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19, 2014

誰救了資本主義?

在台灣銀行要倒了政府會出面,工廠要倒了呢? 華龍案的例子可參考。

若把黑心大企業在台灣的所有產品給滅了,應該是大快人心,但現實對大企業的影響是"蚊子叮牛角",隨著全球化、追求卓越等閃亮口號,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換個名字大部分的地區應該都會歡迎,可憐的是相關事業的基層勞工面臨失業,這顯出一個弔詭 - 大到不能倒,或許資本主義的某些正面之處是有效率地代替國家照顧人民,但資本主義有許多面向,就像民主也有很多面向,但我們陷入"資本主義只是賺錢、民主就是投票、社會主義就是怠惰"的刻板印象。政府被賦予權力,但在民主(票)下卻被財團(賺錢)給綁架了,諷刺的是"救了資本主義的不是市場機制,也不是民主政治必然的自我救贖,而是冷戰期間來自共產國家的威脅:為了怕共產勢力持續擴張,歐美民主國家紛紛用國家的力量節制資本主義和市場機制的惡劣性格,以「強化工會、財富重分配、社會福利」等手段硬將惡質的「放任式資本主義」改造成「被馴服的資本主義」,以便經濟發展的果實可以利益均霑,並用此收買工人和農民的心。"

誰救了資本主義?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4/10/blog-post_89.html#more)
       馬克斯曾經說過:「資本主義是它自己的掘墓工人。」這一句話被當作笑話已經很久了,很多人早已忘了它,更多人從不曾聽過它。但是,Thomas Piketty 的《廿一世紀的資本論》卻讓很多人重新想起它,就像馬克思鬼魂已經復甦似地。
       馬克斯100%錯了嗎?盡管Thomas Piketty 的《廿一世紀的資本論》讓很多人重新想起馬克思的《資本論》,Thomas Piketty 還是公開宣布他不相信共產主義;即使 Joseph Stiglitz 不遺餘力地批評現實世界裡的市場機制,他也從不曾提倡過共產主義。但是別忘記,蘇聯現在擁抱的是他們在 1989 年放棄的共產黨。答案顯然不單純。而且,就算馬克思的預言錯了,到底是誰救了資本主義?其實我能心服的答案很讓人震驚。
       先讓我們看一段1848年的一段文字,作者非常睿智而有洞見地看到今天全球的寫照,其中「XXXX」這四個字被我塗掉,等一下再揭露它的原文:「XXXX既然迅速改進一切生產工具,並且使交通工具極其便利,於是就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都捲入文明的漩渦裡了。那商品的低廉價格,就是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於是迫使一切民族在惟恐死亡的憂懼下,採用XXXX的生產方式,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文明制度,就是說,變成XXX。簡短些說,它按照自己的形象,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使鄉村屈服於城市的統治,XXXX創立了規模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大大增加了起來,,因而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鄉村生活的愚昧狀態。一如使鄉村依賴於城市一樣,使野蠻的和半開化的國家依賴於文明的國家,使貧民的民族依賴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依賴於西方。」這是誰寫的?
       再來看同一篇文章的另一段:「工人已變成機器的簡單附屬品,所擔任的只不過是一些極其簡單的、極其單調的和極容易學會的操作。因此,花在工人身上的費用,也就幾乎只限於維持工人生命和延續工人後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但是,一切商品的價格,從而勞動的價格,都是同它的生產費用相等的。因此,勞動愈使人感到厭惡,工資也就愈減少。不但如此,機器的使用範圍愈廣,分工愈細,勞動量也就愈增加,這或者是由於工作時間的延長,或者是由於在一定時間內所要求的勞動量的增加,機器操作過程的加速,等等。」這是不是在預言著台灣的無限工時責任制、過勞死、薪資下降、非典就業等勞動條件的惡化?
       上面這兩段都出自馬克斯和恩格斯合寫的共產黨宣言》,第一段文字裡的「XXXX」就是「資產階級」,「XXX」就是「資產者」。馬克斯在1848年的預言並非通通錯了。他最重要的錯誤是:共產主義比資本主義更快滅亡。
       那麼,是誰救了資本主義?Thomas Piketty、Joseph Stiglitz 和 Robert Reich 都以為是 1945-1975 期間的工會、社會福利與高額稅收下的財富重分配──也就是民主政治的自我救贖。但是,如果你仔細看看1984-2014 這30年間的全球變化,就會知道1975時我們最遠離《共產黨宣言》的預言,之後全球卻又開始往《共產黨宣言》的預言靠攏過去。
       所以,救了資本主義的不是市場機制,也不是民主政治必然的自我救贖,而是冷戰期間來自共產國家的威脅:為了怕共產勢力持續擴張,歐美民主國家紛紛用國家的力量節制資本主義和市場機制的惡劣性格,以「強化工會、財富重分配、社會福利」等手段硬將惡質的「放任式資本主義」改造成「被馴服的資本主義」,以便經濟發展的果實可以利益均霑,並用此收買工人和農民的心
       但是,羅斯福等人怎麼會知道要如何收買人心?一部分是因為馬克斯和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已經指出資本主義的主要弱點,只要你熟讀他們的理論,就會知道該如何對治資本主義天生的惡疾。
       所以,是馬克斯和冷戰期間的共產主義救了自由世界的資本主義(通過「強化工會、社會福利與財富重分配」)。
       那麼,是誰摧毀了共產主義?馬克斯和冷戰期間的共產主義!因為他們逼迫自由世界用政府介入來馴服資本主義,而延長了資本主義的壽命。否則,放任式的資本主義確實會持續逼迫工人和農民加入共產陣營。
       可是,為何我們又開始往《共產黨宣言》的預言靠攏過去?因為我們忘記馬克思的教訓,所以資本主義再度顯示它的邪惡本質。
        1989年柏林圍牆倒蹋的時候,全世界除了少數忠實的左翼份子之外,大家幾乎都相信馬克斯錯了,或者至少開始懷疑起馬克思。這一年,身為法國法蘭西院士的金融學家Michel Albert 寫下了《兩種資本主義之戰》,旁徵博引不同國家裡的市場機制和資本主義在性格上有多大的差異,來提醒我們「資本主義與市場性格不是只有一種」,並且分析、對比其中最極端的兩種英美的放任式資本主義與德國的萊茵模式,呼籲讀者:共產主義崩解了,各種不同的資本主義將開始競爭,別誤以為我們只剩一種選擇!
        從讀完這一本書開始,我對英國的經濟學論戰有更深刻的體會,也從此揮別了蔣碩傑帶給台灣的芝加哥學派經濟學思想,開始斷斷續續地思索市場經濟的弊端,以及矯正的方法。
        除非我們從過去這 30 年來放任式資本主義的惡劣行徑中學到教訓,並且從市場神話裡覺醒過來,積極地「強化工會、社會福利與財富重分配」來馴服市場機制,創造利益均霑的經濟發展模式,否則我們將會越來越靠近《共產黨宣言》的預言,而回到「共產主義 vs 資本主義」的古老鬥爭裡去。
        這個社會需要的不是馬克思的共產主義,也不是芝加哥學派的放任式資本主義,而是被馴服的資本主義(萊茵模式和北歐模式)。

Thursday, October 16, 2014

日本擬大幅增加2015年水產預算

日本自民黨日前召開水產部會暨水產政策協議會,會中邀請水產廳報告2015年水產相關預算之概算要求內容。2015年水產預算概算要求金額為2,299億400萬日圓(包括:非公共1,295億2,500萬日圓、公共1,003億7,800萬日圓),為前一年度的118.6%。

增養殖對策:15億日圓(13億日圓)
 推動鮭鱒資源復育計畫:3.6億日圓(2.5億日圓)
鰻苗大量生產系統實證計畫:3.5億日圓(2.5億日圓)
 推動健全內水面生態系統復元計畫:3億日圓(2億日圓)
 高品質紫菜養殖技術開發計畫:0.5億日圓(新增)

(洪聖銘,摘譯自日刊水產經濟新聞,28 August 2014)

Tuesday, October 07, 2014

Male silver eels mature by swimming

Male silver eels mature by swimming

Arjan P Palstra1, Denhi Schnabel2, Maaike C Nieveen1, Herman P Spaink2 and Guido EEJM van den Thillart1*

BMC Physiology 2008, 8:14  doi:10.1186/1472-6793-8-14

Abstract

Background

If European silver eels are prevented from reproductive migration, they remain in a prepubertal stage by dopaminergic inhibition of pituitary activity. Because this inhibition is likely a requirement for an extended female growth stage, we tested if it is sex-specific by subjecting both sexes to stimulation by GnRHa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 – injection or 3-months swimming in seawater.

