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9, 2024

鰻苗捕撈11月1日開始 漁業署:業者應先辦理登記

賺鰻金」季節來了!鰻苗捕撈11月1日開始 漁業署:業者應先辦理登記

 
鰻苗捕撈漁季11月1日開始 漁民須注意事項。(圖/漁業署提供)
鰻苗捕撈漁季11月1日開始 漁民須注意事項。(圖/漁業署提供)

漁業署29日表示,2024年度為期四個月的鰻苗捕撈漁季將於11月1日展開,漁業署呼籲從事岸際捕撈鰻苗業者應向作業當地區漁會辦理登記,於作業期間維護自身安全,配合於漁撈日誌協助填報捕撈方法、捕撈地點及捕撈數量,並於卸魚申報系統完成申報,以利鰻魚資源管理評估及規劃。

漁業署提醒,捕撈鰻苗是台灣沿海漁民冬季重要傳統產業之一,因在暗夜環境作業,再加上冬季天候寒冷海象不穩定,使岸際捕撈鰻苗作業風險較高。捕撈鰻苗業者除了應遵守相關主管機關公告岸際或海域活動安全相關規定,作業期間務必穿著救生裝備(如救生衣等)並注意天候海象,賺鰻金之餘,更要顧及生命安全。漁業署說明本年度特別邀請國立台灣大學教授韓玉山於10月底,假新北淡水、彰化鹿港、屏東枋寮及東港辦理4場「鰻苗生態資源與作業安全宣導」講座,透過現場宣導捕撈作業相關注意事項,以提高業者作業安全意識。

漁業署表示,本年度鰻苗捕撈漁季自2024年11月1日起至2025年2月28日止,依據「岸際捕撈鰻苗應注意事項」,從事岸際捕撈鰻苗人員除了向作業當地區漁會辦理登記外,應於漁撈日誌填報捕撈方法、捕撈地點及捕撈數量,送交作業當地區漁會彙整。另呼籲捕撈鰻苗業者於卸魚申報系統完成申報,以利後續進行鰻魚(苗)資源科學調查研究及資源管理評估規劃,共同維護鰻魚產業永續經營。

日本水產廳截至2023年已投注達24.6億日圓於「日本鰻鰻苗商業化量產系統實證計畫」

日本水產廳今年7月4日於農林水產部就截至2023年已實施7年,投注達24.6億日圓之「日本鰻鰻苗商業化量產系統實證計畫」的進展狀況舉辦媒體說明會。該計畫執行機關為水產研究及教育機構,其水產技術研究所玻璃鰻生產組組長風藤行紀表示:「鰻魚種苗之生產成本已達到3年前之1尾3,726日圓,約減半為1尾1,821日圓,而野生玻璃鰻鰻苗最高成本價約1尾600日圓,因此在邁向鰻苗人工種苗量產化目標實現已有巨大的進展。」

近年來有鑑於野生玻璃鰻鰻苗之漁況持續低迷,放養鰻苗的價格每公斤超過200萬日圓已常態化,本計畫迫切想要營造一個不需仰賴野生種苗的環境,從2017年起產官學合作致力於玻璃鰻苗人工種苗量產系統之開發研究,針對(1)產卵到孵化生產技術的開發;(2)鰻苗成長與高生殘率的飼料開發;(3)生產力高之飼育水槽的開發;(4)促進省力化自動投餌系統之開發;(5)優良品系鰻苗育種等5大課題進行人工種苗量產之因應研究。

成果方面,以「生產力高之飼育水槽的開發」為例,成功降低75%的生產成本。風藤行紀表示:「飼育水槽開發實驗之副產物而言,一個水槽目前每年可生產1萬尾玻璃鰻種苗,比2016年(當時每一水槽年間生產1,800尾)要高得多。」他進一步表示:「如果現在停止研究飼育水槽之改進開發研究,而專心致力於種苗之生產,則可望較2016年生產15-20倍的種苗,即每年每個水槽可生產3萬尾種苗。」也就是7年來累積的各項研發成果的共同作用下,每個水槽年間生產鰻苗尾數大幅增加。

