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30, 2012

台法科技獎 張清風 杜福爾獲獎


我老師s 得獎

台法科技獎 張清風杜福爾獲獎
中央社
2012-11-29 09:24 AM




(中央社記者蔡筱穎巴黎28日專電)中華民國國科會與法國自然科學院今天頒發第14屆台法科技獎,獲獎人為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以及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MNHN)教授杜福爾。 在法蘭西自然科學院舉行的頒獎典禮,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賀陳弘、中華民國駐法大使呂慶龍,與自然科學院副院長達給(Philippe Taquet)共同主持。
張清風與杜福爾(Sylvie Dufour)自1992年即開始合作研究水生動物生理生態領域,其中尤以鰻魚及黑鯛等魚類與珊瑚的生殖內分泌生理等,有許多新的發現與重大貢獻,因而榮獲本屆科技獎殊榮。
杜福爾在致詞時表示,到台灣進行研究是一個極為豐富的經驗。在科學上,台灣實驗室的研究非常有活力。在人性方面,彼此成為好朋友,分享共同的研究反應成果。在文化上,認識了一個差異很大同時又非常貼近的文化。
杜福爾很高興得獎,並表示將促進台法的國際合作。
張清風表示,這個獎非常有意義,代表台法研究的合作穩固而深遠。他認為,台灣與法國可再強化合作,法國的基礎和應用科學極強,相較於其他國家,跟法國合作是非常愉快的經驗,法國科學家誠實,是非常好的合作對象。
張清風指出,合作20年,兩人共同指導研究生,並造就教授之間的交流與互訪,舉辦雙邊海洋生物生理研討會,對未來年輕一代幫助很大。
未來台法雙方計畫成立演化生物學暨海洋生態生理學聯合實驗室,以其擴大合作計畫,延攬新的團隊,並促進青年研究員未來在此領域的台法合作。(本文附有影音)1011129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12

雀巢和中藥


雀巢將與和黃中國醫藥組建中藥合資企業
 2012年11月29日 12:08 新浪財經 (http://www5.cnfol.com/big5/zggng.stock.cnfol.com/121129/129,1402,13806883,00.shtml)

  北京時間11月29日上午消息,全球食品巨頭雀巢(Nestle SA)和香港億萬富豪李嘉誠旗下的和黃中國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雙方同意組建一家合資公司,開發基於傳統中藥的胃腸疾病治療藥物。

  據彭博社報道,合資公司命名為營養科學合夥有限公司(Nutrition Science Partners),雀巢子公司雀巢健康科學公司(Nestle Health Science)將和和黃中國醫藥分別持有一半股份。新公司還將接受實驗藥品HMPL-004的開發,同時監督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治療藥物的後期臨床試驗。

  通過此次合作,雀巢將獨家獲得和黃中國醫藥植物性藥材庫的接近權,該藥材庫擁有超過1500種提純的天然產品以及5萬種藥用植物提取物。去年12月,和黃中國醫藥與阿斯利康達成協定,共同開發一項實驗性癌症治療藥物。

  雀巢健康科學公司首席執行官Luis Cantarell在電話會議上表示:“我們相信傳統中藥真正有潛力成為創新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兩家公司在公告中表示,這項合作還可能延伸至治療新陳代謝疾病藥物和腦力保健領域。合資公司還將利用雀巢去年購買的Prometheus Laboratories Inc的資源,該公司主要聚焦于癌症和腸胃病的實驗和治療。

  合資公司初期將主要聚焦美國,和黃中國醫藥已經在跟監管機構討論HMPL-004的後期試驗。試驗的第三和最後階段預計將於明年年初開始,兩家公司並未透露此次合作的投資規模。(史歌)

第15屆東亞鰻魚資源協議會


200年11月16-18日在基隆水試所  我辦過"第3屆東亞鰻魚資源協議會"...

