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02, 2006

千里姻緣一線牽

經過千辛萬苦的跋涉,在擁擠的"鰻潮"裡,依然固執的與來自同一故鄉的伴侶配對,這可是鰻魚才有的特殊行為哦!研究人員發現,在歐洲與北非的鰻魚繁殖場上,縱使世界各地的鰻魚都回到了同一片馬尾藻海生殖場,在繁殖配偶的選擇上,鰻魚還是傾向選擇來自於家鄉同一區域的對象進行交配。

自從1920年開始以來的研究我們知道,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的生殖屬於開放性一對多選擇性的隨機交配(panmixia)方式,經由蛋白質以及DNA的分析發現歐洲大陸各地區的鰻魚族群並沒有很明顯的差距。

魁北克的Laval大學的研究人員Thierry Wirth與Louis Bernatchez利用了更敏感的方法來分析這些滑溜生物的基因。他們利用了DNA的延伸物(microsatellites)進行分析,量測其中染色體的重複序列(例如:…ACTACTAC T…)。由於細胞在複製與排列組合這些重複的片段時容易發生漏失的現象,因此在不同個體中, microsatellites 的變異非常的大。這個特質讓它成為了基因的指紋一般的具有其顯著的意義。

研究人員分析了611條來自於地中海、大西洋、波羅的海與北海鰻魚的microsatellites基因序列。進一步分析了發生交配行為的兩條鰻魚基因的差異與來源地距離的關係。結果發現距離越遠,基因的差異性就越高。 Wirth與Bernatchez認為這種基因相似度與地域距離關連性的關係主要來自時間,不同地域的鰻魚在不同的時間來到馬尾藻海進行交配與繁殖,其身邊所遇上的對象最有可能的就是來自於同一的地區的鰻魚。

英國研究鰻魚遺傳學的生物學家Simon Archer說:這個結果並不讓人吃驚,但非常的重要。許多的研究人員都懷疑數種的鰻魚族群都進入了馬尾藻海,應當在繁殖上會增加交配的歧異性,現今的結果發現其實不然。Archer補充說:例如地中海的鰻魚可能在其家鄉就完成了繁殖的過程,這些數量龐大的族群甚至可能從未進入直布羅陀海峽。那就更不可能有相遇交配、繁殖的機會了。

Wirth說:這些地域性的交配可以使次世代保留適合居住於當地環境的基因,這是無須置疑的。回答這個發現的另一個答案,可能就是這些不同區域的鰻魚族群存在著不同的生理時鐘,在不同的時間裡誘發遷移與繁殖行為。

這些鰻魚的生活史發生於海洋,進入淡水河流,又回到大海。鰻苗出生在西印度與亞速爾群島(Azores)間大西洋的馬尾藻海,海流對鰻魚的界限更大於陸地的阻隔,經過了2年近岸水域的生活,墨西哥灣流將牠們帶回大西洋。其間鰻苗發育變成幼鰻,並且回溯到河流的上游居住,往後的15-20年間鰻魚都居住於河流中,最終這些鰻魚將回到馬尾藻海中繁殖,然後也死在馬尾藻海。

這個基因分離的發現更增加了鰻魚的神秘性,就像年輕的幼鰻都能夠回到父母親的居住地一樣,雖然這些幼鰻從未到過這些地方。


--參考來源:Sciscape

Narrow Sargasso Sea
Wirth, T. & Bernatchez, L. Genetic evidence against panmixia in the European eel. Nature 409, 1037-1040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