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7, 2013

字字血類

如果你還在考慮是否要唸生科博班,不管是在台灣或美國唸,真的都要好好想一想。

(from: http://ianbloggerslab.blogspot.tw/2013/03/2-2.html#more)

...走著科研這條不歸路,要說這當中完全沒有迷惘,那是不可能的。

其實我也不只一次地問自己: 走這條路是不是對的呢? 我到底喜不喜歡做這些事?  有了家庭之後,也許還要再加上: 這樣對我的家人是不是好的呢? 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呢?

我的一個合作對象,本中心的一個MD. PhD.副教授曾經說過,對這種事情他有一個鑑定方法,叫做「洗澡鑑別法」

也就是說,如果你在洗澡的時候還會去想到自己的實驗,或者計畫該怎樣進行,那你大概就是走這一行的料。(不知道他這說法是不是抄阿基米德的?)

他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洗澡對大部分人而言是很放鬆的一個過程。如果你連在放鬆休息的時刻都還能想著研究,研究工作對你而言可能更像是嗜好而非負擔。

聽起來或許有點像玩笑話,但這樣的說法反映出一個事實: 「如果你無法愛上做研究,那這個工作可說是世界上最爛的工作了。」

對,就是爛到連個洗個澡都要想工作的地步。

或許你會聽到人家說,只要有心和滿腔的熱血,什麼事都可以做好。但是我覺得在這個時代做科研,光有心和熱血是不夠的。

老實說,現在還在唸博班的學生跟波斯大是比較可憐的,只因為我們太晚入場。

玩遊戲的人都曉得,那些在線上遊戲裡的等級很高,戰力很強,好像很厲害的高手們,其實很多並不是真的有多強,很單純只是他們進入這個遊戲比你早而已。

近20年間,高等教育系統製造出大量的碩博士。但是,相對應的工作缺額並沒有同時被創造出來。

以前可以在美國拿個博士回台灣就從副教授幹起,但現在,當你好不容易熬完了幾乎等於第2個博士的波斯大訓練,想當PI開始應徵助理教授時,你可能會發現根本沒有缺。你也可能會被這些當年回台灣直接幹副教授,現在都已經是大頭的人打槍,還順便酸: 怎麼沒有發過CNS paper?

什麼是CNS paper? 那是世界認證的三大生科期刊: Cell,Nature,Science。基本上,能發在這種期刊上,就像RPG遊戲打到一隻經驗值超高的稀有怪,馬上就讓你等級暴增然後轉職可能這樣。至於那些開口就要CNS paper的大頭,大概也早忘了當初自己回來當副教授時,手上拿著的是什麼paper了吧?

另外,在社會上,有個好爸爸等於成功了一半。科研界也不例外。

科研界講的血統,不是血緣,而是師徒關係及其所衍生出來的圈圈。這圈圈可以擴大到以學校為單位。血統問題很難一言以敝之,硬要簡單講就是「大者恆大」,加上「近親繁殖」所形成的一個系統。

在科學界打滾的人那麼多,能發CNS的畢竟只是少數。即使你本身沒有實力發CNS,但如果擠進這些人的實驗室,你就有機會。也就是說,讓自己加入強PI的血統陣營。

這就是為何,熱門實驗室永遠都不缺人。有了好paper,對申請計畫也會有幫助,研究預算滾滾而來。有了人跟錢之後,就更有機會做好研究,並開始審別人的計畫,進而鞏固自己在領域內的地位。正向循環,大者恆大。

近親繁殖,則是某些科研人喜歡用來鞏固領域地位的方式。透過甄選自己的學生或盟友的學生為PI,方便彼此往後在領域內互相支援,資源共享。美其名為照顧校友,提攜後進,其實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內定」。

聽起來好像很黑,但說實在,科學界的家天下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這種系統在以前能有效地延續跟壯大實力強的研究團隊,對新人的排擠效應也是在最近科研資源日益枯竭之後才開始明顯起來。至於往後會怎樣? 沒人知道。就連科研龍頭的美國,也是第一次遇到這種PhD過飽和的情形。

總之,如果你還在考慮是否要唸生科博班,不管是在台灣或美國唸,真的都要好好想一想。至於已經踏進去的,認命吧,我們都有點太晚進場了。除了咬牙硬撐,想辦法殺出一條血路之外,別無他法。

….老實說,轉行賣雞排或蚵仔麵線,或許也是個頗實際的選擇。只不過這樣一來,就換賣小吃的擠破頭也說不定...

Tuesday, March 26, 2013

質子治療?! 我們又被催眠了?

