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30, 2013

城門失火 殃及池魚!!!


《惜售反爆量》2斤重台灣鯛 價跌逾3成

縣府籲減養並確實申報 台灣鯛協會將輔導契作
〔自由時報記者蔡宗勳/嘉義報導〕兩斤重台灣鯛最近暴跌至每台斤三十元,比去年同期四十五元跌了逾三成,漁民苦不堪言,嘉義縣政府呼籲養殖漁民應確實申報放養量,做為產銷政策依據,及時預警,避免供過於求、漁產價格崩跌一再發生。
養殖漁民表示,去年此時台灣鯛價格不錯,以外銷魚片為例,一千至一千兩百公克規格者每台斤四十元,一千兩百公克(兩台斤)以上者四十五元,八百到一千公克者也有三十二元。
但一有利潤,養殖漁民又出現惜售現象,結果大魚數量暴增,價格跟著滑落,目前一千至一千兩百公克規格者每台斤二十七‧五元、兩斤重三十元,下挫幅度都逾三成。養殖漁民擔憂,心血又要付諸東流,希望政府拿出產銷政策止血。
縣府漁業科長李建霖表示,這幾年鰻苗飆漲,多數鰻魚池改放養台灣鯛、鱸魚與草魚等魚種,以全國約兩千五百公頃棄鰻改養魚而言,明顯衝擊內銷市場。
李建霖說,棄養鰻魚已是無法遏阻的趨勢,建議漁民最好減量放養台灣鯛,一來可減少總供給率,讓魚價止跌回升,二來非高密度養殖,可降低發生病變機率,目前正辦理養殖漁業放養量申報作業,漁民應確實申報,讓漁政單位充分掌握資訊,避免供過於求。
台灣鯛協會執行長施淵源指出,魚價起起落落似乎成了漁民宿命,而且跌多漲少,協會將積極輔導契作,例如兩斤重契作價三十八元,雖然不及去年同期的四十五元,但比目前的行情三十元高出許多,漁民收益相對穩定,協會也會隨時提供魚苗訊息供漁民放養參考,希望能有效提高漁民收益、降低風險。

Thursday, April 25, 2013

歐洲鰻魚人工繁殖計畫






http://www.pro-eel.eu/
Reproduction of European Eel
Towards a Self-sustained Aquaculture 

The PRO-EEL project aims at breeding European eel (Anguilla anguilla) in captivity. Reproduction of eel in culture has become a focus research area due a severe decline of natural stocks and an increasing interest to breed eels for a self-sustained aquaculture. PRO-EEL is 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ject supported financially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The objective of the project is to expand the current knowledge on the eel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 standardized protocols for production of high quality gametes (egg and sperm), viable embryos and feeding larvae of European eel. Methodology and technology will be established using small scale tests and validation in full scale experiments.
Focus is on the primary bottlenecks in a controlled reproduction of eels, which concern deficiencies in knowledge about their reproductive physiology and treatments applied to induce and finalise gamete development. New methods are needed for a production of viable eggs and larvae from broodstock in a regular and predictable way. Further challenges include identification of suitable larval rearing conditions and initial feed in order to establish feeding cultures of European eel larvae.

News and upcoming events

/upload/pro-eel/news and events/abstract book.jpgThe 1st PRO-EEL Collaborative Workshop took place in Valencia, 27 March 2012. Participants included stakeholders, scientists and other interested parties. The program and abstracts is available here: Program & Abstracts and on this link more is found on the workshop: News and events
 PRO-EEL participants used two days to go through scientific progress and collaborations. Read more on this third PRO-EEL project meeting following the link here to Project meeting
 Learn about PRO-EEL progress at 6th World Fisheries Conference,  7-11 May 2012 in Edinburgh Scotland, in the session Anguillids: conserving a global fishery. See Conference Program
 PRO-EEL postpones a dedicated session on eel in aquaculture from AQUA2012 to AE2013. Further information will follow.   

Wednesday, April 24, 2013

Eeliad





Considering these points, I perceived that if the problem were to be solved in anything like a satisfactory manner it would be necessary to ascertain, not only where the youngest larvae were to be found, but also where they were not."                                              Johannes Schmidt, 1922.
Welcome to the eeliad project
The eeliad research project was a four year EU-funded project (2008 to 2012) with the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rine ecology and biology of European eels. Field studies were undertaken to map and characterise their ocean migratory behaviour and the following points briefly summarise the project's achievements, which are explained more thoroughly on the eeliad project webpage. The research papers and news stories advertising the findings can be found on the news webpage.

    MAIN OUTCOMES
  • More than 150 datasets: From over 500 electronic tags mapping migration more than 3000 km for periods of more than six months
  • A new, comprehensive EU database on silver eel quality and health
  • New tools for operationalisation within national eel management plans
  • 19 published research papers: With a predicted total of more than 50 papers within six years of the project
    MAIN FINDINGS
  • Daily patterns of behaviour have been recorded that appear to be related to anti-predator behavious, thermal regulation and navigation.
  • Eels were confirmed as a rare but classical example of a panmictic species. Climatic and oceanographic changes over the last 50 years did not appear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harp decline in eel recruitment observed over tha last 30 years.
  •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parasite load, contaminant levels, fat content and breeding potential of silver eels relating to catch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biogeography. At the catchment level, regional differences occur in stock status, spawner enhancement and anthropogenic mortality. line drawing of an eel

Tuesday, April 16, 2013

非官方資料消息...

據可靠專業人士透露:
韓國的鰻魚人工繁殖魚苗已活存180幾天....

台灣加油!!!

Monday, April 15, 2013

可被取代


和其他的農產品一樣 連鰻魚都逃不過被取代的命運....

日本7月鰻魚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吃鰻魚。只是因為日本鰻減產,部分蒲燒鰻已由星鰻、秋刀魚、鯖魚來取代。

日本最大的連鎖和食餐廳 上都SATO 海外部長中廣信昭表示: 蒲燒秋刀魚在日本已取代蒲燒鰻,「看起來像,味道也接近,但在台灣並不供應」。

Sunday, April 14, 2013

2013鰻線入池量

2013年鰻線入池量恐減半
(http://www.ofdc.org.tw/INDEX.htm)

根據來自業界的消息,在2013年農曆新年(2月10日)之前,本漁期日本、大陸及台灣三地的合計鰻線漁獲量僅4公噸左右,鰻線歉收的嚴峻情形依舊沒有好轉。價格則是跟去年差不多或高於去年水準。由於此價格水準對養殖業者而言並不合算,今後是否會持續維持此高價,還不是很清楚。不過,因為日本方面已看到好轉的徵兆,所以業者仍抱持一線希望,祈盼在漁期的最後階段能絕地大反攻,有較多的漁獲。
  在日本的入池數量方面,根據2月大潮後的2月13日之速報,當時入池量僅5公噸左右,比去年同期少了四成。儘管就整體而言,今年比去年更糟的事實應該不會改變,但漁獲情形確實是逐漸好轉中。甚至有業者認為,3月的漁獲量應該會達一定的水準。
  另一方面,台灣方面的最終漁獲量約在1.2-1.3公噸之間。目前已確認的入池量約100公斤左右。預期剩下的1公噸多會經由第三地香港運往日本。因此,今年台灣輸日的鰻線數量預計會跟去年差不多。
  據傳目前大陸的日產量約100-200公斤,但當地的氣氛一樣也很低迷。當地業者的看法相當不樂觀,認為農曆年後,日、中、台三地合計鰻線漁獲量最多也不過6-10公噸,因此整個漁期合計只有13-15公噸。入池量勉強僅能達到去年的一半左右。
  對前景悲觀的流通業者則表示,考慮到去年春季價格飆漲造成市場急遽縮小,今年即使鰻線漁獲量僅去年的一半,也許就足以滿足日本國內市場的需求。


