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5, 2022
都蘭山中野書(118)
Wednesday, April 20, 2022
雌化鰻魚人工催熟其血球轉錄體之差別
目的:
研究雌化鰻魚人工催熟,有與無反應者,在起始點和催熟初期,看其血球轉錄體有何差別? 可否找出篩選種魚的工具?
Thursday, April 14, 2022
Le Pâques
「瘋狂如三月的兔子」,說的是在早春的時候,野兔變得瘋狂的事情。那時雄兔為了與雌兔進行交配而彼此激烈爭鬥。而同時,雌兔在向雄兔屈服前通常又會不斷拒絕雄兔,使得配對的行為看起來象一場瘋狂的舞蹈,這樣的場面讓早期的觀察者認為是春季的到來讓野兔們發了狂。家兔與野兔都屬兔科,它們是繁殖很快的育種。雌性可以在懷第一窩小兔的時候同時懷上第二窩小兔(兩窩小兔將分別出生)。這種現象被稱為異期復孕。兔類的性成熟很早,在一年內可產下幾窩小兔(因此有俗話說「像兔子一樣能生」);所以白兔和野兔成為豐饒多產的代表,他們在交配期間的行為也被引入了民間神話傳說。即使如此,能下蛋的兔子這一概念所出何處至今仍沒有辦法確定,可能只是來自於象徵概念上的混淆,但也有可能就如復活節本身,是一種舊傳統的沿襲。在日耳曼人以及斯拉夫人的語言中,「復活節」一詞來自於一個古代的異教女神,春季女神。根據那個傳說所述,春季女神曾經救了一隻在冬季被凍傷翅膀的小鳥,將它變成了一隻兔子。由於它曾經是一隻鳥,它依舊保留了生蛋的能力。它便是後來的復活節兔子。
復活節彩蛋這一習俗雖然也同樣是源於古代,但其出處依舊不可考證。希臘人通常在這一天將蛋塗成紅色,用血的顏色來表示春季時的萬物復甦(後來,這也表示了受難基督之血)。有的人也用綠色塗抹,紀念在一個冬季的枯槁後所發出的新綠。其他的顏色,包括在美國及其他地方流行的柔和淡色(或許是象徵彩虹)也隨之出現。
德國的新教徒們想要保持天主教在復活節吃彩蛋的傳統,可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天主教的禁事習俗。
下蛋的兔子這一概念在18世紀被引入美國。在賓夕法尼亞的荷蘭區,德國移民者給他們的孩子講有關「Osterhase」的故事。「Hase」就是野兔而不是家兔。所以在西北歐的民間傳說,提到的都是野兔而不是家兔
台灣鰻魚產業50年興衰史
台灣鰻魚產業50年興衰史
https://fb.watch/coKCMy0h2M/






Sunday, April 10, 2022
Wednesday, March 30, 2022
日本海洋論壇21( Marino Forum 21)日本鰻苗的經濟化量產技術已看到曙光
日本海洋論壇21( Marino Forum 21)的會長渡邊英直元月12日於東京舉行之新春記者會表示,日本鰻種苗量產系統之開發方面,已成功開發並確認與野生種苗有相同成長率,且易於儲存與管理的餌料粉末成功,可大幅降低種苗育成之成本,日本鰻苗的經濟化量產技術已看到曙光。當日會長對今年重要推動業務之發言概要如下:
一、 以日本水研機構為中心之「日本鰻種苗量產技術開發」於今年度邁向第二階段,兩年前開始進行的飼料自動投餵系統中檢討有關乾飼料之研發,如今已經成功將高黏著度漿質飼料乾燥化,而且不需如過去在飼料製成中一定要加入鯊魚卵,可以由雞蛋來替代,完成可大幅提高效率的新世代飼料,並交由民間種苗生產公司進行試用,預計於2023年本計畫結束時可進行技術轉移。
二、 支持水產養殖技術發展列入水產廳推動之成長型水產養殖業計畫,第一次公開徵求進行企業界參與之實證計畫通過6件,第二次公開徵求計畫則正在審查中,預計下一年度有9件可正式開始進行實證試驗。
