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01, 2017

鰻魚外銷巿場減 業者衝內銷

2017-09-30 15:35
 
〔記者陳燦坤/雲林報導〕鰻苗捕獲量增加,造成台灣鰻魚外銷巿場受到影響,國內鰻魚交易幾近停滯,部分養殖業者不諱言現正處於苦撐階段,為了找出活路,已有業者嚐試加工製作蒲燒鰻,或推廣中秋烤鰻增加銷路。
日本每年七月鰻魚節是鰻魚熱銷旺季,但今年鰻苗捕獲量在尾季大增,日本的鰻苗捕獲量也增加二到三成,原本台灣主要外銷巿場的日本已夠自足,台灣外銷量下滑,養殖業者也坦言目前外銷價格根本是賠錢,但為了繼續經營產業只好苦撐,希望下個月能夠有轉機。
適逢下週是中秋節,正好是烤肉旺季,許多業者認為現在鰻魚價格價宜,是鼓勵民眾吃鰻魚的好時機,除了製作蒲燒鰻開拓新巿場,同時也推廣在中秋賞月享用鰻魚,為台灣鰻魚打開新的銷路。

養殖業者希望藉由中秋烤肉,幫鰻魚找新銷路。(記者陳燦坤攝)
養殖業者希望藉由中秋烤肉,幫鰻魚找新銷路。(記者陳燦坤攝)

http://m.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209364

黑潮在日本大蛇行

日本黑潮又要蛇行啦.
黑潮蛇行幅影響日本沿岸漁業, 像是櫻花蝦, 吻仔魚, 鰹魚等, 產量都會減.
#漁業
黑潮
蛇行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不過還是簡介一下。在整個太平洋洋流系統中,因地球自轉的關係,大洋西側的洋流流幅(寬度)會被壓縮,流速則會加快,稱為「西方邊界流」,黑潮就是西北太平洋的西方邊界流。經過實測,黑潮不只流得快,潮流主線的位置海水面也會比較高,因此在早期高級航運技術尚未普及時,要通過黑潮是危險重重。
 
在現代社會,黑潮大蛇行對日本大致有下列幾項影響,使得日本氣象廳必須發布消息,對民眾進行宣導說明:
 
1.漁獲量顯著減少
黑潮偏離後,缺乏強勁洋流與沿岸流或海岸地形互動,無法形成平日規模的湧升流,海底營養鹽被帶至海面的數量變少,因此魚群也會跟著變少,並進一步影響漁獲量以及沿海漁村經濟。
 
2.航運路線更動
黑潮流速快、且會會抬升海面高度,為安全考量,部分航運船隻須因應大蛇行後的潮流路線,更改其航線。
 
3.局部沿海地區排水不易
黑潮大蛇行導致部分沿海地區受黑潮直接衝擊,海水面抬升,局部區域的河流或排水系統可能排水不順,若遇颱風等低壓風暴,可能會引發大規模淹水,且淹水時間會拉長,需進行應對。
 
4.冬季冷氣團對日影響略增
儘管黑潮大蛇行讓暖海水分布改變,使熱帶低壓位置偏南,但同時也會讓北方冷氣團增加對日本本土的影響,缺乏黑潮暖流的調節,可能導致冬季平均溫度略為下降,降雪日數也略增加。
 
黑潮大蛇行前4次發生,最長的持續時間來到4年8個月,最短也有1年1個月,因此這次確定發生黑潮大蛇行,恐怕也會影響日本長達1年以上,我們還有很多機會觀察大蛇行對日本的影響。
 
此外,下巴還聯想到了一些跟地理、環境相關的事。
 
地理在談海水對海岸環境的直接影響時,通常會從3個方向去討論,分別是波浪、潮汐、洋流。波浪拍打海岸有時帶來沉積物,有時造成侵蝕,是最容易被察覺的海水營力;潮汐每天都在變化,大家也很熟悉,但力量較弱,只能帶動最細的泥粒,可以在平淺的海岸形成廣大潮埔濕地,是寄居蟹、彈塗魚與眾多鳥類的天堂。
 
不過洋流的部分,下巴一直想不到什麼太貼切的案例,說明對海岸的影響,不過這個「黑潮大蛇行」,抬升局部地區海水面,使得陸域排水不順,這就是個很有趣的直接影響!
 