Results

In contrast to females, males showed a two- to three-fold higher LHβ (luteinising hormone β subunit) – expression, a three- to five-fold higher GSI (Gonadosomatic index) and induced spermatogenesi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untreated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Dopaminergic inhibition is thus not effective in males and swimming results in natural maturation, probably via GnRH-release.
 
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可遷移6000公里至位於馬尾藻海的產卵區最近發現,雄性游泳比雌性有效率預測雄可以在六個月內游泳6000公里此外,鰻魚不能自然的性成熟,是歸咎由於強烈的神經性抑制。之前,有人推測游泳可自然觸發誘導雄鰻性成熟,甚至有可使雄鰻完全成熟。在本研究中養殖的雄鰻分兩組: 耐力游泳與休息長達6個月發現,6個月雄性鰻魚能夠連續6670公里6個月後,游泳和休息的雄鰻體重下降相似(<30克),顯示游泳的極端能耗低。但長期游泳也不會導致養殖雄鰻魚銀的性成熟這表明,作為性成熟的觸發器,單純游泳是不夠的總之,雄性的鰻魚是有效的長距離游泳和可能能夠覆蓋6個月的預期時間跨度馬尾藻海的距離
 
2013 Nov;166(3):522-7. doi: 10.1016/j.cbpa.2013.08.002. Epub 2013 Aug 17.

Male European eels are highly efficient long distance swimmers: effects of endurance swimming on maturation.

Abstract

European eels (Anguilla anguilla) migrate ~6000km towards their spawning area in the Sargasso Sea. Based on the recent discovery that males swim even more efficiently than females, it was predicted that males also would be able to swim ~6000km within six months. Additionally, eels do not mature naturally in captivity due to strong neural inhibition. Earlier,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swimming exercise is a natural trigger to induce sexual maturation and may even result in full matura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two groups of farmed male silver eels were subjected to either endurance swimming or resting for up to 6months. It was found that male eels were able to swim continuously for a total distance of 6670km within 6months. The body weight decrease in swimming and resting males after 6months was similar (<30g 6months.="" a="" able="" alone="" and="" are="" as="" conclusion="" contrast="" cost="" cover="" did="" distance="" eels="" efficient="" energy="" expectation="" expected="" extreme="" farmed="" for="" in="" induce="" is="" likely="" long-term="" long="" low="" male="" maturation.="" maturation="" not="" of="" our="" p="" sargasso="" sea="" sexual="" silver="" span="" sufficient="" suggesting="" swimmers="" swimming.="" swimming="" that="" the="" time="" to="" trigger="" underlining="" within="">© 2013.

KEYWORDS: Anguilla anguilla; Dopaminergic inhibition; Gonadotropins; Maturation; Migration; Swimming efficiency

Tuesday, September 30, 2014

131天,4個多月...

飼養環境下的日本鰻仔魚最快能在131天達成變態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仔魚的培育,由於還沒有開發出適當的餌料,育成非常困難,不過Tanaka等發現鯊魚卵有可利用性,並於2003年初次成功培育至鰻線(Tanaka et al., 2001, 2003; Kagawa et al., 2005)。往後的研究,即鎖定以開發完整的鰻線量產技術為中心。
  天然的鰻魚,從受精卵到開始變態所需時間,推測是116~138天(Cheng and Tzeng, 1996)或者是 100~160天(Arai et al.,1997),而人工飼育下需250天左右(Tanaka et al., 2003; Okamura et al., 2009)。在志布志栽培漁業中心,於2007年4月至2010年7月期間,有428尾完成變態,其從孵化到完成變態的平均日數為299.3天(未發表)。鰻魚仔魚培育需要很長時間的原因之一,是其成長遲緩,而推測可能是培育水溫較低所致。Otake et al.(1998)推測,天然的棲息水域水溫在27~28,在接近此溫度的26高溫下培育,成長較快,但活存率不穩定,另外由於尚未完全確認是否真的是水溫因素,因此一般還是採用活存率較穩定的22~23水溫進行培育(Tanaka et al., 2001; Okamura et al., 2009;橋本等, 2009; Tsukamoto et al., 2009)。另外在26水溫中培育,開始變態的最短時間,是孵化後144天(144日齡)(橋本等, 2009),除了低水溫外,應仍有成長遲緩的原因存在。例如現行的給餌方式,給餌間隔最長的達16小時,以及由於從開始給餌到完成變態,都在相同容積的水槽進行飼養,也有可能造成仔魚因攝餌不足而阻礙成長。
  另外,上述在志布志栽培漁業中心的例子,完成變態的日齡從153天到754天都有,個體間的差異很大,可能也有培育管理上的問題。要掌握自行引起變態的日齡,人為的變態誘導技術開發不可或缺。另外,由於鰻魚仔魚期和變態後在生態上有所不同,應該設置個別的飼育設施,變態個體出現的日齡掌握,意味著鰻線飼育的時間,是現場重要的問題。本研究是利用提高培育水溫、縮短給餌間隔、以分槽或疏苗調整仔魚密度等方式,探討對變態時間的影響。
  供試魚是選用從卵育成的種鰻所生產的仔魚(6日齡,平均全長7.0 mm),飼育水槽全部使用10公升的圓形水槽,每個水槽蓄養250~365尾6日齡仔魚。
  飼養試驗是設定1對照區和2試驗區。對照區分成3組,採用和以前相同的23飼育水溫(Tanaka et al., 2001; Okamura et al.,2009; 橋本等, 2009; Tsukamoto et al., 2009),給餌次數從7點起,每隔2小時1次,共5次。但有一組,因97日齡時出了事故而失敗。
  試驗區分為A區,飼育水溫25,又分為3組;B區在6~9日齡時,飼育水溫23,以後提高至25,同樣分為3組。由於隨著成長,魚體的比重下降(Tsukamoto et al., 2009),為了防止浮至表層而導致死亡,AB區都是從65日齡起,開始提高水溫與降低飼育水的比重。73日齡以後,均調整為27.5。至118和126日齡時,經24小時降至25
  在A區,到了17日齡,將各組分散至4個水槽,74日齡以後增為5個水槽。另外51日齡以後,將仔魚依大小分別飼養,在同一組內的水槽間,酌量更換仔魚。B區到51日齡,按照每次給餌結束時的飼料,大致推測殘存的尾數,酌量移除小型的仔魚,55日齡時,每組分成2個水槽,以後隨著大小,適度進行水槽間移動。
  AB區給餌次數都是從7點,每2小時1次,合計5次,加上23點再給1次,每日共6次。基於這點,將以往最長給餌間隔16小時,縮短為8小時。全區在6日齡的13點開始給餌,至於A及B區在確定開始攝餌的6到7日齡間的18點、21點、24點、3點也給餌。投餵以鯊魚卵為主要成分的懸濁狀態餌料,每個水槽一次投餵7 ml
  對照區20及100日齡的仔魚個體,全長沒有超過13 mm及35 mm,即使120日齡最大也只有41.1 mm。相對在A及B區的全部各組,20日齡出現全長13 mm、100日齡42 mm、120日齡超過47 mm以上的個體。特別是在A區,20日齡出現全長達14 mm,93日齡48.9 mm個體。由於在志布志栽培漁業中心曾有全長41.0 mm個體完成變態的紀錄(未發表),47 mm被認為有可能是開始變態的大小。這其中126日齡時,B區有一尾開始變態,131日齡時完成變態。接著137日齡時,A區也出現開始變態的個體,144日齡完成變態。到了150日齡,A區3組全部完成,到了156日齡B區3組全部出現變態完成個體。另一方面,對照區於180日齡,初次發現有個體開始變態。
本研究探討飼養方法的重點是,比起以往的飼養水溫提高2~5左右,給餌間隔縮短到8小時以下,控制仔魚的蓄養密度防止攝餌不足等3點。比較各組成長最快的個體時,確認改良飼養方法後,成長速度超過以往的飼養方法,最快的個體於126日齡開始變態,也比過去的紀錄縮短20天以上,在131日齡達到完全變態。變態時間和天然的仔魚相比差異不大(Arai et al.,1997)。因而,今後開發人為誘導變態的方法時,在此條件下,於126日齡的時間點,有必要開始處理。本研究試驗至73日齡前,推測飼養水溫比天然棲息水域的溫度低(Otake et al., 1998),假如從初期控制在27~28,有可能更快速的成長。但是對疾病還無有效對策,由於採用高溫培育時,仍有導致大量死亡的危險,因此有必要針對在高溫下的環境控制方法和疾病對策進行探討。另外也有報告指出,在人工飼養下成長較差的原因,有可能是飼料的成分不均衡(Tanaka et al., 2003),由於飼料的改良試驗已有所進展(增田等, 2010),往後也可能使成長速度有所改善。
  另一方面,開始變態的機制暫且還未明瞭。即使在本研究,120日齡時,試驗區6組,雖然全部被認為已經有能達變態體形的個體出現,但是到130日齡時,開始變態的只有1尾。鰻魚的仔魚,由於達到被認為已能變態的大小時,常保持原狀沒有進展,耗費很長時間,有關變態的外在重要因素也要被考量。例如從熱帶到秋末的日本沿岸之洄游生態(Tsukamoto, 1992),水溫和日照時間的改變有可能參與作用。本研究嘗試改變培育水溫,但這樣的操作手法對開始變態有何影響值得探討。誘發變態的方法如果能被開發,當然能縮短仔魚飼育期。另外,本篇報告是以成長最快的個體作為比較對象得到的結果,但從更實用的觀點,除要求群體平均成長速度,也要求有更高的活存率。這些驗證,將在飼養試驗結束後進行探討。
譯自:增田賢嗣, 今泉 均, 小田憲太朗, 橋本 博, 照屋和久, 薄 浩則 (2011) 飼育環境下ニホンウナギAnguilla japonica仔魚は最速で131日齡までに變態しうる. 日本水產學會誌, 77(3): 416-418.

