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28, 2014

思想與「知識的正確性」

思想與「知識的正確性」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4/08/blog-post_20.html#more)
       「知識的正確性」是個奇怪的詞,尤其當它出現在社會科學,或者公共議題的批評與討論時。即使在學術圈內,「正確性」也還是個相對性的概念,因學科的文化特質與時代而變易,沒有跨學科、跨時代的統一認定。
       以前數學以為自己是絕對不會錯誤的「嚴格科學」,非歐幾何的出現顛覆了數學家的自信,胡塞爾(Edmund Husserl,1859-1938)因而在拿到數學博士學位之後開始思索數學與人類精確概念的基礎,最後發展出現象學。David Hilbert(1862-1943)以為他可以用 formalism 取代掉數學中所有的直覺基礎,Bertrand Russell(1872-1970)以為數學可以全部化減為邏輯問題,Kurt Gödel(1906-1978,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天才)卻證明了數學裡頭有無法被化約的直覺基礎。今天,數學已經不再是「絕對不會錯誤的科學」。

       愛因斯坦(1879-1955)的狹義相對論從最根本處顛覆了牛頓力學,但是很多物理學家一直不敢輕易相信愛因斯坦是對的(雖然他非常有名),所以他一輩子未曾因為相對論而拿到諾貝爾獎。而且,雖然今天物理學界普遍承認愛因斯坦是對的,工學院與物理系絕大多數人還在應用牛頓力學。物理學不再是絕對不會錯誤的科學」;而且,為了解決問題的方便,大家都願意接受「不正確」的科學。理論物理從一種「純科學」,變成一種帶有妥協風格與兼容應用價值的「基礎科學」。
       台灣一度風行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主角中的 Rudolf Carnap(1891-1970) 一度是美國哲學界無可匹敵的英雄,他否定所有不滿足 verifiability principle 的學術,要求將它們全部從學術殿堂裡下架;Hans Reichenbach(1891-1953)更一度悍然要求傳統哲學必須向科學學習,改為 scientific philosophy。這一幫人被美國哲學大老 Willard V. O. Quine(1908-2000)邀請到美國奉為上賓,後來 Quine 自己駁倒了 verifiability principle。我不知道現在全世界還有哪個大學在教邏輯實證論──除非是當作不要緊的哲學史插曲,或者用來警告後人別太過度自信。
        數學、物理和分析哲學紛紛出了問題,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上半頁,數學的 principle 紛紛變成 axioms,理工學院傳統的 constitution law 和 governing law(the Law of God that governs heavenly bodies)紛紛變成 principle, theorem, hypothesis。人終於從人的錯誤裡學會謙卑,不再自以為懂上帝的旨意,不再自以為自己絕不會錯而不容異己的理論。十九世紀末被稱為「危機時代」,胡塞爾最常講的演講題目是「X X X 的危機」,海森堡說他念博士時每天早上打開報紙都在找尋物理定律被推翻的消息。
       離開理工學院與哲學系,學術圈內更是風風雨雨。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發表了《西方的沒落》,引起學界議論紛紛。他的觀念極具啟發性與革命性,卻也引來許多有意義和無聊的駁斥。湯恩比(1889-1975)發表《歷史研究》,指控史賓格勒過度簡化歷史、扭曲史實;不過,湯恩比的下場也沒比較好,他成為專史作家的箭靶,痛到不得不呼籲史學家「要把鼻尖抬高到高出堆積如山的史料」。也許要到那時候,他才知道通史作家必然有錯,而史賓格勒在談的是史觀,不是史實。1939年,牛津史學泰斗 R. G. Collingwood(1889-1943)出版 An Autobiography,批判牛津哲學的 Green's school(一群喜歡挑傳統「觀念論」哲學家毛病的教書匠),同時批判把史學當狹義實證科學的傳統史學方法與觀念,主張史學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理解人的行為動機,並提出「問題與答案的邏輯」作為新的史學方法,希望史學可以從對知識與文件的關懷回歸到對人的關懷,從 science 回歸到 humanity(人性的實證科學),讓歷史成為道德學與政治學的實證基礎
        進入廿世紀末,學界紛爭益加嚴重。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稱呼法國思想家傅科(Michel Foucault,1926-1984)「He has had strong influence not only (or even primarily) in philosophy but also in a wide range of humanistic and social scientific disciplines.」如果你在社會學界而沒聽過他大名,很多人會懷疑你根本沒去社會系上過課。不過,Wikipedia 關於「Michel Foucault」這個條目的「6.1 Criticism」節裡條列了一堆對他的批評,最大宗的是「Philosopher」,歷史學家也沒缺席。據說,劍橋大學曾有一堆學者連署要授予 Michel Foucault 榮譽博士學位,卻被歷史系教授以「著作中史實經常錯誤」為由否決。21世紀了,劍橋大學竟然還是有一堆人搞不清楚「思想」和「知識」的差別傅科對學術界的貢獻是思想和方法,而不是知識的細節,我為此以母校的頑固份子為恥
       這是個多元的世界,學術界以遠比過去更多元的方式(且新穎而富有創意)在捍衛與執行學術界最根本的使命「破除成見與愚盲,捍衛正義,促使社會更進步」。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肯定法國思想家德西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的解構主義是「..... deconstruction works towards preventing the worst violence. It attempts to render justice. Indeed, deconstruction is relentless in this pursuit since justice is impossible to achieve.」但是,仍有許多學術圈內的人不習慣多元的社會與學術的創新文化,堅持要大家活在中世紀的「真理」裡。根據 Wikipedia 關於「Jacques Derrida」這個條目的「6.2 Criticism from analytic philosophers」節,劍橋大學竟然在 1992 年頒授榮譽博士學位給 Jacques Derrida,我非常地訝異!但是,一堆分析哲學的研究者企圖阻止這一場學位授予,這我可就絲毫都不感到訝異了。
       21世紀了,「學術」必須在堅守根本目的的前提下容許更多的創意,也必須拋棄過時的意識形態。學術不再是真理,那它是什麼?劍橋的博士學位授予條件緊扣著論文(因為不需修課),對我而言條件剛好鬆緊合度:「sound and worth of reading」。所以,批評科學一定要用「科學的方法」嗎?不一定!關鍵在我們如何理解「sound and worth of reading」。
        不過,學術界仍舊有很多人分不清楚「真實世界」「問題意識」、「思想」與「知識」之間的差別,而且堅持自己擁有「真理」(當然啦,見解跟他不同的就是「邪說」囉)。這些人,也許應該找個時光機器,把他們送回到十六世紀的宗教法庭去見習──而且,永遠別再回來了,因為他們在那裡才會快樂(只要被審判的不是他們自己)

Sunday, August 24, 2014

“擁有”和”存在” (having and being) - Lucy

 看完盧貝松的Lucy有下列心得:
1. 晶華酒店近年的七月份的普渡要擴大舉辦
2. 盧貝松滿喜歡 bazooka 的!
3. 搞不清楚主角從頭到尾講英語,所以語言能力和智力無關
4. 韓國人? 按好萊塢風格應該是日本人,而且CIA會傪一腳
5. 飛巴黎班機上的雙手NB不知是那一家公司的產品
6. 找到終極追殺令(Léon )、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霹靂煞 (Nikita)的影子與盧貝松一貫的蒙太奇風格!(就像吳宇森的白鴿、白圍巾與持槍對當面互嗆!)
 
