩棲的活動範圍,也將造成本土動植物的滅絕。
     此外,大閘蟹的擴散也可能造成台灣本土毛蟹族群的滅絕,就如同籠中逸出的中國畫眉,在野外跟亞種台灣畫眉雜交,使得台灣畫眉的遺傳結構遭到嚴重的破壞。
     我們的鄰國早已開始注意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日本環境省自然環境局擔憂大閘蟹在日本蔓延,為了保護日本的生物多樣性,以及防止大閘蟹破壞生態系統,在二○○六年,就規定烹調後的大閘蟹才可以出售,禁止在市面販售生鮮的大閘蟹,也不批准新的養殖申請,原有的養殖業必須嚴防大閘蟹外流,在養殖池和水道入出口加上防漏網。
     美國則在一九六○年代開始,陸續發現大閘蟹在五大湖區與加州出現的蹤跡,據信是華人為了食用而攜入的,有了整個歐洲都淪陷的慘痛教訓,美國的環境保護單位認定大閘蟹是溪流生態的殺手,見一隻就撲殺一隻,絕不允許有漏網之魚,對於大閘蟹的防治算是成功的。
     反觀我國,多年前大閘蟹就已在台灣多處養殖,也不清楚這些外來種是如何通過政府相關單位的核准,或是根本沒有單位重視,就堂而皇之的在台灣各地引入山泉溪水養殖。現在更有某縣府大張旗鼓的準備試辦「蟹稻共生」,讓大閘蟹養在稻田中,看在生態學家的眼裡,這幾乎等同於不設防的生態自殺,因為如此一來,到處蔓延的大閘蟹幾乎是指日可待!
     不但台灣本土毛蟹族群不保,台灣的淡水生態會遭受多大的衝擊,恐怕也沒有單位可說得清楚。大閘蟹已橫掃歐洲生態一百多年,迄今防治仍舊無解,此強勢物種若是在台灣蔓延,那些歷經百萬年才在台灣溪流演化出來的珍貴特有種生物,包括魚貝蝦蟹,可能都將遭受萬劫不復的命運。福壽螺所造成的生態、經濟衝擊是一個大家熟知的例子,歷史的殷鑑不遠,但我們似乎依然無法記取教訓。
     如果好吃、救經濟的理由可成立,那未來可能有更多外來的食用物種充斥在台灣各地,在來不及加以防治時,是否又再次準備棄守?屆時是哪個政府單位該負責?還是歸咎於養殖業者惹的禍?還是怪罪消費者愛吃的代價?在此懇請農政相關單位能夠盡快規畫出一個正確方向的大閘蟹管理政策,為我們的生態環境把關,台灣的好山好水實在不應該因為一時的口腹之慾而犧牲掉,而台灣辛苦多年的生態保育,也不值得就此毀於一旦。
(作者為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台灣水產養殖產業的沉痾-引進外來種
郭金泉
台灣國立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系 基隆 台灣
          台灣水產養殖已有300多年歷史。原生種虱目魚是台灣南部的家魚,也是台灣水產養殖之濫觴。早期中國四大家魚隨漢族先民由中國引進來台;吳郭魚則在1946年自新加坡引進的外來魚種,也是台灣那個糧食匱乏年代,提供廉價蛋白質主要的淡水養殖魚類。隨著1960年代後期台灣以賺取外匯優先的外銷導向,與經濟發展,台灣養殖魚種由粗放式、草食性、淡水魚的食物生產導向養殖(food aquaculture),逐漸拓展到食物鏈上方的肉食性魚種,且超集約化單養的生意導向養殖(business aquaculture)80年代起的鰻魚和近期石斑魚養殖是最顯著的例子。突破種魚在人為圈養環境自然產卵的瓶頸,分工量產餌料生物,分期大量生產種苗,形成產業鏈,是台灣水產養殖的強項特色之一。但是盲目一窩蜂搶進、導致生產過剩,產銷失衡,價格崩盤;環境方面則因為養殖環境汙染惡化、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國土鹽化等自然生態的反撲;此外長期濫用化學藥物 (荷爾蒙、抗生素)、終至疫病爆發無法解決問題,進而逃避問題,頻繁改變養殖物種,甚至引進外來種的惡性循環一再重演,卻也是台灣水產養殖的沉痾。
           為了發展水產養殖,台灣付出許多痛苦的社會成本與不可逆之環境代價。例如最近報載台北市公園內出現強勢外來物種-美國螯蝦肆虐,當初水族業者引進當水族觀賞用,熱潮一過旋即被棄養。但美國螯蝦不僅適應力強、繁殖速度快,又具攻擊性,不但滅絕公園池中原生物種,且嚴重破壞國內淡水棲地生態平衡。又例如吳郭魚(一度改名為台灣鯛)為目前台灣水產養殖產量之冠,締造外銷產值是台灣經濟功臣;但同時牠也攻陷台灣所有主要河川,是台灣原生魚種的剋星與生態殺手。農委會林務局201210月出版的「台灣淡水魚紅皮書」即宣稱「日月潭90%的原生物種已經被強勢的外來物種淘汰掉。」最離譜的是台灣公家主管農政單位的主管與地方縣長父母官,居然沒有審慎評估提出周延計畫之前,即率先引進外來種(例如紅鼓魚、大閘蟹等),事後也不見被糾正處罰與彈劾。據中研院研究指出90年代由美國德州引進的海水紅鼓魚已衍生台灣本土生態危機,是口誅筆伐的入侵種。國際也報導原產地於亞洲的中國大閘蟹,隨著壓艙水蔓延入侵而定居於歐洲和北美,已毀壞當地生態系統。除了和當地原生物種競爭及排擠減少當地原生物種之魚獲外,中國大閘蟹的穴居性也導致堤岸的損壞和排水系統的阻塞。農委會下屬兩個單位林務局(禁止外來種)與漁業署水試所(引進外來種),公然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最令人瞠目咋舌,精神錯亂教國民無所適從。
             由於每年造訪台灣的颱風、豪雨、洪水頻繁,況且又有極端氣候的推波助瀾(例如2009年的莫洛克颱風);加上逃逸、人為棄養與宗教放生等及台灣管理單位的無作為,有意無意間,今天以經濟掛帥,以增加人民收益為名,刻意引進的水產養殖外來種,對脆弱的台灣島嶼生態多樣性之衝擊與重大戕害,由過去福壽螺、吳郭魚、琵琶鼠、大肚魚等水生與陸生入侵種的經驗和教訓,將指日可待,只是不曉得何時爆發。屆時對台灣的物種、生態系服務、糧食供給、國民的健康與經濟的負面效應與不良後果,恐將不可收拾,豈是短期效益可彌補。



Thursday, November 08, 2012

不要過分依賴政府的決策


 郭台銘勉勵企業主面對困境時,不可動搖永續經營的決心,不要過分依賴政府的決策,也不要忘掉自己能掌控的有效資源,面對挑戰不要畏懼,面對變局,則不要悲觀,「因為對手不是景氣變化,而是你對自己的信心。」


而台灣政府這幾年來的特色, 給我的感覺似乎好像政策沒太大的延續性, 教育部也一樣: 而台灣的學校總是在教育部的"蘿蔔與棍子"的政策與思維下運作, 所以校務運作好像在搞運動: 蘿蔔在那邊, 就往那裡擠, 即使明知搶不過別人, 至少也要閃掉棍子! 教育部和行政院一樣 (它們是一體的): 口號滿天飛而且換口號的速度比用LED看板還漂亮而且快!

扯了半天, 好像沒人看得懂, 舉例說明比較快. 評鑑這檔事好了: 獨立所3名專任老師就可以成立 但真正編滿要7位, 政策說國家財政困難, 人事採總額管制, 所以3個就晾在那裡, 缺額用兼任代替, 但評鑑說: 師生比太低的系所要列缺失待改進 (棍子!), 所以鼓勵合併, 合併後教育部會給獎勵 (給錢給人...蘿蔔) .  學校就逼較弱勢的所和相關系合併 (當然較強勢的所學校也逼不動), 用的也是蘿蔔與棍子"的方法. 終於"學校"符合教育部的政策, 可以去要蘿蔔與邀功... 後來評鑑又說因為國家財政困難人事採總額管制, 所以師生比太低的系所不列缺失待改進.

如果學校堅持, 不要依賴政府的決策來行事, 那個所也不會不見...

 在台灣的學界總是在相關部會的"蘿蔔"的下運作, 蘿蔔在那邊, 就往那裡擠, 給我的感覺似乎好像沒有研究的大戰略與延續性, 也一樣: 口號滿天飛而且換口號的速度比用LED看板還漂亮而且快! 兩兆雙星 五大新興產業 大小產學 科專 奈米 光電 整合型 登頂 尖端 頂尖 ..只能用.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還好, 懂得人就知道那是大老們分資源的煙幕彈, 只是外圍會有人趕集式的在旁邊贊聲, 科技或科學走向的決策那是政府委託大老們制定的, 標準的球員兼裁判.