三、 以提高有明海雙殼貝類軟體動物生產力為目的的實證試驗方面,已透過用棕櫚纖維作為幼苗採集器,並證實其可確保蛤蜊幼體之結果。下一年度將是5年計畫的最後一年,本機構將致力於將此技術轉移給漁民並促成其普及化之推廣應用。
四、 關於陸地上適地養殖確保地下海水取得方面,在全國挖掘了3個地點4條線路,以檢討其適用性。希望透過穩定水溫與水質的供應,將孕卵之銀鮭種魚培育由3年短縮為2年,以降低養殖成本。
五、至於世界性新冠病毒的擴大流行可能長期化現象,對Marino Forum 21派遣專家到海外進行水產合作計畫及接收海外研修生計畫方面受到很大限制。目前只能強化資通信(ICT)技術,進行相關國家課題的實態調查,並形成水產合作專案或專題技術之研修等。
Sunday, March 20, 2022
日本鰻似依太陽軌道決定游泳方向
日本水產研究教育機構團隊進行洄游調查,認為日本鰻似依太陽軌道決定游泳方向
- 日刊港都新聞本(2022)年3月4日報導,日本水產研究教育機構(水研機構)於本(2022)年3月2日宣布,有關日本種鰻魚謎樣之大洄游,可能利用太陽軌道作為線索決定游泳方向。該研究成果發表在Spiringer Nature刊載於《科學報告》。為釐清日本種成鰻在產卵洄游過程之游泳生態,該機構水產資源研究所之研究團隊在2010年和2012年利用水產廳之漁業調查船「照洋丸」進行調查,成鰻裝置超音波發射器,在產卵洄游初期經過日本近海及產卵場馬里安納海南側等進行放流追蹤調查。
- 在馬里安納海域北側放流之鰻魚向南洄游,南側放流之鰻魚向北遊,在光線難以到達之中深層,可能以太陽軌道作為線索決定游泳方向。 另發現鰻魚每秒之平均游泳速度白天為26-40公分,夜間為29-41公分。
- 日本鰻種鰻苗採捕量仍處於低點,2014年6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將其列入瀕臨滅種IB類,因此保護及恢復日本鰻資源至為急迫。水研機構期待:「為恢復日本種鰻魚資源,有必要增加産卵親魚,目前尚未瞭解鰻魚産卵洄遊機制,因此優先保護棲息場所,並盼開發繁殖放流種苗之育成及放流方法實用化,俾對増加返回馬里安納海域之産卵親魚數量有所貢獻」。
- 按日本種鰻魚在馬里安納海域産卵孵化後,蛻變成鰻線後洄游第1站抵達台灣,業者所捕撈之鰻線(線)被稱為頭期鰻,也為日本養殖業夢寐以求對象。儘管我國養殖鰻魚仍是重要出口品項,也是東亞捕撈鰻線重要據點,但對鰻魚之洄游機制及完全養殖技術掌握似仍有限,日本相關研發作法值得參考。
Wednesday, March 09, 2022
日本實施鰻苗流通欠缺透明化之因應措施
日本通令從明年漁汛期起實施鰻苗流通欠缺透明化之因應措施
日本水產廳最近向都道府縣發出「2022年日本鰻苗漁期促進鰻魚永續利用資源管理」通知書,旨在加速貫徹有關鰻魚資源管理措施,並對鰻苗漁獲抑制與增殖之有關業者提供指導。尤其是針對一向被指責為玻璃鰻流通不透明溫床的特殊採捕證使用方面強烈要求改正。
持特殊採捕證捕獲之玻璃鰻已決定從2025年12月起納入水產流通優化法的適用對象魚種,並於2023年12月起先將特殊採捕證改為知事核可之漁業。水產廳展望未來,從2022年漁汛期(2021年11月-2022年10月)開始,將準確把握玻璃鰻的捕獲與流通之實況,以清查現行特殊採捕證的運作問題。具體方法是要求(1)採捕漁民有義務定期報告採捕數量及每一位交易對象之交易數量;(2)對沒有徹底繳交採捕與交易數量報告的人,原則上次一漁汛期將不再發放給特殊採捕證;(3)採捕證之發放數目應在管理可及之範圍內合理數目。