除此之外,我家小鬼,她說她看不懂,要我當辯士一下...
老實說這是盧貝松的作品,別人的作品無須穿鑿附會,但我們可試著去猜想他想說甚麼? 有沒有說服觀眾、或引發觀眾的心靈反應。

至少我覺得甚麼 CHP-4、黑幫、運毒、台北、巴黎....都是遁辭,這些元素都可抽換與替代。若看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與霹靂煞 (Nikita)就可找出盧貝松的側寫 (profile)! 他想講的是: 生命如何而來? 更重要的是"智能"如何而來? 生命的本質是甚麼?生命的意義是甚麼? (我猜很像盧貝松當年考法國高中會考(BAC)時的哲學題目)。 CHP-4、黑幫、運毒、台北、巴黎....都只是講故事的鋪陳。

生命如何而來?
基本上,若不是創造論,演化論,特別是化學演化論已提供生命起源的可能方式,有人說化學演化論就像盲眼鐘錶匠(Blind Watchmaker),意即生命的起源就像搞一堆鐘錶零件放在盒子裡,搖一搖就變出一支手錶出來,這意味著單單化學演化論能產生生命的機率太低了,不過你要是去問量子物理學家他們會說"放一根香蕉到盒子裡會搖出一隻手機出來"! 
對!大家認為不可能的事若減掉時間這個參數,那凡是都有可能發生! 其實上帝就是時間! 每個人只有24小時,不因為你是老郭或是工作(Jobs),不因為妳是冰冰或是狐狸 (Fox),一生就這樣過去。盧貝松大概也悟到此點! "時間"是存在的嗎? 他用光速車子來比喻人類知覺對極限的無力與盲目! 用紐約時代廣場的光景來說明在"時間"下的"存在",所以我們說時間是第四度空間(事實上應該是更高的維度),用來"分割"第三度以下的空間,但"時間"卻是因人或生物的反應或存在才有意義! 量子力學說這叫塌陷,機率分佈組態被抓到(感覺到或測量到)時會收斂到某一點! 就是我們說的結果(貓聽得懂...)。
 

"智能"如何而來?
原始是反射,高級是反應,再高級是控制,最高級是思考! 他一直強調人類只運用到10%的腦,用了一個海豚的反例,海豚用了15%的腦! 因為海豚發展出內建的聲納系統,但人類後來卻發展出比海豚更多的"東西",這不合邏輯! 但Morgan Freeman (盧導說)說人類有兩種基本傾向 – “擁有”和”存在” (having and being)。”having”傾向的人試圖獲取及擁有事物、財產甚至人;但”being”傾向的人則注重於體驗,他們從與他人的交換、參與和分享中獲得生命的意義 (源自 Erich Fromm)。所以,最重要的是人類可以累積智慧,如果人類在某些方面只運用到0.01%的智能(對我來講是數學),但累積300年,極有可能以運用到30%以上的腦 (All human brains)! 所以生殖的的重要性在此,這也是演化論的重基礎出之一,"活下去與傳下去",因著生存需要而演化出智能。
 
 生命的本質是甚麼?
"活下去與傳下去"

生命的意義是甚麼?
”being”!他們從與他人的交換、參與和分享中獲得生命的意義

基本上盧貝松想探討這些問題(別忘了他是編劇兼導演),或許他認為答案存在其他隱而不用的人腦中,沒有證據說是或不是,但此論點頗受認同,因為所謂的特異功能者、行奇事者、通靈者...都是在這邏輯下可以成立,所以套用毒品(劇中台灣醫生說是由孕婦製造刺激胎兒成長的"東西"),應該是成長因子(growth factors),刺激腦細胞再度分裂,也因為它是刺激(毒品)!
腦袋可用到100%? 這一點有點像我的老爺車速度表可達240km/hr,不過你等著看好了到120車子就快散了!基本上腦袋平時用掉身體30%的能源與氧氣,所以你可以了解當考數學時為何腦袋會發燒(我會!!!),就像Google的中心或電算中心需要消耗相當的能量去散熱,別忘了人類45度就掛了!

不過這是電影 "人類因夢想而偉大"!

後記
" I am everywhere...",或許盧貝松認為 "上帝就是時間"。盧導從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後慢慢靠近東方...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度一切苦厄。舍利子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無;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玄奘法師譯,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Wednesday, August 20, 2014

「猶太復國主義」與「種族主義元素」

【經濟學人】荷蘭91歲律師「退回以色列勳章」始末
【經濟學人】荷蘭91歲律師「退回以色列勳章」始末
91歲高齡的荷蘭退休律師札諾利(HENK ZANOLI),將以色列頒贈的「國際正義」勳章退還(網路圖片翻攝)
 
8月11日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 持中間偏左派觀點報紙),披露二戰期間,曾營救一名猶太小孩的荷蘭退休律師札諾利(HENK ZANOLI),將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官方所頒贈的「國際正義」(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勳章,退回以色列,理由是持有該項獎章,已經不復具有榮譽感。8月15日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表一篇名為「在荷蘭與加薩的正義」(Righteous in Holland and Gaza)為題的專文,完整回溯了律師札諾利,退回以色列勳章的心路歷程。
 
專文指出,現年91歲高齡的荷蘭退休律師札諾利,其個人生命史內涵,頗為類似二戰之後,荷蘭與以色列友善關係史的「濃縮版」。從歷史定位來看,律師札諾利這個亨克家族(HENK FAMILY),被荷人視為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1943年,查諾利從首都阿姆斯特丹,護送一位名為品特(Elchanan Pinto)的11歲猶太小孩,輾轉進入鄉間愛蜜妮村躲藏,之後,這位亨克先生的母親,持續保護這個猶太孩童,直到戰爭結束。就在2011年前,亨克先生獲得以色列官方,頒發給非猶太人的殊榮獎章,以紀念他與母親戰爭期間保護猶太人的義行。
 
得宜有禮,洋溢哀傷的退回勳章書信
荷蘭退休律師札諾利,以一封得宜有禮,卻又充滿哀傷的書信內容,寫給派駐於荷蘭海牙的以色列大使館。內容指出,當任職荷蘭外交官的孫姪甥女,與成長於加薩走廊阿爾布賴吉難民營(al-Bureij refugee camp)的巴勒斯坦經濟學家結婚。這位經濟學家的家族,卻為以色列上個月7月20日,轟炸加薩走廊,因而失去了自己的母親,3名兄弟,1位兄弟的太太,以及12歲大的孫子,總共6條人命遭轟炸奪走,叫我情何以堪。
 
另一方面,該獎章也構成對我(已故)英勇母親的一種侮辱。他說,母親出生入死保護該位猶太孩童,對抗當年德國納粹暴行,為保障人類生存尊嚴付出代價,就連自己的父親西尼爾(Henk Senior),也因抵抗納粹,死於茅特豪森-古森集中營(Mauthausen位於奧地利的納粹集中營),然而現在的以色列國所作所為,卻在屠殺無辜人類性命。
 
專文進一步引述律師札諾利寫給以色列大使館的信件內容。他說:經過猶太人大屠殺事件(The Holocaust,1940年代德國納粹大屠殺的同義詞),我的家人,對於猶太人渴望建立自己國度家園的想法,始終給予大力支持。然而,經過了60年後,我終於慢慢瞭解到,所謂的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建國運動,從一開始就以「種族主義元素」(Racist Element)做為基礎根源,而且是排它性、專屬性的「猶太國」。果然,以色列在其領土上面持續進行「種族清掃」(Ethnic Cleansing),並壓制1967年所佔領的約旦河西岸地區,以及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國際間也指控以色列轟炸加薩,涉及戰爭犯以及殺人的人道犯行。荷蘭律師札諾利並說,以色列國想要走出一片死水的困境泥潭,唯一辦法,就是讓佔領區的以色列人,巴基斯坦人,一視同仁擁有公平的政治、社會與經濟權。
 
以色列佔領區的道德與合法化危機
專文指出,律師札諾利做為一位中道溫和,衣著得體,擁有多國語言能力的荷蘭知識階層,持續於二戰之後,為世界和平秩序,投入心力;如今卻對以色列的做為,展開控訴。此一舉動,標幟了過往充滿活力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時代,已然一去不復返。《從未》(Dat nooit meer),這本荷蘭史學家的著作指出,荷蘭戰後那一代人物,其令人尊敬與慷慨特質,讓荷蘭這個國家贏得國際上的一致敬重;此正如以色列第一代建國者,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風度舉止,得到歐洲與美國對於以色列「建國運動」,大力支持一般。如今,以色列國正朝向負面演化(Evolution)現象,亦可從律師札諾利對以巴問題的評論,得到進一步確認。
 
經濟學人專文指出,近來對於以色列佔領區,要求「一個國家,兩種族群」的呼聲已經出現,而不是一直以來,兩個族群沒完沒了的廝殺。如果,以色列把解決問題的時間拖越長,西岸佔領區與加薩人的痛苦、死亡,將會永無寧日。以色列國,不但將失去歐洲人士支持,而且,更多敵意將瞄準以色列。這就是以國佔領巴人領土,卻又拒絕與巴人分享權利(力),所引發的道德與(去除)合法化(delegitimisation),所點燃的危機。
 
當荷蘭律師札諾利20歲時候,他帶著當時年僅10歲出頭的猶太孩童,搭乘火車離開首都阿姆斯特丹,前往鄉間避難;而後來在集中營大屠殺遇難的著名少女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當時還躲在荷蘭首都的一處閣樓裡,得不到救援。當時的札諾利先生,為了一個非親非故的猶太孩童,甘冒生命危險,加以營救;然而如今的以色列,卻於巴人原有領土的「佔領區」內,頻頻發動殺戒。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律師札諾利認為,保有那個以色列獎章,已經沒有榮譽感,堅持退回的主因(He could not in good conscience keep the Israeli medal.)。
 

Monday, August 11, 2014

鰻魚活了155歲

La plus vieille anguille d'Europe est morte à 155 ans

La presse locale affirme que l'animal vivait dans un puits du sud de la Suède depuis 1859.

