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07, 2013

博士班是龐式騙局(Ponzi scheme)?

摘自 "沒事不要來念哲學博士班 (http://www.drupaltky.org/article/14)"

就台灣的現況來說,有能力念而且有意願念哲學博士的人有減少的趨勢,在各個系所尚未關門、甚至數量還增加的條件下,考上博士班的機率反而會提高。由於會想要念博士的人都已經有點年紀了,對於自己的能力與志趣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未來的就業環境會變成一個關鍵的誘因,讓人考量是否要全心投入這門行業。

從哲學教授們都在做什麼?可以大致了解對哲學研究者而言的「好工作」和「一般工作」為何:即,研究或教學。這兩者的區分在於,前者一學期只教兩門課,而且主要的工作在發表學術論文。超過兩門課,發表論文這檔事就不用想了,你主要的工作就是在教學。

在美國,前者是少數幸運精英能獲得的職位,而後者是大多數博士畢業生會得到的職位。.我可以在那裡找到工作?我以後會教些什麼科目?這兩個問答中,如果你從事的是教學導向的工作,那工作內容也很可能跟你的博士專業訓練沒有什麼關係。

比方說你的博士論文可能是《道德與法律:論Dworkin與Hart之爭》之類的,但是很可能會日後在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批判思考或人生哲學之類的課程。 主要的問題在於,大多數的博士生都以為自己的那少數的幸運精英。等到日後開始面對就業競爭壓力的時候,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落差,容易讓博士們感到不解、茫然、憤怒與失落。這就是為什麼Huemer會寫這篇良心文章:希望學生們能夠及早認清現實,能夠擺脫對哲學這一行的浪漫幻想,以免日後被自己打垮。另一方面,這邊會強調說這是一篇「良心」文章是有些理由的。

為何念博士往往是浪費時間 (原文:The disposable academic: Why doing a PhD is often a waste of time)此文提到的, 就經濟上而言,博士無法創造超越碩士的產值;學術職位也早已供需失衡,博士訓練因此成為人力浪費的來源。 試問,如果你是一個大學哲學教授,你會對學生講出這些實話,還是繼續避重就輕、為了系所的存續而擴大招生呢?某些評論家甚至將博士班比喻為傳銷詐騙或龐式騙局(Ponzi scheme),顯見講實話的人少、畫大餅的人多。對照之下,就可以知道為啥像別成為科學家(Don't Become a Scientist! )這些文章不該叫揭露文、而叫良心文,因為揭露這些現實面,對於身處學術結構之中的作者本身一點好處都沒有。

 除了求職競爭激烈、職位不如預期等議題,台灣的哲學學術環境會來的更糟一點: 台灣比較慘的地方是,我們有個口號叫作「教學與研究並重」,造就了一個更為嚴峻的就業環境。在有大學部的系所,大概除了前輩級的正教授、客座教授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教授可以一學期只教兩門課。而在此同時,新進的哲學教授們又被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要能夠發表足夠數量的論文,以取得升遷的資格。蠟燭兩頭燒成這樣,教授過勞死的消息時有所聞好像也挺正常的。 就算博士生們不畏這樣的工作環境而仍願意投入學術行業,在就業市場已經趨近飽和甚至開始萎縮的情況下,競爭將更加激烈甚至惡性化。

國內大學偏好聘用海外歸國留學生以提升評鑑排名,擺明告訴大家在國內念博士班的就業前景等於是在碰運氣。而諷刺的地方在於,即便一個哲學博士班的師資全部都是由國外留學生組成的,這個研究所還是需要本國學生來念博士才開的成。然而,了解情況的人會願意選擇在國內念博士班吗?這可以說是一個標準的惡性循環,不管出國留學或國內就讀都不會有太好的結果,也難怪人家要說博士班是一種傳銷詐騙。

 除了前述的惡性循環外,廣設大學加上少子化的人口結構,幾乎讓人可以預見很多科系未來會因學生不足而關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