另外,都道府縣限制其採捕之玻璃鰻只提供其轄區之養殖用種苗時,則其捕撈上限為該都道府縣養殖池入池量之上限,而且如果捕獲之種苗已有預先指定之出貨地,要求漁民應遵守此一交易目的地,如果都道府縣有設定玻璃鰻之交易價格時,一旦其低於市場價格時,則水產廳將審視其是否造成未報告或低報之原因,以作為修訂採捕許可辦法之參考。以便特殊採捕證轉移到知事許可漁業時,原有之特殊採捕證問題不會也隨之轉移,所以才會預先從這個漁期起採取必要之因應措施。
日本 鰻苗資源量並未因鰻苗禁捕而復甦
日本中央大學法學部教授海部健三等研究團隊最近針對岡山縣兒島灣自2003年禁止採捕野生鰻苗後,其生息野生日本鰻個體數變動之研究,結果顯示於指定水域實施鰻苗禁捕措施,其生息之野生鰻魚仍然持續減少,驗證其對資源復甦並沒有效果。岡山縣與日本其他主要養鰻縣不同,自2003年起就禁止以養殖為目的的鰻苗採捕。因此該研究團隊調查從禁止鰻苗採捕後,該地區漁民每一人每個月之日本鰻漁獲量的時序推移,來分析鰻苗禁捕對資源復甦之效果。結果顯示2003年迄今20年來,漁獲量雖然有年度變動,但整體而言呈現減少傾向,2020年之漁獲量約為2003年之60%而已,因此研究團隊作出「岡山縣兒島灣日本鰻之地方個體群並未因鰻苗禁捕而復甦」之結論。
日本鰻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與日本環境部指定為有滅絕危機種,其資源減少之要因一般歸咎於鰻苗之過剩漁獲及生息環境之劣化。此一研究為世界上首次就指定水域長期禁捕鰻苗來驗證其恢復資源之效果,針對此一實證結果,研究團隊建議「鰻苗採捕之管理、野生鰻漁業的管理、成育場環境的復甦等可能應於東亞鰻魚生息水域同步實施」。此一研究成果刊登於10月8日出刊之「海洋政策(Marine Policy)」月刊中。
日本2021年鰻苗漁期之漏報量佔年採捕量之38%
日本水產廳最近在2021年玻璃鰻漁期結束後,於其網站主頁上更新公開資料「鰻魚現狀與對策」中玻璃鰻的流通概念圖。據此,2021年玻璃鰻漁期中,不包括進口量的日本採捕量報告中有4.3公噸漏報(圖參照)。數值雖然較2020年漁期之漏報6.3公噸低,但仍佔日本年採捕量之38%,與2020年漁期無分軒輊。日本國內採捕量方面,5,723名有特別採捕許可證與17,210名捕撈人員共捕獲7.0公噸之玻璃鰻。進口量方面,經香港進口及直接由中國本土進口者合計亦有7.0公噸。而獲有水產廳許可之433家鰻魚養殖業者2021年共有18.3公噸之入池量,因此玻璃鰻入池量與供給量間有4.3公噸之差額。差額來自「基於想保密良好之採捕地點,或避免採捕量多而受忌妒而不想讓別人知道其採捕數量,以及嫌報告太麻煩而不報告」,以及「採捕者將捕獲之玻璃鰻以更高售價賣給非指定之出貨地,並且沒有採捕報告(即一般所謂黑暗通路)」與沒有採捕執照而偷捕玻璃鰻等。
日本從2023年12月起根據新修訂之漁業法,為防止無執照而偷捕,而強化其罰則,並將玻璃鰻之採捕許可證改為知事許可漁業。於2025年12月正式將玻璃鰻列為流通優化法適用之指定對象魚種,因此目前已進入新法適用之準備期,而2021年漁期尚沿用過去之方法,因此其採捕量統計之漏報傾向幾乎沒有變化。
值此2022年漁期正要開始之際,水產廳廳長已通知目前擁有特別採捕許可執照之漁民,「有義務定期報告採捕之數量及出貨地點及數量」,而且「為貫徹採捕數量報告之執行,報告失真者,下一年度漁期之特別採捕許可執照原則上將予以撤銷」及要求各都道府縣,將採捕許可證的數量管控在合理數量範圍內等。2022年漁期之採捕報告效果如何值得關注與期待。
鰻苗逃避掠食性魚類捕食行為
鰻苗逃避掠食性魚類捕食行為