儘管如此,但與天然水域所捕獲之野生種苗最高市場價格相比,成本仍然有3倍差距。因此他認為,除了上述已取得之研究成果外,目前正在研究中的「自動投餌機與育種技術的研發」,似乎還有進一步改進空間。這些後續研究將與為擴大量產規模,進行技術轉移同時進行。該組的後續計畫,即2024年鰻苗商業量產化計畫已開始實施大規模量產系統,並持續進行必要的技術開發。

說明會中,該組的最終目標,是量產系統所生產之人工鰻苗,每尾價格在1,000日圓以下,即每公斤鰻苗價格以500萬日圓為目標而持續進行研究。風藤行紀表示:「如果我們能將人工種苗養之成鰻的蒲燒鰻價格比野生種苗養成者價格高出一至二成的話,個人認為消費者站在可持續生產的立場,是可以接受的溢價。」

說明會當天,也舉辦了由人工種苗養成之成鰻的蒲燒鰻試吃會,負責養殖之山田水產股份有限公司加藤尚武先生表示:「關於人工種苗之養殖方面,每一尾鰻苗大約需要一年時間長到200-250公克(4-5P)出貨大小,給人的感覺是既不比天然野生種苗之養成快,但也不慢。再就生產效率而言,因為每一養殖池有5萬-10萬的放養量,因此養殖規模不一樣,難以比較,但也不致只有其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之養成效率,至於成鰻之肉質也毫不比野生鰻苗養成者遜色。」

日本鰻苗貿易協議會建議嚴格處罰以防止偷捕鰻苗

日本鰻苗貿易協議會理事長森山喬司一行於6月6日拜會日本水產廳副廳長藤田仁司,敦促其對偷捕鰻苗者施以嚴厲處罰,並查驗目前「鰻苗漁業」由地方政府首長許可之現況,以及檢討設置捕撈數量上限是否具有實際意義等議題,以指導各地方政府相關政務之推動。

拜會藤田仁司副廳長的三位人士是森山喬司理事長(關東)、大森龍太郎副理事長(九州)與橫山圭一理事(關西)。森山喬司提及「嚴格處罰以促進相關防止偷捕鰻苗措施的執行力」與「有關基於國際放養數量管理概念下地方首長許可漁業『鰻苗漁業』之發展,應對相關地方政府採取強力的指導」此兩項要求。

關於前者,其認為漁業法修訂後的第一起違規案件,高知縣淀川的偷捕者於今年3月被判處緩刑,且沒有罰金,實際上等同於無罪釋放,影響甚大。為了達到抑制的效果,有必要判處實際刑責與高額罰金。

在後者方面,由於2023年12月日本所有都道府縣鰻苗捕撈轉變為地方政府首長許可漁業,在資源管理上水產廳的通知被視為不必要且被無視。如此下去,2025年12月將對鰻苗實施水產流通適正化法,顯然會招致「鰻苗流通量減少、價格高漲和鰻魚養殖戶放養量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要求水產廳應改善形成減少鰻苗不透明流通的制度。

對於這些要求,藤田仁司回覆:「由於我本人至今參與防範偷捕的措施,因此可以理解。」同時也補充回應道:「水產廳也將在這方面努力工作。雖然我們不能干涉司法的部分,但我們將與各位合作努力,確保維持適當的管理。」

日本2024年鰻苗放養量還不到16公噸

根據最近公布之日本農林水產部2023年的漁業與養殖業生產統計,日本2023年鰻魚養殖產量有1萬8,294公噸,比前一年減少5%,也是連續2年出現減產之趨勢。該年日本鰻之放養量少且以進口之玻璃鰻苗為主,雖然鰻苗短缺感頗為強烈,但養殖狀況則十分順暢。