讓我們繼續觀察下去吧!
 
---
 
附圖為Windyty洋流圖
https://www.windy.com/?currents,24.987,121.306,5
 
日本氣象廳發布消息(含大蛇行預報)
http://www.jma.go.jp/j…/press/1709/29a/20170929_kuroshio.pdf
 
黒潮 12年ぶりの大蛇行 潮位が高い秋は高潮に注意
https://headlines.yahoo.co.jp/hl…
 
黒潮の大蛇行 12年ぶりに確認 漁業などに影響も
http://www3.nhk.or.jp/ne…/html/20170929/k10011161941000.html
 
12年ぶりに黒潮が大蛇行 生活への影響は?
https://weathernews.jp/s/topics/201709/290215/

Sunday, September 24, 2017

貓能根絕鼠患?

(http://pansci.asia/archives/126033)

貓能根絕鼠患?別再相信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了--《我們為何成為貓奴?》


  • 【科科愛看書】隨著人類拓荒的腳步逐漸遍及地球的每個角落,許多受到馴化的動植物也走入了我們的生命。然而,卻很少有馴化動物像家貓對人類沒什麼貢獻,還一臉嬌貴、臭屁又囂張。究竟貓為什麼可以輕易地激起人類的憐愛,讓我們心甘情願向牠臣服?這群看似慵懶、實則精明的獵人怎麼適應與人類的同居生活?又怎麼改變了我們的行為?就讓資深貓奴用科青的精神寫成的貓奴手冊《我們為何成為貓奴?這群食肉動物不僅佔領沙發,更要接管世界》,揭露貓皇帝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吧!
為民除害的確是家貓能提供的可信互惠服務,換取在地球上比其他動物高出一等的地位。
齧齒動物,尤其是牠們身上挾帶的病菌,仍然是全世界共通的困擾。同樣一場農業革命,為家貓多數的野生親戚帶來厄運,卻讓牠們自己一飛沖天,成為穀倉—-更別說還有人類的免疫系統—-最堅強的守護者。這種概念具有一種令人滿意的相對性。
但這些都是真的嗎? 貓真的讓害鼠不敢再造次了嗎? 這事曾經發生過嗎? 我決定向一位老鼠科學家詢問,查明真相。
為了報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進行的齧齒動物生態學專案,而在巴爾的摩一條瀰漫惡臭的後巷裡踩來踩去時,我頭一回對貓鼠互動有了多一點了解。這項持續了半世紀仍在進行的專案,其研究對象為挪威鼠,別名褐鼠、溝鼠、碼頭鼠,是美國和世界許多地區主要的入侵鼠種。牠們非常惡劣,會傳染瘟疫、漢他病毒、鉤端螺旋體病,以及其他諸多恐怖又拗口的疾病。一九八○年代初期,一位年輕有抱負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生提出了一個很少有人想過的疑問:巴爾的摩龐大的街貓數量對當地的老鼠有什麼影響?

