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7, 2011
中研院的《人才宣言》
什麼叫「知識份子」――從中研院的《人才宣言》說起
FROM: 清大 彭明輝
(http://mhperng.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15.html)
中央研究院由院長翁啟惠邀集國內各界十八位重要人物一起發表了《人才宣言》,大意是說台灣對「高階」人力所定相關法令與規章過苛,不利於留住「高階」人才,希望政府放寬相關規定,以便強化國家競爭力。
誰是翁院長心裡的「高階」人才?《宣言》中說是:「合法居留外僑有49萬人左右,其中外籍勞工約40萬人,白領階級及技術人員僅約2萬人左右。」這裡頭有沒有清清楚楚的階級歧視?有沒有清清楚楚地對人權的踐踏?49萬外僑中僅有2萬是翁院長關心的?
那麼,在2,317萬台灣人之中,翁院長關心幾個?「頂尖學術人才」?各界最頂尖的4%?還是只關心領有美國綠卡的那些人?
這是一份充滿外交手腕的宣言:措辭含糊籠統,足以讓各種不同立場的人看不見自己反對的論點。問題是:宣言要的是什麼?就在宣言的最後一句:「我們若干政策建議方向,列於 http://www.sinica.edu.tw/forgov_advice.htm」。
接上這個連結,是對政府洋洋灑灑的六大政策建言:
因應地球暖化之能源政策(摘要)(完整版)
中央研究院學術競爭力分析暨台灣學術里程與科技前瞻計畫(簡要版)(完整版)
醫療保健政策建議書(簡要版)(完整版)
人口政策建議書(簡要版)(完整版)
因應新興感染性疾病政策建議書(簡要版)(完整版)
研教與公務分軌體制改革建議書(簡要版)(完整版)
如果妳仔細對照《人才宣言》和《研教與公務分軌體制改革建議書》的內容和措辭,就很難免會跟我有一樣的理解:中研院的主要訴求還是老套,要為中研院的「高級人力」加薪!要政府給「高級學術人才」更寬裕的薪水和研究經費。
給中研院更寬裕的薪水和研究經費,當然對中研院的「菁英」有好處。但是投資了這些錢之後,對絕大多數國人(尤其是96%的「中低階人力」)有什麼好處?
根據中研院在《中央研究院學術競爭力分析暨台灣學術里程與科技前瞻計畫》自豪的業績報告:「中研院研究人員共申請近600 件國內外之專利,獲得227 件專利(其中118 件為美國專利),在生技新藥領域尤其突出。根據2006 年美國專利商標局的統計,我國生技製藥相關領域的專利數世界排名約在13 至17 名之間,和澳洲不相上下,而中研院的生技新藥專利,即占全國的四分之一。至2008 年初,中研院已與國內外產業界簽訂300 多件授權案,其中授權合約總值近新台幣6 億元。由中研院研究人員與產業界攜手合作的研發計畫計194 件,研究經費超過3 億8 千萬元。」
李遠哲當院長時就開始把生物科技當作中研院的金雞母在孵,而「生技醫藥國家型計畫」和的「基因体醫學國家型計畫」加起來迄今已投入二百五十億經費。這麼長時間下來,中研院的產值竟然只有「授權合約總值近新台幣6 億元」,合作研發經費「超過3 億8 千萬元」。無怪乎這些計畫會被長庚大學生命科學系周成功教授在 2010-02-02 投書中國時報譏其為「學界的一齣國王新衣」。
這種「血本無歸」的生意,對台灣到底有什麼好處(尤其是對 96%「中低階人力」)?這根本是另類的「劫貧濟富」――排擠政府應該用在其他地方的資源,只為了完成中研院內「高階」人才難以實現的美夢。
什麼是「知識份子」?是為弱勢謀福利的人!什麼叫「菁英」?有能力幫助弱勢的人!用自己的聰明去劫奪其他人的資源,甚至歧視、欺壓比自己不聰明的人,這算什麼「菁英」?
用拳頭欺壓體力弱的人叫「強凌弱」,用財富欺壓窮困的人叫「富而不仁」,不願意用自己的聰明去扶助弱勢的人,卻想要把原本該給他們的政府資源搶奪來完成自己的白日夢,這該叫什麼?
