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小馬和小英在電視上辯論ecfa, 本來想看看兩方如何攻防, 不管支不支持。 兩點開始, 不過一點鐘,藍、綠兩方人馬已經把問題搞爛了。個人覺得中國是個黑洞,臺灣也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位在其旁, 而且關係沒人釐得清楚。 ecfa 簽不簽結果都一樣! 但是過程不一樣! 台灣勢必和中國產生某種特殊關係,特別是在這個經濟掛帥所謂追求卓越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是擋不住的趨勢。 有人說台灣可以以特殊名義和其他國家簽定FTA,當然台灣可不經由中國而走向世界 但那是某些特殊產業台灣短期內不容易被取代 但世界上真的有不可能被取代的事嗎? 特別是在中國的別有用心下,我只能說這和「教授治校」一樣, 你要是得罪某個教授, 大概有一段時間蠻滿難翻身的。 而中國就是經濟強權之一, 不管你承不承認。 不要忘記美國是世界市場,用戰爭來堆積財富; 中國是世界工廠用人口來創造財富 ,工廠很容易變市場反之不容易, 除非大家都有自閉於外的決心, 否則趨勢是不會變的,「國者人之積 、人者心之器」,! 真正和大眾生活有關的庶民經濟,當大家都認為創造財富是最高原則時,什麼都擋不住!
所以不看辯論, 順手拿起一片dvd, 99元那種, 買了好久還沒看, 片名叫 “Lions for lambs”, 導演是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演員有梅莉史翠普、勞勃瑞福、湯姆克魯斯,光看這個卡司就嚇人。 個人覺得還不錯, 標準的左派憤青電影。大意是:對國家充滿抱負與使命感的兩名大學生,毅然決定放棄學業,從軍參與美伊之戰,他們投筆從戎的舉動卻淪為政客操弄的目標:眼看對伊戰爭長達4年未見突破,共和黨參議員賈斯柏(湯姆克魯斯 飾)延請知名記者珍寧(梅莉史翠普 飾)為更激進的新戰略背書;同時,兩名年青人的大學教授梅利博士(勞勃瑞福 飾)試圖挽救對於國家社會責任匱乏漠視的學生,但他反戰的理念卻受到嚴重考驗。當滿腔熱血的年青人在前線出生入死時,政客與媒體的手段將對他們的命運投下震撼彈。片名的由來 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德國將領讚美英國士兵如同獅子般的勇敢,可惜英國的將領們都如同羔羊般的懦弱,所以德國才能一度把英國打得落花流水。這就是片名 Lions for Lambs 的出處,'Nowhere have I seen such Lions led by such Lambs',也就是批評政府無能。我比較深刻的是, 政府是爛的、 政客是爛的,他們的決定影響你我的生活, 特別是我們的冷漠更讓我們被他們牽著走, 但要有心力去嘗試改變, 他們會有所忌憚。
Thursday, April 29, 2010
Monday, April 19, 2010
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
(http://k-review.com.tw/2010/04/01/887/)
號稱追求卓越的環境裡,極度受到重視的成功大學接連被報導兩位女教授有欠卓越的事蹟,一位侵占卓越款項,另一位教授輕生尋短。教育主管當局當然認為這些都是個案,與追求卓越的計畫無關。那試問什麼是與卓越計劃有關呢?
請看看台灣大學三月份的網站首頁照片,站在慶賀台大教授研究刊登於頗富盛名的科學雜誌大幅標語前,學校領導與教授合影。標語慶祝的,不是研究發現,否則早就該慶祝了。台大校方慶祝的是被刊登,這表示,卓越計劃基本上是一種表演性質,研究只是表演的道具,若沒有刊登,再卓越的研究都沒有意義。那麼,任何教授一旦看穿了是表演以後,不論想要侵占或想要擺脫,不都是很自然的心理了嗎?而其中,侵占代表的是顛覆;擺脫代表的就是指控,後者的罕見值得重視。
成功大學一位傑出女教授有意識地選擇往生,當然有她所考慮到的自己的原因,但是做為學校與教育主管當局者,能否將她無論如何是什麼原因,當成只是她個人的選擇而置身事外呢?從任何角度看,傑出學者的極端選擇,是對教育與學術環境的嚴厲控訴,因為所謂環境所賦予的傑出,已為當事人棄如敝屣,不值一顧,那這是什麼樣的環境呢?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教育當局能不股慄浹背嗎?
