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30, 2013

克服低存活率双色鳗就有机会?

克服低存活率双色鳗就有机会?
(中国水产频道(www.fishfirst.cn)报道: http://www.fishfirst.cn/article-23892-1.html)
 
  鳗鱼是一种生活史非常奇特的鱼类,它在河川中生长,成熟之后洄游到深洋产卵,为降海洄游性鱼类,洄游性正好与鲑鱼相反。

  鳗鱼一生只产卵一次,产完卵后随即死亡,欧洲鳗平均寿命为雌鳗10岁,雄鳗7.5岁,美洲鳗较长命,雌19.3岁,雄12.7岁,台湾产的日本鳗雌6.7岁,雄5.9岁。

  全球鳗鱼19种
 全世界的鳗鱼有十九种(曾,2012),除了欧洲鳗(A.anguilla)及美洲鳗(A.rostrata)分布在北大西洋之外,其余17种都是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一带当中,大部分鳗鱼的背鳍为长鳍型,只有五种是短鳍型。台湾产的鳗线共有4种,分别是日本鳗、鲈鳗、苏拉维西鳗、太平洋双色鳗,后两种在台湾少见。依据日本种子岛过去所做的统计,捕获的鳗线中,日本鳗占95.4%为多数,鲈鳗占4.5%、双色鳗占0.2%,台湾捕获的鳗线种类比例应该也相差不远.

  第19种吕宋鳗(A.luzonensis)是2009年在菲律宾吕宋岛发现的,这些年来,台湾业者引进鲈鳗苗(A.marmorata)时就经常夹杂着吕宋鳗。

  学者Ege依照鳗鱼皮肤花纹、背鳍与臀鳍起点的相对距离、以及上额齿带的宽窄等特征,将淡水鳗鱼品种简化分为四群。第一群的特征是有花纹、无齿沟,第二群是有花纹、有齿沟,第三群是无花纹、长背鳍型,第四群是无花纹、短背鳍型。

  依照Ege的分法,欧州鳗、美洲鳗及日本鳗都属无花纹、长背鳍型的第三群,双色鳗(A.bicolorbicolor)及太平洋双色鳗(A.bicolorpacifica)为无花纹、短背鳍型第四群,鲈鳗(A.marmorata)为有花纹、有齿沟的第二群。

  双色鳗(A.bicolor)为热带性种类,短鳍型,可区分为双色鳗(A.bicolorbicolor,以下称双色鳗)与太平洋双色鳗(A.bicolorpacifica,以下称太平洋双色鳗或菲律宾黑鳗),是近年各国养鳗业者尝试人工养殖的鳗鱼品种,以弥补日本鳗苗严重不足的空缺。

  一般业者又将双色鳗俗称为印尼鳗,其实印尼鳗鲡学名为A.malgumora,是另一种鳗鱼种类,属于长鳍型,业者引进的双色鳗多是印尼捕捞的,但并不是真正的印尼鳗(A.malgumora)。

   台湾鳗鱼养殖最早是从1923年开始养殖试验,1952年在日本的协助下做小规模试养,1956年由当时的水试所鹿港分所试养成功,并推广到民间,1966年民间开始有商业化生产,面积60公顷。后来日本向台湾大量收购鳗苗,鳗苗养殖业者获利惊人,引发民间对鳗鱼养殖的重视,1972年面积已达1,125公顷,增加约20倍。1970-1979年产量增加12倍,到了1990年产量已高达55,837公吨,二十年间成长15倍以上。

  台湾地处亚热带,气候条件适合鳗鱼生长,加上业者养殖技术不断进步,使得当时台湾鳗鱼产业呈现一片荣景。兴盛时期,台湾养殖鳗鱼产量维持在5-6万吨,2001年至2004年还维持在3.3-3.5万吨,自2005年起再度持续下滑,2011年只剩1万吨左右。
  2010年台湾的养殖鳗鱼产量19,361吨,主要的养殖县市有彰化、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及屏东。其中以云林县的6,963吨最多,占36%;嘉义县5,174吨居次,占27%;台南市4,213吨第三,占22%,云嘉南三县市合计占全台鳗鱼生产的85%,是台湾主要的鳗鱼养殖地区。


  台湾引进双色鳗苗
 由于日本鳗苗捕获量锐减,也让业者嗅到了商机,业者张育诚4-5年就开始引进印尼产的双色鳗鳗苗,为了与菲律宾引进的太平洋双色鳗做区别,特命名为“南洋白鳗”,现阶段数量还不多,一般养成之后与菲律宾黑鳗混在一起出售。“菲律宾黑鳗体型较为短胖,双色鳗则介于黑鳗及白鳗之间。”张育诚说。

  贸易业者连日尧表示,他接受养鳗业者委托,去年开始自印尼引进双色鳗苗,以供应业者养殖所需。

  连日尧指出,太平洋双色鳗大约在数年前就开始被引进台湾养殖,主要是自菲律宾引进的,全身乌黑发亮无花纹,价值与花鲈鳗很接近。

  由于太平洋双色鳗及双色鳗这两种短背鳍鳗鱼外型、体色都很类似,有些人将这两种鳗误认为是同一品种,都习惯称为“黑鳗”。连日尧说,他引进的双色鳗苗是印尼爪哇岛南部印度洋沿岸所捕捞的,进口苗的规格是7,000尾/公斤,每次进口量最少20公斤。

  双色鳗苗在台湾的售价视季节而定,苗价每年有好几个周期波动,每尾在4-10元之间。“清明节是业者放苗时期,但这时印尼产地的货源少,因此苗价是最高的时候,每尾10元,农历5-8月鳗苗大出,苗价只需3-5元,8月过后又会涨到7元左右。”


  饲养成本约2百多元/公斤
  双色鳗苗贸易商连日尧表示,自己用室内FRP桶蓄养印尼产双色鳗,水温在夏季可维持在30℃以上,冬天用热交换加温,可保持在25℃。第一批养殖成绩也不是很好,因为还不清楚双色鳗的习性,但是第二批、第三批的育成率已经有所提高。

  连日尧说明自身的养殖经验时表示,养殖双色鳗的饲料效率大约是5成,喂1公斤饲料可以换回0.5公斤的肉。也就是说生产3尾/公斤的成鳗1尾,要用掉0.66公斤的饲料,以目前的鳗鱼饲料价格70元/公斤计算,生产1尾330克鳗鱼要用掉660克的饲料,饲料成本大约需要50元。用电(室内池)及杂费约5元/尾,苗价8元/尾。如果依照7成存活率计算,每生产1公斤(3尾)的双色鳗,总成本大约是2百多元。

  “目前双色鳗苗卖给业者养成之后,他都会加以收购回来,交给加工场做成真空包装,当成鲈鳗产品销售。收购价20尾公斤的每尾110元,15尾公斤的150元,10尾公斤的200元,5尾公斤的300元。”连日尧说。

  “外界对双色鳗的习性还不太熟悉,所以室外池养殖的成效还不是很理想,育成率大多在3成以下,1成的也时有所闻,甚至还只有千分之几的。”不过经过这几年的摸索,张育诚表示从白苗到4尾/公斤,已经可以达到8成的育成率,主要关键点在于在白苗到黑苗阶段,他们用自己调配特制的专用饲料喂饲,在500尾/公斤之后再放到室外池养成。

  养殖业者赖珏光指出,养殖黑鳗就像龙胆石斑养殖,任何规格都有市场及价值,不会像青斑等其他鱼种养殖,超大体型价格狂跌!也因此养殖一年每公斤3-5尾,可销售烤鳗工厂替代白鳗;如果继续养殖至每尾3-5台斤,则可以销售到中国大陆、香港的活大鳗市场,替代鲈鳗。