醫院軍備賽 更貴沒更好
今年是醫院間的軍備競賽年。
健康保險給付愈來愈少,醫院生存愈來愈困難,只有引進新的醫療,才能吸引更多病人,才能有自費項目,以維持醫院競爭能力。
去年十二月中,歐美各大媒體報導,質子治療用來治療攝護腺癌,除費用昂貴外,已經證明跟一般的放射治療效果類似,但可能副作用較多。
失敗的原因,主要與質子的物理特性有關。質子打入人體以後,在一定的深度會把能量釋出,因此理論上,是治療人體深部腫瘤很好的放射治療武器。但也因為這種特性,病人每天治療時,腸胃空氣多一點,膀胱的尿少一點,肌肉緊張一點,腫瘤在人體的深度就會發生變化,就可能沒有命中目標,且可能把放射能量釋放在正常組織裏,造成傷害。
如果再考慮病人在治療時,呼吸變化所產生的腫瘤位移,或者,腫瘤每天縮小的輻度(我在頭頸癌的研究,腫瘤每天約縮小百分之一,病人外形在七周的療程改變約百分之卅)。以現在的科技,要解決病人在治療中身體的「瞬間變形」,及治療期間的「每日變形」,仍然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報載相關醫院將擇六名合適患者接受免費治療,包括腦瘤、攝護腺癌各一名,肝癌、頭頸部癌各兩名,顯然違反人體試驗規定。主管機關不得不慎。
還有其他醫院準備引進重粒子治療機,但造價更為昂貴。從質子治療的結果及前列腺癌的生物特性,重粒子治療很難有更好的治療結果。
質子治療在美國要美金三萬二千元,一般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只要一萬九千元。兩者療效一樣,但質子治療以目前科技,副作用可能較多。
「新未必好,貴是一定」,歐美各大媒體相繼報導質子治療「沒有更好,只有更貴」,值得深思。
醫院軍備競賽已開始,誰是得益者?病人?醫師?醫院?還是廠商?還是另一個醫療財務黑洞?
【2013/03/27 聯合報】@ http://udn.com/

沒有屍體的謀殺案...

核四不應該停建!

因為這謀殺我們稅金的案子就找不到屍體
兇手集團儼然轉成吹哨者

並盤算著下一樁謀殺案...

Monday, March 18, 2013

鰻苗高漲,成鰻跌價


養鰻業急凍 兩年前400多公頃 剩不到一半

〔自由時報記者陳燦坤、鄭旭凱/綜合報導〕台灣放養鰻苗時節到來,主要產地的口湖鄉不少魚塭卻是乾涸見底,不是閒置雜草叢生,便是在池底種青菜;縣府農業處漁業科長賴建陞表示,兩年前縣內養鰻池還有四百多公頃,如今只剩下一百六十多公頃,不到一半。

雲林第二鰻蝦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蘇文珍表示,由於鰻苗價格高漲,成鰻卻出現跌價情形,賠錢風險急遽升高,以致養鰻業者紛紛打退堂鼓,若是鰻苗捕獲率持續下滑,恐不利產業發展。

每年三、四月春暖花開是台灣養殖業者下鰻苗的季節,但現走進主要產地口湖鄉,竟看到鰻魚池乾涸見底,部分池子雜草長得比人高,輸送氧氣的水車停擺,有些業者則發揮魚塭「剩餘價值」,栽種小白菜等短期葉菜。

養殖業者謝沛奇指出,這幾年鰻苗捕獲率下滑,價格節節攀升,目前每條價一百五十元到一百六十元,若是飼養至成鰻,四條一公斤重的外銷鰻魚售價得超過一千二百元,但目前日本巿場需求萎縮,成鰻價跌破一千元,此時增養鰻魚賠錢風險大增。

鰻苗只有去年1/3 成本過高
業者李建宏坦言這幾年鰻苗銳減,由去年的三十六噸,今年剩十二噸,成本過高,不少業者索性改養龍膽石斑、台灣鯛、烏魚等水產減輕負擔,甚至從國外引進澳洲小龍蝦。

雲林第二鰻蝦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蘇文珍表示,去年鰻價雖高,但成鰻價格還不錯,還有少數業者願添購鰻苗放手一搏,今年則是根本沒聽到購入魚苗,因應鰻苗日益昂貴,最近一、兩年部分業者嚐試引進中美洲、馬達加斯加魚苗試養,可是尚未傳出好消息,如果鰻苗捕獲率無法成長,產業將產生危機。

