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滿喜歡看論戰的,或許是每個人從自身的利益觀點出發,所造成的利益衝突! 或許不同的觀念所激起的火花? 不同的觀念又源於不同文化形塑。
無論如何個人認為物理學與化學能解釋生物學,但生命現象不是目前的工具 (科學邏輯、實驗技術或分析工具) 所能解釋或瞭解的的,如一張繡布,目前的方法與邏輯是 "抽絲剝繭",遠遠看栩栩如生,一研究只看到許多條線的一條在經緯之間上上下下毫無規則,但是就是這不規則造成的繽紛! 或是小孩子拆手機,不用說結果如何?
我有話說-錢買不到好的科學研究
中國時報 江才健/科學文化工作者
李太楓院士針對10月29日我在《中國時報》的〈遭質疑的科學研究體制〉一文,發表了文章〈不能用醫學否定物理學〉。我前時在北京清華大學等一些地方作報告,回來聽說此文,因為李院士指我文中有一些誤謬,不得不做出回應,以正視聽。
李院士開頭就給我戴上一個帽子,說我會有那些誤謬,可能是因為沒有真正做過科學研究,這話聽起來就像,一個廚師說飲食評論者沒有燒過菜,所以不能評斷飲食好壞是相類似的。我確實沒有做過科學研究,但是過去30多年,我到過世界上相當多不同領域的科學實驗室,對於科學研究的到底究竟,並不是無知的。
李院士說醫學的困境不能派到物理科學頭上,因為物理的預測最為確切。醫學研究變因控制的困境,主要出在其所面對人體生理的複雜體系,物理科學同樣也有許多複雜體系,統計物理之外,高能粒子物理甚至李院士熟悉的星球同位素化學,也運用許多的統計模型,這與醫學研究的變因困境,只不過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差距,我文章中引用《經濟學人》〈科學是如何走錯了路〉封面專題文章的主旨,不但點出科學實驗這方面的問題,更批評當前整個科學研究體制追求正向驗證的思維盲點。
對於我說到蘇聯時代的物理科學輝煌成就,李院士認為我對俄國科學的認識,以及科學發展與自由開放環境關係的結論,十分奇怪。蘇聯的物理科學發展,自有從19世紀開始的帝俄時代傳承,但是在蘇聯時代,確實是成就輝煌的,就拿著名的物理學家朗道來說,他1930年代初期,便在量子場論方面做出非常重要的工作,著名的金斯柏格─朗道理論,也是固態物理超導方面的重要工作,朗道自己因為超流體工作得到了諾貝爾物理獎,金斯柏格10年前也得到諾貝爾獎。
我們不用再羅列更多其他的科學家名字,我曾經有機會在蘇聯時代到過莫斯科的科學研究實驗室,也清楚知道許多著名中外大科學家,對於俄國科學家的工作都是評價甚高的。
我文章所倡議的,是文化自主的創造力,並不是關門或故步自封。我只是要說明,不斷的增加資源,並不就能帶來真正有價值的研究工作,所以原來用的題目是《為什麼做科學研究》,而且文章一開始所用的愛因斯坦的那封信也說明了,只有真正一流的人才,才做得出真正有價值的工作,那絕不是錢買得來的。
觀念平台-不能拿醫學否定物理學
李太楓
29日江才健兄在貴報提出對科學研究體制之質疑,拜讀之下發現謬誤甚多,可能是因為江兄未曾真正參與過科學研究,因而對科學的本質及其影響的認識不清。為此我不得不提出對其質疑之反駁,以免影響到我國社會對科學的支持。
科學方法在各學門的應用上,以物理學的預測最為確切,而且變因較少、能夠控制,多可逐一變化。另一極端的是醫學臨床研究,變因極多、所需樣本的數目很大,且不易一一控制,因此其實驗重現性多半難以建立,也難以得到黑白分明的結論。江兄以新藥測試與臨床實驗所遭遇的困境來把所有的科學發展都加以否定,對物理科學是很不公平的。
至於公開競爭以及同儕互相審查這些制度雖然不完美,但比他們所取代的舊制度要好得多,例如在20世紀的前半,天文研究只有有錢的富翁能夠從事,如Lovell在Arizona建有天文台,其結果是提出了火星上有運河的謬論。又如現在的太空探測研究計畫的開放競爭程度是依次為:美國>歐洲>日本,而計畫的原創性與成功率的次序也和此相同,可見適度的競爭加上適量的資源是提高研究品質的不二法門。
江兄對於世界各國科學發展的進程歷史似乎有著非常扭曲的印象,這讓我有些奇怪。他以蘇俄的科學發展來推出自由開放環境與科學成就無關的結論,亦讓我十分困惑。不知道江兄所謂的俄國輝煌科學時代是指什麼?蘇俄的學界完全錯過了由量子力學與固態物理所創造出來的積體電路新天地,遺傳學也因不合史達林的口味而停頓了有30年之久。在天文學方面,曾經擁有世界最大的6米望遠鏡卻不會用於天文研究。在地球科學方面,同位素的應用和板塊理論都少有貢獻。總之除了流體力學和核物理之外,要是俄國科學家能與外界自由互動,其成就應該遠遠不止於此。其實中共在1966年到1977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自絕於全球其他的國家,因此對學術界造成了莫大的傷害,也與俄國相似。
近來我國的科學發展迅速,但規模仍與其他現代國家有相當距離,應該要迎頭趕上。目前北中南三大科學園區對經濟的貢獻有目共睹,就是因為過去我國在工程教育上投入甚多所創出的成果。本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生物的新知識正在快速地被轉為有利民生的技術與產品,台灣的科技人才與資源仍大幅不足,現在絕對不是關起門來故步自封的時刻。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