第15屆東亞鰻魚資源協議會28日在海大舉行11/28/2012
(http://www.taiwan-fisheries.com.tw/31frame.html)
國立臺灣海大學28日舉辦「第15屆東亞鰻魚資源協議會」,由臺、中、日、韓四國產、官、學界代表與會,探討鰻魚養殖產業永續發展相關議題。

 海洋大學表示,近年來鰻苗減產,已經造成養鰻界的恐慌,2007年華盛頓公約(CITES)將歐洲鰻被列入臨危物種,明年3月在泰國舉行的會議也可能將美洲鰻納入,這些舉動都將影響全世界養鰻事業的發展,2009年起日本鰻的鰻線產量降到谷底,不免讓人擔心日本鰻資源也會枯竭,日本鰻面臨養殖與資源保育的兩難局面。

 今年3月19日在日本東京大學召開臺、中、日、韓四國鰻魚資源的現狀及保護、保全對策的緊急研討會,由產、官、學界代表針對日本鰻的保育提出「河川及沿岸水域鰻魚漁獲管制」、「河川及沿岸水域鰻魚環境復育與再生」及「改良放流技術及提振其他增值對策」等三點聲明,希望透過有效的對策,讓養鰻產業永續發展。

 東亞鰻魚資源協議會(East Asia Eel Resource Consortium, EASEC) 於1998年成立,由中、日、韓、臺四國輪流主辦,今年在臺灣舉辦,由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主辦本次會議,除了邀請各國鰻魚產業界代表報告各國的現況之外,同時邀請國際鰻魚學者專家發表學術研究成果,分享新知。

 海大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名譽教授曾萬年表示,透過協議會的舉行,除了可以瞭解各國鰻魚資源的現況,同時掌握國際上對鰻魚繁殖和培育現況及未來趨勢之外,希望透過彼此交流,引進新技術供鰻魚產業應用。另外,也期盼藉由會議中的討論,讓國內產、官、學界思考國際鰻魚資源管理的因應對策以及臺灣鰻魚養殖產業的未來。

 這次協議會,日本組團近20人與會,日本養殖新聞社高(山鳥) 止戈男總編、日本鰻輸入組合森山 喬司理事長、臺灣區鰻蝦輸出公會蔡秋棠理事長、張贊化常務理事等人出席了該會。

圖左為與會者合影,圖中上為海大李選士副校長、下為漁署蔡日耀副署長在會中致歡迎詞;圖右上為韓國李泰源教授致開幕詞;圖右下為海大曾萬年教授發表論文指出,臺灣鰻苗短缺,養鰻幾近崩盤。(海大提供)


水試所指出,鰻魚(日本鰻)是台灣非常重要的養殖魚種,為我國外銷水產品的主力之一。養殖盛期年產值曾達5億6千萬美金。目前種苗來源全依靠天然採捕,每年漁民在沿岸及河口區域捕撈鰻線 (苗),由於近年來鰻苗逐漸減少,致供不應求,使得苗價高漲,因此鰻線有『水中黃金』之稱。

水試所表示,近年來因全球氣候或海洋環境變遷、人為因素如河川棲息地的破壞或濫捕等,導致鰻線資源量的不穩定。為保障該產業的永續經營,如何增加鰻線資源實為當前重要的課題。而鰻魚人工繁殖雖然國外有初步成功的報導,但大量生產技術尚未確立,達商業量產階段還要很長的時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有鑒於此,乃利用鰻魚降海產卵之特性,自民國1976年起至今已陸續執行了48次的鰻魚放流 (約計3萬9仟餘公斤,10多萬尾)。此長期的放流工作,對資源保育已普獲台、日養鰻業界之重視與肯定,實有助於台灣養鰻事業的穩定發展。

【生命鰻延】 水試所人工放流鰻魚11/27/2012
(http://www.taiwan-fisheries.com.tw/31frame.html)
水試所說,鰻魚的生活史相當複雜,目前尚未完全瞭解。近年來,根據台灣大學與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報告,日本鰻的生態型式可分為海水型鰻、淡水型鰻及河口型鰻。鰻魚經覓食、成長達一定的年齡及體型後,即下海產卵。目前在海中的洄游路線並不清楚,其仔稚魚經約半年的浮游期,在海中攝食、成長與變態發育,其隨北赤道洋流及黑潮漂送,逐漸接近沿岸、河口區域,發育成鰻線。

水試所於2005年邀集相關學者與專家研商檢討放流計畫,考量鰻魚不同型式的產卵洄游特性,乃改採河川或河口水域放流。本年度計畫在新竹縣鳳山溪、高雄縣高屏溪及宜蘭縣宜蘭河各放流2–3尾/公斤的成鰻300公斤,並在成鰻體內植入微電子晶片,以便追蹤評估放流效果,且為便於漁民由外觀即可輕易辨識放流鰻,每尾都再以剪尾鰭標識。另做耳石螢光染色標識處理,作為洄游習性研究。這些標識都是為了追蹤瞭解鰻魚的生活習性、產卵迴游路徑等生態之謎。民眾如有捕撈到標識的放流鰻魚,請與水試所聯絡,並請填報捕到的日期與地點,該所將以合理的價格收購。