這是一個追求速成的環境。教育上要速成,研究發表上要速成,因此各種千奇百怪的手段紛紛出籠。追根結柢,無非就是主管者想要在國際評鑑中,比兩岸其他學校更名列前茅。學術精神是求真,但是台灣的教育與學術環境不鼓勵求真,而鼓勵求名,學術淪為管理。在這樣虛假的學術與教育環境中要出類拔萃,豈能在生活中沒有若干感情感的慰藉而自持?本來,他們情感的慰藉主要來自於同仁、學生與家庭,但如今,這三者益加不可得。
過去寬鬆的環境中容易培養教學相長、循循善誘的師生關係,彼此之間比較可以產生情誼。但近年來遭到主管當局以利誘與業績為利刃,鼓吹大型且能速成的計畫,師生之間的關係形同市儈,且要相互評鑑,則相互利用的地攤式學術文化,如同劣幣驅逐良幣一般,固然製造了一批明星學者,卻打擊了大多數教授的士氣,也就摧毀了儒家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道統。
同仁之間的關係隨之丕變,原來他們的共同任務是系所之內的發展,現在轉移成了是對外來評鑑的表演與巴結。自我解嘲與無可奈何成為學術界盛行的氣氛,在評鑑中被當成螺絲釘的思想家失去能動性,斤斤計較於論文發表次數與資源的分配。以至於過去二十年來,同仁之間的相互交往與相互關懷的模式,出現莫大的變化,過去,他們的下一代常常玩在一起成為朋友,現在連他們自己都不再結伴出遊,遑論下一代。
自己回到家中,變得書讀三日,面目可憎。在校的教學與行政壓力之大之多,紛至沓來,既不能成為家中其他人的情感慰藉,支持他們化解在外壓力,也當然不能從家人身上得到慰藉。其中女性壓力尤其大,她們之中佼佼者倘若企圖在四十歲前就完成升等,難保不造社會或家庭抱怨為未盡教養之責。即便願意蠟燭兩頭燒,仍恐埋下日後裂痕。
社會退化的極端於焉發生,各種無法表達的孤獨情緒與不滿情緒,積重難返。上焉者以責任為重,咬牙苦撐,強顏歡笑,如此次往生的女教授,便是同學與家人心目中認真負責的老師。唯下焉者眾,自暴自棄,荒廢研究,敷衍教學。這些在評鑑的表格上都無法顯現,也都變成為所謂個人因素。事實上,在評鑑表格上無法顯現任何系所或個人特質,所有所謂系所特色,均是期盼評鑑委員口味而覆誦的書面特色,遑論個人。我國學術教育卓越之為演技的卓越,可見一斑。
可見,女教授的選擇輕生,顯有其超越個人的因素,而且恰恰是超越個人的因素限制外界了解其中意涵。教育學術主管斷不可鴕鳥,將自己置身事外,繼續無視於知識界芸芸眾生,而應改弦更張,徹底反省,將學術與教育的空間,還給實際從事知識工作的同仁。
【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九十期】2010.4.01
(http://k-review.com.tw/2010/04/01/887/)
號稱追求卓越的環境裡,極度受到重視的成功大學接連被報導兩位女教授有欠卓越的事蹟,一位侵占卓越款項,另一位教授輕生尋短。教育主管當局當然認為這些都是個案,與追求卓越的計畫無關。那試問什麼是與卓越計劃有關呢?
請看看台灣大學三月份的網站首頁照片,站在慶賀台大教授研究刊登於頗富盛名的科學雜誌大幅標語前,學校領導與教授合影。標語慶祝的,不是研究發現,否則早就該慶祝了。台大校方慶祝的是被刊登,這表示,卓越計劃基本上是一種表演性質,研究只是表演的道具,若沒有刊登,再卓越的研究都沒有意義。那麼,任何教授一旦看穿了是表演以後,不論想要侵占或想要擺脫,不都是很自然的心理了嗎?而其中,侵占代表的是顛覆;擺脫代表的就是指控,後者的罕見值得重視。
成功大學一位傑出女教授有意識地選擇往生,當然有她所考慮到的自己的原因,但是做為學校與教育主管當局者,能否將她無論如何是什麼原因,當成只是她個人的選擇而置身事外呢?從任何角度看,傑出學者的極端選擇,是對教育與學術環境的嚴厲控訴,因為所謂環境所賦予的傑出,已為當事人棄如敝屣,不值一顧,那這是什麼樣的環境呢?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教育當局能不股慄浹背嗎?