慚愧! 我連趕集都趕不上...



..

Monday, October 29, 2012

一頁歷史

基隆碧沙魚漁港的海功號

聯合報多年前曾登出一則歷史新聞:「三十年前海功號南極行載回核武原料?…遠航計劃負責人:是一枚飛彈。」關於這則新聞,手邊資料可證明海功號載回的真的是飛彈,而且是前蘇聯的飛彈!

資料來自我國老外交官劉瑛先生回憶錄:「您好!大使閣下!」一書。書中提到,當年他在駐南非大使館任職時,「安哥拉正在打內戰,南非派軍防衛西南非和安哥拉的邊界地區。他們輾轉俘獲了若干枚蘇聯製造的導向飛彈。經過我大使的交涉,南非政府同意送我們一枚。我方派了三位專家到南非,先將彈內炸藥蒸餾出來,再將彈體和導向系統分解裝箱,準備運回國內研究。」
至於如何運回呢?劉先生說:「適逢我國到南極的研究船經過南非港口,停靠補給,準備返國,我們商得斐方同意,很順利的把貨物裝上船,運回台北。不久,我們又向南非要到了一枚。」
這段歷史,足以為「海功號」添上一筆功勛,也足以銘記當年外交、國防、海研單位聯手接力「拚國力」的往事。

【大紀元7月2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唐聲揚、翁聿煌/基隆報導〕在許多40、50歲的民眾心中,「海功號試驗船」的威望幾乎可和紅葉棒球隊比擬!這艘前往南極洋執行任務的漁船,當時號稱20世紀前往南極洋最小的船隻,成功返國後新聞喧騰一時。

呂一銘指出,30年前,各項資源與技術欠缺,台灣展現魄力勇氣航向南極,就算是積極發展海權的中國,都比台灣晚了2年,光是這點,台灣人就值得驕傲。
他認為,台灣人現在懷念的古蹟文物,不是中國歷朝歷代,就是葡萄牙、荷蘭、日治時期的東西,再過幾十年,我們要拿什麼讓子孫看?海功號就是台灣當代的驕傲。
呂一銘建議,漁業署應該比照古蹟文物方式保留海功號,維修經費可向從事海洋相關產業的企業尋求贊助,讓海功號適度開放參觀,發展週邊觀光產業。
當年海功號首航南極計畫的隨行工作人員戚桐欣感慨地表示,正濱漁港空有遠洋漁船補給港之名,實際上卻成為船的屠宰場,海功號如果拆解成廢鐵,教漁業界情何以堪!
戚桐欣指出,南極蝦當時是非傳統性的漁業資源,撈捕的漁具、漁法和加工技術、市場需求仍在試驗階段,僅有日本、蘇俄等掌握資料,台灣也由水試所系主任李燦然率領前往探勘南極洋。
當時外界總以為海功號研究人員要登上南極冰原,戚桐欣說,其實研究隊自始至終只是要到南極洋撈捕南極蝦而已。海功號在完成南極蝦的捕撈工作後,從開普敦港返航前,臨時接獲代為運送一箱機密軍事裝備任務。
戚桐欣指出,在返航台灣前夕,他與同事李燦然接獲通知,當時我國駐南非大使陸以正要求海功號代將一件包裹運回台灣。
後來有人推斷包裹是製作核武的原料「鈾235」,但是戚桐欣認為是飛彈的彈體,因為當時僅用木條箱及防水布包住,如果是核武原料,豈不造成全船輻射汙染。
(http://www.dajiyuan.com)
7/25/2006 8:44:04 AM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6/7/25/n1397598.htm
跟據當年工作人員的敘述:
(http://hong-osama.blogspot.tw/2010/12/3.html)
2月17日海功號回到開普敦,領事洪健雄先生特別在領事館設宴慶賀全體人員,隨後生物系主任曾文陽和記者團先行搭機回台灣。領隊李燦然博士、加工系主任陳茂松、顧問農復會技正盧向志等三人則為慰勞海功號海上作業的辛苦,招待大家到好望角旅遊參觀,陪伴船上人員直到2月23日目送海功號出開普敦港才搭機回台灣。就在臨出港前夕,2月22日晚上約七點,五六個壯碩原住民船員抬著長約3公尺,寬高約40公分,內用黑色油紙包裹,外用木板條裝訂的箱子進實驗室,堆靠牆邊。船長說是領事館託運回台的東西。


誠如聯合報記者呂一銘的感言,『能夠與海功號乘風破浪,首航南極洋,是一生的榮幸』。至於領事館託運的木板條箱子,船員說海功號在進基隆港的前一天晚上,靠泊深澳港外清理船體時,當天深夜外交部就派人來接運走了。「海功號首航南極洋」中,相信同船的同事也有同樣的感受,我們都做到了『不是坐船的研究員』。


Monday, October 22, 2012

表情...

(油價又要漲! 貓說: 不關我事)



(勞保要倒! 貓說: 別嚇人)

























(春節慰問金要取消! 貓說: 我的伙食費會受影響)

























(生技博士加值計畫! 貓說: 快! 我要當肥貓)

Thursday, October 04, 2012

知識的「野貓」叛逆者,不要被馴化




















蔡英文海大演講 勉學生要當野貓



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昨天到國立海洋大學,鼓勵學生走出台灣、跨領域學習,當個有知識的叛逆者。面對充滿未知、不確定性高的年代,海大生要做勇於挑戰的「野貓」,而不是溫馴的「家貓」。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連續數年開設「卓越大師講座」通識課程,並透過網路和文化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同步遠距教學。蔡英文昨天應邀演講,以「往世界前進:迎向自己的大航海世代」為題,提供年輕人面對未來的建議。蔡英文說,廿一世紀是非常不確定的年代,年輕人失業率攀升,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別的媒體:
時間:2012/10/4 22:11
新聞引據: 中央社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81832)
民主進步黨前主席蔡英文今天(4日)鼓勵大學生,在不確定的年代,面對挑戰,要做個有知識的「野貓」叛逆者,不要被知識馴化了。

所以記者不要被馴化了

Monday, October 01, 2012

看著鏡子找人


聽說頂尖大學們 把博士班的名額拿去換碩士班的 
感覺上 這和目前政府的施政思維一樣:就是: 特別照顧特定階層 看著鏡子找人 

看起來 這不啻又是另一個 "廣設大學與增加錄取名額" 的開始! 影響呢? 5年以後就看得到...  



博士班招生 減為6908人
2012/03/11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教育部核定101年大學碩博班招生人數,碩士日間部較去年增加100多人,有4萬1千多人,但在職專班減了100多人,博士班則持續減少,減為6908人。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指出,受少子化等因素影響,教育部現在對各學制招生員額都嚴格控制,博士還有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問題,因此要從嚴審查。
101年博士班招生人數有6908人,較100年的6949人及99年的7007人逐年遞減,今年減招的有10所大學,中山大學減25人最多,交大和中央各減6人和7人。交大指出,管院為申請國際認證需降低師生比,減招6名博士生。
碩士班方面,101年日間部核定人數41551人,較100年的41439人及41109人稍增;夜間及在職專班則逐年遞減,99年17482人,100年減為17377人,101年再減為17264人。
也就是101年碩士班日間部比去年增加112人,但夜間及在職班專班減少113人,因此較去年少了1人,總額為5萬8815人。
林聰明說,在職專班要因應產業需求,近年不少偏遠大學找不到人,加上博士畢業後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有的系所招生不易,如果大學連3年註冊率達不到7成,就會被減招,因此今年部分系所自行減招。
不過,林聰明指出,雖然不少大學系所在職專班因招不到人而減招,因業界有需求,希望員工提升競爭能力,技職校院在職班及在職專班有增加的趨勢。


大學生一代不如一代?(http://mhperng.blogspot.tw/2012/09/blog-post_26.html#more)
很多人資(HR)都在抱怨:現在的大學畢業生水準愈來愈差,連台成清交的畢業生都不如以前。這個比較的標準有問題!

