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6, 2014

國際鰻魚資源保育趨勢及我產業發展的新思維

2014年12月16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陳汾蘭研究員在『國際保育趨勢下台灣鰻魚產業的調適』研討會中指出,面對資源、生產和消費環境的改變,我國鰻魚過去以日本鰻為主,並有90%輸出日本的產業型態,在全球化,強調產業合作與管理的趨勢下,必需以新思維來擬訂產業發展策略,包括:

1. 參與國際組織,爭取「話語權」;
2. 建立管理制度,善盡養護責任;
3. 把握頭苗先機,調整放養習慣;
4. 創新加值生產,運籌行銷全球等,俾能避免被「邊緣化」,同時掌握市場優勢及進入時機,開創產業新局。

陳汾蘭研究員以『國際鰻魚資源保育趨勢及我產業發展的新思維』為題,發表演講。

她指出,就中長期而言,日本鰻因為棲地環境劣化、洄游障礙、污染、海洋變遷及過度捕撈等因素影響,鰻苗的捕撈量持續下降,隨之造成鰻苗價格快速攀升及其他異種鰻引入東亞地區養殖等,這些現象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並引發預防性措施意識 。

陳汾蘭研究員說,美國蒙特利水族館(The Monterey Bay Aquarium)推出Seafood Watch以「最好的選擇」、「好的替代品」及「避免」三個層次建議消費者和商人選擇適合健康的海鮮,鰻魚由於種苗來源依賴野生捕撈等問題已被列入「避免」之選項。

她分析產業競爭力指出,在產業優勢方面,日本鰻至今仍無法以人工繁殖方式量產,需倚賴天然捕撈,臺灣是最先開始捕獲鰻苗的地區,倘能將捕撈到的鰻苗留在臺灣並克服冬季放養的低成長率,則握有生產時機優勢。
而在產業劣勢來說,日本水產總合研究中心於民國99年4月,發表日本鰻達到完全養殖,但鰻苗人工穩定生產技術部分仍待突破;韓國也在今年的東亞鰻魚資源協議會(East Asia Eel Resource Consortium,簡稱EASEC)上報告該國已於去年成功培育出鰻苗;至於我國,雖已研究可自然產卵(30-50萬顆/尾),但因未及提供孵出鰻苗設施及開口餌料,鰻苗於10–12天未攝食狀況下死亡。

她說,我們的市場九成仰賴日本市場,議價能力低。同時,中國大陸自80年代發展發展鰻魚產業,台灣水土資源有限,不易與中國大陸採量產低價競爭。鰻魚為淡水養殖種類,依據養殖用水調查估算,鰻魚單位面積年用水量約70,000立方公尺/公頃/年,是屬高耗水量產業。

不過,她以為,美國、歐洲與俄羅斯等日本以外的國際市場對以異種鰻代替日本鰻接受度較高,對大規格鰻需求也較大,且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例如太平洋雙色鰻 (A. bicolor pacifica,又名短鰭鰻、菲律賓雙色鰻)、鱸鰻 (A. marmorata,俗稱花鰻),當可部分填補日本鰻供需缺口。而過去銷售型態,以活鰻、蒲燒鰻及白燒鰻等產品供應日本市場為主,爰尚有國內及國外新興市場可以開發。因此,我們仍有機會。

陳汾蘭研究員說,除中國大陸外,尚有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及越南等新加入者投入鰻魚產業。鰻苗資源量變化大,養護與管理力量興起,面臨資源重新分配與管理,我們若不參與合作,則會被邊緣化致使貿易受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