就各都道府縣之產量而言,鹿兒島以7,852公噸(與前一年差不多)最多,其次為愛知縣之3,810公噸(-9%),再其次之宮崎縣的產量為3,342公噸(-6%),第4名以下為靜岡縣的2,255公噸(-5%)、三重縣有246公噸(-10%)、高知縣有207公噸(負成長8%)、德島縣有183公噸(-32%)、及熊本縣有156公噸(-11%)。

另一方面,與日本2025年鰻魚生產量有直接關係之2024年漁期日本鰻苗放養量還不到16公噸,日本鰻鰻苗交易推行到許可制度以來,放養量為第三低水準。因此連續第3年日本之鰻魚產量減少已是不可避免之事實。但是近年來日本鰻有養成到更大才出貨之趨勢,因此總產量下降幅度可能不是那麼大。

再者,2023年日本野生成鰻之生產量有55公噸,比前一年減少7%,是連續第3年減產,也創下史上新低。隨著為日本鰻資源管理目的而禁止從河川捕撈成鰻(親鰻),養鰻業已成為有利基之產業。

李賢忠,摘譯自日刊水產經濟新聞,21 June 2024 

Thursday, October 03, 2024

青年團隊擴大鰻魚產業視野 設計課程讓學童關心海洋

青年團隊擴大鰻魚產業視野 設計課程讓學童關心海洋

 

關注鰻魚產業及海洋議題「港灣溜魚文化工作室」青年團隊,設計多元課程與兒童營隊並走入校園,帶領學生認識鰻魚及環境教育,共同關心彰化沿海發展與保育。

教育部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為鼓勵青年參與地方,將想法化為實踐,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藉由學習性青聚點在地課程及蹲點見習,開啟青年對地方認識,並透過Changemaker計畫,鼓勵關心地方事務的青年發起實際行動。

參與113年Changemaker計畫的行動團隊「港灣溜魚文化工作室」及「五漁村How野青年」,成員皆從培訓開始逐步認識地方、參與地方事務,並以具體行動展開創生之路。

位於彰化鹿港鎮的「港灣溜魚文化工作室」,長期關注鰻魚產業及海洋議題,創辦人之一的趙俊傑因返鄉接班家中鰻魚事業,民國109年起主動搜尋相關資訊,參加青年署Dreamer培訓,認識家鄉文化及產業特色。

趙俊傑後來更與團隊夥伴郭珮蓉合作,於110年成立工作室,申請Changemaker計畫,從鰻魚餐食開發、養殖人分享到教案開發等,讓產業不再只是外銷,更擴大到關注海洋及環境教育。團隊今年更提出「藍色彰化,濱海童行」計畫,設計多元課程與兒童營隊並走入校園,帶領更多學生共同關心彰化沿海發展與保育。

另一組團隊「五漁村How野青年」的成員因被宜蘭五漁村的山海資源及當地生活吸引,於111年先後從台北移居至宜蘭縣頭城鎮,其中有教育企劃、解說員專業背景的莊沂儒,在擔任青年署學習性青聚點蹲點見習生時,觀察到五漁村學童因父母工作忙碌、3C影響,以及地方青年陪伴人口的缺乏,對家鄉陌生而有了距離感。

「五漁村How野青年」因此於今年申請Changemaker計畫,提出「海村囝仔小學堂-青幼共學提案」行動,透過青幼共學,設計文化及產業空間遊戲式走讀,使青年成為傳統與現代的橋梁,轉譯在地自然人文知識,同時帶領地方學童探索家鄉環境。

鰻苗歉收時價格恐超黃金…完全養殖有多難?揭密複雜成長過程

 

好讀周報/鰻苗歉收時價格恐超黃金…完全養殖有多難?揭密複雜成長過程

 
台灣沿岸海流非常複雜,每年漁民能補到鰻苗的情況相當不一。(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沿岸海流非常複雜,每年漁民能補到鰻苗的情況相當不一。(圖/本報資料照片)