Tuesday, September 16, 2014

河豚與鰻魚

河豚與鰻魚
蘇東坡說:「河豚味美值一死。」松尾巴蕉說過:「何擇河豚湯?分明有鯛卻不食,輕率欠思慮。」因此被北大路魯山人嘲笑,說他分明不了解河豚,卻口出此言……
天龍寺曹源池。
雖然已經去過很多次嵐山,終於要搭船遊保津川。我們從嵯峨野搭小火車到龜岡,再從龜岡搭遊船到嵐山渡月橋邊,這條保津川全長16里,從前是條鹽路,現在變成著名的觀光景點。風光明媚,四季分明的嵐山從平安朝開始就是王公貴族清遊勝地,他們在這裡興建別邸,安置情人,春賞緋櫻、夏戲綠溪、秋狩紅葉、冬望白雪。保津川、渡月橋、嵐山這三個絕妙組合已經變成寫在水面的日本,只要染上不同色彩就不必再問季節。
一整個下午飽覽保津川兩岸風光,欣賞船長、中綱、先綱(三人一組的船夫)三個人熟練的默契和技術,他們對沿途用來撐篙的石洞如數家珍;一趟水路下來結論是薑還是老的辣,因為年紀最長的船長划起槳來舉重若輕,水波不興;年輕船夫一換手就划得水花四濺,訣竅應該是握槳的角度與速度,累積數十年的經驗,功力果然不同。
雖然撐篙的不是我們,一行人又餓又累,暮色中遠遠看到TOMOE招牌上那尾半圓大肚的河豚,真是快樂極了。
店外牆上還慎重其事貼著河豚料理許可證,別錯看這家掛著藍色暖簾、貌不起眼的小店,它可是一星級的河豚專賣店,老闆夫婦二人都有河豚料理專業執照,老闆還是全京都河豚協會的理事長,要吃河豚全席料理三天前就要預約。
店內有些狹窄,氣氛卻很熱絡,我們點的河豚全席套餐,包括河豚生魚片、魚皮酢、乾炸河豚、燒白子(河豚精囊)、炭燒河豚、河豚握壽司,最後的河豚火鍋還可以做成雜炊。
河豚生魚片。
薄可見盤底的河豚生魚片沾鹽巴或酸桔醬就非常好吃,把魚皮稍稍浸入酸桔醬中再吃非常適合搭配啤酒。河豚有一股特別的香氣,肉質細膩咬起來卻緊緻彈牙,難怪那麼多人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吃,堪稱人間美味。
蘇東坡說:「河豚味美值一死。」松尾巴蕉說過:「何擇河豚湯?分明有鯛卻不食,輕率欠思慮。(另譯真不知好歹)」因此被北大路魯山人嘲笑,說他分明不了解河豚,卻口出此言。
北大路魯山人也酷愛河豚,他在《料理王國》寫道:「河豚的美味其實很絕對,我敢這樣斷言。因為就算與其他食物相比,也不可能發現比河豚更出色的了。」
幸好茂呂美耶在她的《江戶日本》一書中也提到這件事,發現芭蕉後來也忍不住誘惑,寫下:「哎呀沒事矣!昨夜平安過去了,饗河豚湯汁。」
有意思吧!茂呂美耶談河豚那篇下的標題是「河豚與偷情」,夠傳神吧!她說江戶人將吃河豚比喻為偷情:「偷人家妻子,驚心動魄又美味,有如嘗河豚。」
河豚有無毒素要依種類、季節而定,毒素最強的部位在卵巢和肝臟,有些連皮肉也含微毒。儘量避開春天的產卵期,並由取得執照的廚師宰殺調理才有保障。
發出禁令不許吃河豚的人是豐臣秀吉,1592年文祿之役豐臣秀吉的士兵行經下關北九州一帶,原本要在佐賀縣會合渡海攻打朝鮮,卻趕上河豚的盛產期,抵不住誘惑在下關紛紛喪命,氣得豐臣秀吉大怒,斥責這些武士死也要死在朝鮮,為了吃河豚而死太可恥,下令不許吃河豚。也許是下關的河豚有知,1888年當時的首相伊藤博文剛好出訪下關,據說春帆樓的老闆娘藤野夫人違法(也是冒死)讓伊藤博文吃到河豚料理,果然「驚為天人」,當下馬上解除山口縣的禁令,東京也隨後在1892年解令,我猜春帆樓的老闆娘一定也是愛吃河豚的老饕。1895年伊藤博文選在春帆樓和清朝的李鴻章簽訂《下關條約》(《馬關條約》),不知道和他喜歡春帆樓的河豚料理有沒有關係?(1906年春帆樓終於拿到河豚料理許可證第一號。)
架在鐵網上的炭燒河豚搭配杏鮑菇、大蔥很對味,翻烤兩下就鎖住肉汁,不能過久。乾炸河豚、燒白子(河豚精囊)都是平常較少吃到的珍饈,利用河豚火鍋的湯汁做雜炊時,又來兩顆奢侈的河豚握壽司,一顆配山椒芽,一顆配山葵泥,淡而有味。最後的雜炊打上新鮮蛋汁,滑嫩香甜,大夥吃到一粒米都不剩,意猶未盡。
TOMOE老闆夫婦帶著漂亮的女兒一家三口全部投入,老闆娘來自中國,非常爽朗,席間當然不能錯過河豚鰭翅酒,老闆娘用打火機漂亮的把酒一杯一杯點燃,氣氛high到不行,一掃保津川的料峭春寒,夜色中一身暖意賦歸。
一覺醒來春光明媚,完全不必像松尾巴蕉那樣擔心昨夜終於平安過去,撿回小命一條!真幸福。我把TOMOE歸在小山薰堂之「想跟知心好友一起去,會不自覺笑開懷的餐廳」。
從前來京都皆是為了追櫻賞楓,這次美食之旅處處繁花盛開,臨濟宗的大本山天龍寺湧入一波一波人潮,到處響起高校生的笑聲。曹源池是現存最早的「池泉迴遊式庭園」,迴遊式表示可以在庭園中遊走散步,所以由夢窗疏石禪師設計的這種組合庭園、池水、石組的手法影響了後來的枯山水。我最佩服的還有曹源池的借景手法,可坐在廣緣長達30公尺的大方丈庭園觀賞沙洲近景;中景為四季皆美的池中倒影;遠景則是隨季節更替顏色的嵐山。
眼前但見藍天、綠樹、白砂、碧湖之間一株修剪得不見枝葉、只見花朵的大紅躑躅,像顆皇冠上的紅寶石霸氣十足。池後方的百花苑奇花異草,爭妍鬥豔。石楠花特別被標註盛開,皺皺的花瓣像層層舞動的波浪裙,一朵一朵如火焰滿株盛開。紫色蘇枋和白色的利休梅一高一低遠看很難分辨;紅花馬醉木、八重山吹、木瓜、粗檀、鬱金櫻都是台灣少見。芍藥、牡丹、紫藤、椿、躑躅跨越春夏,幸好這園子並未刻意雕琢,花畔小溪錦鯉悠游,逛起來十分自在隨興。
廣川鰻魚飯。
如果想要品嘗天龍寺旁的廣川鰻魚飯可就沒那麼隨興了!這家米其林一顆星的鰻魚飯不接受預約,派人先去排隊也不接受,一定得全員到齊老老實實排隊等候。廣川的營業時間不長,中午11:30到下午2:30,晚上5:00到8:00;據說晚上遊客少,比較容易排隊。如果是團體,記得化整為零,先分成兩人至四人一組,千萬別跟接待人員要團體的位子,他們做事一板一眼,光等大桌子就會餓到眼冒金星。我們12個人排了快一個小時,雖然辛苦,我只能說值得!
鰻魚本來就是日本人夏天的最愛,他們相信溽暑吃鰻魚可以補精力、保健康。根據北大路魯山人的研究,他認為寒冷的一月才是鰻魚最美味的時候,人們會在盛夏時想吃鰻魚是因為被炎熱壓迫的肉體非常飢渴,和人的生理需求有很密切的關係,所以鰻魚才會在夏天備受寵愛。
廣川在入口處標示今日之鰻來自宮崎縣鹿兒島中村養鰻場,因為中村養鰻場的地下水水質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特別適合養殖鰻魚。廣川從內到外都低調內斂,從一坐下來就遞上乾淨清爽,熱度濕度剛剛好,沒有異臭或異香的毛巾就知道這是家非常有質感的店,牙籤罐、茶杯、筷枕都很講究,木格窗上半段和紙擋住太陽,下半段可以欣賞綠意盎然的庭園造景,雖然吃著串烤鰻魚肝也不覺得油膩,甘醇濃郁的味道反而讓人食指大動。終於吃到盛在黑色木漆重盒裡的鰻魚飯,關西的做法是將鰻魚對剖去脊骨之後,烤至幾乎感覺不到魚刺,廣川使用備長炭,烤到魚肉邊上微焦,油滋滋光亮亮的醬油色、鬆軟肥腴的鰻魚淋上香甜的醬汁,忍不住一口接一口就把一整盒飯吃光光。建議不要選味噌湯,既然吃鰻魚飯不妨配清湯,廣川的花菇魚板湯清淡高雅,有懷石料理的水準。接下來的柳川鍋(打上蛋花的去骨泥鰍鍋)和鯉魚生魚片雖然都不是熟悉的食材,一樣好吃到舌頭打結。目前為止我吃過唯一可以和廣川鰻魚飯一較高低的只有東京銀座米其林三星的「小十」。在這裡完全可以體會到小山薰堂筆下的「身體忍不住大叫:好吃!」,廣川就是這種讓人身心都健康的餐廳。
廣川還有另一件也會令人大叫的寶貝,那天實在太幸運,用餐時剛好坐在這件寶貝的對面,老公阿義眼尖,看到牆壁上掛的竟然是日本版畫大師棟方志功 (Shiko Munakata, 1903年-1975年) 的裸女畫,圓臉彎眉,梳著高髻,藍色披肩豐乳半裸,貌似楊貴妃的女子肌膚吹彈可破,題字為「清妙晨風」,筆意酣暢淋漓,色彩鮮豔濃烈,豐腴白皙的肌膚跟眼前的鰻魚都是秀色可餐。棟方志功是好友版畫家何華仁的最愛,20年前他在東京神田町舊書攤看到棟方功志畫冊全集,二話不說,立刻買下運回台灣。棟方志功出身青森縣,被譽為日本20世紀現代版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戴著千度近視眼鏡,刻版畫時眼睛幾乎貼在桌面,質樸率真的外表和他創作出來的作品一樣充滿生命力,他也創作油畫、書法、陶瓷工藝,屢獲國際大獎後日本人才不敢把版畫視為印刷工藝,他一張油畫可以換一棟東京的房子。台灣的朋友可能比較認識他的徒孫,這位徒孫跟他一樣很會得獎,就是旅日台裔女歌手翁倩玉。翁倩玉拜棟方志功嫡傳大弟子井上勝江為師,她的版畫曾獲日本美術大展首獎,後來也獲獎無數,從演藝界成功轉進藝術界。
我馬上發照片給華仁,沒想到華仁看完照片回道:「掛在廣川牆壁上那幅不是版畫,是肉筆畫!」25年前他一張16乘以14公分的紙本〈天平の柵〉就值1400萬日幣,牆上那幅至少兩倍大……。
下次去廣川如果還能看到棟方志功的畫,恭喜你,比吃鰻魚飯還值得。