(http://www.francetvinfo.fr/monde/europe/la-plus-vieille-anguille-d-europe-est-morte-a-155-ans_667525.html)


Ale l'anguille – ål étant le mot suédois pour anguille – est morte à 155 ans dans le puits dans lequel elle a toujours vécu à Brantevik dans le sud-est de la Suède, selon The Local, un quotidien suédois en langue anglaise, vendredi 8 août. "Ma famille a acheté la maison en 1962, et nous avons toujours eu cet animal", raconte Tomas Kjellman qui a découvert l'anguille morte alors qu'il voulait la montrer à des visiteurs de passage.

Elle vivait dans ce puits depuis 1859

Selon la presse locale, elle y avait été jetée en 1859 par un Suédois de 8 ans nommé Samuel Nilsson. C'était, à l'époque, une tradition : les anguilles, en mangeant des mouches et autres bestioles, permettaient d'assainir l'eau. On retrouve ainsi la trace d'Ale dans la presse locale, notamment à l'occasion de son 100e anniversaire.
"C'était bizarre, j'ai soulevé le couvercle et elle était là, en morceaux, apparemment bouillie", détaille-t-il encore. Ale a été congelée en attendant des analyses pour authentifier son âge et peut-être percer le secret de sa longévité. Normalement, les anguilles ont une durée de vie de 10 à 15 ans [PDF].

見證2次世界大戰 瑞典155歲鰻魚過世
2014-08-10  10:07
〔本報訊〕瑞典小漁鎮布蘭迪域克(Brantevik)1隻知名的155歲鰻魚強麥(Ale)上週5過世,讓瑞典網友紛紛在網路上哀悼。
《每日電訊報》報導,強麥過去一直生活在小漁鎮布蘭迪域克的水井裡,自當地於20世紀60年代開發公共供水系統以後,居民常在自家水井放入鰻魚,透過鰻魚捕食蒼蠅、臭蟲來解決衛生問題,屋主托瑪斯(Tomas Kjellman)日前打開水井蓋子時,發現強麥已死亡1段時間,讓托瑪斯感到相當驚訝。
 
托瑪斯表示,鰻魚通常能存活7年,直到體型過大或腸道病變死亡,「不過強麥一直在這裡生存、生活」,托瑪斯說,每當有客人拜訪,家人總是樂於炫耀這隻超長壽寵物,「最驚奇的是牠竟然活過2次世界大戰!」。
強麥多年生活在水井底部,讓牠在瑞典知名度大開,眾多瑞典書籍和電視節目都有相關報導,在牠過世消息傳出後,瑞典網友紛紛在推特上為牠哀悼。
強麥活了155歲,當牠在1859年出生時,拿破崙3世仍是法國國王,而蘇黎士運河剛開始建造,目前強麥的身體已被專家冷凍,等待後續調查解讀牠的長壽之謎,在強麥死亡後,同1口水井仍有另1隻鰻魚存活,被認為「只有」110歲。

Sunday, August 10, 2014

真的而且是進行式的故事

有多久沒見你 以為你在哪裡
原來就住在我心底 陪伴著我的呼吸
有多遠的距離 以為聞不到你氣息
誰知道你背影這麼長 回頭就看到你

過去讓它過去 來不及
從頭喜歡你 白雲纏繞著藍天

如果不能夠永遠走在一起
也至少給我們懷念的勇氣 擁抱的權利
好讓你明白 我心動的痕跡

總是想再見你 還試著打探你消息
原來你就住在我的身體 守護我的回憶



這是一篇真的故事,而且是進行式的故事。

故事主角是我高中的班長,在畢業三十年的同學會上,他拿著麥克風平靜的說著,好像在述說別人的故事,但彷彿有魔力一般的牽引大家的注意力!

三十年沒見,大家的輪廓臃腫但眼神沒變,也可親易地看出歲月與生活的痕跡,雖說唸名校的際遇可能比平均好一點。其實在開同學會之前,大家就已經用臉書開始串聯,班長的名字很晚才出現,而且是另外一位補教名師的同學用臉書經由他姐姐的原因把他找到的! 由留言中與一來一往間的文字交流可嗅出班長的生活其實不是太順遂,或許這經常是我們這一群歐吉桑的中年牢騷吧! 並不太在意;在臉書上只看到他和他獨生女的相片。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直到同學會上,才知道最近他的生活如何: 原來因為家庭經濟的壓力,他放棄了去台中上大學的機會, 留在台北念台北工專; 他父母雙雙在16年前走了,他太太也在15年前因紅斑性狼瘡而醫療疏失也走了,留下一個當時年僅6歲的小女孩...屋漏又逢連夜雨,數年前可能因持家加班操勞,他輕微腦中風了!留下語言區域受損的後遺症⋯⋯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不過他謝謝高中同學的幫助與啟發,我們因著眼書找到他,他也試著用臉書! 他因著臉書找到他的初戀!一位北一女的同學,那年他只知她上新莊的大學,後來在生活中各自變成平行線,在茫茫人海中淹沒彼此的背影。他試著和她聯繫,才發現數年過去,他和她竟有相同的的喪偶遭遇,兒女的數目相同也成年。

 在同學會上,他說 "我們訂婚了!",大家爆起如雷的掌聲與喝采! 大家相約明年他的結婚日就是同學會日。

所以因著同學的相遇,讓班長的生活又開一扇窗,我們也替他高興。


 所以不要吝惜和老友與好友聯絡,大家能相遇共處,有他的奧秘與意義的。

 

Thursday, August 07, 2014

王子復仇記?!

吳思華上任 將扭轉預算「重理工輕人文」
大學辦學成功,來自於學生成就 而不是斤斤計較 「論文數量」多寡
今年即將進入大學的新鮮人,未來可能要負擔更高的學費。 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長吳思華過去八年擔任以人文為見長的政治大學校長,也曾擔任行政院科技顧問、經濟部顧問,對於國家資源長期向理工傾斜,人文科學受忽視有著深刻體會。他認為,台灣產業轉型的大腦在高教,但大腦長期空轉,導致台灣產業轉型不成功,大學畢業生才會擔心只領廿二K。
圖/聯合報提供
吳思華昨天接受聯合報專訪時表示,上任後要扭轉「重理工輕人文」的慣習,包括設立人文科學的鼓勵專案,以及從五年五百億元「邁向頂尖大學」的預算分配著手變革,他也預告明年頂大預算將縮減。
他認為,所謂「頂尖大學」應該是教出具國際認可的博士生,大學辦學成不成功來自於學生的成就,而不是斤斤計較「論文數量」多寡。
他表示上任後會邀請取得頂大預算的十二所大學校長討論,不只重新設定頂大目標,也會呼籲各大學重視論文的研究內容。
學界為了拚論文數量,導致論文內容的偏斜。吳思華認為,研究必須和「在地」連結,他舉高雄氣爆為例,「這事件凸顯台灣石化研究太落後!」
他說,國外石化工業已經前進台灣數十年,產業界雖然有責任,但學界沒有責任嗎?假如學者早點針對傳產研究,協助產業轉型,就不會發生這麼傷痛的事情。
吳思華說,過去十多年來,外界老問:「台灣的下一步該如何發展?如何轉型?」但光憑產業界不夠,他說,菁英能量來自高教學者,論文必須和在地發展做連結,才能提供產業界轉型參考。
圖/聯合報提供
他說,過去多年來科研論文數量不斷增加,但成功技轉比例低,技術貿易逆差持續擴大,未能帶動產業轉型,社會大眾也對台灣本土科研成果毫無感覺。
吳思華說,以色列的科學舉世聞名,他引用學者洪蘭文章說,「以色列無水不缺飲,無油不缺電,但無土不缺糧。」以國發展科學的初衷是為了解決本土問題,最後才聞名世界。
但台灣學者研究倒果為因,只為了登上國際期刊拚點數,卻不反省「論文刊登之後,為台灣或世界帶來什麼貢獻?」
他說,不管是科研或文創,最終都要能夠解決社會的問題,滿足大眾需求,才算是有價值。

Wednesday, July 30, 2014

佛洛伊德與鰻魚?

