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6, 2010

The Shock Doctrine...

砸錢搶名師? 強化學術中產階級
【聯合報╱劉仁沛/台大農藝系教授季瑋珠/台大公衛系教授】 2010.01.25
(http://www.udn.com/2010/1/25/NEWS/OPINION/X1/5385320.shtml)
教育部提出延攬及留住大專院校優秀教師實施彈性薪資草案,要留住大學教授,延攬國外名師,和全世界搶人才。這個草案看似十分創新,其實問題重重。
其實,薪資不是教師的唯一考慮,整體的工作環境、氣氛、教學研究資源的可用性、評估與升等的公平性等等,更為重要。
現在各大專院校都已實施某種程度的彈性薪資,如終身特聘教授,是頒給少數具有中研院院士身分、得過國科會傑出獎多少次以上、教育部國家講座等榮譽者。這些「優秀人才」已經得獎無數,累積極多的資源,甚至許多獎勵的遊戲規則,若不是這些人訂的,也至少是為他們量身訂做的,享有這麼多優惠,他們不會輕言出走
不久前監察院調查國科會行政主管、各大學校長,發現許多人都有上億元的研究經費,可見一斑。反觀「庶民」教師,只能期待不定期的研究、教學、服務獎勵,連金額都要看當年財務狀況而定。再說國外的人才,因為在國內毫無紀錄,一切都得從零開始,加上許多制度限制,除非已獲中研院院士,在有限的任教年限中,絕對不可能累積到如同國內這些特聘教授一樣的資源,再加上家庭、生涯規劃等因素,要藉此延攬國外優秀人才,甚至希望他們在台灣生根,恐怕沒有想像的容易。
提升高等教育的師資水準,不應再將資源集中於資源已經很豐富的少數教授,而應全面提升大專教師各方面的待遇,建立學術發展的「中產階級」。單就薪資而言,台灣新聘助理教授,薪資只是鄰近國家地區,如香港、新加坡同等級教師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其他如研究、教學的軟硬體支援,相差更大。在台灣一個新進教師必須老闆兼工友,凡事躬親,才能建立自己的團隊、開創基本的成果,在國外卻有成熟的團隊,協助年輕教師成長。
在台灣越是新進教師,教學負擔越重,一星期需教滿十小時,且往往要教資深教師不肯教的大班必修課;在國外新進教師卻只需要負責一、二門自己專長的課程,等到升為資深教授,經驗見識都更為豐富,才負擔大班必修課。
教師評估和不適任教師的淘汰,是另一個問題。國內的教師評估雖行之有年,但只能警惕自我要求高的教師,特別是新進教師;較為資深者評估不通過自有許多敗部復活的方法。國外教授彈性薪資卻是建立在嚴格的評估和淘汰制度上,無論過去紀錄多麼輝煌,評估一律送外審,嚴格把關,如此實施彈性薪資也能讓人心服口服。
這些問題不全面性的改善,台灣的高等教育很難有所突破。

《震憾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是加拿大記者納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所寫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Readingtimes/ProductPage.aspx?gp=productdetail&cid=mcqi(SellItems)&id=BA0180) 她用「災難資本主義」對盛行新經濟自由主義所作的嚴厲批判。自由市場鼓吹者不斷散播的迷思之一,是經濟開放可以促成政治民主,實情卻是市場經濟常不惜鎮壓民主。以激烈手段徹底實行自由市場及私有化政策,帶來的不是「短期陣痛」後富裕的新世界,而是廣大民眾的悲慘處境。這些人近四十年來趁著天災人禍的「大好機會」,在世界各地發動經濟震撼治療,不論是智利政變、蘇聯解體、天安門事件、亞洲金融風暴,還是9/11恐怖攻擊、伊拉克戰爭、南亞海嘯、卡崔娜颶風,皆成為他們推動「震撼主義」的絕佳舞臺。或許政府並不故意允許造成災難,但是我們必須監督政府,不要讓後續的重建工程,淪為負面的災難經濟。

其實這種模式在台灣高等教育到處看得到:台灣沒有百大學校,是災難!台灣留不住人才,是災難!台灣英文程度不好,是災難!所以百億丟進去,所以實施彈性薪資草案,所以英檢沒過不能畢業…將資源集中於資源已經很豐富的少數,缺乏學術發展的「中產階級」,缺乏學術發展的「多樣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