這是一個追求速成的環境。教育上要速成,研究發表上要速成,因此各種千奇百怪的手段紛紛出籠。追根結柢,無非就是主管者想要在國際評鑑中,比兩岸其他學校更名列前茅。學術精神是求真,但是台灣的教育與學術環境不鼓勵求真,而鼓勵求名,學術淪為管理。在這樣虛假的學術與教育環境中要出類拔萃,豈能在生活中沒有若干感情感的慰藉而自持?本來,他們情感的慰藉主要來自於同仁、學生與家庭,但如今,這三者益加不可得。
過去寬鬆的環境中容易培養教學相長、循循善誘的師生關係,彼此之間比較可以產生情誼。但近年來遭到主管當局以利誘與業績為利刃,鼓吹大型且能速成的計畫,師生之間的關係形同市儈,且要相互評鑑,則相互利用的地攤式學術文化,如同劣幣驅逐良幣一般,固然製造了一批明星學者,卻打擊了大多數教授的士氣,也就摧毀了儒家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道統。
同仁之間的關係隨之丕變,原來他們的共同任務是系所之內的發展,現在轉移成了是對外來評鑑的表演與巴結。自我解嘲與無可奈何成為學術界盛行的氣氛,在評鑑中被當成螺絲釘的思想家失去能動性,斤斤計較於論文發表次數與資源的分配。以至於過去二十年來,同仁之間的相互交往與相互關懷的模式,出現莫大的變化,過去,他們的下一代常常玩在一起成為朋友,現在連他們自己都不再結伴出遊,遑論下一代。
自己回到家中,變得書讀三日,面目可憎。在校的教學與行政壓力之大之多,紛至沓來,既不能成為家中其他人的情感慰藉,支持他們化解在外壓力,也當然不能從家人身上得到慰藉。其中女性壓力尤其大,她們之中佼佼者倘若企圖在四十歲前就完成升等,難保不造社會或家庭抱怨為未盡教養之責。即便願意蠟燭兩頭燒,仍恐埋下日後裂痕。
社會退化的極端於焉發生,各種無法表達的孤獨情緒與不滿情緒,積重難返。上焉者以責任為重,咬牙苦撐,強顏歡笑,如此次往生的女教授,便是同學與家人心目中認真負責的老師。唯下焉者眾,自暴自棄,荒廢研究,敷衍教學。這些在評鑑的表格上都無法顯現,也都變成為所謂個人因素。事實上,在評鑑表格上無法顯現任何系所或個人特質,所有所謂系所特色,均是期盼評鑑委員口味而覆誦的書面特色,遑論個人。我國學術教育卓越之為演技的卓越,可見一斑。
可見,女教授的選擇輕生,顯有其超越個人的因素,而且恰恰是超越個人的因素限制外界了解其中意涵。教育學術主管斷不可鴕鳥,將自己置身事外,繼續無視於知識界芸芸眾生,而應改弦更張,徹底反省,將學術與教育的空間,還給實際從事知識工作的同仁。
【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九十期】2010.4.01
Tuesday, April 13, 2010
不是我說的!
活該自己不夠優秀
搶不到經費
謝謝 有人可憐 有好心人幫忙
有經費 才發現
還有一堆問題!
偏偏他們拿的是台清交成陽的標準來看你
--還有發展的空間...
讀聖賢書 所為何事?
好累! 我實在不想玩 也快玩不下去...
感謝老天! 閃過8年條款..