佛洛伊德和公鰻魚睪丸
    1877年佛洛伊德決定在學術界闖蕩,並立志要闖出名號,他宣稱:打算撈學術界一筆,絕對不讓學術界佔他的便宜。他第一個重要研究,對我們而言卻很陌生,就是解剖鰻魚。
    簡單的說,佛洛伊德認為,當時的人都不知道怎麼分辨鰻魚的性別,因此,他決心找出公鰻魚體內的睪丸;當然,也可能發現卵巢。根據資料上說,鰻魚不寫日記,無從對筆跡判斷性別,也沒有出生證明,所以,連亞里斯多德也不確定去哪裡抓公的(他也兼差賣魚??)。這個研究再發表一篇"觀察鰻魚被描述為睪丸的葉狀器官形態與精細構造"論文之後,最後無疾而終。
    經過許多無關心理學的研究,包括對狗唾液分析和親自嗑古柯鹼作實驗,直到1890年代他才決定潛意識心理學這條極為重要的學術道路。
    佛洛伊德給我很好的啟示。

日本啟動大量培育鰻魚苗計畫

日本啟動大量培育鰻魚苗項目

日經中文網
                                                                 

 
       日本水産綜合研究中心已著手開發大量養殖鰻魚苗的技術。該研究中心將匯集全日本各地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於本月成立「鰻魚綜合項目小組」。秋季以後,還將對天然鰻魚的産卵活動進行追蹤調查。鰻魚苗歉收導致鰻魚價格持續上漲,研究中心希望通過確立人工繁殖技術,以實現穩定供應、保護自然資源。

       此前,一直是先從海浬捕獲鰻魚苗,然後再進行人工養殖,但該研究中心在2010年成功實現了鰻魚的完全人工養殖。不過,從鰻魚卵中培育出鰻魚苗十分困難,以目前的技術每年只能培育出600條左右。

       據稱目前日本國內每年要捕獲約1億條鰻魚苗。該研究中心已開始鰻魚大量産卵技術的開發,並著手開發高效養殖鰻魚苗的養殖飼料和養殖方法,爭取幾年後確立年産約1萬條鰻魚苗的體制。

       11月,日本水産綜合研究中心將使用水産廳的漁業調查船調查天然鰻魚的産卵活動,並在鰻魚從日本近海向南回遊産卵時,設置傳感器進行追蹤,研究仍謎團重重的産卵活動和産卵路徑等問題,並將調查成果活用於人工養殖方法中。此外,該研究中心還將把做了記號的鰻魚放生到河流裏,以驗證資源保護效果。

Monday, July 28, 2014

波普 (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生日

【科學史上的今天】07/28——波普誕辰 (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
關於現代科學的起源,我們可以一路回溯至十六世紀。然而,對於什麼是科學,卻一直要等到二十世紀中才由哲學家卡爾・波普給出一個明確的判準:可否證性(falsifiability)。也就是說,一個主張必須可以被證明是錯的,才能算是科學主張。
波普違逆傳統的創見可說是給科學界一個當頭棒喝!因為科學理論向來著重的是預測的準確性,如果實驗結果或觀測到的事實一如理論預測的,就可證明這個理論是正確的。
但波普卻指出並不存在正確的理論,科學理論只能被證明為偽,無法被證明為真。例如:就算已經發現一百萬頭綿羊都是白色的,也不能證明「所有綿羊都是白色的」這個主張是真的,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會不會冒出一頭黑色的羊。波普主張唯有不斷地藉由否證排除錯誤的理論,才能逐漸逼近真理,這才是科學的進展。
可否證性的確是區分科學與非科學的極佳判準,可以讓我們輕易看出偽科學。然而,許多人卻濫用它來樹立科學的權威性,完全違背了波普當初正是要避免科學被少數專家壟斷的本意,害他被誤解為「科學至上」的保守份子。
另一方面,波普的主張比較屬於科學倫理的應然面。但就科學歷史的實然面而言,許多科學理論並未因為出現否證就被拋棄(例如牛頓力學)。反而是孔恩的「典範轉移」理論更能描述科學的進展。雖然可否證性仍被人們引用著,但波普本人卻像個「歌紅人不紅」的歌手,逐漸被世人淡忘了⋯⋯。

孔恩的學說具有幾項重點:其一是常態科學的概念,在這個階段,科學家有共同的語言與高度的共識,他們共享一套完備的理論,或稱典範(paradigm),科學工作主要就是以這套理論來解自然之謎。但是每一套典範總會有面臨危機的時候,會有碰到它無法處理的現象產生。這時科學家就要從頭開始,重新拼湊出一個新典範,以解決先前無能為力的問題,這個階段就是科學革命。革命過後新典範提供了新的共同語言與觀點,又再次回復到常態科學階段。所以科學的進展就是在於常態科學之間的替代。
以物理學為例,牛頓力學為一典範,相對論是另一典範。孔恩認為新的常態科學較之於舊,的確更具解謎能力。這種強調典範更替,也就是科學革命的觀點已與傳統看法有別,卻還不是孔恩最刺激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孔恩認為典範之間是不可通約性(incommensurability)的。也就是說不同典範中看事物的觀點有全面性的更換,在一典範中視若無睹的現象,於另一典範中可能位居核心地位。相同的詞彙在不同典範裡也有截然不同的涵義。
在科學史觀的討論上,孔恩是個典型的外部史著,他認為歷史是由人類無法掌握的時代精神所創造的。因此不管是「典範」、「學術基體」就像時代精神一樣控制科學家的理論和研究。

Monday, July 21, 2014

Nature, 22 August 1912

Nature 89, 633-636 (22 August 1912) | doi:10.1038/089633a0

The Reproduction and Spawning-Places of the Fresh-Water Eel (Anguilla Vulgaris)

JOHS. SCHMIDT                          
A MONG the apodal fish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described by Kaup in 1856 was a transparent, tape-like fish of about 8 cm. in length, similar to the uppermost specimen in Fig. 1 here reproduced. This received the name Leptorphaius brevirostris, and came from the Straits of Messina, practically the only place in Eutope from which Leptocephali were known. Without knowing it, Kaup had given the first ocontribution to the oquestion of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eel.

