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31, 2022

臺灣的鰻苗到那裡去了?

 

  • 臺灣的鰻苗到那裡去了?
  • 作者:曾萬年 / 國立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 名譽教授;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養殖系 終身講座教授

日本鰻 (Anguilla japonica) 是臺灣、日本、中國和韓國的重要經濟養殖魚類。1990年代是臺灣鰻魚養殖的全盛時期,產量甚至曾經高居全球之冠,因此贏得「養鰻王國」之美稱。當時臺灣為日本的鰻魚主要供應國,外銷量高達6萬公噸,約佔日本市場消費量的一半以上。要生產6萬公噸成鰻大約需要60公噸的鰻苗,當時鰻苗產量豐富,臺日中韓四個國家的日本鰻鰻苗總捕獲量高達140公噸以上,加上中國的養鰻事業尚未興起,因此,臺灣除了本地捕獲之外,也很容易大量進口鰻苗,養成後外銷日本。然而,近年來由於過度捕撈、氣候變遷和環境污染等因素,導致日本鰻資源枯竭、鰻苗減產,臺灣已不可能像以往一樣進口大量日本鰻鰻苗來養殖。因此,如何杜絕鰻苗非法走私出口,讓臺灣鰻魚產業能永續經營是當前重要課題。

 鰻苗捕獲量和放養量

表1是2009-2022年臺日中韓四國日本鰻鰻苗捕獲量和入池量的變化。四個國家的鰻苗總捕獲量介於20-90公噸,豐漁年和不(歉收)漁年的鰻苗捕獲量相差4-5倍。不論是豐漁年或不漁年,其總入池量與總捕獲量都相等,表示捕獲的鰻苗全部用到養殖,但每個國家的鰻苗捕獲量和入池量則不盡相同。中國因海岸線長河川多,鰻苗捕獲量最多,約佔四個國家總捕獲量的60-75%,是鰻苗的主要輸出國。日本和韓國有吃鰻魚的傳統習慣,鰻苗捕獲量不足時會從中國或臺灣進口。至於臺灣,最近幾年來,鰻苗一直處於不足狀況,不漁年時鰻苗已經很少了,卻沒有全部入池養殖(表1黃色),讓人百思不解。

近十餘年來日本鰻資源急遽銳減,為了養護和資源的永續利用,日本於2012年9月邀請日本鰻資源的主要利用國家,包括臺灣、韓國及中國,召開「國際性鰻魚資源養護管理非正式會議」,並提出聯合聲明,建議共同創立一個稱之為「永續鰻魚養殖聯盟」(Alliance for Sustainable Eel Aquaculture;ASEA)的國際非政府組織,與會各經濟體達成協議,決定在下一個漁季開始,日本鰻鰻苗初次放養量將不超過2013-2014年總放養量(98.4公噸)的80%,也就是78.7公噸,各國鰻苗入池量的配額分別為:臺灣10公噸、日本21.6公噸、中國36公噸、韓國11.1公噸。臺灣鰻苗捕獲量為1-8公噸,還不到永續鰻魚養殖聯盟的10公噸配額。因此,需要進口鰻苗,但只有豐漁年才有機會從中國進口(表1藍色),對鰻魚養殖產業影響甚大。 

 

表1、2009-2022年日本、臺灣、韓國和中國大陸日本鰻鰻苗總捕獲量和放養量的比較

表1、2009-2022年日本、臺灣、韓國和中國大陸日本鰻鰻苗總捕獲量和放養量的比較.JPG

 

防止鰻苗走私出口

漁民俗稱「白金」的日本鰻苗,目前尚無法以人工繁殖方式提供,仍需仰賴野生捕撈。有鑑於此,漁業署協調經濟部進出口局於2017年10月公告每年11月1日至翌年3月31日禁止臺灣的鰻線、鰻苗及幼鰻出口,並協調財政部依「海關緝私條例」,對所查獲沒入的鰻苗不得由受處分人購回。同時邀集財政部關務署、內政部警政署航空警察局、海洋委員會海巡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及財團法人台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等單位,就可能走私出口的情資研析,俾供各單位防止鰻苗走私出口,以利鰻魚養殖產業發展。

近幾年發現臺灣的日本鰻鰻苗,在不漁年時,入池量比捕獲量少很多(表一黃色),例如2013年少1.1公噸(佔捕獲量的73.3%)。換言之,2013年臺灣捕獲的日本鰻鰻苗可能有73.3%都出口到國外。2019年更誇張,捕獲2.7公噸,入池量只有0.1公噸,有96.3%的鰻苗出口到國外。根據財政部關務署臺北關的紀錄,2019年緝獲的走私鰻苗為28公斤,佔不法出口之1.1公噸的2.54%;2021年緝獲的走私鰻苗為32公斤,佔不法出口之2.6公噸的1.23%。也就是說,被緝獲的走私鰻苗數量微乎其微,那麼其他的鰻苗究竟到那裡去了?是未被緝獲或另有原因,值得有關單位注意。