水試所說,相信如果有部份的放流鰻能夠成熟產卵並孵化幼苗,那麼活存下來的鰻線,將可增加鰻苗資源,進而維繫台灣養鰻事業的持續發展。資源保育的工作,需要靠社會大眾的共同參與、配合與關心。水產試驗所誠摯邀您一起打造台灣水產事業的新願景,共創養殖漁業永續經營的新環境,共同打造台灣水產業的新未來。

Tuesday, November 20, 2012

《知識通訊評論》停刊


這讓我想到"文星"

文星復刊後又停刊的我收集一套...


敬告讀者

《知識通訊評論》是二○○四年十一月正式出刊,迄今八年時間。八年前我們會籌辦這這份刊物,主要不是為了推廣科學知識,而是希望引起我人社會對於近代科學知識與文化層面交互影響的重視。我們會有此一想法,與近代歷史中我人接受近代科學過程的心理因素,息息相關,過去八年中,我們也在多篇社論說明了此一看法。
過去八年的經驗,讓我們認識到,此一問題在我們文化中的疏離地位,正如我們的觀察,在我人文化中,科學還是一個看似純粹的知識。
令我們欣喜也意外的是,與我們有夥伴合作關係的英國頂尖科學期刊《自然》雜誌,幾乎沒有一期沒有討論科學知識本質、科學的社會影響,甚至關乎科學知識產生的科學研究制度和評鑑等問題,這使我們得以引用這些討論,來促使一直以歐西為張本的我人文化中人,更能夠接受此一問題的重要性。
八年來,我們看到相當的改變,也看到愈來愈多對於在不同文化中,科學呈現不同意義的討論,這同時反映在讀者訂戶給予我們的回饋之中。
但是當前的經濟挑戰以及電子網路的興起,使我們面臨許多現實的困難,雖然得到許多無私的實質支持,也有許多訂戶讀者的鼓勵,但是面對現實層面許多無法克服的困難,我們不得已決定停刊。
我們深知文化是長期的工作,文化是塑成,亦非一朝一夕之功,八年其實是相當短的時間。《知識通訊評論》雖然停刊,但是我們會繼續努力,希望完成我們預期的工作。
再次感謝各位長久的支持與鼓勵。
《知識通訊評論》 編輯部 謹啟