Sunday, July 20, 2014

研究:貓糞寄生蟲 有助抗癌

貓咪腸道及糞便中常見的寄生蟲,竟可能成為新的癌症免疫療法。美國達特茅斯蓋澤爾醫學院團隊,日前發表動物實驗結果指出,貓咪體內常見的「弓漿蟲」若入侵人體,會引起類似對抗癌細胞的免疫反應,或可作為癌症治療方法。蓋澤爾醫學院微生物及免疫學教授大衛畢茲克表示,全球有3分之1人口曾受弓漿蟲感染,多數不會致病,僅有極少數人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除非是嬰兒或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否則感染弓漿蟲一般不會致命。畢茲克分析,腫瘤在體內「坐大」的原因之一,是抑制人體正常的免疫反應,但當人類感染弓漿蟲時,會自然引發「自然殺手細胞」及「細胞毒殺性T細胞」等兩種白血球大量產生,而這兩種白血球正好是對抗癌細胞的利器。由於癌症患者免疫力一般都偏弱,畢茲克團隊遂透過基因工程技術,「創造」出一種因突變而無法繁殖的弓漿蟲,研究人員稱之為「cps癌症疫苗」,即便免疫功能缺乏患者,注射cps後也不會出現感染症狀,同時還能刺激自然殺手細胞及細胞毒殺性T細胞產生。該團隊目前已藉由極惡性的皮膚癌「黑色素瘤」及卵巢癌實驗鼠,證實弓漿蟲免疫療法,能有效降低罹癌鼠死亡率。

阿咪偷笑中...
弓漿蟲(Toxoplasma gondii )與瘧原蟲一樣,是寄生性原生生物,可以在許多哺乳類
體內寄生,包括人類;但是只能在貓的小腸壁實行有性生殖。因此貓是弓漿蟲的最終宿
主,其他的動物都算中間宿主。在寄生生物的生命史中,這是常見的現象。通常寄生蟲是
利用中間宿主做為侵入最終宿主的工具,例如瘧原蟲利用瘧蚊進入人體。那麼弓漿蟲呢?
科學家發現牠們利用的是老鼠!
大家都知道貓會捉老鼠,因而老鼠一聞到貓尿的氣味,就會表現出制式的本能反應:
整個身體突然凍結,似乎唯恐附近有貓,不敢輕舉妄動。這種制式的「驚嚇」反應必然是
演化的產物。換言之,貓捉老鼠由來已久,老鼠才會演化出這種防衛機制。可是老鼠感染
了弓漿蟲之後,聞到貓尿的氣味便不再受驚,甚至還會似乎頗饒興味地循跡探索—簡直在
找死。這是弓漿蟲最令人驚訝的本領。弓漿蟲是怎樣蠱惑老鼠的?
去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生豪斯(Patrick K. House)的研究報告,提出了解答這個問
題的線索。他使用雄性大鼠做實驗。原來雄性老鼠有兩種典型的氣味反應:發情雌性鼠的
尿引起接觸的興趣(性趣);貓尿則引發防衛反應—緊張與逃避。豪斯證實:這兩種反應
都涉及腦子裡負責性與情緒反應的邊緣系統。防衛反應動員的神經元位於下視丘,性趣則
是杏仁體。但是雄性鼠感染了弓漿蟲之後,對於貓尿的反應就變了,防衛系統與性趣系統
都異乎尋常地興奮。
過去科學家已經發現,侵入老鼠腦子的弓漿蟲胞囊似乎集中在邊緣系統。而在邊緣系
統中,防衛、性趣線路的解剖位置平行又接近。因此豪斯推測,弓漿蟲可能改變了老鼠腦
子的特定訊息傳遞路線,不過他還無法確定詳細機制。他認為也許是弓漿蟲的胞囊在腦子
裡引起發炎反應,才導致訊息傳遞的錯亂。

Sunday, July 13, 2014

《21世紀的資本》Capital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21世紀的資本》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6304.html#more)

過去十四年來全球所出版過的書籍裡,最有機會在未來改變全世界的,很可能就是法國經濟學家 Thomas Piketty Capital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21世紀的資本》)。它一出版就成為亞馬遜網上書店的暢銷書榜首,據說實體書一直缺貨,很多人只能買到它的電子版書。《Financial Times(FT)的專欄作家 Robert Shrimsley 甚至打趣說:政界與學術界中人見面時都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好像非得討論這本書不可。

這本書的主要結論很簡單:從長期的歷史實證資料看,放任式的資本主義必然造成貧富差距的擴大,這個事實跟主流經濟學芝加哥學派)40年來的主要主張徹底違背。它的政治意涵非常深遠:除非從資本利得徵收適當稅金並進行財富重分配,否則所有人的平均實質工資必將逐漸減少,而 1% 富人不勞而獲的所得將會逐漸增加;財富將成為世襲,再多的天份和教育都改變不了這個趨勢;除非政府介入,否則放任式的資本主義將會摧毀美國夢,讓人類重回「財富世襲」的封建時代。
克魯曼(Paul Krugman)在書評中預測:皮克迪的新書將同時改變我們思考社會和研究經濟學的方式」。這絕非溢美之詞。

過去40年來,全球財經政策受制於芝加哥學派和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的兩大主張:「貧富差距是短期現象,長期而言市場會自動調節貧富差距」、「市場能對資源進行最佳配置,因此對市場的任何干預都會導致經濟成長遲緩甚至衰退,而使貧窮的問題益加惡化」,因此由英美帶頭而吹起「任令貧富差距擴大」的歪風(教宗稱此為 globalization of indifference)。此書出版之後,「解決貧富差距,經濟發展政策必須貧富均霑(inclusive development)」的呼聲甚囂塵上,而且帶頭的是最積極捍衛市場機制的國際貨幣基金會 IMF、世界銀行、以及態度保守的Financial Times》。
這本書已經在國外帶動經濟與政治思想革命,在衛城出版社出版中文版之前,很需要先有優質的中文介紹。本文將推荐幾篇質優而較好讀的中英文文章,也順便釐清幾個後續的相關爭議。




一、21世紀的資本》一書的重要介紹
我讀過的文章中,最想推薦的是一篇刊載在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期刊論文 "The Return of “Patrimonial Capitalism”: A Review of Thomas Piketty's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可以免費下載 MPRA 版,作者 Branko Milanović 曾長期擔任世界銀行研究部的 lead economist。它避免掉一切沒必要的術語,精準地而易讀地按原書次序與主題摘述原書主要結論與依據,並且很深刻地指出這些結論的政治與經濟學意涵。很希望有人可以把它翻譯成中文,我將樂於轉貼或在部落格上推薦,以廣流傳。
Paul Krugman 在紐約時報上為這書寫的英文書評 "Why We're in a New Gilded Age" 無疑地也是既深入且又淺出的一篇「必讀」,可惜我只看到英文版,不知道有沒有中文版?
在我看過的中文版文章中,依序推薦以下五篇。
(1)陳平資本主義的空想與現實〉,FTFinancial Times中文版網頁
中文文章中,這是我推薦第一名的文章,深入而淺出,可以看到 Thomas Piketty 這本書的精隨,可以看到這本書在經濟學思想和政治上的意涵,還有關鍵性的補充。
陳平的文章我很喜歡,他是 1968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1987年於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取得物理博士學位,博士班期間修課全部滿分GPA 4.0師事 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普列高金Ilya Prigogine論文題目是 Nonlinear Dynamics and Business Cycles,是國際上利用複雜理論(complexity theory)研究金融與經濟問題的先驅學者之一,在大陸相當著名而有影響力,經常擔任國外重要經濟會議的主題演講,以及接受國內外媒體訪問一篇關於他的訪談〈不是西化問題,是英美化問題〉有介紹他的學經歷,文中所談也值得台灣讀者參閱。而關於 complexity theory and economics 則有一篇不錯的簡介文章 "Complexity Economics: A Different Framework for Economic Thought",這是一個在 2008金融風暴後迅速吸引金融界注意的新經濟支派。
(2)經濟日報社論,〈21世紀資本論 揭穿資本主義假面具
這篇文章精簡地掌握到該書核心,且算通俗易讀。而且,一向擁護芝加哥學派與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日報社論,竟然從文章標題開始批判美式資本主義,更值得台灣人來讀一讀。



這篇文章是大陸兩位經濟學者合寫的,摘述 Thomas Piketty 的方法、證據與推論程序,很適合有經濟學底子的人讀。
4張育軒破碎的美國夢:21世紀的資本〉,
這篇文章非常淺顯易讀,適合一般人,也補充一張作者自製表格,說明美國的貧富不均高於歐陸,且遠高於北歐(也就是說,貧富不均可以通過制度設計加以改善,絕非必要之惡)。
(5)Ed Alcock与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较量〉,紐約時報書評,紐約時報中文網
這篇書評的重點不在《21世紀的資本》一書的內容,而在於 Thomas Piketty 這個人和他的寫作背景思想,為大家增加一個認識這本書的向度。

