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9, 2022

放流養殖鰻魚在半鹹水中滯留率可能很低

 東亞鰻魚學會(理事長塚本勝已)主辦的以「鰻魚飯的未來」為題之第九次公共研討會於今年7月10日在東京召開。此次不以資源保全為主體,而以鰻魚一生中渡過最長時日的「河鰻生物學等」為主題,並邀請7位年青研究人員進行發表。其中京都大學田野科學教育研究中心海洋生態系講座教授三田村啟理以「鰻魚的移動」為話題,並表示「一尾體重在200公克以上的養殖鰻魚個體在半鹹水中滯留率可能很低」,三田教授介紹了他於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在福島縣北部的半鹹水湖松川浦進行的體長約60公分左右天然野生鰻魚20尾及15尾養殖鰻魚標識放流實驗。他在南北5公里,東西3公里並以一條80公尺寬水道與外海相連的環境中,與外海的出入口裝設2臺接受器,河水注入湖之4條河川注入口裝置了8臺接受器,湖面安裝了28臺接受器,其後在松川浦灣追蹤到25尾帶有崁入標識鰻魚的行動。他發現天然野生鰻放流後,除了其中一尾(已變態為銀鰻)在放流後即準備降海作產卵洄游及不知原因之個體追蹤不到信號外,其他有信號之鰻魚均可確定其在松川浦越冬。至於養殖鰻放流兩個月以內,100%無法回收個體之信號,其中有58%移動到外海,其移動到外海之時刻與銀鰻一樣,於滿月與新月前後幾天的晚上退潮時候出海。三田村教授對此表示:「我不知道更小的養殖鰻或別的季節放流是否也有這種現象。」但這項實驗卻透露出養殖鰻魚長大後放流,在半鹹水域中可能不會滯留。此外,透過此一實驗,該教授亦發現白天生息於松川浦湖之鰻魚,夜間有溯河索餌等定期往復洄游之現象。

另一方面,長崎大學水產與環境科學綜合研究科的長谷川悠波則提供了「鰻魚在逃避被掠食」之話題,他表示即使日本鰻鰻苗被其掠食者暗色沙塘鱧吃掉,但有超過一半的鰻苗會透過暗色沙塘鱧之鰓的縫隙逸出來,這種逃避掠食行動於脊椎動物中第一次被發現。他以相機拍攝之圖像說明鰻苗在掠食者攝食後會尋找消化器官之食道,並向後方泳動讓其尾部自鰓中逸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