文化的自信和創造力

意見評論 11/01/2012 (http://k-review.com.tw/2012/11/01/1148/#more-1148)
對大多數我們文化中人來說,近代歷史是一個巨變演進的過程,我們無可避免受到近代世界歷史發展中,對我人文化的衝擊,簡要言之,就是西風東漸,就是奮力圖存,就是以他山之石為本。
對於我們文化的長久傳統來說,這其實是一個難以想像的經驗,我人文化與其他文化最大的一個差異,是自主且連綿不斷的一個挺統一文化承傳,文字語言的一致性,歷兩千年未變,中心自主的思維,根深蒂固,若非十九世紀以降的西力東凌,要這個傳統改變,可說是難乎其事的。
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後,雖說文化餘緒仍盛,但畢竟形勢迫人,忝顏力拒,亦不得不低頭認輸,此一過程,可說一步一躓,迄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達於高朝,可謂千百年心態之巨變,一言以蔽之,乃是以西方思潮為尚,認為吾人的失敗屈辱,皆源於傳統文化之不合時宜,自此以降,以西學為典範,以及一種骨子裏對自我文化的輕視甚或自卑,可說是沁髓入骨。
西力東漸的根源,固然有西學思維的新起境界,所謂啟蒙主義的價值理念,但究其根本,實出於其強大實質力量之彰顯和凌掠,歐西殖民擴張雖說自恃其真神信仰而來的理性驕傲,但是如非利砲強兵,斷不可為,也就是說,由拉美到亞非,百年來面對歐西文化殖民之臣服,斷非嚮往歐西所謂理性思維境界而欣羨景從,而是迫於亡國滅種之武力威脅,不得不然之舉。
回顧兩百年左右歐西文明的大起勃興,究其根源,可說正來自萌生於歐洲的近代科學,此一講究實徵致面對宇宙自然的思維,大不同於歐西往昔的自然神本傳統,所謂「神旨若昭,人不可違」,亦在其文化內部,大起論辯。然而科學實徵致用引起工業革命以及封建社制度挑戰,加上殖民擴張帶來的社會繁盛和財富累積,導致一個以國家資本擴張為思想根源的近代體系成形,此一發展,歷十九世紀擴張,到二十世紀達於頂峰
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戰爭,一方面彰顯出科學潛在力量的驚人,一方面亦暴露出科學力量背後簡近思維的困境,雖然有一戰之後歐洲的科學悲觀氣氛,二戰之後依然不免科學樂觀發展的憧憬,然而歐西文化長久來對科學的質疑傳統,仍蓄勢待發,於今尤烈。
如果以一個整體局面來看,歐西近代思維發展,可說已窘態畢現,如果以具體社會經濟現象來看,在一個以國家力量支持的商業市場經濟體系發展中,目前最大問題是債務與償債能力的失衡,以及市場價值的過度超越技術水準所必須的生產成本,尤其在自由主義市場的資本機制中,造就出一個新金融寡頭階級,以及整個國家社會被這個階級綁架來承擔其風險的公義倫喪,如此諸般現象在今日歐美此起彼落,甚有全面崩潰之虞。
面對如此之世紀變局,吾人更應重新檢視傳統文化的人本倫理價值,走出百年來以西學為尚的文化殖民思維。其實如果看當今我人社會上活力充沛的文化藝術創造,由京劇、書法到傳統工藝文化設計,多有令人驚豔的佳構,然而,自認是上層結構的學術文化階層,由於受限於長久浸潤及所承習的歐西傳統,既無得諸社會資源的責任體認,又妥協於既得利益的均霑,自難有能夠走出文化傳承的創新之路。
由過去經驗來看,缺乏對自我文化的信心,以及評斷標準旁落彼邦造成的價值虛空及承傳斷裂,是文化創造諸多問題的根源。如不認真面對此些問題,只汲汲於資源的投入,並對一些表象數據沾沾自喜,造就的將會是一個日益封建僵化的學術文化體制,並錯失我人文化在當前世紀變局中動見觀瞻的歷史契機。
【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一二一期】2012.11.01



文星

文星》雜誌是由臺灣臺北文星書店」在1957年創辦的雜誌;在1960年代,曾對臺灣青年思想產生重要影響。
1952年蕭孟能朱婉堅夫婦於台北開設「文星書店」。1957年11月,創辦《文星》雜誌。《文星》雜誌標榜「思想的」、「生活的」及「藝術的」。1961年11月1日,作家李敖著〈老年人與棒子〉一文投稿至《文星》(當時《文星》主編為陳立峰),這篇文章引起了李敖與《中華雜誌》創辦人胡秋原的筆戰。
從1961年10月至1963年,李敖、胡秋原、徐復觀、居浩然等人於文星雜誌上展開中西文化論戰
之後李敖名氣漸增。1963年7月8日,李敖接任《文星》主編。文星書店出版書目頗多,據李敖在其回憶錄中所言,1965年5月27日到1965年6月8日舉辦的香港書展,參展單位22間、2萬7千4百多冊中,文星書店就獨佔了2萬4535冊,將近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也因為文星書店受到國民黨當局的施壓,到了1966年的書展,文星書店負責人朱婉堅即被禁止出境;甚至到了1967年的書展,也禁止文星書店參加。1965年8月31日,《文星》雜誌第90期遭到警備總司令部以「(54)訓喚五九八四號」查禁,理由是「為匪宣傳」,而《文星》雜誌被迫停刊一年。8天後,警備總司令部以「(54)訓喚九三四五號」查禁《文星》雜誌第97期。1965年12月,《文星》雜誌第98期被封。1968年4月1日,文星書店走入歷史。