 留住頭期苗,再現鰻魚產業風華

臺日中韓四個國家的日本鰻鰻苗都來自同一個族群,日本鰻6-7月在馬里亞納海溝西側誕生後順著北赤道洋流由東往西漂,到了菲律賓東方海域進入黑潮游向臺日中韓四個國家的陸棚,變態為玻璃鰻,進入這些國家的河川生長,臺灣是鰻苗(玻璃鰻)最先抵達的前哨站,盛產期為12-1月,比日本早約一個月,稱之為「頭期苗」。臺灣的頭期苗有生長快、不必越冬、養殖成本低的優點,深得日本養鰻業者的青睞,養殖半年後就可長到4P(每公斤4尾)的上市體型,正好趕上日本7月土用丑之日的鰻魚節。因此,鰻苗產量少時,日本商人就會想方設法取得臺灣的頭期苗,導致鰻苗價格高漲,使得養鰻業者觀望不前、養殖意願低落。為了確保臺灣養鰻業的永續發展,如何留住本土生產的頭期苗,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每年冬天在臺灣河川出海口捕獲的日本鰻鰻苗,每公斤大約5000尾,每尾體長約6公分、體重約0.2公克。一尾鰻苗經過半年的養殖可以長到250克的上市體重。換句話說,一公斤苗可以生產一噸成鰻 (圖片 韓玉山教授提供)

每年冬天在臺灣河川出海口捕獲的日本鰻鰻苗,每公斤大約5000尾,每尾體長約6公分、體重約0.2公克。一尾鰻苗經過半年的養殖可以長到250克的上市體重。換句話說,一公斤苗可以生產一噸成鰻 (圖片 韓玉山教授提供)

 

Wednesday, May 18, 2022

貓星人「能懂人類語言」 連室友名字都記得住

 日本最新研究證實,貓咪不只可以認得主人,更可以分辨同住貓室友的名字,根據《日本放送協會》報導,日本京都大學與麻布大學共同研究貓咪是否能分辨自己與其他貓咪的名字,研究首次證實,貓咪可以有限度的學習人類語言。

研究團隊嘗試將聲音與圖像結合,讓貓咪判斷圖像與聲音間的相互關係,進而去了解貓咪對於兩者間的理解程度,這樣的研究方法來自於一般研究人類嬰兒的心理學研究方式。

研究團隊首先尋找家中有養三隻貓以上的家庭,從中選出19隻貓咪,播放貓室友的音檔給貓咪聽,畫面同時顯示不同貓室友的照片,研究結果發現,若播出聲音的名字與畫面上為不同貓咪時,貓咪視線停留在錯誤照片上會比正確的還要多出1秒的時間,這就表示貓咪對於錯誤資訊感到質疑,且有能力分辨貓室友的名字。

對此,麻布大學特別研究員高木佐保指出,平時貓咪對飼主說話愛理不理、漠不關心,實際上卻有聽進去,這讓他感到相當驚訝;許多愛貓人士也表示,看似可愛的貓咪,原來也有這麼調皮的一面。

https://tw.news.yahoo.com/%E6%A0%B9%E6%9C%AC%E5%B0%B1%E5%9C%A8%E8%A3%9D-%E7%A0%94%E7%A9%B6-%E8%B2%93%E6%98%9F%E4%BA%BA-%E8%83%BD%E6%87%82%E4%BA%BA%E9%A1%9E%E8%AA%9E%E8%A8%80-%E9%80%A3%E5%AE%A4%E5%8F%8B%E5%90%8D%E5%AD%97%E9%83%BD%E8%A8%98%E5%BE%97%E4%BD%8F-101201264.html

2022年日本鰻之玻璃鰻每公斤超過300萬日圓

 2022年日本鰻之玻璃鰻漁期(2021年11月-2022年10月)初期受到與創下近年最低漁獲水準之2018年一樣漁況低迷之影響,去年12月玻璃鰻進口行情相隔4年後,再度飆升到每公斤超過300萬日圓。其中12月分由中國香港的進口數量為539公斤,為2018年漁期同期257公斤之2倍,含運費保險費之CIF價格為每公斤315萬日圓,與2018年同期一樣之高價行情,而2018年後之漁期受漁況未好轉之影響價格再度上升,最後以平均每公斤360萬日圓收盤。而2022年漁期已到了尾聲,而據消息指出今年2月1日的2月陰曆大潮期,日本九州的玻璃鰻捕撈已停止,而日本國內之入池量依然難以確保,因此今後捕獲之玻璃鰻價格逐漸往上攀升之可能性極高。