如果你拿現在的清大動力機械系碩士去跟 20 年前的畢業生比,平均程度當然會遠不如以前,但是原因不在草莓族。 20 年前清大動力機械系碩士普遍地大學聯考時是甲組第六~九志願,而且每一個志願只收50~100人,而考碩士比考大學難。但是現在的清大動力機械系碩士班有很多學生是科技大學畢業的,入學時的素質遠低於當年的碩士生。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現在資電學院科系過度膨脹,碩士班更膨脹得離譜:台大資電學院碩士班不但吸收了台大資電學院絕大多數的大學部畢業生,也快吸乾了清大電機系的畢業生;而清大電機所則吸乾了清大動力機械系的大學畢業生,甚至連中字輩的畢業生也收過去了;而各校機械系能收的學生則是資電學院揀剩的。



Friday, September 28, 2012

養殖ビジネス 鰻魚

經歷連續2年鰻苗資源量遽減的窘境後,原本令人充滿期待的今年的鰻苗採捕季,卻還是在持續欠收的情況下落幕。類似情形不單只見於日本,其他東亞各國也都深陷鰻苗採補量低落的困境。
  有鑑於此,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積極關注鰻魚資源保育的問題。3月22日,日本水產廳召開「鰻苗對策會議」,邀集鰻魚養殖與內陸漁業從業者代表以及相關的行政、研究人員齊聚一堂,就如何突破困境,展開熱烈討論。會議召開當天,大批媒體蜂湧而至,顯示不僅是相關業界人士,一般民眾對此事也非常關心。
  日本鰻的資源狀況究竟如何?要保護該資源,應該採取何種必要手段?茲將各方意見彙整如後,俾供參採。
日本鰻的資源動態
  日本鰻的產卵場,經過長期的試驗調查後,在近年才終於獲得確定(2005年採到2日齡的柳葉鰻、2009年採到卵)。換句話說,在此之前,鰻魚是一尾產卵場不明的謎樣魚類。然而,即使已經解開了產卵場之謎,但其生態上仍有許多尚未解明的疑點。
  日本鰻分佈於東亞的朝鮮半島到菲律賓之間的廣大水域,棲息環境包括河川、湖沼、內灣等。除了生態上仍存在許多謎團外,因其棲息地遼闊,再加上統計資料缺乏以及試驗調查不足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到目前為止,仍舊無法判定野生日本鰻的資源量到底有多少。
  不過,由近幾年來每況愈下的鰻苗採捕量,推演出鰻魚資源日趨減少的結論應該是無庸置疑的。根據東亞鰻資源協議會(EASEC)的資料顯示,到2004年為止,東亞鰻苗的年放養量估計約在100噸左右,但2010年,遽降為41噸,去(2011)年更大幅滑落至35噸。到目前為止,已有不少人對鰻魚的資源狀況表示憂心,但面對鰻苗連續3年欠收的這種前所未見的嚴峻情勢,實有需要重新審視、更加謹慎以對。
  水產廳表示,日本鰻苗的推估漁獲量2009年為24.7噸,2010年驟減至9.5噸,2011年亦僅有9.2噸,減產幅度超過6成以上。今年各地的鰻苗採捕量仍然一蹶不振,鹿兒島縣、熊本縣等都因此提出延長採捕期限的要求。
亞洲各國的情形
  EASEC有鑑於鰻魚資源狀況的惡化,3月19日在東京大學的中島薰一郎紀念堂召開臨時研討會。韓、中、台、法等國的代表,分別針對該區的鰻魚資源狀況提出報告,以下為亞洲各國的重點:
  • 韓國
    由李泰源(韓國忠南大學)報告。韓國鰻魚資源嚴重短缺,鰻苗漁獲量年年減少,2009年僅捕獲2.5噸,今年則幾乎完全抓不到。
  • 中國
    由吉永 龍起(北里大學)代表竇碩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報告。中國鰻苗的捕撈以長江流域為主,佔全體的8成左右。漁獲量雖曾高達24噸,但今年亦大幅滑落,僅為過去的6~7成。
  • 台灣
    由曾萬年(國立台灣大學)報告。臺灣同樣也面臨鰻苗資源遽減的困境。目前的漁獲量雖在1.9噸左右,但放養量卻只有200公斤,意味著臺灣的鰻苗大量輸往國外,已成為臺灣養鰻業界的一大隱憂。
資源為何減少了?
  導致日本鰻資源減少的因素到底是什麼?
  有關日本鰻的生態,經過長久的調查、研究,雖然有一部份已經解明,但不容否認的,還是存在許多疑點,尚未達到能夠充分說明其複雜的資源變動機制的階段。EASEC彙整前述臨時研討會的結果,「根據現在能得到的有限資訊」研提了臨時建議,並列舉出下述諸項造成資源減少的因素(http://easec.info):
  • 短期因素(幾年之內)
    ■隨著海洋環境的變動,仔魚的洄游、輸送機制以及種鰻的產卵都會受到影響而產生變化,進而導致死亡率的增加。
    ■產卵地點南移與bifurcation (分歧點)北移,提高了無效分散(最後仍然導致死亡的分散)的發生機率。
  • 中期因素(以10年為單位)
    ■陸上水域與沿岸海域的成鰻與鰻苗被過度捕撈。
    ■河川與沿岸的棲息環境遭破壞,導致鰻魚族群量銳減。
  • 長期因素(以100年為單位)
    ■因應地球與海洋環境的長期變動,而引發種的生活史特性或對分布水域適應性的改變。
什麼是資源保護的必要對策?
  在日本鰻資源銳減的情況下,哪些對策對資源保護而言是有效的呢?有關此方面,在EASEC的臨時建議中也有述及:
  在目前的狀況下,要提出有效的資源保護措施,似乎相當很難。如前所述,日本鰻的生態尚有許多待解之謎,因此究竟導致資源減少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仍無脈絡可循;更何況還有像全球溫室效應之類,無法由人類掌控的因素存在。鰻魚是在大洋中產卵的魚類,要採行有效的資源保育、維護措施是非常困難的。以歐洲鰻為例,在其資源惡化之前,就應該儘速實施各項保護策略,否則成效恐怕有限。
  在這種情況下,目前最及時、最有效的資源保護措施就是不要捕撈野生鰻魚,尤其應全面禁止採捕準備降海洄游產卵的「銀鰻」。
  不過,因為考慮到仍有部分漁民係仰賴捕撈野生鰻為生,因此,首先應該從禁止遊釣者捕撈野生鰻魚著手。繼之,逐步推動美化河川環境、設置可讓鰻魚溯河或降海的魚道、大力取締盜漁行為、加強監測鰻魚族群動態等措施。另外,在鰻魚放流方面,目前採行的放流方式之成效,一直未獲證實,就資源對策而言,有必要重新加以檢討與確認。
因資源的不穩定而產生的問題
  受到鰻苗連續3年欠收的衝擊,養鰻業界持續陷入混亂狀態。由於無法確保足夠放養的種苗量,引發各項問題。
  其中之一,就是鰻苗價格的高漲。日本的成鰻價格由於供貨量減少近年來已不斷攀升;而鰻苗方面,受到漁獲不振的影響,市場價格亦應聲飆漲。結果本季的鰻苗價格,高漲到每公斤250萬日圓,堪稱為前所未有的天價,不但加重了經營成本中種苗費的負擔,更使養鰻成為一項不容失敗的高風險產業。
  雖然付出了如此高昂的代價,但並不一定能確保種苗的數量,有些業者甚至因此無法進行放養。這種供不應求的情況甚至引發了一些詐欺案件。例如,有人詳細調查了市面販售的日本鰻種苗,結果發現其中混雜有鱸鰻等其他種類的鰻苗。另外,有業者吹噓他們販售的日本鰻鰻苗是在菲律賓南部海域捕獲的,而且附有基因鑑定書,每公斤的售價高達數十萬日圓。經過調查後發現,該些鰻苗根本是鱸鰻,所謂的鑑定書只是毫無價值的冒牌貨。還有聽說,由於受到鰻苗高漲的利誘,連完全不懂鰻魚的其他行業人士,也貿然做起了前往菲律賓採捕鰻苗的生意。
  除了這些鎖定目標的特定事件外,也出現當事人在未曾察覺的狀況下,把日本鰻以外的鰻苗流通販賣的例子。據悉,在菲律賓海域進行洄游的鰻魚有5種之多,這些鰻魚都混雜在一起,通常在鱸鰻大量靠岸的第二天,短鰭鰻(A. bicolor)也會隨之增加,靠岸鰻苗種類的變化狀況令人眼花撩亂。不像過去,在採捕到日本鰻的地方,之後連續捕獲的也都會是日本鰻。日本的業者根本不瞭解當地的資源變動情形,以致於原本以為放養的是日本鰻,一段時間後,卻養出具有真鱈那種斑紋(鱸鰻等種類背部具有斑紋)的鰻魚。此外,所有的養殖環境與條件都是以日本鰻為對象,不一定適合他種鰻苗,所以可能導致成長速率慢或長不大而遭淘汰,養殖成效與收益也連帶受到影響。
  另外,為解決日本鰻種苗不足的問題,也有縱然知道是異種鰻魚也不得不引進養殖的例子。根據財務省的貿易統計資料,日本於2月份由菲律賓與馬達加斯加各輸入50公斤與10公斤的鰻苗;3月份則從菲律賓與印尼分別進口60公斤與10公斤鰻苗,不過資料中並未載明從這些國家進口的鰻苗到底是哪一種。
  雖說引入異種鰻魚是為了補充日本鰻資源減少的一項策略,但也必須瞭解可能引發的風險,比如可能會引進不明的疾病。因此,對魚體的處理必須非常謹慎。最重要的是,不能讓這些異種鰻流出養殖設施以外。因為它除了可能帶進疾病外,也會與野生的日本鰻發生棲地的競合。總之,必須非常注意,以免發生較資源惡化更為嚴重的狀況。
  另外,也不要忘記異種鰻魚的資源量也是有限的,若過度捕撈,一樣會趨於枯竭。日本對於其他鰻魚的資源量的瞭解是相當貧乏的,必須審慎因應,以免引發「全世界鰻魚都是被日本人吃光」的指控。
  全世界的鰻魚有19種,目前透過PCR檢測技術,從種苗到蒲燒的所有階段,都可以正確的鑑定出其種類。北里大學的吉永 龍起研究室針對日本國內27項市售蒲燒鰻產品進行鑑定,結果發現絕大部分為日本鰻,但仍有5項是歐洲鰻。
  由於鰻苗產量連續3年低迷不振,能提供日本國內或國外放養的鰻苗均不足,今年的「丑之日」(鰻魚節,7月27日)很有可能會販售美洲鰻或短鰭鰻等異種鰻的蒲燒鰻。究竟目前市售鰻魚的種類為何呢,吉永研究室表示將持續進行調查。
今後確保種苗之道
  今後是否能擺脫鰻苗欠收的困境呢?情況似乎不太樂觀。
  東亞各國的日本鰻資源狀況是相當嚴峻的,似乎步上了目前資源已極度匱乏的歐洲鰻的後塵。一想到此,實在無法期待有好的結果。
  資源保護、復育是沒有所謂的有效對策,除了落實推動認為有效的資源保護措施外,實在也沒有什麼特別好的方法。可能只有將希望寄託在人工種苗的生產上,為確保足夠的養殖用種苗,似乎只能早日確立人工種苗量產技術。
  另外,已知的鰻苗靠岸高峰期的資訊未來可能會有所改變。塚本 勝己 (東京大學)、青山 潤(東京大學)、吉永 龍起(北里大學)、篠田 章(東京醫科大學)等人持續監測流經神奈川縣的相模川的河口域,結果發現2010、2011年,鰻苗靠岸的高峰期並不是冬天,而是6月。但目前全年度皆有執行監測調查的河川僅限於相模川,因此,這種現象到底是區域性,還是普見於日本全國,尚屬未知。
  今年,除了相模川外,研究人員計畫在6月的大潮期間,針對福岡、宮崎、鹿兒島、和歌山等縣的7~8條河川一齊展開調查。未來根據所蒐集的資料,鰻苗來游盛期說不定會產生新的可能性。
(郭慶老譯自養殖ビジネス,2012年6月號,4-6頁)
(http://www.tfrin.gov.tw/friweb/frienews/enews0077/p1.html)