二、相關迴響
最重要的迴響就是:各種原本風從主流經濟學(芝加哥學派、New classical economics、華盛頓共識、新自由主義等)的保守經濟評論紛紛轉向,大聲疾呼必須積極解決貧富差距問題。
我想推薦的中譯文本就至少有 Paul Krugman 的公平與效率可以兩全〉、美國走向拼爹時代Financial Times》中文網上不同背景財經專家的評論,如〈社會平等不會妨礙經濟增長〉(首席評論 Martin Wolf 寫的, Martin Wolf 大學時代左傾,後來擁護市場機制,近年立場再度改變,他是實事求是而非牆頭草)、〈促進平等不會抑制增長〉、〈世界如何解決不平等難題?〉。
Martin Wolf 寫的英文書評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y Thomas Piketty" 也很值得讀,尤其是因為他駁斥了好幾種想要迂迴逃避問題或者為主流經濟學辯護的謬論。可惜我沒找到中文譯本。
其實,對「放任式資本主義會擴大貧富差距」的斷言存在已久,這想法並非 Thomas Piketty 及其研究夥伴的獨創或首創,只不過他們突破許多方法上的困難,對跨國與跨長時間的數據進行突破性的彙整,而終於提出無可辯駁的確鑿證據。因此,在這本書英文本出版之前就有兩篇相關評論值得注意:Joseph Stiglitz 的貧富差距日益懸殊並非巧合(紐約時報中文網)和貧富差距擴大原因何在〉。



三、搶救資本主義的策略
讀完 Branko Milanović "The Return of “Patrimonial Capitalism”: A Review of Thomas Piketty's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後,應該會知道 Thomas Piketty 的書裡已經隱藏許多搶救資本主義的線索。
不過,我還是推薦能讀英文的人閱讀 Robert Kuttner 寫的 "What Piketty Leaves Out"。它可以補足 Thomas Piketty 漏掉的一些線索。
Thomas Piketty 全書的關注焦點是:「除了 1915-1945」和少數歷史階段(譬如美國的1941-1973之外,總體而言資本所得高過經濟成長,因此會擴大貧富差距,使工資的長期發展趨勢縮水。」
而讀完 Thomas Piketty 全書的人關心的是:我們有沒有機會扭轉趨勢,通過制度設計來降低貧富差距?其中一些很鮮明的線索就埋藏在 Thomas Piketty 討論得較不深入的「美國的例外期間:1941-1973」。Robert Kuttner 的文章就是在分析這個階段美國政府為了圍堵共產主義擴散而採取的各種福利措施與財富重分配的手段。
馬克斯預言過資本主義會「自掘墳墓」,但他只有令人信服的理論分析,而沒有實證數據;Thomas Piketty 研究長期歷史趨勢與數據,提出無可辯駁的證據,再度證明放任式的資本主義有自毀的傾向(並且在資本主義自毀之前會先毀掉民主與社會)。Robert Kuttner 則令人信服地指出:搶救資本主義並且讓馬克斯預言失效的,其實是二戰之後英美採取的福利制度與財富重分配。

四、英國金融時報 (FT)對於21世紀的資本》的質疑
Thomas Piketty21世紀的資本》威脅到許多人的利益:主流經濟學以及相關學者、頂尖富人、頂尖富人支持的基金會和媒體、頂尖富人支持的政客,etc。所以,可以想像到反撲的力道之大難以形容,而各種曲解、誤讀、抹黑更是層出不窮。所以 Thomas Piketty 很聰明,他把這本書交給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用嚴謹的學術評鑑制度當第一道護身符,讓許多無聊人士知難而退。其次,他在網上發表了所有數據源和電子表格,以供驗證並昭公信。
結果,還是有些具有經濟專業背景的人因為「拿人手短,吃人嘴軟」,不得不出面想盡辦法挑這本書的毛病;也有一些不信邪的基本教義派想盡辦法要挑錯。其中最有名的質疑(其實應該已經錯是不懷好意且有失公正的「攻訐」)來自英國 FT 編輯 Chris Giles 的一系列文章。首先是 Chris Giles 在 5/23 發表了 "Piketty findings undercut by errors" 一文,宣稱 Thomas Piketty 的數據錯誤導致結論錯誤,甚至暗示 Thomas Piketty 的數據可能造假(thin air)
Chris Giles 的攻擊超過他所找到的證據,且立場上違背學術界評論的公允尺度,很明顯地帶有惡意,因此引起一向捍衛自由市場機制的 Economist 不滿,刊出 "Inequality: A Piketty problem?",指出:(1)沒有鮮明的證據證明 Thomas Piketty 的數據確實錯誤;(2)就算該數據真的有錯Economist 並不認為既有證據證明該數據錯誤),也可能只是傳抄錯誤, Chris Giles 不該在沒有具體證據時指控 Thomas Piketty 捏造數據;(3)即使 Thomas Piketty 關於英國的數據真的有 Chris Giles 所指出的錯誤,基本上是瑕不掩瑜,也不影響該書主要結論。
接著, FT 中文網 5/27 的社論刊出〈應該公開監督皮凱蒂的數據〉一文,用比較溫和的口氣要求查明 Thomas Piketty 的數據是否正確
Thomas Piketty 的回應出現在 FT 中文網 5/28 的網頁皮凱蒂回應FT質疑〉,重點是說:(1)他不排除數據有錯的可能性,但是不至於錯到改變他的主要結論;(2)他雖然來不及引述最新的學界研究成果,但學術界新的研究成果顯示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比他書中所推算的還更嚴重。
五月底,在牛津大學拿到 First Class Honours 與 Won Hicks & Medley Prize for best Economics Finals papers 的經濟專家 Howard Reed 發表一篇文章 "Piketty, Chris Giles and wealth inequality: it's all about the discontinuities",指出兩人數據的差異源自處理一個歷史數據斷層discontinuities)時方法的差異(他很認真地拿 Chris Giles 和 Thomas Piketty 的數據推算過程,並公佈整個核算過程,因此:(1) Thomas Piketty 的處理是必要且合理的,(2)Howard Reed 認為 Thomas Piketty 的處理手法比 Chris Giles處理手法更合理,且詳細解釋他的依據和推理過程。
事情至此應該已經真相大白,爭議可以告歇。但是 Chris Giles 仍舊不識趣地寫了一篇長文質疑皮凱蒂的理由〉,一方面是重複他說過的話而沒有提出新的證據,也沒有反駁 Howard Reed 所提供的證據(雖然 Howard Reed 有把自己的核驗和意見告知 Chris Giles),另一方面是辯解說自己沒有惡意,不是在炒作新聞。不過,這篇文章就不太有什麼閱讀的價值了。

附記:
很期待衛城出版社中譯本的出版,也期待他們可以找到一位認真的經濟學者,好好地為這本書寫一篇中文導讀,指出這本書對台灣現況的政治與財經意涵。
可惜的是,截至目前台灣對這本書的介紹實在太少:朱雲漢的〈貧富懸殊 不可避免?〉是天下雜誌讀者限閱;朱敬一的〈21世紀資本論》導讀與對照〉 除了一貫地賣弄自己的才學之外,對本書的介紹與分析膚淺到我甚至懷疑他有沒有讀過這本書;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的21世紀資本論〉表現了一點企業主的良心,除此之外,深刻的中文分析全部出自大陸對岸。台灣的經濟學界真的要加油了!

Thursday, June 19, 2014

鰻魚生物反應爐 works!? Eel bioreactor 有效!?


鰻魚生物反應爐 works!? Eel bioreactor 有效!?
http://pimpeneaucity.blogspot.tw/2014/04/blog-post_28.html

2014.04.25 開始, 2 shots/week,  0617結束, 0619採樣 ,共16針。
From 2014.04.25 to 2014.06.17, two injections/2ml/week, 2 salmon pituitaries/Kg body weight.

5/7 eels its GSI are over 10%! the first two bigger ones are 29.2% and 20.5%.

Anyways, this system is work in a small poor laboratory.





