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07, 2014

王子復仇記?!

吳思華上任 將扭轉預算「重理工輕人文」
大學辦學成功,來自於學生成就 而不是斤斤計較 「論文數量」多寡
今年即將進入大學的新鮮人,未來可能要負擔更高的學費。 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長吳思華過去八年擔任以人文為見長的政治大學校長,也曾擔任行政院科技顧問、經濟部顧問,對於國家資源長期向理工傾斜,人文科學受忽視有著深刻體會。他認為,台灣產業轉型的大腦在高教,但大腦長期空轉,導致台灣產業轉型不成功,大學畢業生才會擔心只領廿二K。
圖/聯合報提供
吳思華昨天接受聯合報專訪時表示,上任後要扭轉「重理工輕人文」的慣習,包括設立人文科學的鼓勵專案,以及從五年五百億元「邁向頂尖大學」的預算分配著手變革,他也預告明年頂大預算將縮減。
他認為,所謂「頂尖大學」應該是教出具國際認可的博士生,大學辦學成不成功來自於學生的成就,而不是斤斤計較「論文數量」多寡。
他表示上任後會邀請取得頂大預算的十二所大學校長討論,不只重新設定頂大目標,也會呼籲各大學重視論文的研究內容。
學界為了拚論文數量,導致論文內容的偏斜。吳思華認為,研究必須和「在地」連結,他舉高雄氣爆為例,「這事件凸顯台灣石化研究太落後!」
他說,國外石化工業已經前進台灣數十年,產業界雖然有責任,但學界沒有責任嗎?假如學者早點針對傳產研究,協助產業轉型,就不會發生這麼傷痛的事情。
吳思華說,過去十多年來,外界老問:「台灣的下一步該如何發展?如何轉型?」但光憑產業界不夠,他說,菁英能量來自高教學者,論文必須和在地發展做連結,才能提供產業界轉型參考。
圖/聯合報提供
他說,過去多年來科研論文數量不斷增加,但成功技轉比例低,技術貿易逆差持續擴大,未能帶動產業轉型,社會大眾也對台灣本土科研成果毫無感覺。
吳思華說,以色列的科學舉世聞名,他引用學者洪蘭文章說,「以色列無水不缺飲,無油不缺電,但無土不缺糧。」以國發展科學的初衷是為了解決本土問題,最後才聞名世界。
但台灣學者研究倒果為因,只為了登上國際期刊拚點數,卻不反省「論文刊登之後,為台灣或世界帶來什麼貢獻?」
他說,不管是科研或文創,最終都要能夠解決社會的問題,滿足大眾需求,才算是有價值。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