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1, 2025

日本反對將日本鰻列入CITES附錄Ⅱ中,但反對可能被否決

低估列入CITES附錄Ⅱ的影響

3年1度的華盛頓公約(CITES)締約國大會開幕典禮於11月27日舉行已迫在眉睫。但有關歐盟(EU)提議將含支撐日本鰻魚市場的日本鰻與美國鰻等所有鰻魚屬納入CITES附錄Ⅱ中,以便進行國際貿易管控一事,儘管日本國內之鰻魚產業界一致認為日本鰻不應列入CITES附錄Ⅱ中,但反對運動尚未取得進展。引發一些利益相關人士強烈危機感,並警告「近年來CITES不再是一個討論科學的地方,如果日本任其將所有鰻屬魚種列入CITES附錄Ⅱ,未來幾年可能會還好,但幾十年後,日本鰻養殖可能會倒退回到江戶時代」。其憂心的背景是日本產業界人士低估了被列入附錄Ⅱ所造成之影響,而抱持樂觀態度看待本提案。

「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旨在透過國際貿易交易管制來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該公約於2007年因EU向世界上最大鰻魚養殖國中國出口幼鰻問題,決議通過將歐洲鰻列入附錄Ⅱ提案,180天後(即生效猶豫期,本次提案也一樣)之2009年正式生效實施。

EU在該法生效後的第一年設定了出口配額並允許鰻魚苗出口,但到了第10年就完全禁止歐洲鰻苗之出口,其理由是無法證明出口鰻苗對該物種的生存無害,而EU會員國以外,以北非為中心的歐洲鰻生息國卻可繼續出口鰻苗。只是要接受CITES「大宗交易審查」,交易量也持續萎縮。而中國養殖替代種苗之美國鰻苗生產普及化後,其生產量亦急速減少,日本市場幾乎已絕跡。

政治置於商業之上

當時正值人們對中國製之食品信賴度正在動搖中,因此有人指出「CITES附錄Ⅱ貿易限制並不如想像般嚴格」外,也有人指出那是由於中國政府積極且主動發行歐洲成鰻出口許可證使然,持後者樂觀看法的人是基於「如果要賣鰻魚,即使其被列入附錄Ⅱ,但養殖國必然也會發放出口證明書」。

然而中國並不是容易說服的對手,一向將政治置於商業之上,以最近2年其因ALPS排放水對所有日本產水產品實施全面禁止進口令就可得知。再如鯊類於上次大會已被列入附錄Ⅱ,日本對此申請持保留態度,因此不受CITES規定約束,但中國尚未對任何物種作出保留之申請。可以肯定是熱絡進行日本鰻與美國鰻交易的國家,針對這些物種保留權力並繼續進行貿易可能性很小。加上「歐洲鰻列入附錄Ⅱ之法律生效後迄今已16年,事實上歐洲鰻幾乎沒有進行交易。值此國內外永續發展意識日益升高之際,對國際交易中被登載於附錄Ⅱ之物種均不惜一切代價避免。這與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及日本環境部的紅色名錄,但不受貿易管制,完全是兩個不同概念。如果日本鰻被列入,企業很可能會採取措施避免與之進行貿易交易,甚至比避免與歐洲鰻進行交易更謹慎」。

以2024年日本國內鰻魚產業而言,國內放養之日本鰻苗有56%靠進口,而市場之活鰻與加工鰻總供應量6萬941公噸中,有74%是以中國為中心的進口品。如此一來,當日本鰻的國際貿易變得不可能時,日本的養鰻產業規模可能回到沒有進口的時代,毫不誇張的說,將「回到江戶時代」。

日本政府及產業界因應9月分才啟動

針對EU此一提案,水產廳表示日本鰻已確認有足夠資源存在,因此不存在因其國際貿易而導致資源枯竭的風險(農林水產部長6月27日記者會時之發言),目前日本正與外交部等部門合作,除列舉資源評估科學根據外,也爭取投票反對該案。另外據業界消息指出,9月底日本將邀請幾個CITES締約國到日本舉行會議,但進展「緩慢」。