兩教授長工的故事 李雪莉 (天下雜誌318 2005/3/)1
凌晨三點,一位國立大學助理教授與中研院副研究員兩位好友不約而同地掛在網上;為了趕研究論文進度,只能趁著安靜的深夜加工。
這位助理教授一早九點還有課,起了個大早,先是備課,泡了杯即溶咖啡,撐起已熬了兩天夜的身子。上完三小時的課,還來不及吃飯,又匆匆趕去開教學會議。面對無效率、各自表述的話語,才想起前輩提醒她的話,「不要好心參加行政工作,不但累又會莫名得罪人。」
就這樣,一個會又接著一個會,「處於一種腦死的狀態,」她帶著激動的口吻說。這一天她忙到晚上九點,沒有氣力參加早已報名的舞蹈課,「那夜我在一位老師面前放聲痛哭,」她說,不知道大學老師的生活竟如此慘白。
學術金字塔的底層
拚研究是為了升等,六年不升,就等著說拜拜,」她苦笑說。像這位助理教授一樣生活灰色的,還有七千五百位,甚至上萬位。
目前全台灣的助理教授約七千五百位,約佔教師人數的三成,若把副教授也算在裡面,則超過七成左右(不包括講師)。一九九七年,〈大學法〉修訂,台灣學習美國制度,在大學正、副教授下,增設助理教授一職,為的是把關教授品質。
助理教授不但是大學殿堂裡壓力最大的階級,授課時數最多,每週要上滿九到十小時(比起正教授的八小時、副教授的九小時還多)。他們也是學術金字塔裡的底層,像工蟻般得服侍著上頭的蟻后(教授)。一位私校副教授打趣以「幫派運作」來比喻這新興的階級——「學術長工」、「教授級長工」。
學術巨塔 「包工程、混幫派」
他說,當資源與升等的權力掌握在金字塔上層的正教授手上,副教授或助理教授為了往上爬,就必須混進幫派裡玩他們的遊戲。
首先,缺乏支持及地位的助理教授與副教授必須依附在知名教授麾下,搶研究、分資源。以國科會或政府大型研究計劃為例,研究計劃幾乎只有教授級才能接案。於是,像包工程一樣,教授有合格執照爭取工程,然後發包給中盤商(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像散包)。
這位法律系副教授面不改色地描述學術巨塔裡可能充斥的黑暗;「如果我拿了兩百萬計劃,給你三萬,你不做,就在系評會、院評會裡說你服務或教學不好,挑剔你;你在服侍我的過程,讓我不舒服,不要想升等時會投你一票,」他,神色鎮定地說。為了往上爬,這群學術長工要付出的代價不少。
舉凡大量行政工作、大班通識課、大學博覽會等活動,幾乎「自然而然」落到年輕老師身上。一位副教授情緒激昂地說道,自己的生活像是被「五馬分屍」,除了教學,還被選派參加了校內十多個委員會,為了瑣事疲於奔命。
能力不再是衡量老師表現的關鍵,人際網絡、派系運作、通情達理的技巧,反而舉足輕重。於是,大多數的學術長工行事低調。有副教授不敢開家裡的百萬名車上班,原因是「怕人眼紅」,也有助理教授不敢隨便出書,因為「前面的長輩沒掛掉,敢出書,不要命啦!」
學術長工兢兢業業走學術鋼索,目的就是早點拿到教授資格。年初,來到位在嘉義民雄的中正大學;歸心似箭的學生讓原本偌大的校園更顯空曠。校園內,只見形單影隻的老師,穿著拖鞋在校園漫步。
抗議升等制度不公
但不久前,百位,約四分之一的中正老師進行網路連署,劃破了長久以來校園裡的寧靜。
網路上,「教師須團結 團結真有力」的大標題表明了教授們內心的不平。主要是抗議學校祭出的不公平升等制度。在中正大學的教師聘書上,明白寫著「八年條款」。傳播學院副教授羅世宏解釋,就是助理教授在「七年內提升等,沒過,第八年要你找工作。」
要在一定時間內升等不是老師們反彈主因,而是升等的標準竟加入「國科會接案量」;在中正大學的升等辦法上頭,明白寫著國科會甲類研究案「一件五分,兩件十分,三件十五分,四件十七分……」。
中正大學校長羅仁權認為,督促老師做研究,是走向國際最好的方式。但老師很不認同。因為人文社會領域申請研究案的通過率偏低,用同一標準一體適用到全校老師的升等,已逼走不少年輕老師。