水试所试养太平洋双色鳗
  鉴于日本鳗鱼资源日趋减少,政府也期望藉由异种鳗养殖,以协助鳗鱼养殖产业转型。水试所淡水繁养殖研究中心代理主任杨顺德表示,业者对于白鳗养殖技术已经非常熟悉,但是对于太平洋双色鳗之习性还很陌生,并当成鲈鳗类似种,有残食性高及活存率不高的印象。不过黑鳗的肉质可媲美鲈鳗,而且鳗苗价格和成鳗通路及价格,都与以前的白鳗差不多,也能取代白鳗加工成蒲烧鳗,未来发展潜力值得重视。

 水试所淡水繁养殖研究中心自2012年7月27日放养82公斤太平洋双色短鳍鳗,试验用太平洋双色幼鳗是购自屏东地区的私人养殖场,每尾平均体重82.8克、平均体长32公分。该中心进行一个月之前期养殖试验,再将大、中、小不同体型鳗鱼分池进行约4个月的中期养殖试验,然后将未达上市体型的鳗尾,集中于一池,进行一个月的后期养殖阶段。

  淡水繁养殖研究中心以室内水泥池养殖,池角投饵处设遮光网及置饵篮,在试验期间采少量流水养殖,流水量约150L/h。养殖期间水温维持在23-29℃,pH值6.9-7.8之间,而溶氧则在7ppm以上,水质均能维持良好状态。养殖试验采用的饲料是一般市售的成鳗浮性和粉状料。

  水试所进行太平洋双色鳗的前期阶段试验结果,1号池饵料系数1.84、日成长率4.54%。
  中期养殖试验结果,1号池小型鳗(鳗尾)饵料系数1.78、日成长率0.78%;2号池中型鳗组(头水鳗)饵料系数1.71、日成长率0.74%。大型鳗组饵料系数1.84、日成长率0.71%。

  后期养殖试验,结果增重率31.39%、饵料系数1.82、日成长率0.96%。
  淡水繁养殖研究中心董聪彦分析结果表示,前期阶段鳗鱼拥有头水中型鳗快速成长的优势。前期阶段属于头水中型鳗,与后期阶段(鳗尾中型鳗)同样养殖一个月,成长比较结果,头水中型鳗日成长率为4.58%,其成长数据比鳗尾中型鳗0.96%,明显高出3.62%。
  4个月中期养殖之后,1号池日成长率为0.78%,都优于属于头水鳗组之2号池的0.74%及3号池的0.71%。董聪彦分析表示,该所进行的试验结果显示,饲养太平洋双色鳗须勤于进行分养作业,有助于加速鳗鱼成长。


  淡水繁养殖研究中心代理主任杨顺德引述日本的资料指出,双色鳗是不好养的鳗种,稚鱼期常因寄生指环虫而导致摄食不佳,而且要注意氨氮和亚硝酸的浓度。也有报告指出,由于在腹腔内、鱼体与皮之间容易蓄积油脂,饲料中若添加鱼油会有含脂量过高的问题。就经营双色鳗养殖的业者而言,从白身苗到黑仔鳗的三个月是影响成败的关键期间,除了容易有指环虫寄生,换水率与光线等因素似乎也会影响成长与活存,还需更进一步的探讨。

  日本消费者已接受异种鳗口味
  2013年台日鳗鱼业贸易会议中日方代表报告指出,日本鳗近年来价格高涨,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据统计,日本蒲烧业者业绩平均大幅减少了大约40%,鳗鱼的消费只达三年前的三分之一,但日本国民是爱吃鳗鱼的民族,养鳗产业或许会缩小一点,但绝不至于消失,这是可以确信的。

  日本消费者对于异种鳗的推广,有赞成,也有怀疑,就在这种疑惑争论当中,无法全依赖高价格日本鳗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价位合理的双色鳗,成为几种异种鳗当中最受瞩目的一种。

  在今年的台日鳗鱼业贸易会议里,与会者试吃评鉴结果,太平洋双色鳗(菲律宾黑鳗)蒲烧风味与日本鳗类似,肉质软,味道淡一些,皮厚Q,胶质丰富。且根据日本通路业者表示,异种鳗在日本消费市场接受度并不逊于日本鳗,台日双方都期望未来异种鳗可弥补日本鳗产能的不足。
  淡水繁养殖研究中心代理主任杨顺德则指出,日本四家养鳗业者与金中公司合作,经过一年的养成,于去年12月由池中收成1,500公斤(平均4尾/公斤)的双色鳗进行加工,并在超市、量贩店举办试吃会,消费者的评价都还不错。至于价格方面,之前首次开出的场边价大约是3尾公斤1,900日圆(约台币580元)、4尾公斤2,200日圆(约台币670元)、5尾公斤2,500日圆(约台币760元)。该公司表示,成品的价格应该在980日圆(约台币300元)左右,这是参考试吃会的问卷调查结果,多数受访者认为价格在1000日圆(约台币305元)以下有购买意愿。金中公司预计不久即可收获1,000吨的双色鳗活鳗供加工之用。

  “淡水繁养殖中心今年将养成的双色鳗委托冷冻食品厂加工成蒲烧鳗,成品获得不错的评价,不过在肉质改善上仍有研究的空间。”杨顺德代理主任表示。

  目前双色鳗的收购价在400-500元,但日本贸易商在台日鳗鱼业贸易会议中表示,异种鳗之合理价格应该在350元/公斤左右,双方对价格的期待有相当差距,未来日方是否会刻意压低异种鳗的价位,以争取更多的消费量及利润,仍有待观察。


  谢词
  本期报道由淡水繁养殖研究中心杨顺德代理主任及董聪彦先生、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养殖经济与政策规划研究室研究生邱俊廷,鳗苗业者连日尧、张育诚,南瀛鳗鱼生产合作社秘书周志亮,养殖业者赖珏光等提供资料,特此致谢。

  

Wednesday, June 26, 2013

天意?

「無法再用以前的價格,提供好吃鰻魚飯給客人了」。位於東京神田小川町的百年老店「壽壽喜」,上月底關門,第四代老闆松下貴司嘆,鰻魚價格漲到離譜,鰻魚飯貴到客人吃不起,經營不下去。
東京鰻蒲燒店協會統計,二○○三年東京都內約一百卅家店,現在剩九十五家。
「壽壽喜」這家一九○九年創業的老鋪,是當地人氣名店,去年鰻魚苗大漲,夏季活鰻批發價是每公克四千四百九十二日圓,和五年前相比,翻了一倍。「壽壽喜」只好把烤鰻魚切小塊一點,夏季缺貨時,把鰻魚飯調漲九百日圓,一碗變三千日圓(約台幣九百廿三元)。客人吃不起,漸漸流失,之後降為每碗兩千五百日圓,也喚不回人氣。

 新聞臉譜 (投下你對這則新聞的感覺)











討 論 區

鰻魚分好幾種 他說的是日本鰻
歐洲鰻比較便宜 台灣 則大部分改用小時候沒人要吃的鱸鰻了

鰻苗無法人工繁殖。就是抓不到鰻苗,所以才會貴翻天。有本事就發明人工繁殖法,保證賺翻。

鰻魚雖然可以人工養殖,但無法人工繁殖,必須從大海裡撈鰻苗回來養
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18782/