Thursday, September 20, 2012

鰻魚資源危機與鰻魚生物學研究


鰻魚資源危機與鰻魚生物學研究

摘要
鰻魚生活史可分柳葉鰻、玻璃鰻、鰻線、黃鰻與 銀鰻等五個階段全球之鰻苗資源量明顯減少,資源量的減少和其的生物特性橫跨淡鹹兩水、生長變態期長有關聯,雖然鰻魚人工繁殖已成功但不符生物或經濟效益。資源量減少的原因有︰1) 河川棲地環境惡化,2) 捕撈過度,3) 全球環境變遷等三個假說,水質污染、疾病及寄生蟲等也是影響原因。本文介紹鰻魚生活史與生物學,並探討鰻魚源量下滑可能原因。由產業發展與經濟活動之需要,突顯鰻魚資源復育與鰻魚生物學研究之重要性,進而達成鰻魚資源復育。本文並簡介水下技術應用在鰻魚生物學的研究。


關鍵字: 鰻魚,洄游,漁業資源,黑潮,氣候變遷

引子
臺灣鰻魚養殖歷史超過40年,1956年開始鰻魚的養殖,1958年以後養鰻成為熱門的行業,民國六十年代,鰻魚產業快速成長,這年代外銷日本的金額高達200億台幣。養鰻業所需鰻苗至今均倚賴天然捕撈,天然鰻線的捕獲量並沒有跟著增加,而是呈現周期性的變動 (曾,1983a Tzeng, 1997) 台灣鰻苗需求量約在15-50噸,但天然撈捕量約為5-25 (曾,1983b劉,2011),但近年來主要鰻苗捕獲量不足,已使台灣放養量及生產量急遽減少。更甚的是鰻苗捕獲量下滑90-99% 是世界性的 (Dekker, 2004; Stone, 2003)2006-2009年亞洲地區每年鰻苗捕獲量超過50公噸,但2010年亞洲地區的鰻苗總捕獲量只有25.5公噸,日本鰻鰻苗已連續3年遭遇漁獲量不佳的窘境,2012年日本鰻鰻苗每尾價格衝破貳百元,鰻魚產業面臨嚴重衝擊。雖然鰻魚人工繁殖已成功,但成功率不高,並不符經濟效益 (Masuda et al., 2012)。由產業發展與經濟活動之需要,突顯鰻魚資源復育與鰻魚生物學研究之重要性。

鰻魚生物學與生活史
鰻魚屬於鰻鱺科 (Anguillidae),鰻屬 (Anguillus),生物演化上是一種較原始的魚類,全世界總共有十八種,分別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大洋洲及大西洋的美州及歐洲 (圖一: Tesch 1977 圖二: Minegishi et al., 2005),台灣地區主要的鰻魚種類有四種,以日本鰻 (Anguilla japonica) 及鱸鰻 (A. marmorata) 最為常見,而西里伯斯鰻 (A. celebesensis) 及短鰭鰻 (A. bicolor pacifica) 則比較少,而呂宋鰻(A. luzonesis)也有被捕獲的報告 ( , 2011),近年來因養殖需要也引進歐洲鰻 (A. anguilla)、非洲鰻 (A. mossambica) 等。鰻魚的生活史,一直以來都是個謎,其生活史具有變態而改變外型與生殖和生長洄游的特性。首先揭開鰻魚生活史謎團的,是丹麥的船長史密特 (Johannes Schmidt),經過16年的努力追蹤才發現歐洲鰻在百慕達 (Bermuda) 附近的藻海 (Sargasso Sea) 產卵,而美洲鰻的產卵場也在此 (Schmidt, 1923)。鰻魚在淡水中成長但無法性成熟,性成熟是在降海生殖洄游過程中達成的,再到深海中交配與產卵,一般相信鰻魚產卵之後就死亡。其生活史可分為五期 (Bertin, 1956): 受精卵孵化之後,鰻魚的幼苗叫柳葉鰻 (Letocephalus)、然後隨著海流漂浮,在接近沿海時變態成體色透明的玻璃鰻 (glass eel)、在河口成為體表具有色素斑的鰻線 (elvers),黃鰻 (yellow eel) 是指在河川埤塘中成長,經過數年後再變態成銀鰻 (silver eel) (圖三),其實銀鰻就是即將降海生殖的鰻魚,成熟時腹部呈銀白色,故之為銀鰻,同時型態外觀與生理改變,以便適應深海生殖迴游。在臺灣,以高屏溪為例,鰻魚在淡水環境中生長數年後 (雄魚約5-6 雌魚約6-7 年以上 (Han et al., 2001, 2003),則銀化 (silvering) 降海進行生殖。雖然在國外曾有體型重達5.1公斤、體長130公分的野生鰻被捕獲的紀錄,與養殖37年的非正式記載;在日月潭,2008年曾捕獲一尾體長175公分、體重15公斤的鰻魚,但鰻魚如果不降海則永遠無法達到性成熟。在台灣,每年九至二月銀鰻進行降海洄游產卵,但近年也發現有些鰻魚可能就不進淡水而在河口或海洋中成長成為銀鰻 (日本鰻: Tsukamoto et al. (1998); 歐洲鰻: Tzeng et al. (2000b)),這是生物族群的特性。

尋找日本鰻魚產卵場
日本學者早在 1930 年代就開始研究日本鰻產卵場 (Matsui, 1957) 他們根據鰻魚的地理分布與海流輸送的關聯,推定產卵場應該是在台灣以東,琉球以南的海域,日本人花了30幾年在這海域進行調查,可惜無證據支持此一假設。 1986年夏天,日本在菲律賓東北海域進行調查,捉到21尾狹頭魚,最小為3.39公分,加上北赤道洋流, 斷定日本鰻應該是在馬里亞那海溝附近產卵。終於在 19917月,捉到 911 條柳葉鰻苗,其中在北緯 15 度、東經 137 度所捉到的 239 條中,預估是孵化後 10 天的鰻苗,推測日本鰻是在馬里亞那群島 (Mariana Islands) 西側產卵 (Tsukamoto, 1992) (圖四)。但直到最近才證實其產卵場的位置,按海流速度和孵化時間推算,認為位於北緯一四度、東經一四二度在馬里亞那群島的西方海域附近的西馬里亞納海嶺 (West Mariana ridge) 海底的「駿河海山 (Suruga seamount) (Tsukamoto 2006)。一般都認為日本鰻的產卵期應該是在冬季,不過,日本調查了日本全國各地所採集鰻線耳石 (otolith) 的日周輪,發現冬天所採得的鰻線日齡(從在產卵場出生到抵達日本河口的日數)只有180天左右。從採集日推溯孵化日,得到的產卵期不是在冬天,反而以夏天居多。7月在產卵場附近採集之柳葉鰻,可明顯區分為5月生與6月生二大系群,而且其孵化日幾乎多落在新月日。日本鰻的產卵期約長達半年,推測親鰻可能是在新月之夜群集一起產卵。另外,新月大潮的快速海流,有助於將卵及剛孵化的「前柳葉鰻」分散移動。這兩個假說於1994年被提出,直到2005年夏天日本鰻海上調查航程中證明了此2個假說 (張與劉,2010)
台灣在1995年,當時的台灣省水產試驗所「水試一號」試驗船在菲律賓以東的海域( 12o30'N - 14 o30'N 131 o30'E - 140 o30'E之間),捕獲三尾日本鰻苗。這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捕獲日本鰻的柳葉形仔鰻。三尾柳葉形仔鰻的體長分別為 2.742.88 以及 3.14 公分,其日齡分別為465051天。本結果支持日本鰻是在夏季產卵的推論,但根據採集地點與海流方向,這三尾柳葉形仔鰻之體長與日齡水視所人員認為不足以肯定或說明目前所認知的產卵埸,而推定其產卵場之分布範圍應相當廣闊 ( 等,1996)。這可能是又是鰻魚生物族群的另一個特性。