Tuesday, June 17, 2014

逆風やまぬ、うなぎ業界

逆風やまぬ、うなぎ業界
絶滅危惧種認定の衝撃

今夏の土用の丑の日は7月29日。うなぎの需要のピークを翌月に控え、うなぎ業界に衝撃が走った。6月12日、世界の科学者で組織する国際自然保護連合(IUCN、スイス)が、絶滅の恐れがある野生動物を指定する「レッドリスト」にニホンウナギを加えたからだ。
「ニホンウナギがワシントン条約の規制対象になることを一番恐れている」
 日本養鰻漁業協同組合連合会の白石嘉男会長はこう話す。2013年2月、既に環境省がニホンウナギを絶命危惧種に指定しており、白石会長はその頃から危機感を持ち始めたという。

稚魚が輸入規制されれば死活問題に

IUCNのレッドリストには法的拘束力はなく、うなぎが禁漁になるなどただちに業界に大きな影響が及ぶものではない。だが、ワシントン条約はこのレッドリストを保護対象の野生動物を決める際に参考としており、今後、ニホンウナギが規制の対象になる可能性がある。
 ワシントン条約では絶滅の可能性がある野生動植物を保護するため、対象となる動植物の輸出入を規制している。ワシントン条約と聞けば、アフリカゾウの取引を想起する読者も多いだろう。高値で取引される象牙目当てに乱獲が続いたため、1989年にワシントン条約でアフリカゾウの国際取引を禁止した。
 国産うなぎは99%以上が養殖だ。明治時代から100年以上の歴史があり技術も確立しているが、卵を孵化させて成魚まで育てる完全養殖はまだ量産化されていない。そのため、シラスウナギと呼ぶ、ニホンウナギの天然の稚魚を6カ月から1年半、育てて出荷するのだ。
 このシラスウナギは近年、日本近海での漁獲高が減少し、半数以上が中国や台湾など海外からの輸入に頼っている。シラスウナギが海外からの輸入であっても、日本国内で養殖すれば「国産」をうたえる。もはやシラスウナギの輸入は国産うなぎにとって不可欠になっている。そのため、ワシントン条約でニホンウナギの取引が規制されれば、シラスウナギを輸入できなくなり、養殖業者に打撃となる可能性がある。
「シラスウナギの輸入が禁じられれば養殖業にとって死活問題になる」と白石会長は強調する。
ここ数年、ウナギ業界は逆風に立たされていた。2010年から2013年まで4年連続で海外を含めたシラスウナギの不漁が続いているからだ。2009年には1キログラム当たり38万円程度で取引されていたシラスウナギ。その後、文字通りうなぎ登りに高騰を続け、2013年には平均248万円にまでなった。一時は300万円を超えたこともあった。
 これに対して養殖業者からは「金価格並みの異常事態だ」と悲鳴が上がった。金の価格は1キログラム当たり400万円台で推移している。金価格と比較してみれば、シラスウナギの価格高騰がいかに異常なことかが理解できる。
 店頭や飲食店でもうなぎの値段は上がり続けた。それでも需要があり、成魚を高値で販売できるならば、生産者にとって困ることはなさそう。だが白石会長は「消費者が敬遠するような値段で提供せざるを得ない状況が続けば、消費者のうなぎ離れが進んでいく可能性がある」と危惧する。
 国産の生産量の減少もあり、うなぎの産地偽装も問題となっている。今年1月には静岡県のうなぎ加工業者が国産を入手できず、中国産を国産と偽って販売していた罪で逮捕されるなどの事件が起きている。

政府と業界が一体となり対策急げ

だが今年、こうしたうなぎ業界を取り巻く厳しい状況に変化が起きた。久々にシラスウナギの漁獲高が回復しているのだ。
 国内だけではなく、台湾や中国でも好漁で価格は1キログラム当たり80万円程度と前年の4分の1まで下がった。業界関係者も「今夏の土用の丑の日は、久々にかば焼きの値段を下げられるのでは」と期待を寄せていた。
 それだけに今回の絶滅危惧種のリスト入りは、その気勢をそぐものとなってしまった。
 うなぎの取引が規制されることで懸念されるのはブローカーの暗躍だ。現在でもシラスウナギが不漁で入手しづらくなったことで、法外な値段を提示するブローカー登場している。さらには、ニホンウナギの稚魚だと称して別の種類のウナギの稚魚を販売する詐欺行為も起きているという。
 シラスウナギの取引規制に対して有効なのは完全養殖だが、その量産化はまだ道半ば。また、シラスウナギに育てるまでの飼育代など、これまでの天然のシラスウナギから養殖するのと比べてコスト高になるのが課題だ。
 一方、ここ数年、シラスウナギが不漁だったことからも、絶滅が危惧されるニホンウナギを保護することは大量消費国である日本の重要な役割でもある。
 水産庁はシラスウナギの漁獲量を監視、規制する国際組織を立ち上げようと動き出した。さらには国内の養殖業者に対して生産量の規制をかけていく方針だ。
 適正な価格での流通を守りながら、種の保存に最大限配慮する。政府と業界が一体となり、対策に乗り出すべき時期に来ている。

Monday, June 16, 2014

2014法高中會考哲學試題

法高中會考 哲學試題多元


法國高中會考制度是拿破崙於1808年創設,考生可於3道題目擇1申論。

法國高中會考今天起展開,首堂進行哲學考試,題目包括「活著是否為了幸福」、「是否應為求幸福窮盡一切」等。

68萬多名法國高中生上午8時起展開各組別會考,第1堂就是4個小時的哲學考試,但上午9時20分就有考生出場。

科學組的題目:
        1、"L'artiste est-il maître de son oeuvre?" :「藝術家是作品的主宰嗎」
  2、"Vivons-nous pour etre heureux?" 「我們活著是為了幸福嗎」
  3、Reflechir sur un texte de Descartes, tire de "Regles pour la direction de l'esprit"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e Descartes)著作「導向思考的規則」中節選的文章來作文。

文組的題目是:
        1、"Les oeuvres ?du quent-elles notre perception?" 「作品能夠教育我們的感知嗎」
  2、"Doit-on tout faire pour etre heureux?" 「我們是否應該為求幸福窮盡一切」
  3、Le commentaire de texte porte sur un extrait de "La connaissance objective" de Karl Popper 評論1篇哲學家波佩爾(Karl Popper)「客觀知識」1書的選文。。

經濟社會組的題目是:
        1、"Suffit-il d'avoir le choix pour etre libre?" 「只要有選擇,就是自由嗎」
  2、"Pourquoi chercher ? se connaître soi-meme?" 「我們為何要認識自己」
  3、le commentaire de texte porte sur un extrait de Condition de "l'Homme moderne" d'Hannah  Arendt 評論1篇作家艾倫特(Hannah Arendt)「人的處境」的選文。。
(中央社)

Wednesday, June 11, 2014

歐洲鰻列瀕危物種

鰻魚列瀕危物種 相關貿易恐受限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recommend/20140612/414679/)
2014年06月12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佈,確定將鰻魚列入介紹瀕危物種的紅皮書。報導指出鰻魚將被指定為瀕危物種。雖不會直接導致鰻魚買賣與食用的禁止,但今後鰻魚的國際貿易等將有可能受到限制。   

在日本大部分用於食用的鰻魚,有來自日本國內捕獲或進口的魚苗後進行養殖的日本鰻,另外還有直接從國外進口的烤鰻魚。今年日本國內魚苗的捕獲量雖時隔數年有所恢復,但長期來看還是處於銳減趨勢。半個世紀前,日本魚苗的年捕獲量約為200噸,但到2012年為止的3年內,該數量僅為3至6噸。天然鰻魚的捕獲量也呈現銳減趨勢。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是由國家和自然保護組織加盟、世界最大的國際自然保護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按照危機程度將物種分為「滅絕」、「瀕危」以及「資料缺乏」等8個等級。為將包含日本鰻在內的19種鰻魚列入紅皮書中,專家們自去年7月開始進行了科學評估。   

鰻魚被列入紅皮書與管制並無直接關聯。但在對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加以規定的《華盛頓公約》中,往往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作為進行管制的重要參考資料,並將於2016年召開的下屆國際會議上,如果與會國提議管制政策,並且投票國中有3分之2表示贊成的話,用於商業目的的國際鰻魚貿易將可能被列入禁止貿易,或被列入需出口國許可。
 