 我要發言


 使用守則 


社 群 回 應
社群回應載入中



Power By udn.com 

Tuesday, June 25, 2013

IUCN將日本鰻魚列入瀕臨滅絕物種

日本鰻魚可能被列為瀕危物種
 
  • 2013/6/24 (中廣新聞)
    • 日本媒體報導,「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正在研究,將日本鰻魚列入瀕臨滅絕物種;IUCN將在七月一號到五號,召開專門會議討論。

      報導說,今年二月,日本環境省就已經把日本鰻魚,列為瀕危物種。而如果IUCN也認定的話,雖然沒有法律約束力,但至少能讓國際社會瞭解到日本鰻魚處境危險。

      據IUCN的資料顯示,過去三十年當中,日本全國的日本鰻魚捕獲量,約減少了九成,而台灣與菲律賓的日本鰻魚,數量也大幅減少。專家認為,河流環境的惡化,以及濫捕,是日本鰻魚生存的最大威脅。

    Tuesday, June 18, 2013

    2013年法國高中哲學會考題目


    今年法國高中哲學會考,主題涉及「政治」、「國家」、「工作」、「 語言」與「科學」...等,《世界報》如是評論:「古典而無意外。」

    文組考題:
    - 言語是否只是工具?
    - 科學只限於驗證出事實?
    - 試解釋笛卡爾著作«致伊莉莎白信»(Lettre à Elisabeth)的節選段落。

    經濟與社會組考題:
    - 我們對國家有什麼責任 ?
    - 因為缺乏認知,所以我們進行詮釋?
    - 試解釋安瑟倫(Saint-Anselme)著作«協和書» (De la concorde)的節選段落。

    自然科學組考題:
    - 我們是否能有無涉於政治的道德作為?
    - 工作是否能讓人獲得自我意識?
    - 試解釋柏格森著作«思想與動力» (La pensée et le mouvant) 的節選段落。

    考題原文請見:
    http://www.lalsace.fr/actualite/2013/06/17/et-voici-les-sujets-de-l-epreuve-de-philo


    (一)前言:

    - 言語是否只是工具?(Le langage n’est-il qu’un outil ?)

    - 因為缺乏認知,所以我們進行詮釋?(Interprète-t-on à défaut de connaître ?)

    - 我們是否能有無涉於政治的道德作為?(Peut-on agir moralement sans s’intéresser à la politique ?)

    這些是法國高中生今年在攸關大學入學的畢業會考(baccalauréat)中可能遭遇的哲學考題。

    自拿破崙時代起,哲學即被法國列為中等教育必修,也成為創始於1808年的高中畢業會考的科目之一,續至今日。現在的法國高中生,不論是文組、經濟與社會組、自然科學組,在高三那一年都必須修習哲學課程;在六月份的會考中,首先迎接的挑戰就是哲學。

    為何法國的高中生必須學習哲學?更根本的提問是:為何法國人需要哲學教育?與其就「何謂哲學?」的學科本位來回答這個關於教育目的的大哉問,不如從其高中哲學課程與畢業會考的內容來思索。

    (二)哲學教育的方式

    在一年的哲學課程中,法國高中生將面對從古希臘至當代的思想巨擘。但高中哲學課並非哲學史教學,教師與學生將從哲學家的思辯經驗中,討論各種概念,如:主體、理性、自由、信仰、慾望、語言、正義、國家、工作……等。哲學教師的任務,在於幫助學生「學習哲學思考」(apprendre à philosopher)甚於哲學知識的傳授。

    如果將哲學教育定義為「教授哲學」(enseigner la philosophie),那麼哲學課程就會被設計為:透過對哲學經典著作的學習,清楚地勾勒出某些出沒於哲學史的概念,並讓學生據此練習書寫。但哲學教育並非為了培養哲學專業工作者,而是培養思辯問題的能力——在思想的常與變中、在與人性有關的基本概念與問題中,創造問題化(problématisation)、概念化(conceptualisation)與論證(argumentation)的過程——這是包含閱讀、書寫與論辯的複合能力。與其說學生從哲學課習得「哲學家說了什麼」,不如說他們參與了一次次的哲學創造。

    既然哲學教育是培養學生進行問題化、概念化並加以論證的能力,四個小時的哲學會考,自然不是賣弄文筆的作文比賽,因為這有濃厚的知識性;不是天馬行空的各言爾志,因為獨立思考不能簡化為沒標準答案;不是競相出奇的故作驚人之語,因為創意不等於機智問答;也不是博學強記者勝的讀經檢定,因為這是奠基於知識、邏輯的創造與思辯。

    (三)哲學教育的目的

    由歷年的考題可以判斷,法國的哲學教育與現實絕不脫節——既然哲學是思考與人性有關的基本問題,哲學教育當然可以很當代、很本土、很政治。學生經由哲學課的洗禮,培育了人文條件、訓練了公民視野。他們在哲學教育中參與了如探險般的問題化、概念化與論證過程,學會了獨立思考,發展了理性判斷下的批判自由,並以之關懷個體與世界、他人、自身關係的意義。法國政府期待年輕學子練習運用理性,以了解這個複雜世界的經濟、社會、文化、倫理各面向的挑戰與取捨,並投身必要的公共辯論與政治抉擇、積極參與各種型態的民主生活。

    哲學教育的人文陶養,將孕育出富有知識性與理性的公民關懷。「願意對公共政策表達觀點」是公民的初步,法國社會更期待「思考我們/你們在說什麼」、「明白我們/你們在說什麼」成為普遍的現象——讓言說具有民主功能、公民意見有理性溝通的可能。

    根據法國教育部擬定的大綱,哲學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並建立理性分析座標以領悟時代的意義」,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培養具備知識性與當代性的公民。因為哲學教育,在法國的高中課程中,顯然可見一種對於知識份子的期許。教育所為何事?在文憑與就業之外,我們看到值得台灣欣羨之處。

    (四)臺灣斯土斯人

    台灣不只缺乏哲學的傳統,更缺乏哲學教育的土壤。本文之所以介紹法國的哲學教育,並非鼓吹直接引進高中哲學課程,更非暗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可以改頭換面便重新上市,而是呼籲我們必須對教育的目的重新定位。如果教育不是為了介入本土的當代課題、不是為了培養公民所需的人文條件,教育就會成為有力階級的利器——規格化地製造出一代代對政治冷漠無知的經濟動物。在驚嘆法國哲學會考所展示的知識高度之時,台灣的當務之急,是翻整出一片可以播下公民種子的教育土壤。

    本文改寫自舊作〈公民的搖籃——法國高中哲學教育觀察〉(2012.10.09發表於想想論壇)。

    【TEWA評論/2013.06.18/by 坂上&Kaientai】從畢業會考看法國高中哲學教育

    Saturday, June 15, 2013

    漫長而孤獨的路


    1. 學生物 生科 生技的人該去看一下
    2. 研究是一條漫長而孤獨的路, 特別是你看到的 別人卻故意忽視
        3. 指南針指的是方向 (direct) 但不是路徑 (pathway, trajectory)
        4. 救人生命可能最後是利益的盤算

    (以下文章摘自: http://www.wretch.cc/blog/precious214/14324807)
    龐貝氏症Pompe Disease)屬於一種隱性遺傳疾病,也稱是肝醣儲積症第二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I),肇因於第17對染色體基因異常,病人缺乏酸性α-葡萄糖苷酶 Acid maltase )而導致肝醣堆積,典型的表現會在一歲前出現肌肉無力、心臟衰竭等症狀。這些小朋友,每兩個禮拜要入院接受酵素補充治療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以確保體內的肝醣可以正常被代謝。酵素名叫做「Myozyme,在電腦系統中,還需要特定的密碼才能從藥局拿回這瓶藥物,全國目前最少十位病童。