巴的爾摩街頭,貓鼠共存的富饒之地

某個冬天的日子,我和該名研究生在他位於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的公寓裡碰面,現在的他已是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高級研究員。傑米.柴爾茲(Jamie Childs)安坐於豹紋圖案的沙發床上,雪花不斷飄落在上方的天窗。柴爾茲在巴爾的摩求學的日子結束後,為了從事流行病學研究,行遍世界各地。他的公寓裡擺滿哺乳動物的頭骨,包括人類。
當談話轉向柴爾茲昔日的貓鼠研究時,他離開沙發床消失了一會兒,又帶著像是黑色封皮電話簿的東西回來。那是他的博士論文,他掰開來,翻到照片區。照片是黑白的。也許是因為拍照的時間在晚上,這些照片有種不見容於社會的幽晦氛圍。
然而在其中某些場景,事實的確相去不遠—-這些照片的主角是躲在陰影處的貓和老鼠,彼此相安無事。某張照片中,「保障了西方社會的防線」的那一方,顯然不理會從牠幾公分距離外小跑而過的「人類的頭號天敵」。牠們靠得近到彼此能互相碰觸。
柴爾茲說,這樣令人錯愕的畫面一點都不稀奇,牠們連口角都很少有。「我從來沒看過貓殺死老鼠。在那個環境裡,牠們不是敵人,牠們共享資源。」資源甚至充足到牠們不用爭奪,而這裡的資源指的是人類製造的垃圾。
柴爾茲發現,巴爾的摩的貓確實會到老鼠聚集的地方站崗—-正是你我期待忠心捍衛人類文明的動物所該做的事。可是現實生活中,貓潛伏在老鼠附近純粹是因為那裡的垃圾最多。「老鼠的食物也是貓的食物。」柴爾茲說。即使現代公共衛生設施有多麼先進,廢棄物還是多到人人有獎。柴爾茲用了三年的時間,藉由老鼠的殘骸發現僅有少數貓吃老鼠的案例,而且被吃的全是小型的年輕鼠。
也許我們不該為貓愛吃垃圾感到詫異。在賽米村以及其他人類早期的定居地,貓本來就很可能是被垃圾吸引過來的。史前時代和貓是難兄難弟的狐狸,直到今日仍以吃垃圾維生。一項實驗中,在實施垃圾不落地的地區,狐狸的數量呈現直直落,而任由垃圾腐敗發臭的地區則「狐」丁興旺。由此可見,既然輕輕鬆鬆就有好康可撿,哪隻動物還會浪費體力、冒著受傷的風險去抓老鼠?
我必須澄清,家貓確實是優秀的獵人,也顯然會殺老鼠,就像牠們會殺各式各樣的小動物一樣,有時候是為了吃,有時候是為了玩。一般的貓飼主或多或少都曾在家裡的地毯上發現身首異處的老鼠,而有時候光是家貓身上的氣味就足以讓害蟲退避三舍。我養過一隻名叫席維斯特的黑白燕尾服貓,牠酷愛折磨老鼠。夜深人靜時,我會悚然驚醒,聽到廚房傳來牠的呼嚕聲和駭人的吱吱叫。這時我只能用被單蒙住頭,龜縮起來,拿不定主意是該援救在油地氈上被撥來撥去的半殘受害者,還是讓我的變態捕鼠貓完成牠幹的好事。後者可能要花上令人痛苦難耐的十分鐘以上。

是貓太懶惰,還是鼠輩太會生?

在賽米村和類似的早期遺址,幾乎可以確定貓會吃齧齒動物。對中國中部一些具有四千年歷史的貓殘骸進行同位素分析之後,發現了粟米的蹤跡,表示貓可能吃了曾吃過粟米的老鼠(不過貓的腸子變長了之後,也有可能直接品嘗粟米的滋味)。今日的挪威鼠頗為嚇人,其體型比起歐洲中世紀盛行的黑鼠要大得多,而且黑鼠還算是比較好處理的獵物。直到二十世紀,滅鼠業者還會出租貓來當作消滅害蟲的手段之一。
重點不是貓到底會不會拿老鼠來打牙祭,而是牠們吃的老鼠數量足不足以影響人類文明
除了仍在進行的巴爾的摩專案之外,只有少數幾項研究旨在探討究竟家貓能不能替我們看緊食物櫃。其中一項研究始於一九一六年,麻州農業委員會在一連串的調查後作出結論:很多有家貓巡邏的農場依然鼠滿為患,僅三分之一的貓會認真抓老鼠。一九四○年,一位英國科學家奉命保護戰時的糧食庫存,他觀察了牛津郡的農場,發現家貓確實能遏阻老鼠住進室內,但前提是要毒死所有原先已經在裡頭的鼠輩。此外,為了防止家貓跑去找尋其他更愉快的獵場,每天還要餵每隻貓半品脫的鮮奶(還跟人家談什麼戰備存糧)。近代加州一項研究則顯示,住在都市公園裡的貓偏好獵食田鼠等原生物種,而不是家鼠這類入侵種害蟲。
事實上,同一項研究還發現,其實貓口與家鼠的數量攀升具有相關性。研究者群指出,家鼠可能與家貓共同演化,學會如何智取貓。這一點十分重要,有助於區分囂張興旺的入侵種(如家鼠與街鼠),以及家貓經常威脅且脆弱許多的野生齧齒動物(我們將在書中下一章探討)。
雖然這些無所不在的齧齒類入侵者並沒有被馴化,卻是人類身邊另一樣毛茸茸的跟屁蟲,順應了我們的生活模式而改變牠們原有的生物性。科學家將這類纏人而固執的動物稱作「共生體」(commensal,舉例來說,老鼠針對城市生活而作出的其中一項共生適應行為,就是火力全開、一年到頭不間斷的繁殖週期,製造出數量驚人的子代)。
因此,若說到家貓對於控制害蟲的效果差強人意這回事,其實並不是喵星人太遜,而是狡詐的耗子們實在太頭好壯壯了。我們不禁試想,就算家貓不能完全抑制老鼠的數量,但牠們三不五時除掉家中幾隻鼠輩,是不是就能保護我們免於某些齧齒動物帶原的疾病呢? 很可惜地,柴爾茲發現,家貓只專殺小型的年輕挪威鼠,這對傳染病學研究意義重大,因為這些受害的弱小幼鼠並不是主要的疾病散播者,帶原者多半是成年大老鼠,即有健全免疫系統的生存者。