日本鰻輸入組合召開2013年年初資訊交換會
(http://www.ofdc.org.tw/INDEX.htm)
日本鰻輸入組合於2013年2月13日於東京召開2013年年初資訊交換會,由活鰻部門及加工鰻部門分別針對近期市場動態與今後動向、該組合應採取的方針等,進行討論與意見交換。會議重點摘要如下:
(一)活鰻部門
  今年漁期鰻線仍持續歉收,漁獲量僅去年的一半左右,情況十分嚴峻。目前活鰻價格始終在高檔,但市場交易卻相當冷清,可說是處於最慘的狀況。
  來自大陸的活鰻自今年1月本年首次出貨後,價格就持續上揚。不過,進入1月的第3週後,價格已走穩,3P(一尾333公克)價格為每公斤3,400日圓,4P(一尾250公克)價格為每公斤4,250日圓,5P(一尾200公克)價格為每公斤4,800日圓。此價格水準與去年同期相近。
  不過,去年大陸產活鰻從年初一直漲到3月中旬,結果市場不買單,反而導致市場走向「縮小均衡」的悲慘局面。
  儘管日本國產活鰻的價格仍高於大陸產活鰻,但兩者間的價差已縮小。目前來自三河、一色的日本產活鰻比大陸產活鰻高出400日圓(每公斤)左右,九州產活鰻則比大陸活鰻高出700-800日圓(每公斤)。在此情形下,大陸產活鰻的價格已無再上漲的空間,否則將重蹈去年的覆轍。
  就市場的氣氛來看,買家徹底貫徹便宜至上的原則,日本國產活鰻的供應則多於去年同期。另一方面,大陸產活鰻進口量在1月下半月急遽下滑,因此大陸養殖業者似乎考慮降價求售。不過,最近日圓急貶,讓考慮降價的大陸養殖業者為之卻步。
  即使活鰻價格下跌,對未來充滿不安的蒲燒鰻店家也不會急著調低產品售價,因此消費者也就不會感到「鰻魚變便宜了」。這一點是該組合必須解決的課題之一。
  有關進口異種活鰻所面臨的課題,例如檢役問題、價格設定上的問題等,該組合也必須積極、具體檢討,以尋求解決之道。未來也許有必要視鰻魚種類之不同,設定高低不同的價格。
(二)加工鰻部門
  去年夏季賣剩的進口品進了倉庫,反而成為業者的重大負擔,也導致秋季之後的進貨量少了一半。以往此時應是業者為夏季的銷售做準備而提前下單的時期,但今年市場上卻靜悄悄。
  在量販店及業務用需求方面,有去年夏季出現的高價做參考,今年只要能繼續維持目前的價格,業者應該都會出手備齊各種加工產品。大陸產的長形蒲燒鰻只要一份(真空包裝)賣超過1,000日圓,不管和日本產的價差有多少,都很難賣。可能的做法應是把尺寸較大的蒲燒鰻切半,一份賣600-700日圓,以讓消費者覺得合理的價格賣出吧。今後以異種鰻做成的加工鰻數量會增加,但還要看其價格能壓到多低。
  從目前的進貨速度來看,本期的加工鰻進口量頂多只有5,000公噸。和進口品相比,去年夏季國產加工鰻算是賣得比較好,但較肥的加工鰻仍有剩。鑒此,業者在去年秋季提前下的今年夏季訂單中,以每10公斤70尾的小型鰻為主。
  本漁期鰻線仍舊歉收,倘入池數量僅有去年的一半,因成鰻主要以活鰻的方式供應給蒲燒鰻專門店,恐怕導致部分加工鰻工廠因原料不足而不得不歇業。因此,日本國內也應儘早推動異種鰻的養殖。
  相較於已普及的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加工品,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白錐體糯鰻(Anago anago)等異種鰻的養殖雖然已沒問題,但生產成本並沒有想像中的低,因此恐怕很難拿「廉價」做為賣點。
  至於印尼種鰻魚,若是純野生或半野生,因皮硬且有強烈異臭,恐難商品化。不過,從日本不久前才傳出的成功養殖例來看,印尼種鰻魚只要善加養殖,也能成為美味的鰻魚。


(柯欣瑋,摘譯自日刊水產經濟新聞,27 February 2013)


Tuesday, April 09, 2013

推薦 "Dans La Maison"

1. 也小小批評了一下法國當下的教育方針與高中生學習態度
2. 算是"校園電影"吧 或是某種程度的教學片
3. 文學不是太遙遠而虛無,
4. 本片特色: 探討存在和本,客體的關係
5. 好萊屋片著重劇情與邏輯 但有時人生並不是一定有邏輯的 端看你如何去看待本,客體的關係


In the House • Dans la maison (2012)

故事內容簡要:

法文老師German在課堂上出作文作業給學生大多數學生都寫得很差 但卻有一位學生的作文吸引了他的目光這個學生就是主角Claude GarciaClaude在German的鼓勵與指導下一頁接著一頁的寫下這個偷窺朋友Rapha家一舉一動的故事在這過程中German 也燃起了自己的文學激情 愈陷愈深最後Claude利用了German和他的妻子成了故事的結局....
 創意構思:★★★★★★★★★★
人物塑造:★★★★★★★★★☆
台詞對白:★★★★★★★★★☆
視覺特效:★★★★★★★☆☆☆
服裝技術:★★★★★★★☆☆☆
音樂藝術:★★★★★★★★☆☆
攝影剪輯:★★★★★★★☆☆☆
角色演技:★★★★★★★★☆☆
娛樂節奏:★★★★★★★★★☆
氣氛掌握:★★★★★★★★★☆
核心議題:★★★★★★★★☆☆
內涵深度:★★★★★★★☆☆☆
原始期待:★★★★★★★☆☆☆
觀後總評:★★★★★★★★☆☆


Wednesday, March 27, 2013

字字血類

如果你還在考慮是否要唸生科博班,不管是在台灣或美國唸,真的都要好好想一想。

(from: http://ianbloggerslab.blogspot.tw/2013/03/2-2.html#more)

...走著科研這條不歸路,要說這當中完全沒有迷惘,那是不可能的。

其實我也不只一次地問自己: 走這條路是不是對的呢? 我到底喜不喜歡做這些事?  有了家庭之後,也許還要再加上: 這樣對我的家人是不是好的呢? 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呢?

我的一個合作對象,本中心的一個MD. PhD.副教授曾經說過,對這種事情他有一個鑑定方法,叫做「洗澡鑑別法」

也就是說,如果你在洗澡的時候還會去想到自己的實驗,或者計畫該怎樣進行,那你大概就是走這一行的料。(不知道他這說法是不是抄阿基米德的?)

他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洗澡對大部分人而言是很放鬆的一個過程。如果你連在放鬆休息的時刻都還能想著研究,研究工作對你而言可能更像是嗜好而非負擔。

聽起來或許有點像玩笑話,但這樣的說法反映出一個事實: 「如果你無法愛上做研究,那這個工作可說是世界上最爛的工作了。」

對,就是爛到連個洗個澡都要想工作的地步。

或許你會聽到人家說,只要有心和滿腔的熱血,什麼事都可以做好。但是我覺得在這個時代做科研,光有心和熱血是不夠的。

老實說,現在還在唸博班的學生跟波斯大是比較可憐的,只因為我們太晚入場。

玩遊戲的人都曉得,那些在線上遊戲裡的等級很高,戰力很強,好像很厲害的高手們,其實很多並不是真的有多強,很單純只是他們進入這個遊戲比你早而已。

近20年間,高等教育系統製造出大量的碩博士。但是,相對應的工作缺額並沒有同時被創造出來。

以前可以在美國拿個博士回台灣就從副教授幹起,但現在,當你好不容易熬完了幾乎等於第2個博士的波斯大訓練,想當PI開始應徵助理教授時,你可能會發現根本沒有缺。你也可能會被這些當年回台灣直接幹副教授,現在都已經是大頭的人打槍,還順便酸: 怎麼沒有發過CNS paper?

什麼是CNS paper? 那是世界認證的三大生科期刊: Cell,Nature,Science。基本上,能發在這種期刊上,就像RPG遊戲打到一隻經驗值超高的稀有怪,馬上就讓你等級暴增然後轉職可能這樣。至於那些開口就要CNS paper的大頭,大概也早忘了當初自己回來當副教授時,手上拿著的是什麼paper了吧?