        龐貝氏症是一種溶小體貯積症,全身的細胞都會受到影響,尤其以心臟及肌肉系統最嚴重。嬰兒型患者症狀在前幾個月就會出現,包括四肢軟弱、呼吸困難和心臟衰竭。患者看起來舌頭突出,心臟肥大,心電圖有典型的變化,包括P-R間距較短P-R segment (簡附正常心電圖)患者的智能發展正常,肝臟雖然會慢慢地腫大,其功能通常正常,也不會有低血糖象。通常患者在一歲前會死亡。晚發型患者,相對於嬰兒型患者,可能到成年後才出現肌肉無力的症狀,內臟的變化則不一定會發生。肌肉的症狀以下肢較為明顯,而且可能進行得很慢。

      新生兒出生滿48小時後,透過新生兒篩檢,測定寶寶血液中酸性α-葡萄糖苷酶的酵素活性,可以檢測出嬰兒型龐貝氏症的患者。由於初檢時,篩檢中心會選取百分之一的新生兒進行複檢,所以如果接到複檢通知時,並不需要太緊張。以台大醫院94-95年的經驗來說,共已篩檢超過9萬名新生兒。進入複檢作業(須採第二次血片)的每10人中,有1人須進入確認作業(至醫院做確認診斷)。到目前為止,只有3人確定為龐貝氏症。總發生率粗估為三萬到四萬分之一

      是龐貝氏症這個罕見疾病,有相對的酵素補充療法可以治療,但是看到這些藥廠為此大發利市時,也引出許多後續值得探討的議題。譬如一瓶50mgmyozyme,健保價是33893台幣,依照治療指引裡面所說的,每一公斤需要20mg myozyme,而且每兩個禮拜要打一次,以5公斤的小寶寶來說,每次需要量是100mg,換句話說也就是2瓶的myozyme,每次的治療費用是67,786元,一個月就需要67786 x 2=135,572元。雖然健保有支付,但畢竟藥價成本並不便宜,可別忘記了,小寶寶可是會長大的,年紀越大所需要的myozyme就更多,所需要的成本也就越高,這也難怪中橡(Synpac)的美國子公司估計未來17年能夠獲利140億到270億台幣。陳垣崇醫師當年拒絕藥廠的任職邀請,這種身為研究者的精神令人敬佩,但為了上市前的大規模臨床試驗,最終還是必須讓渡這些「龐大」的市場利潤給國際藥廠,醫療市場的商品化,從藥物還沒誕生就已經開始。

    Friday, June 14, 2013

    一閃一閃亮晶晶(二)•••

    各為鄉親鰻魚除了可蒲燒、清燉外,還可上Cell...

    前一篇2009在 
    Fish Sci.,  2013 上 Cell


    一閃一閃 亮晶晶 ...(http://pimpeneaucity.blogspot.tw/2009/11/blog-post_17.html)A novel fluorescent protein purified from eel muscle 
    (by Seiichi Hayashi1, and Yoshifumi Toda, from Fish Sci.,2009(75):1461-1469.)


    Cell, 13 June 2013
    Copyright © 2013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10.1016/j.cell.2013.05.038

    A bilirubin-inducible flurorescent protein from eel muscle

    • Highlights
    • A novel eel fluorescent protein UnaG belongs to the fatty-acid-binding protein family
    • UnaG fluorescence is induced by a noncovalent ligand, bilirubin, a heme metabolite
    • The HoloUnaG crystal structure at 1.2 Å revealed a biplanar coordination of bilirubin
    • UnaG enabl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uman bilirubin assay with clinical application
    Summary:
    fluorescent protein toolbox has revolutionized experimental biology. Despite this advance, no fluorescent proteins have been identified from vertebrates, nor has chromogenic ligand-inducible activation or clinical utility been demonstrated. Here, we report the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UnaG, a fluorescent protein from Japanese eel. UnaG belongs to the fatty-acid-binding protein (FABP) family, and expression in eel is restricted to small-diameter muscle fibers. On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in cell lines or mouse brain, UnaG produces oxygen-independent green fluorescence. Remarkably, UnaG fluorescence is triggered by an endogenous ligand, bilirubin, a membrane-permeable heme metabolite and clinical health biomarker. The holoUnaG structure at 1.2 Å revealed a biplanar coordination of bilirubin by reversible π-conjugation, and we used this high-affinity and high-specificity interaction to establish a fluorescence-based human bilirubin assay with promising clinical utility. UnaG will be the prototype for a versatile class of ligand-activated fluorescent proteins, with applications in research, medicine, and bioengineering.

    据日本《产经新闻》6月14日报道,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团队发现,鳗鱼肌肉中的某种蛋白质与血液中的“胆红素”相结合可以发出绿色荧光。该结果已于13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CELL》电子版上。
      据透露,该项成果很可能会应用于对肝功能以及黄疸的高精度检查中。研究团队把鳗鱼命名为“UnaG”,但在鳗鱼体内如何运行尚未清楚。
      研究团队队长宫协敦史表示:“如果可以准确测量胆红素含量,将有助于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另外,在癌症手术中,也有可能使需切除的癌细胞发光。”
      研究团队研究了鳗鱼体内的5条小鱼,发现了形成荧光蛋白质的遗传基因。该蛋白质与血液成分起反应后发出绿色荧光,经检测,起反应的成分为胆红素。

    Monday, June 10, 2013

    覆議 ! 複議? 復議!?


    覆議:(請立法院再表決一次)
    覆議是指行政院提出計畫,計畫要靠花錢的預算,因此行政院提出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的時候,進入到立法院中立法院如果同意通過那就沒問題,可是萬一不通過或者預算被砍,則這個案子就又回到了行政院,行政院認為立法院這樣的議決會讓行政院很難做事,叫做窒礙難行,此時行政院可經總統核可後,可以把案子再丟回立法院,請立法院再決定一次是否維持原案,行政院收到10日內就要決定是否提覆議案,立法院收到後15日內要表決完成,如果不通過,代表維持原決議,行政院長也只能接受照辦,如果通過,代表原議決失效,通過的門檻是要1/2立委。

    複議:(行政機關否決了我再去問一次可不可以?)
    複議是對人民或私人單位對國家行政機關之處置或認定認為不當之救濟,請求行政單位再考量決議一次,如果結果相同,還可訴願,由原處分機關審認原處分是否合法適當,其實複議台灣比較少用,台灣用申訴和訴願,中國有行政複議法。

    附議:(沒有人支持他?)
    附議是指開會過程中有人提出一個提案,書面稱為叫議案,口頭提出叫動議,這個提案必須由會議中至少一人表達支持連署,此時主席會問有沒有人附議,如果沒有人附議,則此提案不能放入會議進行表決。

    復議:(這案子有沒有人認為錯誤或不當?)@maybird.pixnet.net
    復議是立法院對於已通過之議案認為有錯誤或不當之情形,允許在一定之條件之下,由立法院於同一會期中可提出再審議【立法院議事規則42-45】。

    Monday, June 03, 2013

    破伍萬人點擊本網頁!

    破伍萬人點擊本網頁!

