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勢、財富、名利、地位為何如此地吸引紅塵眾生?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的見解最深刻、透徹。
他把人所渴欲的各種社會資源分為四大類:經濟資本(economic capital)、符號資本(symbolic capital)、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分別對應著財富、名器與頭銜、社會地位與社會關係網絡,以及上流社會所標榜的「品味」等。在他的「場域(field)」理論中,前述四種資本中任何一者的優勢都可以被拿來作為競逐其他資本的籌碼,而人們則竟日利用自己既有的資本在競逐各項資本的最大化。
一、權勢的魅力 此外,布迪厄也看到:任何一個人(或階級)只要取得前述資源的優勢與壟斷地位,就會一方面利用這優勢去擴大他的經濟資本、符號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並且同時設法發展一套論述和階級的識別,以便說服自己和別人:這種壟斷是合理的,甚至是會推動社會的進步的,不只應該繼續被維持下去,甚至是應該被鼓勵、獎勵的。
因而那些「力爭上游」的人只好去模仿這些「成功」的人,先設法取得這些識別標誌,再進一步把「成功」的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為了說明少數既得利益團體如何鞏固自己的利益並扭曲整個社會的價值,布迪厄在他的代表作【卓越(Distinction)】 中分析了一般人的「品味」與價值觀是如何地受到階級的影響,以及社會上各種既得利益階級是如何利用各種不曾言宣的方式、儀態等在標示一個階級的特性,一方面藉此排擠其他階級,另一方面則是在合理化自己對其他階級的剝削或宰制。
當這些資本被用來「宰制」其他人時,那種虛榮心與「成就感」(乃至於被扭曲的意義感)之滿足,不知道羨煞多少人。
然而,這樣的宰制,卻讓我覺得噁心、卑劣、無聊,看不起!不是因為酸葡萄心理,而是因為不屑、不恥!
二、天真(低俗)的美國夢
還記得凱文·史貝西主演的《紙牌屋》(House of Cards)吧?政治與權勢就是利益結合、利益交換、醜聞交換、利益與醜聞威脅等最齷齪的事。
它叫做「House of Cards」,因為它是改編自英國 BBC 同名的電視劇;而英國的上議院(貴族組成)和下議院(平民選舉產生)就分別叫做「House of Lords」和「House of Commons」——它在譏諷民主政治如何淪落為齷齪的(利益、把柄、貪慾等的)交換。
然而,許多天真、低俗,而沒教養的美國人卻崇拜那些擁有權勢,可以宰制別人的人。川普公然在電視上說:那些可以爬上我床的女人,都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加上相貌和身材,我的床可不是任何女人都能上得了的。這是通俗版的美國夢——宰制一切,擁有一切,呼風喚雨。
「斯文」一點的美國夢是這樣的。男主角是美國矽谷名校的教授,有一家高科技公司,獨身而每夜都有成群美女輪流隨伺在側。有一天暴風雪,矽谷附近的機場禁止飛機起飛。這位教授到了機場,塔台就是不肯放行。他的秘書打電話給國會,塔台接到指示就只好放行了。「He makes rules, but follows none」,這就是文末的讚詞。
這位教授後來摔機了沒?充滿仰慕口氣的作者沒寫,但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在暴風雪中炫耀權勢,根本就是找死!
喔,作者還留著口水說男主角:He's got everything, money, power and sex. 我很想頂他一句:"No more than a chimp."
三、宰制,高人一等乎?低人一等乎?
仰慕權勢與宰制的人,最好去讀一下動物人類學有關黑猩猩(chimpanzee)的研究報告。公黑猩猩會爭奪社群中的權力和地位,有爭奪領域的戰爭(與食物無關),會壟斷對母猩猩的交配權;而母猩猩在團體內部有矛盾與緊張時,會露出性器官,誘惑劍拔弩張的公猩猩去交配(不是為了生育),藉此化解對立。
政治圈內和人類權力頂層所擅長的權勢與宰制,黑猩猩的社群通通都會。
仰慕權勢與宰制,就是不懂為人的可貴,只想學狗,只想學黑猩猩。
權勢的誘惑乎?無知的誘惑乎?高人一等乎?低人一等乎?
四、人為何羨慕起黑猩猩?崇拜起黑猩猩?模仿起黑猩猩?
如果你聽得懂巴哈的管風琴,聽到其中的莊嚴、純潔、崇高,你會知道:你的心裡有莊嚴、純潔、崇高,你不只是一隻黑猩猩!
如果你看得懂塞尚的風景畫和肖像畫,你會感受到其中的神秘、莊嚴、神聖、凜然而不可侵犯的尊嚴,你會知道:你的心裡有神秘、莊嚴、神聖、凜然而不可侵犯的尊嚴,你不只是一隻狗!
如果你懂這些,你就不會羨慕權勢與宰制的力量,你會對權勢與宰制的力量感到齷齪、不齒。你寧可要慈悲的力量、悲憫的力量,你寧可為人間的不平與弱勢而哭,而不是用權勢去製造人間的不平。
但是,當你對人的可貴一無所知的時候,你會崇拜權勢與宰制的力量,你會仰慕齷齪而卑劣的人性——因為,除此之外你一無所知,你不知道人還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教育的本意是要啟發我們的心,讓我們在卑劣的人性之外還看到人性美好的可能,讓我們懂得對生命更好的可能性「心嚮往之」。
當教育徹底失去其功能時,我們對生命中的一切美好都一無所知;甚至當別人提醒我們的時候,都還覺得對方「多此一舉」。於是,我們只知道人的齷齪,我只想在齷齪的人世間成為「贏家」,而不知道輸贏不重要,「格調」才重要。
如果我們從來都不知道生命還有更美好的可能,我們就不會為自己的齷齪感到可鄙,還反而會感到自豪。
這就是當代,尤其是美國,尤其台灣的網路世界。
五、在權勢中保存自己的格調? 那是 99%的不可能。如果你誤以為那是可能的,有 99% 的機會是因為你不懂得現實世界裡的權勢——有99%的機會是出自你的妄想!
如果你真的以為那是可能的,重新看一遍凱文·史貝西主演的《紙牌屋》吧。看仔細一點,這是虛構的劇情,素材卻是來自現實世界裡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