黑死病的爆發是因為教會撲殺貓隻?

換作中世紀歐洲呢? 當時惹人厭的過街老鼠是較為可口的黑鼠,更何況我從科普書籍(以及多位動物權利提倡者)得知,針對黑鼠及其身上的跳蚤所帶原的腺鼠疫,家貓曾經有效發揮防疫作用。甚至有理論主張,是因為天主教教會撲殺貓隻,才會引發歐洲毀天滅地的黑死病。
故事是這樣的:一二三三年,教宗額我略九世寫下詔書《羅馬之聲》(Vox in Rama),描述女巫在狂歡聚會中與路西法化身成的黑貓過從甚密。雖然這份文件也提到了青蛙和鴨子,但對於貓的偏見卻席捲整個歐洲,無以計數的家貓因此被懷疑是惡魔而遭網羅並處死。緊接著下個世紀,老鼠帶原的瘟疫便失控蔓延,奪走數千萬條人命。
可是宣稱這場悲劇是因貓口減少而造成的,未免有點愚昧。首先,沒人知道獵巫者究竟殺了多少隻貓,但家貓(與牠們身陷險境的野生貓科親戚正好相反)是適應力高到不可思議的強韌動物,不但很難抓到,而且數量驚人(多虧牠們與人類結盟)。加上家貓的繁殖速度幾乎和老鼠一樣快,就算把牠們從鐘樓上丟下來,或丟進篝火裡燒-—這些都是宗教裁判員別出心裁、卻未必有效率的手段-—對於廣大的歐陸而言,只不過是貓口總數的小小缺口而已。
再者,一部分新的考古學證據顯示,科學家懷疑到頭來黑死病並不是因為老鼠身上的跳蚤而引發。在黑鼠數量很少的地方,例如斯堪地納維亞,黑死病同樣猖獗,於是科學家開始認為,至少以某些地點來說,黑死病其實是由飛沫或人類身上的跳蚤,以人傳人的方式散播開來。此一說法等於整個把老鼠和家貓從等式中剔除。
最後,家貓本身也可能是主要的瘟疫宿主。就算家貓真的成功消滅了數量不詳的染病黑鼠,牠們自己也很可能因此染病上身,進而把疾病帶入我們的村莊和家園。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瘟疫專家肯尼斯.蓋吉(Kenneth Gage)所言,這種情形在當代仍然相當普遍。他對此進行的研究結果指出,在美國西部某些孤立但爆發瘟疫的地區,幾乎有 10% 的人類患者是直接從家貓身上感染。倒不是說黑死病是由家貓引起,只不過牠們大概沒有阻止疫情蔓延,反而偶爾還推波助瀾。畢竟我們喜歡摟摟抱抱的對象是貓,不是老鼠。

雖不是惡魔,卻仍可能是帶原者

關於這件事還有最後一筆附註。中世紀獵巫者懷疑各式各樣的野生動物,包括螃蟹、刺蝟和蝴蝶,都是與惡魔有所牽連的禍害。但分析超過兩百場在英國進行的女巫審判,可以發現家貓是最常被指控為「小惡魔」的動物,許多村民跳出來作證,表示女巫的貓折磨他們,害他們的孩子生病。針對此種偏見有幾派不同的理論,包括貓是夜行性動物,因此容易被人與午夜的巫魔會(Sabbath)聯想在一起。
不過賓州大學的動物學家詹姆斯.瑟培爾(James Serpell)也提出另一項極具說服力的醫學解釋:貓過敏。對貓毛產生呼吸道反應是極為普遍的現象,約有四分之一的現代人都受其影響,而且症狀可能相當嚴重。因此,要說許多人在與家貓共處時所經歷的潮熱是由巫術引發的,似乎也不算誇大其詞。也或許,家貓是因為挾帶了殺傷力才招致惡名。