    分辨黑、白鰻魚與鰻線


    (圖片請參考: http://www.tfrin.gov.tw/friweb/frienews/enews0085/s1.html)

    目前鰻魚養殖,是以洄游至河口地區被捕撈的天然鰻線作為種苗。但是,鰻線的漁獲量持續的減少,特別是最近連續3年捕獲量降至極低點。由人工繁殖所獲得的卵,孵化培養到種鰻的完全養殖,於2010年已達成,但是人工大量生產鰻線的目標,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達成。在人工大量生產實現前,以天然捕撈的鰻線作為養殖用種苗的現況仍會持續。因此鰻魚的生產量和價格,會受到每年鰻線捕獲量多寡的影響。

      最近,由於受到東亞各國鰻線減產的影響,從東亞以外國家輸入的成鰻和種苗用的鰻線數量大增。在這種情況下,非日本鰻線的其他品種鰻線就被冒充成日本鰻進口。因此本文是就鰻線資源的現狀簡單說明後,再介紹成鰻與鰻線種類的鑑別方法。

      在日本,鰻線的捕獲量,從1970年左右的160噸高峰開始持續減少,2000年已降到高峰期的1成左右。特別是從2010年至2012年,已連續3年只捕獲少量鰻線,經由報紙及電視新聞報導後,社會的關心也提高了。

      鰻線的交易價格,2009年每公斤只有40萬日圓,而2012年有一部份已上漲到250萬日圓,緊接著2012年成鰻的價格也上漲到2009年的2~3倍。

      關於鰻線捕獲量減少的主要原因,被認為有3種可能。第一是鰻線和成鰻受到濫捕;第二是由於河川整治和環境汙染造成鰻魚棲息環境的惡化;第三是非人為的因素,而是和鰻線海流運送有密切關係的海洋環境變動。

      日本鰻產卵區,已確立是在西馬里亞納海山,幼苗依靠北赤道海流往西運送,至台灣南方後,再經黑潮沿東亞沿岸洄游。洄游的期間將近半年,因日本鰻是依靠海流被動的漂流,海洋環境的變動對鰻線靠岸的數量會產生影響。

     全世界存在的鰻魚有19種(包括亞種),但是這其中會在日本靠岸的只有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鱸鰻(A. marmorata)、雙色鰻(A. bicolor pacifica;太平洋雙色鰻、短鰭鰻、菲律賓鰻)共3種。靠岸的主要是日本鰻(圖1),而鱸鰻(圖2)和雙色鰻(圖3)僅出現在日本的南部地區。從1991年至2003年的12個季節裡,經分析在種子島捕獲的3531尾鰻線中,發現日本鰻佔95.4%(3367尾)為多數,鱸鰻佔4.5%(158尾)、雙色鰻佔0.2%(6尾),兩種都是少數。

      由於各品種鰻魚型態差異很少,從外觀是很難進行品種辨別。以黃鰻(Yellow eel;在河川的成長期)外觀作為識別特徵只有以下3項。
    1.身體有無斑紋。
    2.上額的骨頭粗或細(身體有斑紋的時候)。
    3.背鰭的起端大約在肛門上方為短鰭型(圖6),起端在更前方的為長鰭型(圖4、5)。

     若是只就出現在日本的3個品種進行判別時,使用上述1和3的外觀能判斷的,呈現以下的順序。
     1.身體有斑紋的為鱸鰻。
    2.身體無斑紋的為日本鰻或雙色鰻。
    3.背鰭起端大約在肛門上方的為雙色鰻。
    4.背鰭起端明顯在肛門上部更前方的為日本鰻。

      但是從世界其他地方輸入鰻魚時,無法只以外觀的特徵來進行種的辨別。與日本鰻外觀特徵相同的品種共有 5種。包括從歐洲到地中海沿岸的非洲所棲息的歐洲鰻(A. Anguilla);分佈於中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美洲鰻(A. rostrata);分佈於馬達加斯家島和東南非洲的莫三鼻克鰻(A. mossambica);分佈於紐西蘭的紐西蘭鰻(A. diffenbachii);只分佈於波羅洲的波羅洲鰻(A. borneensis)。這5種和日本鰻之外觀特徵為體表都無斑紋,背鰭都從肛門上部更前方開始,限於無法以外觀來辨識,只能利用遺傳因子才能正確進行品種鑑定。

      當換成鰻線時更難以外觀來分辨,對於鰻線,一方面無法以肉眼確認身體斑紋的有無,上顎也很小,判別上有困難。因而為了作為鰻線分辨的特徵,和黃鰻共通的使用方式,只有依背鰭開始的位置來分辨。不過在鰻線,尾部色素則可作為種分辨的基準。

      照片是顯示至日本靠岸的3種鰻線尾部特徵。在此為了更能看出尾部的色素,是經酒精固定使體色變白後再拍照。
     1.日本鰻淡淡零星的色素,分佈在身體靠近尾鰭的部分和尾鰭大部分範圍(圖7)。
    2.鱸鰻身體接近尾鰭的部分有很深的色素(圖8)。
    3.雙色鰻在尾鰭中心處有深的色素,直到尾鰭接近身體的地方(圖9)。

      觀察游動的鰻線,要分辨尾部色素的不同並不容易。第1次從事分辨時,是撈出少量鰻線,進行麻醉使其停止游動後,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而很多具經驗者,篩選鰻線是習慣靠眼睛,即使游動的鰻線也可依尾部色素來進行判別。

      尾部色素差異沒有那麼明確時,鰻線的全長(圖10),以及肛門至背鰭前端基部距離和全長的比率之不同,也有助於種的辨別。上述有關在種子島的調查結果,日本鰻的平均全長為58.5mm,相對的鱸鰻、雙色鰻各分別為51.3mm、52.7mm,全長比日本鰻短10%左右。這三種鰻的體重大略相同,鱸鰻和雙色鰻比日本鰻短且胖,形成短胖的體型。這樣的不同,適合人們用肉眼來分辨。在日本鰻線中混雜少量的鱸鰻時,可在細長的日本鰻中看出短胖的鱸鰻。
      但是為了依據尾部色素和比率的不同作為種的分辨,自靠岸被捕撈後,不能有太長時間沒進行處理,接近幼鰻的階段,身體的色素開始發展,就無法以尾部的色素進行比較。另外,鰻線肛門至背鰭前端基部距離和全長的比率,也會因成長而改變,比較不同成長階段的鰻線,無法分辨不同種反映的差異。像這樣的場合,只有依靠遺傳因子進行種的鑑定,別無他法。

      就可能從國外進口的鰻線,作簡單的介紹。在台灣靠岸的鰻線,主要為日本鰻、鱸鰻、雙色鰻3種,與日本沒有差異。除此之外,其他品種數量很少,而2009年的報告,認定靠岸的新品種有呂宋鰻(A. luzonensis)和西里伯斯鰻(A. celebesensis)。

      呂宋鰻和日本鰻同屬於背鰭從較前方開始的長鰭型鰻魚,由於沒有作更進一步的探討,並無明確的資訊,而推測呂宋鰻和鱸鰻一樣尾部具有色素。

      在菲律賓有上述的5種(日本鰻、鱸鰻、雙色鰻、呂宋鰻、西里伯斯鰻)鰻魚靠岸,但是在菲律賓靠岸的日本鰻很少,只有呂宋島的北部被確認過。

      在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島和其周邊島嶼,靠岸的品種有鱸鰻、雙色鰻(A.bicolor bicolor;印度洋雙色鰻)和莫三鼻克鰻。莫三鼻克鰻屬長鰭型,尾部色素擬似雙色鰻,但是一點一點的色素比雙色鰻小,更集中於尾鰭的中心部位可區別。

      本文的介紹,有助於在養殖現場,利用外觀作為日本鰻線的分辨方法。背鰭的起點位置、尾部的色素、比率等特徵,顯然對篩選非日本鰻線有所幫助。但是鰻魚在同種之間,個體也有很大差異,事實上只從外觀並無法百分之百正確辨識,以目前現況,正確辨識鰻魚品種,以遺傳因子進行是最確實的方法。
     
