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鰻苗捕撈概況

11月26日鰻苗捕撈概況
11月24·25日鰻苗捕撈概況
11月20日鰻苗捕撈概況
https://www.meisterdrucke.fr/fine-art-prints/Judith-Leyster/654213/Un-gar%C3%A7on-et-une-fille-avec-un-chat-et-une-anguille.html
今年8月24日日本水產研究教育機構在東京舉行之第25屆日本國際海鮮展中心以「日本鰻種苗向商品化邁進」為題召開研討會,由水產研究所玻璃鰻生產組之研究人員介紹日本鰻鰻苗的人工種苗研發邁向商品化,該機構在飼料開發、品種改良、量產技術等方面所做之努力與結果。報告指出在品種改良方面,其第一代玻璃鰻種苗的生產期短縮了8%左右。
此一研討會首先由該研究所研究員神保忠雄介紹「鰻魚仔稚魚用飼料開發」,介紹過去發現以鯊魚卵作為飼料之艱難歷程,以及透過雞蛋替代鯊魚卵並添加必要的營養物質,成功開發不需依賴鯊魚卵的新飼料之開發過程。2022年2月是日本鰻苗量產化成功的關鍵,神保忠雄指出「今後尚需要提升乾式飼料之性能,並研發大型水槽中高效率投餵飼料之條件」等。
其次研討會由研究員野村和晴就「日本鰻種苗的品種改良」進行介紹,他就2010年首次成功實現完成日本鰻完全養殖後,有關育種方面所致力之工作。他表示從孵化迄變態為玻璃鰻所需之期間,與天然的野生種苗需110-170天相比,人工種苗需160-400天,為縮短人工種苗此一長時間變態期程,該研究發現仔稚魚期間有30-40%足夠高的遺傳率,因此將具有高遺傳能力的親魚雜交產生第一代,其變態期平均可從269天,短縮到247天(即短縮8%)。如此透過後代進一步縮短變態長度的同時,研究所研究團隊並「將此遺傳基因研究擴展到其他生物性狀況,以建立具有快速成長與抗病性品種」。
接著研討會由研究員須藤龍介報告「鰻魚人工種苗開發的現況及其普及化」。量產水槽從碗型發展到半管型與克萊塞爾型,從而開發一個新的量產水槽,於2022年已可量產1萬尾以上玻璃鰻,也已技術轉移給縣,以便讓該技術可推廣至一般民間。
目前人工種苗之生產成本為每尾約3,000日圓,而野生之天然種苗則不到600日圓,為壓縮佔生產成本七成之人事費與佔成本兩成光電等費用,未來應朝省人力與省能源化方向努力,以促進人工種苗可商業化運轉。
在日本水產品交易流通管理法(以下稱流管法)即將於2025年12月適用於鰻苗之際,水產廳目前正為引進結合二維條碼與智慧型手機共同運作的系統積極籌備中,以實現鰻苗交易銷售可追溯性(即產銷履歷管理)的目標。相關系統在運作上,將可以在不會對第一線現場工作人員造成過度負擔的情況下,讓捕撈編號與貨品編號的管理與記錄相關業務順利進行,也有助於解決鰻苗目前在交易銷售時會遭遇到的盜捕、隱匿報告或刻意低報等問題。水產廳表示,目標是在流管法正式適用於鰻苗前,就能讓相關系統開始運作。
依據先前委託民間企業執行的2022年度調查計畫工作,即「鰻魚產業價值鏈可追溯性引進評估專案計畫」,從第一線現場需求掌握到整體概念設計等工作項目都已完成。依據不同產地而異的銷售管道與相關處理人員的名稱等課題,也透過梳理共通角色與功能的作法,達成進一步單純化目的。而水產廳在綜整相關議題並歷經討論後,已設計出一套執行程序,可以在符合流管法規範的情況下,一併促成交易銷售的適當管理,同時也減輕相關工作人員的負擔。
具體而言,就是利用即便是在高齡人口間也有高持有率且可以手持使用的智慧型手機,讓條碼讀取工作更好執行,而防水性強且能夠儲存大量資訊的二維條碼,也具有可以讓這套系統更容易普及與成本較低等優勢,故已獲得水產廳高度評價。儘管單一位捕撈者的鰻苗採收量並不會很多,但由於一個養殖池內會混雜數百位捕撈者所採收的鰻苗,要想逐尾記錄管理並不符合現實。因此,水產廳目前是規劃將採取包含依據不同交易日區分捕撈編號(已登錄資訊的二維條碼)的作法。
於2023年6月15日在東京市,由社團法人「日本鰻苗處理相關人士協議會」所主辦一場名為「針對鰻苗交易銷售進行適當管理相關作法—鰻魚產業價值鏈可追溯性引進評估專案計畫成果與未來展望」的施政方針說明會上,進行政策說明的水產廳增殖推進組栽培養殖科科長輔佐中井忍表示:「與完全使用紙類記錄的作法相比,因為參與這套系統須登錄帳號,從而便於進行管理,也因此可以鎖定從事相關事業工作的人員名單。」並指出這對於防範不法業者渾水摸魚的問題,將會產生非常理想的效果。
然而不習慣使用這套系統的鰻苗捕撈者與盤商究竟應該如何納入管理,以及可以維持中立且公平立場,同時還需要守密的民間營運機構,應該由哪個單位擔任等問題,現階段還沒有確切答案。儘管如此,鰻魚產業關係人士已表明立場,支持引進結合二維條碼與智慧型手機共同運作的這套系統,而「日本鰻苗處理相關人士協議會」也已經宣布將競逐成為這套系統的民間營運機構。
中井忍還在會中提到落實這套系統執行的時程規劃,「預計在2023年度以內,明確定義系統執行的相關條件,自2024年度以後,將進行系統的研發與測試,並在2025年12月以前,讓系統可以正式上路運作」。
前述的2022年度調查計畫工作,也就是「鰻魚產業價值鏈可追溯性引進評估專案計畫」,其最後定稿的報告書,已經在水產廳官方網站首頁的「鰻魚有關資訊」項目欄位中公開發表。
A gray cat stares quietly at a nearby orange tabby, squinting her eyes, flattening her ears, and licking her lips. The tabby glares back, wrinkles his nose, and pulls back his whiskers. Cat people know what’s about to go down: a fight. If looks and growls don’t resolve the budding tiff, claws will pop out and fur will fly.
Those faces aren’t the only ones cats make at each other, of course—not by a long shot. In a study published this month in Behavioural Processes, researchers tallied 276 different feline facial expressions, used to communicate hostile and friendly intent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What’s more, the team found, we humans might be to thank: Our feline friends may have evolved this range of sneers, smiles, and grimaces over the course of their 10,000-year history with us.