三年前,在CITES大會上有一項將用於製造魚翅及煉製品的大青鯊(鋸峰齒鮫)科54種,包含高鰭白眼鮫在內列入附錄Ⅱ中,儘管日本等國認為這些資源是處於健康狀態,而且正在推動其永續利用,但提案還是照案通過。近年來,有些國家的目標是將所有野生動植物均納入附件中。一旦允許其納入附錄Ⅱ,可預期是納入附錄Ⅰ,即這些動植物不得以任何理由進行國際貿易交易時代也來臨。目前日本有關企業團體正準備派出數名代表參加CITES今年之大會,並在會上發表聲明,將日本鰻納入附錄Ⅱ並不合理。然而,如果產業界內部反對聲勢不大,則EU的提案就可能會佔上風。

日本權利阻止日版鰻魚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Ⅱ

 日本鰻魚進口協會於8月20日召開2025年夏季綜合資訊交換會,理事長松浦信也在會中就歐盟提案將所有鰻魚屬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Ⅱ乙案進行說明並發表以下看法:

CITES締約國大會在有國家對列入附錄的提案表示反對時,會在最後一天會議上進行表決,必須在最後一天出席國家中獲得三分之一以上反對票數,才能否決提案。

本次提案係由歐盟(EU)27個會員國與宏都拉斯、巴拿馬等國共同提出,因此可視為已有29票贊成。由於締約國總數超過180個,每次實際出席締約國大會的國家約150個,因此以單純計算來看的話,則需有50張以上的反對票才行。據說中國、南韓、印度、印尼及紐西蘭曾表達反對本案,但截至目前為止,明確表態反對的只有日本一國,形勢相當不利。

應隸屬水產廳的自然資源保護協會(GGT)要求,全國淡水魚收貨協會聯合會會長松浦信也、全日本永續養鰻機構,以及日本鰻魚進口協會,也將以觀察員身份赴會,並作為民間團體代表向各國表達立場。

倘某一物種遭列入附錄II後,在進行國際貿易時便必須附上無害證明與出口證明書;而一旦被列入附錄I後,所有商業性目的的交易都將遭全面禁止,鰻魚產業將因此遭受毀滅性打擊。因此,業界必須嚴肅思考如何才能避免通過該提案。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曾於8月20日就本次提案表明「不適當」的見解,但有鑑於三年前關於鋸峰齒鯊等鯊魚類之案例,當時即便FAO同樣持反對意見,但最後該提案仍在會議上通過,因此日本業界等不可掉以輕心。

以下是松浦信也個人的推測:若本次鰻魚遭列入附錄II,將於2027年6月5日生效,屆時鰻苗國際交易將立即遭遇困難,而日本國內的養鰻業則將首當其衝。雖然在該日期前已經放養入池後養大的成鰻與加工鰻仍能照常流通,因此約5年內問題不大,但產業要想延續10至20年則幾乎不可能。

當然,或許亦可像鯨類或鋸峰齒鯊採取保留的方式,但這不僅需要日本單方面保留,對手國亦必須一同保留才行。然而,中國迄今未曾在CITES對經濟性水生物種採取過保留措施,因此難以期待中國會僅針對鰻魚採取此一舉措。再者,鰻魚生態尚未臻明確,能否順利發行「無害證明」亦令人存疑。

日本水產業界認為,相較於黑鮪事件,這次鰻魚業界的反對運動並未掀起聲勢,係由於存在「總會有辦法」的僥倖心理所致,而此舉亦遭批判缺乏危機意識。現階段媒體與消費者或許還能站在業界的立場看待本案,但未來局勢則難以預測。一旦輿論聚焦在資源枯竭等風險後,很可能局勢便會有所逆轉。

基於以上理由,日本必須設法阻止這次被列入附錄II,一旦成功擋下,短期內就能降低再次被提案列入的風險。

從EU的提案內容來看,其就日本鰻所提列入附錄II建議主要係基於資源枯竭的疑慮,但其所引用的幾乎都是日本學者的論文。水產廳目前係以另一批日本學者的論文來進行反駁,但要再尋找更多新科學根據已相當困難。

在此等情況下,日本業界的立場應該更明確地聚焦在「守護日本傳統飲食文化」上,光靠政府方面的表態,往往容易被對方國家視為「內政干涉」而引發反感且效果有限。因此,日本的民間團體倘能主動接觸其他國家的民間組織,並由渠等去遊說該國政府表態反對,這將是能否成功阻止提案之關鍵。