圖/曾郁雯攝影

Sunday, September 14, 2014

環境汙染影響鰻魚卵巢發育


2014 Sep 9. [Epub ahead of print]

Abnormal ovarian DNA methylation programming during gonad maturation in wild contaminated fish.

Abstract

There is 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pollutants may cause diseases via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Epigenetic mechanisms such as DNA methylation participate in the regulation of gene transcription. Surprisingly, epigenetics research is still limited in ecotoxicology.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chronic exposure to contaminants experienced by wild female fish (Anguilla anguilla) throughout their juvenile phase can affect the DNA methylation status of their oocytes during gonad maturation. Thus, fish were sampled in two locations presenting a low or a high contamination level. Then, fish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laboratory and artificially matured. Before hormonal treatment, the DNA methylation levels of the genes encoding for the aromatase and the receptor of the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were higher in contaminated fish than in fish from the clean site. For the hormone receptor, this hypermethyla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tamination level of fish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 in its transcription level. In addition, whereas gonad growth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DNA methylation in fish from the clean site, no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contaminated fish in response to hormonal treatment. Finally, a higher gonad growth was observed in fish from the reference site in comparison to contaminated fish.

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污染物通過表觀遺傳修飾引發疾病。表觀遺傳機制利用DNA甲基化參與調節基因的轉錄出人意料的是,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局限於生態毒理學在這項研究中,作者調查從幼年階段就長期接觸污染物的野生母鰻魚(Anguilla anguilla,研究卵母細胞DNA甲基化狀態是否影響其性腺成熟。鰻魚分別取樣自或高污染的地區然後被移到實驗室進行人工催熟。激素處理被污染的魚其芳香酶促卵泡激素受體編碼基因的DNA甲基化的程度較高。所以激素受體基因的甲基化和污染程度有密切相關轉錄水平也下降此外,儘管乾淨地區的魚其性腺生長也增加DNA的甲基化,但污染的魚就無此變化。在人工催熟下,受污染的性腺發育較慢

Thursday, September 11, 2014

Thursday, September 04, 2014

透明魚

This large size leptocephalus must be a species of Muraenidae (moray eels), and probably the larva of a long thin ribbon eel, which is metamorphosing, not feeding, and is entering shallow water to finish metamorphosis into a young ee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e7lhNOCGh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e7lhNOCGhY

Wednesday, September 03, 2014

鰻苗飼料!?