新開發日本鰻稚仔魚培育乾燥飼料

 日本水產教研機構於今年2月14日發布該機構已成功用新開發的乾燥飼料將日本鰻稚仔魚培育成玻璃鰻。透過將飼料由流動的液態變為乾燥之固態,其儲存保管與運送、投餌作業等成本均大幅降低,預期有助於玻璃鰻平價量產。

該機構長期致力於鰻魚種苗生產的研究,並於1998年究明了利用鯊魚卵的凍結乾燥粉末製成液體狀飼料,而成功有效的作為鰻魚稚仔魚之投餵機制,再於2010年達成建構日本鰻完全養殖技術。然而儲存保管此一流動液態狀飼料除需要購置冷凍設備之成本外,投餌自動化作業時,要在不腐敗變質下,將此液態飼料保持冷卻狀況下投餌,必須建構一個複雜自動投餌系統。為了解決此一課題該機構從2021年起與愛知縣水產試驗場、日本農產工業公司、不二製油團體公司等合作,致力於可以在不冷凍狀態下長期儲存,並且可以在乾燥狀態下進行投餵的鰻魚稚仔魚飼料之開發。這是水產教研機構從2017年起在水產廳「日本鰻苗商業化量產實證計畫」的補助下,以降低鰻魚人工種苗生產成本為目的,架構了(1)開發能穩定供應優質稚仔魚的孵化方法;(2)開發具有良好成長與存活率的新飼料及其自動投餵系統;(3)開發高生產力的水槽管理方法等三大研究主題。這次成果是子題2團隊合作研究之一環。接下來將是針對大型水槽提高自動投餵效率條件的檢討與開發低成本量產技術,及能得到良好成長與生殘率的乾燥飼料性能提升等方向繼續努力。

鰻魚產卵洄游生態之究明

 日本水產教研機構今年3月2日之報告指出於日本近海黑潮流域放流之日本鰻(成鰻),儘管在強勁東北流下,仍然持續向南洄游,顯然是前往產卵場的馬里亞納水域。透過此一鰻魚產卵洄游生態之究明與增加到達馬里亞納海域的親魚數量,可能有助於日本鰻種群的復甦。

 此研究是水產教研機構研究團隊於2010-2012年利用水產廳漁業調查船照洋丸實施的調查中,將日本鰻成鰻裝置超音波發訊器,並在日本近海的黑潮流域與產卵場的馬里亞納海域進行放流後洄游追蹤。2014年之報告指出放流之親鰻白天下潛而晚上上浮至表水層,有深淺晝夜洄游之現象,此次則用當時之數據分析其水平移動之狀況,從全部放流的親鰻的移動減去海流的位移後,以獲得鰻魚本身的游泳方向與速度。

結果顯示,其白天的游泳速度平均每秒達26-40公分,夜間則為29-41公分。理論上在洋流強勁的黑潮流域,黑潮輸送對放流親鰻運動有很大影響,而洋流不強的馬里亞納周邊水域,親鰻本身游動對其移動有很大影響。但其分析結果顯示於黑潮流域放流之親鰻,儘管黑潮流為東北流,但仍然繼續向南游泳,顯然是朝馬里亞納產卵場方向移動。此外,水平游泳可能與太陽光有關而形成一種特殊移動模式,分析發現,剛放流後之親鰻,不喜歡光線,因此在400公尺以淺的水層,親鰻會與太陽從東向西移動的相反方向移動,即鰻魚能認出太陽的方向。再者白天棲息於500公尺以深之親鰻,顯示於日本近海放流親鰻進行南向游泳,而在馬里亞納海域放流之親鰻則向北游泳,這可能是由於太陽在日本海域附近為中南軌道,而在馬里亞納海域則為中北軌道,而鰻魚有可能利用太陽軌道作為線索來確定游泳方向。

據水研機構水產資源研究所社會生態系統漁業生態系團隊的福田野步人表示:「玻璃鰻具有地磁的感應能力一事已被證明,今後包括太陽軌道在內,利用種種資訊之相關研究值得進一步探究。」

Monday, April 25, 2022

都蘭山中野書(118)



都蘭山中野書(118)
一同生活了十年的「家人」,4月24離開了。
有一種「給予」,不是「人」可以做到的,只有動物。
寫作時,他趴在你鍵盤上,給你靈感。睡覺時,他蜷在床尾,給你溫暖。看書時,他盤在你腿上,讓你心定。
天微亮,他鑽進腋窩,用片刻溫存告訴你一天可以怎麼開始。夜裡脆弱時,他把臉湊近,凝視你,傳達一個訊息:再怎麼亂,你永遠要看得見這世界單純的美,看得見生命最根源的定和靜。
動物的「給予」用溫暖的身體、深情的眼睛、無聲的陪伴、不需商量無需解釋的信任。粉身碎骨的信任。
他根本不需要語言。
帶著他,從台東市區開回都蘭半個小時,只有11號公路感覺我一路的悲傷讓車輪沈重了。
人的愛,那麼貧窮,那麼狹窄,充滿雜質;我大概也只有一路的眼淚可以回報他一生的給予了。

https://gloriachiang.pixnet.net/blog/post/121417228

Wednesday, April 20, 2022

雌化鰻魚人工催熟其血球轉錄體之差別

目的:

研究雌化鰻魚人工催熟,有與無反應者,在起始點和催熟初期,看其血球轉錄體有何差別? 可否找出篩選種魚的工具?