縣府:不會建議改飼其他魚類
漁業科長賴建陞表示,兩年來縣內養鰻面積大幅減少,他到海邊時還看到養殖業者在養鰻池中種花生,鰻魚養殖技術性高,業者若有需要,縣府可以輔導並提供養殖技術,但不會對其更改飼養何種魚類提出建議,以免造成其他養殖物市場衝擊。

養殖業者曾煥佾認為,台灣養鰻業不會消失,畢竟鰻苗來源僅是少,沒有斷絕,加上台灣養鰻技術佳,養殖的成鰻肉質細緻,頗受日本消費者喜愛,外銷巿場仍有商機,倒是放養規模很難再恢復昔日榮景。
(http://tw.news.yahoo.com/養鰻業急凍-兩年前400多公頃-剩不到-半-004218484.html)

Wednesday, March 06, 2013

新藥的關鍵盲點


王道還:上下交征利
製藥業曾經是美國第二大賺錢行業。但是在美國大眾的印象中,「大藥廠」已經成為髒字眼,意義與「奸商」無異。三不五時,就有指控大藥廠的調查報導問世,例如幾年前國內翻譯的《藥廠黑幕》。原來大藥廠現在最重要的生財之道,不在研發,而是行銷:以金錢收買任何有助於銷售藥品的管道,例如滲透醫師進修體系,誘導醫師處方自家藥物;發明疾病,恐嚇健康的人產生用藥需求。
去年七月,總部位於倫敦的葛蘭素史克藥廠(GSK),因非法推銷藥品、隱瞞副作用資訊與賄賂醫師等罪名,遭美國司法部重罰卅億美元,創下歷史紀錄。這個消息正好為英國醫師苟德克(Ben Goldacre )在九月出版的《黑心藥廠》造勢,本書副題將內容一語道破:「藥廠誤導醫師、傷害病人」。(本書今年二月初在美加上市。)無獨有偶,法國同時也有類似的書問世,書名可直譯為《四千種藥品指南:有用、無用、危險》。作者是兩位醫師,他們指出法國流通的藥品中,一半無益於健康、百分之五危害身體。要是法國健保不再為那些藥埋單,一年可省下一百億歐元。
大藥廠的惡行中,影響更為深遠的是破壞生物醫學研究的風氣。特別是開發藥物,舉凡研究方向、實驗設計、執行與報告,以及審核機制,無孔不入。
然而,造成這種情勢的主因,可能不是貪婪,而是「枯竭」:大藥廠的研發能力在上個世紀末就捉襟見肘了。有效的新藥越來越少,更別說盤尼西林之類的殺手級藥物。歐洲的大藥廠紛紛到美國建立研發中心,就近利用美國的研究資源。這個枯竭現象甚至引起美國研究天才心理學的賽蒙頓(D.K.Simonton)注意。一月底,他發表了一篇評論,篇名頗聳人聽聞:〈科學天才絕種了〉。
好在十天之後,大年初二,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站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揭露了過去開發新藥的關鍵盲點: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
人因為重大創傷、燒燙傷而引起的感染,往往發展成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死亡。敗血症是加護病房的頭號殺手,美國一年有七十五萬個病例,死亡率大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在我國,也是女性、老人的第九大死因。過去以小鼠實驗開發的抗敗血症新藥,從未成功過;有一百五十個人體實驗失敗了。
直到最近,由於基因組科學的發展,學者才有機會摸索人體發炎反應的真相。原來人體遭遇感染原後,白血球會發生「基因組風暴」,波及八成基因;超過五千五百個基因,表現發生顯著變化,占基因組的四分之一。那些基因,其中八成小鼠也有,但是小鼠感染了細菌後,白血球基因組的反應與人不同。而且人體一視同仁的創傷感染、燒傷感染、細菌內毒素感染,小鼠的反應各不相同。
看來小鼠不適合用來開發抗敗血症的人體用藥。不過這個研究的教訓也許不只是:今後應挑選合適的動物模型。
其實人不是白老鼠,是生物學常識。人屬於靈長目,實驗室小鼠,嚙齒目,已分別演化六千萬年以上。靈長類長得慢、生得少、活得長;鼠輩長得快、生得多、活得短。兩種動物對微生物感染的反應不同,毋寧是意料中事。卅多年前學者便知道:細菌內毒素的致死劑量,小鼠是人的一百萬倍。
根據常識,忽視常識從來不是因為人不夠聰明。何況大藥廠的不良影響,無不透過聰明人運作。說穿了,都是急功近利作祟。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2013/03/06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