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9, 2016

日本鰻的產卵生態和種苗培育技術開發現狀與挑戰

http://www.tfrin.gov.tw/friweb/frienews/enews0119/p1.html


マリノフォーラム21》於2015年12月1日在東京都中央區的アツトビジネスセンター舉辦「日本鰻的產卵生態和種苗培育技術開發現狀與挑戰」研討會。該組織於平成26-28年接受水產廳委託,執行「鰻魚種苗大量生產系統實證研究」,本次是邀請參與本項計畫的國立研究開發法人水產綜合研究中心人員擔任講師,以鰻魚為主題,報告「產卵場調查」、「種魚培育和採卵」、「種苗生產」等三項研究成果。 
                 
  首先由水產綜合研究中心增養殖研究所資源生產部的黑木洋明發表「水產廳漁業調查船開洋丸之日本鰻生態調查概要」。由於近年來成功捕獲產卵種鰻,發現其產卵行為大約是在五月的新月(大約農曆初一、初二)前後的夜間進行,推測捕獲水深、溫度各為170-250 m、20-26,種鰻年齡在5-10歲之間,具有半淡鹹水域的洄游紀錄,只是迄今尚未曾有同時捕獲雌雄種鰻的先例。黑木認為鰻魚研究已經從完全是謎的階段穩定進展。生態調查有助於瞭解鰻魚資源減少的原因,在天然水域的產卵生態資訊,則可作為人工種苗生產的環境指標。但是今後還有許多課題急待探討,例如種鰻經由什麼路徑游向產卵場、如何選定產卵場、性別如何決定、野生仔魚攝食何種餌料等。


  接著由養殖系統部的今泉均主任研究員報告「日本鰻的種魚培育和採卵」,他指出在人工飼育環境下,大部分的鰻苗長成雄鰻(投餵性轉換賀爾蒙或低溫培育,雌鰻數量會稍微增加),顯示雌種鰻確保的重要性。試驗過程採用2種方法培育雌種鰻,第一種是以添加激素的飼料投餵鰻線4-6個月,養殖2年後成為種鰻。另外則是採捕天然降河、體重在500 g以上的個體(大部分是雌鰻),雌雄都經過海水馴養後開始催熟。催熟方法有注射方式或將具特殊薄膜的膠囊埋植於鰻魚體內的PPOP技術(醫藥品有效成分透過滲透壓原理,長時間持續釋出),後者是定量(在20,每天釋出5 μl)、長時間釋出(有效期約42天),除了省力化之外,亦可減輕對鰻魚的緊迫。採卵可分人工採卵和誘發採卵,前者採1對1,育種效率較高,而後者則可獲得相對優質的受精卵。
 
  另外,今泉指出:「完全養殖的最終目標是要能育種,希望能以人工培育出具備活存率高(容易飼養、抗病力強),成長快速(變態期短、飼料效率高等)、品質佳(營養價值高、風味、肉質佳等)等各項優點的種苗」,而這些正是要達成商業化生產的重要課題。


  最後由資源生產部部長桑田博發表「日本鰻人工種苗生產現況和挑戰」。就鰻魚的特性而言,以嘉鱲魚(Pagrus major)為例,2日齡仔魚(全長4 mm)即可開口攝食,飼養1個月後(全長10 mm、體重0.2 g),就具備與親代相同的骨骼構造,再經2個月的養成即可長成可供業者放養的種苗(60-80日齡、全長40-60 mm、體重5-10 g)可是鰻魚孵化後約5-7日齡才開口攝食,體長7 mm的個體,在天然環境下約需3-6個月,而人工飼養則需耗時4個月到1年半以上;完全變態為鰻線(全長50-60 mm、體重0.15-0.2 g),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鰻苗的餌料也很特別,推測其在自然環境中可能是攝食海雪(marine snow)或動物性浮游生物的排泄物,目前初期餌料中,以鯊魚卵為主要成分的液狀飼料投餵效果最佳。以雞蛋、魚粉作為原料的替代飼料,也可培育至鰻線階段,但是有畸形等問題,飼育效果比鯊魚卵飼料差。


  近年來累積的成果,在飼育方法方面,目前使用10 L碗狀水槽培育(每投餵5次後就需換水,此時仔魚要配合移槽,相當耗費人力)。目前,1 t的半圓形雙槽式飼育水槽已開發成功。桑田已利用此種水槽育成441尾鰻線,但活存率只有1%,也有形態異常的現象發生,相對於嘉鱲魚的活存率可達50%,鰻的完成度還很低。

  有關上述問題,在「鰻魚種苗大量生產系統的實證研究」中,針對自動給餌系統、換水、殘餌處理、受精卵的確保等,與合作廠商和大學研究團隊積極推動相關研究。桑田指出,目前的生產目標是1萬尾,未來希望能達到10-100萬尾的產量。達成目標後,再技轉民間業者,進行商業化的大量生產。然而要順利走到這個階段之前,仍有許多瓶頸需要突破。
譯自:MF21 ニホンウナギの產卵生態と種苗技術開發の現狀と課題,養殖ビジネス(2016/1):68。
譯者: 林天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