日本長崎大學水產環境科學綜合研究學系助理教授河端雄毅等於2021年宣稱其研究團隊發現日本鰻稚魚即使被掠食性魚類捕食,鰻苗也會透過掠食魚之鰓縫隙逸出口外,此一容易提高鰻苗生殘率的發現,可能有助日本鰻之資源保育。河端助理教授過去即致力於鰤魚與真鯛等對掠食迴避行動之相關研究,2020年春天開始以未曾做過的鰻苗迴避掠食行為作為研究重點。其將掠食魚沙鱧與日本鰻稚魚放入同一水槽時,發現54尾鰻苗有28尾從沙鱧鰓縫隙中逸出。
大部分海洋生物對掠食的迴避行為都是被動行為,例如貽貝含硬殼難以消化而被排泄出來,此次發現鰻魚稚魚等的主動迴避行為是一個罕見的發現,即使在魚類以外的分類群中也很少見到。
透過此次調查發現鰻苗具有優異的迴避掠食之行為,放流後容易有高生殘率,有助放流效果之提升,可能有助資源之復甦。此外,不只鰻魚科,還對蝦虎魚科與鯰科等細長體型之魚類進行調查。進而提出「從掠食者口中逸出」是細長體型進化而衍生結果的假說,鰻苗自掠食者鰓逃逸現象也可證實此一假說的例子。
Sunday, February 20, 2022
鰻漫回家路: 世界上最神祕的魚, 還有我與父親
鰻漫回家路: 世界上最神祕的魚, 還有我與父親
Ålevangeliet: Berättelsen om Världens mest Gåtfulla Fisk
你知道嗎?事實上,我們對鰻魚知之甚少。幾千年來,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都沉迷於「鰻之謎」。
鰻魚從哪裡來?牠們是什麼?牠們是魚還是別種全然不同的生物?即便到了科學發達的今日,世上還沒有人見過鰻魚交配或生殖。我們也仍然不知道,是什麼驅使在淡水居住數十年的牠們,泅泳數千公里,回到起初誕生的大海海域中死去。鰻魚仍然是個謎。
本書作者帕特里克斯文森,結合現代海洋生物學、歷史與文學中關於鰻魚的研究,以及自己與父親捕鰻的經驗,為這個神祕又奇異、被人們深深誤解的物種描繪出一幅令人沉迷的詩意圖像。
在《鰻漫回家路》裡,我們遇見偉大的思想家,從亞里斯多德、佛洛伊德到瑞秋卡森。我們也遇見致力於探尋鰻魚起源地的科學家,包括來自丹麥的海洋生物學家約翰納施密特,他在二十世紀初展開一趟遠洋探尋任務,期間經歷各種狀況以及一場世界大戰,直到二十年後才抵達目的地。
同時,在書中,斯文森的視線不停跳轉回到他的童年時期,細緻描繪父親帶著他一同在老家附近溪邊釣鰻魚的回憶。他的父親是一名刻苦耐勞的鋪路工,話說得不多,釣鰻魚是他唯一的興趣,也成為斯文森與父親之間最深刻的連結。從小,斯文森就聽父親述說關於鰻魚的一切,牠們的各種變態階段、牠們生命中的偉大長征、牠們那遙遠如夢的誕生地、牠們的深不可測。斯文森思索著鰻魚,也思索著他與父親。
完美揉合自然書寫與回憶錄,斯文森這趟認識鰻魚的旅程,成為一趟對於人的探索:關於根源,關於命運,也關於最重要議題,死亡。這一切匯聚的結果,便誕生了這本滑不溜丟卻十足迷人,讓每位讀者驚嘆且迷醉的神奇之書。
獲獎資訊
《鰻漫回家路》在2019年拿下奧古斯特文學獎(August Prize)非虛構大獎,這是瑞典最大的文學獎,地位相當於英國的布克獎,或美國國家圖書獎。本書從在瑞典出版至今,已在當地累積售出超過20萬冊(瑞典總人口數僅約一千萬),是瑞典近年來最成功、最不可思議的非文學作品銷售成績。2020年,《鰻漫回家路》游向世界,在英國、美國也囊括無數年度選書與好評。
各界盛讚
斯文森的作品與其主角一樣,是隻奇特野獸:此等生物在不同國度間恣意變形,自在悠遊。本書不只是豐富的自然史,也是動人的父子回憶錄;它提出文學、宗教與風俗的深刻議題,說到底,讓我們領悟生存在這個充滿疑問又無法得到全部解答的世界,究竟有何意義。
——《紐約客雜誌》