“Many people still consider cats—erroneously—to be a largely nonsocial species,” says Daniel Mills, a veterinary behavior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Lincoln who was not involved in the study. The facial expressions described in the new study suggest otherwise, he notes. “There is clearly a lot going on that we are not aware of.”
Cats can be solitary creatures, but they often form friendships with fellow kitties in people’s homes or on the street; feral cats can live in colonies of thousands, sometimes taking over entire islands.
Lauren Scott, a medical student and self-described cat person at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long wondered how all these felines communicated with one another. There has to be love and diplomacy, not just fighting, yet most studies of feline expression have focused on aggression.
Fortunately in 2021, Scott was study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just minutes from the CatCafé Lounge. There, human visitors can interact—and even do yoga—with dozens of group-housed, adoptable cats. From August to June, Scott video recorded 194 minutes of cats’ facial expressions, specifically those aimed at other cats, after the café had closed for the day. Then she a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ist Brittany Florkiewicz, also at UCLA at the time but now at Lyon College, coded all their facial muscle movements—excluding any related to breathing, chewing, yawning, and the like.
The pair discovered a total of 276 distinct facial expressions made toward other cats—not so far removed from the 357 produced by chimpanzees, Florkiewicz says, and well more than many had thought cats capable of. Each expression combined about four of 26 unique facial movements, including parted lips, jaw drops, dilated or constricted pupils, blinks and half blinks, pulled lip corners, nose licks, protracted or retracted whiskers, and/or various ear positions. By comparison, humans have 44 unique facial movements, although researchers are still working out how many different expressions they combine into, Florkiewicz says. Dogs have 27 facial movements, but again, their total number of expressions isn’t known.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duo found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cats’ expressions were either distinctly friendly (45%) or distinctly aggressive (37%), the scientists say. The remaining 18% were—like the Cheshire Cat’s smile—so ambiguous that they fell into both categories.
What exactly the felines were “saying” to one another with these expressions remains unclear, Florkiewicz says. But overall, cats tend to move their ears and whiskers toward another cat during friendly interactions, and to move them away from their compatriot during unfriendly interactions. Constricted pupils and licking lips also tend to accompany such rivalrous encounters.