「鰻魚與華盛頓公約(CITES)」

 日本中央大學於今年7月31日在東京文京區市民中心以「鰻魚與華盛頓公約(CITES)」為題舉行演講會。主講人是正在日本訪問的北愛爾蘭農業、環境與海洋研究所的德里克.埃文斯,他講述了歐洲鰻被列入CITES附錄Ⅱ後,歐洲鰻苗國際貿易所需無害證明(NDF)的經驗,並解釋制定有效NDF的困難點。

埃文斯表示其研究基地位於北愛爾蘭,而北愛爾蘭自英國脫歐以來處境十分艱難,與地處英國大不列顛群島的本土不同,北愛爾蘭被視為歐盟(EU)一部分,因此在大不列顛島捕獲之歐洲鰻從英國運往北愛爾蘭需要出口許可證與無害出口證明(NDF)。埃文斯正致力於愛爾蘭一個內湖歐洲鰻之研究與保護工作,他介紹致力於確保有足夠玻璃鰻數量可以進行產卵洄游。其工作環節之一是必須計算該內湖之環境收容力,以作為發放無害證明(NDF)之根據,以便將從大不列顛島河川捕獲之歐洲鰻苗運送到內湖放流。

然而埃文斯製作之NDF不被英國本土所接受。直到去年為止,由於英國本土有自己的NDF,內湖用於放流的鰻苗可以來自本土的兩條河川。其後EU的政策已發生變化,不再接受來自EU以外的歐洲鰻,因此「先前有效的英國本土NDF,現在已變為無效」,埃文斯表示:「如此一來內湖放流之玻璃鰻只有來自雖然屬於EU,但其貿易不需要NDF之德國與荷蘭所捕獲之鰻苗。」

此次另一位演講者為中央大學研究員白石廣美,他以CITES的組織架構為中心,並假設未來如果日本鰻與美國鰻列入CITES附錄Ⅱ的提案也被採納,則其國際貿易受到限制時,並進行模擬,看看如何發放許可證以便可以進行交易。他指出「香港實際上並沒有玻璃鰻苗之捕撈,因此日本透過香港進口玻璃鰻並不合法」,他進一步解釋,即使有發放出口許可證,一旦交易量過大,就會受到CITES的大宗貿易審查,「如果不遵從CITES之審查建議,貿易將被暫時中止」。他指出「一個國家一旦受到CITES大宗貿易審查,往往要幾年時間才能脫離困境」,他也介紹實質上歐洲鰻交易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等北非國家發生類似之情況。

消費量最大的種類是美洲鰻,其次分別是日本鰻與歐洲鰻。鰻魚消費量中心東亞地區佔全世界鰻魚消費量之64-85%

 日本中央大學法學部教授海部健三與研究員白石廣美及台灣大學教授韓玉山等最近對來自11個國家或地區26個城市的279尾鰻魚與鰻魚製品進行品種鑑定,並採用一種新方法,即根據產量與貿易統計進行加權,以確定哪些國家或地區消費哪些鰻魚品種。結果顯示消費量最大的種類是美洲鰻,其次分別是日本鰻與歐洲鰻。3種鰻佔總鰻魚消費量之99.6%。鰻魚消費量中心東亞地區佔全世界鰻魚消費量之64-85%。

此一研究之鰻魚及其加工品的蒐集時間為2023-2025年。樣本蒐集包括烤鰻、生鮮鰻魚、家常菜及餐廳料理等食品,並使用DNA條碼(一種利用生物體DNA序列區分物種的技術)識別鰻魚種類。在此一基礎上,利用聯合國農糧組織(FAO)與由日本、中國、南韓與台灣等國共同加入的「國際鰻魚資源養護與管理非正式協議」生產統計數據以及聯合國貿易統計的進出口數據,推算2020-2022年各國國內鰻魚流通量(生產量+進口量-輸出量)。其次將各國國內流通量與每一個國家的物種組成進行加權計算出全球鰻魚消費結構。根據FAO統計數據,及將供應量依物種組成進行調整後,推估全球消費量各物種的佔比為美洲鰻75.3%、日本鰻18.0%、歐洲鰻6.7%、印尼短鰭鰻0.02%。再者依四國非正式協議的統計數據的話,美洲鰻佔世界消費量之52.7%,日本鰻佔43.5%、歐洲鰻佔3.6%、印尼短鰭鰻佔0.2%。由於這兩個統計數據產量不同,因此推算出各物種之佔比有所差異,但在兩種情況下,均顯示美洲鰻消費量在全球佔比最高。