請貓抓老鼠,不如還是用毒鼠藥吧

隨著一九六○年代高效毒鼠藥問世,針對貓鼠研究的資金無疑變少了,因為多數人都贊同毒鼠藥的功效要比家貓好得多。就目前而言,「家貓對共生的齧齒動物的數量影響可能並不大,」最近出版的一本漫談都市食肉動物的書作出結論,「因為齧齒動物繁殖力強,而且大多住在下水道或建築凹洞等不易捕捉的地方。」
柴爾茲的人生也已脫離貓鼠領域,轉換跑道。他隨時待命,準備應付伊波拉病毒、出血熱和其他高危險性人類疾病的大爆發。若在旅程中遇到老鼠太過猖獗的情況—他遇到這種事的機會比大部分的人多—他建議請捕鼠㹴幫忙,牠們能用甩咬的方式連續殺死數十隻老鼠,而不會中途停下來用餐或作日光浴。
儘管柴爾茲曾目睹小巷中不同物種間狼狽為奸的骯髒事,最後他還是從研究的區域收養了一隻流浪貓。「牠的毛色灰白相間,我叫牠靴靴,」他露出寵愛的笑容,「是一隻超棒的貓。」

(http://pansci.asia/archives/126033)

Thursday, September 21, 2017

感謝鰻魚的犧牲






































感謝鰻魚的犧牲

by 日本養殖新聞社Shigeo Takashima攝影

Thursday, September 14, 2017

喵星人是否為液體


研究喵星人是否為液體 法科學家獲搞笑諾貝爾獎



貓是液體還是固體;抱了鱷魚後再去賭博,賭徒下的賭注會更高;吹迪吉里杜管是否有助於治療打鼾,提出這些深奧問題的科學家14日都榮獲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

路透社報導,「科學幽默雜誌」(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編輯亞伯拉罕斯(Marc Abrahams)打造出來的搞笑諾貝爾獎,無意要選出最好或最差的科學理論,而是要彰顯科學研究的精神,鼓勵大家異想天開。
有些獲獎人的論證傾向於謬誤:法國研究員法丹(Marc-Antoine Fardin)看到網路上貓咪能把自己塞進玻璃杯、水桶和水槽中的照片,受到啟發,2014年發表「一隻貓可以同時是固體和液體嗎?」的研究報告。
搞笑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獲獎人法丹用數學公式得到結論,那就是跟年紀較大和較懶惰的貓咪相比,活力充沛的小貓軀體更柔軟。

Tuesday, September 12, 2017

Du neuf sur la migration des anguilles !

Du neuf sur la migration des anguilles !

Aucune des anguilles européennes équipées de balises n’est encore parvenue jusqu’à la mer des Sargasses dans l'océan Atlantique. Mais cet équipement permet d’en savoir un peu plus sur les conditions de voyage de ce poisson migrateur.

Anguille européenne Anguila anguila
Une anguille européenne Anguila anguila
BILDERBERG/AFP
SARGASSES. Insaisissable anguille! Le mystère de sa migration et de sa reproduction perdure malgré les efforts scientifiques déployés depuis plus d’un siècle. Aussi faut-il saluer l’étude publiée dans Science Advances.On en sait en effet un peu plus sur un voyage au long cours de 5000 à 10 000 km selon les rivières de départ d’un poisson qui dépasse rarement les 70 centimètres de long! L’équipe européenne mobilisée (de la Suède à la Méditerranée, il n’y a qu’une seule espèce d’anguille ce qui implique une gestion continentale) devra encore attendre pour avoir la preuve de la présence d’une anguille argentée (couleur de la peau d’un reproducteur) dans les Sargasses, mais les dates de départ et d’arrivée sont désormais connues. Il aura fallu pour cela équiper de tags électroniques 707 individus adultes prêts à migrer provenant des mers Baltique, Celtique et Méditerranée. 206 balises ont été effectivement récupérés. La route migratoire a pu être reconstituée pour 80 anguilles. Toutes s’arrêtent aux Açores alors qu’il reste plusieurs milliers de kilomètres à parcourir.

