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6, 2012

某些罪惡是以忍受的?!


應該少有人會否認日本人與德國人是大家公認的優秀人種之二,特別是德國出了很多科學家、藝術家、音樂家、以及哲學家;鄰國日本我也不用多介紹吧!基本上日本是屬歐洲的,不圈在亞洲裡面。

可是讓我不解的是:兩個進步的國家、理性的人民,會闖出世界大戰、種族滅絕、燒殺擄掠令人髮指的大禍,當然其中仍有反對的聲音與反抗的行動,但是整個趨勢卻不會因為良心的出現而改變。

我曾經把我的這個疑問向我一位留學德國在日本作博士後研究的朋友提出,當然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的歷史問題,不可能有單一的解釋,應該是當時的歷史、內政、外交、經濟、教育、環境、氣候都剛好配合 - 「命」』也。

這讓我想到台灣高等教育「五年五佰億」的這個問題,感覺上在檯面下,從北到南,即使是支持的也沒有人覺得這件事是對的,有些學者在媒體上批評的很利害, 這好像得德、日在那一段期間有反對的聲音,但是整個趨勢卻不會因為良心的出現而改變。不能否認的,大家都有一個官冕堂皇的理由與目的,帶頭的人也不大可能完全是自私自利與剛愎自用的,執行與推動者也是奉公守法的,看似整個環節是對的,目標是對的,但可能對後面的一、兩個世代或學術生態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除非是受害者,大眾是冷默的,或是某些罪惡是以忍受的。這好像是生物累積(bioaccumulation) 一樣,一點點的毒物,到最後會毀掉一個物種、甚至整個生態系。

By 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
Als die Nazis die Kommunisten holten,
habe ich geschwiegen;
ich war ja kein Kommunist.

Als sie die Sozialdemokraten einsperrten,
habe ich geschwiegen;
ich war ja kein Sozialdemokrat.

Als sie die Gewerkschafter holten,
habe ich nicht protestiert;
ich war ja kein Gewerkschafter.

Als sie die Juden holten,
habe ich nicht protestiert;
ich war ja kein Jude.

Als sie mich holten,
gab es keinen mehr, der protestieren konnte

起初納粹黨人追殺共產主義者,
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
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
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
我不是工會成員,我繼續不說話;
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
我不是天主教徒,我還是不說話;
最後,他們奔向我來,
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Wednesday, April 25, 2012

【生希望特展】初稿



有關【生希望特展】預計11月於國立海生物博物管開展。
生希望特展主要大綱是由卵的意像揭開海洋生物的成長、築巢、求偶、交配、產卵、洄游等過程。


暫訂:穿越時空之旅(鰻漫一生)
鰻魚屬於鰻鱺科(Anguillidae),鰻屬(Anguillus),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脊椎動物,全世界總共有十八種,台灣地區鰻魚的種類有四種,最常見者為日本鰻( Anguilla japonica) 及鱸鰻(A. marmorata),但是西里伯斯鰻(A. celebesensis) 及短鰭鰻(A. bicolor pacifica) 則比較罕見,近年來因養殖需要也引進歐洲鰻 (A. anguilla)、非洲鰻 (A. mossambica)等。鰻魚的生活史,一直以來都是個謎,其生活史具有變態而改變外型與生殖和生長洄游的特性;鰻魚會在淡水中成長但無法性成熟,性成熟是在洄游過程中達成的,再到深海中生殖,一般相信鰻魚產一次卵之後就死亡。受精卵孵化之後,鰻魚的幼苗叫柳葉鰻(Letocephalus)、然後隨著海流漂浮,在接近沿海時變態成體色透明的玻璃鰻(glass eel)、在河口成為體表具有色素斑的鰻線(elvers),黃鰻(yellow eel)是指在河川埤塘中成長,經過數年後再變態成銀鰻 (silver eel),其實銀鰻就是即將降海產卵的鰻魚。近年也發現一些例外,比如有些鰻魚可能就不進淡水,這是生物族群的特性。