此外,從國內流通量排名前三名國家而言,依FAO數據依序為中國、日本、南韓,而依四國非正式協議的數據則為日本、南韓與美國之截然不同結果。至於人均供給量方面,則無論哪一組數據,排名前三名的國家分別是日本436公克、香港428公克及南韓367公克。

此一研究成果刊登於8月15日出刊之國際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中,論文認為其是「以全世界規模首次以定量方式展現鰻魚物種消費結構的案例」,並發現「全球消費的鰻魚有99%以上是集中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中的三種瀕危物種」,也凸顯出「世界的鰻魚養殖與國際貿易統計數據的缺口」。

Thursday, October 02, 2025

The eel questions on "Genomic Insights into Eel Migration and Reproduction" are answered by LE CHAT

 Recent genomic studies on eel migration patterns (particularly in European eels, Anguilla anguilla, and Japanese eels, Anguilla japonica) have revealed several surprising and groundbreaking findings as of 2025. Here are the most unexpected and significant discoveries:


1. Hidden Genetic Diversity in Spawning Populations

  • Finding: Genomic analyses revealed that eels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 regions (e.g., European rivers vs. Mediterranean basins) exhibit previously unknown genetic substructures, despite their panmictic (single mixed) population assumption.
  • Surprise: Researchers expected eels to be genetically homogeneous due to their long-distance migrations and shared spawning grounds. However, subtle genetic differences suggest local adaptations or historical isolation events during larval stages.
  • Implication: This challenges the idea that all eels mix freely at spawning sites, suggesting that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may need to account for regional genetic diversity.

2. Ephemeral "Ghost Populations" in the Sargasso Sea

  • Finding: Genetic studies identified transient, cryptic populations of European eels in the Sargasso Sea that appear and disappear over decades.
  • Surprise: These "ghost populations" suggest that eels may occasionally spawn in alternative, undocumented locations within the Sargasso Sea, possibly due to shifting ocean currents or environmental changes.
  • Implication: This could explain why some eels return to specific rivers, hinting at unrecognized spawning site fidelity.

3. Ancient Hybridization Events

  • Finding: Genomic evidence uncovered ancient hybridization between European and American eels (Anguilla rostrata)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20,000 years ago), when falling sea levels may have allowed overlap in spawning grounds.
  • Surprise: Hybridization was previously thought impossible due to geographic isolation, but genomic traces suggest historical gene flow between species.
  • Implication: This raises questions about whether climate change could re-enable hybridization in the future, potentially threatening species integrity.

4. Magnetic Navigation Genes

  • Finding: Researchers identified specific genes linked to magnetoreception (e.g., cry4 and magR), which are highly expressed in eel larvae (leptocephali) during migration.
  • Surprise: While birds and sea turtles were known to use Earth's magnetic field for navigation, this was the first confirmation that eels possess a .
  • Implication: This explains how eels navigate across thousands of kilometers of open ocean to return to their natal rivers.

5. Larval Dispersal "Lottery" Mechanism

  • Finding: Genomic tracking of larval eels revealed that only a tiny fraction of larvae (as low as 0.1%) survive to reach coastal habitats, and their survival is linked to random 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e.g., eddies and currents).
  • Surprise: The process resembles a "lottery," where genetic luck (e.g., larvae with specific gene variants) plays a role in survival. Some gene variants are associated with faster growth or better osmoregulation, increasing survival odds.
  • Implication: This suggests that climate change could skew genetic diversity by favoring certain variants over others.

6. Sex-Determining Genes Linked to Migration Distance

  • Finding: Genomic studies discovered that sex in eels is not fixed at birth but is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factors during migration. Males tend to have gene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shorter migrations, while females show variants linked to longer migrations.
  • Surprise: This suggests that sex ratios in populations could shift as migration distances change due to dams or climate change.
  • Implication: Conservation efforts may need to consider sex-biased migration patterns to maintain balanced populations.