    譯自:篠田章 (2012)ウナギ、シラスウナギの見分け方.養殖, 49(11): 21-23. by 水試所 林天生

     
     
     日本重要的鰻魚加工廠金中公司於2月份舉辦雙色鰻養殖概況與策略的說明會。近年來日本鰻白身苗的捕獲量減少,市場行情隨之節節高漲,但鰻魚加工業還是要勉強維持下去。在這種情況下,價位合理的雙色鰻,成為幾種異種鰻當中最受矚目的一種。金中公司以日本養成的雙色鰻為原料進行加工,試吃結果,得到相當良好的評價,預計不久即可收獲1000噸的雙色鰻活鰻供加工之用。
      在東海(愛知縣)、九州(熊本、福岡)與金中公司合作的四家養鰻業者,經過一年的養成,於去年12月由池中收成1500公斤(平均4尾/公斤)的雙色鰻進行加工,並在超市、量販店舉辦試吃會,消費者的評價都還不錯。至於價格方面,之前首次開出的場邊價大約是3尾斤1900日圓、4尾斤2200日圓、5尾斤2500日圓。該公司表示,成品的價格應該在980日圓左右,這是參考試吃會的問卷調查結果,多數受訪者認為價格在1000日圓以下有購買意願。
          由於日本鰻白身苗連續四年捕獲量急劇減少,各個國家開始嘗試尋求替代的異種鰻,也曾傳言有大公司進口雙色鰻加工品當作白鰻出售。雙色鰻是不好養的鰻種,稚魚期常因寄生指環蟲而導致攝食不佳,而且要注意氨氮和亞硝酸的濃度,也有報告認為由於在腹腔內、魚體與皮之間容易蓄積油脂,飼料中若添加魚油會有含脂量過高的問題。
      就經營雙色鰻養殖的業者而言,從白身苗到黑仔鰻的三個月是影響成敗的關鍵期間,除了容易有環蟲寄生,換水率與光線等因素似乎也會影響成長與活存,需要加強探討解明。另外,如何改善養殖雙色鰻的步留率也是今後的重要課題。再者,則是有關銷售問題,去年8月,曾在佳世客集團(JUSCO)的六家店舖試賣雙色鰻加工品(2~3年的魚,880日圓、980日圓),消費者的反應還不錯。
      該公司社長說:「這種鰻魚和日本鰻不同,全年可出貨,9月以後的攝餌良好,魚體一樣柔軟,作為冬天淡季加工原料的需求會增加。其加工成品與日本鰻的口感差異不大,在夏天的旺季,也可作為價位合宜的商業午餐的原料」。
    (本文摘譯自日本養殖新聞部落格 by 水試所 楊順德)


     
     
     
     
     
     
     
     
     
     
     
     
     
     
     
     
     
     
     
     
     
     
     
     
     
     
     
     
     
     
     
     
     
     
     
     

    Tuesday, May 07, 2013

    【小心!ATM的間諜!】


    • 前幾天同事下午她去ATM領錢,就看到有兩隻貓趴在ATM上面,起先她認為不過就是兩隻貓而已,所以不以為意的領了錢就離開。


    • 離開的時候這兩隻貓同時就從ATM上跳下來朝同樣的方向走過去。這時她覺得很可疑就偷偷跟蹤著兩隻貓走到一條小巷子,突然看到巷內有個戴鴨舌帽把帽子壓的很低的男子,他看到貓就吹了幾聲⋯⋯口哨,兩隻貓聽到就很親暱的黏上了男子。

      男子摸摸兩隻貓之後,兩隻貓就突然開始喵喵喵喵的叫,然後男子就在手上抄寫著什麼, 一開始她還不懂為什麼兩隻貓突然這麼吵,但是仔細去聽才發現,這兩隻貓叫的次數不就是她的密碼嗎!!!

      原來犯人是利用了人不會對可愛動物有戒心而設下的陷阱,還好同事她反應夠快,立刻去銀行改了密碼才沒有被盜用,但是大家一定要小心啊!!!這是最新的詐騙手段!!!

      # 以上劇情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聽說這兩隻阿貓,好像是出現在平溪線的十分車站,有興趣的人可以去那提錢順便摸摸可愛的阿貓。)

    Sunday, May 05, 2013

    回歸產卵親鰻減少 vs 鰻苗歉收

    日本研究指出回歸產卵親鰻減少是鰻苗歉收之主因
      日本東京大學大氣海洋研究所於2012年5月於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附近水域調查時,發現日本鰻在北緯14度附近卵已孵化為稚魚,但今年日本鰻線之漁獲量仍然是嚴重的歉收,對此該研究團隊之領隊,同所之塚本教授等於2013年3月30為止之日本水產學會發表調查結果,團隊之一的青山潤特任准教授表示,漁況不佳之原因是洄游產卵場之親鰻急遽減少的可能性大為增加,為防止日本鰻之滅絕,應該禁止於日本河川及沿岸漁獲親鰻。去年之調查,推定親鰻由日本伊豆、小笠原群島及其接續之海底山脈,沿西馬里亞納海溝南下,並於鹽分低之海域讓親鰻有回到故鄉之感覺,而在那裡產卵。這是因為中緯度的北太平洋因蒸發旺盛致鹽度較高,而低緯度則因降雨而成低鹽之狀態,因此高低鹽度間形成了一個鹽度鋒面,此一鋒面在太平洋北緯11-16度間變動,親魚沿此一鋒面,即馬里亞納西側海嶺達海嶺南側水域之150-180公尺水深處產卵並孵化為稚魚,再由北赤道流輸送至西菲律賓近海,進而黑潮輸送北上台灣、日本及大陸沿岸,但如果隨著民答那峨海流(Mindanao current)南下,則會死亡,2009年與2011年調查時,發現產卵場之鹽度鋒面在北緯12-13度附近,緯度太低,隨明達納海流南下而死亡之仔稚魚增加,故漁獲欠佳是可以想像的,但今年產卵場北移到北緯14度附近,仍然漁況不佳,所以極有可能是回歸之親魚太少緣故。

    (許金漢,摘譯自日刊水產經濟新聞,2 April 2013)


    日本鰻線入池量恐不及去年水準
      2013鰻魚年度即將邁入尾聲,但至3月下旬為止,日本國內的鰻線入池量卻僅有9-10公噸,預估全年度的入池量甚至有可能比極度歉收的2012年度(15噸公噸)還要少。儘管業界努力設法不讓活鰻價格飆漲,已防止日本國內的鰻魚消費量進一步縮減,但稚魚不足加上進貨價格高漲,已使得鰻魚養殖業的經營環境持續惡化。
      造成鰻線入池量不足的原因,除日本國內的鰻線漁獲量創歷史新低外,大陸沿岸鰻線漁獲量比去年還差,也是理由之一。今年日本業者置入養殖池的鰻線中,約六成來自進口,但近期捕獲的鰻線大多是又細又小,價格似乎也下滑許多。大陸3月中下旬的漁獲大多數都不出口至日本,因此日本國內養鰻業者只能仰賴在國內採捕的鰻線。
      然而,今年日本各地的鰻線漁業紛紛創下有史以來最差的漁獲紀錄。儘管也有聽到漁獲情形正逐漸好轉的消息,但目前仍未有大量捕獲的情形。養鰻業者表示,現在只能把最後的希望寄託在4月10日的大潮上,預估2013年度的最終入池量會在12-13公噸左右。

    (柯欣瑋,摘譯自日刊水產經濟新聞,2 April 2013)