在臺灣,以高屏溪為例,鰻魚在淡水環境中生長數年後(雄魚約5-6 雌魚約6-7 年以上),則降海進行生殖。雖然國外曾有體型重達5.1公斤、體長130公分的野生鰻被捕獲的紀錄,與養殖37年的非正式記載,在臺灣日月潭,2008年曾捕獲一尾鰻魚體長175公分、體重15公斤的紀錄,但鰻魚如果不降海則永遠無法達到自然性成熟。日本鰻魚在海洋中洄游3千多公里後,到達在馬里亞那群島附近的產卵場,其產卵的水深可能深達200公尺以下;學者曾預測鰻魚卵在水深75-100左右的水深孵化,在此過程中鰻魚是絕食狀態的。鰻魚孵化出來之後, 體型漸漸變成頭小身體透明扁平的柳葉鰻,此體型構造爲外洋性浮游動植物之型態特徵之一,最早,人們並不知道柳葉鰻是鰻魚的幼苗。柳葉鰻無自由行動之能力,隨北赤道洋流與黑潮等洋流漂浮至台灣、中國東南、日本邊緣,此段時間預估約須180天以上。在這段時間,仔鰻之型態由柳葉狀變成長細型, 但仍爲透明故又稱玻璃鰻,此為第一次變態,玻璃鰻已有自由行動之能力,並對特定物質有驅近現象。玻璃鰻在接近淡水同時,體表色素出現成為小鰻。小鰻成為黃鰻,黃鰻在淡水中成長,最重要的是體脂肪含量的累積,黃鰻因著所在的環境不同而有不同變態成銀鰻的時間,例如河口附近的雄鰻較多,而雌鰻在中、上游比較容易發現,雌、雄的體型與其銀化時間不同,銀化為鰻魚的第二次變態。這些是生物學上的迷團,因為為何沒有「陸封型」的鰻魚? 鰻魚怎知道下海的時間到了?為何鰻魚體內可累積大量的脂肪卻依然健康? 更好奇的是:海洋環境如何刺激鰻魚性成熟? 茫茫大海中鰻魚們如何定位與相遇?黑潮中養份並不豐富,但鰻魚苗如何存活與生長? 無法漂流至沿岸的鰻苗其命運又如何?

鰻魚在從前據說在台灣是遍地皆有,鰻苗多到可捉來餵鴨子,現在鰻魚已經被列入「頻危動物」,其原因除了牠們的生物特性外 橫跨淡鹹兩水、生長變態期長,故在工業污染嚴重、水利工程大興的今日嚴重影響了其親代的資源;另一個非戰之罪是因其美味,造成濫捕鰻苗。雖然鰻魚人工繁殖已成功,但成功率極低,除了不符經濟效益外,就和其他的保育動物一樣,為了繁殖就可能要大量捕捉野生成鰻,那可能又鰻魚的另一個浩劫。希望本文能喚起大眾對鰻魚可能即將消逝的這個問題的注意。

Sunday, April 15, 2012

憶吾師吾友與某些過去


如果我今天能寫幾個字、看懂報紙、買東西不會找錯錢,我要感謝她!我小學13年級的級老師: ㄘㄨㄚ老師。 (毛 + 灬)

我還依稀記得40年前第一天上學的那個早上的情景,被我哥帶著去學校,穿過如迷宮的小路,那時候個頭小,所謂的迷宮,其實是老師宿舍的圍牆,不知為何緣故它是有直角轉彎的就像小老鼠走的迷宮。然後在一年丙班前等著,等我媽把我帶進教室我們這一輩的鄉下小孩,台語是我們几乎唯一的語言系統連自己的名字如何用國語唸出來都搞不清楚,那時候最先進的學前教育就是:先背注音符號與先學會寫自己的名字,所以老師用國台語雙聲帶先賦與每個學生的國語正名。已經40年過去了,我記得老師用台語說:「妳的小孩可以先帶回家或留下來」。老實說後面發生了什麼事,我已經沒印象,然後日子就在背注音符號與學會寫自己的名字和無時不刻都想跑回家中過去,我不喜歡下午有課, 印象中小學六年,除非生病,不然沒趴在桌上睡著過。那個年代不流行愛的教育,所以教鞭是標準配備,不過對一二年級的小鬼,從竹掃把抽兩根竹絲就已夠用,據說我曾在課堂上哭著說:「我學不會!我不想上學!」 不知道有沒有被打我已經沒印象。只記得一年級的某一天下午,有幾個學生被留下來,然後被帶到另一間教室,和二年級的交叉座位,發考卷考試,據說我得了滿分,得到我生平第一張獎狀,老師她也教我作文、教我畫圖、更教我跑步、我更是她心目中的班長, 這些都登載在我保留我每一張獎狀上,我成績應該可以算優等但很少得模範生,我承認我到現在還是不太正經;我也被她揍過,被她罵更是常常,小學三年級,有一次把「聲」字寫成「声」 (簡體字),我還以為她看得懂,想不到卻換來: 「班長連字都不會寫」, 附送大姆指捏臉頰一把