7. Microbiome Co-Evolution

  • Finding: Eels' gut microbiomes were found to co-evolve with their hosts, with specific bacterial communities aiding in osmoregulation (adapting to saltwater/freshwater transitions) and disease resistance during migration.
  • Surprise: The between freshwater and marine phases, and some bacteria are heritable, passed from parents to offspring.
  • Implication: Disruptions to microbiomes (e.g., from pollution) could impair migration success.

8. Epigenetic "Memory" of Natal Rivers

  • Finding: Epigenetic studies (DNA methylation) revealed that eels retain chemical "memories" of their natal river'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e.g., pH, temperature), which influence their return migration.
  • Surprise: This "memory" is not genetic but epigenetic, meaning it can be altered by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e.g., pollution) and passed to offspring.
  • Implication: Pollution in natal rivers could disrupt homing behavior across generations.

9. Cryptic Speciation in Japanese Eels

  • Finding: Genomic analyses of Japanese eels (Anguilla japonica) identified two cryptic lineages with distinct spawning grounds: one in the West Mariana Ridge (previously known) and another in the southern Ryukyu Islands.
  • Surprise: These lineages are reproductively isolated but morphologically identical, meaning they were previously classified as a single species.
  • Implication: Conservation plans must now account for multiple distinct populations within A. japonica.

10. Climate Change-Induced Genetic Shifts

  • Finding: Comparative genomics between historical (museum) and modern eel specimens show rapid genetic shifts in genes related to thermal tolerance and hypoxia resistance, likely due to warming oceans and pollution.
  • Surprise: These shifts occurred over just 2–3 generations, much faster than expected.
  • Implication: Eels may be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but it’s unclear if they can keep pace with current rates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Key Papers (2023–2025):

  1. "Ghost Populations and Cryptic Spawning Grounds in European Eels"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24)
  2. "Magnetoreception Genes in Anguilla Larvae" (Science, 2023)
  3. "Epigenetic Inheritance of Natal River Conditions in Eels" (PNAS, 2025)
  4. "Cryptic Lineages in Japanese Eels Revealed by Genomics" (Molecular Ecology, 2024)

Why These Findings Matter:

  • Conservation: Genetic and epigenetic insights are reshaping stocking programs and habitat restoration efforts.
  • Climate Resilience: Understanding genetic adaptations could help predict which populations are most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ange.
  • Fisheries Management: Discoveries about sex determination and hybridization are informing sustainable aquaculture practices.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how genomics is revolutioniz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eel biology, with implications far beyond migration—from evolution to conservation.

高濃度大豆異黃酮配合飼料可以「雌性化」養殖鰻魚

 日本的鰻魚養殖產業在當前正處於非常關鍵的轉變階段,因為足以影響該產業未來發展走向的相關重大事件都在同一時期發生,像是時隔約20年後再次迎來鰻苗採集的大豐收、歐盟(EU)在華盛頓公約(CITES)第20屆締約方大會即將提出把所有鰻魚屬物種列入附錄II的提案,以及日本國內的水產品流通適切化法將鰻苗納入適用對象等。值此時期,使用高濃度大豆異黃酮配合飼料進行投餵,進而改善養殖鰻魚生長情況作法也正處於快速擴張的階段,看起來有希望大幅改變今後日本養鰻業應有的合理經營模式。在日刊水產經濟新聞2025年的鰻魚特集中,除將整理所謂「鰻魚雌性化」的最新資訊外,同時還會介紹產業團體高層對外發表談話的內容,以及各主要公司所採取的應對策略。

自從於2022年年初,愛知縣的一色町透過養殖試驗成功生產出雌性鰻魚的案例傳開後,相關養殖方式之所以可以在不到5年的時間內,於業界中快速流傳使用的原因,正是利用高濃度大豆異黃酮配合飼料作為養殖鰻魚投餵飼料所帶來「鰻魚雌性化」的技術。不只是愛知縣一色町,在靜岡縣與鹿兒島縣等地的養鰻業者在這段期間也開始陸續採用相同的養殖方式。