設計:
LK1與LK2 是同一隻,但最後卵巢無顯著發育。LK3與LK4 是同一隻,但最後卵巢發育至產卵。 LK1 & LK3 (抽血日期11.16),LK2 & LK4 (抽血日期12.10),本研究是與鹿港分所合作的成果。

初步結果:
1. LK1和LK3一開始就不一樣 (種魚)
2. LK1注射3週後 (6針),變化 (LK1 -> LK2) 不大 (不發育)
3. LK3注射3週後 (6針),變化 (LK3 -> LK4) 很大 (發育)
4. LK2和LK4差異大 (發育)




















後續工作:
找出有差異的穩定基因,並研究原因。

Thursday, April 14, 2022

Le Pâques

Before the Easter 
(Avant le Pâques)





After The Easter
(Apres le  Pâques)


 











「瘋狂如三月的兔子」,說的是在早春的時候,野兔變得瘋狂的事情。那時雄兔為了與雌兔進行交配而彼此激烈爭鬥。而同時,雌兔在向雄兔屈服前通常又會不斷拒絕雄兔,使得配對的行為看起來象一場瘋狂的舞蹈,這樣的場面讓早期的觀察者認為是春季的到來讓野兔們發了狂。家兔與野兔都屬兔科,它們是繁殖很快的育種。雌性可以在懷第一窩小兔的時候同時懷上第二窩小兔(兩窩小兔將分別出生)。這種現象被稱為異期復孕。兔類的性成熟很早,在一年內可產下幾窩小兔(因此有俗話說「像兔子一樣能生」);所以白兔和野兔成為豐饒多產的代表,他們在交配期間的行為也被引入了民間神話傳說。即使如此,能下蛋的兔子這一概念所出何處至今仍沒有辦法確定,可能只是來自於象徵概念上的混淆,但也有可能就如復活節本身,是一種舊傳統的沿襲。在日耳曼人以及斯拉夫人的語言中,「復活節」一詞來自於一個古代的異教女神,春季女神。根據那個傳說所述,春季女神曾經救了一隻在冬季被凍傷翅膀的小,將它變成了一隻兔子。由於它曾經是一隻鳥,它依舊保留了生蛋的能力。它便是後來的復活節兔子。

復活節彩蛋這一習俗雖然也同樣是源於古代,但其出處依舊不可考證。希臘人通常在這一天將蛋塗成紅色,用的顏色來表示春季時的萬物復甦(後來,這也表示了受難基督之血)。有的人也用綠色塗抹,紀念在一個冬季的枯槁後所發出的新綠。其他的顏色,包括在美國及其他地方流行的柔和淡色(或許是象徵彩虹)也隨之出現。

德國新教徒們想要保持天主教在復活節吃彩蛋的傳統,可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天主教的禁事習俗。

下蛋的兔子這一概念在18世紀被引入美國。在賓夕法尼亞的荷蘭區,德國移民者給他們的孩子講有關「Osterhase」的故事。「Hase」就是野兔而不是家兔。所以在西北歐的民間傳說,提到的都是野兔而不是家兔

台灣鰻魚產業50年興衰史

台灣鰻魚產業50年興衰史


 https://fb.watch/coKCMy0h2M/

📢4/13(三)湧升直播又有重量級來賓了!
他在台灣鰻魚產業可說是元老級的呢~
他不僅是台大的名譽教授,同時也是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的終身講座教授❗️
對鰻魚有些瞭解的朋友們應該已經猜到了吧~
沒錯!這次特別邀請到曾萬年 教授
曾老師與鰻魚的故事可回溯到1980年代
而老師也特別用非常平易近人、貼近日常生活的方式帶大家瞭解這個產業的興衰和未來展望
不管你是對鰻魚這種神秘生物有興趣,還是想更深入認識鰻魚產業,來聽這場直播就對了👍🏻
📍直播日期:4/13 (三)
📍直播時間:10:00-12:00
📍直播平台:湧升海洋的臉書FB粉絲頁

