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9, 2012

一頁歷史

基隆碧沙魚漁港的海功號

聯合報多年前曾登出一則歷史新聞:「三十年前海功號南極行載回核武原料?…遠航計劃負責人:是一枚飛彈。」關於這則新聞,手邊資料可證明海功號載回的真的是飛彈,而且是前蘇聯的飛彈!

資料來自我國老外交官劉瑛先生回憶錄:「您好!大使閣下!」一書。書中提到,當年他在駐南非大使館任職時,「安哥拉正在打內戰,南非派軍防衛西南非和安哥拉的邊界地區。他們輾轉俘獲了若干枚蘇聯製造的導向飛彈。經過我大使的交涉,南非政府同意送我們一枚。我方派了三位專家到南非,先將彈內炸藥蒸餾出來,再將彈體和導向系統分解裝箱,準備運回國內研究。」
至於如何運回呢?劉先生說:「適逢我國到南極的研究船經過南非港口,停靠補給,準備返國,我們商得斐方同意,很順利的把貨物裝上船,運回台北。不久,我們又向南非要到了一枚。」
這段歷史,足以為「海功號」添上一筆功勛,也足以銘記當年外交、國防、海研單位聯手接力「拚國力」的往事。

【大紀元7月2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唐聲揚、翁聿煌/基隆報導〕在許多40、50歲的民眾心中,「海功號試驗船」的威望幾乎可和紅葉棒球隊比擬!這艘前往南極洋執行任務的漁船,當時號稱20世紀前往南極洋最小的船隻,成功返國後新聞喧騰一時。

呂一銘指出,30年前,各項資源與技術欠缺,台灣展現魄力勇氣航向南極,就算是積極發展海權的中國,都比台灣晚了2年,光是這點,台灣人就值得驕傲。
他認為,台灣人現在懷念的古蹟文物,不是中國歷朝歷代,就是葡萄牙、荷蘭、日治時期的東西,再過幾十年,我們要拿什麼讓子孫看?海功號就是台灣當代的驕傲。
呂一銘建議,漁業署應該比照古蹟文物方式保留海功號,維修經費可向從事海洋相關產業的企業尋求贊助,讓海功號適度開放參觀,發展週邊觀光產業。
當年海功號首航南極計畫的隨行工作人員戚桐欣感慨地表示,正濱漁港空有遠洋漁船補給港之名,實際上卻成為船的屠宰場,海功號如果拆解成廢鐵,教漁業界情何以堪!
戚桐欣指出,南極蝦當時是非傳統性的漁業資源,撈捕的漁具、漁法和加工技術、市場需求仍在試驗階段,僅有日本、蘇俄等掌握資料,台灣也由水試所系主任李燦然率領前往探勘南極洋。
當時外界總以為海功號研究人員要登上南極冰原,戚桐欣說,其實研究隊自始至終只是要到南極洋撈捕南極蝦而已。海功號在完成南極蝦的捕撈工作後,從開普敦港返航前,臨時接獲代為運送一箱機密軍事裝備任務。
戚桐欣指出,在返航台灣前夕,他與同事李燦然接獲通知,當時我國駐南非大使陸以正要求海功號代將一件包裹運回台灣。
後來有人推斷包裹是製作核武的原料「鈾235」,但是戚桐欣認為是飛彈的彈體,因為當時僅用木條箱及防水布包住,如果是核武原料,豈不造成全船輻射汙染。
(http://www.dajiyuan.com)
7/25/2006 8:44:04 AM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6/7/25/n1397598.htm
跟據當年工作人員的敘述:
(http://hong-osama.blogspot.tw/2010/12/3.html)
2月17日海功號回到開普敦,領事洪健雄先生特別在領事館設宴慶賀全體人員,隨後生物系主任曾文陽和記者團先行搭機回台灣。領隊李燦然博士、加工系主任陳茂松、顧問農復會技正盧向志等三人則為慰勞海功號海上作業的辛苦,招待大家到好望角旅遊參觀,陪伴船上人員直到2月23日目送海功號出開普敦港才搭機回台灣。就在臨出港前夕,2月22日晚上約七點,五六個壯碩原住民船員抬著長約3公尺,寬高約40公分,內用黑色油紙包裹,外用木板條裝訂的箱子進實驗室,堆靠牆邊。船長說是領事館託運回台的東西。


誠如聯合報記者呂一銘的感言,『能夠與海功號乘風破浪,首航南極洋,是一生的榮幸』。至於領事館託運的木板條箱子,船員說海功號在進基隆港的前一天晚上,靠泊深澳港外清理船體時,當天深夜外交部就派人來接運走了。「海功號首航南極洋」中,相信同船的同事也有同樣的感受,我們都做到了『不是坐船的研究員』。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