在日本,講到鰻魚養殖,普遍都是在一般常見的混凝土製水池的上方覆蓋塑膠棚罩,藉以維持適合鰻魚生長的溫度。雖然這樣的作法有助於促進鰻魚的成長,但不確定是否是因為密閉環境會帶來壓力的緣故,日本所養殖的鰻魚也以幾乎都會出現「雄性化」的情況而聞名。儘管雄性鰻魚在年輕時,肉質還相當柔軟,但隨著年齡增長,由於體型難以再繼續增大,脂肪含量下降後,肉質也往往隨之變得偏硬而不夠柔軟。尤其是在養殖期間設定在1年以上周年養殖情況,如果遭遇到天氣變冷季節,鰻魚的品質就難以保持穩定。

另一方面,根據日本業界一直以來的說法,中國與台灣所採取露天水池的養殖模式,可以生產許多具有優良肉質,在日本又被稱為「青手」的青色鰻魚,而且「如果剖開活體鰻魚的肚子,就會發現有很多個體都是帶有卵巢的(雌性)鰻魚」。據瞭解,能夠生產出許多即使體型偏大,但是鰻魚品質依然具有高水準的原因,是因為養殖鰻魚生長在接近自然環境的露天水池緣故,而這應該也正是有高機率可以生產出「雌性鰻魚」的因素。

由愛知縣水產試驗場偕同飼料生產商共同合作開發的高濃度大豆異黃酮配合飼料,作為可以完全扭轉日本鰻魚養殖產業所面臨不利局面的技術,已經廣受業界人士關注。

在養殖鰻魚生長成為40P的規格(40尾裝成一箱總重1公斤,一尾25公克)前,將調配成最合適比例的高濃度大豆異黃酮配合飼料混入養殖飼料並進行投餵2個月以上後,幾乎100%都可以讓養殖的鰻魚出現「雌性化」現象。雌性鰻魚在生長成為10P的規格(10尾裝成一箱總重1公斤,一尾100公克)前,雖然生長速度相較於雄性鰻魚為緩慢,然而雌性鰻魚一旦成長至一定大小體型後,生長速度就會比雄性鰻魚還要快。最重要的是,雌性鰻魚即使在體型增大後,脂肪含量還是會跟著增加,在成長同時,肉質仍保持柔軟有彈性。

除此之外,於嘗試各種養殖方式的時候,可能是因為在過程中,餌料投放得不夠充分關係,未能讓所養殖的鰻魚出現100%「雌性化」結果。但即使如此,其生長效率依然肉眼可見優於採取一般方式所養殖的鰻魚,且會導致整體生產效率低下的生長遲緩鰻魚個體也不容易出現。

比起一般飼料,高濃度大豆異黃酮配合飼料的價格更高,如果想要讓養殖鰻魚達到100%「雌性化」目標,以所需要投餵數量的費用而言,就不得不做好幼魚每公斤成本多負擔15萬日圓的心理準備。為了取得上述程度的成果,進而採用將養殖鰻魚品牌化,以提升商品附加價值方式的地方,主要是東海地區的鰻魚養殖縣。對此,日本水產公司的鰻魚業務負責人員表示,「如果考慮到高濃度大豆異黃酮配合飼料對於促進鰻魚生長所具備的改善效果,就算不特意強調可以達到鰻魚雌性化的成果,光是不容易出現生長遲緩的鰻魚個體這點,對於鰻魚養殖經營者而言,已經是可以帶來充分的利益」。

據瞭解,在周年養殖模式屬於常態的九州地區,以企業規模經營的養鰻業者也已經有相當多公司決定使用高濃度大豆異黃酮配合飼料。這種飼料不單只能讓養殖鰻魚達成「雌性化」的效果,還能順利培育在野外所採集的鰻苗,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因此,如果從有助於提升日本國產養殖鰻魚品質的角度來理解高濃度大豆異黃酮配合飼料這項技術的話,或許才是更為正確的看法。

