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12, 2012

浩劫 and 沉痾


大閘蟹 下一個生態浩劫

  • 2012-11-13 01:15 中國時報【施習德】(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2111300543.html)
     隨著兩岸交流的活絡以及台灣經濟的衰退,近來在台灣逐漸興起大閘蟹養殖的熱潮,甚至獲得某些縣市政府的積極推廣。然而俗稱「大閘蟹」的中華絨螯蟹,並非台灣的原生種類,而是聯合國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所列名全球百大惡名昭彰的外來入侵生物!
     台灣本土有俗稱「毛蟹」的日本絨螯蟹,以及俗稱「青毛蟹」的台灣扁絨螯蟹,其中毛蟹與大閘蟹的血緣十分接近,也有學者認為兩者互為亞種。若大閘蟹開始一窩蜂的到處養殖,在價格慘跌而棄養或放生時,大閘蟹將在全台的河川溪流橫行流竄,重蹈歐洲大閘蟹棄守防治的覆轍,造成嚴重的生態浩劫;其雜食與攻擊的習性,加上水陸兩棲的活動範圍,也將造成本土動植物的滅絕。
     此外,大閘蟹的擴散也可能造成台灣本土毛蟹族群的滅絕,就如同籠中逸出的中國畫眉,在野外跟亞種台灣畫眉雜交,使得台灣畫眉的遺傳結構遭到嚴重的破壞。
     我們的鄰國早已開始注意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日本環境省自然環境局擔憂大閘蟹在日本蔓延,為了保護日本的生物多樣性,以及防止大閘蟹破壞生態系統,在二○○六年,就規定烹調後的大閘蟹才可以出售,禁止在市面販售生鮮的大閘蟹,也不批准新的養殖申請,原有的養殖業必須嚴防大閘蟹外流,在養殖池和水道入出口加上防漏網。
     美國則在一九六○年代開始,陸續發現大閘蟹在五大湖區與加州出現的蹤跡,據信是華人為了食用而攜入的,有了整個歐洲都淪陷的慘痛教訓,美國的環境保護單位認定大閘蟹是溪流生態的殺手,見一隻就撲殺一隻,絕不允許有漏網之魚,對於大閘蟹的防治算是成功的。
     反觀我國,多年前大閘蟹就已在台灣多處養殖,也不清楚這些外來種是如何通過政府相關單位的核准,或是根本沒有單位重視,就堂而皇之的在台灣各地引入山泉溪水養殖。現在更有某縣府大張旗鼓的準備試辦「蟹稻共生」,讓大閘蟹養在稻田中,看在生態學家的眼裡,這幾乎等同於不設防的生態自殺,因為如此一來,到處蔓延的大閘蟹幾乎是指日可待!
     不但台灣本土毛蟹族群不保,台灣的淡水生態會遭受多大的衝擊,恐怕也沒有單位可說得清楚。大閘蟹已橫掃歐洲生態一百多年,迄今防治仍舊無解,此強勢物種若是在台灣蔓延,那些歷經百萬年才在台灣溪流演化出來的珍貴特有種生物,包括魚貝蝦蟹,可能都將遭受萬劫不復的命運。福壽螺所造成的生態、經濟衝擊是一個大家熟知的例子,歷史的殷鑑不遠,但我們似乎依然無法記取教訓。
     如果好吃、救經濟的理由可成立,那未來可能有更多外來的食用物種充斥在台灣各地,在來不及加以防治時,是否又再次準備棄守?屆時是哪個政府單位該負責?還是歸咎於養殖業者惹的禍?還是怪罪消費者愛吃的代價?在此懇請農政相關單位能夠盡快規畫出一個正確方向的大閘蟹管理政策,為我們的生態環境把關,台灣的好山好水實在不應該因為一時的口腹之慾而犧牲掉,而台灣辛苦多年的生態保育,也不值得就此毀於一旦。
(作者為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台灣水產養殖產業的沉痾-引進外來種
