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鰻 (Anguilla japonica) 是臺灣、日本、中國和韓國的重要經濟養殖魚類。1990年代是臺灣鰻魚養殖的全盛時期,產量甚至曾經高居全球之冠,因此贏得「養鰻王國」之美稱。當時臺灣為日本的鰻魚主要供應國,外銷量高達6萬公噸,約佔日本市場消費量的一半以上。要生產6萬公噸成鰻大約需要60公噸的鰻苗,當時鰻苗產量豐富,臺日中韓四個國家的日本鰻鰻苗總捕獲量高達140公噸以上,加上中國的養鰻事業尚未興起,因此,臺灣除了本地捕獲之外,也很容易大量進口鰻苗,養成後外銷日本。然而,近年來由於過度捕撈、氣候變遷和環境污染等因素,導致日本鰻資源枯竭、鰻苗減產,臺灣已不可能像以往一樣進口大量日本鰻鰻苗來養殖。因此,如何杜絕鰻苗非法走私出口,讓臺灣鰻魚產業能永續經營是當前重要課題。
鰻苗捕獲量和放養量
表1是2009-2022年臺日中韓四國日本鰻鰻苗捕獲量和入池量的變化。四個國家的鰻苗總捕獲量介於20-90公噸,豐漁年和不(歉收)漁年的鰻苗捕獲量相差4-5倍。不論是豐漁年或不漁年,其總入池量與總捕獲量都相等,表示捕獲的鰻苗全部用到養殖,但每個國家的鰻苗捕獲量和入池量則不盡相同。中國因海岸線長河川多,鰻苗捕獲量最多,約佔四個國家總捕獲量的60-75%,是鰻苗的主要輸出國。日本和韓國有吃鰻魚的傳統習慣,鰻苗捕獲量不足時會從中國或臺灣進口。至於臺灣,最近幾年來,鰻苗一直處於不足狀況,不漁年時鰻苗已經很少了,卻沒有全部入池養殖(表1黃色),讓人百思不解。
近十餘年來日本鰻資源急遽銳減,為了養護和資源的永續利用,日本於2012年9月邀請日本鰻資源的主要利用國家,包括臺灣、韓國及中國,召開「國際性鰻魚資源養護管理非正式會議」,並提出聯合聲明,建議共同創立一個稱之為「永續鰻魚養殖聯盟」(Alliance for Sustainable Eel Aquaculture;ASEA)的國際非政府組織,與會各經濟體達成協議,決定在下一個漁季開始,日本鰻鰻苗初次放養量將不超過2013-2014年總放養量(98.4公噸)的80%,也就是78.7公噸,各國鰻苗入池量的配額分別為:臺灣10公噸、日本21.6公噸、中國36公噸、韓國11.1公噸。臺灣鰻苗捕獲量為1-8公噸,還不到永續鰻魚養殖聯盟的10公噸配額。因此,需要進口鰻苗,但只有豐漁年才有機會從中國進口(表1藍色),對鰻魚養殖產業影響甚大。
表1、2009-2022年日本、臺灣、韓國和中國大陸日本鰻鰻苗總捕獲量和放養量的比較
防止鰻苗走私出口
漁民俗稱「白金」的日本鰻苗,目前尚無法以人工繁殖方式提供,仍需仰賴野生捕撈。有鑑於此,漁業署協調經濟部進出口局於2017年10月公告每年11月1日至翌年3月31日禁止臺灣的鰻線、鰻苗及幼鰻出口,並協調財政部依「海關緝私條例」,對所查獲沒入的鰻苗不得由受處分人購回。同時邀集財政部關務署、內政部警政署航空警察局、海洋委員會海巡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及財團法人台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等單位,就可能走私出口的情資研析,俾供各單位防止鰻苗走私出口,以利鰻魚養殖產業發展。
近幾年發現臺灣的日本鰻鰻苗,在不漁年時,入池量比捕獲量少很多(表一黃色),例如2013年少1.1公噸(佔捕獲量的73.3%)。換言之,2013年臺灣捕獲的日本鰻鰻苗可能有73.3%都出口到國外。2019年更誇張,捕獲2.7公噸,入池量只有0.1公噸,有96.3%的鰻苗出口到國外。根據財政部關務署臺北關的紀錄,2019年緝獲的走私鰻苗為28公斤,佔不法出口之1.1公噸的2.54%;2021年緝獲的走私鰻苗為32公斤,佔不法出口之2.6公噸的1.23%。也就是說,被緝獲的走私鰻苗數量微乎其微,那麼其他的鰻苗究竟到那裡去了?是未被緝獲或另有原因,值得有關單位注意。
留住頭期苗,再現鰻魚產業風華
臺日中韓四個國家的日本鰻鰻苗都來自同一個族群,日本鰻6-7月在馬里亞納海溝西側誕生後順著北赤道洋流由東往西漂,到了菲律賓東方海域進入黑潮游向臺日中韓四個國家的陸棚,變態為玻璃鰻,進入這些國家的河川生長,臺灣是鰻苗(玻璃鰻)最先抵達的前哨站,盛產期為12-1月,比日本早約一個月,稱之為「頭期苗」。臺灣的頭期苗有生長快、不必越冬、養殖成本低的優點,深得日本養鰻業者的青睞,養殖半年後就可長到4P(每公斤4尾)的上市體型,正好趕上日本7月土用丑之日的鰻魚節。因此,鰻苗產量少時,日本商人就會想方設法取得臺灣的頭期苗,導致鰻苗價格高漲,使得養鰻業者觀望不前、養殖意願低落。為了確保臺灣養鰻業的永續發展,如何留住本土生產的頭期苗,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每年冬天在臺灣河川出海口捕獲的日本鰻鰻苗,每公斤大約5000尾,每尾體長約6公分、體重約0.2公克。一尾鰻苗經過半年的養殖可以長到250克的上市體重。換句話說,一公斤苗可以生產一噸成鰻 (圖片 韓玉山教授提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