日本開發培育出完全養殖日本鰻種苗的原創飼料

 日本近畿大學於今年7月10日宣布由該校水產研究所與食品、食品添加物製造及販售商三榮源股份有限公司開發了一種不含雞蛋黃的原創飼料,可成功培育出完全養殖日本鰻種苗。

飼育鰻魚稚魚之飼料需含一定量蛋白質與脂質,而且這些成分要保持漿狀態,不會在水中溶解分離才可,鯊魚卵與雞蛋黃就發揮了此一功能。但鯊魚卵的品質與供應均十分不安定,因此通常均以雞蛋黃為之,但近年雞蛋供應不安定且價格持續飆高。為此此兩單位之研究人員從2021年4月開始此項開發研究,在由雞蛋黃、乳蛋白、酵素處理與魚粉等組成的傳統飼料中去除雞蛋黃,並因應稚魚成長階段使用黏稠劑調節飼料的黏稠度,成功的開發出原創飼料。

近畿大學水產研究所於2023年7月成功完成日本鰻之完全養殖。並於2024年5月,以此一開發之原創飼料餵養其繁殖之玻璃鰻苗成功,迄今年5月止,已生產100尾以上之玻璃鰻苗。因此此兩單位今後將更進一步融合彼此之技術,以研發可提高鰻苗生殘率之鰻苗量產技術。

日本開發大幅降低鰻魚人工鰻苗生產成本的新型水槽

 日本水產研究及教育機構、洋馬控股有限公司及海洋論壇21(MF21)於今年7月8日宣布共同合作開發了可以大幅降低日本鰻人工鰻苗生產成本的一種新型水槽。此水槽可將生產鰻苗的成本只及2017年度開始時之1/20,降低至2023年的1,800日圓,此水槽一次可生產約1,000尾鰻苗,目前,洋馬控股集團正準備與日本教研機構合作銷售此新型量產種苗之水槽,但商品推出時間與售價尚在評估中。

據當日三個合作單位表示,此新型量產水槽之開發與先前作為飼育用實驗水槽所用的小型水槽有相同種苗生產率,但其目標是降低量產水槽之製造成本並實現量產。

如果水槽(其形狀像側放的圓柱體,頂部被切掉),水槽的直徑(高度)只要不超過50CM,就確認不會對鰻苗之生殘率與成長產生不利影響。水槽之材質以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取代丙烯酸樹脂或聚氯乙烯,並將排水孔改放在底部成U型排水口。

最後此新完成水槽,(其直徑40公分,長150公分)的製作成本只需原飼育水槽之四分之一而已,價格便宜且大量生產。一個人約可同時操作4個水槽,在此狀況下每生產一尾鰻種苗約1,800日圓。儘管此有助大幅降低生產成本的新量產水槽在一年前就已出爐,但其研發成果於去年12月18日才獲得專利,加上配合該技術論文最近即將在學術論文期刊上發表,因此遲至今日才正式宣布新型量產水槽已開發成功。

另外,為了避免過度期待,直到最近研發團隊一直沒有進行過任何成本計算。然而負責技術面說明的水產教研機構養殖部門的鰻苗生產團隊團隊長須藤龍介就團隊研發最新情況表示「為了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團隊正在研究進一步改進現有育種技術的同時,也轉換為利用自動投餌機自動餵食,以縮短飼育時間,並期待育種技術取得良好成果」。

洋馬公司董事長道上英二表示:「今後將全力投入於鰻苗人工量產實用化之研究。」而此一發表會最後致辭的日本水教研機構理事長中山一郎表示:「如果要以人工生產之鰻種苗來取代日本養鰻業之種苗需求,需要一億尾種苗,這仍然是一個巨大數量級,但經參與此一研究團隊之努力,已經到了實用化臨門一腳,希望盡快取得成果。」中山一郎對社會日益希望人工鰻種苗早日成真的要求,希望團隊根據現場實際狀況加速實施人工種苗量產化。

東亞鰻魚學會(EASEC)以「邁向完全養殖種苗量產」為題在東京大學舉行研討會

 東亞鰻魚學會(EASEC)於今年7月12日在東京大學彌生講堂以「鰻魚飯的未來:鰻魚種苗生產技術研究的前沿」為題進行公開研討會。在來自政府與民間部門的6位演講者中,伊良湖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岡村明浩發表了「邁向完全養殖種苗量產」的話題。他表示「透過改變水溫、改變鹽度、使用液態飼料及設定禁食期,我們能夠加速將孵化之柳葉鰻培養成玻璃鰻苗,即種苗飼養期短縮2-3個月」。研究員也介紹了為加快種苗成長速度而進行的選擇性育種現況。