另外,在社會上,有個好爸爸等於成功了一半。科研界也不例外。

科研界講的血統,不是血緣,而是師徒關係及其所衍生出來的圈圈。這圈圈可以擴大到以學校為單位。血統問題很難一言以敝之,硬要簡單講就是「大者恆大」,加上「近親繁殖」所形成的一個系統。

在科學界打滾的人那麼多,能發CNS的畢竟只是少數。即使你本身沒有實力發CNS,但如果擠進這些人的實驗室,你就有機會。也就是說,讓自己加入強PI的血統陣營。

這就是為何,熱門實驗室永遠都不缺人。有了好paper,對申請計畫也會有幫助,研究預算滾滾而來。有了人跟錢之後,就更有機會做好研究,並開始審別人的計畫,進而鞏固自己在領域內的地位。正向循環,大者恆大。

近親繁殖,則是某些科研人喜歡用來鞏固領域地位的方式。透過甄選自己的學生或盟友的學生為PI,方便彼此往後在領域內互相支援,資源共享。美其名為照顧校友,提攜後進,其實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內定」。

聽起來好像很黑,但說實在,科學界的家天下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這種系統在以前能有效地延續跟壯大實力強的研究團隊,對新人的排擠效應也是在最近科研資源日益枯竭之後才開始明顯起來。至於往後會怎樣? 沒人知道。就連科研龍頭的美國,也是第一次遇到這種PhD過飽和的情形。

總之,如果你還在考慮是否要唸生科博班,不管是在台灣或美國唸,真的都要好好想一想。至於已經踏進去的,認命吧,我們都有點太晚進場了。除了咬牙硬撐,想辦法殺出一條血路之外,別無他法。

….老實說,轉行賣雞排或蚵仔麵線,或許也是個頗實際的選擇。只不過這樣一來,就換賣小吃的擠破頭也說不定...

Tuesday, March 26, 2013

質子治療?! 我們又被催眠了?

醫院軍備賽 更貴沒更好
今年是醫院間的軍備競賽年。
健康保險給付愈來愈少,醫院生存愈來愈困難,只有引進新的醫療,才能吸引更多病人,才能有自費項目,以維持醫院競爭能力。
去年十二月中,歐美各大媒體報導,質子治療用來治療攝護腺癌,除費用昂貴外,已經證明跟一般的放射治療效果類似,但可能副作用較多。
失敗的原因,主要與質子的物理特性有關。質子打入人體以後,在一定的深度會把能量釋出,因此理論上,是治療人體深部腫瘤很好的放射治療武器。但也因為這種特性,病人每天治療時,腸胃空氣多一點,膀胱的尿少一點,肌肉緊張一點,腫瘤在人體的深度就會發生變化,就可能沒有命中目標,且可能把放射能量釋放在正常組織裏,造成傷害。
如果再考慮病人在治療時,呼吸變化所產生的腫瘤位移,或者,腫瘤每天縮小的輻度(我在頭頸癌的研究,腫瘤每天約縮小百分之一,病人外形在七周的療程改變約百分之卅)。以現在的科技,要解決病人在治療中身體的「瞬間變形」,及治療期間的「每日變形」,仍然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報載相關醫院將擇六名合適患者接受免費治療,包括腦瘤、攝護腺癌各一名,肝癌、頭頸部癌各兩名,顯然違反人體試驗規定。主管機關不得不慎。
還有其他醫院準備引進重粒子治療機,但造價更為昂貴。從質子治療的結果及前列腺癌的生物特性,重粒子治療很難有更好的治療結果。
質子治療在美國要美金三萬二千元,一般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只要一萬九千元。兩者療效一樣,但質子治療以目前科技,副作用可能較多。
「新未必好,貴是一定」,歐美各大媒體相繼報導質子治療「沒有更好,只有更貴」,值得深思。
醫院軍備競賽已開始,誰是得益者?病人?醫師?醫院?還是廠商?還是另一個醫療財務黑洞?
【2013/03/27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屍體的謀殺案...

核四不應該停建!

因為這謀殺我們稅金的案子就找不到屍體
兇手集團儼然轉成吹哨者

並盤算著下一樁謀殺案...

Monday, March 18, 2013

鰻苗高漲,成鰻跌價


養鰻業急凍 兩年前400多公頃 剩不到一半

〔自由時報記者陳燦坤、鄭旭凱/綜合報導〕台灣放養鰻苗時節到來,主要產地的口湖鄉不少魚塭卻是乾涸見底,不是閒置雜草叢生,便是在池底種青菜;縣府農業處漁業科長賴建陞表示,兩年前縣內養鰻池還有四百多公頃,如今只剩下一百六十多公頃,不到一半。

雲林第二鰻蝦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蘇文珍表示,由於鰻苗價格高漲,成鰻卻出現跌價情形,賠錢風險急遽升高,以致養鰻業者紛紛打退堂鼓,若是鰻苗捕獲率持續下滑,恐不利產業發展。

每年三、四月春暖花開是台灣養殖業者下鰻苗的季節,但現走進主要產地口湖鄉,竟看到鰻魚池乾涸見底,部分池子雜草長得比人高,輸送氧氣的水車停擺,有些業者則發揮魚塭「剩餘價值」,栽種小白菜等短期葉菜。

養殖業者謝沛奇指出,這幾年鰻苗捕獲率下滑,價格節節攀升,目前每條價一百五十元到一百六十元,若是飼養至成鰻,四條一公斤重的外銷鰻魚售價得超過一千二百元,但目前日本巿場需求萎縮,成鰻價跌破一千元,此時增養鰻魚賠錢風險大增。

鰻苗只有去年1/3 成本過高
業者李建宏坦言這幾年鰻苗銳減,由去年的三十六噸,今年剩十二噸,成本過高,不少業者索性改養龍膽石斑、台灣鯛、烏魚等水產減輕負擔,甚至從國外引進澳洲小龍蝦。

雲林第二鰻蝦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蘇文珍表示,去年鰻價雖高,但成鰻價格還不錯,還有少數業者願添購鰻苗放手一搏,今年則是根本沒聽到購入魚苗,因應鰻苗日益昂貴,最近一、兩年部分業者嚐試引進中美洲、馬達加斯加魚苗試養,可是尚未傳出好消息,如果鰻苗捕獲率無法成長,產業將產生危機。

縣府:不會建議改飼其他魚類
漁業科長賴建陞表示,兩年來縣內養鰻面積大幅減少,他到海邊時還看到養殖業者在養鰻池中種花生,鰻魚養殖技術性高,業者若有需要,縣府可以輔導並提供養殖技術,但不會對其更改飼養何種魚類提出建議,以免造成其他養殖物市場衝擊。

養殖業者曾煥佾認為,台灣養鰻業不會消失,畢竟鰻苗來源僅是少,沒有斷絕,加上台灣養鰻技術佳,養殖的成鰻肉質細緻,頗受日本消費者喜愛,外銷巿場仍有商機,倒是放養規模很難再恢復昔日榮景。
(http://tw.news.yahoo.com/養鰻業急凍-兩年前400多公頃-剩不到-半-004218484.html)