Interestingly, some of the cats’ friendly expressions resemble those made by people, dogs, monkeys, and other animals, Mills says, hinting that these species may share “a common play face.”
Although the researchers haven’t been able to compare their results with those of wild felines, they do know that all close relatives of the domestic cat (including its direct ancestor, the African wildcat), are ferociously solitary animals. Pet cats might have retained some of that defensive communication, Florkiewicz says, but these domestic descendants probably started to pick up friendly facial expressions as they gathered to await humans’ dinner leftovers.
Georgia Mason, a behavioral bi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Guelph, says she was “very impressed” by the new study. One day it might be used to design an app to help cat owners better understand their pets’ subtle cues, she adds. “This could really help the cat-human bond.”
In the meantime, the findings may help potential adopters select cats that are more likely to get along with their existing pets, Florkiewicz says. Should those fur babies be canine, however, all bets are off. Whether dogs also get the meanings of catty facial expressions remains to be determined.
共同社, 科技環保 2023年 10月 27日 - 14:56
【共同社10月27日電】日本近畿大學26日宣佈,成功將人工授精孵化的日本鰻的幼魚培育成熟並誕生下一代,實現了“完全養殖”。2010年,現在的“水產研究與教育機構”在全球率先成功實現完全養殖,此後國內外又有多家機構也取得了成功,但尚無望商業化。
供應給日本國內的鰻魚99.9%為養殖,是把天然的鰻苗養殖為鰻魚成魚。鰻苗的漁獲量已經驟減,從資源保護的觀點出發,完全養殖也備受期待。
近畿大學採用了與“水產研究與教育機構”相同的方法。從購買的雌性養殖鰻魚體內取卵進行人工授精,然後孵化成幼魚並人工使其成熟,再通過人工授精誕生下一代。
據近畿大學介紹,目前的情況是魚卵孵化率參差不齊,成為幼魚後能夠養殖長大成熟的數量也較少。鰻魚的生態原本就有很多謎題,讓幼魚長大成為鰻苗極其困難,耗時也較長。據悉,由於魚食擴散會弄髒水槽中的水,因此改良魚食也是難題。
近畿大學水產研究所所長升間主計召開記者會,表示“將集中做好穩定養殖成為鰻苗的技術研究,力爭為促成大量生產作出貢獻”。(完)
貓的呼嚕聲總是能為人類帶來無盡的愛與溫馨。然而,背後的科學奧秘卻困惑著研究者數千年。直至最近,科學家終於為這悠久的謎題揭開了一角。
人類與貓共同生活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然而,專家們至今仍對貓呼嚕聲的產生機制知之甚少。然而,新的研究似乎讓我們離解開這個謎題更進了一步。過去,一些科學家認為,貓的呼嚕聲是由於它們在喉嚨的聲帶肌肉的收縮和放鬆而產生的。但最新的研究揭示,事實可能並非如此,貓的呼嚕聲可能來自於它們喉嚨內的一個獨特結構。
通過對已安樂死的貓喉嚨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只要通過貓的喉嚨吹氣,就能產生類似呼嚕聲的聲音,而無需喉嚨肌肉的收縮或放鬆。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貓的聲帶在震動時,與人類的聲帶震動非常相似,特別是在產生「低音」時。
貓的呼嚕聲是一種非常低頻的聲音,對於貓這樣的小動物來說是非常罕見的。就像直立的低音提琴會產生比小提琴更低沉的聲音一樣,長的聲帶會產生比短的聲帶更低沉的聲音,這也是為什麼老鼠的聲音比人類的聲音更尖銳。但是,儘管貓的體型很小,它們可能仍能夠產生低頻的呼嚕聲,這要歸功於貓聲帶上附著的「墊片」組織,這些組織可能幫助聲帶在更低的頻率下震動。