    4月1日起到6月30日禁漁期

    陸長江口域鰻苗漁獲狀況不佳
    (
    http://www.ofdc.org.tw/INDEX.htm)
      大陸長江之口水域的天然日本鰻鰻苗價格高漲,主要原因是應該來游的時期因天候等因素並沒有來游,據說一個漁民即使一天花12小時捕撈鰻苗,充其量能撈到10尾左右已經算是幸運。推測2013年1-2月,大陸下雪與低氣溫是原因之一,另外濫捕可能才是主要原因。今年3月8日下午,在長江口之寶山水域,以魚網檢視漁民可以捕撈的鰻苗,其中李先生一家努力了整個晚上,迄次日中午為止,只捕獲到6尾玻璃鰻。此一水域,素有鰻苗故鄉之稱,但已過了1個月了,漁期始終沒有到來。
      據寶山縣漁政單位相關人士指稱「鰻苗是長江口之名產,20年前每到盛漁期,人人都以篩米之竹篩就可以捕到鰻苗」,後來因為大陸興起養鰻之風潮,讓鰻苗之價格直線上揚,年年一再的引起濫捕之情況。以長江口而言,多的時段,同時有1萬人在採捕鰻苗;雖然採捕限制一年比一年嚴格,但鰻苗之漁獲狀況卻持續惡化,因為漁獲量不佳關係,一尾鰻苗價格已上升到28人民幣左右。大陸漁政當局為保育長江之資源,2002年已對長江水域進行春季禁漁措施,禁漁期間從每年的4月1日起到6月30日。

    (許金漢,摘譯自日刊水產經濟新聞,25 March 2013)

    Thursday, May 02, 2013

    四知堂

    1. 可能真的無所謂的"實質影響力"或"對價關係",甚至是"酬金"或"獻金"和"人情世故" , 但收錢與洗錢和燒錢是事實...
    2. 法律是一條一條, 條和條之間有縫
    3. 一碼歸一碼, 所謂的 "實質影響力"的這個基礎與其衍生的推定, 算不算是毒果樹理論.

    後漢書捲五十四 楊震列傳 第四十四


    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闢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

    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東漢末年朝綱腐敗,貪官污吏比比皆是。此時仍有清廉的好官被百姓歌頌傳揚。
    東漢楊震的“四知堂”故事廣為人知。

    楊震是東漢陜西華陰人,為人正派,學問淵博,為朝廷推薦了許多好人才,人稱“關西夫子”或是“關西孔子”(關雲長也被稱關西夫子,是山西人)。

    王密就是他推薦在昌邑縣當縣令的。

    有一次,楊震因公事而路過昌邑縣。王密知道了,半夜送了黃金十斤給楊震作為答謝。楊震說道:“我推薦你為官是因為你有才華可以為朝廷為百姓做事,你送這種禮物未免太不了解我的為人了!”

    王密曰:“三更半夜,四下無人,你我都不說出去,沒人會知道的。”

    楊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誰說無人知曉?”

    王密自覺慚愧,拿了黃金回去。







    Tuesday, April 30, 2013

    城門失火 殃及池魚!!!


    《惜售反爆量》2斤重台灣鯛 價跌逾3成

    縣府籲減養並確實申報 台灣鯛協會將輔導契作
    〔自由時報記者蔡宗勳/嘉義報導〕兩斤重台灣鯛最近暴跌至每台斤三十元,比去年同期四十五元跌了逾三成,漁民苦不堪言,嘉義縣政府呼籲養殖漁民應確實申報放養量,做為產銷政策依據,及時預警,避免供過於求、漁產價格崩跌一再發生。
    養殖漁民表示,去年此時台灣鯛價格不錯,以外銷魚片為例,一千至一千兩百公克規格者每台斤四十元,一千兩百公克(兩台斤)以上者四十五元,八百到一千公克者也有三十二元。
    但一有利潤,養殖漁民又出現惜售現象,結果大魚數量暴增,價格跟著滑落,目前一千至一千兩百公克規格者每台斤二十七‧五元、兩斤重三十元,下挫幅度都逾三成。養殖漁民擔憂,心血又要付諸東流,希望政府拿出產銷政策止血。
    縣府漁業科長李建霖表示,這幾年鰻苗飆漲,多數鰻魚池改放養台灣鯛、鱸魚與草魚等魚種,以全國約兩千五百公頃棄鰻改養魚而言,明顯衝擊內銷市場。
    李建霖說,棄養鰻魚已是無法遏阻的趨勢,建議漁民最好減量放養台灣鯛,一來可減少總供給率,讓魚價止跌回升,二來非高密度養殖,可降低發生病變機率,目前正辦理養殖漁業放養量申報作業,漁民應確實申報,讓漁政單位充分掌握資訊,避免供過於求。
    台灣鯛協會執行長施淵源指出,魚價起起落落似乎成了漁民宿命,而且跌多漲少,協會將積極輔導契作,例如兩斤重契作價三十八元,雖然不及去年同期的四十五元,但比目前的行情三十元高出許多,漁民收益相對穩定,協會也會隨時提供魚苗訊息供漁民放養參考,希望能有效提高漁民收益、降低風險。

    Thursday, April 25, 2013

    歐洲鰻魚人工繁殖計畫






    http://www.pro-eel.eu/
    Reproduction of European Eel
    Towards a Self-sustained Aquaculture 

    The PRO-EEL project aims at breeding European eel (Anguilla anguilla) in captivity. Reproduction of eel in culture has become a focus research area due a severe decline of natural stocks and an increasing interest to breed eels for a self-sustained aquaculture. PRO-EEL is 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ject supported financially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The objective of the project is to expand the current knowledge on the eel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 standardized protocols for production of high quality gametes (egg and sperm), viable embryos and feeding larvae of European eel. Methodology and technology will be established using small scale tests and validation in full scale experiments.
    Focus is on the primary bottlenecks in a controlled reproduction of eels, which concern deficiencies in knowledge about their reproductive physiology and treatments applied to induce and finalise gamete development. New methods are needed for a production of viable eggs and larvae from broodstock in a regular and predictable way. Further challenges include identification of suitable larval rearing conditions and initial feed in order to establish feeding cultures of European eel larvae.

    News and upcoming events

    /upload/pro-eel/news and events/abstract book.jpgThe 1st PRO-EEL Collaborative Workshop took place in Valencia, 27 March 2012. Participants included stakeholders, scientists and other interested parties. The program and abstracts is available here: Program & Abstracts and on this link more is found on the workshop: News and events
     PRO-EEL participants used two days to go through scientific progress and collaborations. Read more on this third PRO-EEL project meeting following the link here to Project meeting
     Learn about PRO-EEL progress at 6th World Fisheries Conference,  7-11 May 2012 in Edinburgh Scotland, in the session Anguillids: conserving a global fishery. See Conference Program
     PRO-EEL postpones a dedicated session on eel in aquaculture from AQUA2012 to AE2013. Further information will follow.   

    Wednesday, April 24, 2013

    Eeliad





    Considering these points, I perceived that if the problem were to be solved in anything like a satisfactory manner it would be necessary to ascertain, not only where the youngest larvae were to be found, but also where they were not."                                              Johannes Schmidt, 1922.
    Welcome to the eeliad project
    The eeliad research project was a four year EU-funded project (2008 to 2012) with the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rine ecology and biology of European eels. Field studies were undertaken to map and characterise their ocean migratory behaviour and the following points briefly summarise the project's achievements, which are explained more thoroughly on the eeliad project webpage. The research papers and news stories advertising the findings can be found on the news webpage.

