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3, 2025

稚鰻被掠食後在掠食者消化道中主動尋找逃逸路線的行為

 日本長崎大學水產與環境綜合科學研究所(現在更名為綜合生產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長谷川與副教授河端雄等研究團隊於2024年9月10日發表之研究成果發現,日本鰻稚魚被掠食性魚類整尾吞下後,會從該掠食性魚種的胃部進入消化道,然後由鰓之間隙逃逸。該團隊發現掠食性魚類沙鱧被捕獲後,發現其掠食之日本鰻稚魚可經由其鰓的縫隙逃脫,但詳細之逃脫路徑並不清楚。研究團隊將作為顯影劑的硫酸鋇水溶液注射到日本鰻稚魚體內,並在其被沙鱧掠食後用放射線攝影裝置進行其逸出行為的觀察。結果發現與團隊最初預測被沙鱧掠食之稚鰻是從沙鱧口中的鰓隙縫逃逸,但這些被掠食之稚鰻經過沙鱧身體內一部分到達胃部後,沿著沙鱧消化道內部食道上溯到口部之鰓隙縫中逃逸。被掠食的32尾稚鰻中有9尾逃逸成功。當稚鰻被沙鱧的胃完全吞沒的時候,可以觀察到有11尾稚鰻在其胃中轉來轉去,好像在找尋一條可以逃逸的路線,其中有5尾稚鰻進入其食道之尾端,也發現這些逃逸失敗之稚鰻於沙鱧消化管中行動慢慢變弱,大致經200秒後完全沒有行動。

研究團隊表示「稚鰻被掠食後在掠食者消化道中主動尋找逃逸路線的行為,不只在魚類,即便在魚類以外的動物分類群中也是極為罕見的行為」。稚鰻逃逸行為之所以成功關鍵因素是稚鰻體型、肌肉強度及其對掠食者胃內高酸度與缺氧環境耐受度有關。將硫酸鋇水溶液注射到被掠食動物體內並用X射線攝影機設備觀察其在掠食者體內逃逸路徑與行動特性,也可應用於其他物種之類似研究。

又該研究結果彙整之論文將在9月10日出刊之「現代生物學」刊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