雖然這項新發現並未完全排除貓通過主動使用其喉嚨肌肉來產生呼嚕聲的理論,但它為新的研究打開了大門。瑞典林雪平大學的語言學家羅伯特(Robert Eklund)表示,這項研究是「解釋呼嚕聲實際是如何產生的里程碑」。
至於貓的呼嚕聲的秘密是否完全被揭開,似乎還需要更多的研究。理論上,科學家可以將貓放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機器中,觀察它在呼嚕時大腦內部的活動。然而,要使這種方法奏效,貓需要被繫緊,以保持在掃描器內完全不動,同時被說服在同一時刻呼嚕,這對動物來說是一個道德上令人堪憂的實驗。
貓的呼嚕聲是如何產生的,至今仍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然而,這項新的研究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令人期待的方向,讓我們有機會更加深入地理解這個奇妙的現象。在未來,或許我們能夠完全揭開貓呼嚕聲背後的神秘面紗,並更好地理解我們的喵星人朋友。這項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當代生物學》期刊。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http://www.tomorrowsci.com
參考出處:
1.Domestic cat larynges can produce purring frequencies without neural input. Current Biology
水産庁は、この度、「ウナギの国際的資源保護・管理に係る第15回非公式協議」の結果について、我が国、中国、韓国及びチャイニーズ・タイペイの4者で共同発表しますのでお知らせします。
日本水產廳於今年6月13日宣布5月29-30日於日本舉行的「第二屆鰻魚科學家會議」之概要結果。據此,與會科學家共同認識到環境DNA對究明鰻魚棲息於河流中的狀況把握非常有用,與會科學家同意建構含環境DNA在內的長期序列的收集與彙整框架,並制定了未來研究調查之路徑圖(工作時間表)。
此一科學家會議中發表了含日本鰻在內的有關科學研究成果並進行意見交換與共享彼此之新資訊。四國之科學家們並於會中根據會中所獲得各國對日本鰻之新資訊,制定了未來之調查研究路徑圖。鰻魚統計之標準模式的修訂,以及明年春天在日本舉辦下一屆鰻魚科學家會議等重要決定。
這一次之鰻魚科學家會議除了來自東南亞主要鰻魚養殖國之日本、中國、南韓及台灣的科學家、行政官員及產業界代表外,還有來自加拿大研究美國鰻之研究人員,共有35人與會。此一鰻魚科學家會議將來討論由東南亞四國的「鰻魚國際資源與管理非官方的正式協商」所得之鰻苗入池量限制,並根據最新鰻苗資源之科學見解,對入池量提出科學性的入池量上限之修訂建議。
日本水產廳今年7月27日公布26-27日於日本東京舉行之日、中、台、韓共同參加之「鰻魚國際資源保育管理」第16次非正式協議結果。據此,下一日本鰻鰻苗漁期,即2024年漁期(2023年11月-2024年10月)的放養量上限及國別放養量配額仍然維持2023年之上限與配額。而從2016-2021年均缺席之最大養鰻國中國,則繼去年之後,今年也出席此一會議。報告中指出此一四國共同決定與去年一樣,是儘可能考慮科學家會議的科學性建議後,再於本次非官方會議上有關放養量修訂案的放養量上限討論時參酌建議案並議論出結果。但是根據今年5月舉行的第二次科學家會議所商訂的路線圖,預計明年春天舉行的第3次科學家會議中仍然彙整不出放養量上限修訂之科學性建議,因此預期第17次非官方協議會對放養量上限之修訂可能性也很低。
另外,本次之協議會也確認了2023年漁期各國鰻苗之採捕量、放養量及貿易量有關之統計,顯示2023年漁期四國均努力遵守日本鰻放養量上限之協議。至於異種鰻方面,中國2023年漁期之放養量為34.0公噸,超過其放養量上限的32.0公噸。
日本水產廳於今年7月14日公布2023年日本鰻苗漁期(2022年11月迄2023年10月)迄5月底為止之放養量及其平均交易價格。漁期之前半期,普遍出現鰻苗漁獲量不佳之現象,價格一度每公斤超過300萬日圓,鰻苗之放養行情過熱,平均每公斤之市場行情飆升到250萬日圓,較前一年成長了14%,也創下史上第二高之單價,過去最高價格是2018年的平均每公斤299萬日圓。