Wednesday, March 06, 2013

新藥的關鍵盲點


王道還:上下交征利
製藥業曾經是美國第二大賺錢行業。但是在美國大眾的印象中,「大藥廠」已經成為髒字眼,意義與「奸商」無異。三不五時,就有指控大藥廠的調查報導問世,例如幾年前國內翻譯的《藥廠黑幕》。原來大藥廠現在最重要的生財之道,不在研發,而是行銷:以金錢收買任何有助於銷售藥品的管道,例如滲透醫師進修體系,誘導醫師處方自家藥物;發明疾病,恐嚇健康的人產生用藥需求。
去年七月,總部位於倫敦的葛蘭素史克藥廠(GSK),因非法推銷藥品、隱瞞副作用資訊與賄賂醫師等罪名,遭美國司法部重罰卅億美元,創下歷史紀錄。這個消息正好為英國醫師苟德克(Ben Goldacre )在九月出版的《黑心藥廠》造勢,本書副題將內容一語道破:「藥廠誤導醫師、傷害病人」。(本書今年二月初在美加上市。)無獨有偶,法國同時也有類似的書問世,書名可直譯為《四千種藥品指南:有用、無用、危險》。作者是兩位醫師,他們指出法國流通的藥品中,一半無益於健康、百分之五危害身體。要是法國健保不再為那些藥埋單,一年可省下一百億歐元。
大藥廠的惡行中,影響更為深遠的是破壞生物醫學研究的風氣。特別是開發藥物,舉凡研究方向、實驗設計、執行與報告,以及審核機制,無孔不入。
然而,造成這種情勢的主因,可能不是貪婪,而是「枯竭」:大藥廠的研發能力在上個世紀末就捉襟見肘了。有效的新藥越來越少,更別說盤尼西林之類的殺手級藥物。歐洲的大藥廠紛紛到美國建立研發中心,就近利用美國的研究資源。這個枯竭現象甚至引起美國研究天才心理學的賽蒙頓(D.K.Simonton)注意。一月底,他發表了一篇評論,篇名頗聳人聽聞:〈科學天才絕種了〉。
好在十天之後,大年初二,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站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揭露了過去開發新藥的關鍵盲點: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
人因為重大創傷、燒燙傷而引起的感染,往往發展成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死亡。敗血症是加護病房的頭號殺手,美國一年有七十五萬個病例,死亡率大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在我國,也是女性、老人的第九大死因。過去以小鼠實驗開發的抗敗血症新藥,從未成功過;有一百五十個人體實驗失敗了。
直到最近,由於基因組科學的發展,學者才有機會摸索人體發炎反應的真相。原來人體遭遇感染原後,白血球會發生「基因組風暴」,波及八成基因;超過五千五百個基因,表現發生顯著變化,占基因組的四分之一。那些基因,其中八成小鼠也有,但是小鼠感染了細菌後,白血球基因組的反應與人不同。而且人體一視同仁的創傷感染、燒傷感染、細菌內毒素感染,小鼠的反應各不相同。
看來小鼠不適合用來開發抗敗血症的人體用藥。不過這個研究的教訓也許不只是:今後應挑選合適的動物模型。
其實人不是白老鼠,是生物學常識。人屬於靈長目,實驗室小鼠,嚙齒目,已分別演化六千萬年以上。靈長類長得慢、生得少、活得長;鼠輩長得快、生得多、活得短。兩種動物對微生物感染的反應不同,毋寧是意料中事。卅多年前學者便知道:細菌內毒素的致死劑量,小鼠是人的一百萬倍。
根據常識,忽視常識從來不是因為人不夠聰明。何況大藥廠的不良影響,無不透過聰明人運作。說穿了,都是急功近利作祟。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2013/03/06 聯合報】@ http://udn.com/

Sunday, February 24, 2013

《少年PI的奇幻漂流》Vs 《亞果出任務》


全場起立鼓掌!李安奪奧斯卡最佳導演 謙卑90度鞠躬

記者盧怡秀/綜合報導
導演李安執導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今年第85屆奧斯卡最大贏家,他個人更是打敗勁敵史蒂芬史匹柏拿下最佳導演。李安上台領獎時,台下影人起立鼓掌致敬,向來謙卑出名的李安,則以一個深深的90度鞠躬回敬。
李安繼2006的《斷背山》後,今年再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二度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他上台領獎時感謝大家陪他走過奇幻旅程,更說「謝謝《少年PI》的3000員工,謝謝家鄉台灣,若沒有台灣我拍不出來,也謝謝台中、印度團隊的鼎力相助,當然還有台灣家人、老婆以及2位兒子的支持。」
打敗勁敵史蒂芬史匹柏奪下最佳導演,李安上台領獎時,台下影人更紛紛起立鼓掌致意,而他深深的一個90度鞠躬,再度讓人見識到李安的謙卑態度!《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今年奧斯卡中,總共拿下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以及最佳原創音樂等4獎,成為今年大贏家。


我加給《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最佳影片

《亞果出任務》比較像加工過的紀錄片 原來真實的情報工作是嚴密的邏輯與組織 並不是香檳 晚會加美女俊男外帶烏茲加飛車

情報工作能成功是因為人性


Wednesday, February 20, 2013

肚裡蛔蟲



貓說: 看樣子我需要弓蟲....

弓蟲挾鼠獻貓,謀取己利


(http://pansci.tw/archives/6293)
有些時候會很難去區分危險或異性出現時的差別,至少當老鼠受到弓蟲的感染後就會造成這兩種老鼠原來的本能產生糾結,而有一種將會勝出。
弓蟲 (Toxoplasma gondii)是一種單細胞的寄生蟲,它的宿主包括了許多動物。當老鼠會被弓蟲寄生,會做出怪異的行為。
老鼠怕貓是顯而易見的天性。當環境中存在貓尿的時候,通常老鼠會顯得很膽怯,除非當他們被弓蟲寄生。過去十年多來的研究已經證實被弓蟲寄生的老鼠並不會對貓尿感到害怕或甚至不敢動作,反而會有探索的行為發生。他們更嘗試去靠近有貓散發氣味的地方。
如此一來,老鼠就慘了,但是對弓蟲來說卻是一個大好的機會,因為他們只能夠在貓的體內進行兩性交配。弓蟲感染老鼠,貓吃老鼠,弓蟲便得以產下後代。
弓蟲能夠感染許多種不同的動物,其中也包括人類。當人被弓蟲感染後會得到弓蟲症(toxoplasmosis),許多人會以此為由而不願意接觸貓的排泄物。但是,弓蟲並沒有辦法能夠在貓的體外完成生殖週期。
假如類似魁儡操控的行為還不算稀奇,科學家現在已經發現弓蟲可能是如何改變老鼠的行為。
弓蟲感染老鼠之後,會促使老鼠大腦裡控制受到異性吸引的行為開始蠢蠢欲動。貓尿的味道更會促進這些神經元的衝動,就好像附近出現了一隻性成熟的雌老鼠那般。
另一方面,研究人員發現老鼠對貓尿會產生膽怯的神經元仍然持續受到激活,但是他們推測這種訊息會被過度的異性吸引行為反應淹沒。史丹福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同時是這篇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薩波斯基教授(Robert Sapolsky)提到;「成千的科學家嘗試地去瞭解老鼠的焦慮怎麼被消除,但是這隻小寄生蟲已經找出方法了!」
倫敦帝國學院的公共衛生學系裡寄生蟲感染病的主任,薇栢絲德(Joanne P. Webster) 教授說:「薩波斯基教授與他的同儕進行的這項研究非常『引人入勝』!」他還提到:「這雖然這是一個小型的實驗,但是道理說得通!老鼠怕貓是一種難以改變的天性。需要透過有些事情能讓老鼠更加專注後而忽略害怕的感覺,受異性吸引行為所產生的神經衝動會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薇栢絲德教授在2000年首度發表受弓蟲感染的老鼠會受到貓尿的刺激。她發現被弓蟲感染的老鼠行為一切正常,唯獨這種與生俱來會逃避貓尿的行為好似受到挾持。她稱這樣的反應為「來自貓的致命吸引」。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員總共檢驗36隻雄鼠,包括被弓蟲感染或未被感染,對於貓的氣味或動情期的雌鼠腦內的活動表現。他們主要著重於觀察兩個神經迴路,一個是害怕,另一個是異性吸引。這兩個神經迴路的運行基本上並排在旁,會經過大腦深處稱為杏仁核的區域,杏仁核調控許多情感和行為。為了檢測神經活動的表現,他們測量了一種只有神經衝動的時候會表現的蛋白質。
豪斯(Patrick House)同學是薩波斯基教授的研究生,執行主要的研究工作,他認為:「弓蟲的感染可能不會直接造成神經的破壞。這個寄生蟲可能會引起發炎反應或其他的影響進而去改變大腦的運作。」
他也提到弓蟲感染人類後幾本上肯定不會影響人產生跟老鼠相同的行為。
全球至少有兩百萬人受到原生動物的感染,有很多是源自攝取的食物。當寄生蟲以包囊(cysts)的形式存在大腦後,剛開始的症狀是輕度感冒的發生。這些寄生蟲可以留在體內十幾年以上,而且對於成人幾乎不會造成影響,除非是他們的免疫系統受損。
但是,這些感染對於嬰兒卻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懷孕的婦女應該要特別注意不要被原生動物感染。