Des lentes et des rapides

LEPTOCÉPHALES. On sait désormais avec certitude que la migration se déroule entre octobre et décembre. Les captures de larves d’anguilles –les leptocéphales- effectuées en mer des Sargasses montrent qu’elles éclosent à partir de décembre avec un pic en février. Ces dates sont bien connues car on sait précisément grâce à des éclosions provoquées en laboratoire qu’une larve fait 3 millimètres à la naissance et qu’il ne lui faut que six jours pour doubler sa taille. Cela signifie-t-il que les anguilles mettent quelques semaines seulement pour traverser l’océan ? Pas nécessairement révèle cette étude. Les comportements des géniteurs sont en effet très différents. Selon les calculs des chercheurs, 5% des reproducteurs arriveraient sur les zones de reproduction en février au moment du pic de naissance des leptocéphales et 12% juste après leur émergence. Ces individus les plus rapides sont capables de parcourir jusqu’à 52 kilomètres par jour. 65% des anguilles en revanche arrivent après la période de gestation et certaines mettent plus d’un an pour faire le voyage à un rythme de 3 kilomètres par jour. Le pic de naissance de février est donc le fait des anguilles les plus rapides de l’année et des plus lentes de l’année précédente. La migration pourrait ainsi durer jusqu’à 450 jours. Une migration longue et lente pourrait permettre de donner le temps à l’animal d’achever sa maturité sexuelle et de trouver plus facilement les lieux communs d’accouplement. Ce constat nouveau bat en tout cas en brèche l’affirmation que les anguilles ne se nourrissent pas pendant leur trajet de retour. "Nous pensons que ces animaux font des compromis entre les dépenses d'énergie et les bénéfices qu'ils comptent en tirer, expose Eric Feunteun, l'un des auteurs de l'étude. Ce que nous ignorons, c'est si ces comportements proviennent d'un héritage génétique ou autre, où s'ils sont conditionnés par les conditions environnementales rencontrées dans la mer". 
Les balises montrent en revanche un itinéraire commun. Qu’ils soient suédois ou méditerranéens, ces poissons rallient invariablement les Açores, dédaignant pour les plus nordiques, la voie la plus courte. Ils ont tous les mêmes habitudes: la nuit, ils nagent en surface tandis qu’en journée, ils croisent à des profondeurs variant entre 200 et 1000 mètres. Ce comportement est généralement expliqué par un évitement des prédateurs, ce qui n’est pas toujours efficace. Sur les 500 anguilles dont la balise n’a pas pu être récupérée, un bon nombre a été dévoré par des thons ou des mammifères marins.

Mieux connaître les facteurs environnementaux

Ces travaux devraient permettre d’affiner les méthodes de gestion des différents stocks d’anguilles. Les effectifs de cette espèce d’intérêt commercial ont en effet décliné de 95% ces trente dernières années si bien qu’elle est désormais classée en "danger critique d’extinction". Le déclin est principalement attribué à une surpêche (désormais encadrée) des alevins d’anguilles dans les estuaires principalement français (Loire, Adour, Garonne) et aux barrages, seuils et autres obstacles qui empêchent la remontée dans les rivières. Mais une connaissance plus fine de la migration, devrait aussi permettre de préciser les facteurs climatiques et environnementaux qui affectent la reproduction de l’espèce. De nouvelles campagnes de tagages d'animaux vont avoir lieu. "Nous espérons que les progrès techniques nous permettront à l'avenir d'équiper les anguilles de balises de 10 grammes au lieu des 30 grammes actuels car il est possible que ce soit l'appareillage trop lourd qui empêche les individus équipés d'aller plus loin que les Açores" précise Eric Feunteun.