2023年漁期去年11月由台灣的好漁況開啟,很快就進入漁況欠佳的模式。儘管日本也於2022年12月開放鰻苗之採捕,但鰻苗持續陷於芳蹤渺茫之狀態,儘管國內採捕量少,但鰻苗之進口持續不斷,日本國內之採捕量一點都沒有好轉的跡象,業界普遍猜測日本2023年漁期將創下歷史新低之採捕量。也因此放養之鰻苗由每公斤100萬日圓的盤價開始,其市場行情高漲,一直到2023年元旦後的一個月,競相以高價購買放養之鰻苗。到了2月之後,中國的鰻苗採捕漁況好轉,而且漁況一直到漁季結束均維持穩定,因此鰻苗之春季市場行情雖然走軟,但日本之養鰻業因漁期前半期競相以高價購入放養之鰻苗,已缺乏資金再進口鰻苗來放養,到漁期結束,只能買產量少之國產鰻苗作為放養之用。日本之放養量配額上限為21.7公噸,迄5月底為止之放養量為16.2公噸,與前一年之放養量幾乎相等。但其中進口之鰻苗佔65%,即10.5公噸,上一漁期之進口鰻苗只有5.8公噸而已,而國產之鰻苗5.6公噸(前漁期10.3公噸)只佔放養量之35%而已,前後兩年可說是逆轉。進口鰻苗數量佔優勢已是2019年漁期以來相隔4年再發生之現象。另外,一般而言日本放養之鰻苗國產鰻苗每公斤有5,000尾,而進口鰻苗只有4,000尾,少20%左右,因此今年放養量的16.2公噸,雖然與上一年相同,但其放養量之尾數少6%以上。另一個問題是隨著放養鰻苗價格之飆升與各種生產成本的上漲,日本全國的活鰻市場行情處於歷史的高位,而作為蒲燒鰻原料之成鰻消費則由於避險情緒而少有進展,今後之動向值得關注。
来源:网络 2023-09-20 11:40
来自长庚大学的陈锦宏团队进行了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探讨了抗抑郁药物与HCC预后之间的关联。
来自长庚大学的陈锦宏团队进行了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探讨了抗抑郁药物与HCC预后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确诊HCC后使用抗抑郁药物与总体死亡风险降低31%有关,与癌症特异性死亡风险降低37%有关。
研究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
研究数据来自台湾健康保险计划。抗抑郁药物分为SSRIs、SNRIs和TCA 3类。诊断前使用抗抑郁药物定义为在确诊HCC前1年内至少服用1种抗抑郁药物,诊断后使用抗抑郁药物定义为首次确诊HCC至2017年底或患者死亡期间服用至少1种抗抑郁药物。主要研究结果为患者总死亡率和癌症特异性死亡率。
1999年至2017年间,共308938名患者确诊HCC;其中诊断前使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21202名,对照组为287736人;诊断后使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66211名,对照组235083人。大多数确诊HCC患者为老年人,诊断前后使用抗抑郁药物的65岁以上患者比例分别为53.4%和40.8%,男性患者比例分别为42.7%和57.9%。
抗抑郁药物使用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在诊断前使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中,抗抑郁药物使用组的总体死亡率为15.68人/100人年,未使用组为12.14人/100人年。在HCC患者中,诊断前1年使用任何种类的抗抑郁药物与总体死亡风险无关,但是在调整协变量后,与总体死亡风险升高10%有关。
抗抑郁药物使用组的癌症特异性死亡率为0.52人/100人年,未使用组为0.42人/100人年。诊断前使用抗抑郁药物与癌症特异性死亡风险没有显著相关性。
HCC合并其他疾病亚组中,抗抑郁药物使用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在诊断后使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中,抗抑郁药物使用组的总体死亡率为10.03人/100人年,未使用组的总体死亡率为15.45人/100人年,不同类型抗抑郁药物亚组的总体死亡率更低,为3.62-5.0人/100人年。调整混杂因素后,诊断后使用任何抗抑郁药物均与总体死亡风险降低31%有关,使用SSRI与总体死亡风险降低28%有关,使用SNRI或TCA与总体死亡风险降低40%有关。
抗抑郁药物使用组的癌症特异性死亡率为0.32人/100人年,不同药物亚组为0.12-0.15人/100人年,未使用组为0.54人/100人年。诊断后使用抗抑郁药物与癌症特异性死亡风险降低37%有关,SSRI、SNRI、TCA的调整后HR分别为0.53、0.54和0.54。短期(≤90天)和长期(>90天)使用抗抑郁药物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同时,对于HCC合并其他疾病(HBV感染,HCV感染,肝硬化等)的患者,诊断后使用抗抑郁药物也均与总体死亡风险和癌症特异性死亡风险下降有关(调整后HR 0.67-0.92)。
总的来说,在这项基于大规模人群的HCC队列研究中,HCC诊断后使用抗抑郁药物与患者总体死亡风险和癌症特异性死亡风险下降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了抗抑郁药物对于HCC的抗癌潜力,但是应当谨慎看待观察性研究中的相关性,需要在随机临床试验中进行再次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