捕獲下海成熟日本種鰻
2008年至2009年,日本調查船在西馬里亞納海嶺南部海域,捕獲3尾鰻鱺屬之雄魚。經過鑑定後,判定其中2尾是日本鰻,1尾是鱸鰻,都有發育良好之精巢。推測日本鰻入網的水深為230~300公尺,水溫14~202009年,調查海域由海山擴大至在西馬里亞納海嶺南部一帶。結果,於620日起的一個星期內,在北緯1220分、東經141度附近水域,較從前的採集水域地點更南,捕獲4尾雄鰻,4尾雌鰻。4尾雄鰻成熟度良好,按腹部有精液流出。3尾雌鰻在6月的新月(23日)前已產卵過,另1尾尚有許多成熟卵存在。因為卵已過熟,被認為是不明原因導致無法產卵。不過,此4尾雌鰻的卵巢中尚有許多趨於成熟的卵 (Chow et al., 2009)

日本鰻苗捕獲量之變動
日本鰻苗隨著北赤道洋流 (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往西太平洋漂流,接著在菲律賓東岸隨黑潮 (the Kuroshio current)往北漂流至東北亞與中國沿海 (圖四) 這一段時間約5-6個月 (Cheng and Tzeng, 1996),在這段時間,鰻苗之型態由柳葉狀變成長細型, 但仍爲透明故又稱玻璃鰻,此為第一次變態,玻璃鰻已有自由行動之能力,並對特定物質有驅近現象。玻璃鰻在接近淡水同時,體表色素出現成為小鰻,玻璃鰻與小鰻統稱為鰻線。柳葉魚變態之後,便脫離黑潮流域,因此其洄游路徑,主要是受沿岸流的影響 (Tzeng, 1997)。台灣鰻線主要分布在台灣沿海、澎湖、金門等地,每年的十月底到隔年的三月是捕撈期。台灣南部的鰻線的玻璃鰻期比北部長,因為台灣西岸的鰻線是順著中國大陸沿岸流南下的,而不是順著黑潮北上的 (Tzeng, 1997)。鰻線的捕獲量(接岸量),可分為一個漁期內的日變化,與長週期的年變化。日變化與月亮週期、潮汐及水溫有關。沿岸海水溫度低時,捕獲量最高。另外鰻線對光線非常敏感,一個月兩次大潮中,只有新月才出現高峰,滿月時則受到光線抑制而不活躍 (Tzeng, 1985)。另外,根據鰻線的年產量資料,以周期性解析法 (Periodogram) 分析結果,發現鰻線的來游呈現大約十年的週期變化 (Tzeng, 1997)。自然界的十年週期為太陽黑子的活動週期,鰻魚十年週期的漁獲量變化,究竟是什麼原因,目前還不清楚 (Tzeng et al., 2012)

日本鰻銀化之性別插異與降海生殖
鰻線在淡水中成長為黃鰻,黃鰻成長過程中最顯著的是體脂肪含量的累積 (Larsson et al., 1990; Han et al., 2001, 2003),銀鰻在處於絕食的狀態下洄游3-4千多公里後交配產卵,所以能量的累積決定其生殖的成功與否。
黃鰻因所在的環境不同而有不同變態成銀鰻的時程,雌、雄的體型與其銀化時間也不同。鰻魚的性別是後天環境決定的,台灣的天然河川中鰻魚雌雄的比例非常懸殊,雌魚占90 以上 (Tzeng et al., 1995)。鰻魚的成長速度及銀化(成熟)的年齡,有性別上的差異,日本鰻的平均成熟年齡,雄性為六四歲,體長為四八三公分, 雌性為八三歲,六一四公分 (Tzeng et al., 2000a)。銀化可視為鰻魚的第二次變態。銀鰻和黃鰻的不同,在外部型態上的變化包括: 背部含較多的黑色素,腹部有嘌呤 (purine) 的沉積,使腹部呈現銀白色;表皮變厚;側線變得更明顯;胸鰭變大;吻部變短;眼徑變得更大 (Han et al., 2001, 2003)。銀鰻被認為是處於準備進入 '青春期' (puberty) 的生活階段,外觀型態及行為的改變是經由內部的成長整合神經及內分泌變化而來。由這些身體變化特徵來看,銀化 (silvering) 可能是為了適應海洋生殖洄游做準備 (Huang et al., 1998)

日本鰻魚人工繁殖現況
日本水產總合研究中心養殖研究所在2003年,完成世界首度將鰻魚從卵培養到鰻線 (Tanaka et al., 2001)。該研究中心並在2010年成功實現了鰻魚的完全人工養殖。不過,從鰻魚卵中培育出鰻魚苗十分困難,以目前的技術每年只能培育出600條左右 (Masuda et al., 2012),要達到商業化還留有很多的障礙,對鰻苗初期所攝食的浮游餌料並不清楚是主要障礙之一 (Tanaka et al., 2001)

鰻魚在生物學上的迷團
鰻魚之生活史,目前已經知道部份,但未完全清楚,基本上所有的鰻屬 (Anguillus) 生物都據有類似的生活史 牠們皆洄游至深海生殖。鰻魚生物學上的迷團:為何沒有「陸封型」的鰻魚?後天環境決定鰻魚的性別的機制為何?銀化如何被啟動?鰻魚怎知道降海的時間到了?為何鰻魚體內可累積大量的脂肪卻依然健康? 更好奇的是:海洋環境如何刺激鰻魚性成熟? 茫茫大海中鰻魚們如何定位與相遇?黑潮中養份並不豐富,但鰻魚苗如何存活與生長?

其鰻苗資源量嚴重下滑
目前一個最嚴重的問題是:鰻魚瀕臨絕種!在人類尚未完全了解牠們之前。
鰻魚已經被列入「瀕危動物」。世界上幾種主要的鰻魚種類(包括日本鰻、歐洲鰻及美洲鰻),其鰻苗 (glass eel) 捕獲量嚴重下滑 (圖五);歐洲鰻下滑的趨勢從1970年代開始,現在資源量已經下降到1980年代資源量的10 (Dekker, 2004 Crook, 2010),日本鰻及美洲鰻的資源水平更是下降90-99% (Castonguay et al., 1994a. 1994b; Stone, 2003) (圖五:Crook, 2010)。從與北大西洋海洋環境及漁業相關的政府間機構「國際海洋考察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ea)」的調查可以看出,從1980年到2005年之前,在歐洲12個國家19條河流捕獲的鰻苗數量平均減少了9599%。英國環境部宣稱,在此期間英國國內鰻苗的捕獲量已經降低到以前的40分之1。日本全國的鰻苗漁獲量,在60年代平均約130噸,但是到80年代降低至約29噸,2000年代更剩下約16 (徐,2007),據新聞報導: 在日本2008年的魚苗捕獲量,連4050年前的1/10都不到。
鰻魚源量下滑可能原因
目前全球之鰻苗資源量明顯的逐年減少,歸咎於天然 (海洋環境變遷)與人為 (接岸或淡水環境破壞) 雙重原因 (Feunteun, 2002)。資源量的減少和其的生物特性橫跨淡鹹兩水、生長變態期長有絕對關聯,故易受環境因子與環境變遷影響。資源量減少的原因有三個假說,即︰1) 河川棲地環境惡化,2) 捕撈過度,3) 全球環境變遷。除此之外,主要研究稀有動植物交易的非政府組織「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de Record Analysis of Flora & Fauna in Commerce, TRAFFIC Network)」在2002 (Ringuet et al., 2002) 2010 (Crook, 2010) 年發佈的報告書中列舉了鰻苗資源枯竭的原因,除了濫捕、棲息地遭破壞、水庫建設等阻礙鰻魚洄游外、另指出水質污染、疾病及寄生蟲等也是影響原因 (Ringuet et al., 2002; Crook, 2010)