Friday, August 18, 2017

日本2017年鰻苗交易價格較前一年便宜



 

日本2017年鰻苗交易價格較前一年便宜四成2017/8
        日本水產廳於今年7月3日彙整並公佈其2017年漁期(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日本鰻苗入池量及價格之推移。2017年漁期之鰻苗入池量共有19.5公噸,平均價格為每公斤109萬日圓,價格為2016年之60%。這是近年來繼2014年鰻苗豐收年之92萬日圓/公斤,價格第二便宜之一年。鰻苗之交易價格大多在100萬日圓/公斤以下推移(圖參照),受到2010-2013年漁期連續四年歉收之影響,價格暴漲,到2013年之最低入池量只有12.6公噸,交易價格每公斤漲到248萬日圓之史上新高。2014年漁況不錯,鰻苗收購價格暫獲緩解,其後2015年鰻苗芳跡難尋又上升到174萬日圓/公斤,2016年又飆升到近200萬之182萬日圓/公斤。而2017年漁期一開始,日本國內鰻魚漁況不錯,避開高單價之時期,因此價格落到109萬日圓/公斤附近,但該年日本入池量共19.5萬公噸,其中國內捕獲15.4公噸(為前一年之113%),進口鰻苗量4.1公噸(前一年之67%),即與前一年相較,國內供給量增加,特別進口量再進入3月以後幾乎沒有。目前2017年入池之鰻魚順利成長中,其收成出貨之尖峰期預計為今年之秋天。近年來魚苗之漁汛期早,因此有一些5月下旬即可出貨,但也有報告指出,即使成長遲緩者到6月之階段也可出貨,在伏天節氣時可在於市場上市之數量也非常有限。
許金漢,摘譯自日刊水產經濟新聞,4 July 2017

Monday, August 14, 2017

日本「鰻魚博士」鑽研40年

傳統美食瀕臨絕種!日本「鰻魚博士」鑽研40年 終於掌握鰻魚繁殖習性

 2017年08月14日 18:28 風傳媒
(http://www.storm.mg/article/315068)

鰻魚是日本傳統美食,民眾會在夏季的「土用丑日」(約在7月19日~8月7日之間)大啖蒲燒鰻魚,藉此在炎炎夏日補充元氣;但長期食用下來鰻魚供不應求,近年更是瀕臨絕種。人稱「鰻魚博士」的日本大學教授塚本勝巳研究鰻魚40多年,提倡保育也致力發掘鰻魚繁殖的秘密,試圖完全以人工養殖的方式解決鰻魚瀕臨絕種的問題。

鑽研日本鰻40年 找到繁殖大本營

日本現為鰻魚最大進口國,每年約5萬公噸鰻魚被吃下或做成副產品,但儘管在飲食文化佔有重要地位,大眾並不了解鰻魚如何繁殖、生長。鑽研日本鰻(Japanese eel,學名Anguilla japonica)繁殖和遷徙行為40多年的「鰻魚博士」塚本勝巳說,目前日本已有3家國有實驗室可以把日本鰻魚苗養到成年產卵,完成孕育下一代的使命。
早在1991年,塚本勝巳的研究團隊就成功定位出日本鰻繁殖的海域,並於2009年成功採集到日本鰻在繁殖點的魚卵,逐漸解開日本鰻繁衍之謎,但塚本勝巳表示,上述實驗室因為缺乏經費,平均每年僅能養育3000至4000條鰻魚,無法供給日本龐大的鰻魚需求。日本人所吃的日本鰻是在東亞海域繁殖,隨著海流擴散到東亞、東南亞國家沿岸,並能游至河流的魚類。塚本勝巳2009年於關島附近實地考察發現,日本鰻主要在關島附近的馬里亞納海底山脊(Mariana Ridge)海域繁殖、產卵,鰻魚幼苗接著沿北赤道暖流向西游動,靠近菲律賓之後,即沿著流經台灣東部海域的黑潮向北游,一路游經東海、日本東岸,在日本東岸成熟之後,再往南游回關島海域準備繁殖,完成鰻魚繁衍下一代的任務。
塚本勝巳對《日本網》(nippon.com)表示,雄鰻與雌鰻如何在廣大的海洋裡找到另一半一直是個謎,人類從未親眼目睹它們交配。不過,研究團隊在實驗室觀察,逐漸拼湊出鰻魚的繁殖圖像。
塚本勝巳指出,白天時成年的鰻魚通常在海面下800公尺的深水生存,以躲避天敵捕獵。晚上,牠們則向上游到到海面下200公尺的水域。在新月之時,雌鰻受較溫暖的海水、較淺的海域觸發產卵,同時分泌賀爾蒙吸引雄鰻,雄鰻會撞擊雌鰻的腮,讓雌鰻產出更多卵,方便雄鰻受精。然而塚本勝巳說,這是他們在實驗室觀察所推測出來的繁殖圖像。若要了解雄鰻與雌鰻的比例以及繁殖所需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因素,還是要到鰻魚繁殖的海域現場觀測。
今年5月,塚本勝巳與團隊實地到鰻魚繁殖海域勘查,利用最新科技來分析「環境DNA」(environmental DNA),偵測到成熟鰻魚在海水中的DNA,更精準掌握鰻魚繁殖的海域,從原先推測的10公里縮小到幾百公尺,並推測鰻魚繁殖的高峰是在新月出現的前3天。