在眾人盼望下,「文星」復刊了。在復刊賀詞中不難發現許多人期待「文星」雜誌仍能扮演傳達思想文化的角色。張忠棟在賀詞中道:隨著社會的工商化與物質化,我們顯然比十幾年前更需要一本富有人文氣息與浪漫精神的刊物。深信「文星」的復刊必能為此間的思想文化注入一股及時的清流﹝11﹞。可見,「文星」的復刊是被寄予眾望的。復刊後的「文星」仍朝多元化的發展。其主要內容分為事件評析、封面故事、時事評論、思想、文學、音樂、美術與影劇等項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電影影劇話題的加入,它與社會變遷是有很大關係的。當時,正值電影事業蓬勃發展的時候,「文星」也應社會需求,加入討論的行列,但是雖然當時軍教愛國片充斥,卻不是「文星」評論的題材。「文星」不改初衷地試圖將西方電影戲劇發展與理論介紹給國人,提供讀者不同的觀點與眼界。
然而復刊兩年後,民國77年「文星」仍宣告停刊。民國55年停刊,是因政治現實被迫的。而77年的停刊,卻是因社會現實的考量。社長蕭孟能在「停刊詞」嘆說:
財務的沉重負擔,個人的年紀和健康,都是促進停刊的一些因素。但重要的是,還是在泛政治意識高漲的今天,社會上對長遠性的文化思想問題寄以深切關懷的人,似乎越來越少;知識青年的品味已普遍變質,整個社會的走向,與我們一向所懷抱的理想,好像距離越來越遠,這些才是像「文星」這樣一份雜誌,難以繼續的真正原因。﹝《文星120
(1988): 1﹞社會的改變,像把利劍,將許多人的夢想給謀殺了。最初的「文星」,甚至於復
刊的「文星」都是意氣風發、滿腹理想抱負的,但都敵不過現實而被扼殺了。英雄是時代創造出來的,「文星」的編輯群是「不按牌理出牌」的英雄,努力實踐理想,其復刊也是因壯志未酬,想重新來過。然而,時代也是能把英雄摧毀。時代不同了,在一個資訊發達媒體普及的時代,雜誌已非唯一獲得知識的途徑,可想見雜誌經營的艱辛與不易。當理想與現實衝突時,於是乎,「文星」決定停刊,星殞光滅。
總而言之,在追溯「文星」起起落落的過程中,發現雜誌是跟隨社會的脈動而跳動的。時事產生評論,評論改造社會,這也是「文星」一直努力去做,也很成功的地方。雖然「文星」停刊了,但它的殞落是自然的,表示它的時代性任務已經完成。必定又有另一顆星,逐漸綻放其光芒,為不同的時代任務努力。 (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mworks/mw-onlinecourse/LitHistoryOfTaiwan_ModernismHTLit/resource/Grace.2.htm)


Wednesday, November 14, 2012

教我們如何思考


台灣的教育沒有教我們如何思考 
就像教我們努力工作卻沒給工具 
產生兩種結果:
事倍功半
    和
乾脆就不作 ...

法國高中生畢業後若想要取得大學入學資格,就必須要參加畢業會考。不管你以後要念什麼科系,都必須要考一門「共同科」哲學。今年文組、理組和經濟組的考題都是三選一,任選一題作答。譬如,理組的題目是:「若國家不存在,我們是否能夠更自由」、「我們是否有追尋真相的必要」、「請試著評論盧梭作品《愛彌兒》片段」。這種題目很清楚地沒有標準答案,而且跟理工科學生未來的專業學習無關。令人好奇的是:最在乎人權與平等的法國人為什麼能忍受這種題目而不爭論它的公平性與客觀性?而理工科的學生又為甚麼要懂這些問題?
    大學的目的是培養社會上的領導人才,如果他們都像訓練有素的狗而沒有思想,沒有價值判斷能力,不曾思索過個人與國家的關係,不曾思索過社會發展的目標,以及個人工作權、醫療權與社會貧富差距等社會正義的問題,他們畢業後是會危害社會?還是會造福社會?如果台大電機系或法律系的校友只會掠奪窮人的財富而不顧社會正義,有必要由國家出錢來栽培他們嗎?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2/11/blog-post_14.html#more)


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說人有八種需要,由低而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感、情感關係與歸屬感、自尊與他人的尊重、理解宇宙與人生、美感的需求、自我實現,以及靈性與自我超越的需求。想要滿足這些需求,就要先培養出相對應的能力,因為這些能力並非不學而能。以情感關係與歸屬感為例,很多理工學院畢業生對人心一無所知,所以沒有能力處理夫妻的親密關係,甚至連戀愛時的吵架與鬧彆扭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樣的人更加不可能理解孩子的委曲與憧憬,或配偶對親密關係的渴望,而只能妄想著用傲人的收入來購買家庭的幸福。這樣的人,當然沒有能力擁有幸福的家庭。所以,心理學家佛洛姆說:愛情不是靠運氣,不是靠兩情相悅,而是靠經營親密關係的能力。
    教育的最終的目的是要培養孩子追求幸福人生的能力,因此必須兼顧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裡的八種需要和能力。法國的大學入學考試要考哲學的申論題,但是我們的教育體系卻逼迫學生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來鞏固最低階的生理需要與安全感的需要,而罔顧其他六種需要與能力,以致於自尊心只能靠收入與地位來維繫,而不是引導學生去探索人生多元的價值,讓他們在其中發現自己能認同且和能力相符的發展目標。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2/11/blog-post_3363.html#more)