郭金泉
台灣國立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系 基隆 台灣
          台灣水產養殖已有300多年歷史。原生種虱目魚是台灣南部的家魚,也是台灣水產養殖之濫觴。早期中國四大家魚隨漢族先民由中國引進來台;吳郭魚則在1946年自新加坡引進的外來魚種,也是台灣那個糧食匱乏年代,提供廉價蛋白質主要的淡水養殖魚類。隨著1960年代後期台灣以賺取外匯優先的外銷導向,與經濟發展,台灣養殖魚種由粗放式、草食性、淡水魚的食物生產導向養殖(food aquaculture),逐漸拓展到食物鏈上方的肉食性魚種,且超集約化單養的生意導向養殖(business aquaculture)80年代起的鰻魚和近期石斑魚養殖是最顯著的例子。突破種魚在人為圈養環境自然產卵的瓶頸,分工量產餌料生物,分期大量生產種苗,形成產業鏈,是台灣水產養殖的強項特色之一。但是盲目一窩蜂搶進、導致生產過剩,產銷失衡,價格崩盤;環境方面則因為養殖環境汙染惡化、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國土鹽化等自然生態的反撲;此外長期濫用化學藥物 (荷爾蒙、抗生素)、終至疫病爆發無法解決問題,進而逃避問題,頻繁改變養殖物種,甚至引進外來種的惡性循環一再重演,卻也是台灣水產養殖的沉痾。
           為了發展水產養殖,台灣付出許多痛苦的社會成本與不可逆之環境代價。例如最近報載台北市公園內出現強勢外來物種-美國螯蝦肆虐,當初水族業者引進當水族觀賞用,熱潮一過旋即被棄養。但美國螯蝦不僅適應力強、繁殖速度快,又具攻擊性,不但滅絕公園池中原生物種,且嚴重破壞國內淡水棲地生態平衡。又例如吳郭魚(一度改名為台灣鯛)為目前台灣水產養殖產量之冠,締造外銷產值是台灣經濟功臣;但同時牠也攻陷台灣所有主要河川,是台灣原生魚種的剋星與生態殺手。農委會林務局201210月出版的「台灣淡水魚紅皮書」即宣稱「日月潭90%的原生物種已經被強勢的外來物種淘汰掉。」最離譜的是台灣公家主管農政單位的主管與地方縣長父母官,居然沒有審慎評估提出周延計畫之前,即率先引進外來種(例如紅鼓魚、大閘蟹等),事後也不見被糾正處罰與彈劾。據中研院研究指出90年代由美國德州引進的海水紅鼓魚已衍生台灣本土生態危機,是口誅筆伐的入侵種。國際也報導原產地於亞洲的中國大閘蟹,隨著壓艙水蔓延入侵而定居於歐洲和北美,已毀壞當地生態系統。除了和當地原生物種競爭及排擠減少當地原生物種之魚獲外,中國大閘蟹的穴居性也導致堤岸的損壞和排水系統的阻塞。農委會下屬兩個單位林務局(禁止外來種)與漁業署水試所(引進外來種),公然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最令人瞠目咋舌,精神錯亂教國民無所適從。
             由於每年造訪台灣的颱風、豪雨、洪水頻繁,況且又有極端氣候的推波助瀾(例如2009年的莫洛克颱風);加上逃逸、人為棄養與宗教放生等及台灣管理單位的無作為,有意無意間,今天以經濟掛帥,以增加人民收益為名,刻意引進的水產養殖外來種,對脆弱的台灣島嶼生態多樣性之衝擊與重大戕害,由過去福壽螺、吳郭魚、琵琶鼠、大肚魚等水生與陸生入侵種的經驗和教訓,將指日可待,只是不曉得何時爆發。屆時對台灣的物種、生態系服務、糧食供給、國民的健康與經濟的負面效應與不良後果,恐將不可收拾,豈是短期效益可彌補。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