Wednesday, March 30, 2022

日本海洋論壇21( Marino Forum 21)日本鰻苗的經濟化量產技術已看到曙光


日本海洋論壇21( Marino Forum 21)的會長渡邊英直元月12日於東京舉行之新春記者會表示,日本鰻種苗量產系統之開發方面,已成功開發並確認與野生種苗有相同成長率,且易於儲存與管理的餌料粉末成功,可大幅降低種苗育成之成本,日本鰻苗的經濟化量產技術已看到曙光。當日會長對今年重要推動業務之發言概要如下:

一、      以日本水研機構為中心之「日本鰻種苗量產技術開發」於今年度邁向第二階段,兩年前開始進行的飼料自動投餵系統中檢討有關乾飼料之研發,如今已經成功將高黏著度漿質飼料乾燥化,而且不需如過去在飼料製成中一定要加入鯊魚卵,可以由雞蛋來替代,完成可大幅提高效率的新世代飼料,並交由民間種苗生產公司進行試用,預計於2023年本計畫結束時可進行技術轉移。

二、      支持水產養殖技術發展列入水產廳推動之成長型水產養殖業計畫,第一次公開徵求進行企業界參與之實證計畫通過6件,第二次公開徵求計畫則正在審查中,預計下一年度有9件可正式開始進行實證試驗。

三、      以提高有明海雙殼貝類軟體動物生產力為目的的實證試驗方面,已透過用棕櫚纖維作為幼苗採集器,並證實其可確保蛤蜊幼體之結果。下一年度將是5年計畫的最後一年,本機構將致力於將此技術轉移給漁民並促成其普及化之推廣應用。

四、      關於陸地上適地養殖確保地下海水取得方面,在全國挖掘了3個地點4條線路,以檢討其適用性。希望透過穩定水溫與水質的供應,將孕卵之銀鮭種魚培育由3年短縮為2年,以降低養殖成本。

五、至於世界性新冠病毒的擴大流行可能長期化現象,對Marino Forum 21派遣專家到海外進行水產合作計畫及接收海外研修生計畫方面受到很大限制。目前只能強化資通信(ICT)技術,進行相關國家課題的實態調查,並形成水產合作專案或專題技術之研修等

Sunday, March 20, 2022

日本鰻似依太陽軌道決定游泳方向

 

日本水產研究教育機構團隊進行洄游調查,認為日本鰻似依太陽軌道決定游泳方向

2022-03-04 日本/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經濟組
  1. 日刊港都新聞本(2022)年3月4日報導,日本水產研究教育機構(水研機構)於本(2022)年3月2日宣布,有關日本種鰻魚謎樣之大洄游,可能利用太陽軌道作為線索決定游泳方向。該研究成果發表在Spiringer Nature刊載於《科學報告》。為釐清日本種成鰻在產卵洄游過程之游泳生態,該機構水產資源研究所之研究團隊在2010年和2012年利用水產廳之漁業調查船「照洋丸」進行調查,成鰻裝置超音波發射器,在產卵洄游初期經過日本近海及產卵場馬里安納海南側等進行放流追蹤調查。
  2. 在馬里安納海域北側放流之鰻魚向南洄游,南側放流之鰻魚向北遊,在光線難以到達之中深層,可能以太陽軌道作為線索決定游泳方向。 另發現鰻魚每秒之平均游泳速度白天為26-40公分,夜間為29-41公分。
  3. 日本鰻種鰻苗採捕量仍處於低點,2014年6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將其列入瀕臨滅種IB類,因此保護及恢復日本鰻資源至為急迫。水研機構期待:「為恢復日本種鰻魚資源,有必要增加産卵親魚,目前尚未瞭解鰻魚産卵洄遊機制,因此優先保護棲息場所,並盼開發繁殖放流種苗之育成及放流方法實用化,俾對増加返回馬里安納海域之産卵親魚數量有所貢獻」。
  4. 按日本種鰻魚在馬里安納海域産卵孵化後,蛻變成鰻線後洄游第1站抵達台灣,業者所捕撈之鰻線(線)被稱為頭期鰻,也為日本養殖業夢寐以求對象。儘管我國養殖鰻魚仍是重要出口品項,也是東亞捕撈鰻線重要據點,但對鰻魚之洄游機制及完全養殖技術掌握似仍有限,日本相關研發作法值得參考。

Wednesday, March 09, 2022

日本實施鰻苗流通欠缺透明化之因應措施

日本通令從明年漁汛期起實施鰻苗流通欠缺透明化之因應措施 

日本水產廳最近向都道府縣發出「2022年日本鰻苗漁期促進鰻魚永續利用資源管理」通知書,旨在加速貫徹有關鰻魚資源管理措施,並對鰻苗漁獲抑制與增殖之有關業者提供指導。尤其是針對一向被指責為玻璃鰻流通不透明溫床的特殊採捕證使用方面強烈要求改正。