Tuesday, November 13, 2012

漲學費的邏輯


有一次上課中突然和學生聊起大學漲學費的事,當然沒人喜歡漲學費,但我和學生說 : 「如果你是在位者,你如何為漲學費給個理由? 」,同學提出漲學費的好處或理由不外乎,”改進教學設備或品質”、 “通貨膨脹維算是持現狀沒有特別理由” 等等。後來有幾位同學說: 「漲學費當成一種門檻!不然大學生太多!你看美國大學學費沒有便宜的!」,我問:「那是不是表示窮人就被刪掉了?」,同學說: 「助學貸款,畢業後再還!」,我說:「要保證畢業後找到的工作的薪水能還得起!」,我再說:「倒不如,down多一點人,把畢業當成一種門檻!不然大學生太多!」,但同學說:「學校沒人要唸,那學校會倒,最後還是要漲學費…」。美國的大學名校學費貴,每年約一百萬台幣,資源多到某個程度後,再加上傳統根基,可以是物超所值,最現實的是校友的影響力是全球性的,學校的研究是最先進的,學生都想擠進來,學校可以篩選全球優秀學生或老師,企業界樂於對學校捐助和以畢業生為工作人員,學生一定可以找到不差的工作,這是一個正的循環…。

我想中外的大學教育的邏輯不一樣:

美國一般就業,高中就夠了!花大錢上大學需要評估,念大學是個人的投資,有利可圖或很有興趣才去 (資本主義)。

在台灣,一般就業中學就夠了!但台灣中學拆成初中與高中,其實初中的程度就可以就業了,但高中的三年是為了進大學 (所以12年國教可能是把中學又組回來)。

在東方,教育是國家的基本功能 (教育社會主義),可能教育的目的是統治或是生產而不是提昇,教育是比較工具性的,特別是當教育的成就是國家選才(材)唯一標準的時候,教育程度是個標籤,大眾習慣由國家制訂的教育內容與內涵,國家也樂意去扮演這樣的功能,所以理工科受到國家很大的矚目,受高等教育是當官或是就業(make money)的保證!所以廣設大學沒人反對,每個縣市以設大學為政績。

現在這個思維所遇到的問題是: 教育的功能不彰 (不是晉身或就業的保證),大眾還是習慣由國家制訂的教育內容與內涵,但國家想去扮演這樣的功能,但投資教育的邊際效果越來越越低,公務機關的思維是強錢搶人,但資源並沒有相對的變多,所以漲學費吧!但對學生的學習態度一點也無影響,教學設備或教學品質也沒有太大的改進,勉強維持現狀吧,我猜。

