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3, 2012

漲學費的邏輯


有一次上課中突然和學生聊起大學漲學費的事,當然沒人喜歡漲學費,但我和學生說 : 「如果你是在位者,你如何為漲學費給個理由? 」,同學提出漲學費的好處或理由不外乎,”改進教學設備或品質”、 “通貨膨脹維算是持現狀沒有特別理由” 等等。後來有幾位同學說: 「漲學費當成一種門檻!不然大學生太多!你看美國大學學費沒有便宜的!」,我問:「那是不是表示窮人就被刪掉了?」,同學說: 「助學貸款,畢業後再還!」,我說:「要保證畢業後找到的工作的薪水能還得起!」,我再說:「倒不如,down多一點人,把畢業當成一種門檻!不然大學生太多!」,但同學說:「學校沒人要唸,那學校會倒,最後還是要漲學費…」。美國的大學名校學費貴,每年約一百萬台幣,資源多到某個程度後,再加上傳統根基,可以是物超所值,最現實的是校友的影響力是全球性的,學校的研究是最先進的,學生都想擠進來,學校可以篩選全球優秀學生或老師,企業界樂於對學校捐助和以畢業生為工作人員,學生一定可以找到不差的工作,這是一個正的循環…。

我想中外的大學教育的邏輯不一樣:

美國一般就業,高中就夠了!花大錢上大學需要評估,念大學是個人的投資,有利可圖或很有興趣才去 (資本主義)。

在台灣,一般就業中學就夠了!但台灣中學拆成初中與高中,其實初中的程度就可以就業了,但高中的三年是為了進大學 (所以12年國教可能是把中學又組回來)。

在東方,教育是國家的基本功能 (教育社會主義),可能教育的目的是統治或是生產而不是提昇,教育是比較工具性的,特別是當教育的成就是國家選才(材)唯一標準的時候,教育程度是個標籤,大眾習慣由國家制訂的教育內容與內涵,國家也樂意去扮演這樣的功能,所以理工科受到國家很大的矚目,受高等教育是當官或是就業(make money)的保證!所以廣設大學沒人反對,每個縣市以設大學為政績。

現在這個思維所遇到的問題是: 教育的功能不彰 (不是晉身或就業的保證),大眾還是習慣由國家制訂的教育內容與內涵,但國家想去扮演這樣的功能,但投資教育的邊際效果越來越越低,公務機關的思維是強錢搶人,但資源並沒有相對的變多,所以漲學費吧!但對學生的學習態度一點也無影響,教學設備或教學品質也沒有太大的改進,勉強維持現狀吧,我猜。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