      MAIN OUTCOMES
    • More than 150 datasets: From over 500 electronic tags mapping migration more than 3000 km for periods of more than six months
    • A new, comprehensive EU database on silver eel quality and health
    • New tools for operationalisation within national eel management plans
    • 19 published research papers: With a predicted total of more than 50 papers within six years of the project
      MAIN FINDINGS
    • Daily patterns of behaviour have been recorded that appear to be related to anti-predator behavious, thermal regulation and navigation.
    • Eels were confirmed as a rare but classical example of a panmictic species. Climatic and oceanographic changes over the last 50 years did not appear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harp decline in eel recruitment observed over tha last 30 years.
    •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parasite load, contaminant levels, fat content and breeding potential of silver eels relating to catch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biogeography. At the catchment level, regional differences occur in stock status, spawner enhancement and anthropogenic mortality. line drawing of an eel

    Tuesday, April 16, 2013

    非官方資料消息...

    據可靠專業人士透露:
    韓國的鰻魚人工繁殖魚苗已活存180幾天....

    台灣加油!!!

    Monday, April 15, 2013

    可被取代


    和其他的農產品一樣 連鰻魚都逃不過被取代的命運....

    日本7月鰻魚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吃鰻魚。只是因為日本鰻減產,部分蒲燒鰻已由星鰻、秋刀魚、鯖魚來取代。

    日本最大的連鎖和食餐廳 上都SATO 海外部長中廣信昭表示: 蒲燒秋刀魚在日本已取代蒲燒鰻,「看起來像,味道也接近,但在台灣並不供應」。

    Sunday, April 14, 2013

    2013鰻線入池量

    2013年鰻線入池量恐減半
    (http://www.ofdc.org.tw/INDEX.htm)

    根據來自業界的消息,在2013年農曆新年(2月10日)之前,本漁期日本、大陸及台灣三地的合計鰻線漁獲量僅4公噸左右,鰻線歉收的嚴峻情形依舊沒有好轉。價格則是跟去年差不多或高於去年水準。由於此價格水準對養殖業者而言並不合算,今後是否會持續維持此高價,還不是很清楚。不過,因為日本方面已看到好轉的徵兆,所以業者仍抱持一線希望,祈盼在漁期的最後階段能絕地大反攻,有較多的漁獲。
      在日本的入池數量方面,根據2月大潮後的2月13日之速報,當時入池量僅5公噸左右,比去年同期少了四成。儘管就整體而言,今年比去年更糟的事實應該不會改變,但漁獲情形確實是逐漸好轉中。甚至有業者認為,3月的漁獲量應該會達一定的水準。
      另一方面,台灣方面的最終漁獲量約在1.2-1.3公噸之間。目前已確認的入池量約100公斤左右。預期剩下的1公噸多會經由第三地香港運往日本。因此,今年台灣輸日的鰻線數量預計會跟去年差不多。
      據傳目前大陸的日產量約100-200公斤,但當地的氣氛一樣也很低迷。當地業者的看法相當不樂觀,認為農曆年後,日、中、台三地合計鰻線漁獲量最多也不過6-10公噸,因此整個漁期合計只有13-15公噸。入池量勉強僅能達到去年的一半左右。
      對前景悲觀的流通業者則表示,考慮到去年春季價格飆漲造成市場急遽縮小,今年即使鰻線漁獲量僅去年的一半,也許就足以滿足日本國內市場的需求。


    日本鰻輸入組合召開2013年年初資訊交換會
    (http://www.ofdc.org.tw/INDEX.htm)
    日本鰻輸入組合於2013年2月13日於東京召開2013年年初資訊交換會,由活鰻部門及加工鰻部門分別針對近期市場動態與今後動向、該組合應採取的方針等,進行討論與意見交換。會議重點摘要如下:
    (一)活鰻部門
      今年漁期鰻線仍持續歉收,漁獲量僅去年的一半左右,情況十分嚴峻。目前活鰻價格始終在高檔,但市場交易卻相當冷清,可說是處於最慘的狀況。
      來自大陸的活鰻自今年1月本年首次出貨後,價格就持續上揚。不過,進入1月的第3週後,價格已走穩,3P(一尾333公克)價格為每公斤3,400日圓,4P(一尾250公克)價格為每公斤4,250日圓,5P(一尾200公克)價格為每公斤4,800日圓。此價格水準與去年同期相近。
      不過,去年大陸產活鰻從年初一直漲到3月中旬,結果市場不買單,反而導致市場走向「縮小均衡」的悲慘局面。
      儘管日本國產活鰻的價格仍高於大陸產活鰻,但兩者間的價差已縮小。目前來自三河、一色的日本產活鰻比大陸產活鰻高出400日圓(每公斤)左右,九州產活鰻則比大陸活鰻高出700-800日圓(每公斤)。在此情形下,大陸產活鰻的價格已無再上漲的空間,否則將重蹈去年的覆轍。
      就市場的氣氛來看,買家徹底貫徹便宜至上的原則,日本國產活鰻的供應則多於去年同期。另一方面,大陸產活鰻進口量在1月下半月急遽下滑,因此大陸養殖業者似乎考慮降價求售。不過,最近日圓急貶,讓考慮降價的大陸養殖業者為之卻步。
      即使活鰻價格下跌,對未來充滿不安的蒲燒鰻店家也不會急著調低產品售價,因此消費者也就不會感到「鰻魚變便宜了」。這一點是該組合必須解決的課題之一。
      有關進口異種活鰻所面臨的課題,例如檢役問題、價格設定上的問題等,該組合也必須積極、具體檢討,以尋求解決之道。未來也許有必要視鰻魚種類之不同,設定高低不同的價格。
    (二)加工鰻部門
      去年夏季賣剩的進口品進了倉庫,反而成為業者的重大負擔,也導致秋季之後的進貨量少了一半。以往此時應是業者為夏季的銷售做準備而提前下單的時期,但今年市場上卻靜悄悄。
      在量販店及業務用需求方面,有去年夏季出現的高價做參考,今年只要能繼續維持目前的價格,業者應該都會出手備齊各種加工產品。大陸產的長形蒲燒鰻只要一份(真空包裝)賣超過1,000日圓,不管和日本產的價差有多少,都很難賣。可能的做法應是把尺寸較大的蒲燒鰻切半,一份賣600-700日圓,以讓消費者覺得合理的價格賣出吧。今後以異種鰻做成的加工鰻數量會增加,但還要看其價格能壓到多低。
      從目前的進貨速度來看,本期的加工鰻進口量頂多只有5,000公噸。和進口品相比,去年夏季國產加工鰻算是賣得比較好,但較肥的加工鰻仍有剩。鑒此,業者在去年秋季提前下的今年夏季訂單中,以每10公斤70尾的小型鰻為主。
      本漁期鰻線仍舊歉收,倘入池數量僅有去年的一半,因成鰻主要以活鰻的方式供應給蒲燒鰻專門店,恐怕導致部分加工鰻工廠因原料不足而不得不歇業。因此,日本國內也應儘早推動異種鰻的養殖。
      相較於已普及的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加工品,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白錐體糯鰻(Anago anago)等異種鰻的養殖雖然已沒問題,但生產成本並沒有想像中的低,因此恐怕很難拿「廉價」做為賣點。
      至於印尼種鰻魚,若是純野生或半野生,因皮硬且有強烈異臭,恐難商品化。不過,從日本不久前才傳出的成功養殖例來看,印尼種鰻魚只要善加養殖,也能成為美味的鰻魚。


    (柯欣瑋,摘譯自日刊水產經濟新聞,27 February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