持特殊採捕證捕獲之玻璃鰻已決定從2025年12月起納入水產流通優化法的適用對象魚種,並於2023年12月起先將特殊採捕證改為知事核可之漁業。水產廳展望未來,從2022年漁汛期(2021年11月-2022年10月)開始,將準確把握玻璃鰻的捕獲與流通之實況,以清查現行特殊採捕證的運作問題。具體方法是要求(1)採捕漁民有義務定期報告採捕數量及每一位交易對象之交易數量;(2)對沒有徹底繳交採捕與交易數量報告的人,原則上次一漁汛期將不再發放給特殊採捕證;(3)採捕證之發放數目應在管理可及之範圍內合理數目。

另外,都道府縣限制其採捕之玻璃鰻只提供其轄區之養殖用種苗時,則其捕撈上限為該都道府縣養殖池入池量之上限,而且如果捕獲之種苗已有預先指定之出貨地,要求漁民應遵守此一交易目的地,如果都道府縣有設定玻璃鰻之交易價格時,一旦其低於市場價格時,則水產廳將審視其是否造成未報告或低報之原因,以作為修訂採捕許可辦法之參考。以便特殊採捕證轉移到知事許可漁業時,原有之特殊採捕證問題不會也隨之轉移,所以才會預先從這個漁期起採取必要之因應措施。

日本 鰻苗資源量並未因鰻苗禁捕而復甦

 日本中央大學法學部教授海部健三等研究團隊最近針對岡山縣兒島灣自2003年禁止採捕野生鰻苗後,其生息野生日本鰻個體數變動之研究,結果顯示於指定水域實施鰻苗禁捕措施,其生息之野生鰻魚仍然持續減少,驗證其對資源復甦並沒有效果。岡山縣與日本其他主要養鰻縣不同,自2003年起就禁止以養殖為目的的鰻苗採捕。因此該研究團隊調查從禁止鰻苗採捕後,該地區漁民每一人每個月之日本鰻漁獲量的時序推移,來分析鰻苗禁捕對資源復甦之效果。結果顯示2003年迄今20年來,漁獲量雖然有年度變動,但整體而言呈現減少傾向,2020年之漁獲量約為2003年之60%而已,因此研究團隊作出「岡山縣兒島灣日本鰻之地方個體群並未因鰻苗禁捕而復甦」之結論。

日本鰻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與日本環境部指定為有滅絕危機種,其資源減少之要因一般歸咎於鰻苗之過剩漁獲及生息環境之劣化。此一研究為世界上首次就指定水域長期禁捕鰻苗來驗證其恢復資源之效果,針對此一實證結果,研究團隊建議「鰻苗採捕之管理、野生鰻漁業的管理、成育場環境的復甦等可能應於東亞鰻魚生息水域同步實施」。此一研究成果刊登於10月8日出刊之「海洋政策(Marine Policy)」月刊中。

日本2021年鰻苗漁期之漏報量佔年採捕量之38%

日本水產廳最近在2021年玻璃鰻漁期結束後,於其網站主頁上更新公開資料「鰻魚現狀與對策」中玻璃鰻的流通概念圖。據此,2021年玻璃鰻漁期中,不包括進口量的日本採捕量報告中有4.3公噸漏報(圖參照)。數值雖然較2020年漁期之漏報6.3公噸低,但仍佔日本年採捕量之38%,與2020年漁期無分軒輊。日本國內採捕量方面,5,723名有特別採捕許可證與17,210名捕撈人員共捕獲7.0公噸之玻璃鰻。進口量方面,經香港進口及直接由中國本土進口者合計亦有7.0公噸。而獲有水產廳許可之433家鰻魚養殖業者2021年共有18.3公噸之入池量,因此玻璃鰻入池量與供給量間有4.3公噸之差額。差額來自「基於想保密良好之採捕地點,或避免採捕量多而受忌妒而不想讓別人知道其採捕數量,以及嫌報告太麻煩而不報告」,以及「採捕者將捕獲之玻璃鰻以更高售價賣給非指定之出貨地,並且沒有採捕報告(即一般所謂黑暗通路)」與沒有採捕執照而偷捕玻璃鰻等。

日本從2023年12月起根據新修訂之漁業法,為防止無執照而偷捕,而強化其罰則,並將玻璃鰻之採捕許可證改為知事許可漁業。於2025年12月正式將玻璃鰻列為流通優化法適用之指定對象魚種,因此目前已進入新法適用之準備期,而2021年漁期尚沿用過去之方法,因此其採捕量統計之漏報傾向幾乎沒有變化。