Thursday, February 14, 2013

日本鰻市場與保育

本擔心鰻魚市場重蹈去年覆轍
國際漁業資訊 243期 (2013/02)
日本擔心鰻魚市場重蹈去年覆轍
  臺灣鰻苗捕撈季節較日本早,但即便在2012年11月中旬首度迎接大潮,今年的漁獲狀況卻依舊未見好轉。據業界人士表示,「臺灣整體的漁獲量僅40-45公斤左右」。
  再加上臺灣政府將加強取締鰻苗走私,因此今年經由第三國輸往日本的鰻苗數量仍在未定之天。去年銷往日本的臺灣產鰻苗約1公噸左右,但業者表示,今年恐怕會大幅減少到100-200公斤上下。
  然而,台灣沿岸之鰻苗採捕量隨著國曆年的到來,稍有增加之趨勢,每日持續約有50公斤左右之漁獲量,今年之價格也從去年每公斤300萬日圓,緩慢下降至每公斤250萬日圓,雖然略有下降,但對養鰻業而言,仍然不划算。推算日本今年之入池量迄今為止只有1.5公噸而已,此一數據,相較於凶漁年的去年,惡化一半以上,也就是養鰻業更為低迷了。
就上一年而言,鰻苗連續3年的凶漁年逐漸明朗化後,1-2月鰻魚飯食材之調度,開始產生吃緊之現象,業界為供應夏季之需求量而庫存,但春季食材很快被消化光而缺貨,導致鰻魚市場在夏季來臨前就崩壞了!
  今年也一樣,已進入2013年1月了,鰻苗之漁獲遲來且量少也可確定了,因食材少之原故,以中餐及外食供應鏈為中心,所需食材之確保已開始,呈現去年一樣吃緊的徵兆,使相關業者充滿危機感;因此向外國收購鰻苗是必然的動向,買氣旺,價格就上漲,這是控制不了的,所以要制止像去年一樣出現鰻魚市場狂亂且價格高漲之現象,唯一的辦法就是准許日本維持一定的養殖產量,特別是養鰻地區之九州、大隅地區的放養量多寡是關鍵。
  總而言之,迄元月12-14日大潮(易於捕獲鰻苗)為止,日本全國潮濕等天候不佳,漁獲低迷,其後日本及其他各國到底可漁獲多少鰻苗,深受日本鰻魚各界之注目。

(洪聖銘,摘譯自日刊水產經濟新聞,3 November 2012; 許金漢,摘譯自日刊水產經濟新聞,17 January 2013)



宮崎縣設定日本成鰻禁漁期
國際漁業資訊 243期 (2013/02)
日本
  日本宮崎縣內水面漁場管理委員會決議,該縣河川與湖沼之所有水域於每年10-12月為保護降河產卵之日本鰻成魚,將從今年開始實施禁漁期措施。這項措施以全長超過25公分之日本鰻為對象,根據漁業法中有關「委員會指示」之法源,每年從10月1日起迄12月31日止,禁止採捕日本鰻之成魚,禁漁不僅禁止捕撈,連休閒漁業之釣獲亦在禁止之列,違反的話,除處一年以下徒刑外,並科以50萬日圓以下之罰金。依該指示,經由知事命令公佈後之有效期間從2013年開始迄2015年為止,其後視日本鰻資源恢復狀況,再決定存廢。

(許金漢,摘譯自日刊水產經濟新聞,27 December 2012)

Monday, January 28, 2013

《野放成鰻》鎮門宮鰻魚祭

《野放成鰻》鎮門宮鰻魚祭 祈明年豐收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an/28/today-south15.htm)
預計農曆18日大潮過後 捕鰻苗近尾聲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今年鹿耳門溪口的鰻魚苗捕獲量和價格均不如往年,鹿耳門鎮門宮昨天在鹿耳門溪畔舉辦「鰻魚祭」野放成鰻,並號召漁民進行淨灘,以維護沿海環境;漁民也準備豐富的供品祭拜,祈求國姓爺、媽祖、河海神等眾神明保佑鰻魚苗生生不息,明年大豐收。

捕獲量和價格 不如往年
今年鰻魚苗撈捕季節已進入尾聲,捕獲量及價格均不如去年,只能說差強人意。漁民呂秋萍說,今年價格最高飆到一百七十五元,略低於往年,昨天價格則來到一百廿六元,而捕獲量只剩個位數;預計農曆十八日大潮過後,若還捕不到鰻魚苗,這一季鰻季就到此為止。

每年農曆十月一直到農曆過年期間,是台南沿海鰻魚苗的捕撈季節,但這幾年漁民發現鰻魚苗越來越少,價格屢創新高。

位於鹿耳門溪口的鎮門宮,為了讓感謝老天爺賜予漁民鰻魚苗及烏魚等魚產,昨天在溪口舉辦「鰻魚祭」,準備豐富的供品祭拜眾神明;並邀請鹿耳社區理事長蕭樺聰、南市第三警分局長謝鴻傳、檢察官曲鴻煜等人一起野放廿尾成鰻,期待鰻魚苗得以生生不息,來年大豐收。

號召漁民淨灘 維護環境
另外,鎮門宮管理人林忠民也號召漁民及各界一起在溪口海岸淨灘,包括顯宮里、鹿耳社區、台江國家公園、海巡署五二大隊、環保義工第五中隊等單位動員一起參與淨灘,讓原本髒亂的海灘恢復往日乾淨、美麗的面貌。

Friday, January 25, 2013

生醫研發 vs. 生醫產業

1.  我覺得最好連實驗室 設備儀器 耗材藥品 一起給
2.  生醫研發人材很重要 但藥品耗材燒的錢更多 我不相信有那家私人企業燒得起
3.  生醫產業人材很重要 但不是實驗室的產品 業界可能要的是行銷或業務人才
4.  至少 好歹有人因此而受惠


 
100位博士 7月領薪57K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1月25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生醫產業人才培訓計劃開步走!由政務委員張善政主導,行政院規劃預計斥資3億元,輔導300位博士進入產業服務,預計今年7月就有100位博士可領到月薪57k,1.5個月的年終獎金,該方案將於1月31日公布
行政院科技會報執行秘書江惠華表示,會以生醫產業為灘頭堡,主要是此產業落差最嚴重,由於生技產業界流行「只愛碩士,不愛博士」,為此,目前已規劃由政府出資1年1億,共試辦3年,透過招考機制,每年遴選出100位博士生進入產業界服務。
擬定該「有感計劃」的科技會報副執行秘書錢宗良表示,就教育部統計,國內在學博士生每年約3,400-3,640位博士生,其中生命科學和醫學相關領域畢業生約450-497人,但能進入產業界服務卻相當稀少,因此,目前已集合6大法人單位成立「超級人才培育聯盟」,預計以3年3億元預算,培養300位生技人才,直接進入產業界任職。
錢宗良表示,該方案是由政府投資每位博士約100萬元,其中的2成獎勵輔導的法人單位,包括工研院、國衛院、生技中心、醫藥品查驗中心、國研院及資策等6大法人單位,負責將遴選出來的博士生,加以訓練6-9個月,並推薦給產業界共同訓練,而在受訓和進入產業界合計一年的薪資,都由政府支付,產業界可以不花一毛錢,就可以找到適用的人才。
江惠華表示,該方案將於1月31日公佈,5月招考,7月1日上路。預計博士生將投入的產業包括藥品、醫材和醫療管理,可報考的博士是跨領域,包括生醫相關科系、機電、法律都可,只要國籍是中華民國即可報名,因此,醫學海外的博士生也可加入此行列。
錢宗良表示,日本也有輔導博士生就業的機制,也是透過這種產、官、學的合作模式,在一年學成後,有67%的博士生是順利進入產業界和產研單位服務,因此,此次針對生醫產業的人才的培訓計劃,若順利成功,未來也會考慮延伸至其它產業。

Thursday, January 17, 2013

微微型浮游生物與鰻苗?