文/郭毓璞

每年冬天(11月-隔年2月),漁民們會聚集在花蓮溪、蘭陽溪甚至淡水河口,捕撈他們稱之為「白金」的鰻苗,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漁民大多數都是捕鰻苗而非直接從魚卵開始養殖鰻魚

●從河游入深海產卵 海流影響鰻苗出沒

要了解這個原因,我們要先了解鰻魚(以下所述之鰻魚以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為主)複雜的生命之旅。鰻魚和鮭魚一樣,都屬於洄游性魚類,不同的是鮭魚是逆流而上到河的上游產卵,鰻魚則是從河游入海產卵,而且產卵的地點也不簡單,母鰻經過千里跋涉來到太平洋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附近產卵後死亡。在深海中孵化後的鰻苗會長成兩側扁扁的柳葉鰻樣態,這個外型讓牠可以隨著黑潮進行長距離漂流,接近大陸棚時則變態成為流線型的玻璃鰻或線鰻,這也是漁民捕撈到鰻苗的真實樣態。

捕獲鰻苗後,鰻魚長大之路才要開始,這些來自台灣東部或東北部的鰻苗們很快又會被千里跋涉,帶到台灣西南部進行養殖,花半年時間從一隻0.2g的小小鰻苗養殖到1隻250g的成體鰻魚,就可以販售成為鰻魚飯的材料了。

由於鰻苗的出沒很受到海流影響,台灣周遭的沿岸海流又非常複雜,因此每年漁民能捕到鰻苗的情況相當不一,歉收時曾創下1隻100-200元,單位重量價格可能超越黃金,因此才有「白金」之美名。

鰻魚的成長過程。(資料來源/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台)
鰻魚的成長過程。(資料來源/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台)

●過度捕撈 棲地破壞 野生鰻魚 資源下降

然而,過度捕撈和人為對棲息地的破壞正導致野生鰻魚資源不斷下降,雖然農業部早於2013年就開始執行冬季以外季節禁止捕撈鰻苗、溪流禁捕成鰻等政策來永續鰻魚資源,但往往造成冬季大量漁民湧入,近年甚至出動鰻苗船搶捕等現象,因此,科學家開始思考,我們何不從零開始養殖鰻魚直到成鰻呢?

這個技術叫做「完全養殖」,四面環海的台灣,有70-80種海產已達成完全養殖,如石斑魚、草蝦等。然而,鰻魚的生活史太過於複雜,不同生長階段對環境條件要求不同。從卵到鰻苗,再到成鰻,每個階段需要特定的水溫、鹽度和氧氣濃度等條件。這些條件的微小變化都可能對鰻魚的生長產生重大影響。如何在人工環境中精確控制這些變數,是實現完全養殖的關鍵。

●成功模擬多變環境 完全養殖成為可能

即使如此,嗜吃鰻魚如命的日本人對完全養殖充滿了幹勁。早在1973年,日本科學家就成功人工孵化鰻魚卵,回顧一下,鰻魚卵原本可是在馬里亞納海溝等級的深海才能孵化,研究團隊如何人工模擬出這種環境實在是不簡單,而由於對幼鰻生態有太多未知,導致孵化出的幼鰻死亡率極高,讓如何養出鰻魚苗這點卡關,直到2016年才突破,但一尾鰻苗的成本高達台幣8700元(40000日圓)。即使如此科學家並不氣餒,透過育種、獨特配方的飼料等方式,持續提高量產可能性,今年(2024)7月,日本水產廳研究機關公開新突破,養殖鰻魚苗成本降到約400元(1800日圓)左右,距離野生捕撈的鰻苗100百元出頭(500-600日圓)已經不遠,配合原本就成熟的成鰻養殖技術,終於讓鰻魚的「完全養殖」成為可能。

完全養殖技術的成功,不僅能繼續滿足我們對鰻魚飯的口腹之慾,更讓野生饅魚族群獲得喘息的空間,期待將來有一天,溪口的玻璃鰻不再被圍捕,而能夠安心洄游成長,再踏上前往馬里亞納海溝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