'Marine snow' could herald breakthrough in race to save eels

Scientists create a mixture of detritus and waste matter, which is hoped will reproduce larvae's natural diet
 
Marine biologists are racing to solve a unique problem which is crucial to their efforts to save the world's wild eel populations from catastrophic collapse: recreating a food called "marine snow".
In one of the least-understood global conservation crises, spawning rates for the world's three major eel populations have crashed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 by as much as 99%, raising fears they could become extinct across the far east,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Biologists in Japan, where eels are an iconic part of the country's cuisine and culture, are on the brink of farming eels from birth to fork on an industrial scale for the first time, potentially in the same way as salmon is farmed worldwide.
That breakthrough – being sought too by scientists in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 could dramatically relieve pressure on wild eel populations, and greatly increase the prospects of rebuilding their stocks worldwide.
Yet the goal of producing wholly captive farmed eels, using larvae produced in captivity rather than wild-caught baby eels, is being thwarted by a very significant obstacle: reproducing the larvae's unique natural diet, which is known to scientists as "marine snow".
That foodstuff, which is essential to an eel's growth cycle as they develop and mature from larvae to glass eels, is a mixture of marine detritus, organic waste matter suspended in diffuse clouds, which is proving extremely hard to reproduce on an industrial scale.
Eels are being farmed commercially around the world but only by using baby eels trapped in the wild, adding even greater pressure to the last surviving wild populations. In the UK, young eel or elver numbers are now at 5% of their levels in the 1980s.
Scientists have considered the most unlikely ingredients to help create that peculiar food, including the yolk from shark's eggs. To exacerbate the feeding problem, eels stay in a larval stage for three to four months, compared with only a few days for cod, and are extremely sensitive at that stage.
Prof Katsumi Tsukamoto, a pioneer in eel conservation in the Pacific who was first discover the Pacific eels spawning grounds, told marine scientists in Edinburgh this week that this obstacle meant it cost €1,000 (£803) to produce a single captive seedling in the laboratory; their goal is to get that cost down to €1.
Speaking after a keynote address to the World Fisheries Congress, Tsukamoto, from the Atmosphere and Ocean Research Institute at Tokyo University, said the focus on devising a wholly self-sufficient domestic eel farming programme, while very expensive, was being driven by the need to preserve remaining wild eels.
"We're now trying to establish a special strain, completely cut off from wild stocks," he said. "We want to improve the man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or example growth rate, metamorphosis rates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t's a process of domestication, like sheep, pigs, cows or horses."
Pressure to produce wholly captive eels is being driven by the continuing heavy demand from consumers: eels are the main ingredient in kabayaki, one of three most culturally important styles of Japanese cuisine along with sushi and tempura.
David Righton, from the Cefas marine laboratory in Lowestoft, and a leading figure in the Eeliad project on saving the European eel, said the quest to find a substitute food stuff is one of the most competitive areas in eel conservation.
"Whoever gets there first has made a tremendous discovery; you're recovering a cultural tradition. Whoever does this is culturally important as well as becoming very rich," Righton said.

Thursday, August 28, 2014

思想與「知識的正確性」

思想與「知識的正確性」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4/08/blog-post_20.html#more)
       「知識的正確性」是個奇怪的詞,尤其當它出現在社會科學,或者公共議題的批評與討論時。即使在學術圈內,「正確性」也還是個相對性的概念,因學科的文化特質與時代而變易,沒有跨學科、跨時代的統一認定。
       以前數學以為自己是絕對不會錯誤的「嚴格科學」,非歐幾何的出現顛覆了數學家的自信,胡塞爾(Edmund Husserl,1859-1938)因而在拿到數學博士學位之後開始思索數學與人類精確概念的基礎,最後發展出現象學。David Hilbert(1862-1943)以為他可以用 formalism 取代掉數學中所有的直覺基礎,Bertrand Russell(1872-1970)以為數學可以全部化減為邏輯問題,Kurt Gödel(1906-1978,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天才)卻證明了數學裡頭有無法被化約的直覺基礎。今天,數學已經不再是「絕對不會錯誤的科學」。

       愛因斯坦(1879-1955)的狹義相對論從最根本處顛覆了牛頓力學,但是很多物理學家一直不敢輕易相信愛因斯坦是對的(雖然他非常有名),所以他一輩子未曾因為相對論而拿到諾貝爾獎。而且,雖然今天物理學界普遍承認愛因斯坦是對的,工學院與物理系絕大多數人還在應用牛頓力學。物理學不再是絕對不會錯誤的科學」;而且,為了解決問題的方便,大家都願意接受「不正確」的科學。理論物理從一種「純科學」,變成一種帶有妥協風格與兼容應用價值的「基礎科學」。
       台灣一度風行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主角中的 Rudolf Carnap(1891-1970) 一度是美國哲學界無可匹敵的英雄,他否定所有不滿足 verifiability principle 的學術,要求將它們全部從學術殿堂裡下架;Hans Reichenbach(1891-1953)更一度悍然要求傳統哲學必須向科學學習,改為 scientific philosophy。這一幫人被美國哲學大老 Willard V. O. Quine(1908-2000)邀請到美國奉為上賓,後來 Quine 自己駁倒了 verifiability principle。我不知道現在全世界還有哪個大學在教邏輯實證論──除非是當作不要緊的哲學史插曲,或者用來警告後人別太過度自信。
        數學、物理和分析哲學紛紛出了問題,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上半頁,數學的 principle 紛紛變成 axioms,理工學院傳統的 constitution law 和 governing law(the Law of God that governs heavenly bodies)紛紛變成 principle, theorem, hypothesis。人終於從人的錯誤裡學會謙卑,不再自以為懂上帝的旨意,不再自以為自己絕不會錯而不容異己的理論。十九世紀末被稱為「危機時代」,胡塞爾最常講的演講題目是「X X X 的危機」,海森堡說他念博士時每天早上打開報紙都在找尋物理定律被推翻的消息。
       離開理工學院與哲學系,學術圈內更是風風雨雨。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發表了《西方的沒落》,引起學界議論紛紛。他的觀念極具啟發性與革命性,卻也引來許多有意義和無聊的駁斥。湯恩比(1889-1975)發表《歷史研究》,指控史賓格勒過度簡化歷史、扭曲史實;不過,湯恩比的下場也沒比較好,他成為專史作家的箭靶,痛到不得不呼籲史學家「要把鼻尖抬高到高出堆積如山的史料」。也許要到那時候,他才知道通史作家必然有錯,而史賓格勒在談的是史觀,不是史實。1939年,牛津史學泰斗 R. G. Collingwood(1889-1943)出版 An Autobiography,批判牛津哲學的 Green's school(一群喜歡挑傳統「觀念論」哲學家毛病的教書匠),同時批判把史學當狹義實證科學的傳統史學方法與觀念,主張史學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理解人的行為動機,並提出「問題與答案的邏輯」作為新的史學方法,希望史學可以從對知識與文件的關懷回歸到對人的關懷,從 science 回歸到 humanity(人性的實證科學),讓歷史成為道德學與政治學的實證基礎
        進入廿世紀末,學界紛爭益加嚴重。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稱呼法國思想家傅科(Michel Foucault,1926-1984)「He has had strong influence not only (or even primarily) in philosophy but also in a wide range of humanistic and social scientific disciplines.」如果你在社會學界而沒聽過他大名,很多人會懷疑你根本沒去社會系上過課。不過,Wikipedia 關於「Michel Foucault」這個條目的「6.1 Criticism」節裡條列了一堆對他的批評,最大宗的是「Philosopher」,歷史學家也沒缺席。據說,劍橋大學曾有一堆學者連署要授予 Michel Foucault 榮譽博士學位,卻被歷史系教授以「著作中史實經常錯誤」為由否決。21世紀了,劍橋大學竟然還是有一堆人搞不清楚「思想」和「知識」的差別傅科對學術界的貢獻是思想和方法,而不是知識的細節,我為此以母校的頑固份子為恥
       這是個多元的世界,學術界以遠比過去更多元的方式(且新穎而富有創意)在捍衛與執行學術界最根本的使命「破除成見與愚盲,捍衛正義,促使社會更進步」。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肯定法國思想家德西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的解構主義是「..... deconstruction works towards preventing the worst violence. It attempts to render justice. Indeed, deconstruction is relentless in this pursuit since justice is impossible to achieve.」但是,仍有許多學術圈內的人不習慣多元的社會與學術的創新文化,堅持要大家活在中世紀的「真理」裡。根據 Wikipedia 關於「Jacques Derrida」這個條目的「6.2 Criticism from analytic philosophers」節,劍橋大學竟然在 1992 年頒授榮譽博士學位給 Jacques Derrida,我非常地訝異!但是,一堆分析哲學的研究者企圖阻止這一場學位授予,這我可就絲毫都不感到訝異了。
       21世紀了,「學術」必須在堅守根本目的的前提下容許更多的創意,也必須拋棄過時的意識形態。學術不再是真理,那它是什麼?劍橋的博士學位授予條件緊扣著論文(因為不需修課),對我而言條件剛好鬆緊合度:「sound and worth of reading」。所以,批評科學一定要用「科學的方法」嗎?不一定!關鍵在我們如何理解「sound and worth of reading」。
        不過,學術界仍舊有很多人分不清楚「真實世界」「問題意識」、「思想」與「知識」之間的差別,而且堅持自己擁有「真理」(當然啦,見解跟他不同的就是「邪說」囉)。這些人,也許應該找個時光機器,把他們送回到十六世紀的宗教法庭去見習──而且,永遠別再回來了,因為他們在那裡才會快樂(只要被審判的不是他們自己)

