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02, 2018

日本日本鰻產卵場研究

臺灣水產電子報2018/06/02

日本塚本勝巳教授四十年研究日本鰻產卵場

2400多年前,古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在其著作–動物誌中,記述鰻魚是由大地自然發生,這個迷思一直到1922年,丹麥海洋學者Johannes Schmidt於北大西洋發現鰻魚產卵場之後才被打破。受到丹麥學者發現歐洲鰻產卵場的刺激,日本學者也開始進行日本鰻的產卵場調查。

水試所於4月16日特別邀請日本東京大學塚本勝巳名譽教授 (現為日本大學教授) 以「Fortunes in Science - Fluke or Inevitable Result」(科學的重大發現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的結果)進行專題演講,分享其40年來在日本鰻產卵場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般都認為,鰻魚是淡水魚類,但事實上,鰻魚是棲息於淡海水之間的洄游性魚類。鰻魚在海洋產卵後、歷經柳葉期幼生及線鰻階段後洄游至河川並成長為黃鰻。黃鰻在河川中棲息約10年後變態為銀鰻,再回到海洋產卵。塚本教授主要是利用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的4000噸級研究船–白鳳丸進行調查,當研究船航行至浮游生物聚集之潮境海域時,即以浮游生物採集網進行採集,若採獲卵或柳葉期幼生樣本,則以分子生物技術 (PCR) 確認是否為日本鰻(塚本教授是全球第1個在研究船利用PCR即時分析儀的學者)。除了白鳳丸之外,他也曾經與德國合作,利用潛艇尋找日本鰻產卵場(前後27次,累積潛水調查時間91小時),但一直未成功發現產卵場。

歷經十餘年的努力後,皇天不負苦心人,1991年塚本博士終於在關島附近海域採獲柳葉期幼生,其體長為7 mm,比當初歐洲鰻柳葉期幼生被採獲時的體長還小。只是科學的進步不一定是持續且穩定成長,1991年發現日本鰻柳葉期幼生之後的14年間,未再有任何重要進展。直到2005年,為了躲避颱風而取消原先預定的測站,重新規劃採樣地點之後,幸運之神翩然降臨,在該航次中採得約400尾的前柳葉期幼生,經DNA鑑定後證實為日本鰻,此係全球首次於野外成功採得日本鰻前柳葉期幼生。四年之後的2009年,又於海洋中採集到日本鰻的卵,這也是史上的首次紀錄。

回顧過去的研究歷程,塚本教授認為科學的重大發現並非憑藉運氣即可達成。他並不是漫無目的於太平洋中隨機拖網採樣,而是依據方格採樣法及假說檢驗法等相關科學法則去規劃測站與執行採樣。在浩瀚的海洋中,雄鰻及雌鰻究竟如何相遇?塚本教授針對此點,提出了海山假說及新月假說,推測雄鰻及雌鰻相遇的地點及時間,此為發現前柳葉期幼生的兩個關鍵性假說。海山假說推測日本鰻在馬里亞納海山附近產卵,新月假說推測日本鰻在新月的夜晚產卵。塚本教授依據所建立的假說進行5次採樣,5次皆成功採集到日本鰻卵,由此可知這些成功並非僅靠運氣的成果。迄目前為止,塚本教授已經成功的在野外採獲近600顆日本鰻卵,他認為這個成果係根據假說及利用方格採樣法等不同採樣策略與綿密的計畫才有可能達成。

科學研究的目的在於解決問題,而研究的樂趣在於不斷的探索新知。目前已經找出產卵場,採獲魚卵以及親鰻,日本鰻的產卵場生態研究總算告一段落。發現日本鰻產卵場後,野外現場觀察日本鰻產卵行為成為塚本教授的下一個研究目標。為觀察日本鰻產卵行為必須更確實推測親鰻產卵地點及時間,因此建立了內部潮汐假說,同時利用環境DNA技術協助判定,另外,也在日本鰻身上裝置衛星標識器,記錄其洄游路徑。若能實際觀察產卵行為,除能獲得產卵所需的親魚數量、性別等資訊,作為日本鰻資源保育的科學依據外,也能進一步應用於完全養殖技術的發展。(訊息來源:水試所電子報145期)You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