1) 河川棲地環境惡化
鰻苗隨著海流漂流至近海,溯河後棲息於河川湖泊,若有阻礙溯河鰻魚之障礙物,如河口堰、河川攔砂壩等構造,則影響鰻魚的生長洄游;同時,水力發電廠的渦輪機,已証明對於美洲鰻種鰻產卵迴游是一大威脅 (Haro and Castro-Santos, 2000)。河川、湖泊的岸邊被混凝土所覆蓋,沿岸及河口的濕地被填海造地,使得棲息環境因而惡化,則影響鰻魚的棲息與生長狀況。在日本已証明,逆水門使鰻魚漁獲量即顯著的減少 (徐崇仁譯自日本共同通訊社-地球環境2007)
因為下海銀鰻的質與量很重要,因為其可直接加入生殖群,人為原因導致河川中,野生鰻魚急劇減少及溯河鰻線資源量日趨枯竭或不穩定 (Tzeng et al., 1994; Bepaire et al., 2009)

2) 捕撈過度
食用的鰻魚,主要為分佈於東亞的日本鰻、歐洲周邊的歐洲鰻及北美周邊的美洲鰻三種。三種鰻魚數量的減少都很嚴重,其中尤其歐洲鰻及美洲鰻的減少更為急遽,使歐洲鰻棲息情況更惡化的原因是-1990年以後大量的鰻線輸往亞洲,這些鰻線幾乎全部在中國養殖場養成以後輸往日本,歐盟(EU)主張這是歐洲鰻資源枯竭的最大原因 (徐, 2007)
為了鰻魚資源的保護,歐盟(EU)除了進行鰻線漁獲的管制以外,並提案實施華盛頓公約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 所定國際貿易的管制 (CITES, 2007)。台灣漁民利用小型定置網,在淡水等淡水與海水交會出海口捕魚,下海銀鰻也是魚獲之一,造成可能加入生殖的種鰻數目大幅減少。但在捕鰻業並不興盛的美國,鰻魚的減少仍很顯著,所以很難說只有過漁是鰻苗資源減少的原因 (徐, 2007)

3) 全球環境變遷
過度捕撈、河川污染及棲地惡化在範圍及時機上似乎可以解釋族群之衰退,但氣候變遷可能才是真正的關鍵 (Friedland et al., 2007; 等,2010)。海洋環境的變動對鰻魚的來游量應該會造成一定程度之影響,因為地球溫室效應,導致海流及鹽分濃度的變化,可能干擾鰻魚洄游與鰻苗輸運 (Knights, 2003; 圖四: Kimura and Tsukamoto, 2006)。因為雖然近年來,各地內陸河川環境有普遍惡化的現象,但不太可能各地環境同時太大的惡化。以美洲鰻為例,美洲鰻的資源利用並不普遍,應無過漁之虞。因此河川棲地環境惡化與捕撈過度應該不是主因,因為美洲鰻與歐洲鰻都在大西洋的藻海附近產卵,然後柳葉魚順著灣流 (Gulf stream) 往北輸送,近年來北大西洋振盪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墨西哥灣暖流Gulf Stream)、北大西洋漂流North Atlantic drift)的轉變,因此影響這兩種魚的分布及迴游,可能造成近年來鰻魚的減產 (Castonguay et al., 1994a, 1994bTaylor et al.,1992)。日本鰻苗隨著北赤道洋流與黑潮漂流至東北亞與中國沿海
北赤道洋流為一支由東向西流動的海流,到了菲律賓東邊以後,分成兩支,一支往北形成黑潮,一支往南形成民答那峨海流(Mindanao Current (圖四 Kimura  and Tsukamoto (2006)),而海流分開的地方一般就稱為分支點(Bifurcation Point)。黑潮會將高溫高鹽水由低緯度往高緯度輸送,對於所經過區域產生很大的影響。而當「聖嬰 (El Niño) 發生時,北赤道洋流的傳輸量會變多,分支點會往北移動,黑潮傳輸量會變少;當「反聖嬰 (La Niña) 時,北赤道洋流傳輸量會變少,分支點往南移動,黑潮傳輸量變多 (Qiu and Lukas, 1996)「聖嬰現象」 現象發生時,鰻苗之捕獲量減少 (呂學榮,2008)。黑潮的路徑的變化與流量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均與氣候-海流 (Quasi Biennial Oscillation North Pacific Gyre Ocillation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Western Pacific Oscillation) 系統的變化息息相關 (Tzeng et al., 2012)
根據鰻線的年產量資料,發現鰻線的來游呈現大約十年的週期變化 (Tzeng, 1997)。自然界太陽黑子的活動週期為十年,鰻魚的漁獲量變化週期也是十年,究竟有何關連,目前還不清楚 ((Tzeng et al., 2012)
但有趣的是: 這些因子影響鰻苗的捕獲量,造成捕獲量呈現週期或波動,但還是不足以解釋鰻魚總體資源量的減少,因為鰻魚可不入淡水而在海洋中銀化 (Tsukamoto et al., 1998; Tsukamoto and Arai, 2001; Tzeng et al., 2000b)

水質污染 (多氯聯苯、戴奧辛、殺蟲劑(有機錫)或重金屬)
鰻魚成長過程累積高量的脂肪 (Larsson et al., 1990; Han et al., 2003),因為鰻魚在處於絕食的狀態下進行生殖洄游與生殖 (van Ginneken et al., 2005a),證據顯示歐洲雌鰻其體脂肪含量需要達 120 /公斤 體重 的水準,才有可能生殖成功 (van den Thillart et al., 2007),所以能量的累積決定其生殖的成功與否 (Belpaire et al., 2009),但此特性使其易累積機污染物 (Robinet and Feunteun, 2002)。近期研究顯示有機污染物如: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PCB: dioxins: Palstra et al., 2006 van Ginneken et al., 2009)、戴奧辛 (dioxins: van Leeuwen et al, 2002; Palstra et al., 2006van Ginneken et al., 2009) 和有機錫 (organotins: Arai et al:, 2011) 或重金屬 (cadmium: Pierron et al., 2007; Engelhaupt, 2008) 污染可能是導致鰻魚資源量下降的原因。現有的研究指出有機污染物影響鰻魚生殖洄游過程的生理表現,即影響其游泳耐力與能量代謝導致卵巢發育不良,更甚的是:有機污染物縮短人工繁殖鰻魚苗的存活期 (van Ginneken et al., 2009)。有機錫 (tributyltin, TBT triphenyltin, TPT) 則證明可能影響鰻魚的銀化而窒礙生殖洄游的發生 (Arai et al., 2011)。台灣的天然河川中鰻魚雌魚占90 %以上 (Tzeng et al., 1995),有可能是受這些污染物的影響,因為多氯聯苯、戴奧辛和有機錫已被確定是具雌性素活性的環境荷爾蒙 (endocrine disruptors)
一般重金屬(銅、鉛、鉻、水銀)直接影響魚類表皮細胞或組織或產生內臟毒性,而重金屬鎘則干擾鰻魚能量代謝,進而影響體脂肪的累積,最終阻礙生殖的成功 (Pierron et al., 2007)

寄生蟲及疾病
寄生蟲粗厚鰾線蟲Anguillicola crassus)寄生於鰻魚泳鰾 (Haenen et al., 1992),因為泳鰾負責魚類浮力的調節和游泳能力有關,特別是鰻魚需要到降海洄游,需要在海中作上下超過300公尺的移動,所以已證明鰾線蟲抑制鰻魚洄游過程中在海中的垂直運動,而且感染鰾線蟲的鰻魚似乎只能在近岸游移 (Sjoberg et al., 2009),並影響鰻魚游泳能力與耐力 (Palstra et al., 2007)
非直接的實驗證據顯示: 棒狀病毒 ( rhabdovirus EVEX, Eel Virus European X) 使進行生殖洄游的鰻魚出現出血與導致貧血,並導致進行生殖洄游中的鰻魚死亡,但無病毒感染的鰻魚無此結果發生 (van Ginneken et al., 2004, 2005b, 2005c)。所以EVEX 的感染導致鰻魚無法完成生殖洄游,因為洄游的鰻魚無法加入生殖群,造成鰻魚資源量的枯竭。

其他人為原因
近年來因養殖需要,大量異地種 (歐洲鰻、非洲鰻與美洲鰻) 被引進各國。因為天然逃逸或人為縱放,已經可在野外自然水域發現這些外來種的蹤跡 (Aoyama et al., 2000),且具銀化降海的行為 (Okamura et al., 2002)如果加入生殖群可能導致基因背景的混亂,在長期時間尺度下可能影響其特定的行為 (: 生殖場域的定位)。可確定得是,這些異地種已經被證明是疾病 (:EVEX) 與寄生蟲 (: 粗厚鰾線蟲Haenen et al., 1992) 的導入媒介,對原生種生殖的影響並不清楚,值得追蹤注意。