東亞4國捕鰻魚 捕到瀕臨絕種

目前東亞主要有4個國家在捕撈日本鰻,分別為日本、台灣、中國與南韓,這些國家的漁民多半趁鰻魚還在「轉大魚」時期的透明狀態(又稱玻璃鰻),就先把牠們撈起來,投入鰻魚養殖場,養大之後再予以宰殺,成為人類的食物。
日本水產廳統計,1980年代日本每季可以捕撈到約30公噸的玻璃鰻,但2013年總共竟只捕到5公噸,日本社會掀起一陣驚慌,害怕鰻魚會永遠消失在餐廳菜單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2014年起更把日本鰻列為入瀕危物種的「紅色名單」。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日本共撈到15公噸的玻璃鰻,雖比去年增加了1.8公噸,但還是只有過去的一半,鰻魚保育仍刻不容緩。

塚本勝巳倡鰻魚科學:4國合作護鰻魚

塚本勝巳與東亞鰻魚資源研討會(East Asia Eel Resource Consortium)的成員,自1998年起藉著研討會與東亞各國的海洋學者交換鰻魚相關知識,希望發展「鰻魚科學」,他說,這不僅是一門專業領域,還需要教育大眾,「如果我們要繼續吃鰻魚,我們就應該從文化角度與科學角度一併了解牠。」
「鰻魚是日本飲食文化的閃亮案例,但如果想要讓後代子孫吃到鰻魚,我們必須要更負責任地食用牠。」塚本勝巳指出,近年來日本已經注意到鰻魚供給量下滑的問題,台灣也漸生保育意識,中國則幾乎沒有,南韓的保育意識也較台灣低落。他認為,若能在一年之中的某幾天禁吃鰻魚,讓消費者了解到日本鰻滅絕危機,對於鰻魚保育更有幫助。
在人類完全掌握鰻魚繁殖之前,除了讓消費者了解保育重要性,從源頭控管捕撈數量更加關鍵。塚本勝巳表示,東亞各國需要讓更多成年鰻魚回到繁殖海域孕育下一代。他希望中國也能限制漁民捕撈玻璃鰻的數量,一起加入保護鰻魚的行列,「東亞4國必須齊心合作,保育鰻魚」,這是塚本勝巳對東亞4國的深切期許。

Wednesday, August 09, 2017

捕鰻籠 (ウナギテボ)

黃永森分享了 Jawar Lion 的貼文
Jawar Lion
告解 -211.
捕鰻籠 (ウナギテボ)
2017年的「土用丑日」還有一次,就是8月6日,還沒吃鰻魚補身的人,還有一次機會。聽我們的大學長說,日本人在「土用丑日」吃鰻魚補身,就像我們台灣人在「立冬」吃十全大補雞一樣,不過他們慎重遵循的程度遠大過我們。在他們比較做不到的人家,或者是變賣求現的漁家,常常在自家門口,掛上一個「捕鰻籠」表示已經吃過了。那種心情大概就是「輸人毋輸陣,輸陣歹看面。(Su lâng m̄ su tīn, su tīn pháinn-khuànn bīn. )」。人前人後的人生,常會有這種無奈,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那種暗自神傷的心酸。
捕鰻籠 (ウナギテボ) 是用竹片編成的,所以又稱為「瓢箪(ひょうたん)ウナギテボ」,更老的說法也叫做「鰻筌 (うなぎうけ)」;台灣野外環境自從農藥的氾濫使用,已經沒有野生的鰻魚可抓了。小時候在家鄉的老家,也有這種捕鰻籠,比較短,記憶中抓到的不只是鰻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