Monday, November 12, 2012

浩劫 and 沉痾


大閘蟹 下一個生態浩劫

  • 2012-11-13 01:15 中國時報【施習德】(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2111300543.html)
     隨著兩岸交流的活絡以及台灣經濟的衰退,近來在台灣逐漸興起大閘蟹養殖的熱潮,甚至獲得某些縣市政府的積極推廣。然而俗稱「大閘蟹」的中華絨螯蟹,並非台灣的原生種類,而是聯合國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所列名全球百大惡名昭彰的外來入侵生物!
     台灣本土有俗稱「毛蟹」的日本絨螯蟹,以及俗稱「青毛蟹」的台灣扁絨螯蟹,其中毛蟹與大閘蟹的血緣十分接近,也有學者認為兩者互為亞種。若大閘蟹開始一窩蜂的到處養殖,在價格慘跌而棄養或放生時,大閘蟹將在全台的河川溪流橫行流竄,重蹈歐洲大閘蟹棄守防治的覆轍,造成嚴重的生態浩劫;其雜食與攻擊的習性,加上水陸兩棲的活動範圍,也將造成本土動植物的滅絕。
     此外,大閘蟹的擴散也可能造成台灣本土毛蟹族群的滅絕,就如同籠中逸出的中國畫眉,在野外跟亞種台灣畫眉雜交,使得台灣畫眉的遺傳結構遭到嚴重的破壞。
     我們的鄰國早已開始注意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日本環境省自然環境局擔憂大閘蟹在日本蔓延,為了保護日本的生物多樣性,以及防止大閘蟹破壞生態系統,在二○○六年,就規定烹調後的大閘蟹才可以出售,禁止在市面販售生鮮的大閘蟹,也不批准新的養殖申請,原有的養殖業必須嚴防大閘蟹外流,在養殖池和水道入出口加上防漏網。
     美國則在一九六○年代開始,陸續發現大閘蟹在五大湖區與加州出現的蹤跡,據信是華人為了食用而攜入的,有了整個歐洲都淪陷的慘痛教訓,美國的環境保護單位認定大閘蟹是溪流生態的殺手,見一隻就撲殺一隻,絕不允許有漏網之魚,對於大閘蟹的防治算是成功的。
     反觀我國,多年前大閘蟹就已在台灣多處養殖,也不清楚這些外來種是如何通過政府相關單位的核准,或是根本沒有單位重視,就堂而皇之的在台灣各地引入山泉溪水養殖。現在更有某縣府大張旗鼓的準備試辦「蟹稻共生」,讓大閘蟹養在稻田中,看在生態學家的眼裡,這幾乎等同於不設防的生態自殺,因為如此一來,到處蔓延的大閘蟹幾乎是指日可待!
     不但台灣本土毛蟹族群不保,台灣的淡水生態會遭受多大的衝擊,恐怕也沒有單位可說得清楚。大閘蟹已橫掃歐洲生態一百多年,迄今防治仍舊無解,此強勢物種若是在台灣蔓延,那些歷經百萬年才在台灣溪流演化出來的珍貴特有種生物,包括魚貝蝦蟹,可能都將遭受萬劫不復的命運。福壽螺所造成的生態、經濟衝擊是一個大家熟知的例子,歷史的殷鑑不遠,但我們似乎依然無法記取教訓。
     如果好吃、救經濟的理由可成立,那未來可能有更多外來的食用物種充斥在台灣各地,在來不及加以防治時,是否又再次準備棄守?屆時是哪個政府單位該負責?還是歸咎於養殖業者惹的禍?還是怪罪消費者愛吃的代價?在此懇請農政相關單位能夠盡快規畫出一個正確方向的大閘蟹管理政策,為我們的生態環境把關,台灣的好山好水實在不應該因為一時的口腹之慾而犧牲掉,而台灣辛苦多年的生態保育,也不值得就此毀於一旦。
(作者為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台灣水產養殖產業的沉痾-引進外來種
郭金泉
台灣國立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系 基隆 台灣
          台灣水產養殖已有300多年歷史。原生種虱目魚是台灣南部的家魚,也是台灣水產養殖之濫觴。早期中國四大家魚隨漢族先民由中國引進來台;吳郭魚則在1946年自新加坡引進的外來魚種,也是台灣那個糧食匱乏年代,提供廉價蛋白質主要的淡水養殖魚類。隨著1960年代後期台灣以賺取外匯優先的外銷導向,與經濟發展,台灣養殖魚種由粗放式、草食性、淡水魚的食物生產導向養殖(food aquaculture),逐漸拓展到食物鏈上方的肉食性魚種,且超集約化單養的生意導向養殖(business aquaculture)80年代起的鰻魚和近期石斑魚養殖是最顯著的例子。突破種魚在人為圈養環境自然產卵的瓶頸,分工量產餌料生物,分期大量生產種苗,形成產業鏈,是台灣水產養殖的強項特色之一。但是盲目一窩蜂搶進、導致生產過剩,產銷失衡,價格崩盤;環境方面則因為養殖環境汙染惡化、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國土鹽化等自然生態的反撲;此外長期濫用化學藥物 (荷爾蒙、抗生素)、終至疫病爆發無法解決問題,進而逃避問題,頻繁改變養殖物種,甚至引進外來種的惡性循環一再重演,卻也是台灣水產養殖的沉痾。
           為了發展水產養殖,台灣付出許多痛苦的社會成本與不可逆之環境代價。例如最近報載台北市公園內出現強勢外來物種-美國螯蝦肆虐,當初水族業者引進當水族觀賞用,熱潮一過旋即被棄養。但美國螯蝦不僅適應力強、繁殖速度快,又具攻擊性,不但滅絕公園池中原生物種,且嚴重破壞國內淡水棲地生態平衡。又例如吳郭魚(一度改名為台灣鯛)為目前台灣水產養殖產量之冠,締造外銷產值是台灣經濟功臣;但同時牠也攻陷台灣所有主要河川,是台灣原生魚種的剋星與生態殺手。農委會林務局201210月出版的「台灣淡水魚紅皮書」即宣稱「日月潭90%的原生物種已經被強勢的外來物種淘汰掉。」最離譜的是台灣公家主管農政單位的主管與地方縣長父母官,居然沒有審慎評估提出周延計畫之前,即率先引進外來種(例如紅鼓魚、大閘蟹等),事後也不見被糾正處罰與彈劾。據中研院研究指出90年代由美國德州引進的海水紅鼓魚已衍生台灣本土生態危機,是口誅筆伐的入侵種。國際也報導原產地於亞洲的中國大閘蟹,隨著壓艙水蔓延入侵而定居於歐洲和北美,已毀壞當地生態系統。除了和當地原生物種競爭及排擠減少當地原生物種之魚獲外,中國大閘蟹的穴居性也導致堤岸的損壞和排水系統的阻塞。農委會下屬兩個單位林務局(禁止外來種)與漁業署水試所(引進外來種),公然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最令人瞠目咋舌,精神錯亂教國民無所適從。
             由於每年造訪台灣的颱風、豪雨、洪水頻繁,況且又有極端氣候的推波助瀾(例如2009年的莫洛克颱風);加上逃逸、人為棄養與宗教放生等及台灣管理單位的無作為,有意無意間,今天以經濟掛帥,以增加人民收益為名,刻意引進的水產養殖外來種,對脆弱的台灣島嶼生態多樣性之衝擊與重大戕害,由過去福壽螺、吳郭魚、琵琶鼠、大肚魚等水生與陸生入侵種的經驗和教訓,將指日可待,只是不曉得何時爆發。屆時對台灣的物種、生態系服務、糧食供給、國民的健康與經濟的負面效應與不良後果,恐將不可收拾,豈是短期效益可彌補。