鰻魚資源復育
鰻魚資源復育可經由親魚及鰻苗捕捉的管制與調節或棲地環境保護等手段外,也可由資源量的復育(Restocking) 著手;即選擇適當場地,在環境容量負載範圍內,增加生物量。
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於1976年至2010年間,於完成了46次日本鰻的放流工作,共計放流了10萬尾,雖然從2005年後改採棲地復育放流,而且每尾鰻魚皆有標識,但可能是野放於開放水域之緣故,不易評估其成效 (劉,2011),故一直無法提出直接證明基於基礎資源調查為復育成效之檢驗。以歐洲為例:德國早在20世紀初,波蘭在 1940年代,都有鰻魚資源復育的記錄,義大利以此方法達到鰻魚資源的永續利用 (Moriarty and Dekker, 1997)。其復育方法大多野放玻璃鰻苗,但在地中海區域,也放流幼鰻 (15-20cm),其來源可為野捕或養殖鰻 (Wickstrom et al., 1996; Pedersen, 1998)。而鰻魚資源復育的場地選擇,根據報告,則選擇封閉性水域(淡水或沿海潟湖),因為可以容易的監視與評估野放復育效果 (Moriarty and Dekker, 1997);開放性水系,因不易評估與追蹤,故較難確定效果。
根據國外報告指出,資源復育最重要的是增加或保護種魚(breeding stocks) 特別是確保最後銀鰻階段的質與量 (Feunteun and Vigneux, 1998; Lambert and Feunteun, 1998)。故擬加強接岸或淡水棲地中鰻魚資源量基礎資料的調查,依鰻魚的生態習性,適度的放流幼鰻或大型鰻。幼鰻放流的地點,宜在河流中、上游,以期能依其生理需要,選擇降海,或留駐河中生長。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已於2005年後改採棲地復育放流,期能符合鰻魚天然生理生態達到一定之成效 (劉,2011)

水下技術應用在鰻魚研究
鰻魚生活史的特性橫跨淡鹹兩水與又長又深的生殖洄游,故海洋觀測 (鹽、溫、光度,CTD)海下追蹤 (超音波發射器與潛水艇; 圖六: Aoyama et al., 1999)、魚苗撈捕 (浮游生物網;圖七: Miller and Tsukamoto, 2006))、模擬水壓 (水壓生物艙;圖八: Sebret et al., 1986) 與模擬游泳長度(水流游泳通管;圖九van Ginneken et al., 2007) 曾經被利用來研究海洋洄游引發鰻魚的生殖成熟的原因。