日本研究指出自然水域鰻苗以死亡動物性浮游生物為初級餌
 國際漁業資訊 242期 (http://www.ofdc.org.tw/INDEX.htm)


「日本鰻在世界最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附近海域產卵孵化後,以死亡之動植物浮游生物為餌料的可能性相當高」,這是日本東京大學大氣海洋研究所及海洋研究開發機構所屬之養殖研究所(位於日本愛知縣)所組之研究團隊,2012年11月7日發表在英皇室出刊之Biology-letter上之創見。此一研究結果幾乎解明幼生日本鰻的餌料謎團,提供改善人工餌料之契機,為日本鰻從孕卵到完全養殖,以及企業化大量生產的可行性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該團隊之主持人塚本教授表示:「今後有必要重新開發發揮餌料有效機能之飼育裝置。如果能生產鰻苗,就可以保護天然鰻苗。」
  海洋機構所長大河內直彥2009年調查生物於金字塔型食物鏈中,究竟處在那一位置,而開發了「營養段階推定法」,從生物體內取兩種氨基酸並調查氫同位素的比例,即可推定其餌料。他在養殖研究所,以養殖鰻苗及天然鰻苗幼生用此一方法調查判定其以死亡動植物浮游生物為餌料之可能性很高。而這些死亡浮游生物以「海洋雪(Marine snow)」形式沉降至海底途中,因海洋水溫與海水密度的關係,於水溫25℃,水深100-150公尺蓄積一定時間,而容易成為日本鰻幼生之餌料也已究明。
  日本鰻養殖因天然鰻線漁獲持續性的不佳,因此日本水產綜合研究中心10年來,從養殖到成魚使其成功孕卵、採卵及孵化,達到世界上首次成功的鰻魚完全養殖,雖然如此,現在的初期餌料是以鯊魚卵與南極蝦之萃取物混合而成,但其成長率仍然很低。
  另外,飼育水槽的水如果沒有不斷之循環,幼生鰻線即浮起而死亡,而循環水又把投入之初期餌料擴散,助長了細菌之繁殖,所以養殖用水必須不斷更新交換。
(許金漢,摘譯自日刊水產經濟新聞,8 November 2012)