Sunday, August 24, 2014

“擁有”和”存在” (having and being) - Lucy

 看完盧貝松的Lucy有下列心得:
1. 晶華酒店近年的七月份的普渡要擴大舉辦
2. 盧貝松滿喜歡 bazooka 的!
3. 搞不清楚主角從頭到尾講英語,所以語言能力和智力無關
4. 韓國人? 按好萊塢風格應該是日本人,而且CIA會傪一腳
5. 飛巴黎班機上的雙手NB不知是那一家公司的產品
6. 找到終極追殺令(Léon )、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霹靂煞 (Nikita)的影子與盧貝松一貫的蒙太奇風格!(就像吳宇森的白鴿、白圍巾與持槍對當面互嗆!)
 
除此之外,我家小鬼,她說她看不懂,要我當辯士一下...
老實說這是盧貝松的作品,別人的作品無須穿鑿附會,但我們可試著去猜想他想說甚麼? 有沒有說服觀眾、或引發觀眾的心靈反應。

至少我覺得甚麼 CHP-4、黑幫、運毒、台北、巴黎....都是遁辭,這些元素都可抽換與替代。若看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與霹靂煞 (Nikita)就可找出盧貝松的側寫 (profile)! 他想講的是: 生命如何而來? 更重要的是"智能"如何而來? 生命的本質是甚麼?生命的意義是甚麼? (我猜很像盧貝松當年考法國高中會考(BAC)時的哲學題目)。 CHP-4、黑幫、運毒、台北、巴黎....都只是講故事的鋪陳。

生命如何而來?
基本上,若不是創造論,演化論,特別是化學演化論已提供生命起源的可能方式,有人說化學演化論就像盲眼鐘錶匠(Blind Watchmaker),意即生命的起源就像搞一堆鐘錶零件放在盒子裡,搖一搖就變出一支手錶出來,這意味著單單化學演化論能產生生命的機率太低了,不過你要是去問量子物理學家他們會說"放一根香蕉到盒子裡會搖出一隻手機出來"! 
對!大家認為不可能的事若減掉時間這個參數,那凡是都有可能發生! 其實上帝就是時間! 每個人只有24小時,不因為你是老郭或是工作(Jobs),不因為妳是冰冰或是狐狸 (Fox),一生就這樣過去。盧貝松大概也悟到此點! "時間"是存在的嗎? 他用光速車子來比喻人類知覺對極限的無力與盲目! 用紐約時代廣場的光景來說明在"時間"下的"存在",所以我們說時間是第四度空間(事實上應該是更高的維度),用來"分割"第三度以下的空間,但"時間"卻是因人或生物的反應或存在才有意義! 量子力學說這叫塌陷,機率分佈組態被抓到(感覺到或測量到)時會收斂到某一點! 就是我們說的結果(貓聽得懂...)。
 

"智能"如何而來?
原始是反射,高級是反應,再高級是控制,最高級是思考! 他一直強調人類只運用到10%的腦,用了一個海豚的反例,海豚用了15%的腦! 因為海豚發展出內建的聲納系統,但人類後來卻發展出比海豚更多的"東西",這不合邏輯! 但Morgan Freeman (盧導說)說人類有兩種基本傾向 – “擁有”和”存在” (having and being)。”having”傾向的人試圖獲取及擁有事物、財產甚至人;但”being”傾向的人則注重於體驗,他們從與他人的交換、參與和分享中獲得生命的意義 (源自 Erich Fromm)。所以,最重要的是人類可以累積智慧,如果人類在某些方面只運用到0.01%的智能(對我來講是數學),但累積300年,極有可能以運用到30%以上的腦 (All human brains)! 所以生殖的的重要性在此,這也是演化論的重基礎出之一,"活下去與傳下去",因著生存需要而演化出智能。
 
 生命的本質是甚麼?
"活下去與傳下去"

生命的意義是甚麼?
”being”!他們從與他人的交換、參與和分享中獲得生命的意義

基本上盧貝松想探討這些問題(別忘了他是編劇兼導演),或許他認為答案存在其他隱而不用的人腦中,沒有證據說是或不是,但此論點頗受認同,因為所謂的特異功能者、行奇事者、通靈者...都是在這邏輯下可以成立,所以套用毒品(劇中台灣醫生說是由孕婦製造刺激胎兒成長的"東西"),應該是成長因子(growth factors),刺激腦細胞再度分裂,也因為它是刺激(毒品)!
腦袋可用到100%? 這一點有點像我的老爺車速度表可達240km/hr,不過你等著看好了到120車子就快散了!基本上腦袋平時用掉身體30%的能源與氧氣,所以你可以了解當考數學時為何腦袋會發燒(我會!!!),就像Google的中心或電算中心需要消耗相當的能量去散熱,別忘了人類45度就掛了!

不過這是電影 "人類因夢想而偉大"!

後記
" I am everywhere...",或許盧貝松認為 "上帝就是時間"。盧導從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後慢慢靠近東方...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度一切苦厄。舍利子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無;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玄奘法師譯,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Wednesday, August 20, 2014

「猶太復國主義」與「種族主義元素」

【經濟學人】荷蘭91歲律師「退回以色列勳章」始末
【經濟學人】荷蘭91歲律師「退回以色列勳章」始末
91歲高齡的荷蘭退休律師札諾利(HENK ZANOLI),將以色列頒贈的「國際正義」勳章退還(網路圖片翻攝)
 
8月11日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 持中間偏左派觀點報紙),披露二戰期間,曾營救一名猶太小孩的荷蘭退休律師札諾利(HENK ZANOLI),將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官方所頒贈的「國際正義」(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勳章,退回以色列,理由是持有該項獎章,已經不復具有榮譽感。8月15日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表一篇名為「在荷蘭與加薩的正義」(Righteous in Holland and Gaza)為題的專文,完整回溯了律師札諾利,退回以色列勳章的心路歷程。
 
專文指出,現年91歲高齡的荷蘭退休律師札諾利,其個人生命史內涵,頗為類似二戰之後,荷蘭與以色列友善關係史的「濃縮版」。從歷史定位來看,律師札諾利這個亨克家族(HENK FAMILY),被荷人視為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1943年,查諾利從首都阿姆斯特丹,護送一位名為品特(Elchanan Pinto)的11歲猶太小孩,輾轉進入鄉間愛蜜妮村躲藏,之後,這位亨克先生的母親,持續保護這個猶太孩童,直到戰爭結束。就在2011年前,亨克先生獲得以色列官方,頒發給非猶太人的殊榮獎章,以紀念他與母親戰爭期間保護猶太人的義行。
 
得宜有禮,洋溢哀傷的退回勳章書信
荷蘭退休律師札諾利,以一封得宜有禮,卻又充滿哀傷的書信內容,寫給派駐於荷蘭海牙的以色列大使館。內容指出,當任職荷蘭外交官的孫姪甥女,與成長於加薩走廊阿爾布賴吉難民營(al-Bureij refugee camp)的巴勒斯坦經濟學家結婚。這位經濟學家的家族,卻為以色列上個月7月20日,轟炸加薩走廊,因而失去了自己的母親,3名兄弟,1位兄弟的太太,以及12歲大的孫子,總共6條人命遭轟炸奪走,叫我情何以堪。
 
另一方面,該獎章也構成對我(已故)英勇母親的一種侮辱。他說,母親出生入死保護該位猶太孩童,對抗當年德國納粹暴行,為保障人類生存尊嚴付出代價,就連自己的父親西尼爾(Henk Senior),也因抵抗納粹,死於茅特豪森-古森集中營(Mauthausen位於奧地利的納粹集中營),然而現在的以色列國所作所為,卻在屠殺無辜人類性命。
 