參考文獻:
李國添、王凱毅、邱暉育 (2010) 氣候變遷對台灣海域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鰻苗來游量變動之衝擊。水產月刊5(1)661號。
張格詮、黃瀛生、劉富光 (2011) 台灣海域到底有幾種鰻魚?水試所電子報 66期。 (http://www.tfrin.gov.tw/epaperClient/epaper.historyView.asp?xItem=259959&ctNode=1236)
張泳泉、劉富光 (2010)  解開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 的洄游產卵生態之迷。試所電子報第56 (http://www.tfrin.gov.tw/friweb/frienews/enews0056/p1.html)
廖一久、郭慶老、曾萬年、黃士宗、吳繼倫、王佳惠 (1996) 台灣水產研究者首度捕獲日本鰻的柳葉形仔鰻之記錄。水產研究 4(2)106-117
劉富光 (2011) 回顧台灣的鰻魚放流。水試專訊 36:21-25.
徐崇仁 (2007) 鰻魚遽減的警告將影響日本的大量消費 (譯自日本共同通訊社-地球環境2007)台灣鰻訊 2007
郭慶老 (2009) 全球首度由日本捕撈到產卵前的雌鰻 (摘譯自: 日刊水產經濟新聞,2 July 2009)。國際漁業資訊 201期。(http://www.ofdc.org.tw/INDEX.htm)
呂學榮 (2008) 「氣候變遷對台灣之衝擊及脆弱度定量評估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子計畫四:氣候變遷對台灣漁業之衝擊評析與因應策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04 頁。
曾萬年 (1083a) 台灣鰻線漁獲量的季節性變化及長期性變動傾向。台灣水產學會刊,10(1):1-7
曾萬年 (1983b) 台灣產鰻線之種類識別及其生產量。中國水產,366:16-23
Arai, T., Chino, N., Le, D. Q., Harino, H. (2011) Life history-related organotin body burden in the catadromous eels Anguilla marmorata and A. bicolor pacifica in Vietnam Aquatic Biology  13:137-147.
Aoyama, J., Hissmann, K., Yoshinaga, T., Sasai, S., Uto, T. and Ueda, H. (1999) Swimming depth of migrating silver eels Anguilla japonica released at seamounts of the West Mariana Ridge, their estimated spawning sites. Mar Ecol Prog Ser. 186:265-269.
Aoyama, J., Watanabe, S., Miyai, T., Sasai, S., Nishida, M. (2000) The European eel, Anguilla anguilla (L.), in Japanese waters. Dana, 12:1-5.
Belpaire, C.G.J., Goemans, G., Geeraerts, C., Quataert, P., Parmentier, K., Hagel, P., De Boer, J. (2009) Decreasing eel stocks: survival of the fattest?  Ecology of Freshwater Fish 18: 197–214
Bertin, L., 1956. Eels—A Biological Study. Cleaver-Hume press, London, 192 pp.
Castonguay, M., P. V. Hodson, C. Moriarty, K. F. Drinkwater and B. M. Jessop (1994a). Is there a role of ocean environment in American and European eel decline ? Fish. Oceanogr., 3(3): 197-203.
Castonguay, M., P. V. Hodson, C. M. Couillard, M. J. Eckersley, J. D. Dutil and G. Verreault (1994b). Why is recruitment of the American eel declining in the St. Lawrence River and Gulf ? Can. J. Fish. Aquat. Sci., 51:479-488.
Cheng, P.W. and Tzeng, W.N. (1996) Timing of metamorphosis and estuarine arrival across the dispersal range of the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Mar Ecol Prog Ser 131:87-96
Chow, S.; Kurogi, H.; Mochioka, N.; Kaji, S.; Okazaki,M.and Tsukamoto, K. (2009) Discovery of mature freshwater eels in the open ocean. Fishery Sci., 75:257-259.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2007) Inclusion of Anguilla anguilla (L). in Appendix II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II §2(a). The Hague (Netherlands), 3-15 June 2007
http://www.cites.org/common/cop/14/raw_props/E-DE04-Anguilla%20anguilla.pdf
Crook, V. (2010) Trade in Anguilla species, with a focus on recent trade in European Eel A. anguilla. TRAFFIC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European. 2010. iv, 52p. : ill., fig., maps. ISBN 978 2 930490 12 0.
Dekker,W., 2004. Slipping Through our Hands.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European Eel.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Amsterdam.
Engelhaupt, E. (2008) Metal pollution is toxic for endangered eels. Environ. Sci. Technol., 42 (12): 4239–4239
Feunteun, E. (2002) Mangement and restoration of European eel population (Anguilla anguilla ): an possible bargain. Ecol. Enginn. 18:575-591.
Feunteun, E. and Vigneux,E. (1998) Preface. Bull. Fr. Peche Piscic.
349:97.
Friedland, K.D., Miller, M.J. and Knights, B. (2007) Oceanic changes in the Sargasso Sea and declines in recruitment of the European eel. 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64: 519
530.
Han, Y.S., Tzenf, W.N., Huang, Y.S. and Liao, I C. (2001) Silvering in the eel changes in morphology, body fat content, and gonadal development. J Taiwan Fish. Res. 9(1-2):119-127.
Han YS, Liao IC, Huang YS, He JT, Chang CW, Tzeng WN (2003) Synchronous changes of morphology and gonadal development of silvering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Aquaculture 219:783-796
Castle, D. H. J. and G. R. Williamson (1974). On the validity of the freshwater eel species, Anguilla ancestralis Ege, from Celebes. Copeia, 1974(2):569-570.
Haenen, O.L.M., Banning van, P., Dekker, W., 1994. Infection of eel Anguilla anguilla (L.) and smelt Osmerus eperlanus (L.) with Anguillicola crassus (Nematoda, Dracunculoidea) in the Netherlands from 1986 to 1992. Aquaculture 126, 219–229.
Haro, A. and Castro-Santos, T. (2000) Behavior and passage of silver-phase American eels, Anguilla rostrata (LeSueur), at a small hydroelectric facility. Dana, 12:33-42.
Huang,Y-S.; Rousseau, K.; Le Belle,N.; Vidal,B.; Burzawa-Gerard,E; Marchelidon,J.; Dufour,S. (1998)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IGF-I) stimulates gonadotropin production from eel pituitary cells: a possible metabolic signal for induction of puberty. J Endocrinol., 159:43-52.
Kimura S, and Tsukamoto K. (2006) The salinity front in 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A landmark for the spawning migration of the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related to the stock recruitment. Deep-Sea Research II, 53, 315-325.
Knights, B. (2003) A review of the possible impacts of long-term oceanic and climate changes and fishing mortality on recruitment of anguillid eel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Sci. Total Environ. 310, 237–244.
Larsson, P., Hamrin, S. and Okla, L. (1990) Fat content as a factor inducing migratory behavior in the eel (Anguilla anguilla L.) to the Sargasso sea. Naturwissenschaften, 77:488-490.
Lambert, P. and Feunteun, E. (1998) Compte rendu des journees anguilles de Paimpont du 23 au 25 septembre 1998.
Rapport GRISAM, Cemagref Bordeaux, University Rennes 1, France, p44.
Matsui I. (1957) On the Records of a leptocephalus and catadromous eels of Anguilla japonica in the waters around Japan with a presumption of their spawning places. J.  Shimonoseki Univ. Fish.,7 , 151-167.
Masuda, Y., Imaizumi, H., Oda, K., Hashimoto, H., Usuki, H., Teruya, K. (2012) Artificial completion of the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life cycle: Challenge to mass production. Bull. Fish. Res. Agen., 35:111-117.
Miller, M. J.and Tsukamoto, K. (2006) Distribution and Ecology of Leptocephali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Gyre Ecosystem. Tokyo Advances in Epipelagic Ecosystem Research Session S5, PICES Yokohama 2006.
Minegishi, Y., Aoyama, J., Inoue, J.G., Miya, M., Nishida, M., Tsukamoto, K. (2005)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of the freshwater eels genus Anguilla based on the whole mitochondrial genome sequences. Mol. Phylogenet. Evol. 34(1):134-46.
Moriarty, C. and Dekker, W. (1997) Management of European eel fisheries. Irish Fish. Bull., 15, p108.
Okamura, A., Yamada, Y., Mikawa, N., Tanaka, S. and Oka, H. P. (2002) Exotic silver eels Anguilla anguilla in Japanese waters: seaward mig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quat. Living Resour. 15:335–341.
Palstra, A. P., van Ginneken, V. J. T., Murk, A. J., van den Thillart, G. E. E. J. M. (2006) Are dioxin-like contaminants responsible for the eel (Anguilla anguilla) drama? Naturwissenschaften DOI 10.1007/s00114-005-0080-zS
Palstra, A.P., Heppener, D.F.M., van Ginneken, V.J.T., Szekely, C., van den Thillart, G.E.E.J.M., 2007. Swimming performance of silver eels is severely impaired bythe swim-bladder parasite Anguillicola crassus. J. Exp. Mar. Biol. Ecol. 352, 244–256.
Pedersen, M. I.. (1998) Recapture rate, growth and sex of stocked cultured eel Anguilla anguilla (L.). Bull Fr. Peche Piscic., 349:153-162.
Pierron,F.; Baudrimont,M.; Bossy,A.; Bourdineaud,J-P.; Brethes,D.; Elie,P.; Massabuau,J-C. (2007) Impairment of lipid storage by cadmium in the European eel (Anguilla anguilla). Aquatic Toxicol. 81:301-311.
Qiu, B., and R. Lukas (1996):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Midanao Current, and the Kuroshio along the Pacific western boundary, J. Geophys. Res., 101(C5), 12,315– 12,330.
Ringuet, S.. Muto, F. and Raymakers, C. (2002) Eels: Their harvest and trade in Europe and Asia.TRAFFIC Bulletin, 19(2):2-27.
Robinet T, and Feunteun E. (2002) Sublethal effects of exposure to chemical compounds: a cause for the decline in Atlantic eels? Ecotoxicology. 11(4):265-77.
Schmidt, J. (1923): The breeding places of the eel. Phil. Trans. R. Soc. 211, 179–208. (Int. Revue ges.Hydrobiol. 11, 140, 1923).
Sebert, P., Barthelemy, L. and Caroff, J. (1986) Catecholamine content (as measured by the HPLC method) in brain and blood plasma of the eel: effects of 101 ATA hydrostatic pressure. Comp.Biochem.Physiol. 84C(1)155-157.
Sjöberg, N. B., Petersson1, E.,. Wickström, H., Hansson, S. (2009) Effects of the swimbladder parasite Anguillicola crassus on the migration of European silver eels Anguilla anguilla in the Baltic Sea.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74(9) :2158–2170.
Stone, R. (2003) Freshwater eels are slip-sliding away. Science 302, 221–222.
Tanaka, H., Kagawa, H., Ohta, H. (2001) Production of leptocephali of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in captivity. Aquaculture; 201:55–60.
Taylor, A. H., J. M. Colebrook J. A. Stephens and N. G. Baker (1992). Latitudinal displacements of the Gulf Stream and the abundance of plankton in the NE Atlantic. J. Mar. Biol. Ass. U. K. 72:919-921.
Tesch, F.-W. (1977): The eel. Chapman & Hall, London 434pp.
Tsukamoto, K., Nakai, I., Tesch, W.V. (1998) Do all fresh water eels migrate? Nature 396:635–636.
Tsukamoto, K. and Arai, T. (2001) Facultative catadromy of the eel Anguilla japonica between freshwater and seawater habitats. Mar Ecol Prog Ser. 220:265-276.
Tsukamoto, K. (1992). Discovery of the spawning area for Japanese eel. Nature, 356: 789-791.
Tsukamoto, K. (2006). Spawning of eels near a seamount. Nature, 439:929.
Tzeng, W. -N. (1985). Immigration timing and activity rythms of the eel, Anguilla japonica, elvers in the estuary of northern Taiwan with emphasis on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Bull. Japan. Soc. Fish. Oceanogr., No. 47,48: 11-28.
Tzeng WN (1997) Short- and long-term fluctuations in catches of elvers of the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In: Hancock DH, Smith DC, Beumer J (eds) Developing and sustaining world fisheries resources: the stat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2nd world fisheries compress proceedings. CSIRO, Collingwood, 85-89pp.
Tzeng W. N. (2001) Resource and ecology of elvers of the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in Taiwan. TFRI Conference Proceedinds 4, pp85-90.
Tzeng W. N., Cheng P.W. and Lin F. Y. (1994) Relative abundance, sex ratio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in the Tanshui River system of northern Taiwan. J. Fish. Biol., 46:183-201.
Tzeng, W. N., Cheng, P. W. and Lin, F. Y. (1995) Relative abundance, sex ratio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in the Tanshui River system of northern Taiwan. J. Fish Biol., 46:183-201
Tzeng,W-N.; Lin,H-R.; Wang,C.H.; Xu,S.N. (2000a) Differences in size and growth rates of male and female migrating Japanese eels in Pearl River, China. J. Fish Biol., 57:1245-1253.
Tzeng, W.N., Wang, C.H., Wickstro¨m, H., Reizenstein, M. (2000b) Occurrence of the semi-catadromous European eel Anguilla anguilla (L.) in Baltic Sea. Mar. Biol. 137: 93– 98.
Tzeng, W. N., Tseng, Y. H., Han, Y. S., Hsu, C. C., Chang, C. W., Di Lorenzo, E., Hsieh, C. H. (2012) Evaluation of Multi-Scale Climate Effects on Annual Recruitment Levels of the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to Taiwan. PLoS ONE, 7(2):e30805.
van den Thillart, G.,  Palstra, A.,  van Ginneken, V. (2007) Simulated Migration of European Silver Eel; Swim Capacity and Cost of Transport.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5S :1-16.
van Ginneken, V., Haenen, O., Coldenhoff, K., Willemze, R., Antonissen, E., van Tulden, P.,Dijkstra, S.,Wagenaar, F., van den Thillart, G., 2004. Presence of virus infections in eel species from various geographic areas. Bull. Eur. Assoc. Fish Pathol. 24: 268–271.
van Ginneken, V., Antonissen, E., Muller, U.K., Booms, R., Eding, E., Verreth, J., van den Thillart, G., 2005a. Eel migration to the Sargasso: remarkably high swimming efficiency and low energy costs. J. Exp. Biol. 208, 1329–1335.
van Ginneken, V., Ballieux, B., Willemze, R., Coldenhoff, K., Lentjes, E., Antonissen, E., Haenen, O., van den Thillart, G.. (2005b) Hematology patterns of migrating European eels and the role of EVEX virus. Comp. Biochem. Physiol. 140C:97–102.
van Ginneken V, Palstra A, Leonards P, Nieveen M, van den Berg H, Flik G, Spanings T, Niemantsverdriet P, van den Thillart G, Murk A. (2009) PCBs and the energy cost of migration in the European eel (Anguilla anguilla L.). Aquat Toxicol. 92(4):213-20.
van Leeuwen, S.P.J., Traag, W.A., Hoogenboom, L.A.P. and de Boer, J. (2002) Dioxins, furans and dioxin-like pcbs in wild, farmed, imported and smoked eel from the Netherlands. RIVO Rapport C034/02
Wickstrom, H., Westin, L. and Clevestam, P. (1996) The viological and economic yield from a long-term eel-stocking experiment. Ecol. Freshwater Fish, 5:1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