我懷疑簽名的人真的都有仔細看過這一份《人才宣言》的完整措辭,以及文末連結過去的六大政策建議全文。
我如果被邀,會厲詞拒絕(不是婉拒),外加譴責!
用人無私 才能留才
FROM : (劉仁沛為台灣大學農藝系生物統計學組教授,季瑋珠為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1051801/112011081800060.html)
筆者對中央研究院八月十四日所發起的「人才宣言」有不同的看法。這其實是一個煙幕彈及障眼法!當花了數十億納稅義務人的錢與十多年時間而無任何具體成果之「國家型科技計畫」而無法交代時,只好找藉口說台灣的法規與環境對外籍人士不友善。
根據筆者在美國近二十年讀書與就業經驗,實際瞭解國內的法規並不比歐美法規嚴格。例如美國就有不少工作,以涉及機密為由,不准外國人任職,只限取得公民資格者擔任,連持有綠卡者都不行。而目前台灣已有一位「美國人」經過修法得以擔任直屬總統府的全國最高研究機構的首長;甚至有些研究機構或大學主管在擔任台灣的工作時,並未辭去在國外的工作或教職,一方面保留後路,這邊發展不好可以回去,一方面照顧在國外的家人,例如孩子就學的學費減免等,這還不夠彈性嗎?國內的教授,只能和其他機構合聘、兼任,可能同時擁有兩個以上的正式職缺嗎?
再說薪資,過去的安貧樂道固然不符合時代潮流,但是平心而論,台灣的物價不高,稅賦又遠較歐美國家為低,教授、研究員的薪資,在台灣的社會,與其他行業相比,再怎麼說都不能算「低」。整天嚷嚷薪資太低,不但聽在「庶民」耳中相當刺耳,就算國內的在地學者,聽了也很難苟同。先進國家薪資較高,但是生活費用、賦稅也高,再加上工作、生活的壓力、家人的適應、孩子的就學、以及語言和種族歧視等問題,吸引力也會打一些折扣。這些外來學者動輒出言批判國內薪資太低,留不住人才,恐怕也是個假議題、煙幕彈;其實他們是希望自己得以在國內坐領高薪,不但地位高人一等,更可以支付家人在國外的高額生活費、以及孩子就讀名校的高額學費。
做不出研究不要怪東怪西,台灣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人才沒有好好利用,讓他們適才適所,發揮所長。筆者自己和一些朋友,在美國大藥廠合計有二、三十年的經歷,專書就寫了九本,但是回國後在大學任教,或在研究機構任職。「生技製藥國家型科技計畫」從來沒有邀請我們參加,真正是人才的浪費。其原因就是這些大頭不願真正的人才搶了他們的資源,人才不被重用,才會出走,變成人力「淨輸出國」。
台灣徒有「人才庫」,在上位者卻鮮少仔細瞭解、尋找有能力可以合作、發展的人才,只會搞小圈圈,培養自己的勢力;不問是否優秀、是否有能力,只問是否與自己氣味相投,以對自己有利的條件,如高分SCI論文,定義卓越,以自己擅長的研究定義任務導向的計畫,還高談學術無民主、無自由,根本沒有任何胸襟和願景。這也是為何生技製藥計畫一直強調「先做基礎研究」,但是「先做」了十年,一個藥都做不出來的原因。國內學術發展怎麼會有前途?
政府的反應更是奇怪,中研院發動連署,馬上砸錢,也不瞭解一下「庶民」的觀感。學界都知道今年國科會核定給研究計畫的金額縮減,與去年差額高達二十八億,不知去向,國科會實問虛答,且矢口否認與教授彈性薪資有關,但是報載馬總統去年擠出二十六億預算給彈薪專案,從國科會撥出十億,教育部撥一億,剩下十五億從五年五百億年度預算卡下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學界也在連署反對國科會縮減研究經費、投書、開記者會、立法院公聽會,也有人傳臉書上的連署信給馬總統,卻不見政府有任何反應。花大錢滿足大戶,餓死辛苦撰寫研究計畫的學者庶民,人才不出走才怪!我們在此衷心呼籲:人才與資源無私心的最佳化運用,是避免台灣成為人才「淨輸出國」的不二法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