微微型浮游生物 (picoplankton),一般定義為體型大小範圍為0.22微米 (mm) 大小的浮游生物,由樣品的染色分辨,至少有四類的微微型浮游生物:原綠球藻 (Prochlorococcus),聚球藻 (Synechococcus)picoeukaryotes 和異養細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Marie et al., 1997)而異養細菌 (heterotrophic bacteria) 和微微型浮游植物((cyanobacteria and picoeukaryotes) 是主要組成。在海洋中,異養細菌在元素循環和營養動力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Azam et al., 1983)。在大洋中,估計每日異養細菌消耗約50%的初級生產力(Ducklow and Carlson, 1992 和但異養細菌本身每日也貢獻約1020%的初級生產力 2000, Ducklow)。微微型浮游生物的快速增長率,浮游動物攝食微微型浮游生物,兩者對基礎生產力的數量有密切的關連。在海洋中,因其在海洋初級生產力和生地化碳和養分循環的重要性,微微型浮游生物扮演營養物質的再生和循環的重要角色。過去的二十年,在各類水圈生態系統中,微微型浮游生物的變化與其控制機制已被廣泛的研究 (Liu et al., 2007)。微微型浮游生物也是貧營養海域中浮游生物量的主要貢獻者((Li et al. 1983, Karlson  and Nilsson 1991, Burkill et al. 1993, Odate 1996).)。特別是,藍藻 (cyanobacteria) 中的聚球藍細菌 (Synechococcus) 和原綠球藻 (Prochlorococcus) 是海洋中微微型浮游植物的重要成員(Waterbury et al. 1979, Chisholm et al. 1988)。
學者指出微微型浮游生物在沿海水域生態的重要性。在年基礎生產力上,在亞北極沿海水域(Lee et al., 2001)的細菌光合生產力是相等或過量在日本瀨戶內海的(Naganuma and Miura, 1997)。在微型浮游植物中,藍藻 (cyanobacteria) 在貧營養水域是主要的一群 Miyazono et al., 1992Murrell and Lores 2004; Calvo-Díaz and Morán, 2006)。先前的年週研究指出在西太平洋沿岸海域,藍藻的發生有顯著的季節性,這可能是溫暖的海水的流入所造成的 (Katano et al., 2005)。然而,在台灣東部海岸黑潮中,其全年的藍藻的年週期變化的情形卻少有研究。
微微型浮游生物似乎有浮游生物 (浮游動物) 的初期餌料的功能,例如: 成體牡蠣不能有效地捕捉顆粒小於3 mm,其中包括微微型浮游生物(Langdon and Newell, 1990),因此這微微型浮游生物並沒有直接的貢獻牡蠣的增長。然而,牡蠣可利用的能量是異養原生生物捕食微微型浮游生物生所產生的((Le Gall et al., 1997)。此外,微微型浮游生物已被證明可支持其他雙殼類幼蟲浮游階段的存活(Douillet,1993; Douillet and Langdon, 1993)。因此,評估微微型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可能可了解微微型浮游生物在牡蠣養殖食物網中的營養作用 (Kamiyama et al., 2009)。細菌浮游生物大約有九成以上生產量會經由鞭毛蟲攝食向上傳遞,鞭毛蟲每日所攝食之能量64%來自異營細菌,34%來自藍綠細菌,故海洋微生物食物網能將能量向上傳遞情況 (林與蔣, 2012)
鰻魚養殖是台灣重要的水產養殖物種之一,但鰻苗完全依靠天然捕撈,鰻苗供應的不穩定及導致的價格波動, 成爲養鰻魚事業發展的限制因素。在2003年,日本水產總合研究中心養殖研究所首度將鰻魚從卵培養到鰻線 (Tanaka et al., 2001),該研究中心並在2010年成功實現了鰻魚的完全人工養殖。不過,從鰻魚卵中培育出鰻魚苗十分困難,以目前的技術每年只能培育出600條左右 (Masuda et al., 2012)。鰻魚具特殊生活史,在淡水中,雌鰻的卵巢並不會發育完全,只有在迴游至深海的過程中才會成熟。從發育 (development) 的觀點來看,鰻魚由柳葉鰻苗 (leptocephalus)、鰻線(glass eel)、幼鰻(elver)、小鰻(juvenile eel)、黃鰻 (yellow eel),黃鰻再長成銀鰻 (silver eel),銀鰻才能下海生殖,這過程不啻是廣義的變態(metamorphosis)。魚類生活史中,90%以上的死亡發生在初期生活史,因此初期生活史的成長與存活,成為影響魚類資源最重要的因子之一。鰻魚人工繁殖之問題點在: () 影響鰻魚性成熟之內在 (例如:內分泌, 體成份變化) 與環境 (例如: 鹽度、溫度、光照、壓力等等) 因子對性腺成熟的交互、加成作用機制不明;(二)仔鰻之孵化,成長條件及初期餌料並不清楚,僅可使幼苗存活數週 (reviewed in Kurokawa et al., 2004)() 種鰻優劣與否和催熟成果,已證明有密切關連,現已經確認銀鰻對外源性激素的反應比黃鰻好,但種鰻選擇與培育並無可靠之分子標誌。故鰻魚人工繁殖應從種魚培育、促進性腺發育與幼苗發育等方面著手。要達到商業化還留有很多的障礙,對鰻苗初期所攝食的浮游餌料並不清楚是主要障礙之一 (Tanaka et al., 2001 reviewed in Kurokawa et al., 2004)
除了水產養殖的需要外,鰻魚已經被列入「瀕危動物」。世界上幾種主要的鰻魚種類(包括日本鰻、歐洲鰻及美洲鰻),其鰻苗 (glass eel) 捕獲量嚴重下滑;歐洲鰻下滑的趨勢從1970年代開始,現在資源量已經下降到1980年代資源量的10 (Dekker, 2004 Crook, 2010),日本鰻及美洲鰻的資源水平更是下降90-99% (Castonguay et al., 1994a. 1994b; Stone, 2003)。從與北大西洋海洋環境及漁業相關的政府間機構「國際海洋考察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ea)」的調查可以看出,從1980年到2005年之前,在歐洲12個國家19條河流捕獲的鰻苗數量平均減少了9599%。英國環境部宣稱,在此期間英國國內鰻苗的捕獲量已經降低到以前的40分之1。日本全國的鰻苗漁獲量,在60年代平均約130噸,但是到80年代降低至約29噸,2000年代更剩下約16 (徐,2007),據新聞報導: 在日本2008年的魚苗捕獲量,連4050年前的1/10都不到。
鰻魚之生活史,目前已經知道部份,但未完全清楚,鰻魚生物學上的迷團之一。日本學者早在 1930 年代就開始研究日本鰻產卵場 (Matsui, 1957) 1991年,有足夠的證據推測日本鰻是在馬里亞那群島 (Mariana Islands) 西側產卵 (Tsukamoto, 1992)。但直到最近才證實其產卵場的位置,按海流速度和孵化時間推算,認為位於北緯一四度、東經一四二度在馬里亞那群島的西方海域附近的西馬里亞納海嶺 (West Mariana ridge) 海底的「駿河海山 (Suruga seamount) (Tsukamoto, 2006)。日本鰻苗隨著北赤道洋流 (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往西太平洋漂流,接著在菲律賓東岸隨黑潮 (the Kuroshio current)往北漂流至東北亞與中國沿海, 這一段時間約5-6個月 (Cheng and Tzeng, 1996),在這段時間,鰻苗之型態由柳葉狀變成長細型, 但仍爲透明故又稱玻璃鰻。黑潮海水因為較少懸浮有機體及藻類,導致入射光線之高穿透性而得名,黑潮中養份並不豐富,是貧營養區域,但鰻魚苗如何存活與生長?
海洋的浮游植物藉由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為有機碳。浮游生物是海洋環境中的基礎生產者,其生長受到光照、溫度、捕食和營養鹽的影響。在過去的研究方法上,傳統的浮游生物生態研究依賴形態學鑑定,是一個高度專業而不容易的任務,因為浮游生物尺寸的微小與缺乏容易分辨的分類特徵 (Yan and Yu, 2011)。浮游植物顯然是必需的碳和其他元素的全球循環,但它們不是唯一的在海中的微生物,在海洋環境中,大多數的固碳作用是由微生物浮游植物所進行的,只有1-5%固碳作用是由底棲生物,如巨藻,藍藻和海草所貢獻的(Gadd and Raven2010)。在大洋中,異養細菌本身每日也貢獻約1020%的初級生產力(2000, Ducklow),微微型浮游生物可被浮游動物所攝食,兩者和生產力的大小有密切的關連,微型浮游生物扮演營養物質的再生和循環的重要角色,微微型浮游生物是貧營養海域中浮游生物量的主要貢獻者((Li et al. 1983, Karlson  and Nilsson 1991, Burkill et al. 1993, Odate 1996).)。特別是,藍藻 (cyanobacteria) 中的聚球藍細菌 (Synechococcus) 和原綠球藻 (Prochlorococcus) 屬是海洋中微微型浮游植物的重要成員(Waterbury et al. 1979, Chisholm et al. 1988)。
一般常用化學分析和分子生物技術來研究浮游生物的生理狀態,但化學分析如果培養時間長則容易受到瓶子效應的干擾,而分子技術只在應用於實驗室中能培養的物種,卻這些物種在野外可能不是優勢種或只是眾多物種之一,而達不到預期的成果。近年來因為定序技術的進步,因此可直接對環境中所有生物做定序,以取得大量未組合的序列資料,再經由與不同資料庫間的互相比對來注解所得基因的功能性、研究不同功能基因的表現量、尋找新物種或未知基因,藉由分析基因功能可顯示取樣環境的獨特性,所以可呈現更多方式來解釋與判斷各項環境因子。儘管對碳循環重要的真核浮游植物,但只有六個物種(主要是矽藻與鞭藻)被全基因組測序出來與比對分析 ,以18S rRNA的基因序列分析為基礎,發現這些物種比預期的有更大的差異。所觀察到的差異與物種的生理和生態棲位的適應有密切關連(Bowler et al., 2010Cuvelier et al., 2010)。環境中的微生物 超過99%的不能在實驗室中培養,這限制了我們對微生物的生理學,遺傳學和族群生態學的研究。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是宏觀基因組學(metagenomics),直接分析環境中微生物的基因組。基因組定序和生物資訊提供對無法培養微生物的初步了解 (Schloss and Handelsman, 2005)
宏觀基因組學,或無法培養的整體微生物的的基因組分析 “the culture independent genomic analysis of assemblages of microorganisms””Handelsman2004; Riesenfeld et al.,2004),使我們可以研究多數微生物的  遺傳多樣性,種群結構和生態功能。我們對大多數微生物的了解是在實驗室中從生物化學與分子研究而得的,並不是實際的從不同環境中去研究它們對環境的變化的適應,直接研究不同環境的基因組可解答前述的問題。經過基因組定序,宏觀基因組學能識別生物體在的環境中的潛在功能,可以幫助了解生物在環境中所扮演的功能性角色。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小生境(包括海洋,湖泊,土壤,熱泉,口腔和胃腸道)已利用宏基因組為研究的基礎 (Yan and Yu, 2011)。現在, 宏觀基因組指所有直接從環境樣品收集遺傳物質,以基因組的方式 研究,從單個基因的研究到一群有機體的集體基因,宏觀基因組學超越單生物的基因組 (Sharma et al. 2005)。更重要的是,宏觀基因組學超越傳統的微生物學與基因組學研究的局限性。
浮游植物顯然是必需的碳和其他元素的全球循環,但它們不是唯一的在海中的微生物,還有有多少其他微生物在海洋中,他們是如何生存?多年來,沒方法去何解答這個問題。科學家深入研究微生物時,需要在實驗室培養微生物,但只能培養非常小部分的微生物,科學家只看到在顯微鏡下一滴海水中的微生物。宏觀基因組學(metagenome)”的方法可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基因定序輸出通量(throughtput)增加非常大,不但使得與生態相關之微生物(但對基因體毫無所知)定序變為可行,而且對原位樣品或強化培養的整個微生物族群之基因體解讀變為可能。宏基因組學方法對海洋浮游生物的宏基因組研究,最早在2004年對馬尾藻海 (the Sargasso Sea) 的研究 (Venter et al., 2004),以散彈槍 (shotgun) 法定序馬尾藻海海域的微生物:從馬尾藻中的四測站獲得約160萬可讀的序列,匯集後產生約產生64,000基因序列,長度範圍從8262.1 M 個鹼基。從基因序列進行物種鑑定,發現包括伯克霍爾德 (Burkholderia),希瓦氏菌 (Shewanella)SAR86和原綠球藻株 (Prochlorococcus) Venter et al.,2004),雖然伯克霍爾德和希瓦氏菌可能是相關的船載污染(DeLong and Karl, 2005)。Veter等人的研究打開了海洋基因組學的大門。
細菌浮游生物大約有九成以上生產量會經由鞭毛蟲攝食向上傳遞,鞭毛蟲每日所攝食之能量64%來自異營細菌,34%來自藍綠細菌,故海洋微生物食物網能將能量向上傳遞情況 (林與蔣, 2012),支持利用宏觀基因組作為海洋生產力研究的方法,因為宏觀基因組學超越傳統的微生物學與基因組學研究的局限性。黑潮海水因為較少懸浮有機體及藻類,導致入射光線之高穿透性而得名,黑潮中養份並不豐富,但鰻魚苗如何存活與生長?我們合理的懷疑是黑潮中的微微型浮游生物可能是鰻魚苗的初期餌料!