值此2022年漁期正要開始之際,水產廳廳長已通知目前擁有特別採捕許可執照之漁民,「有義務定期報告採捕之數量及出貨地點及數量」,而且「為貫徹採捕數量報告之執行,報告失真者,下一年度漁期之特別採捕許可執照原則上將予以撤銷」及要求各都道府縣,將採捕許可證的數量管控在合理數量範圍內等。2022年漁期之採捕報告效果如何值得關注與期待。

35001

鰻苗逃避掠食性魚類捕食行為

 鰻苗逃避掠食性魚類捕食行為

日本長崎大學水產環境科學綜合研究學系助理教授河端雄毅等於2021年宣稱其研究團隊發現日本鰻稚魚即使被掠食性魚類捕食,鰻苗也會透過掠食魚之鰓縫隙逸出口外,此一容易提高鰻苗生殘率的發現,可能有助日本鰻之資源保育。河端助理教授過去即致力於鰤魚與真鯛等對掠食迴避行動之相關研究,2020年春天開始以未曾做過的鰻苗迴避掠食行為作為研究重點。其將掠食魚沙鱧與日本鰻稚魚放入同一水槽時,發現54尾鰻苗有28尾從沙鱧鰓縫隙中逸出。

大部分海洋生物對掠食的迴避行為都是被動行為,例如貽貝含硬殼難以消化而被排泄出來,此次發現鰻魚稚魚等的主動迴避行為是一個罕見的發現,即使在魚類以外的分類群中也很少見到。

透過此次調查發現鰻苗具有優異的迴避掠食之行為,放流後容易有高生殘率,有助放流效果之提升,可能有助資源之復甦。此外,不只鰻魚科,還對蝦虎魚科與鯰科等細長體型之魚類進行調查。進而提出「從掠食者口中逸出」是細長體型進化而衍生結果的假說,鰻苗自掠食者鰓逃逸現象也可證實此一假說的例子。

Sunday, February 20, 2022

鰻漫回家路: 世界上最神祕的魚, 還有我與父親

 

鰻漫回家路: 世界上最神祕的魚, 還有我與父親

Ålevangeliet: Berättelsen om Världens mest Gåtfulla Fisk














你知道嗎?事實上,我們對鰻魚知之甚少。幾千年來,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都沉迷於「鰻之謎」。

鰻魚從哪裡來?牠們是什麼?牠們是魚還是別種全然不同的生物?即便到了科學發達的今日,世上還沒有人見過鰻魚交配或生殖。我們也仍然不知道,是什麼驅使在淡水居住數十年的牠們,泅泳數千公里,回到起初誕生的大海海域中死去。鰻魚仍然是個謎。

本書作者帕特里克斯文森,結合現代海洋生物學、歷史與文學中關於鰻魚的研究,以及自己與父親捕鰻的經驗,為這個神祕又奇異、被人們深深誤解的物種描繪出一幅令人沉迷的詩意圖像。

在《鰻漫回家路》裡,我們遇見偉大的思想家,從亞里斯多德、佛洛伊德到瑞秋卡森。我們也遇見致力於探尋鰻魚起源地的科學家,包括來自丹麥的海洋生物學家約翰納施密特,他在二十世紀初展開一趟遠洋探尋任務,期間經歷各種狀況以及一場世界大戰,直到二十年後才抵達目的地。

同時,在書中,斯文森的視線不停跳轉回到他的童年時期,細緻描繪父親帶著他一同在老家附近溪邊釣鰻魚的回憶。他的父親是一名刻苦耐勞的鋪路工,話說得不多,釣鰻魚是他唯一的興趣,也成為斯文森與父親之間最深刻的連結。從小,斯文森就聽父親述說關於鰻魚的一切,牠們的各種變態階段、牠們生命中的偉大長征、牠們那遙遠如夢的誕生地、牠們的深不可測。斯文森思索著鰻魚,也思索著他與父親。

完美揉合自然書寫與回憶錄,斯文森這趟認識鰻魚的旅程,成為一趟對於人的探索:關於根源,關於命運,也關於最重要議題,死亡。這一切匯聚的結果,便誕生了這本滑不溜丟卻十足迷人,讓每位讀者驚嘆且迷醉的神奇之書。


獲獎資訊

《鰻漫回家路》在2019年拿下奧古斯特文學獎(August Prize)非虛構大獎,這是瑞典最大的文學獎,地位相當於英國的布克獎,或美國國家圖書獎。本書從在瑞典出版至今,已在當地累積售出超過20萬冊(瑞典總人口數僅約一千萬),是瑞典近年來最成功、最不可思議的非文學作品銷售成績。2020年,《鰻漫回家路》游向世界,在英國、美國也囊括無數年度選書與好評。

各界盛讚

斯文森的作品與其主角一樣,是隻奇特野獸:此等生物在不同國度間恣意變形,自在悠遊。本書不只是豐富的自然史,也是動人的父子回憶錄;它提出文學、宗教與風俗的深刻議題,說到底,讓我們領悟生存在這個充滿疑問又無法得到全部解答的世界,究竟有何意義。
——《紐約客雜誌》