《鰻漫回家路》字句間的孺慕情感,追懷的是一個再也無法復返的世界,而鰻魚若是無法維持其神祕感,便再也無法存續⋯⋯斯文森先生將鰻魚的自然演進史——或者說,人類想要瞭解牠的拙劣科學研究史——與自己童年時期隨著父親經歷到的細膩精彩的捕鰻史融合。豐沛強烈又多愁善感的文字描述,讓斯文森先生的父親與馬尾藻海的鰻魚同樣魔力十足又自信決斷⋯⋯斯文森先生的書正如他父親的小木屋,有許多故事,而且大小尺寸剛剛好:充滿了愛與回憶,祕密能夠長存,悲傷會化成外面那片盈盈發亮的湖面,那就是作者自己的馬尾藻海,鰻魚永遠在裡面自在悠遊,彷彿伸手可及——但又瞬間消失。
——《華爾街日報》
就許多方面而言,瑞典的帕特里克斯文森讓這本書成為最佳科普教材,他同時提供現代研究、古典哲學、虛擬小說、精神分析(!)並加入了一絲自傳成份,就此成就了完美擘畫、優雅雋永又引人入勝的精彩作品,讓大家更能深入認識這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詩意無窮、澄澈清明又絲絲入扣的語言文字,《鰻漫回家路》呈現了一位父親最細緻敏銳的樣貌。
——VG(挪威)
帶著哲學與存在思辨的底蘊,它探索瀕危的鰻魚的起源與神話,以及牠們在人類與自然世界的位置。這個故事令人神迷,帶領讀者深入氤氳水域,思忖其背後的隱喻。帕特里克斯文森讓我們跟著鰻魚從馬尾藻海出發,通過一張張餐桌,一路抵達他自身的靈魂深處——歸功於他的父親,鰻魚在那裡一直佔有一席之地。這是個父與子的故事,對鰻魚的共同熱愛維繫了兩人的關係,一切盡在不言中。
——奧古斯特文學獎頒獎詞(瑞典)
我得承認,鰻魚無論生的熟的、老的少的,向來都不是我的最愛,但這本令人著迷的作品——一部份是豐富的自然史,一部份記載一對父子透過釣鰻連結起來的深刻情感——這種驚人美妙又不為人知的神祕生物徹底收服了我。直到一九二〇年代,透過一位大無畏的丹麥人孜孜不倦地在大海拖網研究,人們才終於得知牠們誕生於浩瀚的馬尾藻海。這本由一名瑞典新聞工作者撰寫的美麗的書,已經是瑞典重量級文學獎的得主,它讓我對這種生物油然起敬。
——《週日時報》「年度最佳自然書」
最美好的神祕就在科學尚未企及之處,其中名列前茅者非鰻魚的性生活莫屬。
——梅蘭妮雷德,《泰晤士日報》
我仍然不太確定自己喜不喜歡鰻魚。但我超愛這本書。
——《週日時報》
鰻魚世界魔幻迷人又費解的精彩作品——並非是對鰻魚的科學分析,而是認真思考牠們的光榮過往。若你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會享受此等思慮過程的讀者,其實,本來我也不覺得自己做得到,但我竟然也就這麼為雜誌寫了一篇書評了。
——《紐約雜誌》
正如鰻魚在鹹水水域與淡水河谷間自在漫遊,斯文森的這本作品也成了自然史與回憶錄的完美綜合體。斯文森的父親經常帶年幼的帕特里克釣鰻,兩人在星光熠熠的深夜出門,猶如最神祕有趣的暗夜儀式。
——《紐約時報》
斯文森透過文學、科學與個人研究成就了這本作品,激發讀者以全新視野認識鰻魚。
——《洛杉磯時報》,二十一本連結你與自然世界的經典新作
不能錯過,「讚」字已然足夠。
——《週日時報》(南非)
斯文森的《鰻漫回家路》是認同年代(identity age)的壯闊寓言⋯⋯攸關鰻魚、全球化與信念,同時,也探索了家庭與自然。
——《世界報》(德國)
歷史與生物領域的珍稀珠寶。
——《浮華世界》(義大利)
大家都該好好讀這本自然史⋯⋯這本關於鰻魚與作者父親的書猶如后冠上的寶石,璀璨動人。
——《政治》(丹麥)
這本作品不只介紹鰻魚,讓讀者認識牠們美妙神祕的繁衍過程與棲息地,還帶入了作者對童年捕鰻與家庭關係的體認反思。科學正是發現與探索,有沒有找到最完美的答案,已然不重要了。
——《富比世雜誌》夏日居家工作的最佳書籍良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