參考文獻:
林芸琪、蔣國平(2012) 浮游植物及微生物循環圈群聚結構與環境變遷之關係海洋科學年會暨國科會海洋學門成果發表會 p71
徐崇仁 (2007) 鰻魚遽減的警告將影響日本的大量消費 (譯自日本共同通訊社-地球環境2007)。台灣鰻訊 2007
Azam F, Fenchel T, Field JG, Gray JS, Meyer-Reil LA, Thingstad F (1983) The ecological role of water-column microbes in the sea. Mar Ecol Prog Ser 10: 257–263.
Bowler C, Vardi A, Allen AE (2010) Oceanographic and biogeochemical insights from diatom genomes. Ann Rev Mar Sci 2:429–461.
Burkill PH, Leakey RJG, Owens NJP, Mantoura RFC (1993) Synechococcus and its importance to the microbial food web of the northwestern Indian Ocean. Deep-Sea Res Part II 40:773–782.
Calvo-Díaz A, Morán XAG (2006) Seasonal dynamics of picoplankton in shelf waters of the southern Bay of Biscay. Aquat Microb Ecol 42: 159–174.
Castonguay, M., P. V. Hodson, C. Moriarty, K. F. Drinkwater and B. M. Jessop (1994a). Is there a role of ocean environment in American and European eel decline ? Fish. Oceanogr., 3(3): 197-203.
Castonguay, M., P. V. Hodson, C. M. Couillard, M. J. Eckersley, J. D. Dutil and G. Verreault (1994b). Why is recruitment of the American eel declining in the St. Lawrence River and Gulf ? Can. J. Fish. Aquat. Sci., 51:479-488.
Cheng, P.W. and Tzeng, W.N. (1996) Timing of metamorphosis and estuarine arrival across the dispersal range of the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Mar Ecol Prog Ser 131:87-96
Chisholm SW, Olson RJ, Zettler ER, Goericke R, Waterbury JB, Welschmeyer NA (1988) A novel free-living prochlorophyte abundant in the oceanic euphotic zone. Nature 334: 340–343.
Chung, C.-C., J. Chang, G.-C. Gong, S.-C. Hsu, K.-P. Chiang and C.-W. Liao (2011) Effects of Asian dust storm on Synechococcus populations in the subtropicalKuroshio Current, Marine Biotechnology, 13, 751-763.
Crook, V. (2010) Trade in Anguilla species, with a focus on recent trade in European Eel A. anguilla. TRAFFIC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European. 2010. iv, 52p. : ill., fig., maps. ISBN 978 2 930490 12 0.
Cuvelier Targeted metagenomics and ecology of globally important uncultured eukaryotic phytoplankton (PNAS | August 17, 2010 | vol. 107 | no. 33 | 14679–14684
Gadd, G. M. & Raven, J. A. (2010) Geomicrobiology of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Geomicrobiology Journal, 27, 491-519.
Dekker,W., 2004. Slipping Through our Hands.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European Eel.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Amsterdam.
DeLong, E. F. & Karl, D. M. (2005) Genomic perspectives in microbial oceanography. Nature, 437, 336-342.
Douillet P (1993) Bacterivory in 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larvae. Mar Ecol Prog Ser 98: 123–134.
Douillet P, Langdon CJ (1993) Effects of marine bacteria on the culture of axen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 larvae. Biol Bull (Woods Hole) 184: 36–51.
Ducklow HW (2000) Bacterial production and biomass in the oceans. In: Microbial Ecology of the Oceans (ed Kirchman DL). Wiley-Liss, Inc, New York, pp. 85–120.
Ducklow HW, Carlson CA (1992) Oceanic bacterial production. In: Advances in Microbial Ecology Vol. 12 (ed Marshall KC). Plenum Press, New York, pp. 113–181.
Handelsman, J. (2004) Metagenomics: Application of genomics to uncultured microorganisms.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68(4): 669-685.
Hung, C.-C. and G.-C. Gong (2011) Biogeochemical responses in the southern EastChina Sea after Typhoon, Oceanography. 24(4), 42-51.
Karlson B, Nilsson P (1991)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picoplanktonic cyanobacteria of Synechococcus type in the eastern Skagerrak. Ophelia 34: 171–179.
Kamiyama T, Yamauchi H, Iwai T, Hanawa S, Matsuyama Y, Arima S, Kotani Y (2005) Comparison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two representative oyster farming areas: Hiroshima Bay, western Japan and Oginohama Bay (a branch of Ishinomaki Bay), northern Japan. Fish Sci 71: 1295–1303.
Katano T, Kaneda A, Takeoka H, Nakano S (2005)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abundance and composition of picophytoplankton in relation to the occurrence of ‘Kyucho’ and bottom intrusion in Uchiumi Bay, Japan. Mar Ecol Prog Ser 298: 59–67.
Langdon CJ, Newell RIE (1990) Comparative utilization of detritus and bacteria as food sources by two bivalve suspensionfeeders, the oyster Crassostrea virginica and the mussel, Geukensia demissa. Mar Ecol Prog Ser 58: 299–310.
Le Gall S, Hassen MB, Le Gall P (1997) Ingestion of a bacterivorous ciliate by the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protozoa as a trophic link between picoplankton and benthic suspension-feeders. Mar Ecol Prog Ser 152: 301–306.
Lee CW, Kudo I, Yanada M, Maita Y (2001) Bacterial abundance and production and heterotrophic nanoflagellate abundance in subarctic coastal waters (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 Aquat Microb Ecol 23: 263–271.
Li WKW, Subba Rao DV, Harrison WG, Smith JC, Cullen JJ, Irwin B, Platt T (1983) Autotrophic picoplankton in the tropical ocean. Science 219: 292–295.
Miyazono A, Odate T, Maita Y (1992) Seasonal fluctuations of cell density of cyanobacteria and other picophytoplankton in Iwanai Bay, Hokkaido, Japan. J Oceanogr 48: 257–266.
Matsui I. (1957) On the Records of a leptocephalus and catadromous eels of Anguilla japonica in the waters around Japan with a presumption of their spawning places. J.  Shimonoseki Univ. Fish.,7 , 151-167.
Murrell MC, Lores EM (2004) Phytoplankton and zooplankton seasonal dynamics in a subtropical estuary: importance of cyanobacteria. J Plankton Res 26: 371–382.
Naganuma T, Miura S (1997) Abundance, production and viability of bacterioplankton in the Seto Inland Sea, Japan. J Oceanogr 53: 435–442.
Odate T (1996) Abundance and size composition of the summer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 the Bering Sea, and the Gulf of Alaska. J Oceanogr 52: 335–351.
Riesenfeld, C.S., Schloss, P.D. and Handelsman, J. (2004) Metagenomics: Genomicanalysis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nual Reviews of Genetics 38: 525-552.
Schloss, P.D. and Handelsman, J (2005)Metagenomics for studying unculturable microorganisms: cutting the Gordian knot Genome Biol. 6(8): 229.
Sharma P, Kumari H, Kumar M, et al. (2008) From bacterial genomics to metagenomics: Concept, tools and recent advances. Indian J Microbiol, 48: 173–194
Stone, R. (2003) Freshwater eels are slip-sliding away. Science 302, 221–222.
Tanaka, H., Kagawa, H., Ohta, H. (2001) Production of leptocephali of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in captivity. Aquaculture; 201:55–60.
Tsukamoto, K. (2006). Spawning of eels near a seamount. Nature, 439:929.
Yan Q Y, and Yu Y H.(2011)Metagenome-based analysis: A promising direction for plankton ecological studies. SciChina Life Sci, 54: 75–81,
Venter, J. C., Remington, K., Heidelberg, J. F., Halpern, A. L., Rusch, D., Eisen, J. A., Wu, D. Y., Paulsen, I., Nelson, K. E., Nelson, W., Fouts, D. E., Levy, S., Knap, A. H., Lomas, M. W., Nealson, K., White, O., Peterson, J., Hoffman, J., Parsons, R., Baden-Tillson, H., Pfannkoch, C., Rogers, Y. H. & Smith, H. O. (2004) Environmental genome shotgun sequencing of the Sargasso Sea. Science, 304, 66-74.
Waterbury JB, Watson SW, Guillard RRL, Brand LE (1979)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a unicellular, marine, planktonic, cyanobacterium. Nature 277: 29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