不論是哪種計量方式,大學為了追求卓越,用研究量決定老師升等的制度是趨勢,而且已讓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們無不卯足勁拚論文。
權力掌握在金字塔頂端
惡性循環啦!老師忙,沒時間備課,學校不要求教學品質,只叫年輕人發表文章,」一位六十幾歲的資深教授痛心疾首說道,叫年輕老師如何關心學生和社會的需要?「年輕人被逼得去寫、論、文,」他感嘆。
升等制度,從評鑑方式到過程,掌握在學術金字塔頂端的教授手上,由他們訂定遊戲規則。既有的權力不斷複製,而且更為鞏固。
最近法律界流傳著一位大學法律系助理理教授因為過紅,不但專書熱賣,又活躍參與民間活動,結果,一路上得罪不少人。這位老師的助理教授生涯已超過六年,今年還要提升等,面對自己的升等之路不順遂,他無奈地嘆道,「我就是沒人庇蔭,不玩派系,才會這麼慘。」
早知道玩這種遊戲,不如去當法官或檢察官,薪水是這裡的一倍,」他大嘆口氣,「你永遠不知道升等的路上,有多少人等著宰你。」
學術黃金期被扼殺
歷史上,教授的黃金年華是在進入學術圈五年左右,三十五歲到四十歲,達到顛峰。像愛因斯坦,二十六歲,取得博士學位同年,就發明「狹義相對論」。
台灣在新進教師最需養份與協助理的階段,只給壓力、吝給資源,扼殺年輕學者的學術生命力。
面對不夠健全的升等制度及付之闕如的支持體系,不由讓人擔心,成千上萬的學術工蟻如何正常教學、研究?如何把追求真理的熱情交給下一代?又如何在十年後代表台灣展現國際級競爭力
搶不到經費
謝謝 有人可憐 有好心人幫忙
有經費 才發現
還有一堆問題!
偏偏他們拿的是台清交成陽的標準來看你
--還有發展的空間...
讀聖賢書 所為何事?
好累! 我實在不想玩 也快玩不下去...
感謝老天! 閃過8年條款..
兩教授長工的故事 李雪莉 (天下雜誌318 2005/3/)1
凌晨三點,一位國立大學助理教授與中研院副研究員兩位好友不約而同地掛在網上;為了趕研究論文進度,只能趁著安靜的深夜加工。
這位助理教授一早九點還有課,起了個大早,先是備課,泡了杯即溶咖啡,撐起已熬了兩天夜的身子。上完三小時的課,還來不及吃飯,又匆匆趕去開教學會議。面對無效率、各自表述的話語,才想起前輩提醒她的話,「不要好心參加行政工作,不但累又會莫名得罪人。」
就這樣,一個會又接著一個會,「處於一種腦死的狀態,」她帶著激動的口吻說。這一天她忙到晚上九點,沒有氣力參加早已報名的舞蹈課,「那夜我在一位老師面前放聲痛哭,」她說,不知道大學老師的生活竟如此慘白。
學術金字塔的底層
拚研究是為了升等,六年不升,就等著說拜拜,」她苦笑說。像這位助理教授一樣生活灰色的,還有七千五百位,甚至上萬位。
目前全台灣的助理教授約七千五百位,約佔教師人數的三成,若把副教授也算在裡面,則超過七成左右(不包括講師)。一九九七年,〈大學法〉修訂,台灣學習美國制度,在大學正、副教授下,增設助理教授一職,為的是把關教授品質。
助理教授不但是大學殿堂裡壓力最大的階級,授課時數最多,每週要上滿九到十小時(比起正教授的八小時、副教授的九小時還多)。他們也是學術金字塔裡的底層,像工蟻般得服侍著上頭的蟻后(教授)。一位私校副教授打趣以「幫派運作」來比喻這新興的階級——「學術長工」、「教授級長工」。
學術巨塔 「包工程、混幫派」
他說,當資源與升等的權力掌握在金字塔上層的正教授手上,副教授或助理教授為了往上爬,就必須混進幫派裡玩他們的遊戲。
首先,缺乏支持及地位的助理教授與副教授必須依附在知名教授麾下,搶研究、分資源。以國科會或政府大型研究計劃為例,研究計劃幾乎只有教授級才能接案。於是,像包工程一樣,教授有合格執照爭取工程,然後發包給中盤商(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像散包)。
這位法律系副教授面不改色地描述學術巨塔裡可能充斥的黑暗;「如果我拿了兩百萬計劃,給你三萬,你不做,就在系評會、院評會裡說你服務或教學不好,挑剔你;你在服侍我的過程,讓我不舒服,不要想升等時會投你一票,」他,神色鎮定地說。為了往上爬,這群學術長工要付出的代價不少。