《鰻漫回家路》字句間的孺慕情感,追懷的是一個再也無法復返的世界,而鰻魚若是無法維持其神祕感,便再也無法存續⋯⋯斯文森先生將鰻魚的自然演進史——或者說,人類想要瞭解牠的拙劣科學研究史——與自己童年時期隨著父親經歷到的細膩精彩的捕鰻史融合。豐沛強烈又多愁善感的文字描述,讓斯文森先生的父親與馬尾藻海的鰻魚同樣魔力十足又自信決斷⋯⋯斯文森先生的書正如他父親的小木屋,有許多故事,而且大小尺寸剛剛好:充滿了愛與回憶,祕密能夠長存,悲傷會化成外面那片盈盈發亮的湖面,那就是作者自己的馬尾藻海,鰻魚永遠在裡面自在悠遊,彷彿伸手可及——但又瞬間消失。
——《華爾街日報》

就許多方面而言,瑞典的帕特里克斯文森讓這本書成為最佳科普教材,他同時提供現代研究、古典哲學、虛擬小說、精神分析(!)並加入了一絲自傳成份,就此成就了完美擘畫、優雅雋永又引人入勝的精彩作品,讓大家更能深入認識這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詩意無窮、澄澈清明又絲絲入扣的語言文字,《鰻漫回家路》呈現了一位父親最細緻敏銳的樣貌。
——VG(挪威)

帶著哲學與存在思辨的底蘊,它探索瀕危的鰻魚的起源與神話,以及牠們在人類與自然世界的位置。這個故事令人神迷,帶領讀者深入氤氳水域,思忖其背後的隱喻。帕特里克斯文森讓我們跟著鰻魚從馬尾藻海出發,通過一張張餐桌,一路抵達他自身的靈魂深處——歸功於他的父親,鰻魚在那裡一直佔有一席之地。這是個父與子的故事,對鰻魚的共同熱愛維繫了兩人的關係,一切盡在不言中。
——奧古斯特文學獎頒獎詞(瑞典)

我得承認,鰻魚無論生的熟的、老的少的,向來都不是我的最愛,但這本令人著迷的作品——一部份是豐富的自然史,一部份記載一對父子透過釣鰻連結起來的深刻情感——這種驚人美妙又不為人知的神祕生物徹底收服了我。直到一九二〇年代,透過一位大無畏的丹麥人孜孜不倦地在大海拖網研究,人們才終於得知牠們誕生於浩瀚的馬尾藻海。這本由一名瑞典新聞工作者撰寫的美麗的書,已經是瑞典重量級文學獎的得主,它讓我對這種生物油然起敬。
——《週日時報》「年度最佳自然書」

最美好的神祕就在科學尚未企及之處,其中名列前茅者非鰻魚的性生活莫屬。
——梅蘭妮雷德,《泰晤士日報》

我仍然不太確定自己喜不喜歡鰻魚。但我超愛這本書。
——《週日時報》

鰻魚世界魔幻迷人又費解的精彩作品——並非是對鰻魚的科學分析,而是認真思考牠們的光榮過往。若你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會享受此等思慮過程的讀者,其實,本來我也不覺得自己做得到,但我竟然也就這麼為雜誌寫了一篇書評了。
——《紐約雜誌》

正如鰻魚在鹹水水域與淡水河谷間自在漫遊,斯文森的這本作品也成了自然史與回憶錄的完美綜合體。斯文森的父親經常帶年幼的帕特里克釣鰻,兩人在星光熠熠的深夜出門,猶如最神祕有趣的暗夜儀式。
——《紐約時報》

斯文森透過文學、科學與個人研究成就了這本作品,激發讀者以全新視野認識鰻魚。
——《洛杉磯時報》,二十一本連結你與自然世界的經典新作

不能錯過,「讚」字已然足夠。
——《週日時報》(南非)

斯文森的《鰻漫回家路》是認同年代(identity age)的壯闊寓言⋯⋯攸關鰻魚、全球化與信念,同時,也探索了家庭與自然。
——《世界報》(德國)

歷史與生物領域的珍稀珠寶。
——《浮華世界》(義大利)

大家都該好好讀這本自然史⋯⋯這本關於鰻魚與作者父親的書猶如后冠上的寶石,璀璨動人。
——《政治》(丹麥)

這本作品不只介紹鰻魚,讓讀者認識牠們美妙神祕的繁衍過程與棲息地,還帶入了作者對童年捕鰻與家庭關係的體認反思。科學正是發現與探索,有沒有找到最完美的答案,已然不重要了。
——《富比世雜誌》夏日居家工作的最佳書籍良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