專文進一步引述律師札諾利寫給以色列大使館的信件內容。他說:經過猶太人大屠殺事件(The Holocaust,1940年代德國納粹大屠殺的同義詞),我的家人,對於猶太人渴望建立自己國度家園的想法,始終給予大力支持。然而,經過了60年後,我終於慢慢瞭解到,所謂的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建國運動,從一開始就以「種族主義元素」(Racist Element)做為基礎根源,而且是排它性、專屬性的「猶太國」。果然,以色列在其領土上面持續進行「種族清掃」(Ethnic Cleansing),並壓制1967年所佔領的約旦河西岸地區,以及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國際間也指控以色列轟炸加薩,涉及戰爭犯以及殺人的人道犯行。荷蘭律師札諾利並說,以色列國想要走出一片死水的困境泥潭,唯一辦法,就是讓佔領區的以色列人,巴基斯坦人,一視同仁擁有公平的政治、社會與經濟權。
 
以色列佔領區的道德與合法化危機
專文指出,律師札諾利做為一位中道溫和,衣著得體,擁有多國語言能力的荷蘭知識階層,持續於二戰之後,為世界和平秩序,投入心力;如今卻對以色列的做為,展開控訴。此一舉動,標幟了過往充滿活力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時代,已然一去不復返。《從未》(Dat nooit meer),這本荷蘭史學家的著作指出,荷蘭戰後那一代人物,其令人尊敬與慷慨特質,讓荷蘭這個國家贏得國際上的一致敬重;此正如以色列第一代建國者,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風度舉止,得到歐洲與美國對於以色列「建國運動」,大力支持一般。如今,以色列國正朝向負面演化(Evolution)現象,亦可從律師札諾利對以巴問題的評論,得到進一步確認。
 
經濟學人專文指出,近來對於以色列佔領區,要求「一個國家,兩種族群」的呼聲已經出現,而不是一直以來,兩個族群沒完沒了的廝殺。如果,以色列把解決問題的時間拖越長,西岸佔領區與加薩人的痛苦、死亡,將會永無寧日。以色列國,不但將失去歐洲人士支持,而且,更多敵意將瞄準以色列。這就是以國佔領巴人領土,卻又拒絕與巴人分享權利(力),所引發的道德與(去除)合法化(delegitimisation),所點燃的危機。
 
當荷蘭律師札諾利20歲時候,他帶著當時年僅10歲出頭的猶太孩童,搭乘火車離開首都阿姆斯特丹,前往鄉間避難;而後來在集中營大屠殺遇難的著名少女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當時還躲在荷蘭首都的一處閣樓裡,得不到救援。當時的札諾利先生,為了一個非親非故的猶太孩童,甘冒生命危險,加以營救;然而如今的以色列,卻於巴人原有領土的「佔領區」內,頻頻發動殺戒。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律師札諾利認為,保有那個以色列獎章,已經沒有榮譽感,堅持退回的主因(He could not in good conscience keep the Israeli medal.)。
 

Monday, August 11, 2014

鰻魚活了155歲

La plus vieille anguille d'Europe est morte à 155 ans

La presse locale affirme que l'animal vivait dans un puits du sud de la Suède depuis 1859.

(http://www.francetvinfo.fr/monde/europe/la-plus-vieille-anguille-d-europe-est-morte-a-155-ans_667525.html)


Ale l'anguille – ål étant le mot suédois pour anguille – est morte à 155 ans dans le puits dans lequel elle a toujours vécu à Brantevik dans le sud-est de la Suède, selon The Local, un quotidien suédois en langue anglaise, vendredi 8 août. "Ma famille a acheté la maison en 1962, et nous avons toujours eu cet animal", raconte Tomas Kjellman qui a découvert l'anguille morte alors qu'il voulait la montrer à des visiteurs de passage.

Elle vivait dans ce puits depuis 1859

Selon la presse locale, elle y avait été jetée en 1859 par un Suédois de 8 ans nommé Samuel Nilsson. C'était, à l'époque, une tradition : les anguilles, en mangeant des mouches et autres bestioles, permettaient d'assainir l'eau. On retrouve ainsi la trace d'Ale dans la presse locale, notamment à l'occasion de son 100e anniversaire.
"C'était bizarre, j'ai soulevé le couvercle et elle était là, en morceaux, apparemment bouillie", détaille-t-il encore. Ale a été congelée en attendant des analyses pour authentifier son âge et peut-être percer le secret de sa longévité. Normalement, les anguilles ont une durée de vie de 10 à 15 ans [PDF].

見證2次世界大戰 瑞典155歲鰻魚過世
2014-08-10  10:07
〔本報訊〕瑞典小漁鎮布蘭迪域克(Brantevik)1隻知名的155歲鰻魚強麥(Ale)上週5過世,讓瑞典網友紛紛在網路上哀悼。
《每日電訊報》報導,強麥過去一直生活在小漁鎮布蘭迪域克的水井裡,自當地於20世紀60年代開發公共供水系統以後,居民常在自家水井放入鰻魚,透過鰻魚捕食蒼蠅、臭蟲來解決衛生問題,屋主托瑪斯(Tomas Kjellman)日前打開水井蓋子時,發現強麥已死亡1段時間,讓托瑪斯感到相當驚訝。
 
托瑪斯表示,鰻魚通常能存活7年,直到體型過大或腸道病變死亡,「不過強麥一直在這裡生存、生活」,托瑪斯說,每當有客人拜訪,家人總是樂於炫耀這隻超長壽寵物,「最驚奇的是牠竟然活過2次世界大戰!」。
強麥多年生活在水井底部,讓牠在瑞典知名度大開,眾多瑞典書籍和電視節目都有相關報導,在牠過世消息傳出後,瑞典網友紛紛在推特上為牠哀悼。
強麥活了155歲,當牠在1859年出生時,拿破崙3世仍是法國國王,而蘇黎士運河剛開始建造,目前強麥的身體已被專家冷凍,等待後續調查解讀牠的長壽之謎,在強麥死亡後,同1口水井仍有另1隻鰻魚存活,被認為「只有」110歲。

Sunday, August 10, 2014

真的而且是進行式的故事

有多久沒見你 以為你在哪裡
原來就住在我心底 陪伴著我的呼吸
有多遠的距離 以為聞不到你氣息
誰知道你背影這麼長 回頭就看到你

過去讓它過去 來不及
從頭喜歡你 白雲纏繞著藍天

如果不能夠永遠走在一起
也至少給我們懷念的勇氣 擁抱的權利
好讓你明白 我心動的痕跡

總是想再見你 還試著打探你消息
原來你就住在我的身體 守護我的回憶



這是一篇真的故事,而且是進行式的故事。

故事主角是我高中的班長,在畢業三十年的同學會上,他拿著麥克風平靜的說著,好像在述說別人的故事,但彷彿有魔力一般的牽引大家的注意力!

三十年沒見,大家的輪廓臃腫但眼神沒變,也可親易地看出歲月與生活的痕跡,雖說唸名校的際遇可能比平均好一點。其實在開同學會之前,大家就已經用臉書開始串聯,班長的名字很晚才出現,而且是另外一位補教名師的同學用臉書經由他姐姐的原因把他找到的! 由留言中與一來一往間的文字交流可嗅出班長的生活其實不是太順遂,或許這經常是我們這一群歐吉桑的中年牢騷吧! 並不太在意;在臉書上只看到他和他獨生女的相片。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直到同學會上,才知道最近他的生活如何: 原來因為家庭經濟的壓力,他放棄了去台中上大學的機會, 留在台北念台北工專; 他父母雙雙在16年前走了,他太太也在15年前因紅斑性狼瘡而醫療疏失也走了,留下一個當時年僅6歲的小女孩...屋漏又逢連夜雨,數年前可能因持家加班操勞,他輕微腦中風了!留下語言區域受損的後遺症⋯⋯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不過他謝謝高中同學的幫助與啟發,我們因著眼書找到他,他也試著用臉書! 他因著臉書找到他的初戀!一位北一女的同學,那年他只知她上新莊的大學,後來在生活中各自變成平行線,在茫茫人海中淹沒彼此的背影。他試著和她聯繫,才發現數年過去,他和她竟有相同的的喪偶遭遇,兒女的數目相同也成年。

 在同學會上,他說 "我們訂婚了!",大家爆起如雷的掌聲與喝采! 大家相約明年他的結婚日就是同學會日。

所以因著同學的相遇,讓班長的生活又開一扇窗,我們也替他高興。


 所以不要吝惜和老友與好友聯絡,大家能相遇共處,有他的奧秘與意義的。

 

Thursday, August 07, 2014

王子復仇記?!