舉凡大量行政工作、大班通識課、大學博覽會等活動,幾乎「自然而然」落到年輕老師身上。一位副教授情緒激昂地說道,自己的生活像是被「五馬分屍」,除了教學,還被選派參加了校內十多個委員會,為了瑣事疲於奔命。
能力不再是衡量老師表現的關鍵,人際網絡、派系運作、通情達理的技巧,反而舉足輕重。於是,大多數的學術長工行事低調。有副教授不敢開家裡的百萬名車上班,原因是「怕人眼紅」,也有助理教授不敢隨便出書,因為「前面的長輩沒掛掉,敢出書,不要命啦!」
學術長工兢兢業業走學術鋼索,目的就是早點拿到教授資格。年初,來到位在嘉義民雄的中正大學;歸心似箭的學生讓原本偌大的校園更顯空曠。校園內,只見形單影隻的老師,穿著拖鞋在校園漫步。
抗議升等制度不公
但不久前,百位,約四分之一的中正老師進行網路連署,劃破了長久以來校園裡的寧靜。
網路上,「教師須團結 團結真有力」的大標題表明了教授們內心的不平。主要是抗議學校祭出的不公平升等制度。在中正大學的教師聘書上,明白寫著「八年條款」。傳播學院副教授羅世宏解釋,就是助理教授在「七年內提升等,沒過,第八年要你找工作。」
要在一定時間內升等不是老師們反彈主因,而是升等的標準竟加入「國科會接案量」;在中正大學的升等辦法上頭,明白寫著國科會甲類研究案「一件五分,兩件十分,三件十五分,四件十七分……」。
中正大學校長羅仁權認為,督促老師做研究,是走向國際最好的方式。但老師很不認同。因為人文社會領域申請研究案的通過率偏低,用同一標準一體適用到全校老師的升等,已逼走不少年輕老師。
不論是哪種計量方式,大學為了追求卓越,用研究量決定老師升等的制度是趨勢,而且已讓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們無不卯足勁拚論文。
權力掌握在金字塔頂端
惡性循環啦!老師忙,沒時間備課,學校不要求教學品質,只叫年輕人發表文章,」一位六十幾歲的資深教授痛心疾首說道,叫年輕老師如何關心學生和社會的需要?「年輕人被逼得去寫、論、文,」他感嘆。
升等制度,從評鑑方式到過程,掌握在學術金字塔頂端的教授手上,由他們訂定遊戲規則。既有的權力不斷複製,而且更為鞏固。
最近法律界流傳著一位大學法律系助理理教授因為過紅,不但專書熱賣,又活躍參與民間活動,結果,一路上得罪不少人。這位老師的助理教授生涯已超過六年,今年還要提升等,面對自己的升等之路不順遂,他無奈地嘆道,「我就是沒人庇蔭,不玩派系,才會這麼慘。」
早知道玩這種遊戲,不如去當法官或檢察官,薪水是這裡的一倍,」他大嘆口氣,「你永遠不知道升等的路上,有多少人等著宰你。」
學術黃金期被扼殺
歷史上,教授的黃金年華是在進入學術圈五年左右,三十五歲到四十歲,達到顛峰。像愛因斯坦,二十六歲,取得博士學位同年,就發明「狹義相對論」。
台灣在新進教師最需養份與協助理的階段,只給壓力、吝給資源,扼殺年輕學者的學術生命力。
面對不夠健全的升等制度及付之闕如的支持體系,不由讓人擔心,成千上萬的學術工蟻如何正常教學、研究?如何把追求真理的熱情交給下一代?又如何在十年後代表台灣展現國際級競爭力
Friday, April 09, 2010
人工授精的方式成功培育第2代鰻魚魚苗
花費40年的時間,終於以人工授精的方式成功培育第2代鰻魚魚苗,這是世界首創的技術,也就是說,往後日本很有可能不須依賴國外,就有能力培育鰻魚魚苗養殖販售。香噴噴的蒲燒鰻是日本人難以抗拒的美味,不過目前日本的鰻魚其實有99%都是養殖鰻魚,簡單來說,業者會從天然河岸取得鰻魚幼苗,進而採取人工養殖方式培育,然而近年來,日本捕獲的鰻魚魚苗卻嚴重下滑,2008年的魚苗捕獲量,連40、50年前的1/10都不到。