將完全養殖培育出的玻璃鰻之價格降低到業界可以承受的水平,其關鍵是縮短變態成玻璃鰻之前,即鰻魚稚魚(柳葉鰻)的飼育期。

岡村明浩表示,他在進行稚魚育成的基礎研究中,發現僅在稚魚活動期間將飼育水溫從23℃升高到27℃,以使飼育環境更接近自然的循環,稚魚的成長就得到顯著改善。其次他表示如果將柳葉鰻放到將海水用淡水稀釋2倍的微鹹水中飼養,稚魚就不需要消耗能量來調節體內外間的滲透壓,身體的負擔減輕,稚魚的活存率可以提高2倍,稚魚苗也長得更肥大。此外,他的研究也發現當將迄今為止經常使用的高黏度之黏性餌料更換為液體餌料時,其成長率雖然沒有變化,但存活率增加了一倍。另外為了促進50毫米以上柳葉魚能變態為玻璃鰻,他發現「2個月絕食期可以觸發其變態機制」。

岡村明浩之選擇性育種旨在縮短飼育期間,選擇成長快速的前1-5%鰻魚為親魚,目前已進行到第七代,而且隨著稚魚飼育基礎研究的進步,過去需要200天才能變態為玻璃鰻,現在有些稚鰻只要130天就變態,而且飼養後即使餌料沒有改變,其成長到親魚間之成長率也逐年加快。目前,以此一選拔育種法培育的完全養殖鰻魚僅需12-14個月就可長到1尾200克重(5P)之出貨尺寸,而一般之養殖需要17-36個月。岡村明浩也展示一般養殖之成鰻與經選拔育種養之成鰻的照片,可發現經完全養殖之成鰻全身呈黑色且體態豐滿,即易分辨。

東亞日本鰻的成育場環境自1950年以來並未惡化,這一前提缺乏合理性

 日本中央大學於7月25日在東京召開「有關提案將鰻魚屬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Ⅱ之媒體說明會」。海部健三教授於會中就水產廳最新見解中所示「日本鰻資源充足」的結論及其所依據的事實資料進行說明,並指出這些資料無法成為推翻歐盟等方提案列入附錄Ⅱ的根據。

目前,歐盟與宏都拉斯已提案將包括日本鰻及美洲鰻在內的鰻魚屬列入CITES附錄Ⅱ。該議案預定在11月27日至12月5日於烏茲別克薩馬爾罕舉行的CITES第20次締約國會議上討論。

倘獲得參加國三分之二以上的贊成票通過,該提案將在會議結束後經過18個月的緩衝期後,預計於2027年6月5日生效。屆時,近年佔日本消費量三分之二的鰻魚進口國際貿易將全面中斷,而日本國產養殖鰻魚的生產亦將受到影響。

目前水產廳正加強官民合作,積極運作以避免日本鰻遭列入CITES附錄Ⅱ,水產廳所提相關資料則是用來回應歐盟等方之主張。該資料援引東京海洋大學名譽教授田中榮次尚待審閱的論文,其主張自1990年以來,日本鰻資源呈現恢復趨勢,且高於CITES附錄Ⅱ的列名標準;此外,其絕滅可能性低於0.02%,屬於可忽略的低風險水準。

海部健三對田中榮次論文所採用的資源量估算方法提出質疑,他指出該方法係基於有限數據建立數理模型,並使用受放流鰻魚影響較大的淡水水域漁獲量進行推算。此外,他亦根據自身過往的研究成果指出,該論文假設東亞日本鰻的成育場環境自1950年以來並未惡化,這一前提缺乏合理性。

他並主張,水產廳今年3月發布的《國際水產資源的現狀》中提到「我國的來游狀況長期處於低水準且呈下降趨勢」,與其最新見解相互矛盾。海部健三並表示,該報告中包括此句文字在內的兩句特定內容,並未被翻譯成英文版的文字一事表示懷疑,他認為:「可以合理推測,此係受到某種意圖的影響」。