Thursday, November 08, 2012

不要過分依賴政府的決策


 郭台銘勉勵企業主面對困境時,不可動搖永續經營的決心,不要過分依賴政府的決策,也不要忘掉自己能掌控的有效資源,面對挑戰不要畏懼,面對變局,則不要悲觀,「因為對手不是景氣變化,而是你對自己的信心。」


而台灣政府這幾年來的特色, 給我的感覺似乎好像政策沒太大的延續性, 教育部也一樣: 而台灣的學校總是在教育部的"蘿蔔與棍子"的政策與思維下運作, 所以校務運作好像在搞運動: 蘿蔔在那邊, 就往那裡擠, 即使明知搶不過別人, 至少也要閃掉棍子! 教育部和行政院一樣 (它們是一體的): 口號滿天飛而且換口號的速度比用LED看板還漂亮而且快!

扯了半天, 好像沒人看得懂, 舉例說明比較快. 評鑑這檔事好了: 獨立所3名專任老師就可以成立 但真正編滿要7位, 政策說國家財政困難, 人事採總額管制, 所以3個就晾在那裡, 缺額用兼任代替, 但評鑑說: 師生比太低的系所要列缺失待改進 (棍子!), 所以鼓勵合併, 合併後教育部會給獎勵 (給錢給人...蘿蔔) .  學校就逼較弱勢的所和相關系合併 (當然較強勢的所學校也逼不動), 用的也是蘿蔔與棍子"的方法. 終於"學校"符合教育部的政策, 可以去要蘿蔔與邀功... 後來評鑑又說因為國家財政困難人事採總額管制, 所以師生比太低的系所不列缺失待改進.

如果學校堅持, 不要依賴政府的決策來行事, 那個所也不會不見...

 在台灣的學界總是在相關部會的"蘿蔔"的下運作, 蘿蔔在那邊, 就往那裡擠, 給我的感覺似乎好像沒有研究的大戰略與延續性, 也一樣: 口號滿天飛而且換口號的速度比用LED看板還漂亮而且快! 兩兆雙星 五大新興產業 大小產學 科專 奈米 光電 整合型 登頂 尖端 頂尖 ..只能用.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還好, 懂得人就知道那是大老們分資源的煙幕彈, 只是外圍會有人趕集式的在旁邊贊聲, 科技或科學走向的決策那是政府委託大老們制定的, 標準的球員兼裁判.

慚愧! 我連趕集都趕不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