要解決這個問題,日本水產綜合研究所耗費40年的時間,研究從鰻魚受精卵就開始採取人工培育養殖,只是這條路異常艱辛,比如說剛開始以人工孵化的鰻魚受精卵,不知道為什麼幾乎都只能培育出雄鰻魚,於是研究團隊只好長期在飼料中混入女性荷爾蒙,希望改變鰻魚性別,去年12月終於看到成果,5尾鰻魚中有3尾是雌鰻魚。
接著研究團隊為雌鰻魚每週注射荷爾蒙促進排卵,8週後從一尾雌鰻魚中取得25萬顆卵,混合雄魚精子,進行人工授精,2小時候受精卵開始細胞分裂,28小時候受精卵轉變成魚苗的形狀,在魚苗動作的瞬間,確定以人工完全養殖鰻魚的技術成功了,正在慢慢長大的魚苗,現在大約只有3公釐。
研發成功,為鰻魚人工完全養殖技術劃下新的里程碑,不過目前由於穩定性不夠,無法立即運用在實際培育鰻魚養殖上,有朝一日如果技術成熟,鰻魚如同一般養殖家畜家禽就不是夢想。(民視新聞崔立潔綜合報導)
要解決這個問題,日本水產綜合研究所耗費40年的時間,研究從鰻魚受精卵就開始採取人工培育養殖,只是這條路異常艱辛,比如說剛開始以人工孵化的鰻魚受精卵,不知道為什麼幾乎都只能培育出雄鰻魚,於是研究團隊只好長期在飼料中混入女性荷爾蒙,希望改變鰻魚性別,去年12月終於看到成果,5尾鰻魚中有3尾是雌鰻魚。
接著研究團隊為雌鰻魚每週注射荷爾蒙促進排卵,8週後從一尾雌鰻魚中取得25萬顆卵,混合雄魚精子,進行人工授精,2小時候受精卵開始細胞分裂,28小時候受精卵轉變成魚苗的形狀,在魚苗動作的瞬間,確定以人工完全養殖鰻魚的技術成功了,正在慢慢長大的魚苗,現在大約只有3公釐。
研發成功,為鰻魚人工完全養殖技術劃下新的里程碑,不過目前由於穩定性不夠,無法立即運用在實際培育鰻魚養殖上,有朝一日如果技術成熟,鰻魚如同一般養殖家畜家禽就不是夢想。(民視新聞崔立潔綜合報導)
Thursday, April 08, 2010
3% 的價值
考試院將推動的公務人員重要變革還包括考核辦法的改變,主管將難再享甲等保障,同時,也將提高公務機關人員聘用比例至十五%,以延攬更多民間優秀人員進入公職。
關中表示,建立公務員獎優汰劣制度勢在必行,「公務人員沒有淘汰,就是一攤死水,不願這個現象繼續下去」。他強調,公務員表現不好的就要有被淘汰的準備。
公務員的考核辦法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被拿出來吵一次。 此次的改革好像是:每個單位考績丙等的不得低於3%, 得三個大丙的就回家吃自己, 一時之間,百姓額手稱慶、民調上昇; 在職公務人員則抵死抗拒。 後來朝三暮四,好像又有轉折與加工, 究竟如何? 大家不得而知! 反正這是個假議題, 至少在這個所謂的民主法制(治)時代 ,不然報考公務人員的人數也不會屢創新高 現在說:「辭職去,要考公務員」的人, 就好像從前的:「辭職去,大不了回家種田」一樣 。
在民主國家中, 改革是無啥立即果效的, 除非 「革命」, 但革命的代價太大。 一個正常的國家或政體經不起經常的、太大的變動, 除非是專制獨裁國家。 這是兩難: 專制有效率, 但個人不見了; 民主尊重每一個聲音, 但講求的不是效率而是妥協。 當過大官的人就知道如何利用資源去收買 (妥協), 但小官(基層公務員)唯一的資源就是法律授予的權限, 公務員是法律的一部份, 沒有人喜歡法律的吧? 除非遇到權益受損而且沒有靠山的時候 (這個造就黑社會的存在理由),法律的本質,有約束力、可以執行。
3% 一定落到: 菜鳥、 站錯邊 、黑牌的各1 %! 未見工作不力的,基本上甲、乙等就已經引起不少抱怨,差別是一個月的薪水。想想看,一個年輕人過關斬將成為公務員, 想必也是千中選一, 即使是混, 也是混之有道。 當然待過公家單位的都知道
「一、 苦幹實幹,撤職查辦。
二、東混西混,一帆風順。
三、任勞任怨,永難如願。
四、盡職負責,卻遭指責。
五、會奉會獻,傑出貢獻。
六、不拍不吹,狗屎一堆。
七、全力以赴,升遷耽誤。
八、推托栽贓,滿排勳章。
九、屢建奇功,打入冷宮。
十、苦苦哀求,互踢皮球。
十一、會鑽會溜,考績特優。
十二、看緊國庫,馬上解僱!