 
 
Justification: (http://www.iucnredlist.org/details/60344/0)Anguilla anguilla exhibits facultative catadromy, has multiple life stages, and is semelparous and panmictic; these life history traits made application of the IUCN Red List criteria more challenging. Anguillids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freshwater eels’, however, it is known that they can exhibit inter-habitat migration and that a proportion may stay in estuaries, lagoons and coastal waters, rarely, if ever, entering freshwater: this element of the population is particularly poorly understood.
Ideally, the IUCN Red List criteria would be applied to mature eels at their spawning grounds, and in the absence of such data, the criteria would be applied to silver eels starting their spawning migration (in the case of European Eels, leaving ‘continental’ waters), as these represent the maximum estimate of spawning stock biomass, but data sets for this are very rare. The majority of available data relates to glass eels and yellow eels b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cruitment, yellow eel populations, silver eel escapement, and spawner stock biomass are poorly understood. As such, the IUCN Red List criteria have to be applied to an amalgamation of multiple life stages, which may not exactly mirror the mature spawning stock but can be used as the current best estimate. Finally, the European Eel is a panmictic species, i.e. they come from one spawning stock. Taken literally, this assumes equal importance of the continental populations, and as such escapement from a specific river/country/region is not equivalent to the subsequent recruitment as this relies on the spawning stock as a whole, irrespective of escapement lo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hypotheses that certain regions may have greater importance for the spawning stock, e.g. males primarily escaping from North Africa (Kettle et al. 2011), and as data are only available from certain parts of the species' range - data are particularly sparse for Mediterranean and North African populations - it is important that conservation initiatives and management actions are adjusted as new data become available.
In relation to A. anguilla, only a very small amount of data are available for silver eels, and while this is not geographically representative of the stock as a whole, a cursory analysis of this alone indicates that the mean decline in silver eel escapement is estimated to be 50-60% over the period of three generations (45 years), just placing them in the Endangered category. There is a similar dearth and uneven geographical spread in the data that relates to yellow eels; however, taking these limitations into account,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re has been a slightly greater decline in this life stage compared to silver eels. Compounding these declines in escapement of maturing eels, according to the available data, there has been substantial declines (90-95%) in recruitment of the European Eel across wide areas of its geographic rang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last 45 years (or three generations) due to a range of threats facing freshwater eels at multiple life history stages. Recruitment has fluctuated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However, the analysis carried out as part of the IUCN Red List assessment mirrors the WGEEL recruitment index (five year average) which, despite increases in recruitment during the last few years, is currently at its lowest historical level of 1-10% the recruitment of the 1980s, (ICES WGEEL 2013). Further, there is concern that due to the period of time eels spend feeding and growing, prior to silvering and migrating to spawn, that silver eels may continue to decline, even if recruitment is showing recovery.
There is a suite of threats that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causing the decline in European Eel recruitment and stocks: barriers to migration – including damage by hydropower turbines; poor body condition; climate change and/or changes in oceanic currents; disease and parasites (particularly Anguillicola crassus); exploitation and trade of glass, yellow and silver eels; changing hydrology; habitat loss; pollutants; and predation. The impact of these threats individually or synergistically, are likely regionally specific; however, more broadly, climate and ocean currents have been suggest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rvival and transport of the leptocephalus larvae and recruitment of glass eels to coastal, brackish and freshwater habitat. Further research is required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ies of this particular aspect of the eel's life history but there are conflicting opinions as to the degree, if any, which oceanic factors contribute to broad fluctuations in eel numbers.
Eel Management Plans (EMP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European countries since 2007 as a stipulation of the EU Council Regulation No 1100/2007 relating to the recovery of the European Eel. Currently, more than 50% of the 81 EMP progress reports across Europe are failing to meet their target silver eel biomass escapement of 40%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ion, indicating that more work is required (WKEPEMP 2013). Further,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 was enforced for this species in 2007 when CITES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listed A. anguilla on Appendix II (this came into force in March 2009). Since this time, exports outside of Europe have been banned due to concern over the decline in recruitment and stocks, however, trade continues within the EU and from non-EU countries within its range to other non-EU countries.
A number of management measures are being implemented in line with EMPs, for example easing of barriers. The influence of these measures, however, will take time to determine as they have only very recently been implemented and very much focus on the freshwater component of the eel's life-history. Arguably the most widely practised measure is restocking; however, there remains a great deal of debate as to whether this benefits eel spawning stocks and thus enhanced future recruitment. Measures that apply to silver eels, such as fisheries management, and/or trap and transport programmes, can theoretically have an almost immediate effect on the potential spawning stock, although when carried out in isolation, their benefit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s stated ab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stages is poorly understood, but it was generally agreed that it is very likely that the low recruitment will ultimately translate, though not linearly, to reduced future escapement for, at best, one generation length (15 years). Further, low recruitment has been proposed to be indicative of low historical breeding stock due to the relatively short time period (~2 years) between spawning and subsequent glass eel abundance. As such it was deemed appropriate to assign A. anguilla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listing under current observations and future projected reductions of mature individuals (A2bd+4bd).
While this status is unchanged from the previous assessment, it is important to highlight that the process of this designation was very different in that it was carried out as part of an anguillid specific workshop, and that new data were incorporated – for example the generation length was reduced. There was general agreement that the situation had improved, albeit slightly, for this species both as far as recruit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measures was concerned. As such it is imperative to highlight that this listing is borderline, and that if the recently observed increase in recruitment continues, management actions relating to anthropogenic threats prove effective, and/or there ar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ural influences on the various life stages of this species, a listing of Endangered would be achievable. Further, a drive to fill data gaps – particular in relation to the southern range of this species – would allow an even more robust assessment, and we strongly recommend an update of the status in five years.

Tuesday, June 10, 2014

太極拳增幹細胞

太極拳可活血 打三年幹細胞增三倍
 

〔自由時報記者洪瑞琴、吳俊鋒、俞泊霖/綜合報導〕打太極拳可以活化幹細胞「延年益壽」!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北港醫院院長林欣榮、中醫針灸實證醫學教授林昭庚及台南市立安南醫院中醫部部長何宗融,花三年功夫研究,新發表相關論文獲選最新一期國際權威期刊「再生醫學」細胞移植的封面故事,締造台灣之光。

何宗融被喻為「醫界的葉問」,曾獲全國太極拳冠軍,具有奧運裁判身分,是國內少數中西醫合併醫療「武功高強」醫生。由於父親是外功總教練,自幼扎下練功底子,因此融合精華太極拳八式,傳授中國醫藥大學新生必修課程。

怎麼知道練太極拳有沒有延年益壽?林欣榮表示,幹細胞數量多少,代表血液循環與造血功能好不好、有沒有年輕活力,因此作靜脈抽血試驗,以CD34+(對人體功能和結構重要的一種幹細胞)為觀察指標。

快走運動可增加一倍幹細胞
研究對象以長期打極拳者為主,受測的中國醫藥大學六十名學生,試驗分成「練習太極拳」、「快走運動」和「不做運動」三組,經過三年系統化研究和分析,證實太極拳運動三年以上,可增加幹細胞數量三至五倍,快走運動則可增加一至二倍。

國外證實可改善帕金森氏症
林欣榮表示,常練太極拳因為手腳使力與呼吸,可以激化大腦神經細胞,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周邊造血功能,同時協調興奮和抑制作用,對於精神創傷與神經衰弱修復,療癒效果亦佳。
他說,其實國外研究也證實太極拳運動可改善帕金森氏症,該院製作一套簡易教學光碟,提供臨床門診患者照著做,病患反應都不錯。

知名雕塑大師、台灣陳氏太極拳發展協會總教練謝棟樑說,這與他廿八年餘的練拳經驗相印證,因為太極拳屬於有氧運動,有助提高血液中含氧量,也提高免疫力。謝棟樑說,他自己有過敏體質,練拳約四個月就改善很多。

中華醫事科大運動健康與休閒系助理教授彭家源表示,打太極有調息之效,且有助於自我免疫力提升,也能避免肌肉痠痛等傷害。至於是否有助於提升幹細胞功能,這是醫學範疇,無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