原本我和張老師的關係應該是天下大部份的師生關係-和空氣一樣:它是存在但不覺得,後來我們搬新家剛好搬到她家隔壁,這下關係又更一層,變成鄰居。那個年代老師家是開放的,隨時去寫功課溝都沒問題。老師生了五個小孩,一直到第五個才是男的,比我小一歲,所以他曾經在我們班隨班附讀,我覺得老師希望我們能陪伴她的小孩,沒錯!我們和她小孩的關係一直緊密到他20幾歲出車輛,30幾歲癌症過逝為止。我們短暫的上同一所初中,可惜他耐不住離家外宿的鎮痛,我們在台北上同一所高中,老師特別在學校旁租了一層公寓,我們幾個在那裡渡過我們的慘綠年少。我大學聯考基本上不是太理想的,發成積單那幾天,老師什麼也沒說,只說我媽為我的成績擔憂而得睡不著上了大學大家各奔四地,第二年他上了陽明山,不管怎樣每次回老家,我們一起分享大家的喜怒哀樂,次年他轉到新莊去,最後正準備要去唸臺大海研所,出差採樣途中在苗栗出了車禍!昏迷二個月,那時我在當兵,整整半年失去語言能力,額葉受損短期記憶功能缺失,當然書就沒法念了。他後來慢慢回復生理的正常,但行為與思想明顯退化。其實我不忍的是老師的坎坷,她的唯一男孩最後被因胰臟癌過去,從此之後她就不再講話,癱軟在病床上。老實說我不太敢去看她,雖然她住我老家隔壁,唉!我只會一直掉眼淚,直到今年四月,她算是得到解脫吧? 我在她靈前,我想那她一定很希望再看她的小孩一眼吧

Thursday, April 12, 2012

日本鰻脂肪含量與基因表現量



成長期中的日本鰻 (Anguilla japonica) 其肌肉組織脂肪含量與核內受體 (PPARs, RXRa)轉錄共同活化子(EDF-1)表現量相關性之研究

珈馬型過氧化物增殖因子活性受體 (PPARg) 對於脂肪生成非常重要,視網酸x受體 (RXRs) 是協助過氧化物增殖因子活性受體執行能量調節功能的必須夥伴分子,而一型血管內皮分化相關因子 (EDF-1) 是珈馬型過氧化物增殖因子活性受體控制脂肪代謝的輔因子。成長中的日本鰻其肌肉組織可累積超過20%的脂肪,而其脂肪細胞位於肌肉組織間,所以這些因子和鰻魚脂肪生成的關係值得研究,因為脂肪是鰻魚肉質與風味的重要因素。鰻魚從鰻線開始用市售飼料養殖,並定時採樣,我們選殖PPARsRXRa EDF-1等基因片段,以反轉錄-PCR分析肌肉組織基因表現量與肌肉組織中粗脂肪含量。結果顯示:脂肪含量和PPARgRXRaEDF-1之基因表現量正相關,但脂肪含量與脂肪酸延長脢或其他PPAR表現量無顯著相關性;而只有PPARgRXRa的基因表現量呈顯著正相關;脂肪酸延長脢基因表現量只和PPARg RXRa 基因表現量顯著相關,但此相關不見於脂肪酸延長脢與EDF-1之間。我們從日本鰻得到的結果結果暗示PPARgRXRa EDF-1在脂肪生成功能的保守性,操控這些因子可能可以利用於水產養殖上。

關鍵詞: 日本鰻、一型血管內皮分化相關因子、成長、脂肪、脂肪生成、氧化物增殖因子活性受體、視網酸x受體




Correlation between lipid content and nuclear receptors (PPARs, RXRa) as well as a 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EDF-1) gene expression levels in muscle tissues of Anguilla japonica during growth



PPARg is essential for the lipogenesis; RXRs obligate heterodimer partner with PPARs to help coordinate energy balance; EDF-1 is a cofactor for PPARg regulating lipid metabolism. Eels (Anguilla spp.), a primitive vertebrate, accumulate lipids exceed 20% in its muscle tissues where adiopocytes are found. So it will be interesting to elucidate these factors on lipid synthesis in the growing Japanese eels (Anguilla japonica). PPARs, RXRa, and EDF-1 have been partially cloned, expression levels of these genes in muscle tissues were tested by RT-PCR, muscle tissues lipid content was followed.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lipid content and PPARg, two forms of RXRa, or EDF-1 while it was not found between lipid content and that of fatty acid elongase, or the other PPARs. Furthermore,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also showed between RXRa and PPARg only. Expression levels of fatty acid elongase were correlated with PPARg and RXRa but not with EDF-1. Our data implied a conserved role of PPARg, RXRa, and EDF-1 on the lipid synthesis from the Japanese eel, to manipulate these factors could be useful on eel aquaculture.

Key words: Anguilla japonica, EDF-1, growth, lipids, lipogenesis, PPAR, RX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