十三、屌兒郎噹,掛滿勛章」
「公務人員沒有淘汰,就是一攤死水,不願這個現象繼續下去」
是誰造成熱血青年變成一攤死水, 沒有淘汰不是主要的原因。
「主管將難再享甲等保障」,不要騙人!
「將提高公務機關人員聘用比例至十五%,以延攬更多民間優秀人員進入公職」,何謂優秀? 沒有保障只會「劣幣驅逐良幣」!
關中表示,建立公務員獎優汰劣制度勢在必行,「公務人員沒有淘汰,就是一攤死水,不願這個現象繼續下去」。他強調,公務員表現不好的就要有被淘汰的準備。
公務員的考核辦法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被拿出來吵一次。 此次的改革好像是:每個單位考績丙等的不得低於3%, 得三個大丙的就回家吃自己, 一時之間,百姓額手稱慶、民調上昇; 在職公務人員則抵死抗拒。 後來朝三暮四,好像又有轉折與加工, 究竟如何? 大家不得而知! 反正這是個假議題, 至少在這個所謂的民主法制(治)時代 ,不然報考公務人員的人數也不會屢創新高 現在說:「辭職去,要考公務員」的人, 就好像從前的:「辭職去,大不了回家種田」一樣 。
在民主國家中, 改革是無啥立即果效的, 除非 「革命」, 但革命的代價太大。 一個正常的國家或政體經不起經常的、太大的變動, 除非是專制獨裁國家。 這是兩難: 專制有效率, 但個人不見了; 民主尊重每一個聲音, 但講求的不是效率而是妥協。 當過大官的人就知道如何利用資源去收買 (妥協), 但小官(基層公務員)唯一的資源就是法律授予的權限, 公務員是法律的一部份, 沒有人喜歡法律的吧? 除非遇到權益受損而且沒有靠山的時候 (這個造就黑社會的存在理由),法律的本質,有約束力、可以執行。
3% 一定落到: 菜鳥、 站錯邊 、黑牌的各1 %! 未見工作不力的,基本上甲、乙等就已經引起不少抱怨,差別是一個月的薪水。想想看,一個年輕人過關斬將成為公務員, 想必也是千中選一, 即使是混, 也是混之有道。 當然待過公家單位的都知道
「一、 苦幹實幹,撤職查辦。
二、東混西混,一帆風順。
三、任勞任怨,永難如願。
四、盡職負責,卻遭指責。
五、會奉會獻,傑出貢獻。
六、不拍不吹,狗屎一堆。
七、全力以赴,升遷耽誤。
八、推托栽贓,滿排勳章。
九、屢建奇功,打入冷宮。
十、苦苦哀求,互踢皮球。
十一、會鑽會溜,考績特優。
十二、看緊國庫,馬上解僱!
十三、屌兒郎噹,掛滿勛章」
「公務人員沒有淘汰,就是一攤死水,不願這個現象繼續下去」
是誰造成熱血青年變成一攤死水, 沒有淘汰不是主要的原因。
「主管將難再享甲等保障」,不要騙人!
「將提高公務機關人員聘用比例至十五%,以延攬更多民間優秀人員進入公職」,何謂優秀? 沒有保障只會「劣幣驅逐良幣」!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