吳思華上任 將扭轉預算「重理工輕人文」
大學辦學成功,來自於學生成就 而不是斤斤計較 「論文數量」多寡
今年即將進入大學的新鮮人,未來可能要負擔更高的學費。 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長吳思華過去八年擔任以人文為見長的政治大學校長,也曾擔任行政院科技顧問、經濟部顧問,對於國家資源長期向理工傾斜,人文科學受忽視有著深刻體會。他認為,台灣產業轉型的大腦在高教,但大腦長期空轉,導致台灣產業轉型不成功,大學畢業生才會擔心只領廿二K。
圖/聯合報提供
吳思華昨天接受聯合報專訪時表示,上任後要扭轉「重理工輕人文」的慣習,包括設立人文科學的鼓勵專案,以及從五年五百億元「邁向頂尖大學」的預算分配著手變革,他也預告明年頂大預算將縮減。
他認為,所謂「頂尖大學」應該是教出具國際認可的博士生,大學辦學成不成功來自於學生的成就,而不是斤斤計較「論文數量」多寡。
他表示上任後會邀請取得頂大預算的十二所大學校長討論,不只重新設定頂大目標,也會呼籲各大學重視論文的研究內容。
學界為了拚論文數量,導致論文內容的偏斜。吳思華認為,研究必須和「在地」連結,他舉高雄氣爆為例,「這事件凸顯台灣石化研究太落後!」
他說,國外石化工業已經前進台灣數十年,產業界雖然有責任,但學界沒有責任嗎?假如學者早點針對傳產研究,協助產業轉型,就不會發生這麼傷痛的事情。
吳思華說,過去十多年來,外界老問:「台灣的下一步該如何發展?如何轉型?」但光憑產業界不夠,他說,菁英能量來自高教學者,論文必須和在地發展做連結,才能提供產業界轉型參考。
圖/聯合報提供
他說,過去多年來科研論文數量不斷增加,但成功技轉比例低,技術貿易逆差持續擴大,未能帶動產業轉型,社會大眾也對台灣本土科研成果毫無感覺。
吳思華說,以色列的科學舉世聞名,他引用學者洪蘭文章說,「以色列無水不缺飲,無油不缺電,但無土不缺糧。」以國發展科學的初衷是為了解決本土問題,最後才聞名世界。
但台灣學者研究倒果為因,只為了登上國際期刊拚點數,卻不反省「論文刊登之後,為台灣或世界帶來什麼貢獻?」
他說,不管是科研或文創,最終都要能夠解決社會的問題,滿足大眾需求,才算是有價值。

Wednesday, July 30, 2014

佛洛伊德與鰻魚?

佛洛伊德和公鰻魚睪丸
    1877年佛洛伊德決定在學術界闖蕩,並立志要闖出名號,他宣稱:打算撈學術界一筆,絕對不讓學術界佔他的便宜。他第一個重要研究,對我們而言卻很陌生,就是解剖鰻魚。
    簡單的說,佛洛伊德認為,當時的人都不知道怎麼分辨鰻魚的性別,因此,他決心找出公鰻魚體內的睪丸;當然,也可能發現卵巢。根據資料上說,鰻魚不寫日記,無從對筆跡判斷性別,也沒有出生證明,所以,連亞里斯多德也不確定去哪裡抓公的(他也兼差賣魚??)。這個研究再發表一篇"觀察鰻魚被描述為睪丸的葉狀器官形態與精細構造"論文之後,最後無疾而終。
    經過許多無關心理學的研究,包括對狗唾液分析和親自嗑古柯鹼作實驗,直到1890年代他才決定潛意識心理學這條極為重要的學術道路。
    佛洛伊德給我很好的啟示。

日本啟動大量培育鰻魚苗計畫

日本啟動大量培育鰻魚苗項目

日經中文網
                                                                 

 
       日本水産綜合研究中心已著手開發大量養殖鰻魚苗的技術。該研究中心將匯集全日本各地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於本月成立「鰻魚綜合項目小組」。秋季以後,還將對天然鰻魚的産卵活動進行追蹤調查。鰻魚苗歉收導致鰻魚價格持續上漲,研究中心希望通過確立人工繁殖技術,以實現穩定供應、保護自然資源。

       此前,一直是先從海浬捕獲鰻魚苗,然後再進行人工養殖,但該研究中心在2010年成功實現了鰻魚的完全人工養殖。不過,從鰻魚卵中培育出鰻魚苗十分困難,以目前的技術每年只能培育出600條左右。

       據稱目前日本國內每年要捕獲約1億條鰻魚苗。該研究中心已開始鰻魚大量産卵技術的開發,並著手開發高效養殖鰻魚苗的養殖飼料和養殖方法,爭取幾年後確立年産約1萬條鰻魚苗的體制。

       11月,日本水産綜合研究中心將使用水産廳的漁業調查船調查天然鰻魚的産卵活動,並在鰻魚從日本近海向南回遊産卵時,設置傳感器進行追蹤,研究仍謎團重重的産卵活動和産卵路徑等問題,並將調查成果活用於人工養殖方法中。此外,該研究中心還將把做了記號的鰻魚放生到河流裏,以驗證資源保護效果。

Monday, July 28, 2014

波普 (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生日

【科學史上的今天】07/28——波普誕辰 (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
關於現代科學的起源,我們可以一路回溯至十六世紀。然而,對於什麼是科學,卻一直要等到二十世紀中才由哲學家卡爾・波普給出一個明確的判準:可否證性(falsifiability)。也就是說,一個主張必須可以被證明是錯的,才能算是科學主張。
波普違逆傳統的創見可說是給科學界一個當頭棒喝!因為科學理論向來著重的是預測的準確性,如果實驗結果或觀測到的事實一如理論預測的,就可證明這個理論是正確的。
但波普卻指出並不存在正確的理論,科學理論只能被證明為偽,無法被證明為真。例如:就算已經發現一百萬頭綿羊都是白色的,也不能證明「所有綿羊都是白色的」這個主張是真的,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會不會冒出一頭黑色的羊。波普主張唯有不斷地藉由否證排除錯誤的理論,才能逐漸逼近真理,這才是科學的進展。
可否證性的確是區分科學與非科學的極佳判準,可以讓我們輕易看出偽科學。然而,許多人卻濫用它來樹立科學的權威性,完全違背了波普當初正是要避免科學被少數專家壟斷的本意,害他被誤解為「科學至上」的保守份子。
另一方面,波普的主張比較屬於科學倫理的應然面。但就科學歷史的實然面而言,許多科學理論並未因為出現否證就被拋棄(例如牛頓力學)。反而是孔恩的「典範轉移」理論更能描述科學的進展。雖然可否證性仍被人們引用著,但波普本人卻像個「歌紅人不紅」的歌手,逐漸被世人淡忘了⋯⋯。

孔恩的學說具有幾項重點:其一是常態科學的概念,在這個階段,科學家有共同的語言與高度的共識,他們共享一套完備的理論,或稱典範(paradigm),科學工作主要就是以這套理論來解自然之謎。但是每一套典範總會有面臨危機的時候,會有碰到它無法處理的現象產生。這時科學家就要從頭開始,重新拼湊出一個新典範,以解決先前無能為力的問題,這個階段就是科學革命。革命過後新典範提供了新的共同語言與觀點,又再次回復到常態科學階段。所以科學的進展就是在於常態科學之間的替代。
以物理學為例,牛頓力學為一典範,相對論是另一典範。孔恩認為新的常態科學較之於舊,的確更具解謎能力。這種強調典範更替,也就是科學革命的觀點已與傳統看法有別,卻還不是孔恩最刺激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孔恩認為典範之間是不可通約性(incommensurability)的。也就是說不同典範中看事物的觀點有全面性的更換,在一典範中視若無睹的現象,於另一典範中可能位居核心地位。相同的詞彙在不同典範裡也有截然不同的涵義。
在科學史觀的討論上,孔恩是個典型的外部史著,他認為歷史是由人類無法掌握的時代精神所創造的。因此不管是「典範」、「學術基體」就像時代精神一樣控制科學家的理論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